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997阅读
  • 2回复

安徽绩溪胡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1-21
— 本帖被 胡铁华 从 胡氏家乘 移动到本区(2008-02-13) —
绩溪兴修宗谱,这里没人加入,可惜,胡锦涛的胡姓
[ 此贴被一默在2008-01-30 11:41重新编辑 ]
励志电影http://www.cjr91.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1-21
欢迎一默宗亲充实完善安徽绩溪胡氏的资料!
南山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1-29
绩溪徽商名录(有许多胡姓)
绩溪徽商名录
                                   
    绩溪徽商具有“徽骆驼”、“绩溪牛”的精神。在浩瀚的商海中,他们既有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坚强毅力,又有处变不惊、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既有善审时势、驾驭商机的经营技巧,又有诚实守信、取利于义的优良品格。他们凭藉着徽人的这种良好的素质,驰骋天下,不时地迎接市场的严峻挑战,造就了“无徽不成镇”的繁荣景象,创造了徽商称雄百载、名震四海的千古佳话。兹从众多的绩溪徽商中辑录43位刊载如后。

章献邦(1511—?)  一名社益,号西台,城内西关人。家世业儒,少承家学,两试不偶,遂隐于贾,偕弟献 邠,营运商盐,牟利以养亲,居积充裕,广置田庐。尝出栗以周贫乏,独造際坑桥。
章献邠 (1522—?) 字仁甫,城内西关人。幼习博士艺,长而就贾,与其兄榷管子之盐,后志营运,以适父母欢。力行孝友,每削籍以振人之急,殆所谓“富而好礼者也”。
章献玉(1533—?)  字良甫,号少邱,城内西关人。少失怙,业儒。以兄习常业,不克治生,家益落,乃弃学务农,以供母若兄,辛苦备尝,不以介意。后偕母舅白都公,运盐于武林,家稍裕。
汪近圣(1692—1761)  字鉴古,行名元林,尚田村人。清代我国四大制墨名家之一。早年主桌于歙曹素功墨店。康熙末年,于徽州府城自设“鉴古斋”墨店。广集众店之法,善采各家之长。用料讲究,制作精致。所制之墨,光可以鉴,锋可以截,其声铮铮,其色苍苍,被视为当世之宝,遂成徽墨大家之佼。尤对明吴叔大集锦墨研究颇深,其墨的造型、图案、题识精巧出众。著名御制墨有乾隆皇帝御铭的仿古墨、四库文阁诗墨、花卉图墨、耕织图墨、名园图诗墨和黄山图诗墨等百余锭。今故宫博物院有收藏,遗留墨图88种。著有《鉴古斋墨薮》。其次子维高于乾隆六年(1741)应诏进京,任皇宫御书处教习制品。“鉴古斋”享誉国中。
洪钟秦(1740—  ?)  石川村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61),在其父大学士洪尚震的倡导下,在徽州府渔梁镇始办冶炼铸造坊。这是石川村第一位旅外创办铸造业的实业家。其铸造产品有犁尖、铁壁及锅铫等。由于质优价廉,产品经新安江水道畅销至徽州各地和浙江、江西诸县。其业得到迅速发展。该铸造坊为股份经营,初期,铸造坊4只炉管钟秦就拥又只半的产权。后来,其中2位股东被在石川投资铸造业的湖村老板聘回。钟秦已年迈体衰,后人又无力接替,遂将炉坊卖给了歙县人经营。自己回乡买了山场田地助造祠宇,在家安度晚年。
