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235阅读
  • 2回复

胡氏的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0-04-20
胡氏的姓氏渊源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1dc4f99e7690c66c0176a43f1172bd6a0020fd3843995735a31501790ac54550775a4d20b6016ae394b9afa2106331421c78cbe8a5dabbc85595c9f5640671df65664d50edcc15153c737e05cfde859b9b5aa74d5ecc5d2ac494e8f16406d8087c00747558c38af033194f7c417080f40fbf07032a902377ece6557b630bbba707906f5a2860a5bc25cd1601280af31f66544a212d21b1d2643b74cb55d0c606df74e51a3137742cfb50ba67d3f&p=9961835685cc41f508e295794f47&user=baidu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帝舜的后裔胡公满,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有陈国,候爵,胡公满因此又称陈公满、陈胡公、胡公满。

据史籍《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公满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虞舜的第三十三代裔孙,因此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发将长女太姬嫁给他,成为周武王的东床快婿,并赐封为陈侯。

西周时期,陈国的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各大诸侯国之间,虽为西周王朝的十二大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这十二大诸侯国中比较弱的一个国。

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姬林四年(陈桓公妫鲍二十九年,公元前716年),陈桓公曾自不量力,与宋殇公子与夷、蔡宣侯姬措父联合,组成三国联军进攻郑国,却反遭到郑庄公姬寤生亲率大军的大举反侵,搞得陈国还要请求鲁国来救。到了春秋中、后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在向中原发展的过程中,陈国长期成为楚国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

周定王姬瑜八年(陈灵公妫平国十五年,楚庄王芈旅十五年,公元前599年),陈国大司马夏征舒杀了陈灵公自立。楚庄王(熊侣)就以讨伐夏征舒为名,灭了陈国,并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后又听从大夫所劝恢复了陈国,立陈灵公之子妫午为陈国君,是为陈成公。

周景王姬贵十一年(陈哀公妫弱二十六年,楚灵王芈围七年,公元前534年),楚灵王(熊虔)再次灭了陈国,陈哀公沦为楚国的一个大夫。但六年之后楚国内乱,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国公室与蔡侯等因协助楚平王有功,楚平王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陈哀公之孙妫吴成为陈惠公。

到了周敬王姬丐四十一年(陈缗公妫越二十三年,楚惠王熊章十年,公元前479年),陈国在末代君主陈缗公执政时期,终于被楚惠王所彻灭。楚惠王在原陈国之地建立了陈县,成为楚国郡县制度的一个行政区域,后又改为楚国的别都。

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亡国,共传二十四王,历五百六十六年。

妫满在逝世后谥号为“胡公”,称胡公满。陈国被楚国所灭后,其国王族后裔子孙以及国人多有以先祖谥号为氏者,称胡氏,是为河南胡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胡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归姓,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

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为子爵小国。

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其代表的氏族部落被称为归夷,属于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东部一带地区建立了小归胡国外,大部分归夷人不愿臣属于商王朝而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归夷人迁居于汝阴一带,并在该地区建立起妢胡国。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细木。

在春秋末期,弱小的归胡国、妢胡国均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楚国与吴国之间的“豫章之战”,结果,在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楚昭王熊壬(熊轸)在“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的归胡、妢胡这两个小国。

归胡、妢胡两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子孙便都以故国名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统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安徽胡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西周王室称簋史,鲁、齐两国称胡史,其他诸侯国如楚国、秦国、晋国多称胡簋史。

所谓的“簋”,就是盛装精美熟食的器皿,在夏王朝时期称作“胡”,殷商时期至西周时期称作“胡簋”,后世以“胡簋”为“食”的代称,简称就是“簋”。

在史籍《左传·哀公十一年》中记载:“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胡簋,礼器。夏曰胡。”

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多以古称为胡氏。

今北京有一条长达一公里半的著名“簋街”,长街两侧有各种商业店铺一百五十二家,其中餐饮服务业为一百四十八家,集拢了中华天下餐饮的精华,就是承名“簋”的本意——美食吃街也。

