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967阅读
  • 36回复

与"胡"有关的事物及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5-10
低胡
低胡的结构
低胡构造与二胡相同,但比中胡要大,发音要低,
是民乐队中的低音乐器。
  低胡:“低音二胡”的简称。民族乐队中拉弦乐器组的低音乐器。在我国民族管弦乐合奏中,一直缺少优良的低音乐器。以前民族乐队多用广东音乐中的秦胡(与今日秦琴相似)来拉奏低音。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音乐工作者才开始制低胡,但目前仍不够完善,还在继续改进中。
  低胡的构造、制作和用料都和二胡相同。各部件都比中胡大,发音比中胡低。琴筒有圆筒和八方筒两种。琴头式样以卷书的为多。皮膜大都用蟒皮,也有用羊皮或马皮的。
   专家认为,在二胡的基础上,采用膜板结合式的声学结构并设置指板取音,将是低音拉弦乐器的发展方向。
低胡的种类
低胡分大、中、小三种,分别用于不同规模的乐队。  
  低胡分为大、中、小三种,分别适于规模不同的乐队。小低胡(也称“大胡“)用于小型乐队,而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则应使用大低胡。
  
  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一种四弦大胡。琴筒圆形,蒙以蟒皮;琴杆上有指板,不用千斤而设山口,采用螺丝弦轴,使用双毛弓,4 条琴弦定音为C、 G、d、a,弓毛分别置于 C、G两弦和d、a两弦之间拉奏;演奏技巧独特,音色深厚,音响与高胡、二胡和中胡谐和。70年代出现了膜板结合式的低胡、葫芦琴和拉弦琴等低音乐器。
  小低胡发音低沉、浑厚有力,适于民族管弦乐合奏或各种地方戏的伴奏;大低胡的音色低沉而宽厚。它们都不宜独奏。
  低胡一般外弦使用丝弦中的老弦,里弦用丝弦中的缠弦或肠衣弦。

低胡的定弦与音域 
低胡比中胡低一个八度,一般定成A·e,音域两个八度。
  低胡定弦比中胡低一个八度,一般定成A·e,有效音域通常在两个八度内。
  低胡琴杆较长,按指的音位宽,一般要隔指按音,故不适于演奏速度较快或串把过多的旋律,适于演奏简易和速度较慢的曲调;对于复杂的乐曲,低胡适合演奏乐句中的强拍、拉长音或是经过简化的曲调,弱奏缓慢的乐曲时,声音细微动听。
  低胡在乐队中用来加强乐队音响的厚度,它是乐队音响的基础。除民族乐队外,在北方吹歌、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等民间乐队中,也广泛使用低胡。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10
胡旋舞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 史国和米国等。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通典》一四六卷记载:“笛鼓二,正鼓—,小鼓一,和鼓一,铜钹二。”

《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胡旋》来自中亚康国(即飒秣建,今独联体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干一带)。唐代在康国设康居都护府。白居易在《胡旋女》一诗中说:“胡旋女出康居。”《新唐书·西域传》说,当时康国、史国、米国(属中亚一带)都曾向宫廷里送胡旋舞女。《胡旋舞》跳起来左旋右转,急速如风。元稹诗说:“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万过其谁辨始终,四座安能分背面。”白居易有诗说:“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唐代杨贵妃、安禄山最能为胡旋,可见有男性舞,也有女性舞。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10
胡萝卜
胡萝卜(Daucus carota),又称红萝卜或甘荀,是伞形科胡萝卜属二年生草本植物。以肉质根作蔬菜食用。原产亚洲西南部,阿富汗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历史在2000年以上。

公元10世纪从伊朗引入欧洲大陆,15世纪见于英国 ,发展成欧洲生态型。16世纪传入美国。

约在13世纪,胡萝卜从伊朗引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生态型。并于1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

胡萝卜为三回羽状全裂叶,丛生于短缩茎上。顶端各着生一复伞形花序。异花传粉。双悬果,肉质根有长筒、短筒、长圆锥及短圆锥等不同形状,黄、橙、橙红、紫等不同颜色。胡萝卜属半耐寒性,喜冷凉气候。为长日照植物。肉质根在18~20℃时发育良好。中国多于夏秋播种。

