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华林胡氏源流----胡迎建
回帖:四、北宋华林书院的兴办

胡珰的第四代仲字辈大多生活在北宋初期。其时全国与江西的文化状况如何呢?天水赵氏一统天下,偃武修文,士子归心,始能文质彬彬,光被华夏。由于五代时北方长期战乱,造成江南文化领先于北方之局面,北宋朝廷势必倚重江南士人,如徐延休、徐铉、徐锴父子,扬州广陵人,一家三人曾隐居南昌西山。徐铉(917—992),字鼎臣,性简淡质直,无矫饰,十岁能作文。初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为中书舍人,吏部尚书,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宋灭南唐后,徐铉北上,继续受到重用,官至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为朝廷之文治不遗馀力,著有《骑省集》。其弟徐锴,字楚金,精研小学,作《说文解字系传》。宜黄人乐史,南唐时秘书郎,入宋后,历官著作佐郎、著作郎、直史馆、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所撰《太平寰宇记》,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南城人陈彭年,官至参知政事,编有《大宋增修广韵》,是文字音韵学的重要工具书。临川人晏殊,字同叔,以“神童”得志,历任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平章事。为朝中大手笔,也是大词人,与欧阳修开西江词派。

胡藩二十八世孙、胡珰第四代孙、胡元凤长子胡仲尧(946—1007),字光辅,奉新人。《华林胡氏族谱》中说他出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年,按,此处当以南唐纪年,即李璟保大四年),在南唐后主李煜时曾作过寺丞。与其弟仲容兄弟义居一处,聚族八百余口。和睦相处,并成为一方教化之榜样。正如徐铉在《华林书院记》中所说:“孝友姻睦之行,周旋揖逊之仪。内修于闺阃,外达于里闾,贤士大夫向其风,哲人君子论其世”。《宋史·列传·孝义》卷215载:

胡仲尧,洪州奉新人。累世聚居,至数百口。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南唐李煜时尝授寺丞。雍熙二年,诏旌其门闾。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淳化中,州境旱歉,仲尧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太宗嘉之,除本州助教,许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五年,遣弟仲容来贺寿宁节。召见仲容,特授试校书郎,赐袍笏犀带,又以御书赐之。公卿多赋诗称美。仲尧稍迁国子监主簿,致仕,卒。
综括此段文字,其功业有四:一是大力兴学办书院,而且是免费供应游学之士的食宿费用,因而得到皇上嘉奖,众多公卿大夫官员的赞美;二是胡仲尧对朝廷忠心耿耿,每年以香稻时果进贡于内东门,寿宁节时又主动派其弟胡仲容赴京城朝贡当地土产。皇上召见时,先后赐以白金器、袍笏犀带、御书墨迹;三是爱惜人民,赈济饥民,或低价卖出,以平抑粮价;四是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以个人物力、财力建造县城附近横跨冯水的南津桥。因而胡仲尧也受到进行多种嘉奖与待遇,正如胡栝在《华林胡氏族谱序》中所记载:“仲尧以三世义居、孝弟著闻,太宗朝,诏有司旌表门闾,俾本郡给复徭役,特授本州助教,后迁国子监簿。”

胡仲尧在浮云宫旧址创办华林书院。据《续文献通考·学校考·书院》中云:“华林书院在奉新县华林山,宋雍熙中光禄寺丞胡仲尧建。四方游学者常数百人。”从此文所述数百学生即可略知办学的规模。《奉新县志》载:“华林书院在华林山。《宋史》‘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即其地也”;“华林书院在华林山,宋雍熙中邑人胡仲尧家塾。”在《尧公支下清浮云租产记》中说:“浮云宫即华林书院。余祖城公五世孙仲尧兄弟八人,聚族招贤读书讲学处也”(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谈到华林书院时,均言及胡仲尧。从史实上看,华林书院创立之功在于胡仲尧,其播名于世之功亦首推胡仲尧。

《华林胡氏族谱》中有《华林书院图》一诗,对华林书院周围优美的环境有所描绘:“仰望浮云山,山腰绕白云。樵哥笑指引,深处是华林。”徐铉《华林书院记》中也曾写到:“青山拥翠,绿树浮青。飞瀑散读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浮云宫旧址周边有九座小山,恰似九龙昂首,亦称“九龙聚会”。下面为一水池,相传为神仙道士磨剑、淬剑之所。康熙版《奉新县志》
下一页 (1/7)
下一楼›:五、两宋之际的胡直孺及其后裔

胡直孺,其生平据《八世祖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直孺公传 ..
‹上一楼:三、胡城至宋初的华林胡姓

唐末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后来镇南节度使钟传在江西割据一 ..

查看全部回帖(16)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