胡天注(1742—1808) 字柱臣,号在丰,上庄人。清代我国四大制墨名家之一。“胡开文”墨业创始人。年少时在休城汪启茂墨店学徒。后任墨品营销。娶店主独生女为妻。乾隆三十年(1765)承接汪启茂墨店。用料讲究,制墨求精。后以“天开文运”之意创设“胡开文”墨庄。潜心经营,声誉鹊起,所营墨业日渐兴隆,在墨界独占鳌头,获利颇丰。又在屯溪等处设分销店,继开茶号、枣庄,成为乡里巨富。贾而好儒,捐资得九品衔。赐封奉直大夫。多行善事于乡里。
章必焕(1747—1816) 一名天保,字斗南,城内西关人。道源侄。年轻时“随父兄经商,往来于吴越间,以诚信见重于时”。后为“休宁朱姓者盐荚,闻其醇实朴诚,聘委重任,历三十余年,运筹硷鹾,名著两浙。”又因有父辈的背景,章氏族众在其的带领下,闯入了盐业市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章道基(1756—1830)  字培之,号惺斋,绩城西关人。初习举子业,以附贡生入国子监天文馆。虽学富五车,然未有科名。故援例于嘉庆四年(1799)出任两浙盐运司经历。先以从七品的经历衔署曹娥场(浙江绍兴东)大使(正八品),次年方任本职,“督课引目,征收车税,饬访私枭,监刻盐法志”。尤多辛劳,颇得上司赏识。十一年(1806),他“念父年高,陈请归养”而返里。十九年(1814),“他入都起复,奉部文坐补原缺,历署东江(绍兴)、袁浦(松江)、芦沥(平)、清泉(镇海)、仁和(杭州)、石堰(余姚)、三江(绍兴)、鲍郎(海盐)诸场大使及批验所松江、绍兴二大使”。直至道光十年(1830)六月“疾卒于官邸”。
章道源(1760—1832)  字燧桓,号竹林,城内西关人。“因伯 兄已官两浙,遂援例授理间”衔,为绩溪章氏盐商创始人。道源性喜读书,好诗文,尤工书法,造诣颇深。嘉庆七年(1802),他在胞兄道基的支持下,卷入商场,开始盐业生涯。他带领子侄经营运盐。由于“始创盐业,深谙盐务,亦以重任委之。于是,同行不能作梗昂价。”在盐业基础上,后又创办了相关的产业——酱园。此举成功地避开了道光间盐政改革对其带来的不利,此为章氏盐商当时未走向消亡之因。
胡馀德(1762—1845)  又名正,字端斋,号朗荣。天注次子。12岁入父店习墨。父故后继承休城“胡开文”墨店,获“苍珮室”商标专利权。设计墨模造型别致,图案新颖,装饰精美。尤不惜巨资收集京城名园图案,并聘名家雕刻御园图、十二生肖图等木印模。按易水法在松烟中参以珍珠、玉屑、龙脑等名贵材料制墨。墨品有坚为玉、纹如犀、色如漆的特点。精心治店,经营有方,产品优良,“苍珮室”徽墨屡作贡品敬献朝廷,“胡开文”墨业名声大振。后以巨资捐得议叙盐运司知事,累赠中宪大夫。捐银千余建东山书院。9个儿子大都从墨。休城总店发展至芜湖、安庆、扬州、上海、武汉等地。
章必淳,道源长子,与弟必芳直接经营盐业。旋以海氛(鸦片战争之役)助饷,其子(完)遑煜得叙盐提举。
章必芳(1789—1824)  一名德辉,字实甫,太学生。道源次子,城内西关人。“幼颖敏,负奇志”,“比长读书,即以古人自期,不屑为记诵剽窃之学,最为世义经历公所钟爱”。“虽怀才不遇,屡困场屋,然声名籍甚,誊振一时”,最后“隐为浙商,经营筹划,亿则屡中”。后,仅必芳一人,“不数年,增资累万”,仍“勤俭不改其初”。
章必枌,城内西关人。道源三子。“由太学生援例授修职郎、候选盐课大使”。
胡德江(1806—1850)  名宗海,字瑞杰,上庄村人。清康熙末年(1715)前后,先在川沙厅(时属江苏)内开创万和茶号,身自经理,借以资生。万和为当地较早的一家店铺,时人有“先有老万和,后有川沙县”之说。
胡贞琦(1811—1865) 乳名奎熙,上庄村人。曾执掌父遗茶业,一度衰微。后于上海城外王家嘴设茂春茶号,大东门内设茂春西号,川沙北街设嘉茂茶号。道光二十三年(1843),分川沙老店于上海宝山高桥镇设茂春分号。不久,毁于兵火。咸丰六年(1856),战火平息,遂于上海大东门外复营茂春茶号。咸丰十年(1860)七月后 ,川沙、宝山2处茶号均经历两次兵毁两次复业的过程,损失惨重。
