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493阅读
  • 5回复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3-04-28

        习仲勋自1926年投身革命,至2002年去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提及习仲勋,人们只知道他是从陕西富平走出来的,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祖居地在南阳邓州。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全国人口锐减,特别是中原一带,情况尤甚。是时的南阳,总人口才两万多人。邓州更惨,仅剩下四五百人,致使大片土地荒芜。为改变这一现状,明政府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迁山西、江西、太湖一带的百姓入中原。这其中,有一个叫习思敬的,来自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今新干县),迁到河南邓州的堰子里(今十林镇习营村)开荒种地。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习姓现已发展为数千人的望族。且不说迁居淅川、桐柏两县,以及湖北、四川、青海、山西、陕西、北京、甘肃、新疆等省、市的习思敬后人,单就留居邓州十林、张村二镇的就达2600多人,其中居住在十林镇习营村的最多,达1300人。这些习思敬的后人,均尊习思敬为一世始尊。习思敬之墓,今仍坐落在习营村的西南隅。在习思敬墓的南边20米处,建有习氏祠堂。每当清明节,不断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习姓后裔到习思敬墓前烧香祭祖,追思先人。
    习仲勋,就是习思敬的后人。习思敬生汝华,汝华生希诚,希诚生元闻,元闻生钦俊,七传至国科,生子四人,第四子名玉策。玉策生永盛,永盛生老虎(小名,是否还有其他名字,已无人知晓)、宗德(即习仲勋父亲)和宗仁。

     清光绪二年(1876年),南阳大旱,庄稼绝收,赤地千里。在此后的几年内,加之又闹土匪,乡民纷纷远逃。习永盛便夹在这些难民之中,带着家人几经辗转,来到了陕西省富平县淡村乡附近的南堡子暂居下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时在甘肃提督董福祥部下当兵的习仲勋的大伯习老虎,因护驾有功,在慈禧太后返京之时,受赏得到一些银两。习老虎顺道回了一次家乡,并留下60两银子,再走以后便音讯全无了。习永盛便用这60两银子买了一些地,在中和村正式定居下来。

     习仲勋出生于陕西富平,终其一生未曾涉足过南阳,但他对家乡十分关注。早在1939年,习仲勋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兼关中专员公署专员时,听说邓州十林有个族叔叫习宗斌,在内乡民团当副团长,便写信邀他去关中。但由于交通不便等种种原因,习宗斌未能成行。
    1958年6月15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随周恩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休息时谈到了河南。他说:“我的祖籍在河南邓县(1988年改为邓州市)。是时,祖父只有二亩半地,日子过得很苦,加之天灾、匪祸不断,全家逃到了陕西富平。”













[ 此贴被胡志盛在2013-04-28 22:28重新编辑 ]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4-28
习氏近平故里 江西新余白梅村探秘!

