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一、南朝华林始祖胡藩
华林始祖为东晋、南朝之际的胡藩。其时东晋王朝式微,疆臣多趁机割据,或起而窥测帝位,纷乱无已。中原一带同样争战不休。最后,刘裕在胡藩等人辅佐下,夺得了天下,国号宋,史称刘宋,从此进入南朝时期。
《甘竹胡氏十修族谱》记载:“(胡)藩字道序,号永维,事南朝宋三世。高祖时参相国军事,平乱有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锡土豫章之西,爱新吴华林山水之美,遂就地居家。胡氏名华林世家,盖由于此。文帝元嘉四年,迁建武将军,后转太子左卫将军,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壮侯,有子六十人。”明代胡濙在《华林胡氏宗谱序》中写道:“尝观谱系,由鼻祖藩世居邳州之宿迁,仕南朝刘宋,元嘉中为太子左卫将军,封土于豫章之新吴,卜筑于华林山麓,卒谥壮侯。”据此可知,胡藩先祖在江苏宿迁县,然又认为胡藩在封为阳山县男时卜居华林山,但阳山县并非在江西境内,而在广东省境内。既封在阳山县,又为何“锡土豫章之西”,豫章之西与阳山县并不相关。考诸史籍,胡藩曾两次受封,一次在中年平卢循之乱时,分封吴平县五等子,一次在晚年时。究竟应在哪一次,胡藩是否封阳山县之后来到华林而居此终世的呢?颇有考索的必要。
据《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胡藩》、《南史·第十七卷·列传第七·胡藩》传并参照《南史》中的其他记载,胡藩生平及当时国中情况大致如下: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祖父胡随,任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胡藩自少失去父母,居丧时因哀毁过度而被人称赞。太守韩伯见到他的叔叔、尚书胡少广说:“卿的侄子将来必以义烈成名。”但直到他的两弟完婚后,才出去作了征虏将军郄恢的参军。当时胡藩外兄罗企在荆州刺史殷仲堪为参军。胡藩请假回家时经过江陵,看望罗企生、殷仲堪时说:“桓玄对他降职怏怏不快,你现在接纳他,将来恐怕要出问题。”又私下对罗企生说:“对倒戈过来的桓玄加以重用,必招致祸害。你若不离此,后悔不及。”后来胡藩又被任为桓玄后军军事。隆安三年(399年),时为江州刺史的桓玄从夏口袭击并打败了殷仲堪。罗企生果以附殷而招祸,桓玄拥有长江中上游一带地域,朝廷不得已乃任他为都督荆、雍等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元兴元年(402年),权臣司马元显决定铲除桓玄,命令手握晋军精锐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出兵讨伐桓玄,刘牢之却企图借桓玄兵力除掉当政者,反而不战而向桓玄投降。桓玄顺利东下,进入建康,杀司马元显,解除刘牢之兵权,权倾一时,矫诏为太尉、大将军,并奏胡藩为他幕下的太尉大将军相国参军事。进而加授相国,封楚王。不久篡位,改国号为楚。然不治国事,人心思变。
桓楚永始二年(404年)二月,以北府旧将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高举平乱旗帜,打败桓玄。桓玄将逃,胡藩抓住其马辔说:“现在羽林射手还有八百人,都因义气而随从你。你现在逃走,西部过来跟从你的人一旦失散,想再来这里是不可能的。”桓玄无奈,以马鞭指天而已,于是部下四散,惟胡藩奔至芜湖追上桓玄。湖口桑落洲一战,胡藩战舰被烧毁,他穿着全付铠甲潜入水中行走三十多步登岸逃回家。刘裕在用人之际,早闻胡藩在殷仲堪那里敢于直言无忌,并能为失败的桓玄尽其节义,便召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参镇军军事。
胡藩随从刘裕,征伐鲜卑族所建立的南燕国慕容超。敌将重兵屯聚临朐,胡藩对刘裕说:“敌人屯军在城外,留守城内的兵力必定不多,现在去取其城,拔其旗帜,正是用的韩信克赵之计。”刘裕派檀昭与胡藩率兵攻下其城。敌人见城池陷落,纷纷撤退,固守广固城。包围数月,攻城前夕一夜,佐吏在一起商议,忽见有一大如鹅状的苍黑鸟,飞入刘裕帐里,众人惊恐以为不祥,但胡藩庆贺说:“苍黑色是胡虏所服之色,现在归我,是大吉之祥也。”次日攻城果然成功。不久灭南燕。
义熙六年(410),胡藩从刘裕讨伐卢循,先后在大雷(安徽望江)、左里(今彭蠡湖都昌老爷庙附近)频繁作战。
不久,荆州都督刘毅要求兼督交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