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传
习明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0-12-12/584249.aspx迄今为止,关于习凿齿的资料记载最详细的恐怕只有《晋书•习凿齿传》了,其他的一些资料也有,但大多内容散乱、重叠、空乏,甚至是相互抄袭,我把所有的资料都阅读完,对习凿齿的了解仍然很模糊,由于资料缺失,以至于很多关于东晋历史、名人的著作中都找不到习凿齿的介绍,作为习凿齿的直系后裔子孙,我感到非常心痛,必须为先祖正名。我认为要还原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必须首先考察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如果撇开历史背景不谈去介绍一个历史人物,那就有点类似断章取义,不免会失之偏颇。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都是世族政治体制,很看重一个人的出身和家世,原因很简单,司马氏家族本来就是出身豪门,司马姓氏的来源就是以官为姓,司马氏的先祖是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到周朝以后,夏官改为司马,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司马懿瞧不起曹操出身阉宦,但迫于曹魏权势不得不屈身效力。
习凿齿(328年~413年),东晋史学家,号半山。《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在介绍习凿齿与晋宣帝司马懿时,《晋书》都使用了“博学洽闻”这个词,可见房玄龄等人对习凿齿的评价不低,从晋朝的世族政治体制来看,习凿齿出身名门望族又兼才华出众,成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另一方面,自汉以来,历朝历代的史家都是名噪一时的大文豪大学者,习凿齿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起于汉光武,终于晋愍帝,记录了近三百年的历史,史料价值极高。在东晋这样一个时局动乱、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完成这样一部浩瀚巨著,“博学洽闻”这个称号习凿齿确实是当之无愧。遗憾的是这本书失传了,这可能是习凿齿不为后人所了解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汉晋春秋》中,习凿齿提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但应该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这一点可以从《晋书•习凿齿传》中记录的习凿齿的“临终上疏”中看出: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于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
曹魏只是统治了几个州而已,威行仅限于境内,既无代王之德,又无静乱之功,直到晋司马炎受禅建立西晋王朝时,曹魏仍然没有征服东吴,国家没有统一,曹魏从来没有做过天下之主,只是三国中的一个,不能单独称为一个朝代,直到西晋建立之后国家才完成真正的统一。现在读来仍然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提出这么具有创新意义观点那肯定是天才,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很认同习凿齿的观点,对其评价极高。
晋初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为诸葛亮立传,指责他好兵事,屡次北伐,“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习凿齿认为陈寿立论不准,原来陈寿的父亲曾任马谡参军,马谡失街亭为诸葛亮所诛,陈寿的父亲也连坐受刑。因此,陈寿以私憾贬抑诸葛亮,持论不公。习凿齿极为愤慨,乃云游四方,为诸葛亮鸣冤。他专程到隆中凭吊诸葛亮故宅,写下了《诸葛武侯宅铭》,立石于宅前,指出诸葛亮六出祁山,志在中兴汉室,完成统一大业,赞佩他公正无私,执法严明,有功国家,造福人民。世人皆视习凿齿为诸葛亮的知己,乃是其“异代相知”。在成都城南,有一座古雅别致的千年古祠。晋代永兴元年(304年),李雄称霸成都,为纪念诸葛亮创立此祠,始名“丞相祠”。著名诗人杜甫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千古诗句。后人则因诸葛亮的“武乡侯”爵改称之为“武侯祠”。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添壁,遗下了不少名言佳句。武侯殿上的“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楹联。
东晋时期有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习凿齿被桓温征招为从事,《晋书•习凿齿传》记载:“江夏相袁乔深器之(习凿齿),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据史料记载,桓温是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先祖曹魏忠臣桓范,父桓彝晋元帝“百六掾”之一后死节于苏峻之乱,桓温枕戈泣血十八岁那年手刃父仇,步入仕途。后任荆州刺史,曾经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姚襄、前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晚年欲废帝自立,未果而死。桓温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权臣,东晋时期皇权没落,大权基本上被桓氏家族把持。桓温很器重习凿齿,《晋书•习凿齿传》记载:“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当时桓温的幕僚有很多,其中不乏名人:车胤(“囊萤映雪”中囊萤的主人公)、孟嘉(陶渊明的外公)、袁宏、王珣(王羲之之侄)、谢安、顾恺之(著名画家)、谢玄(淝水之战统帅)等等,能与这些人并列共事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不要说得到桓温的青睐,那一定是出类拔萃。此外,习凿齿为人也很正直,有一次习凿齿到京城公干,见到了相王司马昱(简文帝),回来之后桓温问他:“相王何似?”,习凿齿回答说:“生平所未见”。习凿齿明知道桓温与相王不和,仍然直言不讳,不畏权势,可见他这个人是刚正不阿,因为这事违背了桓温的意愿,习凿齿被贬为户曹参军。此事《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也有相关记载:“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桓温的谥号)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
