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3947阅读
  • 20回复

《贵州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胡氏宗亲网编辑发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5-30
为庆祝贵州省首届胡氏宗亲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特编辑整理:《贵州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供参会宗亲下载使用:
2011.06.01

下载网址: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020

目录:
01 贵州简史(贵州历史沿革简介)
04《中华姓氏通书--胡姓》胡姓在少数民族中--黄启昌著
08《中华胡氏通谱》贵州卷 选编--胡观文著
19《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贵州篇--胡海著
21《中华姓氏谱.胡姓卷》川贵胡姓--李学勤主编、王庭洽著
23《世界胡氏通谱》首卷各地主要世系字辈--贵州
24 网络收集贵州移民文化资料选
36 贵州胡氏知名人物选编
45 胡氏宗亲网收集整理的贵州各地胡氏支派资料



贵州简史(贵州历史沿革简介)
http://13645815135.blog.163.com/blog/static/1153900442009912629673/

一、历史脉络
   作为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贵州有悠久的历史,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由黔西南、黔西北到黔北呈曲线分布,无论早中晚期均相互关联。从发现的3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看,贵州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其中最重要的有:黔西观音洞古人类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距今约五十至六十万年,稍早于北京猿人;桐梓岩灰洞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桐梓人”,处于“古猿人”向“古人”过渡阶段,是我国南方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水城硝灰洞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水城人”,属典型的中晚期“智人”。是我国南方发现古人类用火最早和最多的遗址,时间约晚于桐梓人;兴义猫猫洞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兴义人”,  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时间晚于水城人。属“古人”向“新人”过渡的晚期“智人”;普定穿洞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穿洞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出土文物最丰富的遗址,较系统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活动状况;具有重要考古研究价值的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对研究远古人类东西方文化交流、古人类迁徙、古人类生活原貌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被列入“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石器时代,贵州发现多处遗址。根据威宁、赫章、毕节、平坝等地发掘研究,贵州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由打制石器转入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阶段。农牧业已从狩猎采集中分离出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至5000年。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今贵州地区行政区划情况,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属“鬼方”,一说认为属古“牂牁国”。有待出土文物及文献作进一步研究。
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年(公元前7世纪至前1世纪),今贵州地属夜郎国,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秦统一中国后设置的黔中郡辖今松桃、铜仁一带。
汉代,牂牁、武陵、巴、犍为四郡分治今贵州地,部分地方形式上纳入中央王朝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松散的“羁縻”关系。
    秦汉时期,夜郎国逐渐缩小。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至前25年)夜郎王兴因反叛被诛,夜郎国灭亡。
    魏晋南北朝,今贵州所辖郡县略有调整。隋代设沅陵等六郡辖今贵州地。唐代基以乌江为界,江以北设经制州,朝廷委派官吏治理,江以南为“羁縻”州,由民族首领治理,仍推行汉代的“羁縻”政策。
    宋代今贵州虽分属夔州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潼川路管辖,实际大部分地区仍分布着数十个羁縻州。从汉至宋,贵州成为全国“羁縻”州最多的地区。
    元代置行省。今贵州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省。并开始推行“土司制度”。设有八番顺元、播州、思州、思南、亦溪不薛、乌撒乌蒙等六个宣慰司及普定、普安、永宁三路。
    明初维持元代土司制度,并先后设立30个卫、140多个所,置屯军镇压威慑少数民族。明代设三司治理行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因思南、思州两宣慰司长期争斗,明王朝杀田琛、田宗鼎两宣慰使,撤销宣慰司,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省,成为全国13个行省之一。永乐十四年(1416年)设贵州提刑按察使司,贵州三司齐备,下辖思南、镇远、铜仁、乌罗、思州、石阡、新化、黎平八府;普安、普定、永宁、镇宁四州及贵州宣慰司。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反叛被诛后,撤销播州宣慰司,设遵义、平越二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原明朝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帝位,年号永历。在清军追击下,永历政权先后迁到梧州、桂林等地,顺治九年(1652年),大西军余部将领孙可望迎永历帝至贵州安龙并独霸朝政,顺治十一年(1654年),永历帝支持李定国除孙未遂,孙即于安龙诛杀了参与此事的18位大臣,其墓葬后人称为“明十八先生墓”,并建祠供后人瞻仰。顺治十三年(1656年)李定国军至安龙,移永历帝往云南。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在缅甸被杀。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攻占贵州,继明代永乐、万历两次“改土归流”,康熙、雍正两朝全面推行“改土归流”。贵州土司制度基本废除,但残存一些长官司,至民国时期仍有土司存在。清初从邻省划进遵义等州县属贵州省,清末贵州省辖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53长官司。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4年(1935年),贵州相继为兴义系军阀和桐梓系军阀统治。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尾追红军进入贵州,取代军阀统治,建立中央直接控制的政权。民国30年(1941年),设贵阳市、新增6个县。至民国38年(1949年)全省有1直辖区、6行政督察专员区;1市、78县、1设治局。
二、历史事件及名人
   贵州虽处西南边陲,但民风开化较早,历史文化名人荟萃。早在两汉即有舍人、盛览、尹珍等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明正德年间,著名理学家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在今修文)任驿丞时,创立世界闻名的“知行合一”心学理论,王阳明先后在修文、贵阳讲学,大开贵州学风。在他的思想影响下,贵州又出现孙应裕、李渭等著名理学家。明代,贵州有著名诗人谢三秀、吴中蕃等。明末著名画家杨龙友在抗清斗争中牺牲。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学者郑珍、莫友芝在整理与考订历史经书方面作出很大贡献。清代有麻江人夏同和、贵阳人赵以炯两名状元。民国时期,画家姚华、作家谢六逸、蹇先艾等都知名于国内外。
  贵州各民族有一批卓越人物。蜀汉彝族首领济火献粮助诸葛亮南征,在西南地区开发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起了较大作用。明洪武年间,贵州宣慰使奢香(女)协助明王朝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安定边疆,功勋卓著。奢香开修文至毕节龙场九驿,通今威宁、毕节、大方、贵阳、施秉、湄潭的驿道,为贵州交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是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咸丰同治年间,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贵州发生各族人民起义,给清王朝统治以沉重打击。其中著名起义领袖有张秀眉(苗族)、姜应芳(侗族)、潘新简(水族)、号军何德胜(汉族)等。
    历史上贵州名将名宦很多。明末有永历王朝兵部尚书、黎平人何腾蛟在抗清斗争中牺牲。清光绪年间织金人丁宝桢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先后治理黄河、整修都江偃,在川黔边开仁、綦、涪、永四岸、输通川盐人黔渠道。光绪年间,遵义人黎庶昌出使日本、意大利等国,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外交家。
