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282阅读
  • 1回复

“电影皇后”胡蝶祖籍在广东鹤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0-08-14
水寨村飞出一只“金蝴蝶”
“电影皇后”胡蝶祖籍鹤山  

--------------------------------------------------------------------------------


http://e.jmnews.com.cn   2010-8-6 8:12:58  江门日报  评论

  


“电影皇后”胡蝶是鹤山水寨村村民的骄傲。 皇鑫 制图

  「胡蝶是中国近代电影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胡蝶的电影风靡全国,她本人也获得了“电影皇后”的美誉。鹤山市沙坪街道坡山村委会水寨村(原属鹤山市古劳镇)便是这位“电影皇后”的故乡。在回忆录中,胡蝶曾写下“鹤山是我家乡”的感慨之言,但是胡蝶本人生前却只回过家乡一次。留在水寨村的,只有一间布满青苔与蜘蛛网的故居。」

  故里寻根

  一生仅回过一次家乡

  “鹤山是我家乡!”在回忆录里胡蝶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情怀。从上海、香港到加拿大,胡蝶生前一直想回家乡看看。

  据了解,胡蝶一生仅仅回过家乡一次,那时胡蝶还不满十岁,只是在家乡小住了几天就离开了。1975年,胡蝶在加拿大定居期间,一直想回家乡鹤山看一看,她在回忆录中说:“鹤山是我家乡,逢年过节父亲会回乡祭祖。记得那时候女性是不准进祠堂的,据说也上不了族谱,但我成名了,名字破例列入了族谱。”

  1984年,胡蝶在给老同事的一封信中表示,很想回家乡看看,但是到1989年她在加拿大逝世,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对此,水寨村的人自然是感到非常失望的。今年81岁的水寨村村民胡作任告诉记者,胡蝶回乡时,尚未成名,听父老相传,当时知道的人也不多。

  “坡山水寨村86号”是故居

  曾在电影银幕上独领风骚的一代影后,故居到底是什样的呢?近日,记者在坡山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穿过古色古香的连串巷道,来到了一间三户并排的砖瓦房。其中,中间一户门牌上写着“坡山水寨村86号”。

  “这里便是胡蝶故居了。”工作人员说。据了解,胡蝶本人是在上海出生的,她在这里居住过的日子并不长,但是水寨村的乡亲们很怀念这位“电影皇后”。

  记者看到,胡蝶故居面积不大,门外贴着两块牌子。一块写着“胡蝶故居”,一块写着“沙坪街道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推开破旧木门,进去是一个小天井,再进去就是里屋了。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清末民初南方住宅样式,瓦顶和木阁楼由于年久失修已显破旧。青苔和蜘蛛网遍布全屋,与附近新修建的几栋二三层小洋房形成鲜明对比。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3年12月,胡蝶的女儿胡友松女士应鹤山市政府的邀请,第一次踏上母亲的故乡。在水寨村,她游历了母亲一直梦想要回到的地方,替母亲说出了“鹤山是我家乡!”这句藏在心中许久的话。

  据介绍,胡友松回来时,曾捐资修葺了这间故居,也到水寨村的胡氏宗祠参拜,并宴请乡亲父老。对于家乡,胡友松留下了深深的眷恋。在离开胡蝶故居前,她表示,自己是“孤雁南飞,现在找到了自己的根”。

  “她脸上的小酒窝很迷人!”

  记者在水寨村探访时发现,看过胡蝶电影的年轻人虽然不多,但是大家对于水寨村出了这么一位“电影皇后”还是很引以为傲的。胡作任回忆说,自己早年在外“行船”,船每次靠岸,他总要找胡蝶的电影来看。“她脸上的小酒窝很迷人!”说到这里,老人满布皱纹的脸上乐开了花,重新找到了年轻时美好的记忆。“我爱看她的电影,也以水寨村能出这么一位‘电影皇后’感到骄傲。”胡作任说道。

  明星档案

  胡蝶

  (1908-1989年)

  原名:胡瑞华

  籍贯:广东鹤山

  职业:演员

  主要成就:

  1960年获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演艺生涯

  电影皇后

  胡蝶的表演生涯一直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延续到六十年代。然而,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受到好评。她主演《姐妹花》让她的表演艺术达到了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饰演有着不同命运的双胞胎姐妹大宝、二宝,把两个身份悬殊、性格各异的女性刻画得非常细腻。当时,这部影片在国内打破国产影片有史以来上座率的最高纪录,后来到东南亚、日本、欧洲多个国家演出,也大获好评。胡蝶饰演过慈母、女教师、女演员、阔小姐、劳动妇女、工厂女工等多种角色,她的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敦厚、娇美风雅,一度被观众评为“电影皇后”。胡蝶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当时我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星闻趣事

  艺名由来

  1924年,当时上海大戏院经理曾焕堂,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电影演员训练学校——中华电影学校。一个偶然的机会,胡蝶看到了电影学校的招生广告并报了名。为了让自己显得老成一些,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少妇。

  那个时候,当演员的都要有个响亮的艺名。胡蝶原打算取个‘胡琴’的名字,但一想,“胡琴”岂不是整天让人拉来拉去?自己虽然还能随遇而安,却也不想让人拉来拉去。大约想过好几个名字,总不满意,“胡来胡去”的,也不知哪来的灵感,想到了“蝴蝶”。“蝴”和“胡”同音不同字,但还不错,当个“蝴蝶”可以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

  时尚引领者

  作为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成了上海滩时髦女性关注的对象。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有的杂志甚至把她的穿衣打扮从头到脚分解开来,供读者仔细研究。

  文/谢礼鸣 刘利荷



《江门日报》2010-8-6日 A12版 【 我的明星同乡 】版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8-14
中国第一代电影皇后胡蝶  
中国第一代电影皇后胡蝶  

--------------------------------------------------------------------------------


http://e.jmnews.com.cn   2003-10-19 9:07:06  江门日报  评论
http://e.jmrb.com/m/2003/10/19/09/m_4646.shtml

  
陈一峰





胡蝶剧照

  胡蝶,乳名胡宝娟,原籍是鹤山市古劳镇坡山人,1908年出生于上海。

  胡蝶16岁时,我国第一间电影演员训练学校在上海招生。胡宝娟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报名参加考试。同期考生达二千多人,由陈寿荫和洪深(均是著名戏剧专家)担任主考。陈寿荫是大中华影片公司的导演,洪深曾留学美国,专攻戏剧,是资深的编剧家。两人均认为胡宝娟具有灵秀的外表和内在的演员气质。她幸运地被录取了,改艺名为“胡蝶”。

  胡蝶在中华电影学校造诣半年,学习课程有影剧概论、电影行政、西洋近代戏剧史,以及导演、化装、舞蹈、歌唱等十多个门类,学员除了每星期观看两次外国电影作为“观摩”学习之外,胡蝶甚至连骑马、开汽车等技术,也精通纯熟。

  1924年秋天,胡蝶在中华电影学校毕业,陈寿荫便推荐她参加故事片《战功》的摄制工作。此片由广东籍的女演员张织云主演,胡蝶初上银幕,只当配角。

  第一次登上银幕的胡蝶,只是扮演一个游艺大会中卖糖果的女孩。虽然缺乏经验,但非常认真。为了化妆和演出的方便,她连心爱的发辫也剪去了。

  大中华公司拍完了《战功》一片以后,因资金无法周转,与百合电影制片公司合并。胡蝶也转到明星电影公司,参加拍摄武打片《火烧红莲寺》。胡蝶在《火烧红莲寺》一剧中虽然不是主角,但她在银幕上已崭露头角,深得导演和老前辈的赞誉。不久,胡蝶便在《秋扇怨》一剧中担任主演,并且开始走红。

  《秋扇怨》是一部时装悲剧片,剧本是陈铿然在吴江大学读书时创作的。在摄影棚内,胡蝶绝对服从导演的指挥,回到家里则熟读剧本,揣摩人物的性格,钻研人物的内心情感。由于她的刻苦用功,《秋扇怨》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便拍摄完成并上映,颇得观众好评。

  1926年,胡蝶从友联影片公司转到了天一影片公司。该公司是香港邵氏影片公司的前身。天一公司专门改编民间故事拍成电影,效益很好。胡蝶在天一公司拍摄了《梁祝痛史》、《孟姜女》、《白蛇传》、《铁扇公主》等15部影片,演技突飞猛进。