《晋书•习凿齿传》记载:“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我认为这里面有些逻辑问题,习凿齿写汉晋春秋并不是主要为了劝诫桓温,《汉晋春秋》共五十四卷,跨越近三百年的历史,不经过深思熟虑和长年累月的资料搜集是写不出来的,桓温早年并没有造反的想法,他只是晚年想造反(只是想而已,没有实现,他的儿子后来还是造反了),是源于他的权力过于膨胀,他的早年还是一个谦谦君子。据《晋书•王敦桓温列传》记载:桓彝牺牲那年,桓温只有十五岁,但身为长子,他不得不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一次,他的母亲得了重病,需要吃羊肉来医治,但他们家里穷,买不起羊肉,桓温不得不流着泪把最小的弟弟桓冲卖给了卖羊的老板。这样的骨肉分离才弄到了一点点羊肉,救了母亲的命,解了燃眉之急。这种痛彻心肺的经历使得小小年纪的桓温深深体验到了人世间的艰难和无奈,也让他对背叛他父亲的仇人江播更加恨之入骨。那时,十五岁的桓温白天拼命挣钱养家,照顾多病的母亲和三个弟弟;夜里,就一个人在园子里,苦练武功,发誓一定要手刃忘恩负义的江播,为父亲报仇。在一面辛勤养家一面刻苦习武的日子里,桓温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光阴,在他十八岁那年,江播已死,桓温诈称吊丧之宾,手刃江播两子和他的兄弟一人,名声大振,晋成帝亲自召见。” ,可见桓温也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我认为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应该早年就开始着手准备了,至少有这方面的想法和构思了,以前写书不像现在,可以用电脑打字,一两年就写完了,在当时那个资料匮乏、社会动乱的年代,没有长时间的准备和深入研究是写不出这种鸿篇巨著的。但是桓温的早年并没有造反的想法,也就是说在桓温有造反的想法之前,习凿齿就在着手准备《汉晋春秋》的撰写工作了,因此我认为真实的情况是:习凿齿经过长期的研究写了《汉晋春秋》,后来发现桓温有篡位的想法,刚好他的书可以起到劝诫的作用,就乘势让桓温引以为戒。
习凿齿宅心仁厚,据《晋书•习凿齿传》记载,桓温年轻的时候有大志,在剿灭蜀地的“成汉”政权之后,他请了一个通晓天文的星人(术士),晚上拉着他的手问国家未来运势,星人说:“世祀方永”,意即国运正长着呢。桓温以为他有难言之隐,又委婉地问道:“如果真像你说的,那就不是我一个人的福祉,乃是天下苍生的幸事,你今天一定要知无不言,就是小小的厄运,也应该说出来”。星人没有领会桓温的意思,回答说:”太微、紫微、文昌三宫气候如此,决无忧虞。至五十年外不论耳。”也就是说五十年之内绝无忧虑,在桓温看来,那不是造反无望,桓温自然很郁闷,第二天给他送了一匹布和五千文钱,这可把星人吓到了,赶快跑去找习凿齿说:“我老家在益州,接到命令之后才远下到这里,今接到旨意要我自裁,将死无葬身之地,您向来都很仁厚,希望我死后您能为我置棺立碑”。凿齿公有点莫名奇妙,就问他缘由,星人说:“桓大人送给我一匹布,不就是要我自缢吗,再送我五千文钱,不就是要我买棺木啊?”凿齿说:“哎呀,你差点误死了!您难道听过以前星宿之说不灵要负责的吗?他送给你绢布是跟你开玩笑,再给你五千钱是要打发你回去。”星人大喜,第二天便向桓温拜辞,桓温问他为什么要走,他就用凿齿的言论对答,桓温大笑说:“习凿齿担心你误死,你却误活了,白看了三十年儒书,还不如习主簿的一席话起作用。”意思就是,我桓温就是要你自裁,但是经习凿齿这么一解释,也说得过去,就让星人给“误活”了,也就不再追究。
习凿齿机智风趣,《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习凿齿、孙兴公未相识,同在桓公坐。桓语孙:“可与习参军共语。”孙云:‘蠢尔蛮荆,敢与大邦为仇!’习云:‘薄伐猃犹,至于太原。’”其大意是:晋代另一著名文儒孙兴公造访桓温,此时习凿齿与孙兴公此前还不曾相识。于是,桓温便让他们两人在家中相见交谈。谁知,孙兴公开口便说:“蠢尔蛮荆,敢于大邦为仇!”这是《诗经"小雅"采芑》中的句子,(蠢尔荆蛮,大邦为仇),大意是:你们楚国蠢蠢欲动,怎么敢和我们大国做仇敌。孙兴公引《诗经》,是嘲笑习凿齿的籍贯为蛮荆,是南蛮。然而,习凿齿更是饱学之士,也毫不示弱,立即回送一句:“薄伐猃犹,至于太原”,这则是《诗经"小雅"六月》中的诗句,大意是:讨伐匈奴,到了太原(指把匈奴赶出了太原)。孙兴公是太原人,所以习凿齿也引《诗经》嘲笑他的籍贯是匈奴所处之地。
习凿齿精通佛理,博学多才,《晋书•习凿齿传》记载: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甚至还有网友称其为中国最早的对联。释道安(312或314~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翼县西北)人。佛教大约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发展到东晋时期已形成“六家七宗”,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本无宗,而道安就是本无宗的代表人物,即“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苻秦攻陷襄阳,道安、习凿齿被拘,送往长安。苻坚是个崇佛之人,对道安、习凿齿等非常尊崇,认为襄阳之役只得到一个半人,一个是道安,还有半个是习凿齿,因为习凿齿脚受伤了,拒绝了符坚的要求,携妻子(罗氏)隐居到江西新余白梅(新余当时属于东晋管辖的范围)。后来淝水之战,符坚大败,东晋收复襄阳,重新征召习凿齿出仕,让他编撰国史,但习凿齿年事已高,未能赴职,临终还给皇帝上疏,提出越魏继汉的思想],忧国忧民、忠正之心天地可鉴。
习凿齿隐居到江西新余白梅期间,在当地开堂讲学,因居住在山腰,故号半山,设立了半山学舍,教书育人。他的儿子习辟强,“才学有父风,位至骠骑从事中郎”。他的直系后裔有:习嘉言,明永乐十五年乡试解元(举人第一名),十六年会试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翰林侍读学士;习仲勋,国务院前副总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近平,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英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