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个人专题:喜全说谱
回帖:五 世系论争
由于各地宗谱世系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了世系论争。值得注意的是,争论的原因是各地宗谱各不相同,而不是因为发现谱中世系有问题。如果宗谱一致,就算谱中问题再多再大再怎么荒诞不经,也很少有人去争论。争论的目的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为了纠正谱中错误,而是企图说明自已的谱是正确的,别人的谱都是错的。纵观各宗贤的论证文章,大都只说服得了自己,却说服不了别人。因为大家论文中最大的问题,是论据本身不可靠,以不可靠的论据去论证自已的论点,自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这其中最常见的是以谱证谱,先自已在心中认定某一部谱是可靠的,再去以别的谱与此谱不符来指证别的谱不可靠,当然还有其他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的论证。
下面谈谈我对安国公世系之争看法。
关于安国公世系之争,缘自部分非华林堂安国公后裔(这部分安国公裔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苏山东及浙江安徽等地),发现华林堂宗谱中也有安国公,就用以谱证谱的方式,说华林堂的谱是错的,当然还有攻击华林谱等方式,但主要的还是先认定自家的谱是正确的,再以华林谱与自家谱不符来指责华林谱。
其实安国公祖上来自何处,可靠的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安国公之子胡寅为安国公写的《先公行状》,一个是安国公同乡好友游酢为安国公父亲胡渊写的《宣义胡公墓志铭》。胡寅在先公行状中说安国公“五世祖号主簿公,五代中,至建州之鹅子峰下,钓鱼自晦,人莫知其所从来。后世相传云:本江南人也。”安国公父亲的墓志铭中也说“其先江南人唐末避地於建州崇安之籍溪”。这说明了二点,一是安国公父子本人只知道唐末至五代时,安国公五世祖自江南避地至福建,胡安国五世祖以前没有可靠世系。二是在安国公父子年代,安国公家中没有宗谱,原因很简单,如果家中有谱,安国父子不可能不查看。我在前面谈连宗时说过“现实中的连宗,多数是因为地域关系”。居住各地的安国公后裔,分别跟当地胡氏连宗,自然会导致同为安国后裔,祖系却各不相同的现象(江西湖北及部分湖南安国公裔连宗的是华林堂,福建江苏山东及浙江等地则主要连宗安定堂)近来传出,安定堂的大本营江苏有一大支安国公支系谱载出自华林堂,这似乎说明,安国公支与华林堂之间并非只是联宗那么简单。
勿庸置疑,来自江南可信度最高,接入华林谱,不仅符合“来自江南”,而且还能跟《江西通志》相照应,因为《江西通志》中有华林胡氏瑜公后裔有一支入福建,为胡安国支始祖的记载。虽然江西通志不能作为证据,但多一种说法总比除自家宗谱外,没有其他任何材料相应证的要好。对于安国公支与华林堂的关系,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假设:早期的华林谱只记载了瑜公后有一支迁入福建,迁福建后的情况并不知道,更不知道这一支后来出了位名人叫胡安国。而胡安国家族只知自已从江南迁入福建后的世系,对于以前的世系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安国公的后裔遇上了华林堂的人,双方一对宗谱,才发现双方能完美对接。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没有任何依据。但能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假设就很不错了。试问,胡安国家没有谱,不知先祖世系,他的后人是如何接上安定公支系?要知道安定公家谱创谱之时,安国家族在福建已住了好几代人了,事实上安定公谱中也没有记载安国这一支,在双方都没有记载的情况下,是如何对接的?
安国公后裔对安国公世系的考证,实在是叫人难以接受,钓鱼翁是“唐季避乱”或“避五季之乱”迁福建的,唐季是指大唐,避乱时间点是唐末至五代初动乱之时,而考证者却将唐说成是南唐,将避乱说成是避宋灭南唐之乱,如果真如考证者所说,那就不叫避五代之乱,而应叫避宋之乱了。他自己所信任的谱中说生于周显德六年,他却要改为出生于南唐显德六年,中国历史上哪来的唐显德六年?当时唐都没有,哪来的唐显德?而被安国后裔视为至宝的胡寅书修录谱系和碑记坟墓,则在别人的谱中有胡铨墨迹。对于书画的真伪,可由作者后裔来鉴定,更是闻所未闻。
我向来主张各支世系由各支自已定,别支宗亲不便议论,所以
下一页 (1/2)
下一楼›:六胡氏郡望
从理论上讲,郡望是指某一郡的名门望族。这一家族后裔迁移各地以后,会以自己的 ..
‹上一楼:四 漫话连宗
《红楼梦》第六回说,刘姥姥的女婿王某家境贫苦,刘姥姥建议女婿去找京城王家打 ..

查看全部回帖(10)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