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394阅读
  • 8回复

湖北汉川闸口胡氏专帖----胡承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7-01
我的家族(1):汉川市城隍镇闸口村胡氏简介:启祖、字派、房别
启祖: 
    启祖良永公(宁都旸霁13修谱记其讳为“良允”)生于明朝天顺丁丑年(公元1457
年)七月初二巳时。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启祖良永公自江西宁都而来。历经500余年,子孙20
代。在世子孙估计万余人。 

字派:
    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庚子。良永公九世孙本皋公首修汉川闸口胡氏宗谱时,“于谱
中预取三十二字以定其派”为:敬祖宏猷、家学继修、承先体志、建业贻谋、人文蔚起
、世德作求、安邦定国、永远名留。 

房别:
    启祖来汉川后,生二世祖“昌”,字恒亨。传自第五代,良永公有玄孙8人,另外自
宁都有侄(玄)孙-国溪公来投。共男丁9人,按长幼:最大的玄孙宗圣公(化与)为大房,
余下为二房宗贤公(战与)、三房宗文公(魁与)、四房宗尧公(唐与)、五房宗舜公(虞与)
、六房宗周公(武与)、七房宗禹公(夏与)、八房宗尼公(孔与)、九房国溪公。
         
                                  海峰发表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7-01
江西宁都派辈与湖北汉川闸口派辈的对应关系
        良允公迁出阳霁村的时候,本支胡氏还没有固定的字辈。等良允公子孙传至第七代里,阳霁胡氏定下了本支的派辈为:应挺英华魁伟 洪振仁义纪纲 联登盛时科甲 端绍国珍书香。当时的交通信息不可能将此信息送到汉川闸口村,于是闸口胡氏到良允公十世孙时,自行定下了自己的派辈为:敬祖宏猷、家学继修、承先体志、建业贻谋、人文蔚起、世德作求、安邦定国、永远名留。

    阳霁胡氏后来为了修谱方便,铁炉下村仲杰公的后人,另立分修,派辈为:应挺英华魁伟 洪振仁义纪纲 联登盛时科甲 端绍泰壮书香 棠运荣耀辉煌 忠孝节俭贤良。

    原阳霁胡氏,以仲杰的同胞兄弟仲美为祖进行谱事活动。

    闸口胡氏为铁炉下村仲杰公的后人。

    大家都有一个理想:本来同根同本的族人都可以用同一个派辈,以正长续,但因为人数众多,地域太广,年限太长,所在这种想法,终是一种理想。

    宁都除阳霁胡氏以外,自大瑯公及其胞兄的后代,分出了好多支,也都各立派辈,派辈对应关系总结如下:
      阳霁:英华魁伟洪振仁义纪纲联登
      湖溪:兴仁安邦承陶唐克光於前传
      山堂:承仪则遵道循良克光於前传
      白石:克继英贤文祥启运嘉瑞开先
      都府:祖德继述蕃昌振宏猷宪宽信
      马头:近景茂正蕃崇峻益开成泰宏
      城西:启昌学傅原仲经宗致堂克恭
      汉川:敬祖宏猷家学继修承先体志

    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比如汉川闸口的“承”辈,与阳霁的“纪”辈,湖溪和山堂的“光”辈,白石的“嘉”辈,都府的“猷”辈、马头的“开辈”,城西的“致”辈,是同一辈人。
其它的,以至类推。
                                                            胡海峰发表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7-01
五百年,又是五百年――汉川闸口胡氏18世孙的寻根之旅(未完待续))
五百年,又是五百年
              ――汉川闸口胡氏18世孙的寻根之旅

