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77644阅读
  • 90回复

福建《永定胡氏族谱》(2011年续修)专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1-08-19
桂 庚(廿三世)
桂庚(1898~1964),生于永定县下洋镇富川村科名里。汕头回澜中学毕业,年青出国,为最早受到文虎倚重的同乡之一。民国12年(1923)文虎在仰光创办《缅甸晨报》,他即被任命为社长。后担任过文虎的秘书及永安堂上海分行的经理。迨后则在上海自行创设药厂,所制清凉油风行国内外,上世纪50年代改为国营。他资质聪敏,诗才俊逸,与其胞弟、海外著名诗人浪曼(桂浪)同被时人誉为邑中二陆(指陆云、陆机,兄弟著名文学家)。在沪数十年,虽身处困境,仍时常以文会友,始终不改风雅中人本色,与国学名流经亨颐,著名画家张善于等过从甚密。生平诗作繁富,惜未收辑,仅存残稿《多余草》一集。

浪 曼(廿三世)
浪曼(1905~1991),原名桂浪,字迈。生于永定县下洋镇富川村科名里。生而颖悟,聪敏过人。自幼过目成诵,名闻邻里。弱冠橐笔南游,在东南亚从事新闻工作,除曾一度主编槟城《星槟日报》外,长期担任新加坡《总汇报》、《星洲日报》主笔和总编辑。思想进步,爱国爱乡。在报坛舆论上,一贯站在反帝反封建立场,为宣传国共合作、抗日救亡而大声疾呼,坚定不渝。生平著作宏富,吟咏亦多。为东南亚新闻界耆宿和著名诗人。抗日不久,郁达夫南下新加坡,在《星洲日报》与桂浪同事,志趣相投,经常赋诗酬唱,遂成莫逆之交,迨日陷南洋,郁流亡印尼。他们潜伏星洲,各自隐姓埋名,在敌后活动。处于豺虎横行,危机四伏之中,犹秘密托人传送诗词,相互激励。1984年已80高龄仍任新加坡永定同乡会会长,领导乡侨支援桑梓建设不遗余力,深为乡侨及邑内人民所爱戴。1991年病逝于新加坡。有《曼园诗选》、《诗联小集》传世。
    
迪 人(廿三世)
迪人,原名启旺,源兴之子,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大壮楼人,生卒年不详。旅缅中国同盟会重要成员,为支持辛亥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
1908年4月缅甸中国同盟会成立,厦门集美人庄银安、徐赞周(1873~1933,又名“市隐”)领导该会,组织旅缅华侨支持辛亥革命。民国18年(1929),徐赞周、庄银安成立编纂处,编著了《缅甸中国同盟会开国革命史》(又称《缅甸中国同盟会革命史》,上编为编纂处所采访辑成(1931年思明日新书局印行),下编为徐赞周所著《缅甸华侨革命史》(1932年与上编合璧在仰光鼎新书局印行)。民国20年(1931)版《缅甸中国同盟会开国革命史》(已故泉州藏书大家陈盛明收藏)共分四章,其第二章《缅甸中国同盟会会员史略》介绍了37位重要会员的事略,中有永定籍胡迪人、陈雪梅(岐岭著名女烈士陈康容之父)2人;第三章《缅甸中国同盟会会员一览表》则收录了2343名会员的入会底号、姓名、入会年龄、籍贯等资料。
“会员史略”载:“胡君迪人,闽之永定人也。自少南来缅甸,居瓦城(曼德勒)经商,历二十余年。初得友人赠阅三民主义及革命方略,有所感触,悉孙总理创设同盟会,以谋推翻专制,建立共和,到处图谋起义,前仆后继,不惜牺牲,遂加入同盟会,致力于救国事业。庚戌(清宣统二年,1910年)春,仰光同盟会特派居正、吕天民到瓦城秘密宣传,欲由云南运动起义。斯时,在瓦同志不过十余人,后得赵济川、(胡)君介绍加盟者甚多。居、吕二君即委(胡)君与饶潜川、陈泰高、朱实三、李任卿、杨立三诸同志创设振汉书报社为革命机关。当时汉奸屡谋破坏,(胡)君与诸同志设计制止之。至武汉起义捷电飞到,则尽力筹饷接济。其服务革命工作,洵可钦哉!”
迪人是下洋暴动总指挥胡定军之父,卒葬中川村碗窑下。 (赛标)

均 发(廿三世)
均发(1915一2000),字维廉,别号洋一距,祖籍永定县下洋镇朱公村。台湾著名科学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
均发自幼聪颖,4岁起即接受汉学教育,12岁以后就读于新竹第一公学、台湾商工学校机械科。21岁考入基隆水产试验所,航行于东南亚、东北亚及欧洲等地。23岁考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附属高等精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任东京原口精密航空机会社课长。
民国35年(1946)后,均发历任专卖局总局股长、科长,民国37年(1948)7月将西德啤酒酿造技术引进至台湾第二酒厂,后又将啤酒户外发酵储酒槽与连续自动糖化设备引进于台中、成功及中兴3大啤酒厂,在台湾和东南亚属首创。尔后台湾啤酒荣获日内瓦世界评审会金牌奖,他被称为“台湾啤酒之父”。
1951年起,均发调任第二酒厂厂长,供职长达10年,功绩卓著,1962年任总局工务组长。1970年再任第一酒厂厂长。1971年获资优廉能公务人员金质奖章。1976年4月退休后自组经一机械公司及开南实业公司,任董事长。
均发曾任台北市体育会排球委员会主委12年、篮球及桌球理事8年。1975年率台湾男子排球队参加亚洲杯及世界杯锦标赛,分别夺得第二、三名。自1966年起,每年率“群英女子排球队”遍访中南美洲、东北欧及亚洲各地,与强队交锋。1984年10月获“推动体育有功人员”奖。
均发兼任台湾科学振兴会常务理事10年、理事长6年,台湾工程师学会理事10余年,世界客属妇女协会创会会长,世界客属总会副理事长。上世纪90年代还受聘河南暨开封大学名誉教授及校董。1984年经美国加州安德逊大学审核通过他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参加高级专业经理人课程进修,于次年获哲学博士。
1992年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回故乡省亲。1997年,他前往龙岩参加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活动。他热心故乡公益事业,为祖籍地学校捐献电脑、课桌椅,为重修胡氏大宗祠、设立基金会、修桥铺路等捐资,计值人民币50余万元。他擅作诗词、长于书法,著述甚丰。
2000年10月21日,均发病逝于台湾。                               (吕扬兴)