    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人民为反对外国势力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先后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八年(1869年)展开“反洋教”斗争。发生了青岩、开州、遵义三大教察。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其中青岩教案是全国发生最早的教案。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在北京约集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签名上书,提出拒绝和约、抗战到底、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在这次上书中贵州有96名举人参加签名,表现了贵州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精神。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贵州革命党人于11月4日举行起义,次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军政府被保守势力和地方军阀推翻。民国4年(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全国发动护国之役,贵州在青年将领王文华推动下宣布独立,出兵讨袁。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王文华响应孙中山号召,命令袁祖铭带兵入川作战,打击北洋军阀。
    中国工农红军从1930年至1935年先后6次转战贵州。足迹及60多个县,进行数十次战役、战斗。1930年4月,红七军进入荔波、榕江,5月返回广西。1930年4月,红八军进入望谟、贞丰地区,10月返回广西。1934年红三军在贵州建立“黔东特区”,成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同年红六军团进入黔东,10月在印江木黄与红三军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并按中央布署转移湘西。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黎平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1935年1月,先后在余庆迥龙场、瓮安江界河强渡乌江,1月7日进占遵义。1月15日至17日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革命。其后,二进遵义,四渡赤水、开辟长征胜利道路。红二六军团转战湘西后,于1935年1月经黔东向黔西北挺进。1936年2月在大方成立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4月离开贵州赴金沙江。红军在转战贵州期间,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光荣牺牲。
    在革命斗争中,先后还有贵州籍革命先烈邓恩铭(水族、中共“一大”唯一少数民族代表)、周逸群、龙大道、冷少农、王若飞、黄齐生、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林青以及黄大陆、李策等数百名革命烈士先后英勇就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贵州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在中共贵州省工委领导下,先后成立“贵州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贵州地方部队”等,并派中共党员和革命青年进人“筑光音乐会”“沙驼业余话剧社”等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月至1941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在贵阳设立交通站,接应各地过筑的我党我军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及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范文同、长征等,转运数百车从香港来的军需物资去延安,安排越南同志及我党部分领导同志家属在贵阳的居住和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有浙江大学、大夏大学、唐山工学院、湘雅医学院、桂林师范学院、之江大学以及一大批军事院校内迁贵州,贵州高等教育空前繁荣。一大批文化名人,如科学家竺可桢、茅以升、苏步青、李四光;文学家茅盾、巴金;画家徐悲鸿、刘海粟;音乐家马思聪等先后到贵州讲学、创作或举办书画展,推进了贵州文化艺术事业。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贵州犯下滔天罪行。1939年2月4日轰炸贵阳,伤亡1223人,财产损失达法币2500余万元。1944年11月至12月,日军侵犯独山、荔波、三都、丹寨、都匀5县,伤亡我国民众24250人,财产损失法币1524亿元,史称“黔南事变”。  
    民国27年(1938年)11月,国民党军统局建立息烽集中营,囚禁中共党员和抗日人士,先后关押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抗战的杨虎城将军及中共地下党领导人车耀先、罗世文等。民国34年(1945年)7月,张露萍等7名中共党员被杀害。民国35年(1946年)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关押的63人移往重庆,其中61人在重庆解放前夕遇难。民国27年(1938年)至民国35年(1946年)期间,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将军被国民党军统局转送贵州修文、开阳、桐滓、贵阳软禁,后转押重庆。
    1949年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和第三兵团第十军分别由川湘鄂边境进军贵州。突破国民党黔东防线,11月15日解放贵阳,21日解放遵义,12月上旬贵州全境解放。1950年至1951年我军进行10多次大规模剿匪战役,全歼国民党土匪,巩固了人民政权。贵州的解放,翻开了贵州历史的新篇章。
三、解放后行政区划
    贵州解放后,为适应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全省行政区划不断进行调整。1949年11月贵州解放之初,在民国时期所划贵阳市及省政府直辖区、第1至第6行政督察专员区共8个地级行政区的基础上调整为贵阳市及贵阳、安顺、兴仁、毕节、遵义、铜仁、镇远、独山8个专区,共9个地级行政区。1952年11月,贵阳专区迁往贵定,改称贵定专区;兴仁专区迁往兴义,改称兴义专区;独山专区改称都匀专区(原即驻匀)。     1955年3月,遵义市改为地级市,贵州省辖2地级市、8专区。1956年4月,撤销贵定、都匀、镇远、兴义4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辖2地级市、2自治州、4专区。1958年12月,遵义市降为县级市,划归遵义专区领导,贵州省辖1地级市、2自治州、4专区。1965年7月恢复兴义专区,贵州省辖1地级市、2自治州、5专区。1967年设六盘水地区,贵州省辖1地级市、2自治州、6地区(1967年起,专区改称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六盘水市,贵州省辖2地级市、2自治州、5地区。1981年3月撤销兴义地区,建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辖2地级市、3自治州、4地区。1993年12月,撤销遵义地区,设置遵义市,贵州省辖3地级市、3自治州、3地区。2000年6月,撤销安顺地区,设安顺市,贵州省辖4地级市、3自治州、2地区。
  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行政区经历多次调整。1950年,在民国时期78县和1设治局共79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基础上调整为1市(不包括地级市,下同)、79县、5市辖区(贵阳市设1、2、3、4及郊区)。1951年撤销遵义市。1952年恢复遵义市,撤销惠水、炉山、丹寨3县,设3自治区。1954年,撤销台江、雷山、罗甸、威宁4县,设4自治区。1955年1月上述7个民族自治区改称民族自治县。3月,遵义市升为地级市。7月,贵阳市调为4市辖区(云岩、南明、富水、郊区)。1956年,因黔东南及黔南两自治州建立,撤销惠水、炉山、丹寨、台江、雷山、罗甸6自治县,改设6县;撤销松桃、三都2县,设自治县。1957年,撤销贵筑县,辖地划入贵阳市。1958年,增设安顺、都匀2市,遵义市降为县级市,贵阳市调整为云岩、南明、花溪、乌当4市辖区。同年12月,增设凯里县(炉山县改名),撤销遵义、安顺、都匀、道真、凤冈、余庆、关岭、晴隆、福泉、龙里、贞丰、册亨、江口、玉屏、荔波、平塘、紫云、丹寨、雷山、麻江、炉山、天柱、台江、从江、施秉、岑巩、三穗等27县。1960年,撤销郎岱县,设置六枝市。1961年8月,恢复遵义、道真、凤冈、余庆、玉屏、江口、关岭、晴隆、贞丰、册亨、麻江、天柱、岑巩、从江、雷山、荔波、平塘、紫云、龙里、福泉等20县。1962年10月,撤销安顺、六枝、都匀3市,恢复安顺、施秉、三穗、台江、丹寨、都匀6县,设六枝县。1964年撤销镇宁县,设自治县。1965年,撤销望谟、册亨、贞丰、安龙、紫云5县,设置自治县。1966年,增设六枝、盘县、水城、开阳、万山5个特区。同年,恢复安顺市。1968年撤销万山、开阳2特区。1970年恢复万山特区。1973年6月,贵阳市增设白云区。1981年因黔西南自治州建立,撤销望谟、册亨、贞丰、安龙4自治县,设4县。1983年,撤销都匀县;撤销凯里县,设凯里市;撤销玉屏县,设自治县。1987年7月,撤销兴义县,设兴义市。1987年8月,撤销铜仁县,设铜仁市,1987年12月,撤销水城特区,分设钟山区、水城县。1990年2月,撤销安顺县;1990年9月撤销赤水县,设赤水市。1992年11月撤销清镇县,设清镇市。1993年12月,撤销毕节县,设毕节市。1995年12月,撤销仁怀县,设仁怀市。1997年6月,撤销遵义市(县级),设红花岗区。1999年2月,撤销盘县特区,设盘县。2000年1月,增设贵阳市小河区。2000年6月撤销安顺市(县级),设西秀区。2003年12月,遵义市增设汇川区。至2005年12月止,全省有9县级市、56县、11自治县、10市辖区、2特区,共88个县级行政区;有508乡,252民族乡、691镇、92街道办事处,共1539个乡级行政区。


