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8604阅读
  • 46回复

历代胡姓进士名录----胡氏宗亲网整理发布(2011.07.20)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07-19
NS-01001胡官龙浙江德清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 于敏中榜/03/121
NS-01002胡之楚贵州开泰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 于敏中榜/03/177
NS-01003胡承塱(殿土)江南泾县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 于敏中榜/03/203
NS-01004胡湃贵州开泰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 于敏中榜/03/218
NS-01005胡轿 (山旁)广西马平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 于敏中榜/03/229
NS-01006胡世科江南泾县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已未科 庄有恭榜/02/027
NS-01007胡彦辅浙江德清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已未科 庄有恭榜/02/046
NS-01008胡华训江西南昌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已未科 庄有恭榜/03/028
NS-01009胡建伟广东三水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已未科 庄有恭榜/03/053
NS-01010胡鸣珂湖北天门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已未科 庄有恭榜/03/122
NS-01011胡斯盛广东顺德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已未科 庄有恭榜/03/136
NS-01012胡养正云南太和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已未科 庄有恭榜/03/230
NS-01013胡尔鼐镶黄旗满洲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已未年 /译满/010
NS-01014胡圻浙江镇海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   榜/03/169
NS-01015胡泽潢湖南宁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 金甡榜/03/033
NS-01016胡天培广西临桂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 金甡榜/03/207
NS-01017胡澜一浙江会稽清高宗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 钱维城榜/03/005
NS-01018胡燮臣江南娄县清高宗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 钱维城榜/03/064
NS-01019胡莘隆江南江宁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 梁国治榜/02/062
NS-01020胡绍南河南汝阳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 梁国治榜/02/064
NS-01021胡延龄湖北汉阳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 梁国治榜/02/071
NS-01022胡梦桧浙江钱塘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科 梁国治榜/03/069
NS-01023胡廷槐浙江仁和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 吴鸿榜/03/042
NS-01024胡国济江西新建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 吴鸿榜/03/072
NS-01025胡腾蛟浙江归安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 吴鸿榜/03/073
NS-01026胡端北直隶滦州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 吴鸿榜/03/104
NS-01027胡志洁湖北汉阳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 吴鸿榜/03/163
NS-01028胡楷湖北应山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 吴鸿榜/03/165
NS-01029胡德琳广西临桂清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科 秦大士榜/02/037
NS-01030胡邦翰浙江余姚清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科 秦大士榜/02/046
NS-01031胡耀南河南汝阳清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科 秦大士榜/02/067
NS-01032胡绍鼎湖北孝咸清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 庄培因榜/02/015
NS-01033胡瑨江南歙县清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 庄培因榜/03/046
NS-01034胡万年山东高密清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 庄培因榜/03/135
NS-01035胡来宣湖北孝感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 蔡以台榜/02/061
NS-01036胡相良江西赣县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 蔡以台榜/03/062
NS-01037胡启楷江南宁国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 毕元榜/02/047
NS-01038胡高望浙江仁和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科 王杰榜/01/002
NS-01039胡翘元江西乐平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科 王杰榜/02/019
NS-01040胡文超湖北汉阳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科 王杰榜/03/139
NS-01041胡翘楚山东肥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 秦大成榜/02/033
NS-01042胡一鸿江南山阳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 秦大成榜/02/043
NS-01043胡绍基福建长汀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 秦大成榜/03/004
NS-01044胡兆爵江西庐陵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 秦大成榜/03/062
NS-01045胡鹏云直隶高阳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 秦大成榜/03/065
NS-01046胡珊江南歙县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 张书勋榜/02/065
NS-01047胡必达湖北天门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 张书勋榜/03/014
NS-01048胡京顺天府宛平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 张书勋榜/03/064
NS-01049胡世铨河南夏邑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 黄轩榜/03/017
NS-01050胡绍峄福建连江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 黄轩榜/03/043
NS-01051胡章湖北咸宁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 黄轩榜/03/059
NS-01052胡光琦江南婺源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 金榜榜/03/050
NS-01053胡敏云南宁州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 金榜榜/03/070
NS-01054胡喈凤江南山阳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 金榜榜/03/071
NS-01055胡世垲浙江嘉兴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 吴锡龄榜/02/035
NS-01056胡文铨顺天府大兴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 吴锡龄榜/02/036
NS-01057胡荣江西新建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 吴锡龄榜/02/040
NS-01058胡克家江西鄱阳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 汪如洋榜/03/011
NS-01059胡金英江西南丰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 钱棨榜/02/030
NS-01060胡梦兰江西新建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 钱棨榜/03/069
NS-01061胡应魁江南丹阳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 茹棻榜/02/008
NS-01062胡秀森江南泾县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 茹棻榜/03/019
NS-01063胡钓璜山西交城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 茹棻榜/03/068
NS-01064胡钰河南光山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科 史致光榜/02/032
NS-01065胡德溶山东高密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科 史致光榜/03/071
NS-01066胡永焕江南婺源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科 史致光榜/03/085
NS-01067胡长龄江南通州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已酉科 胡长龄榜/01/001
NS-01068胡森江西南城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已酉科 胡长龄榜/03/040
NS-01069胡先声江南泾县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科 石韫玉榜/03/025
NS-01070胡枚浙江石门清高宗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 王以衔榜/02/014
NS-01071胡本渊江苏上元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丙辰科 赵文楷榜/02/030
NS-01072胡万青贵州威宁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丙辰科 赵文楷榜/03/101
NS-01073胡秉虔安徽绩溪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已未科 姚文田榜/02/054
NS-01074胡大成四川南充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已未科 姚文田榜/02/058
NS-01075胡绍祖直隶清苑清仁宗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 顾皋榜/03/018
NS-01076胡尊礼云南宾川州清仁宗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 顾皋榜/03/031
NS-01077胡长庆广西临桂清仁宗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 顾皋榜/03/034
NS-01078胡熔云南石屏州清仁宗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 顾皋榜/03/054
NS-01079胡鸣銮广东顺德清仁宗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 顾皋榜/03/064
NS-01080胡廷仪江苏金山清仁宗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 顾皋榜/03/067

