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6阅读
  • 1回复

东川侯的后人在海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前天 23:13
东川侯的后人在海州
——东海敦素堂始祖考略      
胡可才



海州湾南岸,沿北云台山山麓,有5个易守难攻的海滨要塞:高公岛要塞、大桅尖要塞、东峡口(旗台嘴)要塞、丫髻山要塞和西墅要塞。从明朝抗击倭寇到现代抗日战争,中国人民都曾经在这里痛击敌寇,在反击外族入侵的历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通过考察现有的史料,发现连云街道陶庵社区丫髻山是彪炳史册的抗敌战场之一:1938年5月20日, 抗日名将曾锡珪指挥“税警总团”官兵,打败了由日本海军司令乡板梯二郎指挥的板垣师团海军第四舰队,打乱了日军企图从连云港登陆支援徐州的计划,成就了李浩、万毅等一代抗日名将。从此上溯五百二十年前,东海敦素堂始迁祖胡海(以下尊称“海公”)及其子孙在连云港一带抗击倭寇,海公衣冠冢即埋葬在丫髻山麓。
        
图一胡海画像



1998年冬,原云台区朝阳镇党委书记胡为仁,携清朝光绪年间编纂的《东海敦素堂胡氏族谱》二修本,联络族人准备续编。族人初次见到百年前的族谱,百感交集,先人的名讳、故里、归属....以前只能从老人的口述中依稀可辨的祖先,谱载一目了然。让族人特别惊喜的是:“东海敦素堂”始迁祖海公竟然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胡家惊喜之余,找到了清朝张廷玉编纂的《明史》,一幕生龙活虎的战争画面跃然纸上。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从1353年开始,先后从元军手中攻取泗、滁、集庆、镇江、宁国、湖州、宜兴、婺州、绍兴、龙江、安庆、江州、庐州、益阳以及荆、澧、衡、潭等地。随杨璟、沐英征湘、滇,多次荣立战功,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册封“东川侯”。


一代名将,缘何落户东海?家人们找到了馆藏《海州志》,在明朝《隆庆海州志》和清朝《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发现了“胡海,原籍盱眙人,洪武三十三年迁授武德将军,永乐五年,因急缺官吏,调守御东海中千户所,世袭正千户”的记载。


最早修纂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东海敦素堂胡氏宗谱》,在籍贯、战功、入仕等大事方面记载内容与两部《海州志》大同小异,只是在家谱中叙述海公随“靖难军”从北到南的征战过程较为详细。


通过对《明史》和两部《海州志》以及《东海敦素堂胡氏宗谱》二修谱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两位身份迥然不同的海公,即“东川侯胡海”和“武德将军、东海所千户胡海”,于是胡氏族人于2009年暑假奔赴海公的诞生地:古滁州盱眙县和定远县考察,希望得到有关海公真正出生地和墓地的信息。


在盱眙县档案馆,我们找到了《盱眙县志稿》(清王锡元等撰,光绪二十九年重校本),其中卷八“贡举·武阶”目载:“胡海,原籍盱眙人。洪武三十三年,迁授武德将军。永乐五年,调守御东海中千户所。世袭正千户。”并注明来源于《海州志》,和我们在连云港调查得到的证据一致,于是我们又来到盱眙的邻居---安徽定远县。


《定远县志》(文林郎、定远知事杨慧等撰,道光六年纂修)卷八“人物”载:“胡海,字海洋,毛城村人。”道光十五年李德生编著的《定远县志·邱垄》说“胡海墓,在县东南15里”,还有人在旁添加“胡村河旁”的注解。


根据上述记载,在古滁州两个紧邻的县就出现了两个胡海,而且“东川侯”胡海原籍和归葬地都是在安徽定远县,于是我们前去定远考察,找到了胡村河,河旁有一土冢和已经倒掉了的墓碑,碑文模糊不清,有村民向我们反映海公墓在没有发掘前规模不大,也没有“东川候”墓地应该有的华表、墓道、石像生等物,发掘后只有几件简单的文物已经被县里文物保护部门拉走了。