一 我的字辈和父辈
  八十年前,也就是日军大肆侵华的时候,曾祖只身一人离开故土――汉川闸口村。向西而行到了潜江,现在看来其实没有多远,高速路上只需1个多小时的车程。但那个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路,后来的318国道可能就是沿着那些脚印的指引而修造起来的。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时常说起他的爷爷,也就那80年前离开汉川闸口村的――我的曾祖。曾祖凭着他的努力,在潜江成就了他的事业,也生了我爷爷,有了父亲和我兄妹三个。曾祖的事业似乎很成功,90年出版的《潜江县志》在文化篇与印刷篇中记下了他的事业和他的商号-胡文盛。
  对于父亲来说,曾祖的事业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于是总是讲给孩子们听,听得最多,记得最清的,可能就是三兄妹中最小的我了。对于曾祖更远的记忆,父亲知道的不多。我们这支胡氏的字辈,父亲好像也记不全。父亲也不记得自己曾祖的名讳了。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我在胡氏里是“承”字辈。母亲说她是曾氏的“宪”字辈,那我就是“庆”字辈。“字辈”这个东西,对于读中学的我,因为不知而一直有着一种神秘。我知道它是一个序列,用现在IT人士的术语,叫“字符串”。因为不知,现在想起来也闹出一些笑话:我拿我的字辈和一位夏姓同学论高低。还以为天下姓氏的字派全一样喔。
  高中毕业时,我仅知道我这支胡氏字派中“学继修承”四个字。我到北京读书时,发现我的户口卡的籍贯一栏填做“汉川”。其实并不奇怪,我早就知道曾祖生于汉川。但爷爷、父亲和我都出生在潜江,为何我的籍贯还是“汉川”?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根的归属感,一直不想忘记自己的根,所以我一直是籍贯沿袭为“汉川”。
  根是家,家就根。离开老家的日子,孤单。17岁我离开家――潜江到北京读书,如今我安隙于京北,“潜江”这两个字成了我的老家。父母、兄长虽还在老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回老家的次数和日子越来越少了。远隔千里的,是我的老家。八十年前,曾祖又是如何离开老家的呢,他一样有思乡的时候,他是否也曾孤单?曾祖的老家……,他的老家是什么样子的,我总有一种追溯的冲动。

二 汉川老家和家谱
2005年的春节,成都,第一次见到家谱,但不是胡氏的。


第一个五百年,父生子,子生孙,我从何地而来?


北京-现在、湖北汉川-一个五百年、江西宁都-又一个五百年,相隔各千里。如何串起了历史的长河、空间的车辙?


困难很多,不解很多,信念只有一个!
    Posted: 2006-11-19 17:40 | IP:61.51.127.234 | From:北京市海淀区ADSL [楼 主]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7-01
海峰:你真棒!你不仅联系上了汉川闸口的家,并建了汉川闸口胡家网,还找到了江西宁都的老家。其精神可嘉!真可谓“有国才有家,爱家更爱国”,愚兄胡承钧支持你!
Posted: 2007-04-25 00:03 | IP:58.55.58.156 | From:湖北省电信 4 楼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7-01
请海峰、承钧等汉川宗亲在此专帖下继续发布资料。南山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7-02
谢谢南山版主!我们会发表资料的.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7-02
闸口胡氏宗谱
卷首

艺文志
自班书志艺文后之作史者罔不因之诚以文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苟非网罗掇拾择精拔尤使发其光而播于世诚恐代远湮寝就消磨遂使其人生平精血所结撰者卒至湮没而无传吁不亦大可慨哉
谱牒者史学之支流也我族旧乘原有艺文志一门此次续修仍遵前例凡族人士之所著述自当分类记载以免散佚他若传序韵语或撰自海内之名流或出自邑中之文士可不择要登录藉资考证乎作艺文志

汉川闸口胡氏宗谱原序
昔范宣子以保姓受氏侈言其先为不朽而叔孙穆以立德立功立言当之乃知保姓受氏以守宗祊末足以言不朽而德与功与言三者立其一亦足以光其前矣岁庚子予与胡君本皋兄同里教读出其谱牒示予如知川邑胡氏原为豫章望族其始祖讳良永公于前明时迁川及二世祖昌公俱秉礼守义好善乐施为一邑所推许厥后瓜瓞绵延人文蔚起衣冠济济代不乏人穆叔所云立德立功有此物此志也
今本皋兄惧历年久远尊卑混淆亲疏无别乃接而次序之以为谱传世系历历如指掌观斯谱者尊祖敬宗之心不且油然而兴乎
夫本皋兄之心祖宗之心为心也百世而下之子若孙果以本皋兄之心为心吾知如云如礽衍庆干将来者正未有艾也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胡氏子孙念之矣
乾隆庚子年十二月  谷旦
砚愚弟庚子科举人杨世林拜撰
咸丰戊午年季春月刊
光绪辛已年六月下浣        刊
民国乙丑年十二月        重刊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月季春    重刊

