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汉周文庙胡氏谱序
一、创修原序 乾隆四十年乙未岁(公元1775年)六世祖献雉公(字 得时)始创原序
一世祖(讳)高相公,字 吉辅,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沙窝山十五度罗公保土地生长人氏,先朝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岁,游楚落业香山曹家坪,赘婿刘门,生二子六孙曾孙二十有余,自后生生不息。迄今两朝一十三帝、二百五十余年,族衍十代,将近惜老,大房敬吾公之嗣稍有缺陷,至今男妇耳孙不仅百余,祖之德泽可谓流芳远矣。顾接踵英孙,习儒业者有人,务农业者有人,或之烝尝(按:可能为“正常”)疏漏,追远未纯,以及清明、寒食,何会抚景悼亡,遐思水源木本。前圣有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先圣格言盖可忽乎?前传后效,后进岂不如前?若能振其力于极衰,凡我同人俱要齐力念先人坵墓之存,冢陷者不可不培,凌侵者不可不禁,倘失踪之冢益宜寻究。安可任其墟坵之失所乎?愚生不才,愿后代英伟杰出之贤孙身体而行之,勿俾(按:使)先进定谕视为泛谕,一代相传一代、一宗更附一宗遵先人。
二、序
盖自两仪既判,三才攸分,位天地之中者虽万有不同,莫不各具一水源木本之理。矧萃五行之灵而为人者,方且宜裁成天地辅相万物,而顾于一族之中,承讹踵谬,前不知其所自来,復不察其所由出,或且因其或生或没,别业远居,茫然不知为谁氏之子者,岂不大可哀乎?是一族之中,必宜族谱。盖所以明昭穆、分尊卑,详系派也。故,上而朝廷有国史,下而士庶有家乘。世继世修,溯源穷流,非不忘其所自耶。我族,始祖吉辅公,原系江西人氏,于万历甲寅岁游楚落业刘杰坝。生生不息,传几何代、几何年,生、徒、死、葬赖六世祖献雉公笔记,得祖之自来迄今又历数十年,人丁日广,烟宅益繁。生者之年月日时、死者之墟墓向位久未续,人钜典阙如大,为吾族憾事。我等叨蒙馀阴,身列儒林,岂忍坐视先公之坠绪而不振其力于极衰乎?是以敬聚族众,敬宗收族,遗补之,略者详之。而其妇娶某氏,女配某门,著名纪字,可免杳渺难凭之惑也。自族谱而后,老老幼幼,敦信义之风,上下尊卑,崇礼让之教。冠婚有庆,丧祭有吊,家人一本,自不至损元气而削本。支,则万流同源,千枝共本;至于蠹,则重修;久,则续修。是又在乎后之肖子贤孙也。是为序。
光绪六年季冬月 合族同撰
宣统二年庚戌岁嘉平月 榖旦
十世孙朝伯绍唐氏再录
民国廿八年已卯岁葭月上澣 榖旦
十三世孙运龙世平氏重刊
三、历代修谱首事名目小引
盖自冈峦发派于昆仑,培蝼亦知顾祖,江汉江归于瀛海,行潦罔不朝宗,缅维我族,源本西江,枝繁南楚,自高相吉辅公于先朝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岁,由楚落业香山曹家坪,赘婿刘门,生二子六孙曾孙二十有余,自前明于圣朝康熙二百五十余年,谱牒无征,惟有先人口授。乾隆四十年乙未岁,有献雉得时公至江右稽访,始知祖之所自来由,是因目见耳闻,编成草牒。虽略而未详,尚令人知其本末。迨至同治六年丁卯岁,有耀南朝祖,从岁暮散学之余,遂兴珏(我,即盛珏自称),言及草谱,并邀盛枝合力参互考订,略者详之,缺者补之,分者合。不辞昼夜,月余而草谱告成焉。于是邀集廷越等为印谱计。无奈世远人繁,工多费重,兼之居处星散,纂修维艰,加以珏等年皆尚幼,有志于诗书,是以有志未逮,犹姑待以期望于后日也。无知家门不幸,盛枝虽拨前茅而功名未就,且不寿而夭;朝祖亦废学业而不志功名,珏虽侥幸一衿而孤掌亦有难鸣之势。去年冬,鸡公堤续修族谱,敬宗收族,总首——拟寅绍堂公、松舫冠俊公、冤亭周南公、霭堂缙荣公等,至意谆谆,念在家人一本,躬临敝地,实欲萃本支而统成者也。珏闻之,无不欣然。于是邀集族人廷训、廷越、盛朝、盛梅等,议修大谱,联成巨族,上慰祖考,下贻子孙,正可遂平生之愿望也。