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5873阅读
  • 75回复

2008.5.1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七周年祭专帖   胡锦涛重访北川县永昌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09-05-10
胡氏宗亲网、论坛已全部改成素装,悼念、缅怀5.12特大地震遇难者!
南山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09-05-11


5月11日下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在成都大邑县建川博物馆举行,展览开始前,所有参观者低头伫立为地震遇难者进行默哀。来自解放军、消防、警察、医疗,志愿者的数百名代表以及民众一起观看展览。主题展包括特大地震、坚强领导、全力营救、奋起自救、八方支援、重建家园、伟大精神等部分,通过大量照片、实物、表格以及多媒体画面,全面真实地再现了抗震救灾整体历程,据悉这是中国目前关于地震的规模最大的展览。图为参观者在专注拍摄展出的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 涛视察灾情时在一所小学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六个大字。中新社发 富田 摄
[ 此贴被南山在2010-05-12 08:3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09-05-11
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将在映秀举行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512dizhenyizhounian/

2009年05月11日 18:10中国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174条
中新网汶川5月11日电 (记者 张朔)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将于5月12日下午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举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九套和新闻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汉语普通话和英语,12日14时20分开始现场直播纪念活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也将同步直播。

中新社成都五月十一日电 (记者 孙宇挺)五月十一日晚,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 涛在成都会见了前来出席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的三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和代表。

胡 锦 涛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再次向国际社会为中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表示衷心感谢。胡 锦 涛说,一年前的五月十二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面对这场巨大灾难,中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团结奋斗,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在此危难时刻,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一百六十多个国家的政府、团体和个人以及多个国际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向我们提供了大量资金物资援助,一些国家派出了救援队和医疗队奔赴灾区开展救治。国际社会的援助有力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胡 锦 涛说,一年来,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取得阶段性胜利。灾区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和社会建设逐步恢复和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灾区人民正在奋力建设新的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在灾区恢复重建的进程中,国际社会提供的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捐赠的款物广泛用于灾区房屋、道路、学校和医院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对国外的捐赠,严格监管,有效使用,努力把捐赠用于灾区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胡 锦 涛表示,中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既是中国人民抗击自然灾害的壮举,也是国际救灾合作的典范。从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得到一条重要启示就是,在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各国人民应相互支持,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共克时艰。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不断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外国驻华使团长、多哥驻华大使阿马代表各国使节对应邀前来出席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表示感谢。他说,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的胸怀令人敬佩。我们对灾区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鼓舞。国际社会愿继续向中国灾区重建提供支持和帮助。

李克强、令计划、王沪宁等参加会见。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09-05-11
                                                                写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桥梁坍塌,房屋倾垮,山河哭泣,举世同悲!
        那一刻,不仅仅是灾区人民承担着不幸,也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承担着不幸,而是整个人类都在承受这样的不幸。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无数勇士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唱响了一曲曲震天歌!
        那一刻,地震是一场巨大的伤痛,但它唤起的是团结奋进,是众志成城,是无限爱心。我们在不幸中坚强,我们在悲痛中汲取力量。
        那一刻地震伤害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但我们的脊梁一样挺立。地震让我们失去太多太多。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再一次凝聚!
        时间到了2009年5月12日,在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我们的目光从未离开过那片土地。怀念,并不是为了咀嚼伤痛,而是让逝者永远安息,让生者坚强前行。在这个温暖的季节,灾区废墟上已经充满旺盛生机。
        在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我们开始梳理汶川地震给我们的补偿,那就是给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前行的崭新精神和无限爱的力量。这正如伟人恩格斯所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在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我们体验到了地震之后积聚的文明的力量,那就是一个国家的以人为本、政府及民间组织机构的高效、所有人特别是执公权力者的责任心、所有人的同情心、抗击灾难的意志、公民素质的提升。
        在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后汶川时代”已经形成,我们应该将这些精神的财富更好地利用起来,让积聚的力量脉脉相传,将其融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遗传给炎黄后裔。
        汶川灾难举世悲恸,为了更好地前行,为了民族大爱持续升华,我们将铭记“5.12”。
[ 此贴被古戈在2009-05-13 09:09重新编辑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0-05-11
四川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祭。胡氏宗亲网重开两年前的地震专贴,让我们回顾那个令人心碎的日子,沉痛悼念所有地震遇难者,也深深怀念我们的遇难胡氏宗亲,向他们献上来自宗亲网的一束鲜花,向他们的亲人表示亲切的慰问。请各位宗亲朋友收集与汶川地震两周年祭有关的新闻报道,跟帖表达我们的哀思。
南山 (胡氏宗亲网总版主)
2009.05.12
[ 此贴被南山在2010-05-12 08:3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10-05-11
汶川地震2周年,沉痛悼念地震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对遇难地区豆腐渣工程的谴责!经过志愿人士的一年多时间调查取得遇难学生名单5205名,其中2080名学生没有生辰资料,这些都是中国未来的希望,然而却在不幸的地震中失去了生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哀悼!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胡氏宗亲网》,打造胡氏寻根第一网
联系方式:
eMail:swordfly369@163.com
QQ:240354002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1-05-11
灾区孩子给总书记写信 胡爷爷请您来看我的新家
灾区孩子给总书记写信 胡爷爷请您来看我的新家
http://news.sohu.com/20110512/n307323045.shtml


