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7阅读
  • 2回复

重庆璧山胡氏支系汇总----胡希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庆璧山胡氏支系汇总




璧山县河边乡胡成龙公支系


康熙六年(1667)入川始祖胡成龙,由贵州遵义军民府绥阳县朗水里一甲蒲老场学堂堡,同本族族人胡应甲,胡化龙,胡跃龙到四川拓荒,除胡应甲(妣林氏),落户射洪县蔡家桥外,化龙、跃龙和成龙均落户璧山。成龙公落户璧山县福里七甲龙梭山赵家沟;化龙落户璧山城西千层岩,跃龙落户老学堂堡


始祖居贵州遵义军民府,绥阳县,朗水里一甲,地名仆老场,学堂堡,於大清康熙六年丁未岁。成龍公妣曾氏,移居四川東道重庆府,璧山县福里七甲,地名胡家沟河边场老白鹤林,没葬於原里甲,龍梭山趙家沟,其时带来经单簿,尚有数名並臚於左:胡鰲妣陳氏。胡應甲妣林氏,去遂宁市射洪县,蔡家桥。胡化龍妣氏陳,住千层岩。胡躍龍妣王氏,住老学堂乏嗣。


河边胡氏前四代祖先简历记述


入川祖胡成龙,妣曾氏,原籍贵州遵义府绥阳县蒲老场。生庚死甲无可考,从族谱中的现有资料看,可知其经历的一斑。


成龙公终身务农,从贵州随本族五人入川拓荒前,已在原籍结婚并生有二子。进川时曾氏及儿子留原籍,入川后的第六年,曾氏又在原籍生下三子文灿(原因无可考)。成龙公入川时是康熙六年(1667)这年正是璧山因人烟稀少撤县供入永川的哪一年。到壁山后定居龙梭山赵家沟。随后又在河边大堰胡家沟白鹤林占地开荒留下地盘。曾氏入川后随成龙公与二子文彬,长期居住赵家沟。文彬公在此结婚,其子胡琼。康熙四十六年(1707)诞生于此。成龙公病殁于何年无可考。只知其墓葬于赵家沟,未立碑,墓地湮没。


文彩公妣符氏,生辰无可考,生二子成家后均乏嗣。


文灿公,康熙十一年(1672)出生于贵州绥阳蒲老场。殁于雍正十二年,享年六十一岁,葬老屋右。聚妻张氏(生四子)继妣朱氏,均无嗣。


文彬公妣郭氏,生庚死甲无可考。郭氏出生名门。其父郭凤袍,在璧山是有名之士。由此可见文彬公青年时已有一定成就。郭氏中年早丧,生二子早夭。


继妣叶氏。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贵州绥阳县大溪里二甲后溪沟生长,先适陈家生一子陈策捷,再婚时带来胡家抚养。文彬公年长于叶氏。生胡琼公时。叶氏已三十四岁,后生次子胡瑶。成龙公病殁安葬于赵家沟后,文彬公一家在1707年后迁居白鹤林。文彬一家到白鹤林后的生活状况,从族谱资料中可知一二。谱中讲:“琼公其人聪明异常,听从母命力学”(由此可知文彬公已殁)。“每日牧牛”(由此可知,当时胡琼公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每天要去放牛,家庭经济并不富裕)。“窃黎贡师告诫”(没有正式上学)。胡琼公 1707年生,他还是少年时丧父。由此判断,文彬公寿高不会超过60岁。


文彬公去世时,叶氏祖婆年在45岁左右,领着两个十多岁的孩子种地,缺乏劳力,因此家道中落。琼公少年时为家庭分忧,每天都要去牧牛,读书也只能到学堂去旁听。叶氏苦心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琼公自学成才,1727年20岁时与肖氏结婚。清雍正七年(1729)入壁山学二名,(即考中第二名秀才)同年八月二十日肖氏生子复舜。万分不幸的是琼公初为人父,又考中秀才,双喜临门的次年,雍正八年(1730)二月二十三日,病殁于白鹤林老屋,享年二十三岁,惜乎年之不永也。这时其子复舜公才生下六个月零三天,其妻肖氏祖婆还未满二十一岁,其母叶氏则已是五十六岁了。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叶氏病殁,享年61岁,与文彬公同葬老屋右。


胡琼公妣肖氏祖婆,乃肖洪芳,唐氏之女,生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岁(1710)四月二十三日亥时,璧山北门外生长,18岁与胡琼公结婚,20岁生复舜公,未满21岁就丧夫。上有居孀老母下有待哺的幼子,还要操持一家的生计,如此不幸一齐落在这个还未满21岁的少妇身上,当时处境之难,可想而知。她在如此大的困难面前,没有回避,也没有选择再嫁,而是决定孀居撑持家庭,抚养幼子成人供养老母送终。她的这些作为,深深地打动了族人尊长和邻里乡亲。当年的壁山县令,对此也很感动,立即向上报奏,后经皇上恩准,给以连表准建坊入祠。(即准在当地为肖祖建立一座“节孝牌坊”,并将其事迹送壁山节孝祠内记名褒扬)。这在当时对一个妇女的表彰,已达最高层次了。肖氏祖婆那种对儿子的爱心,对维护家庭的责任心以及对婆母的孝心,就在今天的社会来看,也是十分高尚和难能可贵的。