  1928年,胡蝶离开了天一公司,转入明星彩片公司,这是胡蝶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该
公司开创了我国长篇故事片的先河。1930年,胡蝶主演了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
丹》,该片先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然后遍及全国以至南洋一带,连续放映几个月,引起海内外的轰动。接着,胡蝶又在我国第一部发音片《自由之花》中扮演小凤仙。她的演技,使影迷们如痴如醉。

  《姐妹花》是胡蝶的成名之作,在影片中,她一人兼饰大宝、二宝两个角色。在剧中,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才,把演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姐妹花》拍成后,在上海新光大戏院连续上映两个月,场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1985年上海新光大戏院改名为“上海学术电影院”时,还专场重映了《姐妹花》。抗日战争开始,胡蝶在明星影片公司拍出了《狂流》、《脂粉市场》等几部颇有现实意义的影片。

  1933年,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明星日报》举办中国“电影皇后”评选,胡蝶获选票最多,荣膺中国“电影皇后”的称号,并参加了非常隆重的“加冕”仪式。

  自此以后,胡蝶的名字红遍全中国。她的形象和名字以及象征她艺名的小动物“胡蝶”,成了日用品、饰品和旅店、餐厅用以招徕顾客的标记,印有胡蝶相片的明信片雪花般飞出。但同时也有一些电影社、剧团嫉妒胡蝶的名气,不惜造谣中伤,却始终无损她的美誉。

  1935年2月21日至3月2日,苏联为纪念其电影事业发展15周年,在莫斯科举行了国际电影展览会,邀请各国选派电影代表团参加。我国当时选了胡蝶等8人组成代表团,并精选了《姐妹花》、《渔光曲》等8部电影赴会,获得荣誉奖。苏联还特意安排《姐妹花》一片在列宁格勒的电影院公映。

  胡蝶在拍《秋扇怨》时,与广东籍的男主角林雪怀相恋,并订了婚,但因双方性情不合,后来解除了婚约。1935年年底,胡蝶与上海实业家潘有声结婚。结婚后,她本想息影艺坛,但明星公司同仁一致挽留,她又与公司订了每年拍一戏的合约。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胡蝶逃难香港,原订一年一戏的合约也因之停止执行。1943年香港沦陷,胡蝶又转赴四川重庆,到了1945年才与丈夫返回香港定居。1946年,潘有声病逝,胡蝶悲痛不已,为了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便把身心重新投入电影事业。就在那一年,她为大中华公司拍摄了《某夫人》。1947年,与赵丹拍摄了《苦儿流浪记》。

  1959年,胡蝶应香港邵氏公司的邀请担任《童街》一剧的主角。她与男主角贺宾在剧中饰演一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中年夫妇帮助孤儿重聚的故事,演得逼真动人,观众为之倾倒。接着她主演《两代女性》、《后门》等,都获得成功。尤其是《后门》一片,效果很好,获得亚洲第七届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也拿下了最佳主角奖的桂冠。胡蝶夺得金禾奖后,更得电影界的青睐。1966年,台湾名导演李翰祥邀她去台湾拍影片《明月几时圆》和《塔里的女人》。1967年,60岁的胡蝶在拍片中与台湾54岁的地产商宋坤芳认识。宋坤芳-向来就非常崇拜胡蝶,奉之为偶像,凡是胡蝶主演的影片,他都千方百计要看。此次二人相恋仅几个月,便在台湾结婚。几年以后,宋坤芳也去世了。1975年,胡蝶在儿媳的一再恳求下,到加拿大定居,安度她的晚年。

  胡蝶在晚年曾写下了《回忆录》,长达10多万字,1986年写完,同年12月在台湾出版,1987年《南方日报》周末版选辑连载。1989年4月23日晚上7时(加拿大时间),胡蝶在温哥华寓所心脏病发,急送圣约瑟医院抢救无效而逝世,享年81岁。

  胡蝶的一生,经历了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历史阶段,所拍的数百部影片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创立了根基。  (图片由鹤山市博物馆提供,李振江复制。)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