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七、元代华林山胡氏概况
元代五十年间,华林胡氏陆续外迁不少。如浏阳高坪胡氏族谱载,此地与江西上栗县等胡姓村落均是在元代自华林迁来。
胡直孺长子胡杞一支,四传至胡显华,博学鸿才,但未出仕。有子三人,其中有五一公,由稻田徙居浮云山麓,距华林书院甚近。自五一公传至云公,为筠阳教授。八传至神监,为皇厂执事。
幼子排行十七,自稻田徙靖安县富仁乡龟山为家。越二世,三九公又徙奉新县大分里。又越四世至胡保二,再徙田东。三传至胡伯遂、伯文,始居湖塘坳上,成为湖塘始祖。伯遂六世孙胡正业,又徙居新昌(宜丰)天德乡廖家洞。
胡直孺第四子胡楫,生子仲益,传至第四代为胡鼎,字仲珍,“湖南公安丞长子,幼循父命,勤于诗书,寒暑不少释卷,长成大儒,学富五车”(《十三世元都官郎中鼎公传》,载乾隆六年《西江胡氏大成谱》)。元代延祐年间中进士,任都官郎中,执政有道。曾编《华林书堂诗集》三卷,由奉新县尹谢恒山作序,梓行于世。又兴复义学故址。
胡鼎生文炳,能承父美,并助其父编《华林书堂诗集》。他有志于先人事业,废寝忘食以研文,长于文辞,有台阁气象。后来在至治年间中进士,授潮州文昌县尹,治行专尚孝友,宽赋除苛,折狱明决,“治行似少汲,识度似光辅。”民众莫不以为善而讴歌之。卒葬法城乡下城湖尾。“新吴胡氏文物之盛,科第之显,有历隋唐宋元弗替者”(《十三世元都官郎中鼎公传》)。文炳夫人刘氏、舒氏,生有四子:邦祥、邦贵、邦彦、邦实。次子邦贵,卜徙祖居地塘溪,配谌氏,生子四人。胡邦贵因而成为奉新塘溪村华林胡氏聚居地始祖。据《华林胡氏族谱》载:“塘溪在法城乡二十六都玄女峰之北,自侍御史城公时华林胡氏通往于此……至治三年(1343年),有文昌县令文炳公次子讳邦贵者,始为家焉。”即今会埠镇吟塘边。这里古时是奉新通往罗市、上富的南大道,也是华林古栈道的必经之地(华林古栈道经车坪、塘溪、吟村、稻田,沿大获岭山麓进入华林浮云山祖居地)。依据康熙版《奉新县志》地图对照,法城乡二十六都距今之会埠稻田村二里许,有水塘三十六口,祖居八景中有“云塘烟帆”一景,盖源于此。
胡邦贵的幼子友闻,越三世有胡祺,辑毗陵胡氏谱,九世有胡兴云、胡兴爵,力图清理浮云山之产业。
元代书院日渐官学化,政府利用并控制书院。华林书院却无以为继。至治二年(1322年),华林书院再度衰败,令华林后裔至此,瞻顾“华林山麓、浮云之宫,即千百年来,犹当耿耿于残山剩水之间也”(《华林书院后记》,收入《甘竹胡氏十修族谱》)。
至治元年(1321),承事郎、奉新县尹谢盘为光大华林文化,根据族裔胡鼎所藏资料,又一次将华林书院72首刻于县署,并撰有《华林书堂诗序》。第二年,江西等处儒学提举、翰林院官睢阳滕宾来此,又应邀为之作《华林书堂诗序》。
元代由于文治不盛,奉新华林胡氏人物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元初奉新县华林胡氏有直孺八世孙胡文昌,官至淮西提干。至治二年(1322),奉新县华林胡氏出了一名进士胡鉴。道光版《奉新县志·卷七·人物·进士》载:“胡鉴,字贵明,一字宗愈,新兴乡人。累官权吏部尚书。”
据清乾隆年间胡豪所撰《江省大宗祠修辑大成谱牒引》中说:元文宗时曾由胡天相重修世系,但未见存。元文宗至顺年间在公元1330至1332年。
至大年间,甘竹胡氏族谱第二次编纂,主纂者胡继泰,行明二。同时他还撰有《甘竹胡氏宗谱记》。他去世后葬于奉新上田南庙山青龙嘴田畔。《十修族谱序》(胡芳桂)曰:“元至大间(1308—1311)八世祖继泰公踵事增华而再修之。”《十修族谱·卷一·历次修谱首事名数》亦注明“第二修,继泰。”此时与修族谱有关的文献还有胡性初所作《族谱序》,作于元至大元年戊申(1208)仲春。胡性初,生平待考。
在星子的华林一支,即胡栝之后,传八世为重芳、重庸,皆能克绍先业。重芳生有四子:真一、真二、真四、真七。真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