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龙坦胡氏文化面面观
回帖:(三)民居
龙坦民居兴于明、清时期,许多是庄园式建筑,一个家族整体连片,规模宏大,由若干幢住宅组成,每幢住宅相对独立、自成单元,有自己的天井、厅堂、厢房、阁楼,但毎幢住宅又有巷道相通。这些建筑的特点是注重大方适用,避免过多的精雕细琢,显得粗犷大气。
一般进门都有很大的庭院,院门通往正房的道路宽敞,由长石条铺就,正房门头嵌有汉白玉大理石,没有马头墙,这些都是有别于传统徽式民居的特点。龙坦胡氏出了不少官员,他们大多在家乡修建宅第,设计、用料和工艺都十分考究。据《泾县志》记载的官员故居在溪头村的就有十处之多:胡尚衡之居;胡给事宅,即胡蛟龄之居;胡副使宅,即胡承璘之居;胡太守宅有两处,即胡承谋、胡承壂之居;胡进士宅
有五处,即胡开生、胡承讃、胡世科、胡秀森、胡先声之居。
“兰馥堂”就是一个庄园式的建筑,房屋主人的后代对它有过这样的记述:“兰馥堂”是由曾祖父胡纯兰和胡馥斋兄弟俩建的一座庄园,故名“兰馥堂”。庄园形状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靠东边三分之一的地方建了四幢房屋,三幢住宅,一幢学堂,呈现一个互相联通的“田”字形结构。庄园西面是一个大院子,占了整个庄园面积的三分之二。 兰馥堂
祖父的住宅在庄园的东北角,一路五间,大门进来是一天井,天井里有麻石搭起的花台,可放假山和花盆;上两级台阶是二米宽的走廊,过了走廊便是堂屋,约七米宽,九米深,地面用糯米稀、砂子、石灰和桐油调和铺成,有方格等各式花纹,几百年完好无损。堂顶的楼板是两层的格栅板,上层是三厘米厚的承重板,下层是刷上红漆的一厘米厚的蒙板,装有五个吊灯勾,用于张灯结彩。堂屋两边各两间卧房,每间约三米多宽、七米深、四米高,地板下有约三十厘米高的空间,可放入木炭以调剂室内湿度。堂屋离后大门约三米处并排放置了三扇屏风,将堂屋隔成前堂和后堂,中间屏风前有一条案,条案两边各放—帽筒,用于放置官帽,平时插画轴和鸡毛掸帚,中间放一对烛台和一个香炉,条案前是一八仙桌,两边各一把太师椅。堂屋的两侧也各有一对太师椅和茶几。两边的屏风可开启,通向后大门,走出后大门有五间偏屋,为仓房、农具房等。紧靠屏风有木梯上楼,楼上也很宽大。
三祖父的住宅在祖父的西边,建筑格局几乎一样,不同的是卧房后面各有一厢房和一天井,卧房、厢房均有门互通,也通天井和后堂屋。二祖父的住宅在三祖父的南边,建筑格局则完全不同,是三间三进、四水归堂的布局,两边各一卧室,中间一堂屋,前后三间是对衬的,前后卧室之间用客厅联成一体,中间一大天井,天井中有两长石条搭成花台,靠北面门外是一巷子,可通到祖父和三祖父的住宅。祖父住宅的南边是学堂,请私塾先生在此教书。学堂的建筑形式和当地祠堂相似,中间四根大柱子,后边有左右两间房,分别是塾师的卧室和书房。堂屋很大,堂屋正中挂一幅“三星高照”的中堂,两边挂一幅对联,中堂下有长条式的画台,正中摆着古色古香的青瓷盘龙大香炉和一对烛台,每逢初一、十五、过年过节或新生入学,都要烧香拜师。再边上各放有一个金边细瓷的画筒,里边放画卷、掸帚和大斗笔等。画台前是一张塾师教学用的案桌,上有“文房四宝”以及笔架、笔洗、珠砂盒。堂屋和两边房间前面各一客厅,放着课桌,客厅墙上标明男、女,那时男女是不能同室同桌读书的。学堂楼上存放祖宗的画像、书籍账册和祭祖用具等。
学堂南北各有一边门,北边门和祖父住宅的边门相对,南边门通三间仓房,是存“兰馥堂”租稻的粮仓,供祭祖、办学等公益事业用。
西面的大院子主要用于晒谷,其三面是很高的围墙,南边、北边和屋檐接壤处各有一门亭,南边亭子较大,约二、三十平方米,门两边还有“栓马石”。从上面对“兰馥堂”的描述中,我们可一窥当时村中的民居风格。
此外,“式谷堂”和“绍绪堂”也是相对保留较好的建筑。
“式谷堂”建于晚清,门额为雕制花砖砌就的二十一个寿字图,堂厅三楹,梁柱粗大,青石柱础雕有狮、凤、马、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6)

查看全部回帖(1)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