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博客转载:曹操墓争论的转向
回帖:让我们听一些理性的声音吧!
曹操墓真伪:是学者造假还是无知者诽谤
梁勇 2010年8月28日
曹操墓的发掘,本来是一项严肃的考古学研究。我原本只是个看客。可是,由于我在媒体讲述过曹操在河北的经历。有朋友来电话与我讨论曹操墓。于是我此前写过几篇博文。
可是如今,曹操墓这项严肃的考古学研究,居然惹下了众多指责。
最近,号称20位学者指责河南考古工作者在曹操墓文物上作假。我开始感到惊愕。可是,当我再看看这所谓20位学者的一系列论证的内容。我还是觉得。学术诽谤居然也如此执着。
其一。如果我们对东汉三国的历史稍稍了解一些。运用排除法论证一下。在邺城周边,发掘出一座东汉末年的诸侯王等级的大墓,不是曹操。还能是谁?河南的考古工作者们就是再喜欢造假,也没有那个必要吧。如果谁说这不是曹操墓,请他在邺城周边再找出一座东汉的诸侯王墓来,那么,河南安阳的这座曹操墓,不就肯定是假的吗?但是,无论那位学者,使出吃奶的劲来,你也不可能举出反证。这从排除法来说,东汉末年的诸侯王一级的墓葬,唯有曹操。没有第二人。这还不够吗。这是稍稍懂一点东汉历史的都能知道的常识。
其二, 曹操墓出土的石牌中,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的共有7块(实为8块),其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一块石牌最为完整。对此,开封文联书画委员会主任林奎成认为,曹操生前先被封为“魏公”,而后又被封为“魏王”,死后获得了“武王”的谥号。他认为,从曹操死后至曹丕称帝的十个月间,世人对曹操严格的称呼是“武王”。任何史书都没有出现过关于“魏武王”的记载,在礼制森严的封建社会,曹操墓中出现“魏武王”的提法显然不能成立。
这位文联书画委员会主任,老老实实研究书画可能是专家。可是这个指责,实在有损主任的学问。显得太没学问。曹操谥号“武王”,不是“中山武王”、也不是“赵武王”,更不是“越武王”,只能是“魏武王”,墓葬中如果不用“魏武王”,如何说明该“武王”是哪个诸侯国的“武王”?
中山靖王刘胜墓,可以随葬“中山内府”器物,常山宪王刘舜,可以随葬“常山内府”的器物,难道就不能随葬“中山靖王”、“常山宪王”谥号的牌位?曹操谥号“武王”本来就是“魏武王”。这应该属于常识。曹操墓出土“魏武王”石牌,有什么不正常?怎么就可能是造假?
其三,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路平表示,1998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鲁潜墓志》中注明了鲁潜墓距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在曹操墓中发掘出土的含有“魏武王”字样的几块石牌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均把“止”部错写为“山”,专家们遍查几十种篆隶,均没有发现这种写法。石牌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有可能为同一个人造假所为。 
真说不清,是因为河南造假的诟病太深,给一些所谓专家过多猜想,还是另有什么原由。曹操墓出土的一系列本来很正常的文物,居然都被怀疑造假。
这真是如今学术信誉沦丧引发的悲剧,也是河南考古界无端的委屈。考古造假,意义何在?我作为一个历史学研究者,实在想不出理由。至于把“武”字“止”部写为“山”。这完全符合历史上金石发展的规律。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从汉隶到魏碑发展中,碑别字特别多。武字的这种写法,你以前没见过。只能说明见识不够,决不能说明这就是造假的产品。
考古学造假,这可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学术精神的沦丧。但是,如果河南的考古工作者没有造假,那些无端指责的所谓学者,如果不是因为无知而起哄,那么就是明知是真却要诽谤以显示自己的学问,这种伪学术的指责,是比学术造假更缺德的行为。
一宗考古学的发掘和研究,如今竟然到了需要法律诉讼一辨真伪的地步。可见,“周老虎”的阴影,学术造假的败坏之风,已经殃及考古学界。考古学真的需要打假。但更需要用事实维护考古学的严谨和信誉。
更令人不齿的是,安阳之外的一些学者,不知道处于嫉妒还是地方本位主义的心理疾病。曹操墓在邺城西侧发现,本来就
下一页 (1/2)
下一楼›:不会被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在其墓碑上出现了“魏武王”字样,现代文字也现身墓碑上。这种小儿科似 ..
‹上一楼:“曹操墓”究竟会不会真的成为第二个“华南虎”?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查看全部回帖(6)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