  三年过去,很多记忆依然清晰,无论伤痛,无论感动。经历了屋舍被毁的痛苦,见证了家园重建的艰辛,他们用朴实的行动和话语,表达着最真挚的情感,写一封信,做一双鞋,送一个千纸鹤……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向所有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们传递讯息——我们有了新家园,我们开始了新生活。

  曾经,她家的房子被地震毁掉;曾经,她在“帐篷医院”被胡 锦 涛总书记慰问过;曾经,她受胡 锦 涛总书记邀请前往中南海做客。如今,她已成为一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学习的高中学生。她,就是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学生赵莎莎。

  最难忘

  “胡爷爷两次问候我”

  3年前,赵莎莎所在的广坪镇金山寺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严重,她家的房子被毁,就读的广坪镇中学也成了危楼。

  2008年5月31日,胡 锦 涛总书记来到金山寺村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在武警陕西总队医院和兰州军区第三医院设置的医疗点,总书记走进“帐篷病房”时,年仅12岁的赵莎莎正在边输液边看书。总书记坐到病床边问她哪不舒服,打针痛不痛,输液还要输多长时间。听医护人员说小莎莎正在逐步康复,总书记高兴地说:“来,我们握个手,交个朋友。”小莎莎紧紧地拉着总书记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同年7月16日,赵莎莎等我省10名学生即将赴俄罗斯疗养,胡 锦 涛总书记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他们。当双手被胡总书记拉住那一刻,小莎莎激动地问:“胡爷爷,您还认识我吗?”“当然认识你。5月31日下午,我在帐篷医院看望过你。当时,你一手打着吊针,一手拿着哥哥的书在看。”听到胡爷爷这些话,赵莎莎特别激动。

  最高兴

  “我有了新家有了新校园”

  去年秋季,赵莎莎升入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开始了新的生活。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上高一的赵莎莎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我们上课使用很现代的教学设备,宿舍、食堂还有洗澡堂都有,还可以参加很多课外活动。我要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师范类大学,将来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回报社会。”莎莎告诉记者,灾后村上来了好多人帮助她家建房,国家还给了2万元建房款,加上她家在银行贷的3万元以及爸爸在外打工挣的钱,现在已建起了能抗八级地震的洋砖房。

  最盼望

  “胡爷爷再来宁强做客”

  新校园、新家园,让赵莎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给胡爷爷写了一封信,想请他再来家里看一看。信中写着:敬爱的胡爷爷,现在我们家乡的灾后重建已经完成,我和同学们都在最美丽的校园里上学,受灾的乡亲们也都盖起了新房,我们都盼望您再来宁强做客! 记者 张松

(责任编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1-05-11
校报学生记者:记汶川县映秀镇志愿者胡清华
校报学生记者:记汶川县映秀镇志愿者胡清华
时间:2011-5-3 12:51:34  来源:西电科大报  点击: 338    已有0人发表评论 用心诠释不一样的精彩
——记汶川县映秀镇志愿者胡清华

