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580阅读
  • 8回复

山东宋代胡氏状元-----胡 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3-13
胡 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今滨州市)人,北宋史学家,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曾任淮南路转运使、海州知府、秘书省秘书监等职。曾向宋太宗上书《平燕议》。著述甚丰,有《五代史略》《将帅要略》等多种达300余卷。
  (来源:地方志资料)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3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4
哈哈!不是你们那个旦公啦!南山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30
引用第2楼南山2007-03-14 10:53发表的:
哈哈!不是你们那个旦公啦!南山


嘿嘿,是不是,我们的旦公是江西德安人,宋咸平年间进士.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30
其实同名同姓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的不少宗亲好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到名字相同的,甚至相近,就以为是同一人,因为是两个同名的人,其前后世系自然就不同了,而当我们的宗亲把他们认作同一人时,还要分出谁对谁错来,岂不荒谬?
这一点希望能引起各宗亲的注意.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15
又翻老谱,见有一篇<先宗上柱国旦公传>,节录如下:

宋有两胡旦,一字周父;滨州渤海人,进不能守官箴,退不能坚晚节,当时鄙之;一字明远居德安,后世犹赞之,为胡氏者咸乐尊为祖,则平生之所行不言自芳矣.盖有**愈见美玉,有**愈显良材.公无同名者固不朽,公有同名者而名尤不朽. ........公祖弦,湖广茶陵令,父仁娶义门陈氏生公.咸平间进士,授诰曰朝奉,即行太常傅士上骑都尉,赐绯金鱼袋,又授朝奉大夫行尚书兵部郎中直秘阁上柱国赐金鱼袋任贵州防御使,此与大明一统志符,而前志老谱所载及故老流传又云:公博学多才,尚气节,常言应举不状元仕宦不宰相,虚生也.及咸平六年状元及第,累官兵部尚书转秘阁大学士时贤赞之.............娶耿氏封正国夫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15
关于德安旦公中状元年份,也有其他谱载为咸平四年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24
引用第6楼胡喜全于2007-04-15 10:01发表的  :
关于德安旦公中状元年份,也有其他谱载为咸平四年

说旦公中状元,不实.
我在上上楼录的旦公传中,说的是"咸平间进士"."咸平六年状元及第"为"故老流传又云",所以中状元为流传,没有依据,查宋状元名录,宋代只有一个胡旦状元,就是山东渤海的胡旦.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12-24
胡旦  
http://baike.baidu.com/view/306938.htm

胡旦,滨州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胡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吕状元后,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入值史馆。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
  胡旦有一好友,名马周,因常诋毁朝政,众人疑为胡旦指使,遂将胡旦贬之坊州团练副使,因擅离所部,谒见宋白,胡旦被弹劾,徙绛州后,复为工部员外郎,入值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因推重宦官王继恩,被贬为散官。不久,双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住在襄州,约八十岁时病逝。
  胡旦家境贫困,死去无钱安葬,只得停棺房内,有人上报朝廷,朝廷遂赐钱二十万,使胡旦入土为安。
  胡量喜读书,失明后,仍令人朗读经史。晚年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之病人依旧,被时论所鄙薄。胡旦学识渊博,著述甚三,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讼》、《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2007-08-30 23:41
http://hi.baidu.com/ykyz/blog/item/277ea78613ae8a3c66096e17.html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贪心状元胡旦
2007-08-10 09-12
http://www.daynews.com.cn/lyzb/wsdg/318711.html

宰相梦破灭 胡旦(955-1034年),字周父,自幼才气过人,博学能文。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状元及第,开始进入仕途,宫至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他的梦想是当宰相。不过不久后他的梦想就破灭了,他栽在与王继恩的黑关系上。王继恩是个宦官,宋太祖在位的时候,就曾掌握重兵,后来因为帮助赵光义取得帝位而更加得势。王继恩喜欢附庸风雅,喜爱结交文臣,状元出身的胡旦当然逃不过王继恩的“法眼”,两人甚是投缘。