并邀朝祖、朝谟到本县城南公祠,问费资轻重,并谅户口多寡,转商族公等,照丁按户排费。岂知家计多虚,而费资不足。珏与朝祖等细揣,实则力有难支,所以徙存虚愿也。但念生者之年月日时,死者之墟墓向位久未续,人钜典缺如戚戚者久之,幸有鸠工劝修支谱,费资虽微,而祖宗之本末源流,亦可了如指掌矣。于是,复集族公商议,求源务本,集腋成裘。遗文虽缺,使人知根本之不可忘;世系犹存,使人知昭穆之不可混。倘得宗功,有庆大起人文,亦不难合大谱,而偿其虚愿也。岂不幸甚,抑又闻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特将历来首事名目刊载于后,庶几不没其功云尔。
计开
乾隆四十年乙未岁(1775年)创修草谱首事 献雉公(字得时)
同治六年丁卯岁(1867年)续修草谱首事
倡修 朝祖(字耀南)、盛枝(字澍珊)
督修 盛珏(字松卿)、廷越(字卓堂)
赞修 盛发(字其详)、盛典(字有谟)
光绪七年辛巳岁(1881年)创修印谱首事
主修 盛珏(字松卿)、朝祖(字耀南)
督修 盛梅(字占魁)、盛朝(字有道)
编修 朝谟(字典齐)、盛官(字汉清)
赞修 盛智、盛久、盛悟、盛绍、盛厚
协修 朝喜、朝达、盛田、盛有、盛典
(九世孙盛珏松卿氏谨识)
续修源流序
木之生也,求其长必先培其根;水之流也,求其远必先浚其源。子孙之繁也,求其亲必先收其族。源不浚而欲流之远,根不培而欲木之长,族不收而欲子孙之亲亲尊尊长长,珠联绳贯,和睦一堂。虽愚夫愚妇,知其不可,而况伯忝承先人业,颇读圣贤书,可不上体祖宗之德泽,下念子孙之蕃昌,以续修为已任耶!粤稽我祖,系出江西先朝万历间,游楚落业,赘婿刘门,生二子六孙曾孙二十有余,嗣后子子孙孙、承承继继,如星之罗、棋之布。生徙死葬,尚赖六世祖献雉公笔记,后世得以略闻。迨至同治六年丁卯岁(1867年),先君子盛珏公、房叔盛枝公、房兄朝祖、朝喜等,奋力争先,欲从事于家乘,奈公款甚微,需资甚钜,乃于是年冬,按户墨写各房丁口,生者年月日时,死者墟墓向位。一一编成草牒,以垂后世。不觉光阴一瞬,年复一年,曩昔今兹,屈指已逾十年矣,故我族于光绪六年(1880年)先君子等照丁取费,始得纂修印谱。则九族五服,如木长千枝皆出一本,水流万派同出一源也。熟知家门不幸,盛枝公累拨前茅而功名未就,先君子虽名则胶庠饩廩,捷报仅十余年而见背呜呼已矣!哲人云:亡顿使我族之失望矣。逮光绪十七年辛卯,朝、梅二公及诸房侄、孙辈接管祠事,将公项所余置修祠宇,基地竖造于三涧塘,虽未见其高华,亦足以妥先祖尔。孰意岁序循环,沧桑更换,生寄死归,年深月远,乃时三十年甲辰,梅、厚二公等与伯论及续修印谱一事,伯不禁欣然喜曰:谱者,上治祖祢,中治子孙,旁治昆弟,非有仁孝之惑、亲爱之念者,始不能创修于前,终不能续修于后,且人生三十而不修谱者,是谓不孝。迩来二十有四年矣,后起之子子孙孙支派当续矣,生生没没年月当纪矣。伯于是举纲挈领,原始要终,则人丁之居址散远者,奚啻千里一堂,千秋一日矣。乃年及庚戌岁,大清宣统二年也,最憾者皇天不凑人愿,梅公叔侄于是年先后捐馆,无如独木千间,枉费一腔之热血,加以力微事冗,徒悼孤掌之鸣。幸有堂叔盛厚公,从堂兄朝起、朝镇、朝禧等与伯议修续谱,择日兴工,派定主纂、监督、总协修辈,竭力勤劳,不遑假寐,而又复修草牒,採山绘图,仅五旬而家乘玉成,虽未十分尽善,亦各尽乃心,上无愧于先人,下可遗为后世法。斯诚继往开来之大局也。值兹剞劂告毕,谱牒蒙成,伯不揣鄙陋,聊缀数语,以垂简端,俾后之肖子贤孙,益晓然于木本水源之同枝、同派也,又何难于稽远考近,以收其族云。
时 宣统二年庚戌岁(1910年)嘉平月(12月)上澣 榖旦
十世孙朝伯绍唐氏敬撰
民国廿八年已卯岁(1939年)葭月(11月)上浣 榖旦
十三世孙运龙世平氏重刊
计开
光绪三十年甲辰岁(1904年)续修草谱首事
主修 盛梅(字占魁)、朝伯(字绍唐)
宣统二年庚戌岁(1910年)续修印谱首事
主修 朝伯(字绍唐)
纂修 盛厚(字富峰)
督修 朝镇(字藩臣)
监修 朝起(字振兴)
总修 朝禧(字金山)
协修 朝佐(字燮堂)、朝新(字绍廷)、朝永(字冬至)、朝进(字天宝)