胡姓在少数民族中
选自黄启昌《中华姓氏通书--胡姓》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00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不断地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胡姓像许多大姓一样,以汉族主体,但也有相当部分融合到其他少数民族中。瑶、鲜卑、契丹、溪、高车、满、苗、普米、伊斯兰等古今民族中,都有胡姓的存在。

        纥骨氏改胡姓——胡姓的又一来源

        历史上的胡姓,除首篇中提到的三个来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改姓,北魏时鲜卑族拓跋部的一支——纥骨氏改姓胡,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目前有关姓氏的著作、辞书,无一不把它作为胡姓的来源之一,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就持此见。

        拓跋氏自称为轩辕黄帝的后裔,约公元4—6世纪,崛起于河西,建立起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大魏王朝,史称南北朝时期。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举改革,禁胡服,断胡语,就连姓氏也改用汉姓。

        鲜卑族本无姓氏,而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魏初统国36,大姓99,魏收《魏书》载有118姓,其中宗族10姓,胡姓为宗族10姓之一。《官氏志》云:“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摄领之,乃分其氏。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孙叔氏。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凡于帝室(托跋氏)为十姓。”

        关于纥骨氏改为胡氏,  《元和姓纂》十一模、  《通志•氏族略》都有与《魏书•官氏志》大同小异的记载。

        纥骨氏是鲜卑族、高车族融合的结果。(参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高车族胡氏名人,北魏时有胡泥、胡琛。胡泥在《北史》卷87、《魏书》卷89有传。传称他为代(今山西大同市)人,代郡为魏首都,故姚氏疑其为高车族。胡泥历官至司卫监,赐爵永成侯。曾率勒禁中,不惮权贵,对宠臣殿中尚书叔孙侯头绳之以法,受到孝文帝的嘉奖。出为幽州刺史,表荐北平硕学阳尼,转为定州刺史。泥以酷吏名著后世,刑罚酷滥,接受贿赂,结果引起公愤,孝文帝不得已令其自尽。伏法之前,孝文帝特临龙华殿接见他,又遣侍臣宣诏责其暴虐,赐其就家自尽。

        胡琛是北魏末年高平镇起义领袖,高平镇(今宁夏固原县)人,本为敕勒(高车)族猷长。正光五年(524年),高平镇平民赫连恩等响应破六韩拔陵的号召,起义于高平镇,杀死官吏,共推胡琛为首领,称高平王。孝昌元年(525年),所部打败魏将卢祖迁,进据黑水(今甘肃舟曲西南)。又大败有“古之关(羽)、张(飞)”之誉的征西将军崔延伯,大长起义军士气。同年8月之后,由于北魏的从中挑拨,起义军各路互相残杀,胡琛也被破六韩拔陵使者费律诱杀。

        契丹族中的胡姓

        契丹是在中国北方发展成长的草原民族,它起自汉末,源于东胡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她不断地吸收邻族的成分,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如契丹“古八部”的传说,实际上是邻近的诸部族,即所谓“东北群狄”所形成的亲密关系的体现。到唐末,契丹族涌现出了耶律阿保机这样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在统一各部落,征服其他民族的基础上,在北方建立起与北宋王朝相对峙的辽国(公元916年建国,比宋王朝还要早40多年),这对契丹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和划时代的意义。

        契丹部族本也无姓氏,只是各以所属之地名称之,到阿保机建国,才开始把王族称为“横帐”,并仍用所居地名“世里”著姓,世里即耶律氏,为帝族。后又赐后族姓萧氏。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就云:“故北番惟耶律、萧氏二姓也。”至于契丹族其他姓氏,则是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与汉、奚等族通婚、融合而形成的。

        契丹族胡姓产生较早,五代后唐即辽初著名的草原画家胡环就是契丹胡氏的杰出代表。胡环是辽代最著名的契丹族画家。据《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是后山契丹人,本乌索固部落(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呼伦池西南一带)人。后来可能在范阳(今北京附近)居住过,故一说范阳人。他的主要生活年代,约当公元10世纪。所画善于表现北方边疆放马,驰逐射猎,以及边塞草原的生活情景。同时对帐篷、旗帜、弓矢、鞍垫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具,描绘逼真,尤工画马,用笔清劲细密,骨格体状都生动有神。其作品丰富,《宣和画谱》曾收录65件,今多已散佚,存世作品有《蕃马图》、《回猎图》、《还猎图》、《卓歇图》等。其子胡虔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继承了父亲的画法,成为辽代的一个有名画家。

        胡姓为瑶族的大姓之一

        瑶、苗、畲等民族同出一源,都是尊奉盘瓠为始祖、信奉盘瓠图腾的民族。所以,苗、瑶族有禁吃狗肉的习惯,因为盘瓠的真身为龙犬。有关盘瓠神话传说的记载,较早的有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现存于《后汉书•南蛮传》,其文如下: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头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  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

        这就是苗、瑶等族的来源。

        瑶族在长时期的与汉等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在姓氏上逐渐形,成十几大姓:胡姓在瑶族中堪称大姓。《小知录》卷三记载:“瑶名輋客。古八蛮之种,始五溪,出自盘瓠,蔓延于楚粤。……多蓝、胡、盘、侯四姓。”清陈徽言《南越游记》卷三则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击五溪蛮,平之,其后生齿日繁,洞庭之南,苍梧之北,蔓延溪洞间,皆其种类,即今之瑶人也。瑶之在粤西者,多胡、侯、蓝、盘四姓,其在楚粤之交者,多赵、李、唐、沈诸姓,此数大姓,在诸瑶中独强悍,余姓推之为渠魁,各雄长一区焉。男妇服彩斑斓,跣足椎髻。”由此观之,胡姓在诸瑶中实为大姓之一,特别是在粤西、楚粤之交(即广东、湖南之间)更占重要一席。

        瑶族内部有许多支系,大体而言有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兰瑶五大支系,各因不同的特点而得名,如盘瑶是因崇信始祖盘瑶而得名,花兰瑶则是因衣着彩色斑斓而得名。在姓氏上也各有不同,其中有胡姓的主要是盘瑶、花兰瑶。盘瑶按盘瓠的传说有十二姓:盘、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沈,花兰瑶主要是姓蓝、胡、侯、冯、相等。上面陈氏所言的粤西之瑶,“男妇服彩斑斓”,就是指花兰瑶。

        《过山榜》中的胡姓

        《过山榜》,又叫《评皇券牒》、《盘王券牒》、《过山图》等,它是在瑶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文献,它记载了瑶族的起源传说以及过山耕作不交税纳粮的权利。

        《过山榜》以十二姓为主要内容,所记十二姓大抵有二大系:

        甲:盘、沈、郑、黄、李、邓、周、赵、胡、冯、雷、蒋
        乙:盘、沉、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

        二大系中都有胡姓,且都排在第九位。由此也可见,瑶族中很早以来就有以胡著姓者。

        盘瑶十二姓的来历见之于各地流传的《过山榜》中。且说盘瓠以助国有功,得评王配以宫女后,生了六男六女,评王听说后十分高兴,传敕封盘瓠为始祖盘王,赐六男六女为王瑶子孙,许自称瑶人,并安十二姓。胡姓一般排在第九位,但名字各有不同,一云进成,或进盛,或珍,或珍瑞,或广通,或世珍,或通广,或昌贵等等。

        胡姓与其他瑶族十一姓一样,曾经历过长期的艰难迁移过程,足迹普及南方各地,远至安南(即今越南)、泰国等地。

        《过山榜》对古代瑶族人民历尽艰辛、飘洋过海的情况作了较多的描述。大概意思是宋景定元年(1260年),世界大旱,“江边钓鱼,失了红火,烧了百姓黄杉树”。为了维持生计,十二姓瑶人决定大迁徙,他们备了十二只大船,选择四月初八良日,飘游过海。一路上他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大风大浪,“游到半滩,会着狂风打落,波浪里头无揽投靠,无处投机”。但他们终于克服了困难,于八月十五日来到了南海小南渡。在这次大规模飘洋过海中,沈姓不幸遇难,从此没有了沈姓,故实际上只有十一姓。一说是在飘湖过海后,被流民拐带去满女盘妹左,去了一姓。十二姓在小南渡各分眷内,各写路途,下山落业。从此,瑶人十二姓遍布天下。

        据湖南蓝山县荆竹乡发现的《过山图》说,十二姓瑶祖源于南京七宝大洞、会稽山,浮游过海以后,子孙分流天下。“南北二京、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陕西一带山林,任凭瑶姓望青采斩火种。”这些地区大致反映了瑶族的分布情况。不仅如此,瑶人还远到交趾(今越南)、泰国,疑越南18世纪的胡朝建立者即为瑶人胡姓的后裔。而在泰国则已发现类似《过山榜》的瑶人文书。

        胡姓作为瑶族的大姓之一,虽不如盘、赵等姓那么显赫,有世次可考,但我们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瑶族聚居,哪儿就会有胡姓子孙。《过山榜》也可作为瑶族胡姓姓族历史的见证文献。(参见《瑶族(过山榜)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胡姓成为普米族的一分子