听完村民的介绍和眼前的墓冢,我们对“东川侯告老还乡、安葬在家乡定远县胡村河旁”的历史产生了怀疑。


随着“东海敦素堂胡氏家谱”三修本的出版、发行,连云港市“敦素堂”胡氏族人受到全国胡氏家族的关注,他们通过走访、QQ、微信等交流平台,发布有关胡氏家族的源流、人物、分布、堂号、字埒等信息,海公的最后归宿、子嗣、墓地和战绩也越来越多的被展示出来。至2022年底,得出下面几个结论:


一、原籍盱眙、定远的海公为同一个人


  根据盱眙县政法委书记金科的文章,安徽定远和盱眙明光交界,元末明初战乱,边界不定是常有的事,海公年少时,出生地属于盱眙,后来又划归定远。胡家当时是“军籍”,因“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缘故,经常在邻近地区调防,年轻时在盱眙服役,后来又去了定远,所以说“海公是盱眙人”和“海公是定远人”都是正确的。海公年轻时以勇敢威震一方,不仅名闻滁州城,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他的姓名是“战神”的代名词,滁州城内不会有人冒用这个名讳,因此,“东川侯”和“东海所千户”,实为一人。


二、东川侯海公有子八人


《明史》只记载海公有“长子斌、次玉、次观”三个儿子,而明初刘三吾拟《胡海墓志铭》、明中期黄金著《皇明开国功臣录》(明正德二年版)和明晚期田艺蘅著《留青日札》(明万历版),都说海公有八子:即长子斌、次子玉、三子观、四子宝、五子才、六子玖、七子和尚、八子行者。这条信息为现代海公后裔寻踪问祖提供了历史基础。


敦素堂胡氏家族,从第一世到第六世,在没有确定字埒之前,名号用字特别讲究,曾经使用过和宗教相关的字和含有低贱名称的称谓,据民俗专家介绍,民间普遍认为:用这种名号的孩子好养,直到现在还在流行中。和宗教有关的有“观”、“琛”、“珏”等,这些字在道教和佛教中使用较多,也和“东川侯”海公子嗣中“玉”、“玖”、“和尚”、“行者”相对应。这也间接告诉人们:“敦素堂胡氏”和“东川侯胡氏”有共同祖先制定、后人默许的文化传承。敦素堂第六世有“麆”、“麂”、“鹿”等人名,这些名号和现代把婴幼儿当“小猫、小狗”养着是一致的。也是佛教中“善良”、“吉祥”的化身,与海公子嗣中“和尚”、“行者”呈对应关系,这些文化现象不是偶然的巧合,背后隐藏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传承人。


敦素堂胡氏族人,以“嫡长子”承袭“东海所正千户”一职,俸禄是通过发放“军饷”的方式传给任职人。海公第七子名“和尚”,常人看着不知道用宗教术语做名字的道理,觉得很奇怪,感觉给一个“和尚”发军饷不合适,也许“和尚”一名是儿时所用被传开,成年时由“和尚”改名为单字名“和”载入家谱。根据名号,我们初步确定:“东川侯胡海”第七子“和”袭任海州“东海所正千户”。这和《明史》中记载的海公第三子后裔袭“孝陵卫指挥佥使”一职也是对等的。


三、“东川侯”参加“靖难之战”


      有关海公的征战活动,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以前,张廷玉《明史》、刘三吾胡海《墓志铭》、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记载相同,只是在征伐“澧州九溪诸蛮寇”这件大事上有较大的分歧,张廷玉《明史》记载:在协同冯胜等征伐金山后,“.....又二年(即1389年),以征南将军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师还,乞归乡里,厚赉金帛以行”,过了两年就因“病疽”在故乡定远去世了。此项事件前文已经分析,定远没有按照“东川侯爵”规制建立的“胡海墓”,“定远去世”说不可信。刘三吾撰写的胡海“墓志铭”,通篇没有与“以征南将军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师还,乞归乡里”事件的记载,这两件大事,是海公作为战将的人生转折点,在“墓志铭”中竟然弃之不表,只能说明“征九溪师还,乞归故里、病故于定远”的记载不能作为“信史”看待。