朝刚(字振纪)、朝东(字东山)、有益(字请之)
民国廿八年已卯岁(1939年)续修印谱首事
主修 有定(字顺之)、运龙(字厚堂)
纂修 有衡(字选清)
督修 有理(字富之)
总修 朝进(字天宝)
监修 有严(字荣生)
协修 有珌(字富宝)、道振(字玉丰)、有云(字玉保)、朝东(字东山)
有益(字请之)、有学(字习之)、有祥(字高山)、有辉(字美宝)
有惠(字春放)、道昷(字遐舫)
续修谱序
人生两大间,三十年不续谱者为大不孝。我族自同治六年,堂兄盛珏、盛枝、盛朝及房侄朝祖、朝喜等,按户墨写各房丁口,创修草谱,奈公款少而用费不敷,故未能印谱。夫何白衣苍狗变态多端,物换星移,韶光易逝,至光绪六年将公项所积,始修印谱,后世得以可征,迩来三十有一年矣,虽前此之谱牒可稽,而后此之剞劂未付,其间之生死存亡、继继承承更难仆数,诚为吾族憾事。乃于是年秋八月,族内诸侄孙辈,因后世子孙蕃衍,会通各房首领,齿及续谱一事,群惊为美谈,且称为盛举,期设局在所必行。遂立堂姪绍堂为主修,此外之稽丁者有若藩臣,敛费者有若振兴,其余监督、总协、校理者有若朝佐、朝禧、朝进、朝栋等。无非各尽乃心,以专其责。余杖乡有年,身体犹健,甘辛之历视少年辈十倍过之,然而回首曩昔,同襄谱事者陸,下世幸天假余年使衰迈之,得以两次纂辑,不惟脍炙人口,亦有以慰先人于地下也,敢不振臂一呼,忘其老惫而赞襄美举,仿欧公旧式、启安定之远图,洵见瓜瓞绵绵,可以启千秋人文之绪也。世系秩秩,可以明五代服制之详也。其余图章、家规家法皆详审,精密毫无遗憾,是先祖之灵也,合族之福也,实诸侄孙辈之力也。究之若非我祖阴灵庇荫,何以用功少而成功速耶!余不忖谫陋,抽管敕词,一以示余乐此不疲之心,一以免三十年不修谱之诮焉尔。
时 宣统二年庚戌岁(1910年)次嘉平月(12月) 榖旦
九世孙盛厚富丰氏沐手敬撰
民国廿八年已卯岁(1939年)葭月(11月) 榖旦
十三世孙运龙世平氏重刊
续修谱序
盖尊祖之意,敬宗之心,何以考之,考之于亲亲,实考之于续修谱牒。谱也者,所以收族也;续也者,详其前而再叙后嗣也。故谱有未修者,合一族而创之于前;而谱有已修者,越卅年而续之于后。我族之谱创自光绪六年,屈指以数,正当续修之期也。乃于是年秋有绍唐弟者,会聚祠内首事,论及续修,皆曰尊祖敬宗、穷源务本为读书人分内事,我等愿协心同心,直稽丁者有人,敛费者有人,以及数米、课监诸大端,无一不有人也。于是派定主纂、监督、总协修辈,设局筵工。我等经营其间,殚精竭虑,非好劳也。诚以我祖在天之灵,爽式凭为吾辈毕生之根本源流也。兹幸矣,功已告成矣。祖宗之墟墓向位,朗若列眉;子孙之生卒嫁娶,聊如指掌矣。虽然时代暌违,恒苦难稽,琐尾流离,又多修阻。我等不过躬胜其任事,简而不辞其事耶,简而讵收自逸,一心以为笃宗盟、敦族谊,勤勤恳恳,无谬无遗,然后为其所愿,兹值镌刊工毕,谨缀数言,俾后世之肖子贤孙读斯谱者,了然于支分派别一本,散为万殊,寻绪探源,万殊归于一本,又何致有秦越之相视而骨肉途人之未辨哉。
时 宣统二年庚戌岁(1910年)次嘉平月(12月) 榖旦
十世孙朝镇藩臣氏沐手谨识
十世孙朝朝起振兴氏沐手同撰
民国廿八年已卯岁(1939年)葭月(11月) 榖旦
十三世孙运龙世平氏重刊
五修谱序
盖闻八德之中,以孝为首;百行之源,以孝为先。士君子处身涉世,必以谱事为先务也。如以谱事为先务,即为尽孝矣。何以故古人云:三十年不修谱者,谓之不孝。吾因之有感焉,且夫敬宗收族,仁人君子之责也;溯本寻源,肖子贤孙之事也。我族自绍唐公宣统二年续修之后,迄今亦三十年矣。若不继续纂修,恐代远年湮,子孙之数典而忘。星罗棋布人丁之散处虽稽,日后之子孙如秦越之相视以骨肉而为途人矣。若然则对于八德之中百行之源又何以取其一焉耳?是以纠集全族人等,创此五修谱牒之美举,公推有定、有理、有衡、朝敬等,设谱局,筵梓工,殚精竭虑,远刮旁搜,效武周之继志,述事仿欧苏以纪月、编年,使之千枝一本,万派同源。生者之年月日时了如指掌,死者之墟墓向位朗若列眉。由是言之,岂不美哉!余兹后值镌刊工毕,谨缀数言,弁诸简端,以遗世而誌不朽云尔。
民国廿八年岁次已卯(1939年)葭月(11月)上澣 榖旦
