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华林胡氏源流----胡迎建
回帖:九、华林胡雪二、陈福一、罗光权为首的农民起义

明代正德年间,华林后裔胡雪二与陈福一、罗光权(又名罗长一)聚众五万,在主峰结华林寨为大本营,历时三年,攻城掠地,一时震惊省内外。关于起义过程,大致如下:

胡雪二,绰号雪牙子,雪苟子,出身贫苦,他疾恶如仇,长大后身材魁梧,因不满豪强,在华林山抗粮抗租,劫富济贫。正德五年七月,他与高安人陈福一、罗长一联合,“啸聚华林山”。以此为根据地,高举义旗,振臂一呼,奉新、高安、靖安一带农民群起响应。起义的规模其对地方政权秩序的打击,可以从这次起义的活动范围、攻守形势和基本力量得到大致反映。其攻守之势如下:

正德五年(1510)起义发生,农民群体相继加入,“远近响应者以数十群”,起义农民在这一年中,连续主动出兵攻击,攻占了奉新、靖安、新昌(今宜丰)、建昌(今永修)、武宁等县城。高安知县张(羽中)在县城四周“凿池立栅,以备冲突”。

起义军往往有恩必偿,有仇必报,将助敌为虐者捉住后“杀无赦”。对那些有利地方、同情百姓的巨家大族,则保护之。距靖安玛瑙岩不远的北庄陈姓,累世以来,敦善行,乐施舍,修桥办学,不吝资财,遇到荒年民饥,常散发衣物,出谷赈济。胡雪二则找来一块白布,挥笔写上“积善人家不准丝毫妄动”十个大字,用竹竿套上,插在陈姓祠堂门前。义军路过其地,互相告诫,秋毫无犯。又传说胡雪二力可扛鼎,能吃会跑,飞檐走壁,左右胁下夹小篾盘,像鸟的翅膀,能腾空而起,经常往来于华林与玛瑙之间。

起义军初获小胜后,着力巩固阵地,以华林寨为主寨,驻以重兵,以仙女寨、鸡公寨、越王山、玛瑙寨为副寨,分驻兵力,互为配合,首尾相应。另一方面,伺机主动出击。

正德六年(1511年)四月,攻陷瑞州府(治今高安市),首战告捷。五月再攻,又凯旋而归。六月攻临江府(治今樟树市临江镇),亦旗开得胜。康熙版《临江府志》卷九载:“贼入城,白昼磔人于市,未闻有断贼一指者。”七月,又先后攻下了上高县、新喻、分宜等地。攻城略地,“连劫库狱”(《明武宗正德实录》卷111),势如破竹。这一带官吏或被杀伤、或遑然逃命得以逃脱。而临江知府吴宗周、瑞州知府邝瑶则被朝廷撤职。

正德七年,起义农民以防守和与官军作战为主,主要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作战:前一次击败了江西按察司副按察使周宪、副总兵张勇指挥的官军进攻,俘杀周宪,取得重大胜利,致使诸路官兵“多观望”而畏缩不前,不敢接近义军寨垒,“无一人敢近垒者”;后一次与省外调来的狼兵、官军作战,因内部有人被收买而被偷袭,致使起义于此年九月间失败。

其基本兵力及驻防态势,史籍并无明确说法,虽有“聚众数万人”、“约3万人”等记载,但因或说一寨、或言初起,故不甚准确。经考证,起义军兵力大约近5万人。义军以华林寨为主寨,在相连的高安、奉新、靖安境内建立仙女、鸡冠、玛瑙、越王4寨,互为呼应,所在的高、奉、靖地区,成为起义军较固定的活动范围。在3年时间内,东至永修,北到武宁,西临上高、宜丰,南达樟树、新喻,“攻掠州县”,“劫库释囚”(《明武宗正德实录》卷一百十一),特别是两次攻下靠近南昌的瑞州府城和“杀死方面官”(《明经世文编·王晋溪本兵数奏三·江西类序》),引起“江西大震”(高岱《鸿猷录》卷十二《平江西寇》)。
由于历史著述出自统治阶级之手:我们很难找到对华林起义农民军的正面评价,但其中的许多话语,仍然能够有力反证起义的声势和规模。例如,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认为江西正德年间的各支农民起义,以华林、姚源“二贼称最剧矣”(引者按:“贼”、盗”、“寇”等均为当时统治阶级对起义农民的蔑称)。而毛奇龄也留下了“江西盗起,而华林贼陈福一最骁”(《贞烈窦孺人传》,乾隆版《高安县志》卷25)的记载。因此,华林起义农民在统治者眼中,也就被官绅称为“华林大盗”、“巨盗”、“剧盗”,被认为“华林贼势猖獗”、实属“大患”等话语
下一页 (1/2)
下一楼›:十、清代华林山周边地区胡姓概况

清代书院在顺治至康熙年间受到抑制,处于沉寂状态。 ..
‹上一楼:八、明代华林山周边地区胡姓概况

明初,江西人口不少迁往外省,其中即有华林胡姓珰公 ..

查看全部回帖(16)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