戴 氏(堂庆妻廿三世)
戴氏,大宗二十三世堂庆配也。自幼娴静素循内则,及归堂庆,家颇饶裕,而氏荆钗裙布,屏弃华饬。奈命蹇艰于嗣续,仅生一子朝晏,未娶而卒。复立一孙增仁,亦病痨瘵。氏遂淡于世故,偶有赢馀,即以润其邻里。嗟乎,天佑善人,固非虚语,观于戴氏又不知其谓何矣,可慨也夫。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谢 氏(可因妻廿三世)
谢氏,大宗二十三世可因配。童年于归,未笄,而可因卒。氏以清节自矢,有劝其改适者,辄婉言谢之曰:“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吾忍以童稚之结发,而一旦忘之乎!”遂抚族人子得智为夫后。己而得智游荡无度,不务所业,乃使之往洋。氏又教胞侄得璿从师力学,以承先绪。戊子得璿见知陈学使,补弟子员。戚族咸称其功,谓松柏之操、冰霜之节,天必有报之也。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罗 氏(阶孚妻廿三世)
罗氏,大宗二十三世国学阶孚配,曾坑处士罗友盘公女。奉旨旌表建坊,贞妇张孺人之孙女也。幼承父训,有诗礼风。及笄,归阶孚,勤俭自矢,极重礼貌,遇长者必起立,途次亦然。既而阶孚亡,尚未有子。氏以纺绩所得,为阶孚立嗣,迄今渐见成立,所谓天佑完人,其与外太母后先辉映之,声亦至今不朽云。阶孚讳咸熙,号福轩,所立之嗣名六修,生二子扬隆、鬣隆因并及之。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少 云(廿四世)  
少云(1867~1945),名朝坤,讳梦赢,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八月十五日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饭罗墩。清光绪丙午年(1882)补廪出贡,研读《明经》成绩优秀,光绪29年(1903)授太常寺博士加二级,懿旨“世沐纶恩”于祖居腾芳楼堂内。为村中“鄴华书室”题联“鄴侯心事真千古,华国文章本六经”。曾在金丰的最高学府犹兴学校教书,也曾当过作新学校校长。不少中川知名人士,都是他的学生。
民国13年(1924)任《永同胡氏家谱》主稿(即主编)。民国26~29年(1937~1940),被聘为重修永定县志文献委员会委员,参加《永定县志》的编纂工作。
少云一生诗作甚丰。清光绪十五年(1906)至民国5年(1916),得诗5000余首。民国5年(1916),由永定县知县藩纽承(吴兴人)为他择精取优,加以作序,编成《壶天诗选》上、下两集。”民国l6年(1927)秋,其母亲81寿辰时,乡中知名人士及亲友为他赋诗唱和,得到亲友唱和148首,编成《嘤鸣求友集》上、下两册。晚年著有《北堂诗草》。
民国34年(1945)病逝于饭罗墩“大夫第”。                              (大浪)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1-08-19
日 初(廿四世)
日初,字升九,中川见龙房。聪慧有远谋,自幼知书,及壮出外侨寓南洋荷属,10余年后又入英属大霹雳埠。关心时政,得利甚厚,凡祖国之借债、学务及修筑桥梁道路等费多身任之。自建太平寨石桥,捐筑永定县龙冈桥,皆不惜重费。上宪多极嘉奖,赐以褒章,旌以匾额,族党荣之。壬戌癸亥重修家谱,亦捐金助费。甲子米贵,又与重益、文虎诸人并办平粜,获益甚溥,乡之人皆谓公能见义必为,非沾沾于小忠小信以袭取一时之虚誉者。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贵 纯(廿四世)
贵纯(1869~1932),铁缘公的第十六代裔孙,清同治八年(1869)生于马来亚,祖籍永定县下洋镇觉川村。祖父成连,父亲庆友。庆友于清代咸丰年间往槟城谋生,在槟城客六拜生下贵纯。
贵纯善继父业,种植椰林、橡林以及其他果木,勤力耕耘,刻苦钻研技术,20年间初步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椰园、胶园和果子园,效益十分可观。同时,他又非常重视文化学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槟城市才开始办新型学校,贵纯也在郊区客六拜办起学校,是中华商业学校、中山小学的创始人。他祖孙3代一直是中山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或是最热情的赞助者。
贵纯善于培养后代。他从父亲言传身教中,加上自幼即与客家华侨一起生活,也形成了耕读并重思想、敬业精神,从而身体力行,使之代代相传。在这种家教的陶铸之下,贵纯的子孙个个成器,既擅长专业,克勤克俭,又讲求立身处世的品德修养;从事种植的守成自给,且能创新发展,使种植业发展成为现代农牧业机构,或兼营工商业和园林事业。其子孙很多都能读书成才,甚至成名成家。虽然他们不是政治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百万富翁,但很多是名闻一方的某行某业的尖子,或者科技界的精英。
贵纯的子孙出生于槟城,但在家庭陶冶之下,形成了一套牢固的修身齐家、尊祖敬宗、爱乡爱国的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他们对当地永定同乡的事务高度关心,举凡问痛救灾,济贫恤困,出钱出力,乐于服务。因此,深得乡亲敬爱,长期被选为宗乡社团的领导人。历来故乡的公益事业,例如侨中建校,金丰各乡村建校、修桥、筑路等等,都得到北马乡会的大力捐助,贵纯家族功不可没。
贵纯的贤裔们不仅感情上殷殷惦念故乡和远祖,而且在行动上还踊跃输财献物。他们不是富商巨贾,但为故乡而捐献财物却非常慷慨。贵纯家族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尽管家族人口繁多,然而“尊老爱幼、兄友弟恭”已成为各人自觉遵守的准则。这一切,主要得力于祖辈和父辈的言教和身教。
民国2l年(1932),贵纯病逝于马来亚槟城。                             (南垣)

华 轩(廿四世)
荣应(1879~1954),志义公次子,号华轩,永定县下洋镇磜头村绍庆楼出生,中年往马来西亚督亚冷谋生,创办“万丰源”经营锡矿及橡胶山,事业有成,平生勤劳俭朴,诚实忠厚,德高望重。
夫人钟亚全,外家广东大埔县茶阳古村,中年随夫往南洋,相夫教子,家教严格,异国文化中生长,训导子孙必学中文,甚至媳妇嫁入胡家,要求先学懂家乡语言客家话,熏陶子孙爱国爱乡之心;生6子2女:道生、和生、培生、墉生、保生、督生、绿英、秀英,养女:喜英。
1920年,华轩与仁轩兄长兴建磜头仁华楼,热爱家乡公益事业,创办捐建磜头学校原名光华小学,建造社边轩济桥.水口石拱桥捐款人之一,还捐资筑路等公益。
1931年,华轩与文虎宗亲合资在潮州兴建胡氏宗祠,建立第二个故乡,宗祠左右侧为双方家人住宅,门前一口肚兜型大池塘,规模大于忠坑宗祠,可惜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留下的只是回忆。
马来西亚霹雳永定同乡会创办人之一,修桥筑路,热心公益事业,是慈善家,马来西亚政府为纪念胡荣应华轩之贡献,将霹雳洲一条公路命名为“胡荣应路”以资表扬。(南垣) 
    
兆 祥(廿四世)    
兆祥(1903~?),原名陶皆,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上世纪20代受聘任下洋公学顾问,40年代任国民政府的中央参政员,跟随爱国侨领胡文虎进行许多重大活动,并参与许多重大决策。侨育中学初创时期,他担任侨中校董会副董事长和名誉校长。    
民国28年(1939)9月创办的永定私立侨育初级中学(简称侨育中学),经历了艰难困苦、坎坷不平的道路,国民党当局的某些人,总想把新生的侨育中学扼杀在摇篮里。次年春,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书记赖某,说侨育中学是共产党办的学校,决定封闭侨育中学。在这危急关头,兆洋挺身而出,与之针锋相对作斗争。他对赖某说:“胡文虎是侨育中学的校长,你今天封闭这所中学,我明天立即另办一所侨中。”赖某无可奈何,只好撤销封闭侨中的决定。  
民国30年(1 9 4 l),福建省教育厅又制造事端,说什么侨育中学没有立案,是“野鸡”学校,不合法,对侨中进行迫害。此时,重庆中央政府教育部次长顾毓琇率“闽政考察团”到福建战时省会永安。顾是兆祥的好友,兆祥便邀请他到中川来考察侨育中学,为侨中“助威”。顾毓琇考察结果,对侨中留下很好印象,对侨中的校风和教育质量评价很高。他对当时的侨中校长邱长庆说:“侨中办得很好!”顾毓琇对侨中的评价,完全否定了所谓“野鸡学校”之说。
兆祥不但在政治上维护侨中,还在经济上支持侨中。 民国36年(1947)正当侨中在经济上处于窘境之时,他把大埔县城的三间店租每年300石米全部献给侨中做经费,解决了侨中的燃眉之急。
身任国民政府中央参政员的兆祥,始终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对国共两党不偏不倚。在一次中央参政会上,他曾与中共方面周恩来等6位参政员联名提议:“要求国民政府实行民主,开放言论自由。”这个提案刊登在《新华日报》。兆祥还不论政治形势如何,不会顺风转舵。在形势对中共方面不利时,他遇到中共代表周思来还是点头问好,执礼有加。还帮助中共驻重庆办事处解决一些困难。
    兆祥才思敏捷。顾毓琇率闽政考察团到福建永安之时。当时,永安未开设永安堂,顾毓琇以此出题道:“永安没有永安堂,永安堂何能永安?”兆祥立即对道:“万金难买万金油,万金油岂值万金!”
顾大笑:“绝对!绝对!不愧胡才子!”                  (看芳)