纂修宗谱志
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明世系之递传俾后世可考其始终家有谱明支派之分衍使后代可溯其源流斯二者大小虽殊而事则一也
吾尝见今之为谱者每攀援附会以为家乘光不知水不同源难以混合木不同本何能强附如我胡氏伊古以来在朝以勋猷著在野以理学传者指不胜屈但祖籍原谱叙之详矣不必复赘惟据我世传一气贯接者叙之
我始祖良永公籍江西自前明成化间来川馆于兹土遂家于此焉忠厚以培本勤俭以浚源生我二世祖昌公及三世廷瑞廷玑公二人四世龙公等四人五世宗圣公等八人良永公之侄孙国溪复来川而居长湖岭焉至人丁渐盛分房各爨宗尧公蜚声黉序六世之属公父子三人均列胶庠我曾祖瑞珍公乡举而作耆宾邑宰陈公吴岳时隆礼遇赠其额曰盘涧淳良又如我堂叔讳荆公伏处而乐圣道邑宰同宗国选公常勤顾问赠其额曰圣世硕彦他如设绛帐而道行四方处畝亩而胸罗万象者又不一其人流衍至今传代十二立户数百余家传丁数千余口其中名列府庠县庠以及国学生衣冠济济盛称一时何莫非我祖我宗植本固发源深之所致乎
兹因代远年湮子孙同切报本之忱欢欣勷事不数月而祠宇告成由是设座安牌我祖我宗来格来享者于斯以妥以侑者于斯我子孙奉牲奉币者于斯序昭序穆者于斯不洵为我族之盛举乎
斯时也祀典虽行谱事尚缺族中人均以谱事嘱予予以年迈力衰难胜厥任辞而通族俱言文献不足孰告将来谱而不修于今也后将无从而修之矣。予不得已而强以应之遍为搜罗细加採访书立递传之图一纵一横各相表里或详或略务归诚信令其枝于疏畅昭穆秩然亲疏远迩灿然可观为子孙者胪是谱而观之则源源本本了如指掌而尊祖敬宗之念亦油然而生矣且于谱中预取三十二字以定其派以在贤子令孙神明其意而推广之若菲薄前人另取以滥宗派者则与不孝等更立条约著为法戒凡后子孙务须仰体祖志谨遵家训朴者安耕凿以谋衣食秀者奋诗书以取功名庶足以光前裕后而我祖我宗之在庙有不默为庇佑者哉是为序
乾隆庚子年孟春月
六房二支九世孙希圣序
咸丰戊午年季春月    刊
光绪七年辛巳六月上浣    刊
民国乙丑年十二中浣        重刊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    重刊

纂修宗谱志
古人因姓立族因族立谱以别世系始敬宗收族修孝悌敦礼教维持纲常于不替也
我胡氏系出虞帝祖籍原谱序之详矣庚子时堂兄本皋公草书谱稿亦复条分缕晰是吾族者虽食牛放驹不麾非吾族者虽乘坚策肥不援要皆有以核其实得其真乃获宗派分明而崇韬之膝不屈于子仪之墓梁公之像不悬于狄青之门也尔时分理其成者有希遵希甲希志等并阖族同心协力捐资付梓昭兹来许皆所以联属一本之人心使孝于亲悌于长而不矢古人保姓睦族之遗意也
呜呼不登昆仑之巅不识群山之祖不涉沧海之大不知众水之归人负形气皆本于祖不犹山之昆仑水之沧海也乎
此谱之修为吾族第一要事不可目为虚文而忽之也是为志
乾隆庚子年孟春月
六房大支九世孙希正志
丰咸戊午季春月    刊
光绪七年辛巳六月上浣 刊
民国乙丑年十二月中浣 重刊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 重刊