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战事分布在东北和西南两个地方,东北和北部与蒙古残部(后来是瓦剌)的战争一直到正统(1436--1449年)末年以后。燕王(即后来的永乐皇帝)“就藩”以后,一直骑在马背上不断征伐。所以为了彻底将元朝残余和东北敌对势力消灭,迫切需要创办一支能征善战的“亲兵”。海公征伐辽东金山获得大胜,为“燕王”带来了可共利用的兵、将资源,朝廷为了表彰海公的贡献、燕王为了将海公麾下纳为“亲兵”,不惜一切代价,对他“例受褒䘏之典,先锡镪五万锭,建第其乡邑,继赍金帛,俾安且富,复追封三代侯爵,且庙墓次,备物肖象,树碑显扬其先”,“锡镪五万锭”当时的购买力有多少尚不清楚,但在所有参加征金山的将领中无疑是最多的,这些金银、绸缎和“荣誉追封”,一方面表彰海公能征善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燕王在北京到辽东一带收买人心,为其后“北征蒙古、南靖朝廷”蓄积力量,如果海公在得到这些奖赏以后,幡然离队,告老返乡,似乎不近人情,也不会得到燕王的同意,于是海公一直活动在燕王藩地。


明建文元年(1399年),海公率亲兵,跟随“燕军”南下,克济宁、馆陶、灵璧,大战于齐眉山,累立军功,大军于1402年七月十三日攻陷南军最后一道防线---南京金川门。至此,“一代战将”功成名就,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直至1418年病逝。  
图二 海公仙逝六百年祭



四、海公最终于1418年仙逝


最先记录海公病终的是刘三吾“墓志铭”:“而疽发于背”,《明史》记载“病疽卒”,“疽”是一种毒疮,是因为过去的箭伤,老伤口崩裂感染而形成的,“背疽”即在后背生了毒疮,古代用中医手段非常难治,明魏国公徐达都是感染这种病死亡的。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对海公征战中受伤过程有详细的记录:丙申(1356年)春三月,攻蛮子海牙水寨箭伤左足、十七日取镇江,箭伤胸右,四月复宁国,败元帅谢国玺,左手受伤,戊戌(1358年)三月,困湖州,墮其东南门月城,箭伤小腹及右臂,摧天目山寨,十月攻宜兴伤右腿及胸,辛丑(1361年)八月取潜山、克安庆,箭伤右臂,癸卯(1363年)三月,参随徐达援安豊进攻广州,砲石伤右臂。从1356年--1363年7年时间中,共负伤9次,其中箭伤左足1次、右胸2次、左手1次、小腹1次、右臂2次、右腿1次,炮石伤1次。没有一次箭伤后背的记载,我又向外科医生学习“会不会发生旧伤转移的情况?”回答是否定的。据此推论:海公“年六十三、背疽卒”也是错误的。


关于海公去世的时间,《明史》载:“二十四年(1391年)七月,病疽卒”,刘三吾《墓志铭》:“二十三年(1390年)秋,.......而疽发于背,止医鐍锻,志在战阵以死。中使问病,未复命薨矣,六月二十三日也。”根据前、后文的联系,海公于洪武二十三年秋去世,比《明史》的记载早了一年多,具体日期是六月二十三,而六月二十三还在盛夏。文字中出现这么多的混乱,很显然表明作者不知道海公去世的确切时间,或故意隐瞒海公为“燕王”服务的事实,也可以说明《东海敦素堂胡氏宗谱》中记载的海公1418年去世是正确的。


