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宁都县黄陂镇山堂宗祠联
垂型创绩,芳流百世,宏基伟业绵祖祚;
裕后承前,泽及千秋,继往开来仗孙谋。(嵌堂名“垂裕”)
勤俭信义,如能躬践数样,便可无惭宗祖;
士农工商,止要各专一业,即为有望子孙。(原联如此)
江西宁都县黄陂镇山堂“胡氏家庙”及“刺史第”胜迹工程联:
喜众志初酬,名祠古第重绚丽;
望群英继起,创业兴邦续辉煌。
聚首话宗情,欣祖贵孙荣,前贤后哲频添彩;
同心恢胜迹,看风新景美,万紫千红共绣春。
作者:胡曼丁,派循甫,名林生,笔名灵参。毕生从教,退休教师。业余好诗联,尤精棋艺。
宁都《山堂胡氏族谱》第十五修常务主编。
论兴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的必要性及宁都建馆的可行性
[ 作者:(中共宁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刘智武)来源:本站原创2005-12-21值班编辑:黄红梅 ]
http://www.red-soil.com/redShow.asp?ArticleID=12780
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底,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围剿”。为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苏区军民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反“围剿”斗争。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斗争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军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反“围剿”战争,就没有中央苏区。正是因为党和红军团结和率领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第一、二、三次“围剿”,才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的基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壮大,直至最后的丧失,都与反“围剿”的胜负有关。中央苏区斗争史,实质上就是中央红军反“围剿”斗争史。
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过程,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就形成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周恩来、朱德率领红军继续贯彻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战术思想的结果。而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执行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这从反面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对军民的政治动员及对敌军的政治瓦解等政治工作原则和积极防御(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好第一仗、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人民战争等作战原则,都是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中提出并形成的。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孕育和形成的红军一不苦、二不怕死,英勇顽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和苏区人民团结一心跟党走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继承和发扬好,不但对于弘扬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三个文明”建设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形成的积极防御和人民战争等战略战术思想,不但在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今后我国的国防和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宣传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历史,既是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弘扬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而要真正宣传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历史,就必须建一个用现代陈列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反映这段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以此为载体,通过全面展示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这段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使人们从中受到震撼和启迪,感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而更好地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