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胡南山整理  联系:hxy123@gmail.com  QQ:114412749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7-20 06:3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07-19
NS-01081胡开益顺天府宛平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 吴廷琛榜/02/018
NS-01082胡周询江西乐平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 吴廷琛榜/03/005
NS-01083胡朝瑺广西平南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 吴廷琛榜/03/139
NS-01084胡敬浙江仁和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 彭浚榜/02/022
NS-01085胡承珙安徽泾县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 彭浚榜/02/081
NS-01086胡之铣云南太和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 彭浚榜/03/132
NS-01087胡述文湖北江夏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 彭浚榜/03/143
NS-01088胡秉钧贵州开泰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 彭浚榜/03/144
NS-01089胡岱云安徽宁国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 吴信中榜/02/076
NS-01090胡兆兰湖北江陵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 吴信中榜/02/0l7
NS-01091胡之(金吴)云南太和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 吴信中榜/03/105
NS-01092胡勋尧江苏青浦清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已巳科 洪莹榜/03/040
NS-01093胡湛经河南荥泽清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已巳科 洪莹榜/03/059
NS-01094胡方朔安徽桐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 蒋立镛榜/02/047
NS-01095胡世墉安徽泾县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 蒋立镛榜/02/053
NS-01096胡世琦安徽泾县清仁宗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 龙汝言榜/02/045
NS-01097胡金监浙江仁和清仁宗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 龙汝言榜/03/039
NS-01098胡镌麟江西新昌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吴其濬榜/02/011
NS-01099胡伯材湖北武昌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吴其濬榜/02/019
NS-01100胡岩福建长汀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吴其濬榜/02/083
NS-01101胡国英江苏吴县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吴其濬榜/03/019
NS-01102胡效会安徽合肥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 吴其濬榜/03/111
NS-01103胡达源湖南益阳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已卯科 陈沆榜/01/003
NS-01104胡炳湖北荆门州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已卯科 陈沆榜/02/011
NS-01105胡培辇安徽绩溪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已卯科 陈沆榜/02/029
NS-01106胡晖吉安徽休宁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已卯科 陈沆榜/02/059
NS-01107胡美彦湖北黄冈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已卯科 陈沆榜/02/070
NS-01108胡裕浙江余姚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已卯科 陈沆榜/03/026
NS-01109胡湜浙江镇海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已卯科 陈沆榜/03/029
NS-01110胡希周江苏元和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 陈继昌榜/02/016
NS-01111胡金监浙江鄞县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 陈继昌榜/02/085
NS-01112胡钧浙江镇侮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 陈继昌榜/03/060
NS-01113胡霖苍云南石屏州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 戴兰芬榜/02/061
NS-01114胡筠江西新昌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 戴兰芬榜/02/077
NS-01115胡维祺浙江钱塘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 戴兰芬榜/03/070
NS-01116胡先达直隶延庆州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 戴兰芬榜/03/082
NS-01117胡惪璜河南夏邑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 林召棠榜/02/082
NS-01118胡长庚安徽含山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 林召棠榜/03/010
NS-01119胡潠(云)浙江会稽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 林召棠榜/03/085
NS-01120胡嗣瑷江西东乡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 林召棠榜/03/098
NS-01121胡允珍江西南昌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 林召棠榜/03/022
NS-01122胡梦龄山东历城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 朱昌颐榜/02/029
NS-01123胡埕浙江仁和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 朱昌颐榜/02/061
NS-01124胡庆元云南宝应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 朱昌颐榜/03/023
NS-01125胡元博广西临桂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 李振钧榜/02/021
NS-01126胡文柏安徽绩溪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 李振钧榜/02/053
NS-01127胡林秀广东鹤山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 李振钧榜/03/028
NS-01128胡丕昌河南邓州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 李振钧榜/03/061
NS-01129胡峯一山东宁阳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 李振钧榜/03/098
NS-01130胡光莹江西宜春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 吴钟骏榜/02/026
NS-01131胡增瑞江西萍乡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 吴钟骏榜/02/039
NS-01132胡正仁安徽歙县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 汪鸣相榜/02/068
NS-01133胡嵩年江西峡江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 汪鸣相榜/02/097
NS-01134胡应泰顺天府大兴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 刘绎榜/02/018
NS-01135胡礼箴河南光山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 刘绎榜/03/019
NS-01136胡超龙广西马平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 刘绎榜/03/039(碑041)
NS-01137胡廷槐云南晋宁州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 刘绎榜/03/093
NS-01138胡林翼湖南益阳清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科 林鸿年榜/02/029
NS-01139胡馨江西南昌清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科 林鸿年榜/03/012
NS-01140胡江浙江慈溪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 钮福保榜/02/003
NS-01141胡大任湖北监利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 钮福保榜/02/069
NS-01142胡光泰顺天府大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 李承霖榜/02/087
NS-01143胡家玉江西新建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科 龙启瑞榜/01/003
NS-01144胡焯湖南武陵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科 龙启瑞榜/02/080
NS-01145胡廷弼湖南湘潭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科 龙启瑞榜/03/017
NS-01146胡菊佩安徽霍邱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科 龙启瑞榜/03/100
NS-01147胡霖澍顺天府宛平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 陈毓溎榜/02/058
NS-01148胡连耀江苏如皐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 陈毓溎榜/03/027
NS-01149胡瑞澜湖北江夏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 萧锦忠榜/02/026
NS-01150胡溪(云)顺天府大兴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 萧锦忠榜/02/063
NS-01151胡启文河南汝阳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 萧锦忠榜/03/107
NS-01152胡寿椿江西南昌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 张之万榜/02/027
NS-01153胡长新贵州黎平府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 张之万榜/03/025
NS-01154胡叔琳直隶清苑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 陆增祥榜/03/048
NS-01155胡履吉江苏青浦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 章鋆榜/02/014
NS-01156胡联奎山西交城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 章鋆榜/03/105
NS-01157胡子材陕西镇安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癸丑科 孙如仅榜/03/022
NS-01158胡义质河南光山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 翁同龢榜/02/039
NS-01159胡延夔山西繁峙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 翁同龢榜/02/076
NS-01160胡毓筠湖北武昌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已未科 孙家鼐榜/02/023
NS-01161胡监(金旁)福建长汀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 钟骏声榜/02/071
NS-01162胡昌铭江西南丰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 钟骏声榜/02/073
NS-01163胡燕昌浙江会稽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 钟骏声榜/03/025
NS-01164胡叔珊直隶清苑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 钟骏声榜/03/059
NS-01165胡印远陕西汉阴厅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 钟骏声榜/03/080
NS-01166胡凤冈河南淮宁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 徐郙榜/03/087
NS-01167胡隆洵江苏仪徵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 翁曾源榜/02/019
NS-01168胡有诚湖北江夏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 翁曾源榜/02/020
NS-01169胡清瑞河南襄城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 翁曾源榜/03/016
NS-01170胡日宣贵州修文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 翁曾源榜/03/027
NS-01171胡景辰江西进贤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 翁曾源榜/03/054
NS-01172胡聘之湖北天门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 崇绮榜/02/009
NS-01173胡元照直隶正定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 崇绮榜/02/053
NS-01174胡辑瑞四川仪陇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 崇绮榜/03/061
NS-01175胡乔年湖北天门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 洪钧榜/02/012
NS-01176胡泰福湖北江夏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 洪钧榜/02/054
NS-01177胡功祁广西临桂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 洪钧榜/02/094
NS-01178胡廷腺安徽祁门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 洪钧榜/03/039
NS-01179胡国蔺河南祥符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 洪钧榜/03/097
NS-01180胡宝铎安徽绩溪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 梁耀枢榜/02/040
NS-01181胡永焯安徽休宁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 梁耀枢榜/03/113
NS-01182胡胜顺天府宝坻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 陆润庠榜/02/086
NS-01183胡熵芬安徽泗州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 陆润庠榜/02/089
NS-01184胡均学湖南长沙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 陆润庠榜/02/130
NS-01185胡廷玉江西都昌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 陆润庠榜/02/131
NS-01186胡鸿泽安徽泾县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 陆润庠榜/03/029
NS-01187胡廷干河南光州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 陆润庠榜/03/065
NS-01188胡瀛生江西奉新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 陆润庠榜/03/135
NS-01189胡瀛涛四川云阳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 曹鸿勋榜/02/118
NS-01190胡俊章正蓝旗汉军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 曹鸿勋榜/03/107
NS-01191胡瀛陕西漠阴厅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 曹鸿勋榜/03/158
NS-01192胡孚宸湖北江夏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 王仁堪榜/02/046
NS-01193胡宗澄江西乐安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 王仁堪榜/02/054
NS-01194胡湘林江西新建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 王仁堪榜/02/061
NS-01195胡鸿典陕西汉阴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 王仁堪榜/02/118
NS-01196胡薇元顺天府大兴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 王仁堪榜/03/056
NS-01197胡金监斗河南舞阳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 王仁堪榜/03/079
NS-01198胡成均江西进贤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 王仁堪榜/03/130
NS-01199胡连广西永福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 黄思永榜/02/040
NS-01200胡锡砧(衣旁)四川庆符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 黄思永榜/02/073
NS-01201胡文渊江苏甘泉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 黄思永榜/02/127
NS-01202胡昌祖河南罗山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 黄思永榜/03/131
NS-01203胡政举贵州八寨厅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 黄思永榜/03/167
NS-01204胡郁江西宁都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 黄思永榜/03/174
NS-01205胡景桂直隶永年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 陈冕榜/02/023
NS-01206胡治铨贵州修文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 陈冕榜/02/071
NS-01207胡毓麒浙江山阴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 陈冕榜/03/110
NS-01208胡宾周河南登封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 陈冕榜/03/142
NS-01209胡文瀚陕西汉阴厅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 赵以炯榜/02/104
NS-01210胡之钧安徽太平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 赵以炯榜/02/121
NS-01211胡宝仁浙江瑞安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 赵以炯榜/03/087
NS-01212胡懋龄安徽泾县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 赵以炯榜/03/121
NS-01213胡裔麟广西苍梧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 赵以炯榜/03/122
NS-01214胡安铨四川壁山清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 吴鲁榜/02/110
NS-01215胡成立贵州贵筑清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 吴鲁榜/02/121
NS-01216胡咏琛福建侯官清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 吴鲁榜/03/035
NS-01217胡继瑗安徽太平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 刘福姚榜/02/026
NS-01218胡鼎彝陕西榆林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 刘福姚榜/02/111
NS-01219胡从简四川新津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 刘福姚榜/03/023
NS-01220胡寿荣云南姚州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 刘福姚榜/03/073
NS-01221胡绍苏江西新建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张謇榜/02/009
NS-01222胡矩贤湖南长沙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张謇榜/02/043
NS-01223胡汝霖湖南长沙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张謇榜/03/004
NS-01224胡逢恩山东胶州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张謇榜/03/071
NS-01225胡慧融广东顺德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张謇榜/03/095
NS-01226胡丙修浙江黄岩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张謇榜/03/096
NS-01227胡恺麟顺天府宝坻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张謇榜/03/135
NS-01228胡葆颐河南光山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张謇榜/03/170
NS-01229胡思敬江西新昌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 骆成骧榜/02/021
NS-01230胡峻四川华阳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 骆成骧榜/02/057
NS-01231胡嗣芬贵州开州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 骆成骧榜/02/074
NS-01232胡金监莹安徽英山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 骆成骧榜/03/107
NS-01233胡调元浙江瑞安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 骆成骧榜/03/160
NS-01234胡祥铄(荣)江苏元和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 夏同龢榜/02/093
NS-01235胡肃检山东滋阳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 夏同龢榜/02/126
NS-01236胡浚(睿)直隶天津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 夏同龢榜/03/016
NS-01237胡世昌直隶交河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 夏同龢榜/03/071
NS-01238胡同颖江苏昭文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 夏同龢榜/03/188
NS-01239胡嗣瑷贵州开州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 王寿彭榜/02/002
NS-01240胡炳益江苏昭文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 王寿彭榜/02/004
NS-01241胡大勋湖北江夏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 王寿彭榜/02/026
NS-01242胡藻江西新建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 王寿彭榜/02/043
NS-01243胡位咸安徽绩溪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 王寿彭榜/02/081
NS-01244胡骏四川广安州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 王寿彭榜/02/097
NS-01245胡献琳江西南昌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 王寿彭榜/03/015
NS-01246胡商彝云南石屏州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 王寿彭榜/03/080
NS-01247胡玉缙江苏元和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济/01/06
NS-01248胡家钰直隶承德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 刘春霖榜/02/113

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胡南山整理  联系:hxy123@gmail.com  QQ:114412749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7-26 14:0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07-19
漫谈《历代胡姓进士名录》的资料整理(一)历代总数:1264人
        无论我们如何评价,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产生出数以十万计的杰出人才,这应该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对于历代进士研究一直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姓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至今没有一份较为完整的历代胡姓进士资料问世,实在令我们感到遗憾。我从其他姓氏热衷于发掘本姓进士资料的热情中受到了鼓舞,从今年起利用自己的空暇时间,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历时四个月,终于完成了这份《历代胡姓进士名录》的整理工作。我希望我的工作能为广大胡氏宗亲的资料查询带来便利,也希望能为今后对胡氏进士研究感兴趣者提供一份基础性资料。

