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五、两宋之际的胡直孺及其后裔
胡直孺,其生平据《八世祖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直孺公传》载:
公讳直孺,字少伋,别号西山老人。初父况易箦,公犹未生;嘱其母龚夫人曰:‘生男,以致仕官姻之;女亦必配良家子。’已而公生,龚夫人与其兄僧孺欲以恩官之;公方幼,坚辞之,自力为学,长工于诗,语出惊人。黄鲁直一见,击节叹赏,表其嘉者,刻石记之。好读书,于书无所不窥;善为文辞,悲壮沉雄,有扛鼎之力,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绍圣四年丁丑,擢进士第。初为洛州户曹;有大盗,夜杀人下眢井。缉盗不得,归狱于邻之疑似者,公白其冤。顷为《九城志》编修。议官者以元祐党人责轻,将重贬,公力为营救。迁御史,帅漕江西,移两浙发运使,入为户部侍郎。虏犯中原,奏用种师道,献策议合,迁工部尚书。复以龙图阁学士知婺州。改知南京,兼西路总管。虏再至,直孺率民兵入援,战于雍丘,兵溃见执,久之归国,著《生还录》以明志。钦宗抚慰曰:“孤城围闭,天下兵至者,独卿与张叔夜耳。”张邦昌僭号,公叹日:“吾岂事伪主耶!”
高宗即位,赴行在,除知东平府。改洪州,奏虔、吉戌兵,削平巨寇。入为刑部尚书,兼经筵,侍讲禁中,论奏十事,推原道德之旨,喻古人成败之迹,陈当时世务之要,条划卓然,合当上意,以御用白团扇,书“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十字赐之。赠端明殿大学士,改兵部尚书,兼权吏部;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加封开国公,食邑九百户,赐白米田租八百石以养。公卒,敕葬绍兴府云门乡白水塘;招魂冢于稻田。著有《西山老人集》二十四卷。 载《甘竹胡氏十修族谱》
胡直孺在《宋史》中未立专传,但多处提及。兹以此传与《宋史》中的零星资料,简括胡直孺生平: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先后任洛州户曹、编修、监察御史、江西漕运使、两浙发运使、户部侍郎、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知婺州、知应天府、兼西路总管(《宋史》为东道都总管,当以《宋史》为是)。入南宋后,知东平府、知洪州,权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经筵侍讲、端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权吏部,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加封开国公。仕途中,先后在工部、礼部、刑部、兵部任尚书,可谓卓立功勋。但《宋史》由元人脱脱所编,居然未有胡直孺专传,人以为二十四史中最差一部,观此可知。
胡直孺处事明察秋毫,有谋略。最为人称道之处有二:
一是诗品、人品俱佳。工诗文,语出惊人,“善为文辞,悲壮沉雄,有扛鼎之力。”黄庭坚有《跋胡少汲与刘邦直诗》一文中说:“少汲,后生中豪士也,读书作文殊不尘埃,使之不倦,虽竞爽者,未易追也。”又元代方回《桐江诗话》中说:“少汲宣和间在河朔作漕日,同官陈亨伯辈唱和山字韵诗。少汲最后成,人皆叹服。”孙觌在《西山老人文集序》中对直孺著述评价说:“少工于诗,出语惊人。鲁直一见,击节叹赏,指示佳处述数十语,表而出之,今刻石在焉。然公之学不专于诗,他文皆称是,笔力雄赡,操纸立就。所为赋颂表启记序铭赞之属盖数万言,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不见刀尺。”
特别是他的人品峻洁,为人称道。当时元祐党人遭打击,苏轼、黄庭坚均罹其祸,他冒风险奔走呼号,营救元祐党人。黄庭坚有诗颂友情并赞其才华:
梦通南北昧平生,邂逅相逢意已倾。楚国山川千叠远,隋堤烟雨一帆轻。我无健笔翻三峡,君有长才笑五兵。同是行人更分首,不堪枫树作离声。
二是在军事上勇赴危难。靖康元年,金人入侵,直孺率部会战雍丘(今河南杞县),斩敌千余。宋钦宗赞扬他在城被围时,他挺身而起,勇敢地率领民兵(非正式军队)与张叔夜前来解围,解救帝驾之难。虽然他因兵败被抓获,然不屈不挠。逃脱后又奔赴高宗赵构所在处。
三是论奏多为皇上采纳,金兵南犯中原时,他“奏用种师道,献策议合”;在洪州时,“奏虔、吉戌兵,削平巨寇。”侍讲禁中时,宋高宗极为赞赏他的论奏十事,在己用的白团扇上书杜甫诗句“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孺”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