胡萝卜营养丰富。有治疗夜盲症、保护呼吸道和促进儿童生长等功能。此外还含较多的钙、磷、铁等矿物质。生食或熟食均可。还可腌制、酱渍、制干或作饲料。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10
胡狼
胡狼主要包括分布于非洲北部、东部,欧洲南部,亚洲西部、中部和南部等地的亚洲胡狼(又叫豺或金背豺),分布于非洲东部、西部、中部和南部的侧纹胡狼(又叫纹胁豺),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的黑背胡狼(又叫黑背豺),以及分布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部山地的西门胡狼(又叫西门豺)等。有的书中将胡狼叫做豺,其实它们和豺并非一类,却与狼、犬等亲缘关系接近,同属于犬科动物。它们的生活习性也与豺有所不同,既是食肉动物,也是食腐动物,在婚配方面维持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而且在抚养后代方面,雄兽和雌兽不仅责任均等,而且任务也相似,如果雌兽出外捕食,雄兽就留在家中照看幼仔。一对胡狼通常占有一块领地,用自己尿液的气味圈划出疆界,常常一生都很少改变。

胡狼的体形比豺稍小,主要食物是一些比较容易寻找和捕捉的小动物,如蜘蛛、甲虫、小鸟等,尤其是待别留神秃鹫的行动,因为秃骛是当地最著名的食腐动物,哪里有一群秃骛,哪里就肯定会有一个死尸。虽然胡狼与秃骛之间经常火拼,不过秃骛仍然需要胡狼,因为尽管秃骛有着尖硬的嘴,但缺少自己撕碎兽皮的力量,所以只有等胡狼扒开死尸外面的那层硬皮,才蜂拥而上,并常常把胡狼挤走。

胡狼一般冬季交配,雌兽的怀孕期为60天左右,每胎产1—7仔。幼仔很容易受到其他食肉兽类的攻击,但通常在每个窝中,都有一只较大的亚成体看护这些幼仔,有人称之为“帮手”。幼仔们非常高兴和“帮手”呆在一起,而“帮手”也十分忠于职守,并且从中学习找食、哺养幼仔和与其他食肉动物周旋等各方面的经验,直到幼仔长到8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年左右。每增加一只“帮手”,平均便可以增加1.5只幼仔的成活率,而对于“帮手”来说,看护的幼仔实际上都是它的兄弟姐妹,此时所取得的经验,会使它在将来在照顾自己的孩子时受益无穷。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10
胡桃仁
胡桃仁
(《纲目》)

【异名】虾蟆(《酉阳杂俎》),胡桃肉(《海上集验方》),核桃仁(《纲目》)。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种仁。

【植物形态】胡桃(《千金·食治》),又名:羌桃(《名物志,),核桃(《纲目》),万岁子(《花镜》)。落叶乔木,高30~35米。枝幼时被短腺毛,髓部片状。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1片,长圆状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3厘米,宽2~7厘米,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圆形,或略偏斜,全缘,幼时有波状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幼时脉腋间有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集成葇荑花序,腋生,下垂,长5~12厘米,花小而密生;苞片1,矩圆形,两侧2小苞片长卵形,花被通常3片,苞片及花被均被白色柔毛;雄蕊15~30;雌花序生于幼枝顶端,排列成穗状;苞片3,长卵形;花被4裂,裂片线形;子房下位,花柱短,柱头2裂。果实近球形,径3~5厘米,外果皮肉质,灰绿色,有棕色斑点;内果皮坚硬,有浅皱褶,黄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喜生于较温润的肥沃土壤中,多栽培于平地。我国各地广泛栽培。

【采集】于白露前后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外皮沤烂,击开核壳,取其核仁,晒干。本品易返油、虫蛀,立夏前后,须藏于冷室内。

