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被遗忘的晋陵胡氏后裔-埌里胡氏
回帖:被遗忘的晋陵胡氏后裔-埌里胡氏
后唐年间,江西奉新(洪州)人胡琼来常州担任刺史,后因五季之乱,弃官归江西侍奉老母,胡琼生子胡持,为避战乱而隐居常州晋陵安尚(上)乡,生五子:修、微、徽、從、循,五季时代军阀割据,南北混战,分裂七十多年,搞得民不聊生,百姓颠沛流离;唯有中子胡徽留守安尚乡,其余流落在外。 历史进入北宋后,迎来了太平盛世,此时有子孙从安尚乡迁入常州城内翰林坊(属晋陵县),其余仍居安尚乡,北宋中期迁城内的这支开始真正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的望族,自持公四世孙胡宿始,两宋期间共产生了24位进士,各类散官135人,出仕者遍布朝野,史学界称之“晋陵胡氏”-富贵之家,当今谈到晋陵胡氏首先想到的就是胡宿家族;而始居于安尚乡胡桥的这支却一直默默无闻,世代耕读传家,相比之下要暗淡许多,曾今甚至两度家谱失传,似乎已经被人遗忘了!殊不知晋陵胡氏还有一支后裔仍坚守在始迁地。
今武进洛阳镇埌里胡氏修家谱,因无老谱作参考,埌里地处晋陵胡氏始迁祖持公的始迁地。那么埌里胡氏是否属于晋陵胡氏始迁祖持公的后裔呢?目前并无详细的系表记载,但是可以通过其它支派谱牒的侧面信息,按正常的逻辑思维推理,是可以得到答案的。
第一个问题,埌里胡氏是不是持公后裔?
一.根据晋陵胡氏分支毗陵《胡氏世牒》、泽溪《胡氏宗谱》、平陵《胡氏宗谱》中,九世纺公所撰《胡氏大宗碑记》记载:“毗陵支讳琼始居范桥,族渐繁衍,乡人名曰胡桥,后徙宗城之翰林坊。”泽溪《胡氏宗谱》卷二,华林徙居晋陵祖表中持公世表记载:“公五季时避地常州安尚乡,遂为晋陵人,族渐繁衍,里人名其居曰胡桥。”由此可见晋陵胡氏始迁祖持公先于安上乡居住,后子孙繁衍,部分再迁入常州城。
二.《咸淳毗陵志》记载自武后垂拱二年武进县就分为晋陵、武进两县,今武进洛阳镇历史上前后属武进、晋陵、阳湖县管辖,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余年,南朝萧梁时代官府顺应百姓祈求永安之民意,命名为永安里;南宋理宗宝庆三年,永安里改名为洛阳;清朝雍正四年晋陵县改名阳湖县,洛阳埌里域属阳湖县安尚乡管辖,从历史的演变过程来看,洛阳埌里与安尚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清朝乾隆九年(1744),常州“寿恺堂”胡氏三十世孙秀公续修毗陵《胡氏世牒》,埌里胡氏因战乱导致谱牒遗失,裔孙鲲化受族人所托,考证埌里胡氏家世,最后与“寿恺堂”合修家谱,毗陵《胡氏世牒》卷一中分别有鲲化公与秀公当年留下的谱序。秀公在《胡氏修谱跋》中写到:“自文恭于天圣中以文章起家,迁居于城,其诸从昆弟,即再从,三从昆弟仍居胡桥,各有子孙,旧谱虽均失次,而自宋迄今,胡桥各派耕读相传,绵延不替,是皆可尚(琼)公、即岐国(持)公列祖之遗。”可见275年前汉人修谱鼎盛时期,埌里胡氏在谱牒遗失的情况下,并没有随便与周边其它胡氏支派合修,仍与晋陵支派合修,也许家族中一直都有口传是晋陵胡氏遗派。而且当时埌里胡氏已有多个派系,并非是从别处迁来不久的小派系。
第二个问题,埌里胡氏属于晋陵胡氏大宗世系中的哪一支?
一.北宋末年,仕族家谱逐渐由官修转为民修,政和二年(1112),晋陵胡氏八世孙勤修公创家谱首序,27年后,北宋经历了靖康之乱而灭亡,到南宋绍兴九年(1139),九世孙纺公第一次续修家谱。纺公在《胡氏大宗碑记》中写到:“自洪来常方八世,而谱牒已紊断。”可以看出勤修公当年首次修谱已经修到了第九世,在勤修公所撰《胡氏旧谱序》和大宗世系图记载,第三世持公生五子,共十一孙,除外迁无法考证和无子嗣外,只有徽公三子宁公、四子冧公裔孙可考,这是勤修公当年所能做到的。纺公最后在《胡氏大宗碑记》中又写到:“自祁国(徽)公始,序一二以贻后人。”可见纺公第一次续修家谱也是在勤修公的基础上,只续修了徽公以下世系;其余外迁世系百余年后仍无考。
二.泽溪《胡氏宗谱》、平陵《胡氏宗谱》中的《胡氏大宗碑记》只记载:“后徙宗城翰林坊。”并未写明是谁迁常
下一页 (1/2)

查看全部回帖(1)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