  



胡(簋)  



  

第四个渊源:源于百越族,出自春秋末期胡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胡子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一带地区,是由楚昭王熊壬(熊轸)建立的小诸侯国,无爵位。

在史籍《路史·国名记》中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盖楚之所立。”

这个胡子国,实际上并不是归夷人的后代,而是楚国所立的貀国之后代。

貀,传说中的一种兽,如犬一般大,状似虎而黑豹纹,有角,长尾,无两前足,能捕捉老鼠。貀国,史书记载不详,盖为百越族的一支,因族人肤色黝黑且纹身而被称为貀人,无姓氏,世居罗山一带(今河南信阳),实际上是一个较大的古越人部落群体。

楚昭王在吞灭了归胡、妢胡两个小国后,又吞灭了貀国,然后将其后代迁于汝阴西北的妢胡国故址胡城(今安徽阜阳),转封其为胡子国。貀人本无姓氏,就以故妢胡国的国姓“归”为氏,成为另一支归氏。

九十余年后的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率军北上,发动了“滕、郯之战”,在攻灭滕、郯两国之后,回国途中又灭了这个胡子国,该国子民便以国名为姓氏,改称胡氏以念故国,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湖北胡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毋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复姓胡毋氏,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

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

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在秦朝时期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朝时期有胡母生、胡母班等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

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该支胡氏为江浙胡氏

本书按:

历史文献中多有将胡毋氏写作“胡母氏”者,沿传至今,胡毋氏族人自己也写作“胡母”,将误成俗,不算错误。但要注意的是,不论其姓氏字写作“毋”还是“母”,读音皆作wú(ㄨˊ),不可读作mǔ(ㄇㄨˇ)。

  

第六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胡夫,属于以职业称号为氏。

胡,就是动物颈部的咽喉部位,俗称胡喉,是动物最致命的部位之一。

而自古以来,屠户在屠宰七禽六畜时,大多是冲着咽喉部位下刀,因此屠夫的别号就是“胡夫”,历史悠久之极。两周时期乃至清朝时期,民间一提及“胡夫”,就是专指以屠宰为业的职业人群,而“屠夫”则另有“刽子手”的含义。

在屠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职业称号为姓氏者,世代称胡氏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校尉,属于以因故改姓为氏。

胡骑校尉,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军队官职。

汉武帝时期,在京师驻屯军中设置八校尉,分别是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皆隶属于北军司管辖。八校尉的官秩为二千石,下属有丞及司马,领骑兵七百四十~一千二百人。

其中,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是汉武帝特设的职位,胡骑校尉专职掌管驻扎在池阳(今陕西咸阳)的胡骑军队,而长水校尉则专职掌管驻扎于长水与宣曲(今陕西关中)的乌桓人与胡人骑兵。胡骑校尉之职不常设,其职平时多由长水校尉兼任。

由于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职掌管“胡人”,因此多由骁勇剽悍而又忠诚大汉王朝的将领统辖,其中不乏归附汉朝的外族将领。在其军队将士中,多有以军队称制为姓氏者,称胡氏,例如后来著名的的护羌校尉胡畴便是,该支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东汉朝时期太御黄广,属于以因故改姓为氏。

东汉朝时期,有太御胡广,他本姓黄,后改为胡氏。

太御,就是中大夫的官家称谓,是西周时期周穆王姬满所设置的官位,共有八名,统领太御的最高长官就是太仆。汉朝时期就是御史大夫之长,称太御。

胡广,公元91~172年,原名黄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今湖北监利)。

胡广的先祖黄刚,性情清高而有节操。西汉平帝刘衎(刘箕子)执政时期,大司徒马官征辟他去当官。而黄刚为官期间正值王莽篡权,黄刚对王莽极其不满,于是脱下官服悬在府门,弃官出走,逃亡到今湖南北部隐居于屠户中间,改姓为胡(屠夫之意),后史称其为胡刚。直到王莽毁败,黄刚才回到家乡,后生有黄广。