胡锡镛(1814—1861)  上庄村人。继承父万和茶业。其时,万和茶号又有发展,“有店面三大间,里间深广,楼屋亦宽敞,有制茶场、仓库和工人宿舍。规模较大,诚信经营,获利颇丰”。后又在城厢开设胡万盛号茶叶店。晚年因“老病而不能复出,付托不得其人,其业渐衰”。
胡光墉(1823—1885) 幼名顺官,字雪岩,湖里村人,少时赴杭州钱庄学徒,后擢跑街。在二十多年的商场苦旅中,结识了柳成祥、谭则仁,在其帮助下,开办米行。在浙江海运局坐办、杭州知府王有龄支持下,开办阜康钱庄、丝行。交结浙江巡抚左宗棠后,积极协助其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创办福州船政局、兰州织呢局;开发文殊山金矿和新疆农桑生产;采办外商机器设备、军火和技术。从中获取丰厚回佣。专营丝、茶出口。后阜康钱庄支店发展至20多处,成为金融巨子。至同治十一年(1872),不仅拥有良田万亩,还聚赀白银三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当时一年财政收入的半数。辅左有功,赏穿黄马褂,授布政使衔(三品),赐二品红顶带,骑马进紫禁城。同治十三年(1874),于杭州筹办胡庆馀堂国药号。以宋遗熟药局为基础,重金敦聘著名的医家、药家,搜集古方。配制膏、丹、胶、露、酒验方400余个。以“戒欺”和“采办务真,制作务精”为经营宗旨,精心打造了使其享誉百余年的“雪记”金字招牌。光绪九后(1883),因不满洋商操纵中国利权,遍收丝茧,试图扼制外国丝商,最终受洋商的联合夹击而惨败,累及公私款项,所营各业陆续倒闭。光绪十一年(1885)郁郁而终。
章钟尧(1825—18  )  瀛州村人。清咸丰间,在浙江衢州创办震大钱庄,经营存款、放贷和汇兑等业务。由于资本雄厚,讲究信誉,生意日隆,不仅与当地10多家钱庄有业务往来,还同苏、浙、赣金融业也有业务联系。钟尧去世后,由其子渭杰、渭其继承。兄弟精诚团结,联手经营,业务又有发展。渭其早逝,膝下无子。后,其店业即由渭杰子本甡、本堃接手经营。后各展宏图,本甡经营震大,本堃另设庆大。抗战前夕,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生意越发难做。其时,本甡已故,其子熙勋、熙吉成人,与叔本堃审时度势,更弦易辙,将钱庄改营绸布。震大钱庄更为大纶绸布庄,庆大钱庄易为庆华绸布庄。后因日寇攻占衢城,市面萧条,两爿绸布庄一爿关闭,一爿被烧。章氏经营百年的商业惨遭致命打击,家境也渐衰落。
汪立政(1827—1895) 名锡纯,字以德,余川村人。少时去上海茶叶店学徒,24岁独创汪裕泰茶号,先后共创茶庄8爿,茶叶加工栈房(茶厂)2处,分店4爿,拥有进口十吨大卡车2辆,小轿车3辆。5号、7号店设持枪保安门警。后茶庄发展到台湾、日本、英国、美国、摩洛哥等地。
祖孙三代营茶,以“品种多、制作精、质量优”赢得顾客,取胜同仁,占领市场。主营名茶品种多。按种类分有绿茶、红茶、花茶、砖茶;就产地论有绩溪金山时雨、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云雾茶、云南普洱茶等34种。既博采南北名茶,又设厂加工精制。延聘日本专家指导加工,茶叶品位提高,效益陡增,声誉日著,店业大展,影响居于上海茶叶界之首,故有“茶叶大王”之称。其精制的“金山时雨”贡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其子振寰于杭州西湖畔购地百亩兴建汪庄别墅,今为浙江西子宾馆。
