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华林胡氏源流----胡迎建
回帖:十、清代华林山周边地区胡姓概况

清代书院在顺治至康熙年间受到抑制,处于沉寂状态。到了雍正年间,清朝统治者迫于客观形势,又出于笼络汉族士大夫的需要,不得不开放抑制书院的禁令。清代后期,古代书院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西学东进之风,推动书院教育向近代学校嬗变,历史进入了新阶段。

康熙元年(1662),奉政大夫胡明垣等登万年宫、寻华林书院旧址,见台池碑碣俱隐在荆榛中,慨然有盛衰之感。雍正九年(1732)春,塘边胡盛玑与族人来华林山“追寻旧迹,一切隐于草莽,谁不为之心恻哉?”(《华林祖居图说》,载乾隆版《华林胡氏宗谱》)此年。

知宁州清军厅胡熊改署奉新县事。胡熊是绍兴人,也是华林胡城后裔的一支,他非常高兴能到奉新县任职,在《华林胡氏重修宗谱序》中说:“擢职宁州,其与华林不甚相远,而予心窃喜,何图羁理簿书,屡欲命驾而未能。兹叨署篆新吴,而予心不胜愉悦,遂访宗公,拜扫旧垅,凭眺先迹,低徊留之,不忍遽去。”可见当时华林书院与祖居地的荒凉。
修复华林书院,重振宗风,维系读书传统,仍然是清代以来胡氏后裔有识之士不断的努力。也许在华林山上办学不便利,众多小的书院、书屋在奉新各地兴起。但书院虽多,规模均不大,故或称书屋,或称别墅,或称精舍,且多为本族子弟读书处。兴办者多为胡氏下层士人,有的是贡生,但很多只是诸生(秀才)出身。

康熙二十三年(1684),胡大用在奉新县华夏(地名)创建华夏书院。胡大用(1651—?),字子行,号藏庵,邑庠生。《华夏大雅公支详类》载:“康熙甲子董建青龙贴书院一所。”又《华夏书院记》载:“胡子行公,是公学博而识超,尊贤而重士,乃集青公之八世孙也。以诗书绍先业,即欲以诗书训后人。一日,谓兄弟子侄曰:‘尝闻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汝等肯合力以构学室乎?’众曰:‘唯唯。’公曰:‘筑室必卜基,以我观之,则贴上最善,汝等以为可乎?’众曰:‘唯唯。其如各属秋业何?’公曰:‘此胜举也。有不相让者乎?’于是出公银柒两,买田壹亩五分,使抹者抹,削者削,不数日而基址开。工师引绳,匠人运斤,不数月而学室遂成。由是怀书而来者,胡氏之子弟也;负笈而至者,四方之佳士也。升其堂,则见夫经史充栋;入其室,则见夫文章满箧。较之兰台石室,何多让焉。”据此,可知华夏书院即青龙贴书院。其规模尚可称。

康熙四十年(1702),胡世和创办师古轩书院,在官源本居之东。胡世和(1635—1767)行林九,字梅卿。《官源振声公支详类》云:“顺治丁酉(1657)入泮,康熙辛未年(1691)修浮云宫玉帝金容及神龛石座,道光十八年(1838)裔孙等重修玉帝金容及神龛石座。又捐奉本处壬子田雷打石及港背垅晚租七石,以为永远香灯之赀。壬午创师古轩书院一所,同治丁卯(1867)裔孙等重修并住居左边大石旁楼屋二重。己丑(1889)重修水碓冈下首三板桥一座。”又《甘竹胡氏十修族谱》卷三《书院志》载:“师古轩,在官源本居之东,梅卿创建,同治丁卯年(1867)裔孙等重建。”

三立居书屋,位于竹下之东。书院创办人胡世谦(1658—1783)行绕五,字受益,号顺庵。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候选知县。关于书院的创办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康熙四十一年(1702)后创建,据《下坑振宗公支详类》中云:胡世谦,“康熙壬午后手创住居土库四进,及三立居、静远堂书屋。”一说康熙三十八年(1699)创建,据《淡香斋、三立居二书院合记》载:“己卯冬,受益公复创三立居,去淡香斋不数武,崛然并峙,如长庚、启明东西相望。因携诸郎君朝斯夕斯,庭训一堂,咿唔之声朗朗,与淡香相唱和。”

康熙四十一年(1702),胡世谦又在竹下之东创办静远堂书院,一名静远轩。《十修族谱》卷三《书院志》中云:“静远轩在竹下之东,顺庵创建。”
康熙五十一年(1721),胡斯颢创办积余堂书院,位于淡香斋之左。胡斯颢(1681—1724)行皆五,字又程,号积余。《下坑振宗公支详类》云:“康熙
下一页 (1/9)
下一楼›:十一、民国时期的华林山麓

民国时期,即从1912年至1949年,华林山麓周围胡姓文教不兴, ..
‹上一楼:九、华林胡雪二、陈福一、罗光权为首的农民起义

明代正德年间,华林后裔胡雪二与陈福 ..

查看全部回帖(16)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