        先大致总结一下历代胡姓进士概况。总数为:1264人(唐:15人;宋:494人;金:1人;元:6人;明:386人;清:362人);其中状元:5人(宋:1人;金:1人;明:1人;清:2人);榜眼:3人(宋:1人;清:2人);探花:6人(宋:3人;明:1人;清2人)。一甲总人数14人(宋:5人;金:1人;明:2人;清:6人)。总数说明:明清胡姓进士资料来源于《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编著 (上海古籍版1979年10月新1版),经与其他资料反复核对,人数基本准确;宋朝资料来源于:《宋登科记考》五卷(龚延明、祖慧著,2005年出版),据著书者称录入共四万余人,占宋朝进士总数一半不到,胡姓进士共计494人,可能遗漏较多,待今后收集其他资料继续完善。另外也不排除南山在整理过程中产生的错漏误差。元朝资料来源于:清钱大昕《元进士考》陈文和校点本,其中含部分胡姓举人信息,在录入时已舍去,故只有6人。唐朝资料来源于:清徐松著《登科记考》北京 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经反复核对只有15人。已故北大学者孟二冬(1957-2006)著有《〈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估计尚有部分新资料可供补充。2011年7月20日完成的《历代胡姓进士名录》资料,暂定总人数为:1264人。(不含武进士)特此说明。

附:历代胡姓进士一甲名录:

名次  编号   姓名         籍贯      进士年代/名次

1 NS-00002 胡旦 字周父 滨州渤海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 胡旦榜
3 NS-00010 胡用庄 字敬夫 洪州奉新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 陈尧咨榜
2 NS-00059 胡宗愈 字完夫 常州晋陵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科 刘辉榜  
3 NS-00120 胡安国 字康侯 建州崇安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 何昌言榜  
3 NS-00483 胡幼黄 字成玉 吉州永新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 王龙泽榜  

1 NS-00494 胡砺 字元化 磁州武安 金太宗天会十年 (1132) 壬子科 状元

1 NS-00519 胡靖(广) 江西吉水 明建文02/01/001
3 NS-00733 胡正蒙 浙江余姚 明嘉靖26/01/003

2 NS-00940 胡会恩 浙江德清 清康熙15/01/002
1 NS-00951 胡任舆 江南上元 清康熙33/01/001
2 NS-01038 胡高望 浙江仁和 清乾隆26/01/002  
1 NS-01067 胡长龄 江南通州 清乾隆54/01/001
3 NS-01103 胡达源 湖南益阳 清嘉庆24/01/003
3 NS-01143 胡家玉 江西新建 清道光21/01/003

胡南山 (胡氏宗亲网总版主)
2011.07.20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7-20 11:4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07-19
漫谈《历代胡姓进士名录》的资料整理(二)为什么唐代的胡姓进士这么少?
为什么唐代的胡姓进士这么少?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968

最近我在整理《唐代胡姓进士名录》时,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故此提出来,请各位宗亲共同分析之。《唐代胡姓进士名录》是即将完成《历代胡姓进士名录》的一部分,相比较已经完成的两宋、明、清代胡姓进士名录,我更感觉整理《唐代胡姓进士名录》要困难很多,主要是相关资料匮乏。我已经将目前研究唐代科举历史的权威著作----清代徐松《登科记考》一书下载,另外也收集到其他一些《补正》类的资料,在网上一一作了核实。在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整个唐代近三百年的科举历史,我们胡姓进士只有十五人,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鼎盛的唐朝时期,胡姓进士这么少?请注意以下数据: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赘语(下):“据徐松《登科记考》逐年标注的登科数字统计,唐五代进士的总数当在7182人以上,诸科当在3125人以上,因有些年份失载而不注人数,所以这只是最为保守的统计数字。明经科的人数,史无专门载记,其人数倍于进士或更多,应当是没有问题的。加之秀才、制科、上书拜官、上封拜官、赐及第等,总数当在3万人以上,这大约就是唐五代科举的基本阵容了。”唐代是否有三万科举进士,目前有不同观点,我暂时按照一万人作为对比数字。另据其他科举历史资料,宋代共产生各科进士近四万人,明代为二万五千人左右,清代则是二万八千人左右。再来看我们胡姓进士在唐、宋、明、清代进士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清:进士总数28000人左右(据清朝进士题名碑记)  胡姓进士362人  比率为:1.29% (指胡姓进士所占进士总数的比率,下同)
明:进士总数25000人左右(据明朝进士题名碑记)  胡姓进士386人  比率为:1.93%
宋:进士总数40000人左右(据《宋登科记考》)    胡姓进士494人  比率为:1.23%
唐:进士总数10000人左右(据《登科记考》有资料者3000人左右)       胡姓进士15人 比率为:0.5% (按有资料人数计算)

明、清代进士总数与胡姓进士数据准确率比较高,仅有极少漏错情况。以上两个比率数1.29%和1.93%也接近目前胡姓人口所占全国全部人口(汉族,下同)的比率1.31%。宋代进士登记数虽与实际总数相差较大,但胡姓进士数所占登记数1.23%也符合上述比率。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唐代登记进士数仅为实际进士数的很少一部分,但《登科记考》中记载的胡姓进士只有15人,仅占登记数(3000人)的0.5%,相对于宋、明、清三朝来,严重不符合胡姓所占比率的常规,而且这其中还有三个进士为同一家族,两个进士有姓无名!

我认为不应该对徐松《登科记考》的记载产生怀疑。清代学者徐松从唐宋时期众多的杂史、笔记、诗文、小说中收集、考证了近3000位唐代进士的资料,尽管存在一些重复、错误、缺漏,但是要错都错,要漏都漏,他没有理由对不同姓氏厚此薄彼。我相信这个比率数据应该是客观的,不能以数据的不完整而加以否定。即使把胡姓进士数乘以3.3,以符合唐代进士总数10000人(徐松著作中有名无资料的人数),胡姓进士也可能只有50人左右,与宋、明、清代的几百名胡姓进士相比,相去甚远。

另外我从唐代各姓氏进士所占比率数分析发现,不仅是“李、王、张”这些大姓,就连“卢、韦、董、崔”这些现今比胡姓人口要少很多的“小姓”,在唐代所中进士的比率也远远超过胡姓。

李姓进士284人 占9.47%, 当前李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7.19% (2007年公布的数据,下同)
王姓进士248人 占8.27%, 当前王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7.25%
张姓进士244人 占8.1% , 当前张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6.83%
韦姓进士98人  占3.33%, 当前韦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0.11%(待核实)
陈姓进士67人  占2.23%, 当前陈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4.53% (待核实)
胡姓进士15人  占0.5%    当前胡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1.31%(待核实)


以上数据说明,唐代李、王、张姓进士的数目与总进士数比率与当前该姓氏所占总数比率相近,而胡姓与韦姓则与当前比率严重不符。韦姓汉朝时郡望在现在陕西咸阳(京兆郡),也曾和胡姓同居安定郡(甘肃、宁夏一带),唐代时有近百位韦姓进士中第,是有记载的胡姓进士的6倍,远远高出该姓目前所占人口比率(韦姓目前所处全国人口排名第122位,而胡姓所处第15位)。陈姓也低于当前该姓所占总数比率(可能与陈姓的南方姓氏有关),胡姓则更少。对于唐代胡姓进士偏少的现象,排除徐松《登科记考》的记载严重失实的可能性,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唐代的胡姓人口基数远远小于宋朝之后。也就是说,胡姓人口是在唐五代之后开始增加的,这可以从江西华林胡氏宋代以后的发展史得到印证。宋朝之前的胡姓可能的确仅限于“安定胡氏”,这也可以从唐《元和姓篆》、明《万姓统谱》等姓氏书籍中的胡姓名人记载得到印证,这些书籍中记载的大多是来自“安定郡”的胡氏名人。有人说唐代胡姓排名第108位(不知是否为人口排名。胡迪磊: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24),与现今第15位无法相比,倘若果真如此,那上述疑问难题将迎刃而解。韦姓之所以中进士比率比胡姓高,有可能当时韦姓人口确实比胡姓要多,还有崔姓、裴姓等也是同样情况。

二。安定胡氏在唐代并没有继续走向兴盛,而在走下坡路。我们知道安定胡氏的鼎盛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即所谓的“后安定”时期,以北魏胡氏家族为主的名人辈出。但从唐代仅有的15名进士名录来分析,似乎并没有明确他们是否都是属于“安定”胡氏。这也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中得到印证,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有8位安定胡氏历史人物,而在《旧唐书》二百卷列传1820人中,胡姓只有胡证一人。在整个唐代只有一人被记载进列传,以及在唐代只有15位胡姓进士这一事实,不能不让我们看到,发源于宁夏、甘肃古安定郡望的北方胡氏家族,在经历了两汉、魏晋的兴盛发展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鼎盛的唐代时期日渐式微,而南方(南昌、常州、吉安、徽州等地)的胡氏家族则从北宋开始崛起,漫长的唐代三百年正是这样一个中间过渡时期。

以下是清代学者徐松所著(唐)《登科记考》中记载的15位胡姓进士名录。近代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该书进行“补正”,其中以孟二冬的《〈登科记考〉补正》最为充实,增补了1400余人,将近是原书的一半。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补正》一书,准备抽空去上海图书馆一趟,将其“补正”中的胡姓进士摘录回来。附带说一下,2007年胡氏宗亲网论坛上,kamper 宗亲曾写过一篇“[不容回避]为什么唐代等几个重量级朝代的胡姓名人那么少”的文章,也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感兴趣的宗亲,可以找来一读: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24 ,欢迎继续讨论。