http://bbs.21cn.com/b113/thread-3889765-1-1.html

江西省新余市白梅村,位于城西北二十四公里处,是一个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村。村里现居住着近五百户、一千六百余人口,且绝大部分为习姓人。其先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大史学家习凿齿,他以一部煌煌巨著《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而名垂史册。习凿齿(328年-413年),字彦威,号半山,东晋时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的原籍属湖北襄阳,曾为东晋大将荆州刺史桓温的幕僚,后受桓温排斥,出任荥阳太守,不久辞职返归襄阳。后不愿为官,习凿齿晚年隐居白梅,并殁葬于离白十余里的分宜枣木山。
白梅村是习氏在江南一带的宗祖村。我返乡时,新余文联原主席李前老师在饭局上曾当面向我提供习氏族谱等相关资料,并告诉我,习近平副主席在陕西的这一脉也是从白梅发迹出去的,并有专家学者考证。详见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副会长,南昌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吴直雄先生的学术论文《习凿齿及其相关问题考辨》一文。回到海南后我特意上网查到吴教授的文章,并摘了一部分。
吴教授在文章对习凿齿的后裔流布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追溯和考证认为:“习凿齿携妻、子定居白梅后,子孙绵延、益久益昌。且良好的家教、族风,形成了优良的族氏传统,后裔人才辈出,不乏社会栋梁之才,有的肩挑国家民族的大梁。从二十六世起,后世子孙以白梅为起点,枝蔓式地逐渐向外散发。目前尚无法准确统计,白梅之外,有多少个凿齿后裔的村庄,更无法计其人口。只知省内就有十四、五个县(区、市)有缘自白梅的习氏村庄。每年清明节各地习氏代表都不约而同聚集白梅,同上枣木山为始祖扫墓”。
2003年,习仲勋的夫人齐心,受丈夫的临终嘱托,认祖到了江西省新干县塘头村。2006年,白梅九修族谱(与新余渝水区8个习氏村及上高土桥习氏合修),借来峡江湖洲、新干塘头村等地的族谱参照。经考对,湖洲、塘头村从1世到28世谱牒世系与白梅谱完全相同。其后,凿齿31世孙有毅由白梅徙居湖洲,为湖洲始祖。湖洲第5世文德徙居新干塘头村。塘头村开基祖文德为习凿齿35世孙。文德公第七代有思敬、思乡、思淦、思新。据《习仲勋传》载,思敬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徙居河南邓州。文德公世下25世为仲勋。其祖永盛(应为"永生"--引者)后再徙居于陕西富平。如是,邓州习营村、陕西富平习氏均为习凿齿后裔,不言而喻,习仲勋是习凿齿后裔。"(摘自《考辩》)。

听了李前主席的介绍我于九月十八日在发小同学原欧里派出所所长刘文俊及朋友小罗的带领下与弟弟一起驱车来到了白梅村。欧里乡因小煤矿开采灰尘很大,发小同学刘文俊告诉我前面就是白梅村,村前村后江南丘陵风光还有些天然。
白梅有六个自然村,老祠堂虽然破落却还显得有些历史沧桑。新祠堂富丽堂皇,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后来到村委会与村长与支书聊了会儿,他们说已没有古迹了,政府也没有把村列为古村给资金来保护与建设与规划。我觉得非常奇怪,新余的经济如此发达,怎么对于这样一个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古村不给于专项资金与保护和建设呐?
我怕是村干部推诿,见村长从桌子上拿出了一迭名人名片,其中就有新余原文联主席李前老师,就早紧打个电话请他来解释一下我来此村的目的与行为。经李主席沟通并证实,的确,新余市政府没有重视历史文化。村前的那柣一千七百年的老柏树快要死了,也不见政府有什么举措。村后煤矿将名曰龙虎山的脉也挖断了,也没有禁止开采。风水被破坏了,还能出人才吗?
难到江西与新余政府领导没有一点政治意识吗?不知道这个村出了个大人物?煤矿开采只是富及部分人或最多只能富一代人,而将历史人文研究与开发,不仅能让现代年轻人一脉相承中华文明传统,陶冶情操,更能恩泽子孙后代。如果能学婺源将其开发成一个乡村古村旅游景点,将比开发一个小煤矿意义与收入都更长远与实惠。这老家的政府怎么如此漠视这个古村如此惆怅?
带着遗憾,我只得郁闷返回。
经同学说,才知道,新余的领导人是商人出身,且不是本地人。难怪把家乡的历史搞得如此灰灰……
其它的破败的图片就不发了,我也有点不好意思,自己的故乡竟然还不如海南,多少海南还在搞生态文明村,历史虽然没有江西悠远却也在一点点的建设,而新余的经济位居江西省第三位,却对一个千年古村如此漠视,太令我这个被称为海南历史文化传播的‘义工’的所谓历史文学“专家”汗颜!