曰 皆(廿四世)
曰皆(1907~1961),祖籍永定县下洋中川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于马来亚吡叻州华都牙。祖上清贫,父根益年16便去马来亚吡叻州当裁缝学徒。后回乡娶大埔的郑亚掌为妻,携眷返马后开小店专营锡米买卖。先后生下了3男,长贤皆,次锡皆,三曰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锡米市场看淡,根益率全家回国,民国2年(1913)辞世时曰皆才7岁。一家全赖其母郑亚掌独力支撑。曰皆的两个哥哥十四五岁就跟随母舅下南洋谋生,曰皆则留在中川读书,到18岁也被迫下南洋谋生。
曰皆到了马来亚吡叻州,先在堂叔重益的锡矿任杂役,后于民国16年(1927)任一家锡矿经理。适逢世界锡市不景气,不久该矿场暂停营业。民国17年(1928)冬,在故乡的老母亲催促他回国成亲。他回到中川,第二年秋和大埔大常坑的郑细妹结婚。
民国l9年(1930)春,曰皆携郑细妹返吡叻州,在复万和锡矿先后任副经理、经理。次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大马矿场纷纷倒闭,复万和也未能幸免。重益派他赴泰国和马属彭亨州寻找金矿,结果只在彭亨找到一处金矿。民国21年(1932)胡氏兄弟金矿公司成立,曰皆任经理。曰皆殚精竭虑,经过近两年的苦斗,金矿产量逐月递增。1934年,他又被被调任复万和公司经理。
民国25年(1936),国际锡价上扬。曰皆辞职自行投资办起复万生锡矿,效益显著。次年办起复万隆锡矿公司,第三年又开设复万利锡矿公司。民国28年(1939)9月,锡价飚升,曰皆抓紧扩大生产线,增收甚丰,他成为当地著名矿商。
曰皆热爱祖国,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华组织“南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他被选为吡叻州打巴县的筹赈分会主席,不仅带头捐献,而且积极向侨胞募款支援祖国抗战,成绩昭著。在日军统治吡叻州时期,他经常运送物资接济抗日游击队,因此被日宪兵以“涉嫌济共”的罪名横加逮捕,受到严刑迫害, 18天后才被保释出狱。
曰皆出狱后,日寇把“维持会副会长”的名义强加给他,企图借他在当地的威望笼络人心。他即率眷属潜到大马最偏僻的珠玛港去躲藏,直到日军投降为止。
日本投降后,马来亚解放。曰皆首先复办复万生锡矿公司,但两个月后矿藏即告枯竭,他派人四出找矿。后获一位英国矿商赠与一块尚未开采过的锡矿的详图,接着在其他地方又找到一些优质矿地,于是陆续开采。数年之间,其锡业生产进入辉煌时期,拥有复万生、复万利、复万昌、复万亿、复万丰、复万泰等七八间矿业公司。此外,还与其堂叔重益合营老字号复万和公司。从上世纪年代前期起,曰皆就已成为吡叻州锡业界巨子。
曰皆历来奉行严格的家教家规,平日总是谆谆教导后代要发扬传统美德,敬老慈幼,兄友弟恭。他言传身教,儿女耳濡目染,所以他的家族一贯和睦团结、世业长盛不衰。时至今日,其后裔“万”字辈兄弟姐妹近20人,或继承世业,多元发展,或自立门户,独展鸿猷。
怜贫恤困,乐善好施,是曰皆待人处世的基本态度。举凡社会上扶贫济困的一切募捐活动,他总是带头慷慨捐输。每遇有穷无可告的流民,或贫病交侵的街坊邻舍,他必热情周济。1954年,以18万元购得怡保甲必丹郑太平的花园住宅(上世纪90年代估值550万元)一座,面积6英亩,赠给传教会兴办“安慰宁医院”。
曰皆在服务华社、造福乡侨方面功绩累累,如倡建客属公会,捐建深斋中学……他担任的社会公职非常之多,如中华大会堂副会长,中华总裔会财政,客属公会会长,福建公会副主席兼财政,矿务公会财政等等;还有各级华校和慈善机构董事或理事之类的职衔,不下几十个。他不仅赢得普遍感戴,而且整个怡保都深受其益,怡保特将一条街命名为“胡曰皆街”。1980年,其后代继承先父遗志,建立胡曰皆慈善基金会,以济困扶危。
曰皆向来极其关怀和爱护广大乡侨,而且不分地域、姓氏,一视同仁。有的乡侨衣食无着,他尽量收容他们,并为之介绍职业。
抗日时期,他任当地的“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会长,为抗战出钱出力,事事带头。故乡的侨育中学初创时,中川小学及下赤坑新华小学又都在扩展,既要建筑校舍,又要充实教学设备,他对各校都有捐赠。民国27年(1938),他思乡心切,同堂叔、堂兄合资在中川南片建砖子楼,定名重光楼。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捐资建设桑梓。1951年,曰皆捐款在中川村建设一个中川卫生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砖木结构。他每年还另拨专款,给贫困患者减免药费。1953年,曰皆捐建中川小学图书室,并拨款充实图书设备。下洋原先没有一家医院,1 9 5 5年曰皆捐人民币7万元兴建下洋华侨医院。
下洋每逢墟期,热闹非常。可是,下洋中间隔着面宽流急的金丰溪,每逢山洪暴发,木桥往往被冲走。1954年,他捐资建石桥墩,木板桥面比原先扩大一倍多。1961年,他再次解囊重建此桥,改永济桥为下洋大桥,桥面改用钢筋水泥,可通机动车,行人莫不称便。
中川和下赤坑村民常到汤子阁露天温泉就浴,但雨天不能入浴,晴天池边也无处放衣服。1954年,曰皆捐款修建室内男女汤池各一座,至今仍在使用。汤子阁原有一座小木桥,每逢山洪暴涨便飘荡无存,交通中断。1954年,曰皆独资在此兴建了一座木石结构桥,石砌桥墩,桥面和栏杆则用杉木。1972年,该桥毁于洪水,曰皆父子公司乃捐款另选址重建为钢筋水泥大桥。汤子阁天后宫和魁星阁,香火鼎盛,但年久失修,宫殿行将颓毁。1957年曰皆募集经费,并带头慨捐,按照原样修复天后宫和魁星阁。
1961年8月7日,一伙匪徒窜至胡宅行凶抢劫,曰皆奋起反抗,被当场杀害,年仅54岁。时人无不扼腕叹息,同声哀悼。曰皆为故乡作出的重大贡献,广为传颂,乡人特建曰皆纪念亭、立铜像纪念。 (罗英才、夷轩)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1-08-20
                                                                              
    
守 愚(廿四世)
守愚(?~1950),原名最芳,清宣统年间(1909—1911)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下坪村溪头岗。守愚少年丧父,幸得叔父九养支持,在家乡犹兴学堂读书。接着他进入了大埔中学,受到进步师友影响,培养起爱国民主思想。初中毕业后他考入暨南师范学堂。暨师毕业,即往马来亚督亚冷,在当地同汉学校任教。不久,回国考进暨南大学社会学系。
守愚品学兼优,在同学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大家推举为暨大学生会主席。“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守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率领暨大学生上街游行,还曾带领同学前往真茹车站,卧轨拦截运载国民党军队的列车,以抗议当局对日妥协、扩大内战的倒行逆施。这就是轰动一时并得到上海各界爱国人士强大声援的“真菇事件”。嗣后,守愚又率领暨大学生冲破重重阻拦到南京请愿,要求最高当局立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暨大,守愚还跟一批同学创办《学术月刊》杂志,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表了许多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大受读书界欢迎。他敢向学术权威挑战。当时暨大著名哲学教授李石岭,是唯心论的权威。守愚向中华书局主办的《新中华杂志》投稿,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唯心论观点,轰动了上海学术界。
民国22年(1933),守愚从暨南大学毕业,在桂林师专校执教了一个短时期,就辞职东渡日本留学。一年半后,再度到了南洋,得到文虎赞赏,吸收他进入《星洲日报》工作,民国24年(1935)9月他被聘为新加坡《星中日报》主笔,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7年(1938)初,他回国参加了战地记者访问团,采访过台儿庄会战和徐州会战。民国28年(1939)8月转赴重庆,经周恩来介绍,前往陕甘宁边区采访。期间,毛泽东曾与之亲切晤谈。他撰写了大量报道边区情况的通讯,发往新加坡各大报刊登,使海外侨胞得以了解到边区实情,进一步认识边区和中国共产党。许多华侨青年纷纷回国奔赴延安,投身祖国民族解放大业。
民国30年(1941)春,守愚随闽政考察团到福建,受到了福建省主席陈仪的接待。不久,他将考察福建的见闻发表在《星岛日报》上。陈仪很赏识他的才干,即派他当漳平县县长。上任后,他发现这个山区小县深受土匪之害,就尽可能瓦解招抚了一批土匪,改善了治安状况。他还为新创办的私立新桥中学多方奔走疏通。这些事都颇获当地人民好评。但陈仪离闽以后,他只干了一年多就被免职了。后在省府财政厅当了一段时间的闲职专员,接着辞职前往重庆,参加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民国33年(1944),他在首届中国民主同盟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民国34年(1945),守愚受民盟中央委派,前往香港,创办了《愿望》周刊,作为民盟同志宣传主张的刊物。次年以后,他先后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开展民主运动,建立中国民主同盟组织。民国36年(1947)8月,民盟马来亚统一组织成立,胡愈之被选为主任委员,守愚被选为秘书长。通过一系列活动,民主运动和民盟组织迅速壮大,不少进步华侨青年在民盟的帮助下,奔赴国内解放区参加革命。民国37年(1948),守愚又回到香港,在民盟创办的达德学院任教。
新中国刚成立,守愚立即回到北京,人民政府安排他在佳木斯工学院担任教授。1950年,守愚病逝于佳木斯。 (江平)