程本辉(1834—1881)  号老新,石川人。年少时,去嘉兴老板开设于淳安永隆商店学徒,后担任账务管理之职。一次因店中失火,幸好本辉等奋力抢救,减少了损失。又积极帮助处理善后之事,获得老板一笔可观的酬金,便去淳安另一镇开了永隆、中孚2爿商店。由于货物自厂家直购,勤进快销,生意十分红火。不多年,垄断了周边乡村的生意。被村民尊称为“徽州老板”。因这一带盛产油菜、芝麻,水运便利,本辉又开了油坊、米坊和糟坊。一时成了淳安一带的大商户。光绪七年(1881),本辉去世后,其店转由弟本瑞协助代管。本辉子瑞生成人后,店事交于其管理。
胡铁花(1841—1895)  又名传,字守三,号钝夫。上庄村人。胡贞琦之子。出身贾儒世家。16岁随父赴川沙读私塾,进龙门书院。其父去世,祖父锡镛老病又不能复出继续营商。铁花弱冠任事,接手营茶。此前,由于疏于管理,店业资本几乎亏耗殆尽,而遗债不下千金。他“克勤克俭,日渐起色,每岁之春,必归里采办各山春茶,往来于歙县、休宁、祁门、婺源等县,奔波于沪徽之间”。历十年,因“经营得法,外偿积欠,内给一家衣食婚娶之费用,复扩而充之,添设茂春、嘉茂等分号”。后各店又毁于战火。同治元年(1862)前后,随先伯父迁居屯溪隆阜,租赁而居,与族人出资于屯溪租房设铺,经营杂货,贩卖茶叶。铁花任采运,奔波于徽州府各邑及宁国、江西上饶、乐平等处采购茶叶。一次运茶货船触石沉没,茶叶捞出晒干,损失三分之二,铺务大损,资本将罄。其祖父辈又曾于汉口设茶店,至戌申下半年(1908),汉口店也无法支持内外费用,至辛亥之役,汉口店业被烧,资产荡然无存。
路文彬(1851—1932) 石门村人。上海徽菜馆创始人之一。少时在苏州徽面馆学徒,后与好友合资开设聚和楼、月中桂等徽面馆。光绪初年,应邀赴沪主事徽馆聚和园。嗣后的13年中,先后开设了聚乐园、天乐园、长乐园等徽馆6家,并在80家徽馆中拥有股份。在经营中,根据徽馆菜肴烹饪特点,不断研制、推出传统徽菜200多款。光绪十四年(1888),主持筹建徽宁旅沪同乡会,曾任会长8年。助建馆舍多幢,会馆称“思恭堂”,捐赠镇馆宝鼎、石狮等。热心家乡公益,家乡修桥补路、建庙造祠,一概解囊相助。致力徽馆60载。在徽帮界信誉颇著。
吴兴周(1868—1942) 高迁村人。实业家。13岁在六安县一钱庄学徒,后升为司账、经理。光绪三十年(1904),在芜开设宝兴广货店。三十二年(1906)立志创办民族电业,与同乡及外地好友合资,购地开设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后相继在芜湖、宣城等地开设大昌火柴厂、盖新面粉厂、恒升机器厂、恒义五金厂、恒升里房地产公司、电话局、生生(延记)电镀厂、江南汽车公司、国货公司、郎溪明星电灯公司和安徽银行。成为芜湖实业界要人,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家的代表。曾任明远电灯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芜湖商会长、安徽省工商联主席、全国工商联执委等职。致力于教育事业,独资创办赭山职工夜校,捐资助办芜湖的徽州公学开办职工夜校,资助家乡创办高村小学。招股建设家乡翚溪山林场。
胡沇源  讳成章,大坑口人。幼时家贫。12岁未读满私塾,父母便托歙县的一位亲戚带其去江苏东台学生意,在一茶叶店学徒。16岁时,随师傅学做“水客”,专事进山采购徽州名茶。初与洪姓同乡合开茶庄,继而独资经营,更名为“胡源泰茶号”。为龙川胡氏于 苏北的首创茶叶店。后携子树铭赴“三泰”地区学商。又先后于泰兴开办“胡源泰茶号”2爿。胡氏营茶不仅崇向节俭家风,在经营中,又多讲究信誉,注重商德。从茶叶选购、装运、储存到销售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所营茶叶皆品质优良,生意日益兴隆,成为当地茶叶界的佼佼者。自胡沇源于清代同治间开创“胡源泰茶号”起,历经百数十年的艰难创业,刻苦经营,传至四代,先后开设茶庄、茶栈12爿。其中有5爿经营至建国后的公私合营。
