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濙篡改晋陵胡氏宗谱始末
回帖:期修谱书
我(瑩)本来出自江西饶州胡坊,后来祖上迁居武进邑。感谢祖宗的庇护和福荫,昭穆之序需恭敬面对,虽枝派繁多,但本源是相同的。曾经与祭酒①相遇而他未能把原委说清楚,今天遇到这位刘姓县丞,所讲确实非常全面,出处与我都符合,他的话是可以相信的。家谱代表的就是现在的豪门大族,然而能够保存完整的少之又少,一定要视作宝贝一样珍藏,才能表现出世代祖宗的根系存在,子孙才能顺理成章变的勤奋努力,聪明伶俐,不能不重视啊!家自江西饶州迁居武进到我已经是第九代了②,上世祖③奉④朝政府任命,招安福建⑤,回山东时经过江西饶州,用两匹马祭拜过祖宗的墓,后来就一直没有来往了,因工作上区区小事的羁绊而未能拜见各位宗亲,各种罪过是列举不完的。事情的详细情况已摆在这里,刘县丞已充分的叙述清楚。期望你们给我回信,使我能再见家书,最后真挚的表示感谢!希望大家一切安好!如有未表达清楚的地方还请谅解。景泰四年(1453)春三月金台家中户部尚书武进胡莹顿首拜
注:
①这里的祭酒应该指的就是豫章胡俨,胡俨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不属于华林胡氏,明洪武20年举人,永乐2年升国子监祭酒,与胡濙曾同朝为官。
②胡濙以上可追溯的五世加上道公迁武进三世,到自己是第九世,中间年代正好无断代。
③“上世祖”胡濙指的是自己的堂祖父裕公(元末任福建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或堂伯父彦诚公(元末任福建监运司惠安场管勾)。
④奉元朝政府的任命,这里不写是一种对前朝的禁忌或有意回避。
⑤元朝末年1357-1366招安福建波斯色目人掀起的“亦思巴奚兵乱”

现在从以上的《期修谱书》来分析,是江西饶州胡坊胡氏在清康熙癸未(1703)年续修的家谱卷十一墓志中记载的一篇由明朝礼部尚书胡濙写给胡坊胡氏的书信。从整篇文章来看,无论是事情的整体逻辑性还是夯实的文笔,包括作者在弄清自己家族来历后表露出真情实意的情感渲染,不可能是后人的故意杜撰,应该是胡濙本人亲笔所书。胡坊胡氏十五世闰公建文时任大理寺左少卿,因反对朱棣篡乱,在“建文遗臣案中” 死难,连诛族人217口,建文遗臣案直到万历新政时因张居正的提议才平反,景泰四年,胡濙当时作为六朝元老,坚持写这封家书是有一定政治风险的,而圆滑多变,世故老练的胡濙在家书中用了三处“伏笔”三处“暗笔”两处“错笔”避免了可能会出现的麻烦,如果这封家书落入有心人手中,也很难抓到他的把柄,这样可以保全双方家族的安全,保刘县丞安全。
三处伏笔
1.文中没有提到告白对方的名讳。2. 刘姓县丞是受何人委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来与胡濙相见叙述家世的,未写明。3. “上世祖”是哪个朝代受命招安福建未写明。
三处暗笔
1.与祭酒相遇,祭酒是谁未明示?2. 县丞姓刘,名讳叫什么没写。3. “上世祖”招安福建,是堂伯祖裕公还是堂伯父彦诚公?均也未写。
两处错笔
1.文中两处写到自己的名字,两处皆同音不同字。2. 落款礼部尚书故意写户部尚书(户部尚书在宣德朝只兼任六年1431-1436)。
胡濙出生在江苏武进,少年时随家人迁府城内(当时府城一半属武进,一半属晋陵)西瀛里,明建文2年(1400)26岁中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29岁升户科都给事中;永乐5年(1407)33岁开始借寻访张三丰为名寻找建文帝下落,到1417年底暂告结束;1419年再次出访,至1423年才真正结束。1417年43岁的胡濙借出访建文帝之由,途经江西华林,专程拜访了华林胡氏,并大会族人,在应麟公与琪公的陪同下,到诚公与耿夫人墓前祭扫(受胡俨误导,跑错了地方)。1423年寻访建文帝之事彻底结束,胡濙在南京任职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我泽溪胡氏十二世山十公在洪武初任当地“万石长”,经常往南京输运官田与民田的税粮,与胡濙相识,1425年49岁的胡濙来到泽溪继续考证家世,所以说胡濙前半生都在寻找建文帝和考证家世的路上。胡濙在景泰四年(1453)写这封家书时,其实早在14年前已经与华林胡氏合谱,正统四年(1439)华林二
期修谱书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2)
下一楼›: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717

江西省饶州府胡坊胡氏先祖世居金陵 ..

查看全部回帖(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