修谱志
族谱之修何为乎尊尊亲亲而已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弟溯厥源流无事不载无美不具虽单姓寒门不得讬而诿之况钦族子孙之繁多人文之蔚起者哉
始祖良永公自江西迁兹支分派别计数百家约数千人曾祖本皋公思功德之所由报也雍睦之所由昭也教读余闲手订谱稿原原本本编次详明虽一字一句亦足以为后人法
洎同治戊午钦与房叔炳斋族弟楚屏等复建祠於本垸之十二甲水绕山环地势雄壮远近称巨观焉祠事竣而谱事宜兴因将先年遗稿增以后代世系徵之文献得之口碑汇录成牒藏之祖庙以俟后日醵金付梓云然钦于此因尊尊亲亲之意而更有厚望矣
当春露秋霜修陈设荐孝享之暇开卷而观之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昭穆之详述宗派之分明家规之森严族情之浩大必曰此我祖楃椠拓毫聚精会神之所致也诗书之泽益思有以保之见遐迩之从同亲疏之无异生迁卒葬纤毫而必录产业坟墓细微而必书必曰此我祖敬宗收族骨肉一体之所及也孝弟之心益思有以永之见传赞之称扬铭志之褒美孝子慈孙不乏歌诵之语烈妇贞女亦多旌表之条必曰此我祖显微阐幽本其善善从长者也忠孝节烈之事益思有以行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钦知斯谱之修我族之所以发舒志气因时兴感无不寓其奖劝之思奚止尊尊亲亲已哉
夫圣经贤传国史邑乘高矣美矣其义深其词微必缙绅先生能言之文人学士始知之若族谱之明晰浅显虽工贾家商妇女孩稚亦览之而了如指掌焉
虽然钦族在川始自有明虽无巨家亦非小姓伏冀有志之士步上青云恩叨金榜兴驷马之门成鸣珂之里以与汉之马邓晋之王谢唐之裴杜媲美,则衣冠名族焜耀史册又岂僅增族谱之光耶
钦不敏同事修谱因推尊亲之意而存奖励之心并以示小子超群勉承父志付诸梓人俾家藏一谱而人人得不时观览焉幸甚
谨志
咸丰八年戊午岁季春月      谷旦
六房二支十二世孙德钦字仿尧熏沐敬志时年七十有一
光绪七年辛巳岁六月上浣        刊
民国十四年乙丑岁十二月        重刊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    重刊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荣诵其言常志之
忆自九世祖希正希甲希志公等首事建祠,本皋希遵公等纂修谱系厥后道光戊子重建有林公等丙午重建有志道公等续修谱系亦代不乏人报本追远公等之志何如事以何如哉无如族居水乡祠虽建而屡圮谱虽序而未刊是我先人之志未成者需人继之事之已成者需人述之也午戊岁族之父老会于聚族堂复议重建当是时厄于水者若而年厄于兵者若而年心虽善而费无出工甚巨而议不决荣奋然起曰有志者事竟成于是群起而和者有国敬□□正朝其人焉计费六百零计日七月余告厥成功栋宇巍峨诚巨观也由是设座安灵序昭序穆有同邑地士周公讳镛号序东先生赠额曰观德夫祠既成而谱事未刊又为美中不足即以活板刊刻亦不下数百串荣因聚族绅耆汇成一稿姑录而有待迨去岁之七月三十日房姪久香等信咨于荣曰自戊午叙谱后迄已十二年矣己巳迄本年又十二年矣凡董事者年皆四十余后起皆攻书不敢懈此次不刊将来苦于难继因请族长族正会同阖族人派执事等自庚辰七月至本年二月稿成付梓但此次秉笔者封五最多他如瑶阶星陔北亭等亦勷成厥事而监刊数月不惮辛勤则万青久香也共计费八百余串毫无滥用谱成矣族皆嘱荣以为志爰录其本末以志其略云尔
光绪七年岁官辛巳孟春月    谷旦
五房十二世孙宏善字光荣敬志
民国乙丑年十月    重刊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 重刊

续修宗谱序
凡为大事创始难完旧亦难春秋之例创始书作完旧称述谱之续修其亦述而兼夫作乎
吾族谱牒肇自本皋公等以良永公为启祖因始适也厥后纂述者众详载各序中去岁七岁初封五馆雅三家议及续纂信咨星陔万青久香临午与兆荣史及暄等中元节诸公会族长族正纠集宗人于祠中商加缮缉且醵公费欲付剞劂族中皆善其言诸公随取祠中所藏旧谱与久香所得宁都世系及暄所录华林世次见其分氏于舜曰胡公满之后其源可得而溯焉于是大为採辑互相纂理复参合庐陵眉山崑山诸家体例越数月而稿始脱付族中文人等缮写誊清自去秋七月至上春二月底本甫成自上春三月迄今秋闰月刻工将竣初家牒僅有抄本继虽付梓未及全刊今活板与镌板兼行斯谱于以得完其旧而规模可观谱成计卷三十有五计页一千有零装一十二本长一尺余宽六寸余余质言之以记其颠末使人得以知其详
徐文长曰谱兴于盛而废于衰,谱之续谱之兴也要非诸公之不惮其难以为之不至此且三十年一修著为功令自兹以往后人当留心家乘继继绳绳续之又续缵绪而光之以绵延于弗替斯谱常兴而族常盛也已
光绪七年岁在辛巳闰七月初十日
九房后裔向暄宾阳甫撰
民国十年岁次乙丑仲冬月    重刊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 重刊