        普米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祖为《后汉书,西南夷传》所记载的“贵妇人,党母族”的古羌人的遗裔,所居之地为川滇边境的“阿丹国”。《异域志》云:“阿丹,其国与椤椤同,乃西蕃种类,盘瓠之裔也,与云南、四川之境相邻。”如此看来,普米族与苗、瑶等族同是盘瓠之裔,他们之间具有亲族的关系。其分流与发展,应与苗、瑶族一样,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在普米族中有胡姓,但其源流不清楚。我们是不是能够这样说,在与汉、瑶等族的长期相互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在文化观念包括姓氏文化上,或多或少会接受较为先进的汉文化,胡姓或许就是与汉文化融合的结果。60年代,国家曾组织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系统调查,据对云南良蒗彝族自治县喇波村的调查,该村以纳西族为主,另有普米族、汉族。普米族有熊姓、胡姓、和姓五户,是属阿氏纳西贵族的“阿姓十二家”的“责客”,即百姓。据他们自己说,其先人是从四川木黑县境内迁来的,熊、胡、和•三姓都有亲族居住在永宁把甸、翠依、木底菁等地。他们来到这里已经历几代上百年了。这样,我们可以肯定,普米族中胡姓聚居的地方还主要是在其祖居地四川。(《宁蒗彝族自治县纳西族社会及家庭形态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满族中的胡姓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显赫的民族,其先人曾先后建立了金、清两个王朝。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对中国历史有着较大的影响。

        满族的先世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姓氏,到辽金时期的女真人才有。《金史》所载姓氏,基本上都为后世所沿用。关于姓氏源流,《钦定八旗氏族通谱辑要》有一段总结性的话:“谨案八旗满洲姓氏,多系复姓,自二字至三四五字不等,总无似汉人以单字为姓者。缘满洲先世散居于长白山一带地方,溯其得姓之始,或从所居山川为姓,或遇事务有可纪详者,因以为姓。厥后虽迁徙不常,均世世谨守,罔敢改易。……亦有直以国语、蒙古语为姓者,此满洲姓氏源流之大凡也。”清乾隆时修成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八旗满洲姓氏的总集。《通谱》所载八旗满洲的645个姓氏(除皇室爱新觉罗氏),附有蒙古姓、汉姓、高丽姓521个,共1166个姓。可见,满族姓氏的丰富多彩与发达。

        库雅拉氏音译汉字胡为姓

        满族姓氏的演变有如下特点:沿用金朝所定汉字;以满姓字头音译汉字为姓;以祖先姓名第一字为姓;以满语词义为姓;以官名为姓。另有个别的赐姓。库雅拉氏汉姓为胡,当属第二种情况。

        库雅拉氏是世居黑龙江一带的宗族,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省。据《库雅拉氏宗谱》(今存辽宁省图书馆)记载:始祖济祜讷原为窝集部绥芬路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归顺努尔哈赤。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世安图任世管佐领,移居宁古塔,后又移驻吉林。二十二年,六世巴齐那从征罗刹(沙俄)于瑷珲,又迁墨尔根,族人有迁瑷珲、阿勒喀楚、齐齐哈尔、北京等地者。

        库雅拉氏屡立战功,历任官员,赏戴翎顶不乏其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34《库雅拉氏》条云:库雅拉为满洲一姓,其氏族散居于兴堪村等地方。下立有克彻尼、布克德、扎库纳三个家族传,并附载爱泰、额尔青、辉和伦等数10人。克彻尼,正白旗人,世居兴堪村。清初归附努尔哈赤,因功优授骑都尉。又招抚额赫库伦、阿库里、尼满等处,授一等轻车都尉,任佐领。年老.退休,•由儿子额克仕讷袭职。额克仕讷曾二次出关,过北京,征山东,在密云县大败前来堵截的明兵,后攻占新城。叙功加一云骑尉。后三遇恩诏,加一等男。卒后,其子萨尔查、孙孟额图相继承袭。后孟额图卒,由弟福尔赛袭职,但削去恩诏所加之职,袭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

        克彻尼另一孙子佛衣保由佐领从征福建,曾败郑成功之兵,后  征陕西,在秦州阵亡,赠云骑尉。其子德勒慎袭职,任副都统兼  佐领。德勒慎有二子,长松山袭职,乾隆时任协领,次德文,任  佐领。

        克彻尼之兄德尔格慎,官至膳房总领,其子僧吉彻官至骁骑  校,塞尔敏官至护军校。孙明阿纳官至三等侍卫,索住官至郎中。曾孙多尔赛官至笔帖式,苏成任六品官。

        克彻尼堂兄弟绥和多,官至参领兼佐领。绥和多之孙奋绩布曾任助教,元孙常柱曾任笔帖式。克彻尼族孙布里喀官至佐领,乌达那官至笔帖式,曾孙哈达那官至前锋统领。乾隆时族曾孙爱珠哈、岳灵阿、元孙伊德分别任三等侍卫、头等护卫、蓝翎侍卫之职。

        布克德,镶红旗人,世居洪鄂村。清初归附努尔哈赤部。其曾孙科齐,由闲散二次过北京,从征山东。梯攻潍县,以第二个登上城墙立功,授云骑尉。后三遇恩诏,加三等轻车都尉,卒,其子忠吉纳袭职。又布克德元孙殷达浑,由护军校从征四川,于野狐岭、平阳关等处屡次取得胜利,卒后叙功,赠云骑尉。因无嗣,由兄弟忠吉纳承袭,并为二等轻车都尉,任护军参领。忠吉纳之后,先后由子禄德、孙德升袭职。布克德另一元孙那尔善,乾隆时任护军校。

        扎库纳,正蓝旗人。其子奇图伦,因办事有能力,忠于职守,授骑都尉,后三次围攻锦州,击明洪承畴,阵亡,由子哈福纳袭职。哈福纳官加至二等轻车都尉,到其子富纳袭职时,削去所加之职,承袭骑都尉。孙楚宝袭职,卒无嗣,由富纳之弟抖纳承袭,也无嗣,故未袭。后奉雍正皇帝恩旨,将原袭骑都尉减为云骑尉,令抖纳外孙婿那木都鲁氏之敏森承袭。

        克彻尼、布克德、扎库纳家族均为库雅拉氏,即胡姓。他们都是清初的功臣之族,到乾隆九年(1744年)《通谱》修成时,已传四五代,有loo多年的历史了。以克彻尼家族为例,族大支繁,官宦辈出,历久不衰,实可算得是清初的一个较大的家族。

        《通谱》所载库雅拉氏清初归来之人,有正白旗爱泰、额尔春、 辉和伦、穆喇浑,正红旗阿喇楚、包衣阿晋泰、正蓝旗扎哈达等  人。爱泰,绥分(今黑龙江省境)人,曾任防御。子外库。官至  协领,曾孙哲库纳官至步军校,七十一曾任佐领,元孙福明任护  军校,永明任前锋校,永福任骁骑校。额尔春与爱泰同族,曾孙  锡察拉曾任护军校,锡喜纳曾任骁骑尉。辉和伦也是绥分人,曾  孙杭球官至步军校,根培官至护军校,元孙邑赫官至佐领,石图  任骁骑校,四世孙锡喇•图任鸣赘。另有族曾孙古藻,官至步军校,  达什休官至郎中,庆绶官七品。族元孙华巴官佐领,岱敏、九十,  俱官七品,布哈官防御。四世孙苏德,乾隆时为护军校。

        穆喇浑,浑春(今属黑龙江省)人,其曾孙委赫岱,乾隆时任前锋校。

        阿喇楚,正红旗,乌苏里人,其曾孙噶布喇曾任城门尉,元孙噶尔萨官至协领,全保,乾隆时任协领。包衣阿晋泰,沈阳人,其子瑚尔拜,曾任七品典仪。正蓝旗扎哈达,虎尔哈(今属黑龙江省)人,其孙巴尼,曾任六品官。

        天聪(1627—1636)时来归之人有正黄旗乌勒莫,滹野河人,其曾孙喀木官至步军校。正蓝旗色尔球,虎尔哈人,其孙森特官至步军校,曾孙留保伦,乾隆时任三等护卫。

        库雅拉氏在清初还有:正黄旗庆科,吉林乌喇人,其孙潘图,乾隆时任乾清门头等侍卫;佛忒讷,浑春人,其孙爱胡善官至佐领,乾隆时曾孙阿山、巴克什纳,俱任佐领,阿尔珠任二等侍卫,巴尔蒙阿任骁骑校。另有族孙赫穆努,任三等侍卫。爱努,浑春人,其元孙车璧舍、萨番喀沙,乾隆时均为三等侍卫,四世孙塔尔穆善则任蓝翎侍卫。章吉纳,与克彻尼同族,其孙色克齐,乾隆时任三等侍卫。镶红旗社库,绥分人,其孙精额德官至护军校。镶白旗伊礼布,福尔建哈达人。

