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浚康在圣约翰大学的史料 胡绍庭 胡绍华
2013年春天才知道有些报纸、著作对于我家族的历史和先贤的记载与家族口传回忆资料有很大的偏差,我们就开始了寻根溯源的行动。虽然没有了家谱,有幸能通过明清两朝地方志找到了我们家族的始迁祖以及相关的家族史的资料,有幸在可靠的史料里找到了一些先贤的资料,并和家族内部口传回忆资料相互印证。
在慈溪市政府和乡亲们关心支持下,2015年出版的《慈溪市志》为我观海卫胡氏家族史一锤定音,《慈溪史志》(2016年第三期)刊登我们的《现代教育家胡浚康》一文为先贤胡浚康正名立传。
为书写《现代教育家胡浚康》我们所收集的原始资料一直没有公开发表。最近,胡浚康等三位先贤被载入慈溪市政府的文化研究工程的首批研究成果《慈溪历代名人图像集》,让我们认识到,胡浚康不仅仅是我家族教育史的重要先贤,还是故乡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为此,准备将我们所收集的关于胡浚康的原始资料整理发表,以便于族内外各位参考,也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指教。
回想2013年发现家族史被错写时,4月1日在观海卫论坛《观海卫胡氏始迁祖的疑问》专帖提出:“建议各位讨论观海卫胡氏始迁祖时尽量参考可信度较高的文献”。那时只是根据当时看到的现状,按我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习惯思维方法很自然地提出的想法而已。这几年的家族史资料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史学专著里对于我家族先贤有错写之处,随之不经考证直接照抄者很多,导致翻译史、教育史著作对于胡浚康的学历和职历的一些误写。我们意识到,必须对于所查到的文献的可信度进行考证,要找到确实可靠的史料。
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家族的历史和先贤的往事,或许会被慢慢遗忘,或许会被渐渐尘埋。我们认为——可被遗忘,可被尘埋,不可错写,尊重历史。作为后人有义务、有责任努力寻找可靠的史料,认真考证。不可错写,首先从我们自己做起。
关于胡浚康是圣约翰大学首届毕业生,之前看到的文章以及族内口传资料的内容是一致的。为了对历史负责,2015年的春天,我们还是认认真真地从圣约翰的史料开始了对胡浚康的资料收集和考证。
圣约翰大学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881年学校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该校的校友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的无数领域历史。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解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如今,在那些高校内找不到圣约翰的早期校史资料,我们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找到了1998年8月被收编入馆的圣约翰大学资料的缩微胶卷。按规定,不能复制胶卷,只能阅读和抄写。原始资料是用钢笔手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幸好每份资料有正本和副本两个胶卷,相互对照着基本上能准确地全部抄下来了。(参见资料一)
之后在上海市图书馆找到了许多提及圣约翰校史的书籍里都有胡浚康等三人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的记载,我们认为有三本书籍是最有史料价值(参见资料二、三、四)。
当我们看到徐以骅博士在《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 一书所用的参考资料就是上海市档案馆里看到的缩微胶卷的编号时,我们欣喜地为浚康公的学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同时发现浚康公名字的英文的写法 Hu Chung-Kang ,以及执教于北平(Teaching Beiping)的记载而高兴。让我们惊诧的是,七十余人苦学六年,仅三人毕业的百分之四的毕业率,胡浚康的编号为“001”。(据说那时毕业生名单是按成绩排列的,我们没再作进一步的考证。)
资料一 上海市档案馆藏圣约翰大学资料
1. 私立聖约翰大学历届毕业生名册(第一册)
上海市档案馆的缩微胶卷编号 正本Q243-1-868、副本Q243-1-870
姓名
毕业年份
学位
备注
胡浚康
民前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