小图 | 大图 图片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胡(东方居士)

始祖令濬公,华林瑜公次子,北宋乾德年间,宦游至渝,择居新余暇邨,繁衍二十余村。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4-28
习氏家族源流史

习明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与其他姓氏相比,“习”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比较少见,对于多数人而言可能是闻所未闻。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新余市,习姓人数相对多些,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社会工作人员,大体上对于我们“习”姓不会有什么质疑。然而,自从我离开老家上大学之后,别人总爱对我的姓氏发出疑问,非要把我的“习”说成是“刁”。两个挺简单的字,难道就分不清楚?每次别人说错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气愤,怎么就没有人把“学习”说成“学刁”。后来问得人多了,我才慢慢地搞清楚原因。“习”姓被人误解的原因有二:第一,不是人家“习”与“刁”不分,而是因为“习”姓人太少,甚至比“柴、米、栗、木”姓氏还少。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习”姓人口数量排名在296位,全国大约只有十万人左右,而“刁”姓排名204位,人口数量和知名度远高于“习”姓;人口最大的是“李”姓,95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9%左右,“柴、米、栗、木”姓氏人口数量排名分别为195、205、278、229。大多数人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姓习;第二,“习”姓名人太少,很少在典籍中出现,我所知道的称得上著名的也仅有四位:一是先祖习凿齿,东晋史学家,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襄阳耆旧记》等;二是习嘉言,明永乐十五年乡试解元(举人第一名),十六年会试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著有《温室稿》、《西垣漫稿》、《寻乐集》二十卷;三是国务院前副总理习仲勋,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四是国家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现如今能够查到最早的《梅田习氏族谱》重修于明朝洪武十一年,由习均谦所修,其中关于习氏起源的记载非常详细准确:“谨按吾习氏之族,其初以国为氏,汉有习饗为陈州相,九世孙曰铉仕,为广州教授,教授七世孙曰郁,晋初为襄阳公,襄阳公五世孙曰凿齿,始为襄阳主簿后升迁荥阳太守,苻坚寇襄阳,屡以书征,凿齿不屈,携妻及子隐于万载之书堂山,而终卜居于白梅焉,由晋而唐而宋而元明,历世久远,遗迹犹存”。 清楚地表达了习氏的起源以国为姓,汉代有习饗为陈州相;习饗的十六世孙为习郁,西晋初期为襄阳公;习郁的五世孙为习凿齿,习凿齿刚开始担任襄阳(今湖北襄樊)主簿,后升迁为荥阳太守。算下来,习凿齿是习饗的二十一代孙。据《晋书》(卷八十二)记载:“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初为荆州刺史桓温的从事(做些文职工作之类的),但深得江夏相袁乔的器重,在桓温面前多次称赞过习凿齿的才能,桓温将其升为西曹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两人关系深厚亲密。

《晋书》(卷八十二)记载:“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归襄阳。”前秦王苻坚攻占襄阳之后,仰慕习凿齿和道安大师的美名,想重金聘请二位大贤。但习凿齿不愿意背叛国家,以蹇疾(大意是腿脚不便利,行动困难)为由推辞了苻坚的请求,所以苻坚才会说“获士一人有半耳”。但“蹇疾”其实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苻坚早晚必然察觉,难保不会迁怒于家人、祸及妻儿。因此,为了躲避苻坚之乱,习凿齿就带着妻子与儿子一起到康乐隐居(晋称康乐,即是江西新余)。“履书堂过白梅(今江西省新余市白梅村),见其山水清幽,喟然曰:此桃源别境也!遂家于斯焉,是时史不及载(《梅田习氏族谱》)。”当时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一带,北方都是前秦王苻坚的领地。习凿齿要躲避迫害的话,只能是往南方迁移,而江西新余地处赣湘交界之地,正好在习凿齿南迁的路线上。习凿齿经过白梅村时,看到这里四面环山,山水清幽,满园梅花,景色宜人,觉得是世外桃源,正好借梅自喻,遂定居于此。“淝水之战”后,苻坚战败,东晋重新夺回襄阳,朝廷派人去寻找习凿齿,要他执掌国史,但刚好遇到他过世了(也有可能是没找到人),只好就此作罢。关于这件事情,《晋书》(卷八十二)是有记载的:“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习凿齿生有三个儿子,辟疆、辟强、辟简,据《晋书》(卷八十二)记载:“子辟强,才学有父风,位至骠骑从事中郎”。辟强也生有三子:安邦、安国、安民。安国则回到襄阳(湖北省襄樊市)承继宗祀,安邦、安民留在了白梅(江西新余白梅村)。

