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66阅读
  • 0回复

村族祠堂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3-05-30
村族祠堂的由来


    祠堂,也叫宗祠。在农村,大的村庄似乎都能看到祠堂的建筑。祠堂建筑一般比民宅规模大,造型独特。村庄越大,经济越好,祠堂的建筑也越讲究。高大的厅堂,上等的材料,精工的制作,祠堂成了这个村族的标志性建筑。为什么祠堂建得这么好呢?旧社会一个村落居住着一个姓氏或几个姓氏,时长日久,形成了一个村族。村民对村族观念非常强,对祖宗非常崇拜,每年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祭祖。祭祖要有场地,所以每个村对祭祖场地很重视,选好的地址,建好的房屋。最早这种屋称为家庙,后来又称为祠堂。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有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由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允许“民间皆联宗立庙”。

   一个村的祠堂作用很大,祠堂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场所,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宗祠。祠堂又是村族群众的娱乐场所。祠堂多建有戏台,逢年过节祠堂总是演戏,男女老少聚集一起观看。有的祠堂还设学校,让族人子弟就近上学读书。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像宁海王氏都以“三槐堂”为堂号。因历史上王佑颇为显赫,苏东坡特撰《三槐堂铭》,王氏以他为荣,故称“三槐堂”。方姓“正学堂”,以纪念方孝孺的孤忠;舒姓“阆风堂”,典出刘倓、舒岳祥读书过的阆风台,一般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对联。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还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现存的祠堂大多数已成为村内公共场所或老年协会作为活动的场所。有的为了村民便利,供村人作为置办酒席的场地。

   一个村族祠堂的由来和演变,已成为这个村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村族祠堂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很有裨益。(应可均)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