肖氏祖婆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大,在她24岁时,母亲(叶氏)病故,这时儿子只有5岁。1752年其子复舜公22岁时与何氏结婚,这时肖氏祖婆只有42岁。1767年(乾隆三十一年)肖氏祖婆57岁时病殁于白鹤林老屋。这时复舜公已38岁。肖氏祖婆对本族后裔得以繁衍壮大,功不可没。值得后辈敬仰。


复舜公生于雍正七年(1729)八月二十日,在白鹤林老屋生长,(这年正是璧山从永川划出恢复县制)。半岁时丧父,由母肖氏抚育成人。二十二岁结婚,妣何氏(1732年生)生三子(三捷、乾魁、三级)。乾隆三十七年(1772)病殁于赵家沟,享年四十一岁,葬文彬公墓后。何氏病故后,复舜公迁居晏家槽。1774年,复舜公44岁时聚邱氏祖婆(邱氏1749年生比复舜公小二十岁。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04-20
璧山县健龙乡胡朝義公支系

字派:朝啟仕友簠元,其文邦國麃 永正大朝(登)科 先天猷孔聖 思有德君和

第一世胡朝義,其生殁年月未詳。但聞先蜚傳言 公之前先祖於明時由湖廣省麻城孝威鄉入到黔省遵義府桐梓县寄處青龍坎胡家大坟坡公之居處民安無隼矣 公與陳孺人相傳以來于今惜乎 公之暮所不知何處只得望空祭祝以示不忘其本耳。陳孺人其生殁年月省府鄉里甲坟塋概未詳出
生子二,名啟富  啟贵

第二世胡啟富  魏孺人  生殁年月坟塋未詳
生子五,長仕傑  次仕俊  三仕盛  四仕倫   五仕學

第三世祖仕傑,啟富公之長子,生殁年月未詳。葵於璧山縣登里四甲地名香炉山吊下大攻山乾山巽向毛石坟為記。竊嘆先祖之根公於明末由黥省遵義府因遭張贼之亂初清西蜀等處承宣佈政按察使司分延上川大清定鼎後川省平其時蜀明殆盡地多空虚。仍到重慶府壁山縣登里四甲地名香炉山坎下蜂洞岩乃即以奉示捕佔為業。公與文孺人排衍以來于令惜乎存譜於此後之子孫不其忘也,生殁年月未詳,文孺人葬于璧山縣登里四甲地名田家塆大田坎上碑坟为記
生子四,長繼宗. 次友彩,三友榮,四友俸

第四世祖繼宗仕佛公之長子,生殁年月未詳,宋孺人
祖友彩,仕傑公之次子,生殁年月未詳,奖于壁山縣登里四甲地名江家塆壬山丙向土坟為記。孙孺人,生殁年月未詳,葬于周家湾圃山堡土坟为記。生子四,長籃次簠三珍四瑷

第五世祖諱簋,宋孺人,生殁年月未詳。
第六世祖元良,篮公之長子,生康熙四十八年已丑,五月初七月巳時璧山縣登里四甲地名浮滨塆生長;卒,葵于生基塆坤山良向排芳坟有碑為記。毛孺人,生康熙四十七年戌子正月十八日,葵于无良公同棺合葵,生子二, 名其浩其泗。

第六世祖公元鰲, 箭公次子,生康熙六十年辛丑歲冬月世百子時璧山縣登里四甲地名蜂洞岩生長,卒乾隆五十八年癸丑戲七月廿日辰時在本縣里甲地名本宅壽終。陳孺人,生雍正三年乙巳崴正月十八日已時江津縣思里九都六田地名松林岗生長。生子五名其江澹洙源溶。

第七世公其浩,元良公之長子,生卒不详,葵於道場埧午山子向有碑為記,徐孺人,生子五,长文喆次文元三文光四文儒五文盛。
第七世公其江无鰲公之長子,生乾隆丙寅藏五月初分寅時璧山縣登里四甲地名蜂洞岩生長,卒道光十年戾寅歲五月初六日午時江津縣社里六都二甲地名觀音岩新屋基,葵于一甲金竹林申山寅向毛石坟為記,楊孺人生乾隆已巳年全月甘三日郊時壁山縣登里一甲地名大堂岩湾生長。生子三,长文吉次文慶三文魁
第七世公其溶,文繁公之次子,范孺人,生卒年月未詳。生子三,长文正次文瑄三文煥
第七世公其洙,元鰲公之三子,生乾隆辛木崴冬月十四日璧山縣登里四甲地名蜂洞岩生,配李孺人生子三,长文智次文林三文炳。