张仲芳(1869—1934) 石川人。生于世代业农家庭。13岁入上海徽面馆做下手。生性耿直,为人诚恳,学艺刻苦,办事卖力。苦修厨艺18年。光绪十七年(1890)与亲友合股于上海二马路创设鼎丰园,数年后,又于四马路合股开办第一春菜馆。为绩溪旅沪最大的徽菜馆。二十三年(1896)赴汉口开设徽馆杏花天酒楼。以长江水产为主要烹饪原料,创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鱼菜40多种,由于时局动荡,二十八年(1901)携资于上海开办老畅乐园菜馆、大运楼酒菜馆和第一楼菜馆。30年中,创设控股馆店12家,并在数十家徽馆中拥有股份。积极联络乡谊,倡建徽宁会馆,并带头捐助巨赀。任徽宁会馆董事。仲芳急公好义,于家乡善举甚多。
周培顺(1870—1938)  鱼川村人。宁国狮桥周裕隆杂货店创始人。少时,父亲企望他学做务农,但他认为老家做农出息不大,便决定走出山门,弃农学商。来到宁国狮桥,见此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周边又有“乡脚”(即小村),初以卖油条、大饼、点心起家,做点小本生意。后开办同康油坊。光绪二十三年(1900)购下村边竹园地,搭建3间平房,改面食摊为杂货店。经销日用品五六十种。薄利多销,讲究信誉。可以物易物,赊欠记账,生意灵活,方便“乡脚”百姓,生意越发火红。后开设染坊。积蓄资本后,买下狮桥200亩良田。又将田地租于有劳力少田农民耕种;如遇灾年,免收租谷;平时,将租谷低价卖于缺粮村民;逢有孤寡老人,即赠送稻谷。这种带慈善性质的买卖,受到当地村民好评,誉其“徽州老板真是个活菩萨。”民国27年(1938)培顺病故,店业先后由其妻、子、媳、孙儿接手经营,直至建国后公私合营。
胡绍之(1871—1929)  上庄村人,胡传次子。17—31岁时,“主持管理店事,统揽事业和家政。往来上海、汉口,把小店变来变去”。又得友人支持,寄存积蓄于他店里,能在几年中合伙撑起一个规模较大的瑞兴泰茶叶店。还有汉口分店、酒楼和公义油栈等均由他一手支撑与发展。
程序东(1873—1926) 名字球,仁里村人。父午侨,曾于江苏南通经营6爿衣庄和9爿典当铺,并于浙江寿昌、分水及绩溪县祝三购有大面积竹山、良亩。序东青年时继承祖业。又在南通和绩溪增设钱庄多家。程氏两代人几乎垄断了南通一带的金融市场。后独资于绩溪县和阳开设金矿。成为绩溪岭南富商。曾与三弟出资创办仁里思诚小学堂,聘名师胡子承为堂长,连续8年每年捐银280两,支助教学。思诚学堂开创皖南近代教育先河,造就人才甚众。
胡桂森(1877—1949) 胡家村人。幼年父母双亡。靠祖母抚养长大。13岁时还未念过一天书,祖母便托同宗长辈携其去郎溪学生意,学了3年,又去芜湖面馆店学徒。掌握了一手白案的好技艺。光绪二十三年(1897)赴汉口谋事。在一徽面馆任打面师傅。桂森身材高大,喜爱武艺,常与当地功友习练,学得一手好武功。他为人豪爽,刚直不阿。某次见馆店为地痞流氓所欺诈,即挺身而出,稍试锋芒,便制服了这帮无赖。二十九年(1903),馆店邵老板念其见义勇为,酬金资助其开办徽州同庆楼徽菜馆。由于生性豁达,喜好交谊,且经营有方,馆业持续兴旺。数年中,增设菜馆5爿。民国11年(1922)夏,长江发生洪灾,江中一舢板被恶浪掀翻。桂森闻讯赶去救援,安置生还,打捞尸体。此义举经报界宣扬,使其成了“除暴安良,秉公好义”的侠士,声名更进。后,又于本埠及黄石、郾城、驻马店等地开设徽馆、茶庄多爿。由于热心众益,处事公道,曾选任徽州菜馆业同业公会会长、徽州旅汉同乡会会长、武汉总商会会长。当其资财日厚时,为乡里创办了私立初小敦德小学等,并长期资助教学费用,直到解放。此外还捐助家乡修桥拓路,救灾济贫等。