        从《通谱》所载人物看,库雅拉氏是一支在前清、清初很活跃的满族姓族。她的分布很宽,从旗属讲,正白、镶红、正蓝、正红、正黄、镶白、包衣等旗都有库雅拉氏。从地理分布讲,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境内,另有少量定居于沈阳、吉林等地。还有部分迁居到关内,如《族谱》所提到的北京。其原因是清朝建立后,随着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八旗兵丁被分拨到北起黑龙江,南至海滨,西起伊犁,东至海滨的90余处驻防,使满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康熙时清朝在吉林宁古塔,把赫哲人、库雅拉人编为52佐领,称为“新满洲”。“三藩”叛乱后,便一半留守本地,一半内迁。十七年(1678),31佐领分驻盛京、锦州、广宁、义州四城,各给房屋地粮,令其披甲种地,顶粮当差。

       包衣胡姓、八旗汉军胡姓

        在满族胡姓中,除库雅拉氏为胡姓外,还有同姓不同宗的包  衣胡姓、八旗汉军胡姓。汉人迁居关外后,为能获得八旗王公贵  族和官员的庇护,得以种田谋生,一部分投入王府种地或当差,加  入了满洲旗籍,成为王府的包衣(即世仆)。一部分加入八旗汉军,  他们和八旗满洲同称旗人。他们在与满洲八旗长期的共同生活中  语言、文字、宗教、住所,习惯、精神、体质等方面,逐渐趋同,  出现了构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必备条件。尽管八旗汉军的族籍十  分复杂,但满洲八旗“只分旗、民,不分满、汉”的说法却是值  得注意的。基于此种认识,我们不妨把包衣胡姓、八旗汉军胡姓  放在满族胡姓这里来叙述。

        八旗汉军胡姓,有原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小庄蔡家坟的胡氏,  有原居山东济南府武州县的汉军正蓝、正黄旗胡氏。据《胡氏古  今家谱》记载,明时有胡鸾,系山东济南府武州县人,官居游击,  是一名下级军官。清顺治八年(1651)拨往盛京当差,后拨广宁。  其子胡汝官、孙胡思化,奉旨拨在盛京正黄旗当差。思化有三子:  有功、有明、有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分居,四十三年分  旗,正蓝、正黄两旗当差。胡有功子胡天德离开父母自居他地。他  们家族中最有功名的数胡天成。康熙二十七年,开科取士胡天成  入合号生员第一名,二十八年,补入廪生,三十三年岁贡生。四  十一年,应科顺天乡试取中副榜举人。六十年,初受盛京户部七  品文林郎笔帖式。

        包衣胡姓多聚居于沈阳一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载包衣胡氏,绝大部分世居沈阳。卷74载有胡海,镶黄旗包衣旗鼓人,原系前明山东衮州府总兵,清初迁居关外,授为三等男,后由其子胡万明、孙胡光裕承袭。光裕之后,由其弟光前承袭。又胡海之孙胡上宾官至员外郎兼佐领,胡觐宾官至知县,元孙胡文达官至主事。四世孙胡全喜,乾隆时任笔帖式。卷76有胡来象、胡悦、胡福国、胡有声,俱为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来象官至山东兵备道,子胡北锦官至笔帖式。(本节参考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沈书社1992年6月版)

        其他少数民族胡姓

        除上述提到的瑶、满、普米、高车、契丹、鲜卑等族有以胡著姓外,在苗、回、溪、彝等族中也有胡姓。

        溪族是古代的一个民族,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布于江西、湖南等地。南齐有大臣胡谐之(443—493),是这一时期溪族胡氏的代表人物。他是豫章南昌(今南昌)人,祖父廉之,官至治书侍御史,父亲翼之,不仕。谐之开始在刘宋当了一个小官,为邵陵王左军咨议。齐武帝为江州刺史时,任为别驾,委为心腹。出任扶风太守,封爵关内侯。建元二年(480),任给事中、骁骑将军。齐武帝时,任右卫将军、都官尚书、卫尉。永明八年(490),率禁兵讨巴东王肖子响于江陵,败还复为卫尉,领中庶子。有识人之明,为朝廷所荐官吏,多称帝意,为时所称,朝士也多乐与之交游。十年,转度支尚书领卫尉。十一年卒,年5l,赠右将军、豫州刺史,谥曰肃。唐代谐之有五代孙叫敬之,自幼聪明,弹劾官吏,不畏权贵,历官侍御史、琛州刺史,很受唐高宗的赏识。死于刺史任上,高宗下诏吊问,并赐绢归葬。

        回族是中国的一个比较后起的民族,它是在伊斯兰人定居中国,并经过长期的与其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回族胡氏明代有胡登洲(1522一1597),他是明代著名的伊斯兰教经师和学者,精通伊斯兰教典籍和教义,学术造诣很深。他对伊斯兰教有突出贡献,表现在勇于改革口头传授经典的方法,在清真寺内招收学生,创立寺院经堂教育体制。他还长于阿拉伯文,翻译了不少阿拉伯文经籍,对传播伊斯兰、阿拉伯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由于他学识渊博,独成体系,逐步发展为陕西学派,人们称誉他为“胡太师”,声名显赫一时。

        在苗族中也有不少胡姓,苗族学者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就说:“苗民南迁,僻处边陲,生活日久,语言装饰有异,姓氏名称亦有别。就姓氏言,如杨、张、赵、欧、秧、伍、田、刘、洪、梁、施、罗、尹、王、孙、尤、余、胡、高、向等姓很多。而湘西苗区最著者有吴、龙、廖、石、麻。”这说明胡姓在苗族中并不少见,而且很多。

        彝族中有胡姓。胡家,在彝语中称罗供家。宁蒗县的各族老人都说,本地的彝族是从四川大凉山迁来的。宁蒗有称余、张、胡、末、刘、马六家大黑彝,据说他们都是四川大凉山古侯、曲涅二位始祖的后裔。由此观之,在彝族地区包括四川、云南等地,都有彝族胡姓的分布。


胡氏宗亲网 胡南山整理
2011.05.30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6-01 20:1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10-06
在明洪武年间,来云南的胡姓将军共有几位,出胡海外
誉满天下时,损满天下,四人帮也要垮台了。多么可怜的老人帮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08-25
        贵州乌当胡氏始祖胡莲公可能有误,但该支胡氏为胡仁朝支系不假。初查,该支胡氏更有可能是胡德汉公季子胡训公的后裔。胡逊(训)公生子胡大用,而胡大用有八兄弟。当时,胡训随长兄琏公一起入黔,而琏公名气显然要比他大很多,以致后人记住琏公却忽略了逊公。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05-31
贵州明清胡氏进士录
“开科取士”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入仕入宦,光宗耀祖,是众多学子秉烛苦读,梦寐以求的目标。明清之际,贵州胡氏进士者13名,其中:明进士2人;清进士11人。这是黔中灿烂的文化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既是黔人的骄傲,更是黔域胡氏子孙学习的榜样。

贵阳:清进士1名
胡成立:字信之。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德宗亲政庚寅恩科进士,二甲一百二十名。官礼部主事,改广西知州。

修文:清进士2人。
胡日宣:字照楼。同治二年(1863年)清穆宗登极癸亥恩科进士,三甲二十七名。官工部主事、浙江东阳知县,改贵州黎平府教授。
胡治铨: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二甲七十一名。官礼部主事,改四川酉阳直隶州知州。

开阳:清代进士2人
胡嗣芬:字景威,号宗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二甲七十四名。散馆改河南夏邑县知县。
胡嗣瑗:字翼仲,号晴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二甲二名。散馆授编修,官至内阁阁丞。

黎平:清4人
胡洴: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登极丁巳恩科进士,三甲二百十八名。
胡之楚:胡洴子。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登极丁巳恩科进士,三甲一百七十七名。官广东感恩知县。
胡秉钧:字退思,号理轩。嘉庆十年(1805年)乙丑科进士,三甲一
胡长新:字子何。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三甲二十五名。以知县分发江苏,不就,改贵阳府教授。著有《籀经堂集》。