胡谅  唐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贞元八年 壬申 第二十二名 共二十三人
胡证 字启中,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年间(785一804年)中进士,宝历初历拜岭南节度使。
胡元礼 定城人也。进士擢第,累授洛阳尉。则天朝。
胡玫  旧唐书 胡证传:证伯父玫,登进士第。
胡瑱(tian 去声)《元和姓篆》:唐开元中,瑜、瑱、玘并举进士。
胡瑜
胡玘  韩愈《胡明允墓铭》五百家注引集注“明允之父瑱、伯父玫,皆登第。”
胡珦 字潤博,舒州刺史。。。。閭里歌頌之,後卒。韓愈作神道碑銘云,坊舒之政于茲,有靳盖嘉之也 子部/類書類/萬姓統譜/卷十一
胡宰臣 韩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 》:父宰臣,中进士第,官平阳冀氏令,瘁赠潭州大都督。
胡濬  见李瑞诗
胡溵 《宣室志》:安定胡溵,家于东郡,以文学知名。大和七年春,登进士第。
胡直钧 韩愈有《答胡生书》《考异》引《登科记》:胡直钧,贞元十九年进士。钧一作“均”。
胡锜 咸通十四年 曹希干中进士,时进士胡锜有启贺。
胡口 天宝十三年军谋出众科进士
胡口 元和十年进士及第

南山 2011.05.23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07-19
唐、元朝胡姓进士名录整理说明
1.唐、元朝胡姓进士人数不多,故合并于一表,待《历代胡姓进士名录》正式发布时再按年代重新排列。

2.唐朝胡姓进士资料,主要来源于清徐松著《登科记考》北京 中华书局,1984。

3.元朝胡姓进士资料,主要来源于清钱大昕《元进士考》陈文和校点本。

4.金朝状元胡砺资料,见:金史卷一百二十五: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

5.孟二冬(1957-2006)著有《〈登科记考〉补正》,资料有待补入上表。

6.历代胡姓进士编号排列说明:宋(00001-00493)、明清(00501-01248)、唐(01250-01264)、元(00495-00500)

7.金朝胡砺一人(00494)、增补宋朝胡宿一人(01249)。以后若有增补,将从01265开始顺延编号。

南山整理说明 2011.06.14

简而言之:

1.唐代近三百年,胡姓进士只有15人。(据清代徐松《登科记考》)

2.《旧唐书》列传1820人,胡姓只有胡证一人入传,几乎没有胡姓官吏留名青史。

3.唐代大姓为:李姓、崔姓、卢姓、郑姓、王姓等,胡姓排列第108位(待查)。

4.安定胡氏的兴旺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北魏胡国珍家族为代表,唐代无显赫胡氏家族出现。

5.胡姓的再度兴盛发达是从北宋开始的,主要地域从北方转向南方,以南昌、常州、吉安、徽州等地胡氏家族最为显著。

6.宋、明、清代胡姓进士所占比率,与现今胡姓所占人口总数的比率相仿----在百分之一、二之间。而唐朝只有百分之零点五。

7.不同朝代的胡姓进士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唐代以北方胡姓为主,宋代以南方胡姓为主。

南山 2011.05.24

今天开始整理贵州胡氏资料。翻看《中华姓氏谱。胡姓卷》时,发现该书作者也曾注意到,唐朝三百年历史上载入《旧唐书》人物列传的只有胡证一人。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这一现象深入分析,提出问题而没有解答之:

《中华姓氏谱。胡姓卷》P440  著书者:王庭洽
......李唐王朝统治中国近300年,又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很感奇怪的是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见于《唐书》的胡姓人物唯有胡证一人而已。这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至少反映了在唐朝当大官、足以名垂青史的人物很少。《全唐诗》著录了十数个胡姓的诗人,亦都为一般的诗人。胡证倒是一个有非凡的安边才能的将军,又有非凡的交际能力和经商谋略。在他担任岭南节度使任上,积聚了大量的财富。而这些财富遭来了眼红病,造成了丧子败家的结果。《胡证传》既见于《旧唐书》,亦见于《新唐书》,而前者详于后者。欧阳修之作《新唐书》,讲究春秋笔法,重人物之褒贬,而略于叙事,故人们都以为《新唐书》反而不如《旧唐书》之为优也。不过《新唐书》作有《宰相世表》,是研究唐代大姓的重要参考材料,然其中没有胡姓人物,则不述矣。
    《宋史》为胡姓人物立传者竟有38人之多,有些传记写得比较简单,如胡宗汲仅在他的儿子胡沂的传中提到几句;胡宗愈、胡宗回、胡宗炎则简略地附于《胡宿传》后;而有些虽然父子同传,但他们每一个人的事迹足以单独立传,如胡安国、胡寅父子,而胡安国另外两个儿子宁、宏则非常简单地在《胡安国传》后叙述了几句。这充分反映了《宋史》撰写人物传记的特点:详略分明,繁简有致......

南山 2011.05.26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07-19
转帖:[不容回避]为什么唐代等几个重量级朝代的胡姓名人那么少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24

kamper

请大家不要刻意回避这个主题. 胡姓在宋\明\清这三个有些"迟暮"的朝代有过一些长足的发展, 这些时期胡姓名人有过一些, 并且胡姓还有若干次被划为名人数量上的八大姓之一(比如清代), 但明和清已经是比较没落的朝代, 对于一个家族的辉煌史来说, 这两个朝代的名人似乎没有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唐代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 但对胡姓的发展史来说, 我们胡姓应当有勇气承认, 唐代(其实汉代也是)却是胡姓名人数量最捉襟见肘的时期, 尤其是在几个重量级领域:

1.文学界, 唐代出了无数重量级的诗人, 胡姓在这一领域能彪炳史册的几乎没有. 胡曾? 齐己? 那已经是二流中的二流. 当然作为我们本身胡姓的人来说, 对这类硕果仅存的名人可能会印象特别深刻, 甚至拔高他们的名气, 但对国内其他姓氏的人来说, 他们可能连这两个人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胡曾? 齐己? 哪根葱哪根草? 悲哉!

2.政治界, 按照82年的老版本的姓氏普查的说法(也是目前网上最为流行的姓氏人口数排序), 杨姓是中国第6大姓, 占总人口的2.81%, 胡姓在那次排名中是中国第13大姓(最新排名则是第15大姓, 网络排名是第16大姓, 优生工作做得不错), 占总人口的1.31%, 也就是说杨姓总人口是胡姓的2倍多一点, 这个数据我看过袁义达等人的人口史料统计, 大致和唐代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但唐代, 杨姓以占全国总人口2.8%左右的人口数, 产生了300位宰相中的13位, 敢问我们胡姓有几位? 有没有达到杨姓1/2的6位? 据我所知是0位. 胡姓在历史上好象从来就跟统治者无缘, 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中我所知道的唯一一名明确拥有"宰相"头衔的胡姓人士, 只有胡广一人, 并且是归姓胡氏, 而不是妫姓胡氏的后人.

其他可能美术界有几个名人, 但都不是最"抢眼", 让其他姓族一听就肃然起敬的领域.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   --------82版姓氏人口统计结果(网上流传最多的也是这个已经过时的老版本)
王李张刘陈杨周黄赵吴孙徐林胡朱郭梁马高何..--------92版姓氏人口统计结果
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真正的最新姓氏人口统计结果

请核对一下, 这几次结果中每次排在胡姓之前的所有姓氏中, 2000年来没有建过朝代的姓氏有没有达到1个或者更多? 我的答案是一个也没有. 除了"王"氏, 本身就很多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后裔, 其他都或大或小在这2000中建立过政权. 我们胡姓做过的最高级别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外戚. 2000年总共产生皇帝0位. 宰相1位.

我不是来批判的, 我是希望能有人给出一个理由, 并且反思. 因为我本人也姓胡, 而且写了这么大篇幅, 希望大家包括斑竹能理解我这种心情, 这个论坛基本上都是本家人在访问, 即使批判一下也不显得丢脸.

Posted: 2006-08-26 21:01 | IP:211.90.227.104 | From: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楼 主]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07-20
南山宗亲辛苦了!有了这份名录,为进一步进行胡氏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十分感谢!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7-20 09:36重新编辑 ]
小树在阳光雨露沐浴下,自大地不断地吸取营养成长壮大,并且有益于大地。
tjh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07-20
资料非常难得。辛苦了!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07-20
《宋朝胡姓进士名录》整理说明
《宋朝胡姓进士名录》整理说明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828

        用了一个多月的晚上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份名录的电子化工作。我们胡氏现在也有能拿出手的宋朝进士493人名录,心里感到一些安慰。2008年我在上海见到胡迎建先生,对他谈起我有意整理历代胡姓进士资料一事,深得他的赞许,并称他们社科院也曾做过江西进士资料收集,终因多种原因而搁置。可喜的是,最近我在网上得到一套PDF版《宋登科记考》五卷(龚延明、祖慧著,2005年出版),资料丰富,我所需做的仅是将其中胡姓进士挑选出来。如果让我按著书者那样去收录资料,就是用数年时间也不见得成功。所以我非常感谢两位著书者,为我们首次提供了宋朝胡姓进士资料。在此我也有必要将这次整理工作的要点以及个人感想,简单说明,略述如下。

        《宋登科记考》仿清代学者徐松《登科记考》(唐五代)的体例,按年代收集了两宋诸科进士四万余人的资料,其中胡姓进士(包括贡科、诸科、特奏名、武举等科别)共计500人左右。为当前国内外有关宋朝进士(10万余人)名录收录最多的著作,也为各地区、各姓氏特定进士研究提供了索引目录。以下是该书中进士资料一例:[胡旦]  字周父。滨州渤海县人。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一,初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尝为知制诰,终秘书监。《宋会要·选举》七之三《亲试》,《宋会要·选举》二之一《进士科》,《宋史》卷四三二《胡旦传》,明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一《太平兴国三年戍寅状元胡旦》,《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五《选举志·宋制科》,《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选举表·宋进士》,《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四《选举·宋·进士·附录》。之前在胡氏宗亲网也有宗亲初步收集了浙江、吉安、徽州等地区胡姓进士名录,但比较起这套书中的近500名进士数目来说就显得十分有限了。