【药材】种仁多破碎成不规则的块状,完整者类球形,由二瓣种仁合成,皱缩多沟,凹凸不平。外被棕褐色薄膜状的种皮包围,剥去种皮显黄白色。质脆,子叶富油质。气微弱,子叶味淡,油样,种皮味涩。以色黄、个大、饱满、油多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西、山东。以河北产量最大,山西所产品质佳。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40~50%(山西省资料,含油量达58.3~74.7%),主成分是亚油酸甘油酯,混有少量亚麻酸及油酸甘油酯。又含蛋白质15.4%,碳水化物10%,钙0.119%,磷0.362%,铁0.085%,胡萝卜素0.17毫克%,核黄素0.11毫克%。

成熟果实含纤维素和戊聚糖。未成热果实含瓜氨酸、胡桃叶醌及维生素C。

【药理作用】给犬喂食含胡桃油的混合脂肪饮食,可使其体重增长很快,并能使血清白蛋白增加,而血胆甾醇水平之升高则较慢,它可能影响胆甾醇的体内合成及其氧化、排泄。

【性味】甘,温。

①《七卷食经》:"味甘,温。"

②《本草图经》:"性热。"

③《医林纂要》:"甘而微辛,连皮涩。"

【归经】入肾、肺经。

①《纲目》:"入肾、肺。"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③《本草求真》:"入命门,兼入肺、大肠。"

④《本草撮要》:"入足阳明、手太阴经。"

【功用主治】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治肾虚喘嗽,腰痛脚弱,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石淋,大便燥结。

①孟诜:"通经脉,润血脉,黑须发,常服骨肉细腻光润。"

②崔禹锡《食经》:"下气,主喉痹,杀白虫。"

③《本草拾遗》:"食之令人肥健。"

④《开宝本草》:"多食利小便,去五痔。"

⑤《七卷食经》:"去积气。"

⑥《纲目》:"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毒,发痘疮,制铜毒。"

⑦《医林纂要》:"补肾,润命门,固精,润大肠,通热秘,止寒泻虚泻。"

⑧《本草从新》:"治痿,强阴。"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有痰火积热或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动痰饮,令人恶心,吐水吐食。"

②汪颖《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动肾火。"

③《本草经疏》:"肺家有痰热,命门火炽,阴虚吐衄等证皆不得施。"

④《得配本草》:"泄泻不已者禁用。"

【选方】①治湿伤于内外,阳气衰绝,虚寒喘嗽,腰脚疼痛:胡桃肉二十两(捣烂),补骨脂十两(酒蒸)。研末,蜜调如饴服。(《续传信方》)

②治久嗽不止:核桃仁五十个(煮热,去皮),人参五两,杏仁三百五十个(麸炒,汤浸去皮)。研匀,入炼蜜,丸梧子大。每空心细嚼一丸,人参汤下,临卧再服。(《纲目》)

③治产后气喘:胡桃仁(不必去皮)、人参各等分。上细切,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频频呷服。(《普济方》)

④治肾气虚弱,腰痛如折,或腰间似有物重坠,起坐艰辛者:胡桃二十个(去皮膜),破故纸(酒浸,炒)八两,蒜四两(熬膏),杜仲(去皮,姜汁浸,炒)十六两。上为细末,蒜膏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妇人淡醋汤下。常服壮筋骨,活血脉,乌髭须,益颜色。(《局方》青娥丸)

⑤益血补髓,强筋壮骨,明目,悦心,滋润肌肤:故纸、杜仲、萆薢、胡桃仁各四两。上三味为末,次入胡桃膏拌匀,杵千余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御药院方》)

⑥治消肾,唇口干焦,精溢自出,或小便赤黄,五色浑浊,大便燥实,小便大利而不甚渴:白茯苓、胡桃肉(汤去薄皮,别研)、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脐,切作片,生姜汁一盏,蛤粉一分,同煮干,焙)。上等分,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五十丸;或为散,以米饮调下,食前服。(《三因方》胡桃丸)

⑦治肾虚耳鸣遗精:核桃仁三个,五味子七粒,蜂蜜适量。于睡前嚼服。(《贵州草药》)

⑧治石淋:胡桃肉一升。细米煮浆粥一升,相和顿服。(《海上集验方》)

