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克祚 徐报生
1940年4月初,国民党反动派向我新四军部队挑起武装磨擦的枪声时起时伏,缥缈的硝烟给皖南这块明山秀水罩上了一层不祥的阴云。一个杜鹃啼血的黄昏,繁昌县大屋家方新四军三支队医院里,被人们誉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式战士”的胡竺冰同志,从病榻上艰难地挣扎起来,躺在警卫员的怀中,断断续续地道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眷念:“胡家的后代要参加新四军……”。
立志救国[/color] [/
bsp; 胡竺冰,名可文,字铸侬,1893年生于安徽省无为县江坝乡冒新村胡家瓦屋。胡家祖籍枞阳县浮山,祖辈在清光绪年间逃荒至无为,先后在六洲、隆兴洲、还古洲开荒种地,后定居白茆洲冒新村。胡竺冰10岁时已有四兄一姐和一个妹妹。四位兄长少小就从父耕作,家中颇具田产,生活逐渐富裕。胡竺冰自幼聪慧,父母为将来家里有个光宗耀祖、支撑门户的人,在他14岁时让他进入了乡村私塾。他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学习格外勤奋。几年后,塾师推荐他进入县城正规学校。1916年,23岁的胡竺冰又经名师引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设在安庆的省立法政学堂。
法政学堂是当时安徽省的一所高等学府,能跨进这所学堂,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殊属不易。胡竺冰感到自己犹如闯进了知识的百花园,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乳浆。他不仅刻苦攻读法政专修课,还兼学世界语等科目,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1918年,胡竺冰于法政学堂毕业,遂留安庆从教。和当时无数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为了拯救贫弱的祖国,他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然而,五四运动前后的省城安庆“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方面长皖军阀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加紧压迫和剥削人民;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思想、新文化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胡竺冰在安庆学习和工作的几年,正是安徽新旧思想斗争激烈、民主爱国运动不断兴起的几年。特别是五四运动后,胡竺冰阅读了《新青年》、《湘江评论》、《觉悟》、《向导》以及《唯物主义浅说》、《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用新的目光审视那黑暗的社会,面对军阀的专横残暴和人民惨遭蹂躏的现实,他逐步感到教育救国无法从根本上救国救民,要改造社会就必须起来斗争,推翻反动军阀的统治。于是他将希望寄托在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上。看准了这一目标,他便申请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他在安庆期间,在周新民、王步文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六二学潮和反军阀贿选以及驱李(兆珍)、逐吕(调元)、倒舒(鸿贻)的斗争,投身罢课、罢教和游行示威的洪流之中。
启迪民众
1923年春,安庆的军阀政府向进步力量疯狂反扑,无数革命者被投进了监狱或倒在血泊之中,胡竺冰被迫返回家乡。此时的无为受民主思潮的冲击并不大,反动、落后势力仍控制着局面。胡竺冰不甘沉寂,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联系先后返乡的旅外进步青年高莫适、季庶人、倪茂芬、高士林等到处贴标语、散传单、发代电,力图将城市的斗争火种播散到无为,用亲历亲见亲闻的事实唤醒民众的觉悟,并联合地方有声望的开明人士,共同组织成立“地方公款清理委员会”,通过清理公开账目,揭露反动派巧取豪夺、愚弄人民的丑恶嘴脸。他的行动象把一块巨石投入无为这片死水,激起了壮阔的波澜。为了发展革命势力,1942年夏,胡竺冰和北方交通大学学生、地下共产党卢光楼等人,利用暑假之机成立了“青年读书会”,并在第二国民小学举办演讲会和“假期义务补习班”,除教授文化知识、介绍进步书刊外,还通过讲故事、说笑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时事,讲述革命道理。1926年,他又同高莫适、季庶人等在“义务补习班”的基础上创办了“义务小学”,广招青年知识分子任教和贫苦子弟入学;学生的书籍费、学杂费全免,学校的一切开支均由胡竺冰等人捐助或向地方富商、士绅募集。这所学校不仅为无为早期平民教育树立了典范,而且成为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时期内无为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据点和发展革命组织的摇篮。1927年以后,这所学校很多师生都加入了共产党,或成为中共无为县委领导的革命斗争中的骨干分子。