1.宋朝胡姓进士所占宋朝进士总数比率(1.25%),与当前胡姓所占人口总数的比率(1.14%-1.24%)相近。我研究过许多资料,如《历代人名大辞典》等,以及我所做的《明清胡姓进士名录》,其中胡姓所占总数之比率都在这一数字附近,甚至还有当代胡姓人大代表、学院院士等等都符合这一比率,如果用统计学理论可能会证实这种比率的合理性。宋朝是历代科考中产生进士最多的一个朝代,水涨船高,胡姓进士也远高于明朝(386名),清朝(362名)。目前南山编号收录的共计有493人(包括特奏名,但不包括武进士)。按这种比率(1.25%)计算,估计还有500-600胡姓进士尚未被进士研究专著所收录,宋朝胡姓进士总数似应超过千人。

2.与明清两朝相对准确确的进士资料相比,宋朝的进士资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姓。明清朝有国子监进士题名碑刻和大量史料为据,而宋朝进士资料则主要来源于某些史书和地方志,缺少完整的科举史料(名录)记载。我们知道,有些地方志里的进士官宦资料是从本地区姓氏家谱中采集的,可信程度相对于国子监内的题名碑刻要差很多。地方志(选举)对宋朝之前的记载问题较多,如浙江新昌县志里记载胡公霸为五代时新昌进士,这与江西地区霸公后裔家谱普遍记载出自金陵的说法不一致。我认为在编写新昌县志时,就有可能采纳了当地胡氏族谱的记载--胡公霸系浙江新昌进士。关于地方志记载的可信度问题,不是我们所能讨论的学术问题,而在没有更多可相互印证的史料情况下,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可能是唯一可信的渠道。

3.两宋进士有以南方(江南)为主要地域分布的特点。这与当时的战争时局混乱,科考者无法顺利到达京城参加殿试有关。胡姓进士的分布也呈现了该特点。据我统计,南方胡姓进士高达95%以上,其中以徽州61人、常州44人、吉州33人为地域分布之三甲,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占了全部数的80%以上。徽州婺源、绩溪、祁门、歙县等地的进士占了宋朝胡姓进士的八分之一,其中有胡汲、胡伸、胡堤(水旁)  这样的名人。吉安(吉州)胡氏也有像胡铨、胡梦昱、胡份等,婺州永康东阳有12位进士如胡则、胡居仁、胡邦直等家谱上常见人物。

4.宋朝胡姓进士呈现家族性特点,这在华林奉新胡氏和常州(晋陵)胡氏尤为显著。奉新胡氏有11人进士中第,其中“用”字辈就有5人之多:胡用庄、胡用之、胡用时、胡用舟、胡用礼,另外胡令仪、胡克顺、胡况、胡直孺等人都是华林胡氏江西家族,父子兄弟皆为进士的现象很普遍。而迁到晋陵去的琼公一支在宋朝更有20多人相继进士中第,如胡宗尧、胡宗愈、胡宗炎、胡交修、胡世将、胡唐老等宋朝名臣。北宋福建崇安胡安国 字康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 何昌言榜探花,其子胡寅,字明仲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 何涣榜。江西庐陵胡氏胡铨家族的第三、四代后裔在进士名录上也屡有出现。

5.宋朝胡姓进士数虽然符合胡姓/总数比例,但三甲数远不如他姓。两宋开科118次,胡姓仅获:状元一人([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 胡旦榜)、榜眼一人 [胡宗愈]字完夫,常州晋陵县人。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科 刘辉榜 中进士第二名。探花三人:[胡用庄]  字敬夫。洪州奉新县人。咸平三年擢进士第三人;[胡安国] 字康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 何昌言榜探花;[胡幼黄]字成玉。吉州永新县人。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 王龙泽榜  。而陈姓则有三名状元登科。                                        

6.每科胡姓进士录取数,与当科进士总数之比,也是1%左右。南宋数目大于北宋,北宋后期大于北宋前期。如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科 开始15年间,进士数仅百余人,胡姓只有[胡日新]  歙州婺源人,乾德间中进土第,也是符合胡姓/总数之比例。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 吕蒙正榜开始,进士录取数开始增加(109),胡姓登科人数也随之增加。到了南宋中后期,每科进士数高达500-600人,胡姓进士数也增加到每科10人左右,最高为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有13人高中。

7.同名现象普遍存在于胡姓进士名录中。经我查对,共有29组同姓名进士,其中有六个胡震,三个胡从义、胡旦、胡刚中、胡三省;两个胡安国、胡铨、胡琏等等。出现同名现象并不奇怪,如果是年代、籍贯相近,则有因采录不同的地方志重复录入的可能。只要进士年代不是太接近,而籍贯、字号又不同,可以认定是同名进士而不是重复录入。但有三个胡旦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之前我只知道有两个进士胡旦,山东那位胡旦是状元。另外一个尚需认真加以考证。宋朝三胡旦可能属于新发现,而有两个胡安国、胡铨进士确有其事,只是以往我们没有关注而已。

我个人认为,研究宋朝胡姓进士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实际意义:一是通过胡姓进士的地域分布,可以综合评介该地区总体胡姓文化渊源的传承。这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研究、交通发达程度等状况。二是著名胡氏家族的进士分布,可以反映了个体家族性文化渊源的传承,这在胡姓进士名录上有明显的反映。如奉新胡氏家族、常州胡氏家族、徽州胡氏家族、吉州胡氏家族等。进士官宦,簪缨世家,延续于两宋数百年间。优良的家学渊源传统也导致了这些胡姓家族在数百年间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甚至延续到现今时代社会。三是通过胡姓进士名录的调查结果,可以验证某些家谱的记载。一般来说进士是与仕宦相联系的,结合地方史志可以查明胡姓名人的宦迹行踪,生卒年月,乃至家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宋元之前,至今没有准确的进士数目和名录,现在通过史书、地方志是唯一可以查证的途径,尽管可靠性存疑,但是比较起自说自话的家谱记载来说,还是有可取之处。当然仍需要后人继续考证,尽力做到符合历史真实。

本人热衷于胡姓氏文化的研究,很早就定下了个人的长期目标。一是调查清楚全国胡氏支族的族居分布,争取准确到县到村;二是大力收集整理胡氏名人资料,按标准立档保存。历代胡姓进士资料的收集整理,将是我未来工作的重点。所以希望各位宗亲同好,不要与我抢这个(胡姓进士)研究课题,请相信我会有始有终地做好这件事。南山编号(NS-XXXXX)也将长期使用于上述两项资料的收集之中。搞组织活动我不在行,也没多大兴趣。在我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放到胡氏资料的收集整理中,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相比起这几年令人烦恼的口舌之争来,也算是思想观念的转折与更新吧。借此以表露心声,宗亲们莫怪南山的题外话。

