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下一篇]
古村胡卜散记
作者:唐樟荣 王东惠2007年5月20日
转自:http://zjxchu.bokee.com/viewdiary.16447548.html
一
胡卜村,位于新昌县东北部新林乡境内,省道江拔线边,距县城东15公里,北与嵊州市金庭镇接壤。村落在山环水抱之中,村前有蟠龙岗为守护,后有七星峰为屏障。东有源于大湖山南坡陈公岭的十里梅溪,自东而南、而西,绕村而过,西有“绿色卫士”古树群,16棵古樟和几棵古松,枝繁叶茂,冠盖亭亭,规模之大,树龄之长,县内罕见,有“浙江省古树群保护碑”予以保护。
追溯历史,胡卜,原名梅溪,五代时已有人居住,是新昌县内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属新昌乡三十三都。公元908年,从剡县析出东部的13乡组建新昌县,新昌乡是新昌县中的一个乡,县名即以乡名名之,寓有新建之县昌盛昌隆之意。至今该村尚有新昌乡主庙得以保存。
胡卜村始祖当为五代时的胡璟。据明成化《新昌县志》记载:五代时,有胡璟(887-965)者,曾任吴越王偏将,因取福州有功,升行军司马兼尚书事,后隐居新昌胡卜七星峰下,性爱清旷,喜吟咏,乃于溪边植梅十里,自号“梅溪”。“每岁宴,踏雪咏诗,悠然自适,遂有终焉之志。”自此,梅溪胡氏逐步繁衍为当地大族。
胡璟十世孙胡铨(1102-1180),又称康一公,号澹淹,居庐陵,为南宋著名忠臣,受到秦桧排挤打压,流寓海南,和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等并称“五公”,神像崇祀在海口市“海南第一楼”五公祠内,被人们敬仰和传颂。他于宦游之余,拜谒先祖遗迹,在梅溪创建了胡大宗祠“垂裕堂”。后虽历经变迁兴废,但胡大宗祠至今尚存,已改为村小学。
胡卜村胡大宗祠
最早居住在七星峰下的卜氏,有一位卜曾,北宋初宦居京都汴梁兵马司之职。为官廉洁清正,克己奉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抑邪扶正,爱护黎民,深受百姓爱戴。告老还乡归故里时,私囊空空,在乡亲的帮助下,在七星峰南麓,筑起简陋茅屋,与百姓一样过着清贫生活。他看着百姓有的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又看到越轨之事常有发生,就常常告诫民众,盗窃之行不德,抢劫之为不义,不正之道非图谋也,积极引导乡民垦荒生产,向土地谋取吃穿,走勤劳致富之路,做奉公守法百姓。并发动种桑养蚕,发展畜牧,在沿溪两岸遍种梅树等果木,春天繁花似锦,夏季硕果累累。乡民受其教诲,获益颇丰,亲切地称他为“兵马太师”。卜曾公常在梅溪江上纶丝垂钓以娱老,死后葬于七星峰之阳。乡民缅怀卜曾功德,奉为新昌乡主,宋皇为旌表贤臣,谥封为新昌乡主正神,敕建新昌乡主庙。卜曾无子嗣,又无遗产,胡璟公后裔会同新昌乡十二庄百姓解囊购置庙产祭田,供修缮及庙会之需。现存乡主庙建筑为清光绪时重建,前厅有联,曰:梓里千年沾惠泽,梅溪一带忆钓游。另有“百世不忘永祝七星峰下墓,大官归隐广栽十里溪边梅”;“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世知即为大恶”等联。正月十三为卜曾公寿诞,人们纪念卜曾公,逐渐形成乡主庙会。会期时,庙内张灯结彩,香火缭绕,来自各村庄的莲子行、吹鼓亭、高跷、十番、盘龙、舞狮等民间文艺表演队涌至庙前广场集会,旗帜林立,锣鼓喧天,礼炮齐鸣。抬着卜曾公神像游行,让卜曾巡视村庄是庙会的重要内容。队伍中,举回避、肃静、廉明、公正等牌,人们扮成校尉、犯人,犯人背插黄色犯牌,在校尉的押解下游街示众,旨在表示卜曾公生前对人们的谆谆告诫,要遵纪守法,不可作奸犯科,违者必严厉查办。游行队伍绕村一周后,至后门山墓地,举行祭祀仪式,告慰先灵,祈求乡主保佑一方水土平平安安。又演戏酬神庆贺,到正月十八落灯。通过纪念活动,众百姓祝愿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业腾飞,新昌乡保持着淳厚的民风,安祥的社会环境。
除了胡姓外,全村共有29个姓氏的居民,以胡、俞姓为主,还有冯、杨、吕、潘、袁、张、石、虞、徐、陈、竺、王、赵、盛、曹、陆、任、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