汪孟邹(1878—1953) 名邦伊,字炼。城内人。幼年受业饱学之士胡子承门下,中秀才后入江南陆师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集资创办芜湖科学图书社,为安徽第一家新书店。经销国内传播新文化的书刊,承印陈独秀的《安徽俗话报》。民国2年(1913)接受陈独秀建议,赴沪开设亚东图书馆,经销北大出版的书籍,发行《建设》、《少年中国》、《新潮》等杂志。承印章士钊主编的《甲寅》,出版《孙文学说》、《尝试集》、《蕙的风》和《胡适文存》、《独秀文存》等,出版侄儿汪原放标点、分段的《水浒》、《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10多部。开创我国标点书籍的先例。曾与毛泽东进行图书交易,过从甚密。如从办芜湖科学图书馆算起,亚东馆史前后达半个多世纪。
章祥华(1884—1920) 字忠恕,号贯之,湖村人。武汉徽菜馆创始人之一。13岁去浙江淳安杂货店当徒,16岁去上海第一春菜馆学厨。光绪三十一年(1905)偕同乡去汉口,集资开设第一家徽菜馆华义园,此后的15年中,陆续合股开设华兴园、华旗园、兴华园、华盛园、华庆楼、民乐园、汉华楼、醉白楼、庆云楼等徽菜馆多家。武昌首义,资助同盟会员、攻城敢死队章大为,并解囊相助当时的地下革命组织。联络旅汉同乡,成立“新安会馆”,被推为常务理事。家乡开展民间风俗活动,皆竭力支持。在汉20年,积极推介徽州菜肴。使徽菜誉享三镇。汉地市民敬称其“徽州华字号老板”。
周协恭(1889—1966)  城内人。出身富商家庭。民国5年(1916)毕业于上海江淮大学。毕业后以父淑培资金,在城内周氏宗祠创淑培学校,自任校长。7年(1918),继承父业,与乡人于宣城开设煤油公司、同仁药店和开泰杂货店。17(1928)年应邀出任芜湖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主持设备更新,贷款选购德国西门子电机,增加电力,公司扭亏为盈。后与乡人开设芜湖光明火柴厂。抗战间,任县民众抗日动委会常委。抗战胜利后,与黄梦飞、程士范等接收芜湖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继任副董事长。建国后任公司资方经理。
方韵甫(1891—1960) 字正,外庄村人。少时在上海的一当铺学徒。后投股于鸿运楼菜馆、大中华菜馆。抗战期间,改营百货,与歙县人于金陵东路开设永泰昌华洋杂货抄庄,专营中外百货批发,任副经理兼账房。曾任三马路(今汉口路)商界联合会会长。抗战胜利后,开设永丰昌号杂货批发部、银脂厂,任经理,兼华洋杂货抄庄协理、元元百货公司营业部主任。曾被选任上海华洋杂货业同业公会候补理事。经商之余,襄助当地义务教育,曾任上海群益义务学校董事。
胡练九(1891— 1978 ) 大坑口村人。光绪三十年(1904)由同乡携往浙江南浔镇聚丰园菜馆学徒。后又由乡人荐其至上海庆福园做小先生,学账房,3年后擢为司账。宣统元年(1909)赴浙江湖州开瑞丰园菜馆、陶然亭绍酒店,自任经理,后兼营兴舞台京戏院。民国20年(1931)于上海四川北路开设京戏院,任经理。开业不久,适遭“9.18”战火,于是,又折返湖州创办开明大戏院、大华碾米厂及妙味村菜馆,担任经理。24年(1935)赴江苏吴县开办花岗石厂,任厂长,后因契约纠纷,在诉讼中中得识章士钊,结为挚友。26年(1937)吴县沦陷,被迫返里。29年(1940)于里中开办有26台立缫车的龙川缫丝厂、应兴织绸厂。两年后因原料匮乏而停产。建国后,1951年以县人民代表身份提议发展蚕桑事业, 1954年向政府建议利用龙川缫丝厂设备筹建县缫丝厂,得到时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计委委员胡明、省委唐辉的信函支持。经过2年筹划,1956年绩溪缫丝厂成立。