聚 友(廿四世)
聚友(1905~199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4月生于马来亚怡保的一个华侨矿工家庭。1911年随父母回到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务滋楼,读了6年私塾后因贫困而辍学。
民国7年(1918),他跟亲房中一名“水客”到印尼,在一位同乡商店里做了3年学徒,并自学建筑知识和技术。民国l3年(1924)失业,他便挑着货郎担子到附近偏僻小山村去兜卖。
民国16年(1927),聚友回国与徐容娘结婚,翌年重返印尼。两年后,他在三宝垄一带承建了不少乡村小学、市场、乡道、桥梁。民国30年(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印尼,他隐蔽在乡村做土产小买卖糊口。民国34年(1945)8月,荷印战争爆发。民国36年(1947)6月,他一家逃往梭罗,20余年积攒起来的产业毁于一旦。次年3月,他回到重新为印尼人民所控制的沙拉笛加,重整建筑业旗鼓。他讲究质量,承建了当地80%的房店,广获好评,声望日隆,被推举为沙拉笛加中华总会监委、华侨公学董事长。
1950年,中国、印尼建交,他积极参加拥护新中国、发展中印友好关系的各种活动。中国驻沙拉笛加领事馆成立时,他把自己住宅的一半房舍借给领事馆作为办公场所。同时,鼓励和支持子女回国求学深造,为祖国建设服务。
1960年5月,印尼发生反华暴乱,7月28日,他回到故乡中川筹办“侨农垦牧场”,被任命为场长。他领着场员挥锄苦干,在沙子岗和骊子岭开辟垦牧场开垦荒地20多亩,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桃、李、茶叶、板栗样样丰收,六畜兴旺。1962—1972年,他先后5次被评为永定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上世纪60~80年代,给下洋大桥、汤子角大桥、侨育中学星马科学馆、下洋华侨旅行社、百龄桥等工程引进外资,设计图纸、指挥施工,就从来不要一分钱的报酬,有时还自己贴上不少钱,人们称他为“自带饭包的工程师”。在永定、广东大埔,他设计的大大小小桥梁有40多座,也从未收过分毫报酬,被誉为“归侨义务建筑设计师”。他赢得了广大侨胞的高度信任,许多华侨捐资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委托聚友去经理。
1981年,聚友被选为下洋镇侨联分会主席。1982年秋他和菊芬的香港之行,会见了许多“三胞”新老朋友、知名人士,传送祖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种种信息,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聚友和菊芬向游尚群、江兆文等建议成立香港水靖同乡会。1983年永靖同乡会成立。1983年,全国开始抓落实华侨房产政策,适逢省委书记项南访问中川。他向项书记当面反映海外乡侨和全县归侨、侨属的强烈愿望,请求为爱国侨领胡文虎落实政策,首先是返还胡文虎的故居庆福堂和中川虎豹别墅等房产。不久,此事就得到政府妥善处理。
从1979年起,聚友历任省侨联常委;龙岩地区侨联首届副主席,第二、三届名誉主席;永定侨联第二、三、四届副主席,第五届名誉主席;永定县政协第一、二届副主席;下洋侨联分会第一、二届主席,第三、四届名誉主席。1983年1月,被评为全国归侨先进个人。1989年、1994年,永定下洋侨联分会被评为福建省侨联工作先进单位。
1997年9月19日,聚友在福州无疾而终。                              (赛标)