十一世孙有定顺之氏
十三世孙运龙世平氏同撰
六修序言一
谱是记载某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册子。族谱是记载某一姓氏或一个家族的起源与繁衍的史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族谱虽不带政治色彩,但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政治风波中,族谱却遭受了空前的灭顶之灾,许多族谱几乎被焚毁殆尽,族谱在人们的心目中渐渐淡忘,特别是没有文化也不关心时事的人们,更不知道修谱有什么意义。
然而,世界上有些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变革相和谐。是树就有根,是水就有源。每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都有一个故事,有些古老的姓氏可以追索到夏、商、周等朝代……近十多年来,电视台曾经有过多次这样的讲座,这些资料就是来自族谱。我们周围各邻近姓氏都相继修谱,这就引起了我们族中部分老年人和有些知明人士的关注。他们围绕镌谱一事互相联络、走访、聊天、谈古论今……卧病在床的胡兴舫对大家说:“邻近刘姓、周姓、占姓……都先后修谱,我们胡姓于民国二十八年修谱以来,距现在有六十余年之久,还不镌谱就要失谱了。”确如胡兴舫老人所说,我们的祖先胡高相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游楚落业到汉寿县周文庙曹家坪以来,历经四朝四百余年。又于乾隆四十年,第一修谱至民国二十八年,已有五修谱的经历。而现在距五修族谱的时间有六十五年之久,远走他乡及早丧父母的族胞不但不知道自己的家族在哪里,就连自己的父母叫什么派名,生殁葬也一无所知,真是失谱了!就在这一情况下,我广大族民在兴舫老人的倡导下,于二00四年四月十八日,由胡道会、运凡、运光、运泉、道定、道文、道兴等人组织,在运凡家中召开了六修族谱的第一次会议,又于2004年5月8日在道恩家中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会议开得非常顺利与成功。大家围绕修谱的意义、怎样修好谱展开讨论,发言者十分踊跃,真是畅所欲言,滔滔不绝,各抒己见,并选举了修谱委员会,拟定了修谱方案及章程,要求族民们人平交丁口费二十元,并提倡有钱者捐钱,有力者出力……而且指出我们今天修谱目的不是搞宗派活动,也不是什么复古之举,而是在新的社会环境里,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以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普查我们家族的子孙,以表示对我们胡氏家族列祖列宗的一份敬意,使他们在九泉之下知道我们胡氏家族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近几十年来,我们家族人才辈出,大学院士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政界上有:胡运富、胡运清,有大学毕业在省政府工作的胡运杰,有在北京工作的胡道纯,有在公安局工作的胡运清,有从事多年邮电工作的胡运彪……还有事业有成的胡国梁、胡运成、运彩等。最近毕业于大学或正在大学就读的人才举不胜举。这些人才的出现是与我们的祖宗有德、后代的努力以及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和自豪,是我们家族的光点!我们将把这些闪光点载入家族的史册,让其永远发光,照耀着我们千秋万代的子子孙孙,象前人一样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以致造就更多的人才!