练九悉心公益,自1938年至1955年担任18年的龙川小学义务校长。当时学校设于胡氏宗祠。1953年因北向屋架及墙体倾斜,急需修理。练九不惜将自家拟建新房的木料用于修建祠屋。
邵金生(1894—1949)字粤庭,排行名裕生,伏岭下村人。14岁随父到苏州一磨坊学徒。清宣统二年(1910)邀集磨工拼股于上海开办海华楼面馆店。并开始学习厨艺。经数年努力,从做副刀逐渐擢为掌勺师傅。后持股达五成以上,被推为经理。本人既长于厨事,又勤于店事管理。该店既营徽州汤面、徽式客饭,兼做和菜。名菜名点达200多种。海华楼在沪上名气渐显。又投股于大中华、大中国、大全福、丹凤楼、鸿运楼等。他极重乡情,原籍有三层楼房,免租让村里无房者居住。每年腊冬,常资助无家可归的乞丐、精神病人,出资为冻死雪地的“路毙”处理后事。三四十年代,经他捐助处理的饿殍达十余人。
许文瑜(1902—1965)  水村人。13岁赴上海四而楼酒菜馆学徒。后任烧席师傅。青年时,与乡人合股开办西南楼菜馆,任经理。后为西南鸿运楼、杨树浦大中国酒楼的主要股东。民国26年(1937)四而楼歇业,遂顶下全部生财,由许氏兄弟等人合股经营,更店名为大新楼酒菜馆,后转至独资。又创办大新百货商店,于虹口设分部。30年(1941)前后,与同行人投股于南京、芜湖、嘉兴等徽馆。曾出巨资兴办水村永明小学,自任校长。学校大部资金与文教用具皆由其供给。并自捐、募捐支持其他中小学教育。解放战争时期,资助游击队药品、收音机等物资。大新楼酒菜馆于1956年迁河南洛阳。
邵仁卿(1903—1993)  字志安,排行名在应,伏岭下村人。出身徽商世家,祖父辈均商贾于江浙一带。少时,读过三年私塾。民国4年(1915)随父去浙江递铺义和馆学厨艺。师傅汪国清是位手艺不凡、传艺严格的徽厨。仁卿经过几年苦习,16岁时便掌握了刀炒基本功。8年(1919)由其娘舅、徽面馆面师程安云推荐,进老西门第一春菜馆从厨。当时,徽厨人才与徽馆经营一样,竞争异常激烈。他娴熟的厨艺被丹凤楼老板看中,于是到丹凤楼从事冷墩,次年擢为副刀,成了该店烹饪主力。18年(1929)与同乡投股开办老西门鸿运楼,担任副炒。当时,该馆生意十分火暴,而效益却不佳。在其4条建议下,改进经营管理,降低了成本,增加了赢利。21年(1932),又投股于徽宁两大帮联手开办的大全福酒菜馆,出任徽帮主厨。为与宁帮拼生意,大搞传统徽菜“翻新”,创制了许多名菜,使大全福生意屡盛不衰。25年(1936)与同乡合议投股开办大嘉福酒菜馆,任经理,其间,不断推出新徽菜。他先后在18爿徽馆投入股资。建国后的1953年该店关闭。本人被上海电焊机厂录用为食堂厨师长。晚年退休返里颐养天年。著有《徽馆琐忆》、《徽菜烹饪》稿。一生为家乡公益事业十数次捐资,善举甚多。
胡元堂(1903—1994)  原籍胡家村,祖辈时迁居观前山村。11岁念私塾。13岁时,经张仲芳介绍,在上海聚和园饭店学徒。老板念其“手脚干净,银两清楚”,培养他在账房当小先生。由于习商勤奋,掌握了饭店财务知识,为他日后办馆打下了基础。21岁开办凤凰楼酒菜馆。民国17年(1928)与人合股创办了宝山路大中华酒楼。后陆续投股,先后与人合办了永乐天、复兴园、鸿运楼、沪江春、同园春、大鸿楼、大中华、三民楼、华平第一楼和三兴楼十余家。时馆店竞争激烈,他不断通过报界推出新菜肴,使其店业经营久盛不衰。又在南京等地与同乡合办徽馆及独资开办百货店多家。热心公益,曾捐巨资于家乡办小学,办积谷仓救助受灾的乡亲,筹措基金支援家乡游击队的革命活动。
胡洪开(1904—1961) 上庄村人。幼年丧母,少时,随父去上海学墨模雕刻,16岁入叔父祥钧的上海广户氏胡开文笔墨庄学徒,17岁任业务管理。叔父故后,遵嘱接受经营权。10年间,将仅有2名制作工的小作坊扩展为有百余职工的全国最大的墨厂。先后在南京、天津、北京、沈阳、武汉、汕头、成都、重庆等地设立胡开文支店,并于宁国县、贵州创办制墨烟厂。精制优质原料,制作高档徽墨,远销国内外文品市场,深受书画名家喜爱。