从此,习氏一族繁衍为两支,一支在江西,一支在湖北,但毫无疑问两族同宗同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习氏一族尊习凿齿为习氏先祖。笔者世居白梅,属于江西这一支。经过多年的繁衍,习氏一族已然遍布全国各地。据白梅习氏族谱记载,安邦安民的二十八世孙有毅公后来从白梅迁到了江西湖州花门楼,成为湖州花门楼始祖远公,远公四世孙文德公后来迁移到江西新干。文德公七世孙思敬公迁到河南邓州,成为那里的始祖。前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即是思敬公的后人,当然也是习凿齿的后人。

新余和新干接壤,城区之间高速公路79公里,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而新干城区至吉安城区则有107公里(见附图)。新余和新干历史上都属于同一个州府,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府治清江(在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辖清江、新淦(今江西省新干县)、新喻(在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3县。清末辖:清江、新淦、新喻、峡江(今江西省峡江县)共4县。习氏属于小姓,人口不足十万,新余与新干两地习氏比邻而居,地缘、文化、习俗如此接近,只有一个解释:要么新干习姓来源白梅习姓,要么白梅习姓来源新干习姓。而新余白梅习氏一村聚居着习凿齿的后裔2000多人,为江西习氏后裔聚居最大的村族,有1600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的习氏后裔也大多可以在白梅族谱中找到自己的根。包括现居襄阳习家沟的习姓,也是有碑文记载明朝时由江西临江府再次迁回(那时的新干和新余同属临江府)。因此,两相比较不难判断,新干习氏同样出自白梅,都是习凿齿的后裔。更何况,新干习氏源于白梅习氏族谱也有详细记载。

习氏一族源远流长,历世久远,英才辈出,足可以告慰先祖的在天之灵了。先祖凿齿公之墓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洞村乡之枣木山,离先祖生前所居之地白梅村约十里之遥,每年清明祭祖之时,来自江西、湖南、湖北、陕西、河南、浙江等地的习氏后人都会专程赶来祭拜,并举行隆重的祭礼。但愿我习氏一族的每一位后人都能有机会到先祖凿齿公的坟前烧一支香、敬一杯酒。
胡(东方居士)

始祖令濬公,华林瑜公次子,北宋乾德年间,宦游至渝,择居新余暇邨,繁衍二十余村。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04-28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传
习明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0-12-12/584249.aspx

