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四年(1110年),胡安国复官。宣和年间(1119——1125年),提举江东路学事,不久辞职。宣和末年(1125年),出任尚书员外郎及起居郎。徽宗皇帝召对,任中书舍人,但为耿南仲所忌,出知通州。南宋高宗即位后召为给事中,命校点《左传》,并兼侍读,专讲左氏《春秋》。他极力反对前宰相朱胜非出任江、淮、荆都督,弹劾朱与黄潜善、汪伯彦重用张邦昌,结好金国,天下愤抑,不宜重用。不久又落职退居衡山,著《春秋传》,授宝文阁直学士。
绍兴元年(1131年),上诏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当时有右司谏陈公辅奏请朝廷查禁二程学说。胡安国上疏说:“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程颐兄弟始发明之,然后知可学而至;今学者师孔孟而禁程,是入室而不由户也。”还献上《时政论》,擘划军国大计,建议高宗“当立于恢复中原”、“必至于扫平仇敌”,积极主张抗金,收复失地。
绍兴五年,朝廷召胡安国为经筵旧臣,令其纂修《春秋传》。绍兴八年书成,高宗称之为“深得圣人之旨”,擢升宝文阁直学士。同年四月十三日病逝,享年65岁。谥文定。
胡安国一生,虽历官40年,而在职不及6载。谢良佐常说:“康侯(安国)正如大冬严雪,百花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也。”他为人处事素重操守,讲忠信,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钦宗曾问中丞许翰“识胡安国否?”许答:“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污如安国者鲜。”胡安国不但不与权贵为伍,而且每逢排斥和打击;他事无巨细,从不苟且。有人劝他“事之小者,盍姑置之”?他说:“事之大者无不起于细微,今小事为不必言,至于大事又不敢言,是无事而可言也。”胡安国少年时已有出尘脱俗之想,登科第后,安贫乐道,不求闻达,辗转流徙,宦囊羞涩,曾告诫学子:“对人言贫者。其意将何求?”
《春秋传》为其传世之作,他从潜心攻读《春秋》到著作《春秋传》30卷,历时30载,宋高宗诏令经筵读本。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行科举新制,《春秋传》被钦定为经文,与《春秋》齐名,《春秋传》遂风行天下。遗著还有《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
宋代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理学的形成。理学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辩的最高范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精致、最高备的理论体系。作为理学一个重要流派的湖湘学派,也就在这一时期于长沙地区形成,并对湖南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湖湘学派最早源于宋代湖南道州人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又称源溪先生,他在自己的早期作《太极图说》中把“无极”作为宇宙的本源,提出了从无到有,阴阳对立,五行相生,变化无穷的宇宙生成论;又在晚期著作《通书》中提出了以“诚”核心的心性论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理学思潮的哲学基础,后人称他为理学宗主。程颖、程颐都曾受学于敦颐。周敦颐的理论是以后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不过在他生前影响不大,所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派别。
湖湘学派正式形成于南宋。有意思的是,这个以“湖湘”命名的学派,创始者却不是湖南籍人,而是原籍福建崇安的胡安国、胡宏父子。胡安国从小就聪慧好学,刚学会说话时就能背诵部分《训童蒙韵语》,使家中父母非常惊讶,预言:“这个小孩一定可以广大我们家的门户。”15岁那年,胡安国到州学就读。一天,一个戏班子在州学前演出,州学学生都弃学外出看热闹,仅剩胡安国一人还留在书斋中诵读,州学教授发现后非常感动,赏赠他纸笔佳砚。两年
胡文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