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4297阅读
  • 47回复

黄埔军校一至二十三期胡姓同学名录(综合整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9-11-18
胡 琏:(1907-1977)字伯玉,陕西华县人。黄埔四期,时任第11师师长.
  zt军事履历:
  1933年任第18军特务团团长(后改为第66团)
  1937年升任第18军第67师第119旅旅长
  1940年任第十一师副师长
  1942年3月任第11师师长
  1944年8月13日升任第18军军长
  1945年6月28日晋升少将
  1947年任整编第十八军军长兼第十一师师长
  1948年9月22日晋升中将,时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
  1949年5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0月在金门岛重创解放军,自此名胜大振
  后在金门炮战中侥幸逃脱一劫,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后历任福建省主席、第一军团司令
  1957年7月晋升二级上将,时任金门防卫司令官
  1958年11月回台湾本岛任陆军副总司令
  1972年12月晋升一级上将,时驻越南大使卸任,改任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
  1977年6月病逝于台北
[ 此贴被栋城在2011-02-21 10:32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9-11-18
胡宗南:(1896-1962)字寿山,浙江孝丰人,黄埔一期.
  重要履历:
   老蒋第一次下野,就是他联络朱绍良一起串联黄浦生,坚决拥蒋再起,从此得到蒋介石重用,后成为蒋介石嫡系三大军事集团之一,统率45万国军,号称西北王
   他是黄埔生中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堪称传奇
   1935年4月9曰授中将,时任第一师师长,1945年10月3曰加上将衔,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9年任西南军政副长官兼参谋长,1950年兵败经海南逃台,后被陕西籍国民党监察委员46人弹劾,国防部最终以无罪免于军法审判,不久化名秦东昌担任浙江省主席兼浙江救国军总指挥,1955年9月晋升二级上将,时任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浙江省政府主席,后历任大陈岛防卫司令官、澎湖防守司令官、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1962年2月病逝于台北,1962年2月15曰追晋一级上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9-11-22
胡亦涨 ; 字中天,湖北黄梅人,  生于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日卯时, 殁于一九五二年十月, 1929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 1930年任湖北 浠水县公安局局长, 1931年调升湖北第五区视察委员, 1932年调鄂北游击司令部上校参谋主任, 1934年调任中央军亊委员会南昌行营,浦城通讯站上校主任,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9-12-08
好,没想到前几期里还有我们镇的人,怎么没有听说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9-12-08
磐安下周胡氏宗亲你好!欢迎你!50年代.60.年代,人们难提"黄埔"二字,所以就忘悼了。改革开放后,从中央到各省均设立黄埔同学会, 因此才有这些名录的出现。
相互学习.真诚探讨,互位交流.缘情永在。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0-07-13
Re黄埔军校走过80年
孙中山认识到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性


    1923年2月,当孙中山准备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时,一系列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在革命的斗争中,组建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是何等重要。于是他决心仿效苏俄红军建军经验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军队的基础。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张太雷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俄考察。考察期间,代表团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这是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所做的一件大事。


    从1924年2月8日起,军校筹备委员会共举行会议32次,对军校的体制、规章制度等作出了初步安排,并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生考试。


    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但当时全国许多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之下,无法进行报名考试,因而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尽管如此,至3月27日,报名人数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经过严格考试,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其中有50余名共产党员成为了黄埔一期的正取生,来自湖南的共产党员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入学。

    由于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早在1924年初,苏联政府就为黄埔军校派来了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还向军校赠送了大批武器和经费。随后,苏联又向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派遣了以布留赫尔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

    孙中山对军校十分重视,亲自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廖仲恺为军校党代表。为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决定增设政治部,另设教官室主管战术训练工作,后又增设教育长一职。


    开学典礼隆重热烈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9时30分,开学典礼在操场隆重举行。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在讲话中,孙中山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演讲完毕,会场上掌声雷动。随后,由党代表廖仲恺主持开学仪式,胡汉民宣读总理训词,汪精卫代表国民党中央执委致祝词,最后是阅兵式和分列式。


    60多年后,当年的学员李默庵和宋希濂等人回忆说,有两件事记忆犹新:一是当日检阅台正中央高悬校训:“亲爱精诚”,两边配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孙中山那天穿着白色的中山服,戴一顶白帽,宋庆龄很优雅地站在孙中山旁边。二是一嘴广东话的胡汉民向全场宣读“总理训词”:“三味煮鸡,萝卜大葱”,搞得台下的人们一头雾水。事后细看贴在墙上的训词,才恍然大悟:原来胡汉民说的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相互学习.真诚探讨,互位交流.缘情永在。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0-07-13
共产党人为黄埔军校作贡献
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主要由国民党军官和苏联顾问承担。根据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建议,黄埔军校在办学方向上主要吸收苏联红军建设的经验,教学工作实行军事政治并重的方针,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因对国共合作有异议,在军校开学12天就辞职。他的继任者邵元冲是旧派文人,不会做政治工作,工作打不开局面。经共产党推荐,由党代表廖仲恺电邀在法国的周恩来回国专任此职。1924年9月周恩来到达广州,11月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工作。