南山 2011.04.14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07-20
宋史里的胡氏名人
宋史里的胡氏名人2009-02-03 14:031、
http://hi.baidu.com/%BA%FA%D6%B2%B3%CF/blog/item/94b1eb3d19801907baa167bf.html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久之,为两浙转运使。召修起居注、知制诰。入内都知杨怀敏坐卫士之变,斥为和州都监,未几,召入复故职。宿封还词头,且言:“怀敏得不穷治诛死,已幸,岂宜复在左右?”命遂寝。
     庆历六年,京东、两河地震,登、莱尤甚。宿兼通阴阳五行灾异之学,乃上疏曰:“明年丁亥,岁之刑德,皆在北宫。阴生于午,而极于亥。然阴犹强而未即伏,阳犹微而不能胜,此所以震也。是谓龙战之会,其位在乾。若西北二边不动,恐有内盗起于河朔。又登、莱视京师,为东北少阳之位,今二州置金坑,多聚民凿山谷,阳气耗泄,故阴乘而动。宜即禁止,以宁地道。时以为迂阔。明年,王则果以贝州叛。皇祐五年正月,会灵宫灾,是岁冬至,郊,以二帝并配。明年大旱,宿言:“五行,火,礼也。去岁火而今又旱,其应在礼,此殆郊丘并配之失也。”即建言并配非古,宜用迭配如初。时议者谓士大夫言,七十当致仕,其不知止者,请令有司按籍举行之。宿以为非优老之义,当少缓其期法:武吏察其任事与否,勿断以年;文吏使得自陈而全其节。及言皇祐新乐与旧乐难并用;礼部间岁一贡士不便,当用三年之制。皆如其言。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迁翰林学士,知审官、刑院。李仲昌开六塔河,民被害,诏狱薄其罪。宿请斩以谢河北,仲昌由是南窜。衮国公主下降,将行册礼。宿谏曰:“陛下昔封两长主,未尝册命,今施之爱女,殆非汉明帝所‘我子岂得与先帝子等’之义也。”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韩琦守并州,请复其节镇。宿言:“参、商为仇雠之星。国家受命于商丘,而参为晋地。今欲崇晋,非国之利也。宋兴削平四方,并最后服,故太宗不使列于方镇,八十年矣,宜如故便。”议遂止。后琦秉政,卒复之。
     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群居不哗笑,与人言,必思而后对。故临事重慎,不辄发,发亦不可回止。居母丧三年,不至私室。其当重任,尤顾惜大体。在审官、刑院,择详议官,有在选中者,尝监征榷,以水灾负课。同列谓小累不足白,宿竟白之,而荐其才足用,仁宗听纳。同列退而诮曰:“公固欲白上,倘缘是不用,奈何?”宿曰:“彼之得否,不过一详议官。宿平生以诚事主,今白首矣,忍以毫发欺乎?为之开陈,听吾君自择尔。”少与一僧善,僧有秘术,能化瓦石为黄金。且死,将以授宿,使葬之。宿曰:“后事当尽力,他非吾所冀也。”僧叹曰:“子之志,未可量也。”其笃行自励,至于贵达,常如布衣时。子宗炎,从子宗愈、宗回。 宋史77
    胡宿(九九五~一○六七),字武平,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仁宗天聖二年(一○二四)進士。歷官揚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兩浙轉運使、修起居注、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書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師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誌銘》)。謚文恭。墓誌銘稱有文集四十卷,《直齋書錄解題》著
錄《胡文恭集》七十卷,久佚。今所見者,有《唐詩鼓吹》、《吳郡志》、《天台續集》、《兩宋名賢小集》、《宋詩紀事》、《積書巖宋詩刪》等各收有胡宿詩。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胡宿詩文一千五百餘首,編爲《文恭集》五十卷,又搜輯散見於他書者爲《補遺》一卷。收入《四庫全書》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時,刪去其中青詞樂語十卷,並將《補遺》編入,定爲四十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清抄《文恭集》五十卷,《補遺》一卷,仍爲四庫館臣初輯本面貌。《宋史》卷三一八有傳。 胡宿詩,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文恭集》爲底本,校以清抄五十卷本(簡稱清抄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並參校《吳郡志》、《天台續集》、清陸貽典等刻《唐詩鼓吹注解》等書。另輯得之集外詩,附于卷末。
    2、宗炎、字彦圣,由将作监主簿锁厅登第。为国子大宗正丞、开封府推官、考功吏部郎中。旧制,选人改京官,举将小絓吏议,辄尼不行。宗炎请先引见,俟举者罪即追止,从之。哲宗崩,辽使来吊祭,宗炎以鸿胪少卿迓境上。使者不易服,宗炎以礼折之,须其听命,乃相见。暨还,升为卿。初,父宿使辽,辽人重之。其后宗炎婿邓忠臣迓客,客问:“中外尝有充使者否?”忠臣以宿告,且言:“前使鸿胪,其子也。”客叹:“胡氏世不乏人。”俄以直龙图阁知颍昌府,历密州而卒。
     宗炎善为诗,藻思清婉。欧阳修守亳,与客游郡圃,或诵其诗,修赏味不已,以为有鲍、谢风致。其重之如此。
     3、宗愈、字完夫,举进士甲科,为光禄丞。宿得请杭州,英宗问:“子弟谁可继者?”以宗愈对。召试学士院。神宗立,以为集贤校理。久之,兼史馆检讨,遂同知谏院。修内卒盗皇城器物,宗愈言:“唐长孙无忌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校尉论当死。今禁卒为盗,而入内都知不能觉察,愿正其罪。”殿帅直庐在长庆门内,久而自置隶圉。宗愈曰:“严禁旅,所以杜奸宄也。奈何令私人得为之?万一凶黠者窜名其间,将不可悔。请易募老卒。”
     王安石用李定为御史,宗愈言:“御史当用学士及丞、杂论荐,又须官博士、员外郎。今定以幕职不因荐得之,是殆一出执政意,即大臣不法,谁复言之?”苏颂、李大临不草制,坐绌;宗愈又争之,安石怒,出通判真州。历提点河东刑狱、开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
     元祐初,进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史中丞。时更定役法,书成,衙校募不足者,听差入等户。宗愈言:“法贵均一,若持两端,则于文有害。是乃差法,非募法也。请删之。”
     哲宗尝问朋党之弊,对曰:“君子指小人为奸,则小人指君子为党。君子,盖义之与比者。陛下能择中立之士而用之,则党祸熄矣。”明日,具《君子无党论》以进。拜尚书右丞。于是谏议大夫王觌论其不当,而刘安世、韩川、孙觉等合攻之,朝廷依违。逾年,出觌润州,而言者愈力。乃罢为资政殿学士、知陈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卒,年六十六。赠左银青光禄大夫。
    4、宗回、字醇夫,用荫登第,为编修敕令官、司农寺干当公事、京西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京东陕西转运使、吏部郎中。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坐系平民死,降集贤殿修撰、知随州,改秦州、庆州,复为待制。
     先是,熙河将王赡下邈川有功,帅孙路不乐赡,夺其兵与王愍。朝廷知之,以宗回代路,加直学士。时青唐瞎征内附,而心牟钦毡勒兵立别酋陇拶,还其地,势复张。瞎征大惧,自髡为僧以祈免。王赡怨孙路,因言青唐不烦兵可下。至,则驻宗哥城不进。宗回怒,日夜檄趣之,且戒赡曰:“青唐兵甚弱,陇拶稚子,何能为,而怯懦逗遛,吾将以军法从事。”又遣王愍复至邈川,声言代赡。赡惧,乃率步骑掩青唐,据之,陇拶降。诏以青唐为鄯州,邈川为湟州。未几,属羌郎阿章叛,拒官军。宗回遣将王吉、魏钊讨之,皆败死。又遣钤辖种朴往。朴言:“贼锋方锐,且盛寒,宜少缓师。”宗回不听,督之急。朴不得已,行,亦败死。于是转运判官秦希甫言湟、鄯难守,以为弃之便。事下宗回,宗回持不可,希甫罢去。会徽宗弃鄯州,于是任伯雨再疏其罪,夺职知蕲州。
     还,为待制。历庆、渭、陈、延、澶州。兄宗愈入党籍,宗回亦罢郡。居亡何,录其坚守湟、鄯之议,起知秦州。进枢密直学士,徙永兴、郑州、成德军,复坐事去。大观中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胡氏自宿始大,及宗愈仍世执政,其后子孙至侍从、九卿者十数,遂为晋陵名族。
     论曰:张昪清忠谅直,赵概雅量过人,胡宿学通天人之奥,考其立朝大节,皆磊落为良执政。宗愈仍居右辖,而学术视宿则有间矣。宗回非边将材,其守河湟之议,盖以趣种朴于死,蕲合上意,以解其责尔。若胡氏之世大也,殆脱万人于水死,而阴德之所致与?
     5、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再调宪州录事参军。时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湘为河北转运使,奏改秘书省著作佐郎、佥书贝州观察判官事。
     后以太常博士提举两浙榷茶,就知睦州,徙温州。岁余,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真宗幸亳还,擢三司度支副使。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部内民讹言相惊,至遣使安抚乃定。坐是,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复为发运使,累迁太常少卿。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以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入权吏部流内铨,坐失举,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复谏议大夫、知永兴军,徙河北都转运使,以给事中权三司使,通京东西、陕西盐法,人便之。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丁谓贬崖州,宾客随散落,独则间遣人至海上,馈问如平日。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昌期者,尝注《易》、《诗》、《书》、《论语》、《孝经》、《阴符经》、《老子》,其说诡诞穿凿,至诋斥周公。初用荐者补国子四门助教,文彦博守成都,召置府学,奏改秘书省校书郎,后以殿中丞致仕。著书百余卷,嘉祐中,诏取其书。昌期时年八十余,野服自诣京师,赐绯鱼,绢百匹。欧阳修言其异端害道,不当推奖,夺所赐服罢归,卒。
    6、胡顺之,字孝先,原州临泾人。登进士第,试秘书省校书郎、知休宁县。民有汪姓者豪横,县不能制,岁租赋常不入,适以讼逮捕,不肯出。顺之曰:“令不行何以为政。”命积薪环而焚之,豪大骇,少长趋出,叩头伏辜,推其长械送州,致之法。为青州从事。高丽入贡,中贵人挟以为重,使州官旅拜于郊。顺之曰:“青,大镇也。在唐押新罗、渤海,奈何卑屈如此?”独不拜。大姓麻士瑶阴结贵侍,匿兵械,服用拟尚方,亲党仆使甚多,州县被陵蔑,莫敢发其奸。会士瑶杀兄子温裕,其母诉于州,众相视曰:“孰敢往捕者?”顺之持檄径去,尽得其党。有诏鞫问,士瑶论死,其子弟坐流放者百余人。改著作佐郎、知常熟县,迁秘书丞,分司南京。
     仁宗即位,迁太常博士。天圣、明道间,再上宰相书,乞太后还政,宰相匿不以闻。太后崩,顺之附疾置自言,求其书,出宰相家。仁宗嘉其忠,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其后数论朝廷事,仲淹爱其才,然挟术尚权,喜纵横捭阖。以目失明废,州里皆惮焉。
    7、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迁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咈时相意,提举太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加徽猷阁待制。奏防江利害:一曰立国无藩篱之固,二曰遣将无首尾之援,三曰不攻敌技之所短。
     召为中书舍人。言武昌、九江、建昌、京口、吴江、钱塘、明、越宜各屯水战士三千以为备。唐恪追复观文殿学士,松年缴奏曰:“靖康之祸,何 轻脱寡谋,宜为罪首。去年秦桧还朝,力称其抗义守正,遂被褒赠,已大咈士论。今恪子琢自陈其父不获伸迎请二帝之谋,饮药而死。此事凛然,追踪古人。宜诏有司详考实状,庶不为虚美,以示激劝。”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岳飞收复襄、汉,令松年筹度守御事。松年奏:“乞飞班师,徐窥刘豫意向,若豫置不问,其情叵测,当饬将士谨疆场可也。”又条战舰四利:一曰张朝廷深入之军势,二曰固山东欲归之民心,三曰震叠强敌,使不敢窥江、浙,四曰牵制刘豫不暇营襄、汉。
     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首奏八事:立规摹以定中兴之基,振纪纲以尊朝廷之势,驭将帅使知畏,抚士卒使知劝,收予夺之柄,察毁誉之言,无以小疵弃人才,无以虚文废实效。又荐张敌万:“向在淮南诱敌深入,步骑四集,悉陷于淖,无得解者,金人至今胆落。乞令统率军马别为任使,庶几外阃浙多名将,不独仗倚三四人而已。”
     谍报刘豫于登、莱、海、密具舟楫,淮阳、顺昌积刍粟,欲凭藉金人侵我边鄙。议者谓韩、刘、岳各当一面,可保无虞。松年奏:“三人声势初不相属,缓急必不相救。况海道阔远,苏、秀、明、越最为要冲,乞选精兵万人,命一大臣往驻建康,亲督世忠、光世守采石、马家渡,以张两军之势,仍以兵五千屯明州、平江,控御江海。或无人可遣,臣愿疾驰以赴其急。”诏遣松年往江上,与诸将会议进讨,因觇贼情。帝决意亲征,遂次平江,命松年权参知政事,专治战舰,张浚专治军器。松年曰:“议论既定,力行乃有效,若今日行,明日止,徒纷纷无益。”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自持囊至执政,所举自代,皆一时闻人,所荐一以至公,权势莫能夺。
     方秦桧秉政,天下识与不识,率以疑忌置之死地,故士大夫无不曲意阿附为自安计。松年独鄙之,至死不通一书,臣以此高之。138
    