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鼓舞下,1926年冬,胡竺冰同吕惠生、高莫适、季庶人等经过周密的筹划和准备,成立了国民党无为县党部,胡竺冰当选为常务委员,负责宣传、组织工作。他所发起组织的进步团体和领导的革命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革命斗争的进展,也使他自己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觉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和信赖。1927年3月22日,他同季庶人一起被推选出席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次日,因蒋介石亲手策划三二三反革命事件,使会议在与军警冲突之后中断。亲身经历这一事件后,胡竺冰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开始意识到在革命阵营中还有包藏祸心的反革命势力。
出掌县政
1927年3月,无为县县长刘朝纲即将交任之际,其卫兵在无为东乡抢掠,枪杀了无辜青年韩学年。被害的家属及邻里将尸体抬至无为城哭诉,刚刚从安庆返回无为的胡竺冰再也按捺不住满腔怒火,同吕惠生两人面对围观的群众挥臂演说,痛斥反动政府草菅人命的罪行,然后组织游行示威,要求严惩凶手。县政府置若罔闻,愤怒的游行队伍抬尸冲入县衙,停于大堂之上。刘朝纲派兵驱散示威群众,强令死者家属抬走尸体,并以蛊惑群众之名查捕胡、吕两人,致使这一人命案未能及时得到雪冤。
4月上旬,北代军七师三营抵达无为,各界人民欢欣鼓舞,革命热情再次高涨。胡竺冰抓住大好时机,以国民党县党部的名义,要求继任县长高寿恒立案查处前番命案。高意然通知刘朝纲及凶手离开了无为。在全县人民欢迎北代军的大会上,胡竺冰和吕惠生揭露了县政府与军阀狼狈为奸、祸害无为人民的罪行,以及高寿恒放走刘朝纲及凶手的真象,万民激愤,要求北代军赶走高寿恒。在北代军的支持下,胡竺冰,吕惠生带领数千人闯入县衙,声讨高寿恒,北伐军随之逮捕了高寿恒,解散了反动政府。与反动县政府的斗争告一段落后,各群众团体纷纷要求胡竺冰组建一个能为群众说话和办事的新政权,于是“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应运而生,胡竺冰被推选为主任委员兼司法科长,吕惠生任秘书兼第一科科长,王绍宸任民国自卫团团长。这便是无为县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群众民主产生的政权机构。
北伐军离开无为继续北进不几日,上海方面传来四一二反革命事变的消息,无为的反动势力抬头,投机革命的王绍宸立即释放高寿恒,扶其重新上台,并强行解散“无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逮捕县党部部分成员。胡竺冰在季庶人的掩护下携县府大印逃回家中。他将大印藏在家中便急速启程前往江西省澎泽县他的外甥、中共秘密党员商恩普家避难。高寿恒不肯作罢,亲率常备队到白茆洲一带大肆搜捕胡竺冰,追寻县印,胡家瓦屋先后三次被查抄,胡竺冰4岁侄女被活活吓死,邻里也饱尝凌辱之苦。
胡竺冰领导的这场农民革命尽管被扼杀在襁褓之中,但作为人民群众第一次与反动政府的殊死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极大鼓舞了无为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后来党在无为乃至皖中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探索方向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前途处于最黑暗的时刻。胡竺冰流亡澎泽期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蒋介石为什么要叛变革命?在北伐战争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遭到清洗和镇压?三民主义的前途在哪里?国家将向何处去?一时间他痛感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远村垂暮霭,山色欲朦胧。绕树归寒鸟,疏林听晚钟。