黄广出生时,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了,父母又早逝,他少年即挑起了家庭重担。由于黄广聪明好学,又十分尊敬长辈,为乡里父老所称赞,二十七岁时被举为孝廉,一时传为美谈。当时,选拨官吏的制度叫“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推荐孝顺、廉洁的人给朝廷,然后由朝廷对那些被察举的孝廉进行考试,最后由皇帝委以官职。黄广以孝廉的身份被推荐到京师,考试以后,得到汉安帝刘祜的赏识,不久被任命为尚书郎,后又升任尚书仆射,参与国家决策。

汉顺帝刘保即位后,准备立皇后,而庞妃有四人,不知立哪一个好。于是不少大臣主张祈祷神灵,以求神灵鉴察。黄广则上书极力反对,陈述说立皇后系国家大事,应该凭才论德而不能视为儿戏。汉顺帝采纳了黄广的建议,最后选定良家女子梁贵人为皇后。

黄广历事东汉王朝的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刘昺、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为官三十多年,可谓六朝元老。他清廉正直,明辨是非,不畏权势,一心匡扶东汉的时局,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在大阴谋家外戚梁冀专权之时,他与大臣李固、杜乔一起反对梁冀专权乱纲的伎俩,提出了“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的著名论断。后来梁冀将李固、杜乔杀害,逼黄广出任太尉,黄广忍辱负重,秉公仗义,不为虎作伥,因此最终不为梁冀所容,被三次罢官。被罢免期间,黄广以父亲黄刚曾经用过的姓氏“胡”为姓氏,始称胡广,寄托了一种强烈的“屠尽佞子”之意。直到梁冀被群臣诛杀后,胡广才官复原职。

胡广任职期间,“柔而不乱,文而有体,忠贞之性,忧公如家”,因此,在朝野享有很高的声望。当时流传着一句话:“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胡广博学多闻,“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撰著有《百官箴》四十八篇,被后世人们赞誉为“文典甚美”。他还作有《诗》、《赋》、《铭》等二十二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吏制度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胡广在东汉政权充由外戚和宦官把持的时期,在黑暗腐朽的势力之间游离,能屈能伸,左右逢源,任职多年,而且仍然有所建树,是非常不容易的。当他以八十二岁高龄逝世之际,汉灵帝亲自为他安排丧事,赐葬原陵,谥封为“文恭候”。满朝的文武官员都参加了他的丧礼。后来,在其灵旁还将胡广的画像悬挂于内阁,以表彰这位元老重臣的功绩。在整个东汉时期,只有极少数的名臣才能享此殊荣。

《后汉书》评论胡广时说:“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胡广的后裔子孙,后来世代以先祖之改姓为姓氏,称胡氏,世代繁衍相传至今,是为湖广胡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敕勒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胡氏,出自古代北方匈奴族后裔敕勒族人。

东汉朝以后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外族被称作“胡人”,遂按汉俗纷纷改汉姓为“胡”氏,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为胡氏,后融入汉族,使得后来胡氏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是为陕西、山西胡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胡(纥)骨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中有胡(纥)骨氏部落,在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姓为胡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胡氏之一。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巴颜图氏,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an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巴氏、胡氏。

⑵.蒙古族博尔奇济斯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higis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胡氏。

⑶.蒙古族瑚尔汉氏,世居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h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胡氏。

⑷.蒙古族胡拉特尔氏,亦称瑚尔拉特氏、胡勒目斯氏,世居地待考。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la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康氏、巴氏等。

⑸.蒙古族瑚尔珲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h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胡氏。

⑹.蒙古族瑚尔佳氏,亦称忽思慧氏,该氏族自称是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的后裔,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lgiya Hala。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忽氏等。

⑺.蒙古族胡佳氏,亦称瑚佳氏,源出蒙古陈巴尔虎部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喇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giya Hala。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巴氏、陈氏等。