⑨治小便频数:胡桃煨熟,卧时嚼之,温酒下。(《纲目》)

⑩治醋心:烂嚼胡桃,以干姜汤下。或只嚼胡桃,或只吃干姜汤亦可治。(《传信适用方》)

⑾治赤痢不止:枳壳、胡桃各七枚,皂荚(不蛀者)一挺。上三味,就新瓦上以草灰烧令烟尽,取研极细,分为八服。每临卧及二更、五更时各一服,荆芥茶调下。(《圣济总录》枳壳散)

⑿治脏躁病:胡桃仁一两。捣碎,和糖开水冲服,每日三次。(《卫生杂志》4(1):6,1936)

⒀治火烧疮:取胡桃穰烧令黑,杵如脂,敷疮上。(《梅师集验方》)

⒁治瘰疬疮:胡桃瓤烧令黑,烟断,和松脂研敷。(《开宝本草》)

⒂治鼠瘘痰核:连皮胡桃肉,同贝母、全蝎枚数相等,蜜丸服。(《本经逢原》)

【临床应用】①治疗尿路结石
胡桃仁4两,用食油炸酥,加糖适量混合研磨,使成乳剂或膏状。于1~2天内分次服完(儿童酌减)。连续服药至结石排出、症状消失为止。对于泌尿系各部之结石,一般在服药后数天即能1次或多次排石,且较服药前缩小而变软,或分解于尿液中而使呈乳白色。因此认为本品可能有溶石作用。

②治疗皮炎、湿疹
胡桃仁捣碎,炒至完全焦黑出油为度,用乳钵研成糊状,冷后备用。对一般皮炎、湿疹的渗出糜烂期或亚急性期,可用30~50%胡桃仁焦油氧化锌糊膏均匀薄敷,如渗出液多时胡桃仁焦油宜多加,即使用纯油亦无刺激。如患处渗出液不多、糜烂不重时,可在均匀薄敷的药膏表面再撒上1层滑石粉固定,一般不需包扎;若渗出液较多时则需厚敷,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2次,下次换药时不能用水洗,同时内服一般脱敏药物。共治172例,均为无继发感染的各种皮炎、湿疹的急性渗出糜烂期或亚急性期,全部有效。其中接触性皮炎70例,痊愈67例,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渗出、糜烂及结痂消退,留下慢性皮损)3例;脂溢性皮炎3Z例,痊愈26例,好转11例;婴儿湿疹10例,痊愈7例,好转3例;其它湿疹55例,痊愈31例,好转24例。大多数在1~10天治愈,少数在10~20天或以上。初步观察,本品具有收敛、消炎、抑制渗出和安抚止痒等作用,无局部刺激,可代替湿敷疗法。

③治疗外耳道疖肿
取胡桃仁1两,用食油2两炸枯,过滤弃渣。以其油浸制小纱条(最好加少许冰片),塞入外耳道疖肿处,每日1换。一般治疗后能立感轻快或止痛,并能维持24小时左右。数日可愈。

【名家论述】①《纲目》:"胡桃仁,味甘气热,皮涩,肉润。孙真人言其冷滑,误矣。近世医方,用治痰气喘嗽、醋心及疠风诸病,而酒家往往醉后嗜之。则食多吐水、吐食,脱眉,及酒同食咯血之说,亦未必尽然也。但胡桃性热,能入肾、肺,惟虚寒者宜之,而痰火积热者,不宜多食耳。""胡桃,通命门,利三焦,益气养血,与破故纸同为补下焦肾、命之药。夫命门气与肾通,藏精血而恶燥,若肾、命不燥,精气内充,则饮食自健,肌肤光泽,肠腑润而血脉通,此胡桃佐补药,有令人肥健、能食、润肌、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也。命门既通,则三焦利,故上通于肺而虚寒喘嗽者宜之,下通于肾而腰脚虚痛者宜之,内而心腹诸痛可止,外而疮肿之毒可散矣。洪氏《夷坚志》止言胡桃治痰嗽,能敛肺,盖不知其为命门、三焦之药也。"