迄今为止,关于习凿齿的资料记载最详细的恐怕只有《晋书•习凿齿传》了,其他的一些资料也有,但大多内容散乱、重叠、空乏,甚至是相互抄袭,我把所有的资料都阅读完,对习凿齿的了解仍然很模糊,由于资料缺失,以至于很多关于东晋历史、名人的著作中都找不到习凿齿的介绍,作为习凿齿的直系后裔子孙,我感到非常心痛,必须为先祖正名。我认为要还原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必须首先考察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如果撇开历史背景不谈去介绍一个历史人物,那就有点类似断章取义,不免会失之偏颇。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都是世族政治体制,很看重一个人的出身和家世,原因很简单,司马氏家族本来就是出身豪门,司马姓氏的来源就是以官为姓,司马氏的先祖是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到周朝以后,夏官改为司马,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司马懿瞧不起曹操出身阉宦,但迫于曹魏权势不得不屈身效力。
习凿齿(328年~413年),东晋史学家,号半山。《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在介绍习凿齿与晋宣帝司马懿时,《晋书》都使用了“博学洽闻”这个词,可见房玄龄等人对习凿齿的评价不低,从晋朝的世族政治体制来看,习凿齿出身名门望族又兼才华出众,成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另一方面,自汉以来,历朝历代的史家都是名噪一时的大文豪大学者,习凿齿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起于汉光武,终于晋愍帝,记录了近三百年的历史,史料价值极高。在东晋这样一个时局动乱、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完成这样一部浩瀚巨著,“博学洽闻”这个称号习凿齿确实是当之无愧。遗憾的是这本书失传了,这可能是习凿齿不为后人所了解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汉晋春秋》中,习凿齿提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但应该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这一点可以从《晋书•习凿齿传》中记录的习凿齿的“临终上疏”中看出: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于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
曹魏只是统治了几个州而已,威行仅限于境内,既无代王之德,又无静乱之功,直到晋司马炎受禅建立西晋王朝时,曹魏仍然没有征服东吴,国家没有统一,曹魏从来没有做过天下之主,只是三国中的一个,不能单独称为一个朝代,直到西晋建立之后国家才完成真正的统一。现在读来仍然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提出这么具有创新意义观点那肯定是天才,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很认同习凿齿的观点,对其评价极高。
晋初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为诸葛亮立传,指责他好兵事,屡次北伐,“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习凿齿认为陈寿立论不准,原来陈寿的父亲曾任马谡参军,马谡失街亭为诸葛亮所诛,陈寿的父亲也连坐受刑。因此,陈寿以私憾贬抑诸葛亮,持论不公。习凿齿极为愤慨,乃云游四方,为诸葛亮鸣冤。他专程到隆中凭吊诸葛亮故宅,写下了《诸葛武侯宅铭》,立石于宅前,指出诸葛亮六出祁山,志在中兴汉室,完成统一大业,赞佩他公正无私,执法严明,有功国家,造福人民。世人皆视习凿齿为诸葛亮的知己,乃是其“异代相知”。在成都城南,有一座古雅别致的千年古祠。晋代永兴元年(304年),李雄称霸成都,为纪念诸葛亮创立此祠,始名“丞相祠”。著名诗人杜甫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千古诗句。后人则因诸葛亮的“武乡侯”爵改称之为“武侯祠”。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添壁,遗下了不少名言佳句。武侯殿上的“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楹联。
东晋时期有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习凿齿被桓温征招为从事,《晋书•习凿齿传》记载:“江夏相袁乔深器之(习凿齿),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据史料记载,桓温是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先祖曹魏忠臣桓范,父桓彝晋元帝“百六掾”之一后死节于苏峻之乱,桓温枕戈泣血十八岁那年手刃父仇,步入仕途。后任荆州刺史,曾经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姚襄、前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晚年欲废帝自立,未果而死。桓温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权臣,东晋时期皇权没落,大权基本上被桓氏家族把持。桓温很器重习凿齿,《晋书•习凿齿传》记载:“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当时桓温的幕僚有很多,其中不乏名人:车胤(“囊萤映雪”中囊萤的主人公)、孟嘉(陶渊明的外公)、袁宏、王珣(王羲之之侄)、谢安、顾恺之(著名画家)、谢玄(淝水之战统帅)等等,能与这些人并列共事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不要说得到桓温的青睐,那一定是出类拔萃。此外,习凿齿为人也很正直,有一次习凿齿到京城公干,见到了相王司马昱(简文帝),回来之后桓温问他:“相王何似?”,习凿齿回答说:“生平所未见”。习凿齿明知道桓温与相王不和,仍然直言不讳,不畏权势,可见他这个人是刚正不阿,因为这事违背了桓温的意愿,习凿齿被贬为户曹参军。此事《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也有相关记载:“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桓温的谥号)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