■ 学生记者  陈溢青

http://www.xde6.net/view-28840.html


  4月15日至17日,本报学生记者陈溢青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四川省委主办的以“见证灾后重建,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汶川,i成长”活动。在那里,她见证了汶川灾后重建的新貌,见证那些坚强的人们,也见证了为汶川重生而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们。



  在汶川一中的座谈会上,记者终于见到了那位放弃了名企录用,并一再主动延长自己服务期限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胡清华。“父亲两次来过汶川,第一次来的时候,他哭了,而第二次也就是三年后再来汶川,他也哭了。”胡清华的声音低沉而又欣慰,三年前,父亲是为山河破碎而哭;三年后,父亲重新看到焕然一新的新汶川,为的是汶川重起而哭。

  从最初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到灾后恢复重建,再到“8·14”泥石流……胡清华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坚守了三年,用赤忱与行动诠释了“志愿者”的时代内涵。

  不离不弃,只为坚守承诺

  当胡清华的QQ头像亮起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1点半。忙碌了一天的胡清华在开完晚间临时会议回到住处之后,不忘与记者的采访约定,打开电脑,上了线。

  “一般都要求自己在11点之前就睡觉,白天7点起床。不过最近一个月乱了生物钟,你们见到我时,是状态最不好的小胡。”虽然离我们见面才过去四天,但这一次聊天中的他感觉更加疲惫了。

  “5·12”大地震后不久,刚刚大学毕业的胡清华便毅然加入了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的队伍:“援汶的决定并非激情所致,更多的是悲情。没有深思熟虑,只有想在伤痛中爬起来的渴望。”

  胡清华负责的是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建设,这与自己的专业并无太大关系。“志愿者其实是工作人员中的一种类型,重在调配与培养,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不断地学习。”当被问及工作中的困难时,他坦言道:“其实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每天都要不折不扣地克制自己,努力培养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就这样,胡清华留在了映秀,这一留便是三年。“选择延长志愿者服务时间,不是硬撑着,而是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我需要看到废墟在我们手中变成美城,因为我觉得我能办到别人办不到的事情。”

  “人类有三件事情会被载入史册:灾难、战争与爱情。而我想,灾后重建的大爱精神也应当被世人所铭记。”胡清华笑称自己是“千万辛苦中的一种,千万辛苦人里的一个。”采访中,他不断谦虚地说自己不算啥子,他的成长他自己说了不算。只是,他的那份坚韧与付出,已在每日平凡忙碌的工作中,感动了灾区人民的心。

  三年历练,不改八零后真我

  当时在汶川一中的报告厅里,胡清华用十六个字总结了自己三年援汶的感想:“沧海一粟,义字为先。支援西部,学习贡献。”总觉得能说出这些的,必定是大气老成,不苟言笑的人。只是,简短的采访,让这个想法180度大转弯。

  “汶川小组的成员都称呼您为大师兄,那我也这么叫您吧?”

  “大师兄?不如叫猴哥算了啊。”胡清华这样俏皮地回答。

  虽然三年的灾区重建工作,使得胡清华少了很多时间去享受同龄人该有的娱乐生活,可艰难的环境并没有抹去他幽默乐观的性格,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无形中拉近了记者与这名年轻志愿者的距离。

  “你们很有活力啊。”谈起对这次百校学生记者进四川活动的感想时,胡清华感叹道,大学生本就该参加各种活动,抓紧时间多出去长长见识。

  与大多数的八零后一样,胡清华同样有着年轻的希望,只是更多了一份责任:“小名小利,用四川的话来说叫 “算逑”,我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走,没有别的。心胸放得开,眼见自然宽,天地自然大。”

  青春男儿,志愿入汶,三载春秋,热血依旧。假如没有来到汶川,大学毕业后的他,会选择成为一名商人。虽然,儿时的梦想已经变得模糊,可在他心里,做生意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历练。

  后来,胡清华的大师兄很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三月,全国首个灾后重建与管理专业,已由香港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联合成立。这意味着国内灾后重建的人才“短板”将会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中慢慢补齐。“我们的春天也快要到来了吧。这是我们都在期望的。”胡清华激动地说。