②《医林纂要》:"胡桃,昔人云,留皮则入肾、命,去皮则入肺。愚按凡仁皆润而多入心,下行则入命门。肾命得补,精气坚固,则阳气自行于三焦以上达膻中,肺自得其温润而寒嗽除矣,不必以留皮去皮分上下,但连皮则能固能补,去皮则止于能行能润耳。"

③《本草求真》:"胡桃,味甘则三焦可利,皮涩则气可敛而喘可定,肉润则肺得滋而肠可补。疮肿、鼠瘘、痰核,取其用能通郁解结。惟肺有热痰,暨命门火炽者切忌。养血去皮用,敛涩连皮用。"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胡桃,为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故善治腰疼腿疼,一切筋骨疼痛。为其能补肾,故能固齿牙,乌须发,治虚劳喘嗽,气不归元,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女子崩带诸证。其性又能消坚开瘀,治心腹疼痛,砂淋、石淋杜塞作疼,肾败不能漉水,小便不利。"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10
前胡
前 胡  Radix Peucedani

(英) Common HogfenneI Root

别名 土当归、野当归、独活。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Miq.) Maxim. 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m。叶1回至近2回羽状分裂,小叶柄的边缘翅状延长,最终裂片椭圆形,长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5~13cm,宽2.5~5.5cm,边缘有细而规则的锯齿;茎上部叶片成膨大的紫色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小总苞数个,披针形;花深紫色,成近球形的小伞形花序,花梗丝线状。果实卵圆形至卵状长椭圆形。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林缘或灌丛、草地。主产江西、安徽。

采制 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根圆柱形或圆锥形,有少数支根,长3~15cm,直径 0.8~1.7cm,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浅直细纵皱纹,并有灰白色横向皮孔及点状须根痕,皮部与木部易分离,皮部较狭,散有黄色油点,木部黄白色。香气浓,昧微甘后苦。

化学成分 含紫花前胡甙(nodakenin)、紫花前胡素(decursin)、紫花前胡次素(decursidin)、印枳素(marmesin)、3’- 异戊酚- 4’- 0- 当归酰- 3’,4’- 二氢花椒树皮素(3’-isovaleroyl-0-angeloyl-3’,4’-dihydroxanthylet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用于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

①白花前胡,又名:姨妈菜、罗鬼菜(李宗防《黔志》),水前胡(《植物名实图考》),野芹菜、岩风、南石防风,坡地石防风、鸡脚前胡、岩川芎。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圆锥形。茎直立,单一,上部分枝。基生叶和下部叶纸质,圆形至宽卵形,长5~9厘米,2~3回三出式羽状分裂,最终裂片菱状倒卵形,不规则羽状分裂,有圆锯齿;叶柄长6~20厘米,基部有宽鞘,抱茎;顶端叶片生在膨大的叶鞘上。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伞梗7~18,不等长,无总苞,小总苞片条状披针形,有缘毛;花萼5,短三角形;花瓣白色,广卵形或近于圆形,先端有向内曲的舌片;雄蕊5,花药卵圆形;子房有毛,花柱2枚极短。双悬果椭圆形或卵圆形,光滑无毛,背棱和中棱线状,侧棱有窄翅。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分布山东、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②紫花前胡,又名:土当归(《植物名实图考》),鸭脚七、野辣菜、山芫荽、桑根子苗、鸭脚前胡、鸭脚板。

多年生草本,高70~140厘米。根圆锥形,棕黄色至棕褐色,浓香。茎直立,单一,圆形,表面有棱,上部少分枝。基生叶和下部叶纸质,三角状宽卵形,1~2回羽状全裂,1回裂片3~5片,再3~5裂,叶轴翅状,顶生裂片和侧生裂片基部连合,基部下延成翅状,最终裂片狭卵形或长椭圆形,有尖齿;茎上部叶简化成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总伞梗12~20枚,不等长;总苞片1~2片,卵形,紫色;小伞梗多数;小总苞片披针形;萼齿5,三角形;花瓣深紫色,长卵形,先端渐尖,有1条中肋;雄蕊5,花药卵形;子房无毛,花柱2枚,极短。双悬果椭圆形,长4~7毫米,背棱和中棱较尖锐,呈丝线状,侧棱发展成狭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野生在山坡路旁或丛林下。分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台湾等地。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10
胡服
胡服