梦  洲(廿四世)                        
梦洲(1909~1993),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人,系印尼知名侨胞胡仲南、蓝七娘夫妇之哲嗣。梦洲相貌堂堂,风度翩翩,为人忠义,和蔼谦恭,深受文虎家族器重,曾任福建省参议会参议员,有“新闻界翘楚,永安堂元老”之美誉。
梦洲早年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福州福建学院,22岁时与广东大埔高坪钟映浓小姐结婚。民国23年(1934)冬,拟赴印尼经商,途经香港,恰逢文虎偕秘书兆祥与游范吾2人。文虎正计划在祖国扩展业务及捐资举办慈善公益事业。梦洲即受文虎委派随同兆祥返闽,主持福州虎标永安堂业务、担任财政,并与闽省当局洽商捐建医院学校事宜。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文虎与兆祥均出任民国中央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原福州永安堂总经理兆祥,离闽赴重庆为国效劳。梦洲即被文虎擢升为福州虎标永安堂总经理。后抗战形势日紧,福州永安堂随同政府机关内迁南平永安,重建分行大厦。梦洲出任福建省参议会参议员、福建省政府顾问、福建省商联会常委等要职,参与抗战大业,对抗建及地方福利贡献甚大。民国30年(1941),他为侨育中学立案及筹募经费作出了巨大贡献。战后返榕,民国36年(1947)创办《星闽日报》并任社长,兼福州永安堂总经理、省政府顾问,代表省商联会出席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而《星闽日报》以报道真实、内容丰富闻名,发行量居全省之冠。
1951年,梦洲代表文虎前往广州购买3亿元(旧币)公债,表达爱国之心。该年调任泰国《星暹日报》社长、董事、财政,兼任虎标永安堂曼谷分行财政。1963年春,调任《星暹日报》总经理,竭智尽忠发展报务,使该报成为泰国内容最丰富、销路最大的华文报。他还历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会董、泰国华侨客属总会监事、福建会馆常务理事兼秘书、泰国胡氏宗亲会顾问等职,屡次代表《星暹日报》出钱出力,贡献良多,受到泰国国王接见。如今,曼谷街头那些中文商号匾额,仍有不少是梦洲的墨宝。1976年9月12日,《星暹日报》经理梦洲携高级职员5人,送花圈到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灵堂祭奠毛泽东主席逝世。
1982与1984年,梦洲携眷回国观光探亲。1986年,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多次来信给其弟梦贤,转达对梦洲及胡仙的问候、关怀。1987年,梦洲、钟映浓伉俪及家人,在福州受到项南等亲切接见,洽商归还文虎在福建的房产问题。由于梦洲的特殊作用,最终促成胡仙回到祖国与家乡。梦洲伉俪有3子3女,还荣膺香港闽西同乡会名誉会长、永定侨育中学名誉副董事长等,资助家乡兴办公益事业及房族子弟读书上进良多,德高望重,深受海内外人士敬仰,事迹被选入《现代东南亚成功人物志》等。(森华供材/赛标执笔)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1-08-20
榆 芳(廿四世)
榆芳(1910~2000),出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毕业于下洋犹兴学校。该校当时为高级学堂,名闻遐迩。祖父克仁为闽西名儒宿学,由于经明行修,德望尊隆,得到锡矿大王胡子春的高度崇敬。榆芳禀赋聪颖,自幼受家学薰陶,所以国学根底特别深厚。
他早年南行,先后在文虎彭亨金矿公司、《星洲日报》和虎标永安堂供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槟城《星槟日报》经理3度易人,业务仍然萎靡不振。民国37年(1948),榆芳从上海被调至槟城,出任《星槟日报》社秘书,目的在了解该报业务下降原因,徐图匡正。但作为秘书,职权仅止于了解,而不可能自主改进。延至1950年该报亏蚀更大,以致积欠该报社址——莲花河8号业主万兴利银行叶祖意的房屋租金,水电费也拖欠未交。那些债主直接向文虎追讨,文虎怒不可遏,8月1日乃忍痛下令,限于9月1日关闭《星槟日报》社。职工即将失业,全社骚动不安。胸中对该报业务不佳的症结早已了然的榆芳,乃召集职工紧急磋商,决定一面由52名职工联名请求董事长文虎暂缓关闭,准许限期整顿,以观后效;一面由榆芳拟定救急计划,作为今后续办星槟的依据。他拟出了一份《星槟日报改组计划大纲》,连同52人的联名信,亲自送到新加坡,面请胡文虎审批。恳请再展延一个月。
文虎基本同意按榆芳的计划进行整顿,委派榆芳为《星槟日报》社经理,全权负责该报对内外事务及一切文件的签署执行。榆芳力挽狂澜,面对一系列棘手问题,依靠深化内部改革,改善经营管理,结果只经过职工3个月上下同心协力的苦斗,《星槟日报》就初步扭转了战后几年来不断亏损的局面,开始渐入佳境。直到1983年为止,报社业务欣欣向荣,方兴未艾。在服务社会,开展社会救济活动方面,榆芳在主持星槟时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榆芳在33年中,对《星槟日报》作了鞠躬尽瘁的努力和仁至义尽的贡献,他使报份原来只有八九百份,到1971年增加到2万余份,到1983年又跃为5万多份,成为北马报王和畅销泰国、印尼的国际大报。报纸社会声誉卓著,对槟州、对大马的文化、发扬华族推广教育、促进本邦各族人士亲善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榆芳因此被槟州州长赐封PJK及PKT勋衔,被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封KMN勋衔。
榆芳恭桑敬梓、爱国爱民。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广播电台常转播《星槟日报》宣传新中国和中华文化的稿件;一直争取华文教育的合法地位与发展空间,坚持斗争,毫不退让;弘扬中华文化,每年由报社开展学生华语作文、华语演讲等各项比赛活动:经常报道新中国的进步情况。
1986年,星槟被债权银行接管停刊。他眼看华文教育处境日蹙,于心殊为不忍,虽然年近八旬,又重新披挂上阵筹组《光明日报》,自任董事经理。该报于1987年12月出版。
热爱中华文化事业、身为星槟日报董事总经理的榆芳,在主持星槟多年中未有自己的实业,只是全身心地投入报社工作,倾注自己的心力和财力,为同乡、华社谋福利,卓有成绩。他担任过许多华人社团组织的重要职务:华人最高机构的华人大会堂信理员及咨询委员,广东暨汀州会馆董事兼信理员,永大会馆信理员兼主席,永定同乡会会长、名誉会长、筹建委员会主席兼信理员,帝君胡公司信理员兼主席,胡氏安定堂主席兼信理员,五屑大伯公会董事、信理员,永安社董事、信理员,客属公会会长、名誉会长,香港永靖同乡会名誉会长,闽西同乡会名誉会长,世界客属总会顾问,等等。1968年被授予槟州元首封赐PJK勋衔,1978年荣膺最高元首封赐KMN勋衔,1979荣膺槟州元首封赐PKT勋衔。
年逾7旬后,他仍奋力为家乡建设效劳,支持家乡公益事业。他资助乌石下小学增添教学设备,为村民赠医施药;向侨中及中川小学捐赠款项;带头筹募款项建筑侨育中学的星马科学馆;与新加坡乡侨合作向下洋侨联会捐赠小车;出面在槟城和北马方面募集义款支持修复下洋胡氏大宗祠,等等。2000年,榆芳病逝于槟城。(罗选才)

甫 开(廿四世)    
甫开(1913~1944),乳名阿宗,民国2年(1913)出生,姑子归宗至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9岁随父母旅居厦门。他天资聪颖、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在厦门双十中学求学期间,出类拔萃,全校作文比赛曾获冠军,任过学生会主席。他还创办南花俱乐部和流通图书社,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活动。
民国25年(1 9 3 6)从厦门回到故乡,他看到中川只有各房各派办的私塾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时代潮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挺身而出,多方奔走,联络本村一批青年,利用原来中川民团团部(谢屋坎头传经堂)作校舍,因陋就简,办起了以传授新文化知识,改革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宗旨的中川民众学校。次年暑假之前,他到厦门去聘请教师,增强和充实师资力量。厦门之行,他选聘了4位教师,大大提高了中川小学的教学质量。至民国26年(1 9 3 7)秋,甫开在中川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先后办起中川民众学校(半年后改为中川小学)和侨育中学。
中川民众学校改为中川小学后,出现了生机勃发的局面。老师们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每逢圩天带领学生到下洋进行街头宣传,向群众演说,散发抗日救亡传单,大唱抗战歌曲,激发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经过甫开等爱国人士的推动,下金抗敌后援会成立起来了,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
甫开得到闽西红军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的重视和鼓励。他们曾多次到中川会见甫开,邀请他到月流红军司令部参观访问,并通过他在中川 “得气先”楼里举办了下金抗日救亡干部培训班。他也参加了学习,思想认识水平大大提高。民国27年(1938)下学期开学时,中川小学建立了党支部,郑坚(即钟骞,曾任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1944年病逝于平和县)任书记,上级党组织还先后派遣张光、何志一、周剑鸣,陈华等地下党员到这个学校任教。从此,中川小学就由党支部去办,甫开则负责筹建中川小学校舍。
民国27年(1938)秋冬之间,他被国民党当局以“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幸得本村乡亲兆祥、梦洲、溸心等人的大力营救才获释放。出狱后,他仍不屈不挠办教育事业。
民国28年(1939)秋,甫开在中共闽西南特委的支持下,又在中川办起了永定私立侨育初级中学(简称侨育中学)。创办中川小学,他已精疲力竭,常常因为经费困难不得不经常挪用家中钱粮,还到处向人借贷,现在要再办一所中学,更是难上加难。没有校舍,他就借用中川小学新建的校舍,把中川小学的一部分班级迁到新楼下去上课;没有经费,他不辞劳苦,两次赴南洋募捐,足迹遍布南洋各埠。在甫开倡议下,成立了侨育中学校董会。文虎任名誉主席,兆祥(即胡陶皆)任主席兼名誉校长,他任秘书长。他团结国内外董事共克时艰,使侨育中学逐步发展壮大。
民国30年(1 9 4 1)冬太平洋战争爆发,侨育中学的经费来源几乎陷入绝境。他奔走于重庆、贵阳、昆明等抗战后方,求援于这些地区的乡贤、校董,但仍然不能满足经费开支。他心急如焚,只好再赴南洋收集先前募捐的钱,并继续开展募捐工作。
    民国33年(1 9 4 4)3月8日,甫开等5人第二次从广东东兴同乘一艘木船前往越南海防筹款。行至越南海域青梅岛附近时,遭美国飞机轰炸,木船被炸沉。甫开为桑梓教育事业献出了生命,年仅31岁。时任侨中校长邱长庆悲愤交集,在《怀甫开》诗中写道:“有杰一人矮大哥,惯咽辛苦叹甘和;心花开出芬桃李,我独哀情动地歌。”(以按)