丹寨:清代进士1人
胡政举: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三甲一百六十七名。

威宁:清进士1人
胡万青: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进士,三甲一百一名。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

石阡:明进士2人
胡允恭:字中澹。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三甲十三名。授推官,改教授转国子监博士。
胡允敬:允恭弟。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进士,二甲二十八名。官知府。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05-31
胡巧玲
    胡巧玲:女,1968年生于贵州遵义。在贵州的一个小县城呆了十七年,后来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一边教书一边做兼职律师。跟刻板的法律文书打交道时间长了总有些乏味,于是又开始读起我喜欢的小说。什么小说都在读,包括小时候经常看的《儿童文学》。现在的《儿童文学》是我跟我儿子一起读。有一天,儿子说:“妈妈,你成天写的都是别人,为什么不写写我们?”于是,开始试着写一些关于我和我儿子身边发生的事情。
    主要作品发表情况:
     200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03年12月由贵州省作家协会推荐到鲁迅文学院进修写作。2004年2月加入贵州省作家协会。至今有十万字的小说、散文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
    小说《冬村》发表在《中国铁路文学》2002年第六期。这篇小说在2003年获贵州省第六届“新长征”杯职工文艺大奖赛小说类三等奖。
   《罪缘》等三篇小说发表在《中国铁路文艺》2005年第一、六、八期。其中小说《罪缘》在今年获贵州省第七届“新长征”杯文艺大赛小说类二等奖。
    小说《等待黄昏》、《少年与花儿》、《无言的结局》、《不要战争》、《我是好鼠》、《花园里的老鼠》分别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外童话故事》上发表。其中,《等待黄昏》获《儿童文学》第二届小说擂台赛银奖,并应邀参加了2006年8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小说《哑巴的婚事》获得2005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散文《樟园》、《流动的年夜》、《遥远的小站》、《高高的苗寨》等发表在《贵州日报》副刊以及《西南铁道报》副刊。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05-31
胡品荣(水族)

  胡品荣,男,1944年4月生,贵州省都匀市人,水族,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
  1968年9月贵阳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为三都县大河医院医师(其间:1973年9月至1974年8月在黔南州中医院首届西学中医班进修),1977年6月后任三都县大河区卫生院副院长、院长,1982年6月任三都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12月任三都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其间: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党政研究班学习),1985年8月后任黔南州副州长、党组成员、州委委员(其间:1991年5月至1991年11月挂任国家科委基础研究高技术司司长助理),1994年6月任黔南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党组副书记,1996年6月任第八届黔南州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州委委员(其间: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任省政协常委),2001年4月任第九届黔南州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州委委员(其间:2003年1月任省政协委员)。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05-31
胡将军学名序荃,字枕雪,贵州黎平人。***十四年(1925)毕业于贵州省立第一中学。***十八年(1929)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骑科),中经北伐。毕业后历任骑兵排长、连长、副团长等职。***三十二年(1943)冬,奉派赴印度参加美军军官训练班受训。回国后升任军校少将总队长,并率部堵击进犯衡阳、武冈、雪峰山等地之日军,功勋卓著。***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寇投降,军校编并,将军奉调军事委员会任少将参议,继入陆军大学将官班进修。将军于1947年11月抵达台湾,先后担任台湾陆军大学干训总队少将总队长、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少将教育长及***防大学陆军军官训练中心少将副主任等职。1966年1月,将军退役。1977年3月16日将军病逝,享年70岁。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05-31
历史胡氏人物:
历史胡氏人物:

胡天玉
  字石函,明朝贵州五开卫(今黎平县)人。明思宗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举人。少年时从学于何腾蛟,中举后授保宁府推官,后升辰州道副使,监军湖广,隶属于何腾蛟麾下,积极参加抗击清军南下的斗争。后来,何腾蛟在抗清斗争中全家殉难,胡天玉遂长匿不出。《黔诗纪略》录其《拜何文烈公墓》诗一首:
"别来惟幄几经秋,痛哭今朝拜古丘。门客三千凭自散,雄师十万落谁收。哀猿叫月三更苦,枯叶鸣风五夜愁。只有孤忠在天地,长随湘水共悠悠。"

胡奉衡
  字平玉,一字平与,晚号石林逸老,清朝贵州黎平人,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举人,历任石阡教授,湖北黄州教授,博学多才,诗文并佳,尤擅草书,间作山水,一时名流如洪昉思、张图园、王宓草、八大山人等皆与之友善,著《藏拙窝诗文集》、《山居吟》等。书画作品已难觅见,而其题画诗饶有意趣,可见其画风。如"俗客何曾到草堂,松音鸟语叶宫商,柴门远听潺潺响,一片孤云过水凉"。

胡学望
  字小牙,清朝贵州黎平人。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中岁贡。他是清代黎平人第一位有诗传于后世的人。著有诗集《求志轩集》、《黔诗纪略后编》录其诗二十首,遵义黎伯容官开泰校官时,曾欲辑黎平四家诗,推学望诗为第一。他的《秋感》诗写道:"晚凉频到舍,薄倦且亲床。任意开丛菊,无知凋众芳。俗诗徒自苦,新酒未成逛。何计留华发,明朝渐有霜。"是一首悲秋之佳作。

胡秉钧
  字退思,号理轩,清朝贵州黎平人。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举人,十年(公元1805年)进士。曾任河南扶沟知县,因事降职贵州遵义训导。时莫与俦为遵义教官,胡与莫与俦,莫友芝友善,命其子胡长新从莫友芝执经为弟子,后胡长新亦中进士。

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胡胜海
  (?-1868)小名胡黑二,清朝贵州思南人。黄号军农民起义军将领。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二月,在安化乾溪梅林寺(思南境内)起义。用黄色头巾包头,故称黄号军。仍奉刘义胜为教主。同年四月攻下务川城,进逼沿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黄号军配合各地号军围攻余庆城,夺取荆竹园,作为军事政治中心。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在清军围剿中被俘,惨遭杀害。

胡长松
  (?-1889),一作朝松,字鹤林,号鹤舲清朝贵族铜仁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拔贡。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佐喻勋修《铜仁府志》。好藏书,擅书画,画跋多有新意。著作有《元号图考》、《谈史杂记》及《红蕉山房诗文集》,均未刊。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病殁于贵定旅邸。

胡嗣芬
  字景威,号宗武,贵州开阳县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进士。散馆改河南夏邑县知县。民初参加编纂《清史稿》,又曾主持江南通志局,为王仲肃师,善书法,小篆宗峄山碑,承清初玉筋篆之风,行楷兼容魏碑,皆以瘦挺胜。亦擅绘画。

胡臣
  字滨澜,明朝贵州五开卫(今黎平县)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岁贡,曾任山西闻喜县知县。今仅见《赠星士张士魁》诗一首:"非颠却善颠,辟谷饮流泉,拂尘星辰动,挥毫风雨悬。吉凶知名误,三丰是洞仙"