  作者手记

  八零、九零后的孩子总被外界说成是“垮掉的一代”,可当2008年大地震袭来时,从他们当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与果敢,向全世界证明了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了他们,华夏民族就有希望。

  胡清华也是这八零、九零后群体的一员,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便是援川志愿者。三年来的勤恳付出,并不在乎回报多少,只为践行曾许下的誓言,而这份大爱将永不到期。

  采访最后,胡清华告诉我,他原先有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名字,叫胡涤之。我想,这个名字,应当更贴切于他那荡涤废墟尘埃,留下清澈淳朴的志愿之举吧?!

  他应该不再只是一个“胡清华”了,与他一同奋进的,还有千千万万个“胡清华”。

  来源:《西电科大报》2011年4月30日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1-05-11
羌族族源与汶川胡姓的迁徙
羌族族源与汶川胡姓的迁徙
资料来源:贵州志-民族志          2007年11月24日

    羌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黑水、松潘、理县,绵阳市的北川及贵州省的石阡、江口等县。
    羌族,羌语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远古时代大致活动在甘肃、青海地区。汉文文献称为羌、戎。《说文·羊部》释“羌”为“羌,本西戎……主牧羊。故t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把“羌”作为从事畜牧,且以养羊为特色的民族。《后汉书.西羌传》说:“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畜牧为业。”公元前5世纪以前,羌人依随水草向东、西、南三面迁徙。中原地区姜姓,即古羌人往东迁的部分。向西迁的和藏族有着渊源关系,向南迁徙的称为越离羌、广汉羌、武都羌等。今日的羌族,就是由当时迁到岷江上游的一支羌人发展而来的。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贵州羌族,由于长期和汉族交往,羌语早已消失,使用汉语,通用汉文。
    追溯贵州姜族的族源,在实地考察中,得知贵州石阡、江口两县的羌族,各姓氏入黔情况,石阡包氏的口碑资料说:“先祖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卢丰乡迁来,至今已三十代人。”
    石阡县汤山镇夏熙铭等人说:“我们祖先夏正大大约在明末由四川迁到石阡摩罗。已十一代人以上。”
    据聚凤乡姜氏说:“姜姓原在甘肃天水郡,后迁四川,因官家征调,由川入黔,到聚凤已十二代人”。

    江口县漆树坪胡云高等老人讲到:“我祖胡仁朝九个儿子,九子之一的胡宗礼是我们的直系先祖,胡宗礼之儿胡云才从四川茂汶(今茂县、汶川两县)迁湘西,又从湘西迁到铜仁,再迁江口桃映乡瓮稿沟龙家屯胡家坡,住了数代才由胡再江迁到漆树坪。我们字辈是:胜、云、政、国、再、帮、通、仕、昌、应、秀十一个字。从胡云才开始入黔,到我是十二代,下面还有两代,共十四代人。约是明末清初的事。”据胡氏家谱记载:“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徙,不可胜道,殆圣朝鼎新,涵濡优渥,迄今六百余年,人繁脉固,骏骚乎有椒聊繁衍之事,故近而辰源永靖,远而川陕西粤,渐以分疆异地……”    

    由此看来,贵卅i的羌族由四川等地迁移而来,从“十二代”、“十四代”推算,时问约在明代至清初,距今约300年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民族歧视和压迫,迫使居住在石阡县汤山镇燕子岩,万安乡银丰村、亚新村,扶堰乡九龙湾,青阳乡桃子湾、鹅梨董,聚凤乡高坪指甲坝及县城、本庄、白沙的部分夏、姜、包三姓和江口县匀都土家族苗族乡漆树坪、桃映乡街上的胡姓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而报为汉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落实r民族政策,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民族意识觉醒,纷纷要求正本清源,追宗寻祖,经过调查和考证。1986年6月27日和同年7月4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江口、石阡两县的这部分人返本归源,恢复了自己的羌族民族成分。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12-05-11
汶川地震四周年:步入发展新起点
汶川地震四周年:步入发展新起点 谋求再生性跨越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05-12  发表评论>>
http://news.china.com.cn/2012-05/12/content_25363592.htm