第八世元良公之後裔文字辈。文喆文元文光,生卒年月未詳。
第八世公文儒,元良公之後裔,其浩公之四子,生乾隆二十七年冬月,徐孺人,生子四,长邦器次邦朝三邦位四邦達。
第八世公文魁其江公之三子,生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歲全月艾日辰時璧山縣登里四甲地石蜂洞岩生長,卒道九十八年戊成微青十分戍時江津縣松里六都一甲地名石橋鋪壽終,配李孺人生子三,长邦宗,次邦有,三邦佑。
第八世公文慶,其江公之次子,生乾隆庚寅年三月千七日木時璧山登雲里四甲地名蜂洞岩生長,配况孺人,生子一邦才。张孺人,生子五,长邦龍次邦和三邦海四邦成五邦江。

第九世公邦朝,生乾隆元年乙巳歲十月初八日从時璧山縣登里四甲地名小屋基生長,刘孺人,生子二,长国材,次国相。
第九世公邦達,文儒公之四子,生乾条五十七年壬子嵐九月初五日辰时璧山县登里四甲地名小屋基生长,黄孺人,生子四,长国光,次国章,三国元,四国清。
第九世公邦才,文慶公之長子,生嘉五年庚申歲冬月初九日五时璧山县登里四甲地名蜂洞岩昌年三十四歲。卒道光十四年甲午歳四月初八日展時在江津縣六都二甲地名沙湾壽終。廖孺人,生子二,长国有,次国顺。
第九世公邦佑,文魁公之三子,生道光三年癸未歳正月二十八日子时江律縣六都一甲地名金竹林生长享年七十三歲,曾孺人,生子四,长国富,次国贵,三国?四国海。
第九世公邦源,二房之后裔,吴孺人,生子二,长国荣,次国华。
第九世公邦有,文魁之次子,鄭孺人,生子三,长国世,次国本,三国兴。施孺人,生子二,长国财,次国钱。
第九世公邦雲,文焕公长子,生子二?
第九世公邦應,文瑄公之長子,雷孺人,生子四,长国?,次国银,三国祥,四国?
第九世公邦有,文瑄公之次子,生道光二十四年壬辰歳五月初二日午时江津縣六都一甲,牟孺人,生子一,国发。

第十世公国相,生道光三年癸未歲五月初七日丑时璧山县登里四甲地名小屋基生长,陈孺人,生道光四年甲申八月初六日辰時江津縣恩里九都二甲地名石璧塘屋生長,生子一,應發。
第十世公国光,邦達公长子,生已卯年五月初四日未時璧山縣登里四甲地名小屋基生長,楊孺人,生子二,长子應川,次子應洪。
第十世公国章,邦逢公之次子,張孺人,生子四,女二,长子應祥,次子應集,三子應?四子應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04-20
璧山县三合乡国相祖支系

胡氏族语
胡公一世祖相国入川始末

据历史记载,中国在元明清三个朝代改朝换代期间,由于战乱,致使一些地区人口大减,田园荒芜。官方号召鼓励向人口稀少地区移民。
元末明初,江西大量移民到湖北,故有“江西填湖广”之说。明末清初,又因战争,四川人口仅残存伍陆拾万,清政府鼓励百万移民入川,即“湖广填四川”。胡氏的迁徙与这两次大移民情况一致。我祖先从江西迁入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清初相国公偕张氏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板板桥屋基途经湖南到贵州遵义橦梓县金竹林屋基居住。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入川璧山登里二甲地名插旗山,相国公借俗原里插占胡家塆高洞住居,迄今已349 年矣!


因献逆叛,相国公偕妣复返贵州遵义县山羊岗暂住。迨寇清平,又回四川璧山汪家坝成家屋基居住。


国相祖生于清道光辛卯年(公元1831年)5月,原住杨氏寺(今定林)后迁马坊桥(今马坊),妣王氏,生三子:定玖、定坤、定海。因慈竹缠绕祖坟一事诉讼官府,经十二年未果。故国相祖偕王氏迁入贵州仁怀县鲁班区暂住,后迁枇杷村田坝落业居住。迨事平息返川老家,接二房玠祖之后定禄之子永江到贵州仁怀县鲁班场落户,靠银匠业谋生,迄今已五代人了。历时久远,祖籍不清。


字派:相仕琮(玠、瑛)元其文邦国定永占大朝科长天成孔圣 思有德君和
二轮字辈(续排)忠孝仁谦义英才品睿博荣华达贵显 世代子贤卓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