中国古代服饰。战国时期胡服指东胡、楼烦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与当时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对赵国的改革,当时的其他国家也争相仿效,胡服的应用不断扩大。因为胡服轻便实用,所以很快从军队传至民间,被广泛采用。从此以后,胡服新装不断涌现。唐代流行于西域地区以及印度波斯等国的胡服,形制为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流行的原因是初唐至盛时期,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往及胡舞的兴盛。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10
胡羊肉
〔主料辅料〕

羊胸脯肉800 克

食盐5 克

水发木耳15 克

生姜15 克

黄花15 克

葱节25 克

水淀粉1o 克

香菜15 克

花椒5 克

小茴香5 克

蒜苗15 克

姜片5 克

山奈5 克

香油15 克

草果1 枚

味精l 克

酱油15 克

花椒粉5 克

〔烹制方法〕

1.将羊肉漂洗干净,整块投入锅中,用旺火煮约半小时,打净血沫,然

后改微火。将花椒、小茴香、姜皮、山奈、草果用纱布打包,用水冲去尘土,

投入锅内,视肉煮至九成熟,捞出晾凉。

2.将煮熟的羊肉切成7 厘米长,0.3 厘米厚的长条,摆放在大汤碗内,

再放上葱节、姜片,加入适量原汤,调上花椒粉、食盐、味精,上笼蒸约40~

50 分钟,肉烂而调料入味,下笼翻扣在凹盘内。

3.炒勺置火上,将凹盘内的汤滗入炒勺内,投入木耳、黄花,调上酱油,

用淀粉勾芡,淋香油,撒香菜、蒜苗丝,浇在羊肉上即可。

〔工艺关键〕

1.注意刀工,羊肉条要长短一致,厚薄均匀,放码整齐,不得松散。

2.此菜用“二流芡”.要求芡汁既与主料交融,又呈流态,食之利口。

〔风味特点〕

1.“胡羊肉”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菜。相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曾食过

胡羊肉,而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商人和旅行家,在那悠扬的驼铃声中,就以

食胡羊肉为快。北魏贾思勰写的“胡炮羊肉”,则是用一岁羔羊,“生缕切,

著浑鼓盐,孽葱白、姜椒、革拔,令调适净洗,羊肚翻之,以切肉脂,肉于

肚中,以白满为限,缝合作浪中,坑火烧,使亦,却灭火内,肚著坑中,还

以灭火覆之于上,更燃火坑,一面米顷便熟,香美异常,非煮灸之例。”这

种方法名日“胡”,实则无异于周代“八珍”之一的“炮牂”。至清代,袁

枚《随园食单》中所载“烧羊肉”,是“羊肉切大块,重2.5~3.5 公斤者,

铁叉火上烧之”这是明灸。今之“胡羊肉”是先大块煮,然后蒸,配黑木耳、

黄花和其它佐料,已是古菜翻新。

2.南宋诗人陆游吃过“胡羊肉”后,写下著名诗句“东门彘肉更奇绝,

肥美不减胡羊酥”,称赞胡羊肉酥软浓香,宋仁宗品尝后,叹谓其“味果甘

脆”。因而时人重之,曰:“宜惹宋仁宗夜半之思也。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10
胡鲶
胡鲶(Clarias batrachus)属鲶形目,胡鲶科,胡鲶属。俗称:胡子鲶,塘虱,土虱,塘角鱼。英文名:Walking catfish 。