重修族谱序
今夫后人之所述先人之所作也作而未就则述先人所己作又体先人志而宜作所未作武周继述所以不能以已也
我始祖良永公由江西宁都迁邑之江西垸迄今二百余年环而处者数百家至九世我曾祖文正公暨叔祖本皋受菴公等就其耳目所及者汇录成稿其于谱事始基始基之矣
洎道光丙午先大人炳章公悲祖祠之两圮于水也又悲族谱之缺而永备也思以创之述之继我曾祖文正公之志与事遂捐资席请阖族会议以首建祠次修谱为重务乃相阴阳定基址鼎建祖祠于本垸之十二甲鸠工庇材阅数戴而落成焉
戊午岁春荐祖庙阖族均以谱事诿之先大人先大人亦勉强从事仅将我族一气鳞接者纂之迨寝疾时召镛而命之曰吾族谱系虽纂而沿流溯源未得江西老谱真恨事也汝踵而成之吾瞑目矣镛泣而志之不敢忘
夫谱必序其祖宗渊源所从出子孙支派所由来又必极言忠孝节烈之所著以为门楣光详考坟墓祭产之所存以俾云礻乃守弟我曾祖文正公不过志其略先大人迫于时势而不能踵其成良永公之世系可考而前乎此者则如终夜坐幽室中吁可慨也已
同治辛未冬始祖妣杨孺人茔后被豪猾盗葬镛与族兄楚屏等县至府寓却月城有江西族人携自宁都来会族姪久香于汉皋镛展卷读之见其自霸公至良永公纪世三十有三本本原原彰明较著夫地之相云也千余里世之相后也千余年谱固万万不能得者而一旦得之此其中殆有天幸欤抑祖宗有默相之欤不然何源远流长继续若此其异也
今秋大获以族谱商之族兄兆荣瑶阶族姪久香雅三封五等就前代所遗与近代所录仿欧苏体参归崑山体成一家乘世表若干篇列传若干篇茔域铭志若干篇祭产契据若干篇俾后之览者了如指掌镛至是可以告先大人矣先大人抑亦可以稍慰矣后人有志重修尚亦继述先人之志而勿忘先人也乎
光绪七年岁官辛巳孟春月
六房大支十二世孙兆镛星陔氏沐手谨序
民国十四年十二月 重刊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 重刊

汉川闸口胡氏续修宗谱序
上世有宗法无谱学后世谱学兴宗法废。夫宗法有大宗小宗之别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民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秦汉以来宗法失一父子一祖之孙支派寝分辗转播迁不数十传竟有不能道之其所从出者有志之士思有以联络之乃从事于谱牒如欧阳氏苏氏各有称说大都竞竞于孝弟犹有古宗法之遗意焉自风俗浇漓习于夸大由贱而贵者恥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徒事铺张扬厉而孝弟之心蔑如也所谓敬宗收族者顾如是乎
我族自周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子孙遂以谥为姓递嬗递推原原本本旧谱载之详矣但代远年湮书缺有间不免疑信参半无已亦惟本程子意以始祖为一世祖焉
一世祖者良永公由江西迁楚北汉川南关外五里许馆于杨家台生我二世祖昌公三世祖廷瑞廷玑公四世祖龙公又有国溪公系良永公之姪孙复来川而居长湖中岭厥后人丁蕃衍户口日增本皋公惧世系之散佚而难收也于乾隆庚子年纂修家乘洎乎光绪七年岁在辛巳又有瑶阶星陔雅三封五诸先生汇辑成编而续修之
自辛巳以迄于今又四十有五年矣此四十五年中生者殁者聚者散者近居者远徙者列胶庠者登仕版者讲孝弟者笃友爱者配某氏某女者聘某氏某女者贞节素著者齿德俱尊者名分高卑者茔墓山向者偶有问及族中之事实或茫然无词以对继志述事之谓何竟不为之搜罗讨论听其湮没而不彰迨至时过境迁先民这矩矱能记否不遗忘否简断篇残后之人抚追昔虽欲景仰而无从岂非不修家乘之之咎欤
今岁正月春祭余与族弟雨亭提倡续修谱事族人士群起附和之佥曰此急务也今兹不修更待何时于是族人士咸举予为督修。余以老迈龙钟何敢当此重任乃大众再三劝勉始不获已而赴事幸协修有喜猷字雨亭家昌字月仿家镜字桂馨坐办有宏玠家芹家振字玉山家荣字耀卿家年字楚廉编辑有家璜字庆臣典学字念堂督费有茂猷家福催费有植猷誊真有家文字彬甫仁学字柏清泽学字洵卿汉学字芳兰长学字九成俊学字云卿继亨字子通校仇有玉山家玉字蓝田耀卿熙明会计有家权字衡甫兼校仇誊真监刊收支揆学字润山是役也头绪纷繁合群策群力以观厥成自客岁二月开局以至本年六月不避寒暑昕夕罔懈惟衡甫之力最巨特表而出之兹当谱事告竣虽不敢谓尽善尽美亦以仿记动记言之例聊以昭兹来许云尔
民国十五年岁官丙寅仲春月    谷旦
六房大支十三世孙精猷粹堂氏时年七十有三谨序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    重刊