周恩来到任后,在黄埔一期学员中抽调共产党员王逸常等到政治部当见习干事,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从此,政治部成为对学生进行政治训练的中心,也是共产党人在军校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阵地。在周恩来领导下,第一期学生组织了文艺团体———“血花剧社”,共产党员陈赓等是剧社的领导人,也是主要演员。他们经常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宣传革命思想。继周恩来之后,有包惠僧、聂荣臻、恽代英、肖楚女等共产党人到军校政治部任职。这些共产党人在军校,为培养国民革命的军事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昔日同窗共读,一朝兵戎相见

从1924年一直到1950年,黄埔生或并肩对敌,或相互对打,在战场上整整拼杀了26年,接着又在敌视中对峙了几十年。北伐战争,黄埔师生一马当先,汀泗桥畔、贺胜桥边,躺满了黄埔生的尸骨;十年内战,对阵双方的黄埔生连对方的奶名都叫得出。战场上经常出现:“二狗子,有种你站出来!”“小六子,替老蒋卖命,你坏了良心!”接着就是一梭子对射的情景。

抗日烽火中,长城脚下,昆仑关下,滇缅丛林中,遍撒黄埔师生的热血。古北口一战,共有170多名黄埔生长眠于长城脚下。1937年8月,黄埔四期生林彪在山西平型关大胜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1939年底,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在广西昆仑关大败有“钢军”之称的日军板垣征四郎师团,取得“昆仑关大捷”。

三年解放战争,难以数计的黄埔师生倒在了战场上。1946年,胡宗南大肆进攻晋南解放区,其对手就是他的老同学、太岳纵队司令员陈赓。胡宗南用11个师与陈赓4个旅交战,却一次次栽了大跟头。每每捉住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赓就说:“我是陈赓,和你们胡长官黄埔同期!”

辽沈战场上,敌对双方战地主帅都是黄埔师生,又都是抗日名将: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是黄埔教官,副总司令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皆为一期生;共产党第四野战军主帅林彪是黄埔四期生。短短的52天时间,47万国民党精锐部队灰飞烟灭。卫立煌在仓惶逃离沈阳的路上,想起11年前路过延安时,去看望平型关战斗后受伤的林彪。他想给林彪送点礼,没准备,临时凑了600元钱,又觉得拿不出手,挺遗憾。这回都给补上了,他把从美国讨来的大批军事装备全留给了林彪。蒋介石气得捶胸怒吼:“林彪是四期的,而你们是一期的,全是一期的……教官不如学生,一期打不过四期!”

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特赦令,释放第一批在押的国民党战犯。几天后,周恩来等人接见获特赦人员时,杜聿明对周恩来说:“学生对不起老师,没有跟老师干革命,走到了反革命道路上去了,真有负老师的教导!”周恩来说:“不能怪你们学生,要怪老师没教好。”

据统计:从1924年创办至1949年蒋介石退出大陆,黄埔军校共招收学生23期,毕业生3万余人。其中,前6期均在广州黄埔岛校本部学习,共毕业学生8107人;后17期的办学地点有南京、成都等地,毕业生共约2.5万人。在国民党方面,仅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就有近40人;在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过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50余人;共产党方面,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有近40人,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5人曾在黄埔军校求学或任教;10名大将中的3位、57名上将中的8人出身黄埔。

海内外黄埔同学坚决反“台独”


2001年6月,“黄埔军校同学会”与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举行纪念会,共庆黄埔校庆77周年。四期学员、“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李运昌(现会长)在致词中指出:“在台湾新当局中,有人数典忘祖,挟洋自重,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回避和模糊一个中国的原则,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这是铤而走险。海内外黄埔同学,要坚决反对‘台独’,促进祖国统一。这是历史赋予黄埔同学的使命。”
[ 此贴被栋城在2010-07-13 08:27重新编辑 ]
相互学习.真诚探讨,互位交流.缘情永在。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0-10-27
                                                                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简介(大陆期间)

    1924年3月27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1924年8月14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人。
    1925年7月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计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10月4日毕业,计2645人。
    1926年4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1480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0年9月26日毕业,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1933年5月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月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计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20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总计:41386人,抗战阵亡2万余人。
相互学习.真诚探讨,互位交流.缘情永在。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0-11-08
栋城宗亲: 黄埔军校五期同学名录:会计,  胡振恩,年40。  浙 江宁波柴桥镇老屋             请问您有关于此公的资料吗?期待您的回复。我的QQ:1249017948。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0-11-09
旭光宗亲好!胡姓黄埔军校名录有几位宗亲通过多方查阅资料,综合整理汇集于此的。胡振恩可能属黄埔五期教职员工之例,(有可能是现在的财务人员)。请问您与恩公是何关系?
[ 此贴被栋城在2010-11-10 09:54重新编辑 ]
相互学习.真诚探讨,互位交流.缘情永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