⑻.蒙古族巴鲁剌思氏,亦称巴鲁喇斯氏,源出蒙古尼鲁温诸部之一。据史籍《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八世祖蔑年土敦的第三个儿子叫合赤兀,合赤兀的儿子长得魁伟雄壮,饭量很大,因此又取名叫“巴鲁剌岱”。巴鲁剌岱后来组建了巴鲁剌思部落,其后人形成了巴鲁剌思氏。巴鲁剌思部后来发生了分裂,部分部众在忽必来等人率领下归附铁木真,其余部众却在著名的“十三翼之战”中与札答兰等部联合,与铁木真为敌。但在“十三翼之战”后不久,这部分人也纷纷归附于铁木真,仍称巴鲁剌思部。后来,巴鲁剌思部参加了铁木真指挥的统一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战争,屡建功勋。大蒙古汗国建立时,巴鲁剌思部的忽必来、忽都思、布鲁罕、合剌察儿均因功受封为千户长,其中的忽必来还被成吉思汗赐封为“云都赤”(佩刀侍卫),总管蒙古军务。后来巴鲁剌思·忽必来统兵西征哈剌鲁国,迫使阿尔思兰汗归降。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在将四大汗国分封给诸子时,巴鲁剌思部的大部随察合台西迁,成为察合台汗国的核心部众。巴鲁剌思氏后来又分衍出许多分支,著名的有兀出干氏、额尔点图氏、也额氏、脱朵延氏等。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lulas Hala。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巴氏、鲁氏、包氏、宝氏、俟氏、司氏等。

⑼.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汉姓多为胡氏、董氏。

⑽.蒙古族俄勒特德氏,汉姓为胡氏、白氏,但亦有取谐音汉字为俄氏者。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胡尔哈氏,亦称呼尔哈氏、虎尔哈氏、虎尔虎氏、瑚尔喀氏,瑚尔哈氏,源出瑚尔哈女真,满语为Hurha Hala,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席北(今内蒙古海拉尔南部)、新达漠城(今黑龙江漠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呼氏、陈氏等。

⑵.满族瑚噜氏,满语为Huru Hala,汉义“阜地、鸟背、龟背”,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胡氏、鲁氏、於氏等。

⑶.满族瑚图氏,满语为Hutu Hala,汉义“丑鬼”,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包氏。

⑷.满族瑚逊氏,满语为Husun Hala,世居五姓庄(今黑龙江佳木斯),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⑸.满族瑚德哷氏,满语为Hudere Hala,汉义“船尾”,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⑹.满族瑚尔泰氏,满语为Hurtai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待考。

⑺.满族瑚锡喀氏,亦称呼依特氏,满语为Husik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胡氏、石氏。

⑻.满族胡扎拉氏,亦称瑚雅拉氏,满语为Huyala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沈阳(今辽宁沈阳),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⑼.满族瑚尔哈喇氏,满语为Hurhala 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⑽.满族胡尔哈苏氏,亦称瑚尔哈苏氏,满语为Hurhasu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胡氏。

⑾.满族库雅拉氏,亦称揆雅拉氏,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满语为Kuyala Hala,世居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黑龙江、毕尔腾、扎思胡里、兴堪、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胡氏、孔氏、李氏、礼氏等。

⑿.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源出卦尔察女真,满语为Sikteri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胡氏、西氏、石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瑚克沙哈里,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费尔塔哈(今吉林辽源)、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sihar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胡氏、扈氏、华氏、关氏等。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达斡尔族瑚雅氏,亦称呼雅尔氏,世居讷迪村(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哈力浅村)、胡纳赫(今俄罗斯滨海省南部)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ya Hala,汉义“半大狍子”。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瑚雅氏所冠汉姓即为胡氏。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记载:

锡伯族瑚尔噶氏,世居黑龙江北岸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rg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瑚尔噶氏多冠汉姓为胡氏、康氏等。

  

得姓始祖:妫满(胡公满、陈胡公)。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4-20
南山辛苦了!仔细读了帖子又长了不少知识!

E-mail:599020594@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4-21
长知识啊,转到空间里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