几个月来,我们的修谱工作,通过多次会议商讨,多次走访、发动、造册……曾先后两次前往南县、沅江草尾及茶盆洲,并多次前往族民迁居的其他地调查了解。发动各地族民积极筹款参与修谱工作。加上修谱委员会的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以及广大族民的大力支持,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全族人关心已久的六修族谱已顺利成功地宣告结束!
这是我们胡氏家族的一件大喜事,是值得好好隆重庆贺的。但是,世界上的事情都不会百分之百的完美,其次,修谱中也有个别族民在修谱代表的三番五次恳求下,仍拒修族谱。如沅江茶盆洲胡道珍的后人:运凡四兄弟及洋淘湖的胡有典的后人胡冬生等人没有参加此次镌谱,对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由于此次修谱距上届修谱时间过长,有一些上辈人的生、殁、葬确实无法考证,这也是六修族谱的一大憾事。
另外,由于我等才疏学浅,此次修谱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缺点,只好恳切地希望广大族民及后人予以原谅和修正。索族史源远流长,观家邦彦儒层出。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我希望胡氏家族的子子孙孙以超越前人的百倍,超越时代的才气,于三十年后再写上家族赋予的光辉一页。
十二派 胡道恩 胡道会(胡家湾)
二00四年十二月谨赠
六修序言二
胡氏族谱已经是第六次修编。先祖高相字吉辅,原籍江西省吉水县沙窝山,十五度罗公保土地(殊不知现在地名是否更改)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游楚落业到汉寿县周文庙曹家坪、刘家汊。赘婿刘门,生二子六孙二十多个曾孙。于清朝乾隆四十年已未岁第一修族谱。此时的家族已发展到第六代,历经两朝二百六十余年。二修谱是在清朝同治六年丁卯岁,三修族谱是在光绪七年丁巳岁。四修是宣统二年庚戌。五修是民国廿八年已卯岁(1939年)。此时的家族已经过三百年的繁衍,发展到了十四代。先祖们都在帝王将相统治的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浊浪中挣扎煎熬,他们经历了多少艰难岁月,饱尝了多少酸甜苦辣,忍受了多少剥削和压迫。他们依然辛勤劳动,勤俭持家,积德修善,尊老敬贤,哺育后代,战胜了千难万险,致使胡氏家族兴旺发达,一代更比一代强。历次族谱修编,都载入了先祖们给子孙后代制订的数条清规戒律,教诲后代如何勤勤恳恳办事、堂堂正正做人。
第五修谱时,正面临日本帝中主义的侵华战争,我们的前辈和全国一切爱国同胞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经过八年浴血奋战,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又经几年艰苦的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领导的蒋匪帮,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救民众于水火,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一个和平、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五十多年来,胡氏家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忘先祖的教诲,积极开拓进取,勤劳致富,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开始走向富裕的道路。住的是砖瓦小楼房,穿的是西装革履,吃的是年年有余,用的是电灯、电话、电视、冰箱、空调等应有尽有。小汽车、电脑也开始成为家用器具。文化科学的普及和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生比比皆是。过去那种愚昧无知、贫穷落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次修编族谱为的是让我们家族的后代温故知新,饮水思源,了解漫长的族史,了解族胞们的生活情况以利大家互相联络,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局面。同时告诫子孙后代不忘先辈的谆谆教诲。生长在无忧无虑的新时代,一定“须使青春闲有度,莫待白首碌无为”,“铁骨英姿甘负重,高山步履不知难”,一定要“洞悉时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心有尺规行不乱,意存忠厚气堪平”。做了官的要为民造福,发了财的要扶贫济困,当百姓也要积德修善。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只有对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好现在的事情,也才能担当起今后的重任。胡氏家族的进一步繁荣昌盛,需要我们全体族民勤劳仆实、团结奋进,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本次修谱与上届时隔太久,部分族民东奔西走,南移北迁,有个别族民确实找不到居住地,故而只能采取知者登谱,不知者的请见谅。
十三派 胡运松(永安村)
二00四年十二月谨赠
[ 此贴被hjh63330在2008-11-28 10:1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