《晋书•习凿齿传》记载:“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我认为这里面有些逻辑问题,习凿齿写汉晋春秋并不是主要为了劝诫桓温,《汉晋春秋》共五十四卷,跨越近三百年的历史,不经过深思熟虑和长年累月的资料搜集是写不出来的,桓温早年并没有造反的想法,他只是晚年想造反(只是想而已,没有实现,他的儿子后来还是造反了),是源于他的权力过于膨胀,他的早年还是一个谦谦君子。据《晋书•王敦桓温列传》记载:桓彝牺牲那年,桓温只有十五岁,但身为长子,他不得不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一次,他的母亲得了重病,需要吃羊肉来医治,但他们家里穷,买不起羊肉,桓温不得不流着泪把最小的弟弟桓冲卖给了卖羊的老板。这样的骨肉分离才弄到了一点点羊肉,救了母亲的命,解了燃眉之急。这种痛彻心肺的经历使得小小年纪的桓温深深体验到了人世间的艰难和无奈,也让他对背叛他父亲的仇人江播更加恨之入骨。那时,十五岁的桓温白天拼命挣钱养家,照顾多病的母亲和三个弟弟;夜里,就一个人在园子里,苦练武功,发誓一定要手刃忘恩负义的江播,为父亲报仇。在一面辛勤养家一面刻苦习武的日子里,桓温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光阴,在他十八岁那年,江播已死,桓温诈称吊丧之宾,手刃江播两子和他的兄弟一人,名声大振,晋成帝亲自召见。” ,可见桓温也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我认为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应该早年就开始着手准备了,至少有这方面的想法和构思了,以前写书不像现在,可以用电脑打字,一两年就写完了,在当时那个资料匮乏、社会动乱的年代,没有长时间的准备和深入研究是写不出这种鸿篇巨著的。但是桓温的早年并没有造反的想法,也就是说在桓温有造反的想法之前,习凿齿就在着手准备《汉晋春秋》的撰写工作了,因此我认为真实的情况是:习凿齿经过长期的研究写了《汉晋春秋》,后来发现桓温有篡位的想法,刚好他的书可以起到劝诫的作用,就乘势让桓温引以为戒。
习凿齿宅心仁厚,据《晋书•习凿齿传》记载,桓温年轻的时候有大志,在剿灭蜀地的“成汉”政权之后,他请了一个通晓天文的星人(术士),晚上拉着他的手问国家未来运势,星人说:“世祀方永”,意即国运正长着呢。桓温以为他有难言之隐,又委婉地问道:“如果真像你说的,那就不是我一个人的福祉,乃是天下苍生的幸事,你今天一定要知无不言,就是小小的厄运,也应该说出来”。星人没有领会桓温的意思,回答说:”太微、紫微、文昌三宫气候如此,决无忧虞。至五十年外不论耳。”也就是说五十年之内绝无忧虑,在桓温看来,那不是造反无望,桓温自然很郁闷,第二天给他送了一匹布和五千文钱,这可把星人吓到了,赶快跑去找习凿齿说:“我老家在益州,接到命令之后才远下到这里,今接到旨意要我自裁,将死无葬身之地,您向来都很仁厚,希望我死后您能为我置棺立碑”。凿齿公有点莫名奇妙,就问他缘由,星人说:“桓大人送给我一匹布,不就是要我自缢吗,再送我五千文钱,不就是要我买棺木啊?”凿齿说:“哎呀,你差点误死了!您难道听过以前星宿之说不灵要负责的吗?他送给你绢布是跟你开玩笑,再给你五千钱是要打发你回去。”星人大喜,第二天便向桓温拜辞,桓温问他为什么要走,他就用凿齿的言论对答,桓温大笑说:“习凿齿担心你误死,你却误活了,白看了三十年儒书,还不如习主簿的一席话起作用。”意思就是,我桓温就是要你自裁,但是经习凿齿这么一解释,也说得过去,就让星人给“误活”了,也就不再追究。
习凿齿机智风趣,《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习凿齿、孙兴公未相识,同在桓公坐。桓语孙:“可与习参军共语。”孙云:‘蠢尔蛮荆,敢与大邦为仇!’习云:‘薄伐猃犹,至于太原。’”其大意是:晋代另一著名文儒孙兴公造访桓温,此时习凿齿与孙兴公此前还不曾相识。于是,桓温便让他们两人在家中相见交谈。谁知,孙兴公开口便说:“蠢尔蛮荆,敢于大邦为仇!”这是《诗经"小雅"采芑》中的句子,(蠢尔荆蛮,大邦为仇),大意是:你们楚国蠢蠢欲动,怎么敢和我们大国做仇敌。孙兴公引《诗经》,是嘲笑习凿齿的籍贯为蛮荆,是南蛮。然而,习凿齿更是饱学之士,也毫不示弱,立即回送一句:“薄伐猃犹,至于太原”,这则是《诗经"小雅"六月》中的诗句,大意是:讨伐匈奴,到了太原(指把匈奴赶出了太原)。孙兴公是太原人,所以习凿齿也引《诗经》嘲笑他的籍贯是匈奴所处之地。
习凿齿精通佛理,博学多才,《晋书•习凿齿传》记载: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甚至还有网友称其为中国最早的对联。释道安(312或314~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翼县西北)人。佛教大约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发展到东晋时期已形成“六家七宗”,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本无宗,而道安就是本无宗的代表人物,即“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苻秦攻陷襄阳,道安、习凿齿被拘,送往长安。苻坚是个崇佛之人,对道安、习凿齿等非常尊崇,认为襄阳之役只得到一个半人,一个是道安,还有半个是习凿齿,因为习凿齿脚受伤了,拒绝了符坚的要求,携妻子(罗氏)隐居到江西新余白梅(新余当时属于东晋管辖的范围)。后来淝水之战,符坚大败,东晋收复襄阳,重新征召习凿齿出仕,让他编撰国史,但习凿齿年事已高,未能赴职,临终还给皇帝上疏,提出越魏继汉的思想],忧国忧民、忠正之心天地可鉴。
习凿齿隐居到江西新余白梅期间,在当地开堂讲学,因居住在山腰,故号半山,设立了半山学舍,教书育人。他的儿子习辟强,“才学有父风,位至骠骑从事中郎”。他的直系后裔有:习嘉言,明永乐十五年乡试解元(举人第一名),十六年会试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翰林侍读学士;习仲勋,国务院前副总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近平,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英才辈出。
胡(东方居士)