有资料显示:海公先世,从北宋时期就生活在有“长寿之乡”著称的苏中如皋一带,现代以“武”为业的将军,也多活到九十高龄以上,在“敦素堂胡氏”家族中,也有因“高寿”被朝廷封赠的人,大宗二支黄窝支派已经有5个男人超过了90岁仍然健在,所以海公活了89岁(1329-1418年)纯属正常。


五、家谱中记载的敦素堂始祖


随着家族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制定统一的字埒规范称谓,成为家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敦素堂家族从海公第七代 开始,就以“思尊、应、永、圣、龙、明、兆”的顺序给族人取名,清朝乾隆年间始修谱时在“兆”字辈后面紧接着“远、如、大、殿、希、维、可、继、绍、述、宜、详”,三修宗谱以后,又重新续写字埒“承、祖、宏、志...."等十六个字,宗谱中的字埒由一组汉字组成,有的用来“记事”,相当于记述家族历史,有的用来“言志”,鼓励族人向某种目标发展,有的是以“五行相生”的哲学观点希望后辈代代茁壮成长、捶于后世......


字埒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用埒人传播错误、或某些特殊的原因用音同字异的汉字代替,这些都被默认为合理的。“东海敦素堂胡氏字埒”从第十一代到第十八代,是典型的“记事字埒”:“圣、龙、明、兆、远、如、大、殿、”其中“兆”应该是“诏”,因为“诏”字是皇帝专用,平民应该回避,所以写作“兆”,“远如大殿”,有的误写成“远、汝、大、佃”,表达意义模糊,违背了题埒人的本意,这套“记史式”的字埒非常明确告诉后人,海公曾经被“圣龙”召见,从很远的地方莅临朱皇帝的大殿堂中。明朝初年,能够称得上“圣龙”的,只有朱元璋。所以族人用了二百多年的八个字,记录了“敦素堂”的始祖正是明初功臣“东川侯”胡海。


六、海公以后的敦素堂家族


明永乐五年(1407年),海州沿海再受倭寇的大规模侵扰,永乐帝久闻胡海威名,诰封胡海为海州东海所千户、指挥佥事,统管海州湾一带防务事宜,接受这个职务时,海公已经78岁,其实是海公第七子“和公”承担了实际工作,这与海公的孙子胡忠袭任“孝陵卫指挥佥使”相同。


从1407起到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敦素堂家族“世袭正千户”一职共传十一代,为保卫海州湾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了贡献。


清朝鸦片战争前后,朝政空虚、军备废弛,东部沿海遭到列强的侵略,清朝廷先后派出陶澍、林则徐、沈保桢、张謇等大臣来海州一带沿海考察防务、发展经济。为了利用民间力量抵御外患,大臣们用“荣誉封赠”、题勒和实物赠送等手段与地方名流结交,唤醒他们保家卫国的良知,墟沟董氏也是在明朝就定居北城的大族,有多名族人在清朝“太学”读书,朝廷就以“朝议大夫”、“奉直大夫”、“奉政大夫”等头衔笼络他们,对于保卫海疆有贡献的武官后裔,赠以“帽筒”、“鼻烟壶”、璎珞、琉璃等物,这些小物件本身并不贵重,因为是大臣们从宮里带出来的,使物件的拥有者身价倍增,大宗长支凌州支派就一直保留着一对帽筒、大宗二支黄窝支派也有人得到过“宮宝”、南城“胡氏祠堂”有古井、上马石、护院河和沈保桢题写的“望云小舍”、张謇题写的“北山移文”,既承载着古人的依托和期望,也表明胡家先辈地位的显赫。

图三 上马石

图四 帽筒
  
图五  张謇题“北山移文”  
  

图六 沈葆桢题“望云小舍”



愿敦素堂胡氏族人以海公为榜样,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胡可才(15195712835)
2023年5月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10小时前
诰封:正千户;谥号:东川侯。
诰封与谥号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授予对象和用途不同。诰封是对在世的人进行封赏。
而谥号是对去世的人进行评判和总结。谥号是在封建社会,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去世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名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三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