真宗初年,朝廷要给王继恩封赏,王继恩希望在诏令中对自己的功劳业绩多多给予赞扬,这自然少不了要利用胡旦。就在拟诏的前一天晚上,王继恩来到了胡旦家,二人携手进了密室。王继恩从袖中取出面值几千两的银票放在桌上,眯着双眼说:“小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胡旦看到银票忙不迭地说:“都是自己人,犯不着破费!”说话间已把银票塞进了自己的袖中,激动使得胡旦做这个简单的动作都显得有些笨拙,险些把放在面前的茶杯打翻。此时王继恩欠身将嘴巴凑了过去,胡旦习惯性地将自己的耳朵迎了上去,两人就如此这般地咬起了耳朵。第二天他就为王继恩写了一份褒美的制词。当时,很多在朝官员,也都私下赠诗颂扬王继恩。真宗知道这些情况后,很是不爽,他心想:平日王继恩恃宠放肆也就罢了,还与胡旦等朝廷重臣相互勾结,不歌颂主子,反而赞美一个阉人,长此以往怎么了得!最后,胡旦被贬官、削籍、流放。



做官不爽反做贼 胡旦既贪婪又吝啬。他常命手下的人去给他买东西,可是当手下人一提起价钱,他就要大发脾气,不想出钱。不论在哪里做官,也不管做什么样的官,他都广开纳贿之门,什么样的钱都愿收,也都敢收。为了满足贪欲,胡旦有时连小偷小摸的手段都不惜采用。例如,用公费为门卫和仪仗做的质地很好的红色制服,胡旦要求他们每天上班时穿着,下班后就脱下来存在他的家里。到了晚上,胡旦就用质地很差的相同制服来调换。胡旦贪污“荤素不辞”,他用贪污得来的钱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沉溺于声色,买了很多姬妾。



“黑吃黑”的伎俩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胡旦被任命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市)知州,携家属乘船南下赴任时,途经扬州城,当时担任扬州知州的正好是他的同年董俨。这个董俨,为官贪婪纳贿,名声很不好,胡旦很清楚这点。“他乡遇故知”,两人谈得十分融洽。第二天,董俨邀请,胡旦欣然赴宴。入堂后,只见满屋珠光宝气的姬妾伺候着,桌子上精美名贵的餐具琳琅满目:有白玉盘子、玛瑙杯、象牙筷子、宝石壶……董俨的阔气让胡旦的心里产生了不平衡,他心下一动,计上心来。几杯美酒下肚后,胡对董说:“感谢董兄的盛情!我船上也有几个丫鬟。容貌及穿戴远不如同年家的,我有心在船上办一桌薄酒,请你明日过去一叙,不知董兄可否赏光?”董俨一向乐意去花天酒地,当时就答应下来。稍顷,胡旦又说:“董兄桌上这些珍器,一般人家是不曾看过的,莫若明天借我一用,也好让我的妻妾们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再说,我船上的那些粗器,也不好用来招待你呀!”董俨以略带责备的口气说:“同年太见外了,这有什么不行的?”立即吩咐下人酒席完后,把餐具酒器洗涤干净,全部装入箱子给胡旦送了过去。胡旦知道董俨是不会在乎这些东西的,丢了也不会懊悔更不会声张。因此,第二天天还没有亮,胡旦就下令开船,不辞而别了。不几天,船行至杭州,恰巧杭州知府薛映也是胡旦的同年,见面薛映忙问:“胡兄可否见到董同年?”胡旦回答道:“见了。”停了一会儿又说:“董同年才华出众,就是太贪,这一点我不喜欢。”可见胡旦的为人,阴险狡诈,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死后无钱下葬 胡旦心胸狭窄,自然与同僚相处不好。加之他不善理财,挥金如土,经常处于贫困状态,所以为了弄到钱他总是不择手段,同僚常常讥笑他。宰相梦破灭后,胡旦更加拮据。晚年居住在襄阳,他不许别人提起他的 “宰相梦”。胡旦活了八十岁左右,死后,子孙贫寒,连安葬的钱都没有。他的灵柩寄放在义庄(过去客死他乡或无钱下葬的人存放尸体的地方),直到宋仁宗年间,朝廷觉得他毕竟是一代状元,这样有失体面,故赐钱两百贯,胡旦才得以入土。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