始祖令濬公,华林瑜公次子,北宋乾德年间,宦游至渝,择居新余暇邨,繁衍二十余村。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4-28
江西新余习凿齿坟茔清明墓祭记(江西聂朋)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431531.html

2013年4月4日,清明时节雨霏霏,我们来到位于江西新余市分宜县洞村枣木山的东晋名士习凿齿坟茔前,参加清明墓祭活动。习凿齿晚年定居新余白梅,既为白梅习氏始祖,也为天下习氏共祖,其子孙散布江西、湖南、湖北、陕西、河南、浙江等地。今年正值中华民族将“中国梦”照进现实的第一年,参加墓祭的全国习氏族人、文史工作者及各界人士,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先行三鞠躬礼,然后焚香祝告,缅怀习凿齿的业绩与风骨!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每年参加墓祭的有全国各地的习氏族人、文史工作者及各界热心人士,今年前来祭扫的更多,不断有人上上下下,沿途络绎不绝,估计不下万人,我们就曾遇到一对来自河南的老年夫妇。
[ 此贴被hulj166在2013-04-30 08:41重新编辑 ]

小图 | 大图 图片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百家姓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胡(东方居士)

始祖令濬公,华林瑜公次子,北宋乾德年间,宦游至渝,择居新余暇邨,繁衍二十余村。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04-29
东方居士宗亲研究的比较深刻,谢了。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