续谱志
昔贤有言曰谱兴于盛而废于衰谱之续其即谱之兴乎
我族肇自有虞锡爵姬周子孙以谥为姓秦汉而后历唐宋以至元明前所纂之谱系犹河自积石始汉自嶓山家导源原原本本纪载甚详权才疏学浅曷敢参以赘词兹但就始祖来川以后历次纂修各情形略举之以为来者劝
盖始祖良永公于前明成化间由江西宁都始迁兹土名所居之垸曰江西者志其所由来也越数传而户分数百丁增千余至九世祖本皋公暨希甲希正公等始草创谱稿道光丙午咸丰戊午等年迭次纂修有族高祖桂一公族曾祖炳章志道公伯祖大光大志及叔祖仿尧楚屏公等类皆竞竞业业克懋乃绩无如水患兵燹遭逢其适以故谱未获大成而诸先哲之志愿亦未遂也
逮光绪辛己族祖瑶阶星陔与族伯雅山封五公等復倡议续修而叔祖万青及先君子惟清公亦赞襄此举不数月而梓刊告竣兹谱遂臻完善焉
夫辛巳距今已一世有半此时不谋续纂之方将上何以承 志下何以开来兹而各房各支之世系其不至散佚失传者几希矣族伯萃堂公等每以此为隐提倡者屡今幸乙丑春荐于祖庙复以谱事谋诸阖族父老人士佥以此事刻不容缓于是酌派执事人等某任编纂某任坐办某任誊真校对某任督费监刊至权职虽列会计而誉真校对监刊等事诸君或偶为家事所累杈则一一兼任之一若叔祖万青公之不畏寒暑不避嫌疑总期有成而后已是役也自乙丑开局至丙寅夏工始告竣此十余月之中权惟在祠任职不敢有所懈祖如有灵其亦默佑权之子孙克绍箕裘于罔替乎是为志
民国十五年岁官丙寅孟夏月二十日 谷旦
六房二支希尚公后裔仁寿派名家权衡甫氏谨志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 重刊

续修宗谱序
夫宗谱者,乃记载本家族之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之史册也。故宗谱亦曰家谱,又曰家乘,与国史、地方志同属历史范畴。所不同者,惟规模范围之大小及侧重面有别也。家谱之修,实为补充史、志之不足,岂可废?故历代各族有识之士,均殷勤于谱事之纂修,使之永远流传,其功不可灭也。
吾族自一九二五年乙丑续修谱牒之后,已七十余载而未再续,故吾在参与地方志编撰时,即有续修宗谱之念。然因族大人众,居住分散,资金无着,未敢贸然行事。一九九五年春,吾为县政协撰写汉川旅台人士传记时,族重孙国平与吾谈及斯事云:“我县各族宗谱均已修讫,独我闸口胡氏宗谱无人倡修,我等身为胡氏子孙,岂不有愧于祖先?而旅台族人也曾一再敦促族中续谱。公如能首倡,我当竭力相助。”是时,吾亦心动,即与族孙悦诚秀士共商,彼乃吾族之德高望重者,吾欲举其当此重任,彼亦乐于斯事。遂与闸口族人联络,终因资金难筹而作罢。
去岁季春,吾由陕西返家,适逢房侄水学来访,邀吾与悦诚共勷此举,吾等竭力助之,终成是役。此乃水学之功,亦吾族之光也。
吾族自乾隆时首创墨谱,迄今已修、续五次。而此次续谱之艰难,实为吾族空前所未有。既无族长、族正之主持,又无族规、家法之约束,更无公产财力作基础。何况人心涣散,思想不一。加之迁徙频繁,人口流散,其收族之难,费用之大,可想而知。更有个别族人,思想模糊,以为续修宗谱即是恢复封建宗族房头活动,因而处之淡然。此乃认识之误也。
众所周知,谱者,史也。无史何知往?无古岂有今,无祖安有身?谱之不修,犹史之断代也。先哲有云:“一国之民,不知本国之历史文化,实乃可悲之国家;一个民族,不知本民族之历史文化,实乃愚昧之民族。”此乃至理名言。推而广之作一族之族人,不知本家族之历史文化,上不知祖宗姓氏之由来及世系之繁衍,下不顾后世子孙之绵延及字派之传递;上只知其父而不知其祖,下只顾只其子而不顾其孙。如此以往,后世子孙不知其祖宗为谁?根系何处?远近亲疏,无从稽考。五代之内,其辈份自乱,婚配之法以,必将无众。若如此,非徒乱宗乱族,且有乱伦乱法之嫌也,岂非愚哉?
吾等胸怀尊祖敬宗之心,报本思源之念,上承祖宗之遗志,下启后人之愚蒙,不畏艰难,力排异议,迎难而进,幸获成功。此非徒吾等个人之努力,亦吾列祖列宗之在天有灵也。
吾族自始祖良永公至今,已下传十九世,历时五百余年,人口过万,系川邑名门望族。其间,名公大儒,代不乏人;文臣武将,指不胜屈。足见吾族之盛也。当今之时,从政、从文、从教、从商者,不计其数。更有能诗善文、著书立说者,亦有精经营、善管理而发家致富者。此皆吾族之精英。吾等本《告全族同胞书》之精神,愿入谱者,无不一一细录,以传后世。不愿入谱者,则末予收录。望族人深体谅之。
鉴于此次续谱之艰难,今后全族续修,其难度将更大,但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望后世子孙牢记“三十年一修”之祖训,勿忘谱事,一旦条件成熟,务须遵循祖训,躬身力行,修之又修,续之又续,使谱事常兴,家族常盛。果能如是,则吾愿足矣!是为序。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 谷旦
六房三支十四孙家元三元氏敬撰