体延长,背鳍起点向前渐平扁,向后渐侧扁。头宽圆,平扁,头腹面平直,背面斜平,呈楔形或犁头状。头顶及两侧有骨板,披以薄皮,并有额囟。吻宽而钝,突出。唇颇厚,口角唇褶发达,唇沟明显。口宽大,弧形,略下位,下颌较上颌略短。牙细小,密集,上、下颌和犁骨均有绒毛状齿带,下颌齿带中间有裂缝。头部具须4对;鼻须1对,较短,伸达鳃孔后方;上颌须1对和颌须2对,较长,均伸达胸鳍基部或后方。眼颇小,有活动眼睑,眼间隔甚宽平。鼻孔每侧两个;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为1短管,近吻端。鳃孔宽,鳃腔内具有由第二及第四鳃弓肉质突起构成的树枝状辅助呼吸器官,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体光滑无鳞,侧线平直。背鳍1个,基部很长,约占体长的2/3,无硬刺,起点在胸鳍和腹鳍起点之间中央上方,后方鳍条伸达尾鳍基;臀鳍与背鳍同形,较背鳍短;胸鳍小,圆形,具硬刺;腹鳍小,尾鳍圆形,不与背鳍、臀鳍相连。体棕黑色,各鳍灰黑色。

胡鲶为热带、亚热带淡水鱼类,耐寒力差,温度低于6℃时出现死亡。栖息于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沟渠、稻田和沼泽中的黑暗处和洞穴内。鳃腔内有辅助呼吸器,故能耐干旱;在泥浆或水少的地方,能生活一段时间;在干燥时节营穴居生活,可数月不死。夜间出穴捕食,行动活泼,喜群居,在沟渠窟中常数十尾至数百尾在一起生活。冬季进入江河或在洞窟中过冬。喜食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及水草等;幼鱼则以浮游生物为食。4月份由越冬地区进入沟渠、稻田及沼泽地区;4-5月间以尾挖掘一圆形窝,在巢窝中生殖。鱼卵受精后,雄鱼离去,雌鱼守窟防敌,直至仔鱼能够游动觅食方始离去。每次产卵70-200粒,产卵期每年2次,在4-5月及8-9月。夏季水温升高,胡鲶由稻田返回河溪沟渠中,8-9月又游至稻田进行生殖。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南各省区的各种水体中。

胡鲶分布极广,为南方的养殖鱼类;也是常见的中小型食用鱼类。养殖5个月,体重可达250克左右。其肉质细嫩,味鲜美,营养价值高。除食用外,它还是一种药用鱼类,历来被视为滋补食品。全鱼有养血、补虚、滋肾、调中、助阳之功效,民间常用来为饮食不振之病人或产妇补养身体。入药主治疟疾,久虐不愈;腰膝酸痛;体虚;黄疸,慢性肝炎;小儿疳积;衄血,鼻血时流时止,年久不断;虚火症(头晕、心悸、出血、口干、手与足心发热、急燥、失眠);外科手术后食之能促使伤口愈合。外贸部门常将此鱼作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捕捉胡鲶要特别小心。其胸鳍棘为具毒腺组织的皮膜所包,被刺伤后有剧痛,但不红肿。

胡鲶科在我国仅胡鲶一种。近几年来,有关部门从国外引进另外两种,并已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成为我国南方的养殖新品种。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10
迷胡
迷胡”是流行於陕西较普遍的一种民间音乐,内容丰富、曲调优美。据说有七十二个大调,三十六个小调(其实现在早已超过了)最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它的魅力,使人“迷迷胡胡”。《迷胡》其名,即由此而得。《迷胡》在音调上,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陕西地方戏曲音乐(如秦腔、碗碗腔等)最大的特点,是旋律上“ 4”、“7”两音的特殊效果。它不像一般七声音阶中的“4”、“7”“4”前者略高於後者(↑4),“7”前者略低於後者(↓7)。像这样不固定的“4”、“7”在古筝上正好是使用“3”、“6”两弦按弹而出,这正适合古筝的特点,发挥古筝滑按的技术,尤其是“4”“7”两音连续进行时,必须用左手大指和食指、中指去连续按弦,像这种技术在一般筝曲中是罕见的。同时在古筝上《迷胡》风格的体现,也就能恰到好处。可见《迷胡》既是陕西地区脍炙人口的民间音乐,又能适合古筝的表现性能,这无疑对“秦筝”归“秦”古筝的普及和发展,将会起良好的作用,如是,将《迷胡》编为筝曲,也就是自然和必要的了。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