鸿 洲(廿四世)
鸿洲(1918~1947),民国7年(1918 )生于永定县下洋镇富川村科名里。少年时代,他先后在本村超文学校和下洋公学就读。民国l9年(1930),他陪同祖母赴新加坡后,入当地英文学校受教育,是年秋转入侨办南洋工商补习学校就读。民国21年(1 9 3 2)秋毕业后,他回国先后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附属高中和江苏省立扬州中学。
民国25年(1 9 3 6)1 2月,鸿洲回故乡侍奉祖母。祖母逝世后,他毅然同当时正在月流一带集结、整装待命北上抗日的闽西工农红军取得联系,同中川小学创办人甫开等进步青年一起,拜会了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民国26年(1 9 3 7)下学期,鸿洲到中川小学任教,后任中共中川小学支部书记。在他领导下,中川小学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茶,在教师、学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他还支持协助胡甫开,克服重重困难,于民国28年(1 9 3 9)9月1日创办了侨育中学。
民国28年(1 9 3 9)冬,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在新加坡的父亲来信催促,鸿洲第二次去新加坡,在《星洲日报》编辑部工作。他撰稿投寄东南亚各华文报纸,希望引起“有心人”注意,以便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他这个愿望,终于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实观了,成为马共党员和领导干部,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民国34年(1 9 4 5)8月,日本投降。鸿洲作为马来亚共产党代表之一,检阅英军和人民抗日军的队伍。由于英国政府对马来亚要恢复以前的殖民地位,马来亚共产党和英国殖民政府之间,又展开一场尖锐斗争。次年2月1 5日,马来亚共产党为纪念新加坡的陷落举行集会,英殖民政府派出军警镇压,双方发生冲突。鸿洲是领队,首当其冲,头颅被打伤,游行队伍也被冲散。事后,鸿洲被英殖民政府法庭判处两年徒刑。在法庭上,鸿洲自报姓名叫“林亚亮”。
鸿洲被捕判刑后,曾3次领导狱友绝食,要求当局改善对待囚犯态度,取得了胜利。民国36年(1 9 47)5月间,监狱当局将鸿洲驱逐出境,为他办理了种牛痘和注射防疫针的手续。消息传出后,新加坡各工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纷纷提出抗议,谴责当局如果把一个著名的马共党员遣送到由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口岸,无异于借刀杀人,迫使英殖民政府撤销决定。虽然如此,监狱日前所注射的防疫针,其实就是置鸿洲于死地的慢性毒药,
同年8月1 5日,鸿洲服刑期满。马来亚共产党中央和星洲市委以及新加坡各工团、抗日军代表300余人,齐集欧南监狱大门迎接“林亚亮”出狱。鸿洲出狱不久突然“病”倒,送往医院求治,亦无见效,于 8月2 5日凌晨逝世。
当天下午3时,鸿洲的遗体被护送到马来亚共产党星洲市委机关。丧礼延续3天,全新加坡各工会、社团代表、学校老师以及友人前往灵堂吊唁。8月27日出殡时,送殡队伍长达五、六公里。一直送到鸿洲安息的荷兰丰永大义山。                      (吉士)

定 军(廿四世)
定军(?~?),又名定钧、百年,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大壮楼。他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期间,受革命思想影响,回乡后与本村的其文、永东、桂浪和同乡陈正、曾枚村等人创办下洋公学。民国15年(1926)冬成立中共金丰支部时,由支部书记永东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六七月间,永定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7月1日,定军与曾枚村、陈正等人领导了下洋暴动,定军为下洋暴动的总指挥。暴动后,下洋农民武装遭到国民党军的残酷镇压,定军遂经厦门去缅甸。
定军的父亲启旺(又名迪人),早年侨居缅甸经营万福堂药房。父亲原意要他从此安心经商,他却同当时进步华侨陈兰生、许麾力等人创办《仰光日报》,继续在侨胞中传播马列主义和中共的玫治主张。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此时用名胡百年)利用报纸号召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战争,并与与林纪群、黄绰卿章熹等人领导了缅甸华侨抗日救亡运动,他是当时缅甸华侨抗日民族先锋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定军逝世于缅甸仰光。(肖麟)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1-08-21
                                                                              
    
守 愚(廿四世)
守愚(?~1950),原名最芳,清宣统年间(1909—1911)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下坪村溪头岗。守愚少年丧父,幸得叔父九养支持,在家乡犹兴学堂读书。接着他进入了大埔中学,受到进步师友影响,培养起爱国民主思想。初中毕业后他考入暨南师范学堂。暨师毕业,即往马来亚督亚冷,在当地同汉学校任教。不久,回国考进暨南大学社会学系。
守愚品学兼优,在同学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大家推举为暨大学生会主席。“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守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率领暨大学生上街游行,还曾带领同学前往真茹车站,卧轨拦截运载国民党军队的列车,以抗议当局对日妥协、扩大内战的倒行逆施。这就是轰动一时并得到上海各界爱国人士强大声援的“真菇事件”。嗣后,守愚又率领暨大学生冲破重重阻拦到南京请愿,要求最高当局立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暨大,守愚还跟一批同学创办《学术月刊》杂志,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表了许多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大受读书界欢迎。他敢向学术权威挑战。当时暨大著名哲学教授李石岭,是唯心论的权威。守愚向中华书局主办的《新中华杂志》投稿,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唯心论观点,轰动了上海学术界。
民国22年(1933),守愚从暨南大学毕业,在桂林师专校执教了一个短时期,就辞职东渡日本留学。一年半后,再度到了南洋,得到文虎赞赏,吸收他进入《星洲日报》工作,民国24年(1935)9月他被聘为新加坡《星中日报》主笔,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7年(1938)初,他回国参加了战地记者访问团,采访过台儿庄会战和徐州会战。民国28年(1939)8月转赴重庆,经周恩来介绍,前往陕甘宁边区采访。期间,毛泽东曾与之亲切晤谈。他撰写了大量报道边区情况的通讯,发往新加坡各大报刊登,使海外侨胞得以了解到边区实情,进一步认识边区和中国共产党。许多华侨青年纷纷回国奔赴延安,投身祖国民族解放大业。
民国30年(1941)春,守愚随闽政考察团到福建,受到了福建省主席陈仪的接待。不久,他将考察福建的见闻发表在《星岛日报》上。陈仪很赏识他的才干,即派他当漳平县县长。上任后,他发现这个山区小县深受土匪之害,就尽可能瓦解招抚了一批土匪,改善了治安状况。他还为新创办的私立新桥中学多方奔走疏通。这些事都颇获当地人民好评。但陈仪离闽以后,他只干了一年多就被免职了。后在省府财政厅当了一段时间的闲职专员,接着辞职前往重庆,参加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民国33年(1944),他在首届中国民主同盟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民国34年(1945),守愚受民盟中央委派,前往香港,创办了《愿望》周刊,作为民盟同志宣传主张的刊物。次年以后,他先后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开展民主运动,建立中国民主同盟组织。民国36年(1947)8月,民盟马来亚统一组织成立,胡愈之被选为主任委员,守愚被选为秘书长。通过一系列活动,民主运动和民盟组织迅速壮大,不少进步华侨青年在民盟的帮助下,奔赴国内解放区参加革命。民国37年(1948),守愚又回到香港,在民盟创办的达德学院任教。
新中国刚成立,守愚立即回到北京,人民政府安排他在佳木斯工学院担任教授。1950年,守愚病逝于佳木斯。 (江平)