续修宗谱序
一九九八年,我曾参与地方志的撰写工作。它的目的是“资冶、教育,存史。”
宗谱与地方志,同属一个范畴,它可补地方志之不足,又与之有着近似之目的和相似之作用。历代志士仁人之所以热衷于宗谱的纂修,并乐此不疲者,岂偶然哉!
我们这次续修宗谱,正是继承先人遗志,为子孙分内所当为,以期团结全族,丕振家声,父教其子,兄勉其弟,同心向善造福人类。宁非不朽之盛举!
我们的始祖良永公,自赣迁鄂,数百年来,子孙蕃衍,英才济济,纂修宗谱,代不乏人。但自民国乙丑年续修以来,今已七十余载,若不急谋续纂,后将无能为继。
去年清明,正是我国“纸灰作白蝴蝶”的传统祭扫节日,族叔水学了,惧我族尊卑混淆、世系紊乱;更忧同气连枝,视同涂人,以报本追远之忱,化作敬宗收族之义,毅然决然,出而首倡续修宗谱,奋臂高呼,群起响应。先后附其骥尾者,有族祖家元,房弟继运,我也襄赞其间。余众均各分任其事。
在此之前,我族旅台人士笃于孝行,每于返里探亲之际,除祭祖扫墓之外,便是竞竞于寻根――访抄自己的家乘,以寻其流而识其源,视其枝而知其本。此乃不忘祖宗之故。而我族原各房(支)分存之谱。共七十套,经“十年浩劫”大都化为灰烬,幸存者唯有继洲家藏一套,这才使我旅台族人得以实现他们的夙愿。由此可证明,我族旅台人士,对续修宗谱的殷切期望,较之内地族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促使我们拳拳于续修宗谱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以闸口胡氏宗谱续修委员会的名义,向海内外发出了“告全族同胞书”的呼吁,反应十分良好。族中无数颗善良的心,都在为胡氏宗谱的续修而跳动着。如内地族人红安、国雄、纯林、继唐、胡涛和年学等多人,率先垂范,踊跃输将,使我们“搭台唱戏”,才没有后顾之忧。
最令人感动的是内地孤独无靠的继爽,台湾晚景肖条的树学先生,也分别捐币一佰元和一千元。他们这种明理敦伦,以家乘为重的道德风范,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旅台族中耆儒达学先生,为续修宗谱不遗余力,在旅台族人中奔走呼号、联络募捐,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振汉、继为、达学、化书和四元等多人,纷纷汇来巨款,为我族谱牒之聿观厥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不禁铭感肺腑,万分欣慰,我胡氏之兴,肇基于始祖良永公之积者厚,而又钦我族中诸君子之胸襟恢廓,无私奉献精神之可嘉。故乐而为之序。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刊
七房十六世孙继臣悦诚氏谨撰