     8、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曰:“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凊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缜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论曰:谋大事,决大议,非凝定有立者不能也。周必大、留正一时俱以相业称,然必大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光、宁禅受之际,惧祸而去,其可为有立乎哉?若胡晋臣争论朱熹,则侃侃有守者也。150
     9、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入太学,以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颍川靳裁之为师。裁之与论经史大义,深奇重之。三试于礼部,中绍圣四年进士第。初,廷试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职以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时发策大要崇复熙宁、元丰之制,安国推明《大学》,以渐复三代为对。哲宗命再读之,注听称善者数四,亲擢为第三。为太学博士,足不蹑权门。
     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党人范纯仁客,而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与己异,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元官。
     政和元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傍,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宣和末,李弥大、吴敏、谭世勣合荐,除屯田郎,辞。
     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一日方午,钦宗亟召见,安国奏曰:“明君以务学为急,圣学以正心为要。心者万事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权。愿擢名儒明于治国平天下之本者,虚怀访问,深发独智。”又言:“为天下国家必有一定不可易之计,谋议既定,君臣固守,故有志必成,治功可立。今南向视朝半年矣,而纪纲尚紊,风俗益衰,施置乖方,举动烦扰。大臣争竞,而朋党之患萌;百执窥觎,而浸润之奸作。用人失当,而名器愈轻;出令数更,而士民不信。若不扫除旧迹,乘势更张,窃恐大势一倾,不可复正。乞访大臣,各令展尽底蕴,画一具进。先宣示台谏,使随事疏驳。若大臣议绌,则参用台谏之言;若疏驳不当,则专守大臣之策。仍集议于朝,断自宸衷,按为国论,以次施行。敢有动摇,必罚无赦。庶几新政有经,可冀中兴。”钦宗曰:“比留词掖相待,已命召卿试矣。”语未竟,日昃暑甚,汗洽上衣,遂退。
     时门下侍郎耿南仲倚攀附恩,凡与己不合者,即指为朋党。见安国论奏,愠曰:“中兴如此,而曰绩效未见,是谤圣德也。”乃言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问其状,南仲曰:“往不事上皇,今又不事陛下。”钦宗曰:“渠自以病辞,初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中丞许翰曰:“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污如安国者实鲜。”钦宗叹息,遣中书舍人晁说之宣旨,令勉受命,且曰:“他日欲去,即不强留。”既试,除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南仲讽台谏论其稽命不恭,宜从黜削。疏奏不下,安国乃就职。
     南仲既倾宰相吴敏、枢密使李纲,又谓许景衡、晁说之视大臣升黜为去就,怀奸徇私,并黜之。安国言:“二人为去就,必有陈论。怀奸徇私,必有实迹。乞降付本省,载诸词命。”不报。
     叶梦得知应天府,坐为蔡京所知,落职奉祠。安国言:“京罪已正,子孙编置,家财没入,已无蔡氏矣。则向为京所引者,今皆朝廷之人,若更指为京党,则人才见弃者众,党论何时而弭!”乃除梦得小郡。
     中书侍郎何 建议分天下为四道,置四都总管,各付一面,以卫王室、捍强敌。安国言:“内外之势,适平则安,偏重则危。今州郡太轻,理宜通变。一旦以二十三路之广,分为四道,事得专决,财得专用,官得辟置,兵得诛赏,权恐太重。万一抗衡跋扈,何以待之?乞据见今二十三路帅府,选择重臣,付以都总管之权,专治军旅。或有警急,即各率所属守将应援,则一举两得矣。”寻以赵野总北道,安国言魏都地重,野必误委寄。是冬,金人大入,野遁,为群盗所杀,西道王襄拥众不复北顾,如安国言。
     李纲罢,中书舍人刘珏行词,谓纲勇于报国,数至败衄。吏部侍郎冯澥言珏为纲游说,珏坐贬。安国封还词头,以为“侍从虽当献纳,至于弹击官邪必归风宪。今台谏未有缄默不言之咎,而澥越职,此路若开,臣恐立于朝者各以好恶胁持倾陷,非所以靖朝著。”南仲大怒,何 从而挤之,诏与郡。 以安国素苦足疾,而海门地卑湿,乃除安国右文殿修撰、知通州。
     安国在省一月,多在告之日,及出必有所论列。或曰:“事之小者,盍姑置之?”安国曰:“事之大者无不起于细微,今以小事为不必言,至于大事又不敢言,是无时而可言也!”
     安国既去逾旬,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敌围益急,钦宗亟召安国及许景衡,诏竟不达。
     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安国言:“昨因缴奏,遍触权贵,今陛下将建中兴,而政事弛张,人才升黜,尚未合宜,臣若一一行其职守,必以妄发,干犯典刑。”黄潜善讽给事中康执权论其托疾,罢之。三年,枢密张浚荐安国可大用,再除给事中。赐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闻驾幸吴、越,引疾还。
     绍兴元年,除中书舍人兼侍讲,遣使趣召,安国以《时政论》二十一篇先献之。论入,复除给事中。二年七月入对,高宗曰:“闻卿大名,渴于相见,何为累诏不至?”安国辞谢,乞以所进二十一篇者施行。其论之目,曰《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政》、《核实》、《尚志》、《正心》、《养气》、《宏度》、《宽隐》。论《定计》略曰:“陛下履极六年,以建都,则未有必守不移之居;以讨贼,则未有必操不变之术;以立政,则未有必行不反之令;以任官,则未有必信不疑之臣。舍今不图,后悔何及!”论《建都》谓:“宜定都建康以比关中、河内,为兴复之基。”论《设险》谓:“欲固上流,必保汉、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镇安陆。”论《尚志》谓:“当必志于恢复中原,祗奉陵寝;必志于扫平仇敌,迎复两宫。”论《正心》谓:“戡定祸乱,虽急于戎务,而裁决戎务,必本于方寸。愿选正臣多闻识、有志虑、敢直言者置诸左右,日夕讨论,以宅厥心。”论《养气》谓:“用兵之胜负,军旅之强弱,将帅之勇怯,系人君所养之气曲直何如。愿强于为善,益新厥德,使信于诸夏、闻
于夷狄者,无曲可议,则至刚可以塞两间,一怒可以安天下矣。”安国尝谓:“虽诸葛复生,为今日计,不能易此论也。”
     居旬日,再见,以疾恳求去。高宗曰:“闻卿深于《春秋》,方欲讲论。”遂以《左氏传》付安国点句正音。安国奏:“《春秋》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济艰难,《左氏》繁碎,不宜虚费光阴,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经。”高宗称善。寻除安国兼侍读,专讲《春秋》。时讲官四人,援例乞各专一经。高宗曰:“他人通经,岂胡安国比。”不许。
     会除故相朱胜非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安国奏:“胜非与黄潜善、汪伯彦同在政府,缄默附会,循致渡江。尊用张邦昌结好金国,沦灭三纲,天下愤郁。及正位冢司,苗、刘肆逆,贪生苟容,辱逮君父。今强敌凭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系国安危,深恐胜非上误大计。”胜非改除侍读,安国持录黄不下,左相吕颐浩特令检正黄龟年书行。安国言:“‘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臣今待罪无补,既失其职,当去甚明。况胜非系臣论列之人,今朝廷乃称胜非处苗、刘之变,能调护圣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废君为行权,先儒力排其说。盖权宜废置非所施于君父,《春秋》大法,尤谨于此。建炎之失节者,今虽特释而不问,又加选擢,习俗既成,大非君父之利。臣以《春秋》入侍,而与胜非为列,有违经训。”遂卧家不出。