聚 友(廿四世)
聚友(1905~199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4月生于马来亚怡保的一个华侨矿工家庭。1911年随父母回到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务滋楼,读了6年私塾后因贫困而辍学。
民国7年(1918),他跟亲房中一名“水客”到印尼,在一位同乡商店里做了3年学徒,并自学建筑知识和技术。民国l3年(1924)失业,他便挑着货郎担子到附近偏僻小山村去兜卖。
民国16年(1927),聚友回国与徐容娘结婚,翌年重返印尼。两年后,他在三宝垄一带承建了不少乡村小学、市场、乡道、桥梁。民国30年(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印尼,他隐蔽在乡村做土产小买卖糊口。民国34年(1945)8月,荷印战争爆发。民国36年(1947)6月,他一家逃往梭罗,20余年积攒起来的产业毁于一旦。次年3月,他回到重新为印尼人民所控制的沙拉笛加,重整建筑业旗鼓。他讲究质量,承建了当地80%的房店,广获好评,声望日隆,被推举为沙拉笛加中华总会监委、华侨公学董事长。
1950年,中国、印尼建交,他积极参加拥护新中国、发展中印友好关系的各种活动。中国驻沙拉笛加领事馆成立时,他把自己住宅的一半房舍借给领事馆作为办公场所。同时,鼓励和支持子女回国求学深造,为祖国建设服务。
1960年5月,印尼发生反华暴乱,7月28日,他回到故乡中川筹办“侨农垦牧场”,被任命为场长。他领着场员挥锄苦干,在沙子岗和骊子岭开辟垦牧场开垦荒地20多亩,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桃、李、茶叶、板栗样样丰收,六畜兴旺。1962—1972年,他先后5次被评为永定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上世纪60~80年代,给下洋大桥、汤子角大桥、侨育中学星马科学馆、下洋华侨旅行社、百龄桥等工程引进外资,设计图纸、指挥施工,就从来不要一分钱的报酬,有时还自己贴上不少钱,人们称他为“自带饭包的工程师”。在永定、广东大埔,他设计的大大小小桥梁有40多座,也从未收过分毫报酬,被誉为“归侨义务建筑设计师”。他赢得了广大侨胞的高度信任,许多华侨捐资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委托聚友去经理。
1981年,聚友被选为下洋镇侨联分会主席。1982年秋他和菊芬的香港之行,会见了许多“三胞”新老朋友、知名人士,传送祖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种种信息,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聚友和菊芬向游尚群、江兆文等建议成立香港水靖同乡会。1983年永靖同乡会成立。1983年,全国开始抓落实华侨房产政策,适逢省委书记项南访问中川。他向项书记当面反映海外乡侨和全县归侨、侨属的强烈愿望,请求为爱国侨领胡文虎落实政策,首先是返还胡文虎的故居庆福堂和中川虎豹别墅等房产。不久,此事就得到政府妥善处理。
从1979年起,聚友历任省侨联常委;龙岩地区侨联首届副主席,第二、三届名誉主席;永定侨联第二、三、四届副主席,第五届名誉主席;永定县政协第一、二届副主席;下洋侨联分会第一、二届主席,第三、四届名誉主席。1983年1月,被评为全国归侨先进个人。1989年、1994年,永定下洋侨联分会被评为福建省侨联工作先进单位。
1997年9月19日,聚友在福州无疾而终。                              (赛标)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1-08-21
梦  洲(廿四世)                        
梦洲(1909~1993),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人,系印尼知名侨胞胡仲南、蓝七娘夫妇之哲嗣。梦洲相貌堂堂,风度翩翩,为人忠义,和蔼谦恭,深受文虎家族器重,曾任福建省参议会参议员,有“新闻界翘楚,永安堂元老”之美誉。
梦洲早年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福州福建学院,22岁时与广东大埔高坪钟映浓小姐结婚。民国23年(1934)冬,拟赴印尼经商,途经香港,恰逢文虎偕秘书兆祥与游范吾2人。文虎正计划在祖国扩展业务及捐资举办慈善公益事业。梦洲即受文虎委派随同兆祥返闽,主持福州虎标永安堂业务、担任财政,并与闽省当局洽商捐建医院学校事宜。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文虎与兆祥均出任民国中央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原福州永安堂总经理兆祥,离闽赴重庆为国效劳。梦洲即被文虎擢升为福州虎标永安堂总经理。后抗战形势日紧,福州永安堂随同政府机关内迁南平永安,重建分行大厦。梦洲出任福建省参议会参议员、福建省政府顾问、福建省商联会常委等要职,参与抗战大业,对抗建及地方福利贡献甚大。民国30年(1941),他为侨育中学立案及筹募经费作出了巨大贡献。战后返榕,民国36年(1947)创办《星闽日报》并任社长,兼福州永安堂总经理、省政府顾问,代表省商联会出席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而《星闽日报》以报道真实、内容丰富闻名,发行量居全省之冠。
1951年,梦洲代表文虎前往广州购买3亿元(旧币)公债,表达爱国之心。该年调任泰国《星暹日报》社长、董事、财政,兼任虎标永安堂曼谷分行财政。1963年春,调任《星暹日报》总经理,竭智尽忠发展报务,使该报成为泰国内容最丰富、销路最大的华文报。他还历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会董、泰国华侨客属总会监事、福建会馆常务理事兼秘书、泰国胡氏宗亲会顾问等职,屡次代表《星暹日报》出钱出力,贡献良多,受到泰国国王接见。如今,曼谷街头那些中文商号匾额,仍有不少是梦洲的墨宝。1976年9月12日,《星暹日报》经理梦洲携高级职员5人,送花圈到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灵堂祭奠毛泽东主席逝世。
1982与1984年,梦洲携眷回国观光探亲。1986年,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多次来信给其弟梦贤,转达对梦洲及胡仙的问候、关怀。1987年,梦洲、钟映浓伉俪及家人,在福州受到项南等亲切接见,洽商归还文虎在福建的房产问题。由于梦洲的特殊作用,最终促成胡仙回到祖国与家乡。梦洲伉俪有3子3女,还荣膺香港闽西同乡会名誉会长、永定侨育中学名誉副董事长等,资助家乡兴办公益事业及房族子弟读书上进良多,德高望重,深受海内外人士敬仰,事迹被选入《现代东南亚成功人物志》等。(森华供材/赛标执笔)

榆 芳(廿四世)
榆芳(1910~2000),出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毕业于下洋犹兴学校。该校当时为高级学堂,名闻遐迩。祖父克仁为闽西名儒宿学,由于经明行修,德望尊隆,得到锡矿大王胡子春的高度崇敬。榆芳禀赋聪颖,自幼受家学薰陶,所以国学根底特别深厚。
他早年南行,先后在文虎彭亨金矿公司、《星洲日报》和虎标永安堂供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槟城《星槟日报》经理3度易人,业务仍然萎靡不振。民国37年(1948),榆芳从上海被调至槟城,出任《星槟日报》社秘书,目的在了解该报业务下降原因,徐图匡正。但作为秘书,职权仅止于了解,而不可能自主改进。延至1950年该报亏蚀更大,以致积欠该报社址——莲花河8号业主万兴利银行叶祖意的房屋租金,水电费也拖欠未交。那些债主直接向文虎追讨,文虎怒不可遏,8月1日乃忍痛下令,限于9月1日关闭《星槟日报》社。职工即将失业,全社骚动不安。胸中对该报业务不佳的症结早已了然的榆芳,乃召集职工紧急磋商,决定一面由52名职工联名请求董事长文虎暂缓关闭,准许限期整顿,以观后效;一面由榆芳拟定救急计划,作为今后续办星槟的依据。他拟出了一份《星槟日报改组计划大纲》,连同52人的联名信,亲自送到新加坡,面请胡文虎审批。恳请再展延一个月。
文虎基本同意按榆芳的计划进行整顿,委派榆芳为《星槟日报》社经理,全权负责该报对内外事务及一切文件的签署执行。榆芳力挽狂澜,面对一系列棘手问题,依靠深化内部改革,改善经营管理,结果只经过职工3个月上下同心协力的苦斗,《星槟日报》就初步扭转了战后几年来不断亏损的局面,开始渐入佳境。直到1983年为止,报社业务欣欣向荣,方兴未艾。在服务社会,开展社会救济活动方面,榆芳在主持星槟时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榆芳在33年中,对《星槟日报》作了鞠躬尽瘁的努力和仁至义尽的贡献,他使报份原来只有八九百份,到1971年增加到2万余份,到1983年又跃为5万多份,成为北马报王和畅销泰国、印尼的国际大报。报纸社会声誉卓著,对槟州、对大马的文化、发扬华族推广教育、促进本邦各族人士亲善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榆芳因此被槟州州长赐封PJK及PKT勋衔,被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封KMN勋衔。
榆芳恭桑敬梓、爱国爱民。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广播电台常转播《星槟日报》宣传新中国和中华文化的稿件;一直争取华文教育的合法地位与发展空间,坚持斗争,毫不退让;弘扬中华文化,每年由报社开展学生华语作文、华语演讲等各项比赛活动:经常报道新中国的进步情况。
1986年,星槟被债权银行接管停刊。他眼看华文教育处境日蹙,于心殊为不忍,虽然年近八旬,又重新披挂上阵筹组《光明日报》,自任董事经理。该报于1987年12月出版。
热爱中华文化事业、身为星槟日报董事总经理的榆芳,在主持星槟多年中未有自己的实业,只是全身心地投入报社工作,倾注自己的心力和财力,为同乡、华社谋福利,卓有成绩。他担任过许多华人社团组织的重要职务:华人最高机构的华人大会堂信理员及咨询委员,广东暨汀州会馆董事兼信理员,永大会馆信理员兼主席,永定同乡会会长、名誉会长、筹建委员会主席兼信理员,帝君胡公司信理员兼主席,胡氏安定堂主席兼信理员,五屑大伯公会董事、信理员,永安社董事、信理员,客属公会会长、名誉会长,香港永靖同乡会名誉会长,闽西同乡会名誉会长,世界客属总会顾问,等等。1968年被授予槟州元首封赐PJK勋衔,1978年荣膺最高元首封赐KMN勋衔,1979荣膺槟州元首封赐PKT勋衔。
年逾7旬后,他仍奋力为家乡建设效劳,支持家乡公益事业。他资助乌石下小学增添教学设备,为村民赠医施药;向侨中及中川小学捐赠款项;带头筹募款项建筑侨育中学的星马科学馆;与新加坡乡侨合作向下洋侨联会捐赠小车;出面在槟城和北马方面募集义款支持修复下洋胡氏大宗祠,等等。2000年,榆芳病逝于槟城。(罗选才)