松风当户啸,枫叶染霜红。我欲归园圃,殷勤问老农。”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比绕树之寒鸟,表现了倦鸟还巢和归隐田园的悲凉心境。但是这只是忧国忧民的悲鸣,作为一个立志报国的热血男儿,胡竺冰没有也绝不会被黑暗所吞噬,而是在沉沉的黑夜里上下求索,终于看到了光明。经过对中国各派势力的比较,他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指望蒋介石领导革命已成白日之梦,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投身共产党的怀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1927年7月初,胡竺冰抵达大革命中心武汉,不辞劳苦地找到了设在这里的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周新民、王步文、薛卓汉等热情接待了他,对他在革命低潮时所作的选择给以极高的评价。自此,胡竺冰第一次与共产党组织发生了直接的接触,标志着他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战士。
到武汉仅数日,胡竺冰又亲身经历了汪精卫制造的七一五反革命事件。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进行了秘密转移,胡竺冰来到他的祖籍枞阳县浮山,在爱国教育家房秩五创办的浮山中学与黄镇、诸良培、吴克正、郑曰仁、祖逸湖等分别担任了各科教员。1928年,王步文也辗转来到浮山中学,在房秩五的掩护下创建了党团组织,附近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形势发展很快。胡竺冰和党团员们一起办起了农民夜校,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当成教材,并将《新青年》等杂志介绍给学生。一次,他向学生讲解《在无畏之前自有路》一文,讲到高兴处,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诵道:“不惜个人牺牲,敢于冲破黑暗,拯斯民于水火,这才是有志者,亦是无畏者。一切黑暗终必冲破,光明大路就在前头。”他用这些话鼓励同志,也鼓励着自己。
夜阑人静之时,胡竺冰常掩卷沉思,他怀念着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怀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渴望革命高潮的再次到来。他的一首诗充分反映了这种心情:“一夜北风紧,推窗大雪飞。孤山羁过客,三载别慈闱。拥被寒浸骨,挑灯泪湿衣。隔床呼郑子,毋己独沉眠。”
沪上斗争 1929年春,胡竺冰受中共安徽省临委指派前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他寄身于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并通过地下联络员史殿召接受了刻印宣传品的工作。他和同期到达的侄子、原中共无为县白茆区委书记胡斯星在海格里路租了一间房屋住下,每天晚上都忙于刻钢板,翻印文件和传单,然后传递到三个地下联络点。为防不测,他与经常前来联络的史殿召约定,临街窗户上如挂着毛巾则暗示平安,如挂着袜子则暗示情况有变。在敌人防范极严密的上海,胡竺冰就是这样细心地机智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直至后来两名帮助传递和刻写的进步学生被捕,他才迁出了海格里路的住房。
在上海期间,胡竺冰还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等进步组织,并成为“世界语学会”成员。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鲁迅和沈钧儒、章乃器,还和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莱有深厚的交往。在他们的影响下,胡竺冰思想更趋成熟。
1930年,原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书记宋士英生病来沪治疗,胡竺冰多方筹款,甚至典当衣物相助。宋士英病逝后,胡竺冰又为他买置收殓,并通过地下党组织,以同乡会的名义在安徽会馆举行了追悼会。
1930年12月,无为六州暴动失败,暴动领导人张恺帆、李白玉遭通缉,后几经周折于1933年春到达上海,准备寻找党中央。在人地生疏、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早年在胡家当过雇工的李白玉提出找胡竺冰。张与胡虽是同乡却并不熟识,考虑到六洲暴动时为筹集武器而收缴了胡斯星父亲、胡竺冰三哥的枪支,并公开批斗了他,觉得不便找胡竺冰,于是叫李先去试试胡的态度再说。胡竺冰得知后当即与胡斯星一道看望张恺帆。共同的革命目标使他们一见如故。胡竺冰紧握张、李二人的手说:“六洲暴动干得好。教训我老三一顿也很好。我曾多次批评他不该歧视雇工,并要他减租减息,他总是不听。听斯星说,他父亲现在态度转变很多,应感谢你们才是。”要他俩先住下来再慢慢找中央组织,并说:“生活问题不用担忧,我还有点钱,万一不行……”他掀掀身上唯一可以御寒的皮袍说:“它还能卖几个钱嘛。”一席话使张、李二人感动不已,显示了他为革命无私奉献的品质和坦荡的胸怀。