谱牒与谱系之存亡绝续,虽属人事,实有天幸!
我族宗谱,自甲子年续修,乙丑年付刊,距今已有七十余年,谱例原定三十年一续,族中有识之士虽有志于斯,但限于客观条件,只有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今年春,族祖家元,族叔水学,族弟继运等,以族谱之久延不修,遗老谢世,搜罗为难,势必不免有数典忘祖之嫌,于是出而首倡,登高一呼,合族响应,乃于清明前夕,组成闸口胡氏宗谱续修委员会,各衷共济,分理其事,但时过境迁,人事沧桑,乙丑年刊谱,大都散佚,无从查找,偶或有所发现,类皆简断篇残,鼠咬虫蛀,几经调查走访,获悉继洲家藏之谱,颇称完善。
追忆继洲祖父家志公,原系七房房长,对族谱格外珍惜,爱如至宝,继洲父亲勤学公,继乃父之志,亦爱谱如命。一九四九年襄水暴涨,河堤溃决,房屋家什全被洪水卷去,勤学公置生死于度外,拼命抢救家谱,才使谱牒未遭毁灭。“文革”期间,勤学公在暴力威胁下,矢口否认秘藏家谱,又使谱牒逃过此劫,得以保全,继洲仰体先志,爱谱更胜于前人,视谱如传家之宝,但一闻族中筹备续谱,便欣然献出其“宝”,虽古之孝子贤孙,亦无过于此也!
我族乙丑年刊谱,由全族分存,共为七十套,大都荡然无存,赖家志公祖孙三代之保管救护,得以保全,存此孤本,实为天幸!
我族自良永公而后,续修宗谱,代有其人。但沿流溯源,良永公后之世系可考,而前者,则付缺如。先哲前贤,于续谱中,时以未得江西老谱为恨,同治辛未年,有江西二族人,携谱自宁都来川收族,会我十三世祖久香公于汉口。出示老谱,得知自霸公迄我始迁祖良永公,继世三十有三,支分派别,世系井然,脉络详明。至此,我族之谱,遂成完帙。
查鄂赣之路程相距千余里,时间相隔千余年,老谱万万不能得者,而居然得之,真奇迹也!昔日得老谱承其先,此次存乙丑刊谱继其后,二者珠联绳贯,一脉相承。然则,谱牒之将亡未亡,谱系之已绝复续,虽属人事,岂非天幸?爰走笔志之。
七房十六世孙继臣字悦诚氏谨撰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刊

续修宗谱序(谱牒意义)
谱系者:在籍录先世人物而详其次序,记述先世氏族和世系,上告祖灵,下书谱牒,奖励其孝友无辱先人也。职是之故:族建谱牒,供宗族人士,识根源、明系统、别宗支、崇伦常,尊族纲,敬尊长、合族众,保连系,促团结,敦互助。此所以叙氏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而家运之盛衰,亦于是徵焉。
曩昔宗法社会,族建宗庙(祠),奉祀列祖列宗,定族规立族列,以维族纪。即以我宗族论,宗祠每于祀祖时,族长则必宣告曰:“祖宗遣训,忠孝勤俭以治家,诚正仁厚以处人。希率子弟笃行践履,毋贻先人羞。然一人荣,虽足为族荣,若一人不肖,亦足为族耻,族之耻,祖宗之辱,家族之羞也,盼世世代代之子孙,懔体斯㫖,其共勉旃”等语。斯亦我先世祖先谆谆告诫之遗范,在“克明竣德,以亲九族。”书曰:“ 庙享之,子孙保之。”为其子孙者,可不慎欤!由此以观:则建立谱牒,不僅只在识根源,叙宗支而已。其涵盖:在训诲启迪,率族念祖,同归省身,进而敦品励行,讲信修睦,使子孙接受宗族风范之熏陶,撷取祖宗之宝训,变化其气质,端正其习尚,规范其行动,指导其人生,除其贪婪淫夫攘夺竞逐之行。俾全族子弟均能明礼尚义,守法重纪,以建立为一文明礼让勤奋进取之氏族,臻于至善,岂可忽哉。
六房二支十六世孙继为敬撰
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季春月刊


本资料由胡海峰宗亲提供。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07-02
宁都晹霁十三修族谱世派源流卷八_Page_13.jpg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07-02
                          启祖良允公的故乡-江西赣州市宁都县大沽乡阳霁村

      良允公具体的迁出时间,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能知道有以下这些信息:
1、良允公生于1457年;
2、明成化年间迁出,成化为公元1465-1487;
3、良允在宁都时,娶永丰县银陇下陈宽哲的女儿为妻,生二子琼斌和琼国;
4、良允公原配生于成化己丑年,即1469年。

从上可推,成化末年,良允公原配陈氏,18岁,育儿两人,还是有可能的。
可以推断良允公离开阳霁村时,应在成化后期,28-30岁之间。
                                                                                  (本资料由胡海峰提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