2012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四周年的纪念日。早在年初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就宣布,该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经胜利完成。四年来的重建工作,使地震灾区的基础设施、民众的居住条件等远超震前。在此起点上如何谋求发展振兴,正成为地震灾区的新任务。如今18个对口援建省市也在完成由援建者到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增强动能,着眼长远性,实现再生性跨越,正成为地震灾区的发展共识。

为发展振兴积蓄能量

四川省副省长魏宏在国新办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通过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经济大发展”,取得了“交通大突破”,并狠抓了“结构大调整”。

事实上,四川 “交通大突破”及“结构大调整”的成果,对推进四川工业化及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四川地震灾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能量。

四川的“北大门”广元市2008年前只有一条高速,交通的不便制约了广元的发展,目前,广元境内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五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五条国省公路、一条水路、一个支线机场为主的交通网络。以罗家沟立交桥为原点,经高速,向北到西安,向西到兰州,约需要4小时,向南到成都,向东到重庆,大约需要2小时。交通的便利,已成为广元市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资本。

由北京援建什邡市的“北京大道”更被誉为“什邡通向外界的生命线”,这条路把什邡师古、湔氐、洛水、八角、蓥华、红白6个重灾镇与外界连接起来,过去什邡市民想从什邡市到成都,要从德阳绕道,花两个小时。现在经过北京大道,到成都只要30多分钟。便捷交通为什邡未来的大发展带了可能。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为了进一步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对口援建省市逐渐变为对口合作方,在18个对口援建省市的帮助下,震后四年一大批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正在灾区崛起,例如浙江援建广元的川浙合作产业园,广东援建的“广东-汶川工业园”,浙江援建青川的“飞地”工业园区,北京援建什邡的“京什产业合作园”,辽宁省援建绵阳安县的“华晨汽车工业园”…… 四川省正加速培养一大批万亿产业带和千亿产业园,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 经过“结构大调整” 的四川地震灾区发展前景可期。

2011年四川6个重灾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震前2007年的1.95倍、2.39倍、1.7倍和1.75倍,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全面超过灾前水平。【详细】

小针线创造大价值 北川打造西部"羌绣之乡"

巴拿恰商业街是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羌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5·12”特大地震后,北川的羌绣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大批以生产、制作、销售羌绣产品为主的企业孕育而生,“羌绣”这一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底蕴和羌民族生活理想的载体,正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大产业。【详细】

广元次级交通枢纽:蜀道不再“难行”

记者在绵广高速罗家沟互通立交桥上看到,纵横交错的高速路环绕在群山山坳之间,贯通东西南北,形成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一辆辆汽车疾驶而过,交通十分顺畅。“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语被打破了。

据了解,广元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嘉陵江上游,居于成都、西安、重庆、兰州四大都市辐射圈的腹心交汇地带和“成渝”、“关中—天水”两大经济区连接带的重要节点。

目前,市境内已初步形成了由四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五条干线公路、一条水路、一个支线机场为主的交通网络。到2011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663公里。【详细】

昭化古城灾后华丽转身:传承三国文化

灾后重建的4年时间里,昭化古城依托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修复重建,扩大规模,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以新的形象展现在众人面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剑昭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以剑门关、大朝驿和昭化古城为代表的蜀道三国精品旅游线已经成形。昭化——大朝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主要包括昭化古城、大朝驿、昭大古驿道及沿线牛头山、天雄关、云台山、高庙铺等景点。2011年,昭化古城接待游客1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7亿元。景区旅游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达到3000个,间接就业岗位4000~6000个;旅游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区全部劳动就业岗位的10%。【详细】

仅凭一根黄瓜充饥 胡成勇演绎“地震马拉松”传奇

初次见到胡成勇,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带着眼镜,一脸书卷气的男子,在余震不断的灾区,仅凭一根黄瓜,完成了那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距汶川地震虽已时隔四年,但当时的惊心动魄依然历历在目,采访中,谈起当时的情景,胡成勇这个堂堂七尺男儿,依然泪流满面。他用略带哽咽的声音,给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详细】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