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62年初秋,艳阳高照,柔风徐来,远山含黛,近水耀金,天气好极了!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兼湘地委第一书记的胡耀同志,在常德地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桃花源。
那时的桃花源除了头门牌坊以外还有一座二门牌坊。二门牌坊立在如今的穷林桥和菊圃之间,牌坊大门两边的石灰砖柱上,用隶书刻着三副对联,一副曰“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副曰“栎流水杳然去,赢颠刘蹶了不闻。”一副曰“且欲近寻彭泽宰;至今传者武陵人。”
当胡耀邦行至二门牌坊时,打住脚步,抬头看了看柱上的对联,问身旁的一位同志:“谁是彭泽令呀?”
那位同志不暇思索地说:“就是陶渊明。”
“对,就是陶渊明。”胡耀邦和蔼地笑着:“陶渊明就是陶渊明,为什么叫彭泽令?”
没人回答得上来。因为当时地、县领导都是南下来的老同志,对桃花源的历史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胡耀邦同志风趣地说:“陶渊明在彭泽县做过83天的县令,这也是他最后一任官职,因不肯为五斗米束带督邮,毅然辞官归隐。“他说得兴起,不由轻声诵吟起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诵罢,指着楹联问: “什么叫‘赢颠刘蹶’?”
仍然没有人回答得上来。
“‘赢’是秦始皇的姓;‘刘’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姓。‘赢颠刘蹶’是指秦汉的灭亡。”胡耀邦说罢,看了看大家,感慨道:“我知道你们的工作很忙,不过还要忙里偷闲多读点书啵。”
陪同他的同志都点头称是。
他们说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菊圃。菊圃里正怒放着菊花,圃周有一道篱笆环绕。大概是他想起“采蒌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吧,脸上不禁泛起了微笑,俯下身去将鼻子埋到花丛中贪婪地吸着,立时,清香袭鼻,人陶醉了,良久才抬起头来,凝视着对面的桃花岭忘情地说:那就是陶先生采菊的南山么?”
出菊圃见到碑林,胡耀邦不由眼前一亮。一块石碑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他对历史的兴趣很浓,或立或蹲,一块一块地辨认,不时用手指剔除石碑上的苔藓。有的碑文他很顺利地认出来了,便露出微笑,兴致勃勃地评说一番;有的因长年被雨侵蚀剥落辨认不出来了,他便紧锁双眉,唉声叹气。碑林里有一块在石碑上镌刻着《桃花源记》,一同志凑近诵吟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时,游兴正浓的胡耀邦便步韵吟道:“公元一九三五年,常德人,革命为业......”
接下,那位同志读一句《桃花源记》,胡耀邦便和吟一句:
“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忽见红旗展,笑语同喧哗,军号响云天,挥彩带,扭秧歌。此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地。其中有延河,又有宝塔山。山有小品,仿佛若有光。便乘兴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毛主席带领红军到此,开辟革命根据地,方衣丰食足,遂人人磨拳擦掌,消灭反动派......”
那人念完“后遂无人问津者”句后,相顾胡耀邦,胡耀邦会意和道:“有前赴后继者。”
就这样,才思敏捷的胡耀邦步《桃花源记》之韵,即兴和吟了一篇斗志昂扬的《新桃花源记》,桃源人民至今仍传颂着。
令人遗憾的是,时过25年之后,已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再次来常德检查工作。他很想去桃花源看看,但他日理万机,怎么也抽不开身,只是满怀深情地向来汇报工作的桃源县委负责同志叮嘱道:“桃花源里要栽些桃树,把桃花源建设得更好。到时我一定再到桃花源来看看。”
然而,由于他过早辞世,他的夙愿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