     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颐浩大喜,即引胜非为助,而降旨曰:“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初言胜非不可同都督,及改命经筵,又以为非,岂不以时艰不肯尽瘁,乃欲求微罪而去,其自为谋则善,如国计何?”落职,提举仙都观。是夕,彗出东南。右相秦桧三上章乞留之,不报,即解相印去。侍御史江跻上疏,极言胜非不可用,安国不当责。右司谏吴表臣亦言安国扶病见君,欲行所学,今无故罪去,恐非所以示天下。不报。颐浩即黜给事中程瑀、起居舍人张焘及跻等二十余人,云应天变除旧布新之象。台省一空,胜非遂相,安国竟归。
     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安国辞。诏以经筵旧臣,重闵劳之,特从其请,提举江州太平观,令纂修所著《春秋传》。书成,高宗谓深得圣人之旨,除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未行,谏官陈公辅上疏诋假托程颐之学者。安国奏曰:“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然后知其可学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不得从颐学,是入室而不由户。本朝自嘉祐以来,西都有邵雍、程颢及其弟颐,关中有张载,皆以道德名世,公卿大夫所钦慕而师尊之。会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礼官讨论故事,加之封爵,载在祀典,比于荀、杨、韩氏,仍诏馆阁裒其遗书,校正颁行,使邪说者不得作。”奏入,公辅与中丞周秘、侍御史石公揆承望宰相风旨,交章论安国学术颇僻。除知永州,辞,复提举太平观,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又降诏加赙,赐田十顷恤其孤,谥曰文定,盖
非常格也。
     安国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其爱君忧国之心远而弥笃,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风度凝远,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足以婴其心。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朱震被召,问出处之宜,安国曰:“子发学《易》二十年,此事当素定矣。世间惟讲学论政,不可不切切询究,至于行己大致,去就语默之几,如人饮食,其饥饱寒温,必自斟酌,不可决诸人,亦非人所能决也。吾平生出处皆内断于心,浮世利名如蠛蠓过前,何足道哉!”故渡江以来,儒者进退合义,以安国、尹焞为称首。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
     安国所与游者,游酢、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良佐尝语人曰:“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质疑访道,礼之甚恭,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
     自王安石废《春秋》不列于学官,安国谓:“先圣手所笔削之书,乃使人主不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乱伦灭理,用夏变夷,殆由乎此。”故潜心是书二十余年,以为天下事物无不备于此。每叹曰:“此传心要典也。”
     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三子,寅、宏、宁。
   寅字明仲,安国弟之子也。寅将生,弟妇以多男欲不举,安国妻梦大鱼跃盆水中,急往取而子之。少桀黠难制,父闭之空阁,其上有杂木,寅尽刻为人形。安国曰:“当有以移其心。”别置书数千卷于其上,年余,寅悉成诵,不遗一卷。游辟雍,中宣和进士甲科。
     靖康初,以御史中丞何 荐,召除秘书省校书郎。杨时为祭酒,寅从之受学。迁司门员外郎。金人陷京师,议立异姓,寅与张浚、赵鼎逃太学中,不书议状。张邦昌伪立,寅弃官归,言者劾其离次,降一官。
     建炎三年,高宗幸金陵,枢密使张浚荐为驾部郎官,寻擢起居郎。金人南侵,诏议移跸之所,寅上书曰:
     昨陛下以亲王、介弟出师河北,二圣既迁,则当纠合义师,北向迎请。而遽膺翊戴,亟居尊位,斩戮直臣,以杜言路。南巡淮海,偷安岁月,敌入关陕,漫不捍御。盗贼横溃,莫敢谁何,元元无辜,百万涂地。方且制造文物,讲行郊报,自谓中兴。金人乘虚直捣行在,匹马南渡,淮甸流血。迨及返正宝位,移跸建康,不为久图,一向畏缩远避。此皆失人心之大者也。
     自古中兴之主所以能克复旧物者,莫不本于愤耻恨怒,不能报怨,终不苟已。未有乘衰微阙绝之后,固陋以为荣,苟且以为安,而能久长无祸者也。黄潜善与汪伯彦方以乳妪护赤子之术待陛下,曰:“上皇之子三十人,今所存惟圣体,不可不自重爱。”曾不思宗庙则草莽湮之,陵阙则畚锸惊之,堂堂中华戎马生之,潜善、伯彦所以误陛下、陷陵庙、蹙土宇、丧生灵者,可胜罪乎!本初嗣服,既不为迎二圣之策,因循远狩,又不为守中国之谋。以致于今德义不孚,号令不行,刑罚不威,爵赏不劝。若不更辙以救垂亡,则陛下永负孝悌之愆,常有父兄之责。人心一去,天命难恃,虽欲羁栖山海,恐非为自全之计。
     愿下诏曰:“继绍大统,出于臣庶之谄,而不悟其非;巡狩东南,出于侥幸之心,而不虞其祸。金人逆天乱伦,朕义不共天,志思雪耻。父兄旅泊,陵寝荒残,罪乃在予,无所逃责。”以此号召四海,耸动人心,决意讲武,戎衣临阵。按行淮、襄,收其豪英,誓以战伐。天下忠义武勇,必云合响应。陛下凡所欲为,孰不如志?其与退保吴、越,岂可同年而语哉!
     自古中国强盛如汉武帝、唐太宗,其得志四夷,必并吞扫灭,极其兵力而后已。中国礼义所自出也,恃强凌弱且如此。今乃以仁慈之道、君子长者之事,望于凶顽之粘罕,岂有是理哉!今日图复中兴之策,莫大于罢绝和议,以使命之币,为养兵之资。不然,则僻处东南,万事不竞。纳赂则孰富于京室?纳质则孰重于二圣?反复计之,所谓乞和,决无可成之理。
     夫大乱之后,风俗靡然,欲丕变之,在于务实效,去虚文。治兵择将,誓戡大憝者,孝弟之实也;遣使乞和,冀幸万一者,虚文也。屈己求贤,信用群策者,求贤之实也;外示礼貌,不用其言者,虚文也。不惟面从,必将心改,苟利于国,即日行之者,纳谏之实也;和颜泛受,内恶切直者,虚文也。擢智勇忠直之人,待御以恩威,结约以诚信者,任将之实也;亲厚庸奴,等威不立者,虚文也。汰疲弱,择壮勇,足其衣食,申明阶级,以变其骄悍之习者,治军之实也;教习儿戏,纪律荡然者,虚文也。遴选守刺,久于其官,痛刈奸赃,广行宽恤者,爱民之实也;军须戎具,征求取办,蠲租赦令,苟以欺之者,虚文也。若夫保宗庙、陵寝、土地、人民,以此六实者行乎其间,则为中兴之实政也。陵庙荒圮,土宇日蹙,衣冠黔首,为血为肉,以此六虚者行乎其间,则为今日虚文。陛下戴黄屋,建幄殿,质明辇出房,雉扇金炉夹侍两陛,仗马卫兵俨分仪式,赞者引百官入奉起居,以此度日。彼粘罕者,昼夜厉兵,跨河越岱,电扫中土,遂有吞吸江湖,蹂践衡霍之意。吾方拥虚器,茫然未知所之。
     君子小人,势不两立。仁宗皇帝在位,得君子最多。小人亦时见用,然罪者则斥;君子亦或见废,然忠显则收。故其成当世之功,贻后人之辅者,皆君子也。至王安石则不然,斥绝君子,一去而不还;崇信小人,一任则不改。故其败当时之政,为后世之害者,皆小人也。仁宗皇帝所养之君子,既日远而销亡矣。安石所致之小人,方蕃息而未艾也。所以误国破家,至毒至烈,以致二圣屈辱,羿、莽擅朝,伏节死难者不过一二人。此浮华轻薄之害,明主之所畏而深戒者也。
     古之称中兴者曰:“拨乱世,反之正。”今之乱亦云甚矣,其反正而兴之,在陛下;其遂陵迟不振,亦在陛下。昔宗泽一老从官耳,犹能推诚感动群贼,北连怀、卫,同迎二圣,克期密应者,无虑数十万人。何况陛下身为子弟,欲北向而有为,将见举四海为陛下用,期以十年,必能扫除妖沴,远迓父兄,称宋中兴。其与惕息遁藏,蹈危负耻如今日,岂不天地相绝哉!
     疏入,宰相吕颐浩恶其切直,除直龙图阁、主管江州太平观。
     二年五月,诏内外官各言省费、裕国、强兵、息民之策,寅以十事应诏,曰修政事、备边陲、治军旅、用人才、除盗贼、信赏罚、理财用、核名实、屏谀佞、去奸慝。疏上不报,寻命知永州。
     绍兴四年十二月,复召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时议遣使入云中,寅上疏言:
     女真惊动陵寝,残毁宗庙,劫质二圣,乃吾国之大仇也。顷者,误国之臣遣使求和,以苟岁月,九年于兹,其效如何?幸陛下灼见邪言,渐图恢复,忠臣义士闻
风兴起,各思自效。今无故蹈庸臣之辙,忘复仇之义,陈自辱之辞,臣切为陛下不
取也。
     若谓不少贬屈,如二圣何?则自丁未以至甲寅,所为卑辞厚礼以问安迎请为名而遣使者,不知几人矣,知二圣之所在者谁欤?闻二圣之声音者谁欤?得女真之要领而息兵者谁欤?臣但见丙午而后,通和之使归未息肩,而黄河、长淮、大江相继失险矣。夫女真知中国所重在二圣,所惧在劫质,所畏在用兵,而中国坐受此饵,既久而不悟也。天下谓自是必改图矣,何为复出此谬计邪?
     当今之事,莫大于金人之怨。欲报此怨,必殄此仇。用复仇之议,而不用讲和之政,使天下皆知女真为不共戴天之仇,人人有致死之心,然后二圣之怨可平,陛下人子之职举矣。苟为不然,彼或愿与陛下歃盟泗水之上,不知何以待之?望圣意直以世仇无可通之义,寝罢使命。
     高宗嘉纳,云:“胡寅论使事,词旨剀切,深得献纳论思之体。”召至都堂谕旨,仍降诏奖谕。既而右仆射张浚自江上还,奏遣使为兵家机权,竟反前旨。寅复奏疏言:“今日大计,只合明复仇之义,用贤修。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