不久,张、李找到了党的中央组织,并分别受任吴淞、闸北等区书记。后因判徙出卖相继被捕,胡竺冰又多方设法营救,但营救失败,自己却引起国民党反动派注意,住处竟一度受到特务监视和军警包围查抄。李白玉在狱中被折磨患病,胡竺冰再度冒险将其保释就医。李不幸逝世后,胡竺冰又强忍悲痛,妥为安葬。
在革命低潮中,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胡竺冰始终坚持为党工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党的干部,与共产党人同舟共济,足见他对共产党的忠贞不渝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据同时代的老共产党人回忆,早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党曾派商恩普介绍胡竺冰加入组织,但胡竺冰考虑到自己早年患上胃病和肺病,并已日趋严重,入党后会连累组织,表示在党外为党工作更方便。他组织上虽然没有入党,但党组织和同志们都把他当成亲密的战友。如同鲁迅一样,胡竺冰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一名普通党员无法起到的作用。
抗日救亡 安排好李白玉的后事,敌人再盯上了胡竺冰,中共党组织及时安排他离沪返皖,他曾在贵池、凤阳等地辗转寻找党组织。八一三淞沪战起,胡竺冰正因旧病复发去沪治疗,眼看国家危亡在即,他不顾痼疾缠身,日夜兼程赶回无为,誓死要在家乡发起抗日救亡运动。是年8月,张恺帆、桂蓬、黄先、林李明等获释,他们身带病伤一路乞讨回到无为。胡竺冰闻讯即前往张恺帆家探望,并将他们全部接到自家养伤养病,与此同时,一些在外地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志纷纷回到无为聚集于胡家瓦屋,他们通过收音机了解前线战况、国际形势,研究无为的抗敌斗争。
一天,胡竺冰建议:“现在我们有这么多同志在一起,何不就此成立几个抗日组织?”大家一致响应。于是分头联络很快便诞生了“无为县抗敌后援会”和“青年抗敌协会”,胡家瓦屋从此就成了无为人民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
胡家瓦屋是无为历次革命活动的中心之一。早在1927年8月中共无为特别支部在这里创办过农民夜校,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和农村党支部。1930年12月,中共无为县委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第三游击纵队,建立了无为县苏维埃筹备委员会,并领导了著名的六洲暴动。1937年11月,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无为,在这里建立以李世农为书记,张恺帆、桂蓬为委员的中共皖中工委。从此,中断了十余年的桐城、舒城、庐江、巢县及无为等县党的组织相继恢复,中共无为工委也在胡家瓦屋成立起来。南京、芜湖沦陷后,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退,一些散兵流落无为。胡竺冰、吕惠生、张恺帆等人决定收容这些散兵,组织一支抗日武装,于是,“无为县国民自卫总队”在胡家瓦屋成立,被群众称为“胡家兵”。不久,胡竺冰又资助吴锦章、倪化黎建立了无为县第一支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无为县国民自卫分队”。这支分队不断发展壮大后,被整编命名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无为二中队”,成为活跃在无为的一支影响很大、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1937年秋,日军占领了上海和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平津流亡团到达无为,胡竺冰以“无为县抗敌后援会”名义亲赴无城邀请流亡团到东乡宣传抗日。胡竺冰主持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动员大会。一些爱国青年看了流亡团的演出,听了胡竺冰的演讲,纷纷报名参加抗日。无为人民抗日热情再次高涨,并很快影响到周围县市。 (接下页)
[ 此贴被古戈在2008-07-25 17: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