胡胜海(?-1868)
    小名胡黑二,清朝贵州思南人。黄号军农民起义军将领。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二月,在安化乾溪梅林寺(思南境内)起义。用黄色头巾包头,故称黄号军。仍奉刘义胜为教主。同年四月攻下务川城,进逼沿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黄号军配合各地号军围攻余庆城,夺取荆竹园,作为军事政治中心。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在清军围剿中被俘,惨遭杀害。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31 23:18重新编辑 ]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05-31
胡贤灿
  1943年12月6日出生,贵州天柱人,苗族,高中文化。字胡涂,号尖山墨汉。他四岁始习书画,高小毕业时已获“小画家”之誉。他历经坎坷,却矢志不移,终自学成才。现为中国画画家,一级美术师,国际美联会员。曾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多幅作品获大奖。其多幅作品和艺历被收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书法家汉英辞典》、《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世界传世名画鉴赏》等八十余部大型书画集和辞传。现已有数十幅作品被海内外行家收藏,荣获“国际华人书画艺术家一级画家”、“国际银奖艺术家”、“世纪功勋艺术家”等称号。人民日报著名编辑根石这样评价他的画:“人物造型及笔墨形态均有别于当代流行的古装人物模式,尤其是金石味十足的墨线,更让一批学院派人物画家望尘莫及。”,“胡先生所绘水墨人物有以下特色。第一,以神取胜,意境深沉,耐人寻味。古人一再强调,大写意水墨画应“取神为上,形则次之”,就是说,绘画有神,方为上品,若仅形好,能品而已。胡先生的《西出阳关图》中只有二人,他们虽然情思不同,却都神气活现,鲜明的人物个性跃然纸上。这个精气神不是细描出来的。图中为人物造型的笔墨不多,可以说是逸笔草草,正是这草草逸笔把神带了出来。由于人物有神,且神因人异,故画意深沉,可以引发读者多种联想。第二,笔法雄浑苍劲,设色简洁明快。胡先生运笔,生拙老辣,故显浑朴粗犷之态、雄强苍劲之姿。设色仅淡墨淡赭数块,简洁明快,与生拙墨线相映,凝重中又透出灵气。加上构图有意寓平稳于奇险之中,于是形成胡先生特有的狂放艺术风格。
胡贤生,男,苗族,1939年7月生,贵州麻江人,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8月参加工作,贵州省安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大专文化。1962年8月一1963年3月为贵州省安顺实验小学教师。1963年3月一1981年11月任贵州省安顺地委宣传部理论教员,地区行署办公室、地委办公室秘书。1981年12月一1983年6月任贵州省关岭县委副书记、县长。1983年7月一1985年7月任贵州省安顺地委副书记、秘书长兼安顺市委书记、安顺市人武部第一政委。1985年8月一1988年8月任贵州省安顺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1988年9月一1989年7月任贵州省安顺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89年7月~1993年9月任贵州省黔东南州委书记、凯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1993年9月一1993年10月任贵州省副省长。1993年10月一1993年11月任贵州省副省长、党组成员。1993年11月以后任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党组成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

胡隆芬,女,贵州兴义人, 1940 年 12 月生。中共党员。自幼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中学时期就读于贵州省兴义中学,初中毕业时被学校保送直接升高中,高中尚未毕业,又被学校保送提前一年参加高考,进人大学学习。曾任兴义中学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兴义县 ( 含兴义市 ) 政协委员。 1959 年被评为贵州省第二届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并在中学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0 年考入贵阳师院 ( 今贵州师范大学 ) 数学系学习,曾任数学系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 1964 年毕业留校工作,先后任贵州师大政治处组织组组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学生处处长等职。 20 世纪 80 年代初调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工作,任学校工作处处长。 1987 年 3 月调贵州社会科学院,任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 1991 年调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任副部长,分管民主党派、民族宗教、党外知识分子等工作。 1997 年兼任贵州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 2000 年任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巡视员。曾任政协贵州省第六、第七届委员,第八届常委,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知识分子领导小组成员,贵州省海外联谊会、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贵州支边扶贫发展基金会副会长。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曾在省和全国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在 90 年代发表的主要文章有:《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前提是充分尊重知识分子》 ( 发表于《贵州日报》 ) ,《发展民族经济增强民族团结》 (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 ,《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 发表于《中国统一战线》 )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政治性、针对性、科学性和灵活性》 ( 发表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加快民族人才培养,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 发表于《贵州日报》 ) ,《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发表于《贵州日报》 ) 。《关于民办教师弃教从农、弃教经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被中共中央宣传部选报中。共中央书记处;《当代大学生思想态势分析》,被内参总编室登内刊并报中共中央书记处;《贵阳塑料七厂改制中的调研报告》 ( 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 ) 。组织、领导并参与了省委统战部《贵州宗教状况》和《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工作,两个课题均在中共中央统战部获奖。

胡克惠:1944年2月生,女,贵州安顺人。197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毕业。1968年至1970年在贵州省军区7578部队13连劳动,并任副班长。1970年至1973年任福泉县公安机关军管会秘书。1973年至1980年任福泉县法院秘书、副院长、院长。1981年至1983年任中共福泉县委常委、副县长。1983年至1985年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副书记(其间:在中共中央党校培训班学习两年)。1985年后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1993年1月起任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1993年11月至1998年4月任第七届中共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1998年4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


胡刚 (1885 — 1966)  
  胡刚,字寿山,贵州贞丰人, 1885 年生。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民革成员。秉性坚毅,胆识过人。少年时代,常听长辈谈及太平天国事迹,遂萌生反清思想。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 参加白层河厘金总办吴嘉瑞在贞丰创立的“仁学会”,受到维新思想的熏陶,二十九年 (1903) 与前来贞丰探亲的张百麟结识,志同道合,结为知交。嗣后,又与刘楷等参加反清复明组织“同济公”堂口。三十二年 (1906) 至贵阳,考入通省公立中学,次年 2 月,经平刚介绍,与张百麟、谭景周、杨伯钊、钟山玉等在贵阳加入同盟会和贵州自治学社,投身旧民主主义革命洪流。贵州自治学社主要领导人张百麟见胡刚忠义果敢,劝其弃文习武,为日后武装起义作好准备。不久转入云南讲武学堂第一期步科学习军事。后因父丧返里,复至贵阳,在正新街开办“黔南合资会社”。与此同时,还与钟山玉、白铁肩、黄烈诚、李泽民、谭景周、王小谷等在贵阳创办光懿女子小学堂,开贵阳女子入学之先河。

  清宣统三年 (1911) 10 月 10 日 ( 农历八月十九日 )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贵阳,张百麟召集会议,成立十人团委员会,总揽起义计划,胡刚系十人团成员之一,并被推为军事委员会委员。负责南厂陆军的发动工作,以子弹 18 箱约 2 万多发,枪支 50 余支,支援南厂陆军。接云南独立电报,同志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张百麟见时机业已成熟,征得大家同意,于 农历九月十四日 ( 公历 11 月 4 日 ) 当晚,陆军小学学生及新军官兵首先发难,贵州起义成功,一举推翻清廷在贵州的封建统治,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胡刚为军事组成员,并担任贵州革命军第三标二营管带,驻防黔东,在思南、石阡一带防边。后受到宪政党迫害,遂辞去军职,至铜仁大硐那朱砂水银厂避难。民国 4 年 (1915) 蔡锷在滇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胡刚再度出山,担任军职,被委为民兵敢死队长。 1915 年 2 月 15 日 ,在进攻麻阳袁军马继增部的战斗中,胡刚立下战功。民国 6 年 (1917) 参加护法运动,以靖国军团长的身份,随军赴川,投入重庆战役和参与攻击成都的战斗。民国 16 年 (1927) ,胡刚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七军 ( 后改为四十三军 ) 副军长,驻屯鄂西。民国 18 年 (1929) 回黔后,即退出军界,赋闲省垣,历届省政府均敦聘胡刚为顾问。民国 28 年 (1939) ,贵州省政府派胡刚为视察专员,分赴黔东、黔西、黔南、黔北视察所属各县政务。他廉政肃贪,对社会治安、民众生计等问题,陈述己见,对改进当时的贵州政治,起到一定的作用。省参议会成立后,被提名选举为省参议员。 1949 年,贵阳解放前夕,与卢焘、张彭年、林子贤、郭润生等同组治安维持会,共策和平解放大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刚历任贵阳市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民革贵州省委员会委员,政协贵州省委员会委员。 1961 年 10 月,以贵州辛亥革命老人的身份,出席在北京召开的辛亥革命 50 周年纪念大会。胡刚一生效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在贵州光复起义,护国、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中屡建功勋。解放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为振兴贵州献计献策,不遗余力。他精通文墨,书法遒劲,文武兼备,为整理本省历史文献发挥余热,作出贡献。遗作《贵州辛亥革命的亲历和见闻》 ( 载于《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 ) 系“三亲”第一手资料,对研究贵州辛亥革命史极有史料价值。

