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更新:禀告先祖顺告宗亲
回帖:关于《民国史料丛刊》
两个多月前,查找哲揆公以国立同济大学的代表参与上海苏北难民救济活动的资料,得知此资料是在《民国史料丛刊》第735册《上海苏北难民救济报告》里。于是,我才知道了这套影印民国版书籍,查阅目录果然找到了记载着爷爷和两位族叔太公的《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

上海市图书馆和长宁区图书馆都有全套《民国史料丛刊》,推想国内中小城市的图书馆也会有的。六年来,通过新胡氏宗亲网我得到许多宗亲的帮助,该把这类信息写入这里,希望也能给别人什么帮助吧。

以下关于《民国史料丛刊》的简介是根据网上的资料改写而成,供参考。

被誉为“盛世工程图书长城”的国家出版基金大型出版项目 《民国史料丛刊》(全 1128册)为影印民国版书籍类稀见基础史料民国版书籍类稀见基础史料的大型丛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史地、文教5类30目,收录民国纸质文本2194种,合编1127册,总量约合563500页,另备总目提要一册。2009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丛刊出版后,获得学界一致好评。
2012年大象出版社又出版了《民国史料丛刊(续编)》(全1140册),是在已正式出版之《民国史料丛刊》(全1128册)基础上增补编辑的另一套大型文献丛书,两书前后互补,堪称姊妹篇,尽可能“囊括”民国历史概貌。续编精选民国时期史事文献类纸质出版物2000余种,以政治、经济、社会、史地、文教分类编排影印,另附1册总目提要,成书1140册,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必备的文献史料。

民国文献的发掘、整理、抢救刻不容缓
  研究、剖析历史的依据是史料,而史料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当时出版、当时人撰写、以书籍为主的文献资料。民国版书籍,特别是作为基础史料的民国版书籍通常印数较少,多的数千册,少的只有数十百册,而且纸张和印刷质量远不如今,保存期较短。目前国内很多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都已经不具备对读者开放借阅的条件。这种状况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有学者曾大声疾呼,如果不及时抢救,民国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失殆尽。因此对民国文献的发掘、整理和抢救刻不容缓。

《民国史料丛刊》应运而生
  民国版书籍是1912年至1949年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国史料丛刊》从民国版约计10余万种中文图书中分类选编2194种影印出版。其中2/3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为线索按图索骥,1/3多方搜寻,补其所无。选编的原则为,人文社会科学用于民国研究的民国版书籍类稀见基础史料。所收范围不包括已出版的如《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伪满洲国史料》等已收入的相关书籍,也不包括较为多见并有专门门类集中编辑出版、属中共党史范畴的史料书籍。特色在于“基础史料”,是可资人文社会科学用于民国研究、直接反映民国社会客观情况的第一手文本史料。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法律条文、规章制度、政策文件、政治事件纪实等以及各主要经济门类的发展实况、民政社政人口文教统计、历史年鉴等,因此不包括主要阐发作者主观观点的学术、理论论著。  《民国史料丛刊》的影印出版,旨在满足海内外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购藏之需,学者研究之需,并籍此促进学术的发展,重要文献典籍的有效保存。如此皇皇鸿篇巨制,编选难免有遗珠之憾,但在内容的丰富性、代表性和权威性方面,《民国史料丛刊》在同类出版物中仍是无可比拟的。如此大型的史料丛刊,从选目、查找、分类、编选、复制到编辑出版,工作之繁巨艰辛可想而知。可以说,《民国史料丛刊》是编选者、出版者心血与友情的结晶,也是当代学人与出版人对历史与文化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佐证。
下一楼›:找到了百年前爷爷在北洋大学的学籍资料
《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里关于我爷爷的那一行 ..
‹上一楼:找到百年前爷爷在北京大学的学籍资料了!
胡绍华2018年10月15日观海卫木兰的博客链接:http ..

查看全部回帖(20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