邵天民(1904—1969) 行名盛天,伏岭下村人。少时读私塾2年,12岁去上海同春园菜馆学厨艺。20岁时,学做账房。民国18年(1929),受同乡之邀,投股开办新民园菜馆。23年赴南京开天民商店,次年与人合资开设首都新苏大酒店,任经理。由于管理严格,不断推出徽州名菜名点,店誉日隆,成为当时当地30多家徽馆的佼佼者。26年日军攻占南京,天民举店迁汉,仍冠首都新苏大酒店。次年秋,武汉吃紧,日寇西进,天民又带家当携店伙南下。在此后的10年中,从湖南至广西、贵州、云南的2000多公里的13个市县中,开办了独资或合资的徽馆20多家。由他荐往西南从事徽馆工作的店伙达340多人。他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闯开了西南徽馆的新天下。
邵之林(1910—2001)  字一份,伏岭下村人。14岁到上海叔父邵在雄开办的民乐园菜馆学生意,被安排在柜台当小先生。3年后升为写堂簿。民国16年(1927)到东南楼菜馆任账房。18年(1929)与同乡同行合股开设鸿运楼,被选为经理,成为当时沪上徽馆最年轻的老板。后买下该馆所有股权,独立经营。20年(1931)合股开设沪西大中华菜馆,任副经理。22年(1933)与宁波人联手创办了大全福酒菜馆,任经理。25年(1936)合资开办了大嘉福酒菜馆,任懂事长。29年(1940)与同乡人购下丹凤楼股份改大富贵菜馆,任董事长。该店至今仍存,成为享誉百数十年的老徽馆。曾任徽馆业同业公会会长、蓬莱区酒菜业同业公会主任。1956年,随鸿运楼菜馆内迁山西太原,供职于改称后的太原市国营上海饭店。
路永华(1920—2001)  又名伟一,石门村人。民国23年(1934)去南京徽菜馆学徒。26年(1937)抗战爆发,折回故里。次年,在屯溪徽菜馆找到工作。适逢国民党102师驻屯,得师长柏辉青赏识,招为卫士。该师移驻湖南衡阳后,又遇徽馆绩溪同乡,自感从厨更适合自己心愿,便解甲赴柳州南京饭店谋到厨事。29年(1940)投股柳州上海别有天菜馆,担任账房。后又应邀任大都会餐厅经理。次年去重庆乐露春菜馆任司账。日军占领重庆后,又结伴南下昆明,于大理下关开办徽菜馆。滇缅公路中断后,复又撤回昆明。时因局势极不稳定,又返绩溪老家。后,往返于绩溪、杭州做火腿生意,奔波于衡阳、武汉做土产生意。不久,其弟在衡阳承包了铁路公共食堂,委其前往管理,直到解放。后在南宁开民生徽菜馆,在衡阳开乐露春菜馆。1985年后,于江西贵溪开上海小吃馆,承包冶炼厂的四海酒楼。
洪明道(1920—    )  字思远,号似谷,卓溪村人。民国11年(1922),父亲在兰溪开酒坊。他2岁时随母去兰溪。6岁入私塾。后中学未毕业就由父安排去源茂酒坊学徒。25年(1936)到父亲的天生米厂管业务。27年(1938)去兰溪交易公店驻温州办事处工作。因抗战深入,温州局势紧张,又折回兰溪,协助父亲将庆茂酒店复业。31年(1942)春,日军进逼兰溪,便携眷辗转屯溪,与友人合开汇丰贸易商行,进行土特产品与工业交易。33年(1944)应友人之邀去湖南衡阳,适因日机轰炸,生活无着,又巅沛于桂林、贵阳、重庆等地。抗战胜利后,返回兰溪,见原店已一片废墟,便去上海另谋生路。先后担任市货物税局申新纱厂、昌兴烟厂驻厂员,学得卷烟制造技术。37年(1948)回兰溪筹办三江烟厂,生产五丰牌香烟。刚开工,适值货币贬值,资金周转困难,后由股东不得不认增资本,籍以维持至解放。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三江烟厂并入杭州利群烟厂。其本人被安排于浙江省工业厅负责全省卷烟生产技术等工作。
励志电影http://www.cjr91.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