  1953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6 年 7 月 7 日 病逝于贵阳。



胡景三 (1890 — 1979)  
  胡景三,贵州独山人, 1890 年生。民革成员。保定军校毕业。曾任队长、教官、参谋长。

  1953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79 年去世。



胡稷同 (1905 — 1986)
  胡稷同,贵州独山人,民革成员。 1905 年 11 月 4 日 生于杭州。 9 岁前读私塾, 12 岁入中学, 17 岁先后在上海承天英华专门学校、南京东南大学暑期学校短期补习, 1922 年考人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1923 年改入公立学校专攻法律。 1927 年毕业于江苏法政大学法科。

  1927 至 1928 年,在国民革命军中作政工。先后任第十七军二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第一军政训处干事、代主任;第十七军三师政训部宣传科长、秘书。 1929 年至 1936 年,在江苏省府秘书处历任司法科、室、股的办事员、科员、主任。 1934 年兼任江苏民政厅禁烟工作研究委员会研究委员。 1934 年加人中国国民党。 1938 年曾任四川省民政厅禁烟科戒烟股长、四川大学总务处干事。 1939 年任国民党中央社会部部长办公室总干事, 1940 年至 1942 年任国民党贵州省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任贵州省行政人员训练团讲师,党工人员训练班教导组长。 1942 年至 1945 年任贵州省安龙县县长。在任上办了一些有利于地方的事,如修民众教育馆、救济院,整修明十八先生祠、招堤,修筑境内道路桥梁等。 1945 至 1948 年任国民党湘桂黔区铁路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建议提前修复黔桂铁路并扩展至贵阳。 1949 年后调任路局局长室专门委员兼任局的规章委员会委员,都筑段工程处处长室专门委员。

  贵阳解放后参加省行政干部学校学习,先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编制委员会招待处秘书股长、省复员委员会安置处秘书股长。 1950 年被派到成渝线内江工段十三分段任事务员。 1958 年 6 月后定居贵阳,闲居在家,赋诗识文。 20 世纪 80 年代加入民革。

  1984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6 年逝世。

胡克敏(1926 — 1996)
  胡克敏,贵州安顺人, 1926 年 5 月生。民进会员。 1934 年进安顺一小读书, 1940 年进安顺国立黔江中学, 1946 年考入贵州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1950 年毕业后分配至吉林长春市,相继在第二中学、市立高中任教。

  1953 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班, 1956 年毕业后回到贵州,任教贵阳师范学院 ( 后贵州师大 ) 历史系,先后任讲师、副教授。 80 年代中曾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贵州省筹委会副主任、民进贵州师大支部主任,贵州省七届人大代表,贵州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贵州军阀史学会理事,贵州省统战理论学会理事。 1988 年退休。

  胡克敏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主讲中国古代史,先后撰写和选编《中国古代史讲义》、《中国古代史地图》、《中国古代史自学指导》、《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等高校教材; 20 世纪 80 年代中从事贵州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参与编撰《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两部地方史专著,编写了其中“贵州原始社会”、“贵州清代”、“贵州护国护法战争”、“ 1911 至 1935年贵州社会经济”等篇章共15 万余字;先后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贵州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概况》、《清代前期贵州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发展》等 20 余篇学术论文;还参加了贵州史、贵州军阀史研究的多次学术活动,为贵州的史笋学设及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1991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6 年 4 月 13 日病逝。



胡铸,安徽东至人, 1924 年 10 月生。 1952 年由共青团贵阳市委军体部干部,分派筹建市体育总会, 1952 年调省筹建贵州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历任省体委秘书处副处长、竞赛处副处长、省体育场副场长。 1956 年调筹建贵阳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工作。 1958 年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公职送劳动教养。 1978 年冤案改正回原单位恢复工作。曾任贵阳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1992 年被聘为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画师。现为省美协、市美协、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画师。

  作品曾参加 1988 年全国金龙杯书画大奖赛展, 1989 年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贵州、河南分会展, 1989 年建国四十周年贵阳市美术作品展, 1990 年贵州、河北老年书画展, 199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贵州老年书画研究会展, 1992 年北京体育画展, 1993 年毛泽东百年诞辰贵州老年书画研究会展, 1999 年统战部文明办书画展。《原 砂竹》、《弥勒罗汉》、《梅》等作品分别被广西文史馆、遵义湘山寺、贵州《机关党建》杂志社等珍藏。作品集有《江山多娇》、《诗情画意》、《九歌图》、《文史人物》、《书法篆刻》等。共有山水、花鸟、人物、篆刻、书法作品数百幅;自己印刷成册有《黄山画册》、《漓江画册》、《梅花画册》、《舞阳河山水》及《艺痕小刊》,收作品 240 条幅;另编有钢笔画《中国文史人物图》、《贵州文史人物图》、《贵阳山水画册》 ( 未刊 ) 。

  1985 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证书及证章。

  1985 年被聘为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1991 年特改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胡朝栋
胡朝栋,笔名游牧、田润、曹惠民。1930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专业毕业。现为贵州省镇远县文体广电局退休干部,并应聘为镇远民族高级中学英语教师。这之前曾任过中学、师范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县科学技术局、文化局局长等职,为发展地方科学技术事业,为抢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保护镇远古城作出过自己的努力,同时还主持申报镇远城为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并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贵州分会会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光明日报》通讯员,贵州历代诗文选(丛书)编辑委员会委员。
在青年时代,曾参与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参加过话剧、歌舞等的演出,并创编过少量短小文艺节目。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在某些书、报、刊上发表报道或文论,同时从事一些地方史、民族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和社会学、民俗学以及城市科学的研究工作。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还尝试将自然科学领域的某些观点方法引进民族文化学和美学研究中来,曾提出过民族聚居(或杂居)区所传承下来的原始文化体现为圈层结构的观点,以及在大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区那种依崖傍洞、贴壁凌空的木结构穿斗式吊脚楼建筑还残存着原始先民巢居和穴居痕迹的观点等等。有的研究还在继续探索之中。
在民间文艺、民俗和民族文化方面发表过的文论和作品(代表)有:《谈镇远民族习俗的分异与融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贵州民俗学论文集》),《黔东南苗、侗刺绣工艺浅析》(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贵州民间工艺研究》),《青龙洞建筑文化》(《文化广角》杂志2002年第3、4、5期),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舞阳情恨》(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贵州民间文学影视剧本选》)等等。后者获贵州省人民政府1996-1997贵州民间文学一等奖。



胡大宇 笔名:浩宇种布平浮尘独步。汉族,中专,编辑。原籍重庆璧山,1948年生于贵州桐梓松坎。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贵州省地方志协会理事,贵州省史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桐梓县地方志编辑部主编。
  主要著作:主编或与人合编:公开出版的著作有:《桐梓县志》(230万字,方志出版社1997年出版)、《桐梓风光》(20.5万字,与杨隆昌合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川黔锁钥――桐梓》(13万字,与杨隆昌、王先华合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李白夜郎》(16.5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周西成与桐梓系军政集团史话》(54.8万字,与杨隆昌合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出版)、《无悔年华》(38.1万字,作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浮尘独步》(39万字,作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共七部400万字;经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内部出版发行的著作有;《志苑流馨》、《游子耀乡邦》、《青藤居集》、《娄山魂》画册、《桐梓历代诗集成》、《桐梓解放》、《向德炎选集》(向德炎著,余主编)、《老兵回眸》(杨隆昌编著,余主编)、《桐梓海校》(与黄光荣、杨隆昌合编)《桐梓历代文存》共十部300万字。另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或选入专集的史志论文、文学散文、小说等数十篇。

至2008年五月又主编了《桐梓旅游文化》(已出版)、《谁说李白没到过夜郎》(待印)共40万字。另与人合编及协助编辑几种著作。发表论文三篇。


胡建平,男,汉族,1961年11月生,贵州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贵阳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1977年8月至1978年3月在开阳县原栗山公社当知青。1978年4月至1981年3月在贵州农学院林机专业学习。1981年3月至1987年8月在开阳县人民法院工作,任书记员、审判员(其间:1986年1月至1986年12月在开阳县原新山乡挂职,任副乡长)。1987年8月至1996年11月在开阳县司法局工作,任党委书记、局长。1996年11月至2005年11月在贵阳市司法局工作,任副局长、党组成员。2005年11月至今在贵阳仲裁委员会工作,任副主任兼秘书长。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31 23:17重新编辑 ]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05-30
预        留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