甫 开(廿四世)    
甫开(1913~1944),乳名阿宗,民国2年(1913)出生,姑子归宗至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9岁随父母旅居厦门。他天资聪颖、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在厦门双十中学求学期间,出类拔萃,全校作文比赛曾获冠军,任过学生会主席。他还创办南花俱乐部和流通图书社,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活动。
民国25年(1 9 3 6)从厦门回到故乡,他看到中川只有各房各派办的私塾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时代潮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挺身而出,多方奔走,联络本村一批青年,利用原来中川民团团部(谢屋坎头传经堂)作校舍,因陋就简,办起了以传授新文化知识,改革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宗旨的中川民众学校。次年暑假之前,他到厦门去聘请教师,增强和充实师资力量。厦门之行,他选聘了4位教师,大大提高了中川小学的教学质量。至民国26年(1 9 3 7)秋,甫开在中川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先后办起中川民众学校(半年后改为中川小学)和侨育中学。
中川民众学校改为中川小学后,出现了生机勃发的局面。老师们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每逢圩天带领学生到下洋进行街头宣传,向群众演说,散发抗日救亡传单,大唱抗战歌曲,激发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经过甫开等爱国人士的推动,下金抗敌后援会成立起来了,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
甫开得到闽西红军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的重视和鼓励。他们曾多次到中川会见甫开,邀请他到月流红军司令部参观访问,并通过他在中川 “得气先”楼里举办了下金抗日救亡干部培训班。他也参加了学习,思想认识水平大大提高。民国27年(1938)下学期开学时,中川小学建立了党支部,郑坚(即钟骞,曾任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1944年病逝于平和县)任书记,上级党组织还先后派遣张光、何志一、周剑鸣,陈华等地下党员到这个学校任教。从此,中川小学就由党支部去办,甫开则负责筹建中川小学校舍。
民国27年(1938)秋冬之间,他被国民党当局以“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幸得本村乡亲兆祥、梦洲、溸心等人的大力营救才获释放。出狱后,他仍不屈不挠办教育事业。
民国28年(1939)秋,甫开在中共闽西南特委的支持下,又在中川办起了永定私立侨育初级中学(简称侨育中学)。创办中川小学,他已精疲力竭,常常因为经费困难不得不经常挪用家中钱粮,还到处向人借贷,现在要再办一所中学,更是难上加难。没有校舍,他就借用中川小学新建的校舍,把中川小学的一部分班级迁到新楼下去上课;没有经费,他不辞劳苦,两次赴南洋募捐,足迹遍布南洋各埠。在甫开倡议下,成立了侨育中学校董会。文虎任名誉主席,兆祥(即胡陶皆)任主席兼名誉校长,他任秘书长。他团结国内外董事共克时艰,使侨育中学逐步发展壮大。
民国30年(1 9 4 1)冬太平洋战争爆发,侨育中学的经费来源几乎陷入绝境。他奔走于重庆、贵阳、昆明等抗战后方,求援于这些地区的乡贤、校董,但仍然不能满足经费开支。他心急如焚,只好再赴南洋收集先前募捐的钱,并继续开展募捐工作。
    民国33年(1 9 4 4)3月8日,甫开等5人第二次从广东东兴同乘一艘木船前往越南海防筹款。行至越南海域青梅岛附近时,遭美国飞机轰炸,木船被炸沉。甫开为桑梓教育事业献出了生命,年仅31岁。时任侨中校长邱长庆悲愤交集,在《怀甫开》诗中写道:“有杰一人矮大哥,惯咽辛苦叹甘和;心花开出芬桃李,我独哀情动地歌。”(以按)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1-08-23
鸿 洲(廿四世)
鸿洲(1918~1947),民国7年(1918 )生于永定县下洋镇富川村科名里。少年时代,他先后在本村超文学校和下洋公学就读。民国l9年(1930),他陪同祖母赴新加坡后,入当地英文学校受教育,是年秋转入侨办南洋工商补习学校就读。民国21年(1 9 3 2)秋毕业后,他回国先后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附属高中和江苏省立扬州中学。
民国25年(1 9 3 6)1 2月,鸿洲回故乡侍奉祖母。祖母逝世后,他毅然同当时正在月流一带集结、整装待命北上抗日的闽西工农红军取得联系,同中川小学创办人甫开等进步青年一起,拜会了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民国26年(1 9 3 7)下学期,鸿洲到中川小学任教,后任中共中川小学支部书记。在他领导下,中川小学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茶,在教师、学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他还支持协助胡甫开,克服重重困难,于民国28年(1 9 3 9)9月1日创办了侨育中学。
民国28年(1 9 3 9)冬,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在新加坡的父亲来信催促,鸿洲第二次去新加坡,在《星洲日报》编辑部工作。他撰稿投寄东南亚各华文报纸,希望引起“有心人”注意,以便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他这个愿望,终于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实观了,成为马共党员和领导干部,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民国34年(1 9 4 5)8月,日本投降。鸿洲作为马来亚共产党代表之一,检阅英军和人民抗日军的队伍。由于英国政府对马来亚要恢复以前的殖民地位,马来亚共产党和英国殖民政府之间,又展开一场尖锐斗争。次年2月1 5日,马来亚共产党为纪念新加坡的陷落举行集会,英殖民政府派出军警镇压,双方发生冲突。鸿洲是领队,首当其冲,头颅被打伤,游行队伍也被冲散。事后,鸿洲被英殖民政府法庭判处两年徒刑。在法庭上,鸿洲自报姓名叫“林亚亮”。
鸿洲被捕判刑后,曾3次领导狱友绝食,要求当局改善对待囚犯态度,取得了胜利。民国36年(1 9 47)5月间,监狱当局将鸿洲驱逐出境,为他办理了种牛痘和注射防疫针的手续。消息传出后,新加坡各工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纷纷提出抗议,谴责当局如果把一个著名的马共党员遣送到由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口岸,无异于借刀杀人,迫使英殖民政府撤销决定。虽然如此,监狱日前所注射的防疫针,其实就是置鸿洲于死地的慢性毒药,
同年8月1 5日,鸿洲服刑期满。马来亚共产党中央和星洲市委以及新加坡各工团、抗日军代表300余人,齐集欧南监狱大门迎接“林亚亮”出狱。鸿洲出狱不久突然“病”倒,送往医院求治,亦无见效,于 8月2 5日凌晨逝世。
当天下午3时,鸿洲的遗体被护送到马来亚共产党星洲市委机关。丧礼延续3天,全新加坡各工会、社团代表、学校老师以及友人前往灵堂吊唁。8月27日出殡时,送殡队伍长达五、六公里。一直送到鸿洲安息的荷兰丰永大义山。                      (吉士)

定 军(廿四世)
定军(?~?),又名定钧、百年,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大壮楼。他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期间,受革命思想影响,回乡后与本村的其文、永东、桂浪和同乡陈正、曾枚村等人创办下洋公学。民国15年(1926)冬成立中共金丰支部时,由支部书记永东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六七月间,永定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7月1日,定军与曾枚村、陈正等人领导了下洋暴动,定军为下洋暴动的总指挥。暴动后,下洋农民武装遭到国民党军的残酷镇压,定军遂经厦门去缅甸。
定军的父亲启旺(又名迪人),早年侨居缅甸经营万福堂药房。父亲原意要他从此安心经商,他却同当时进步华侨陈兰生、许麾力等人创办《仰光日报》,继续在侨胞中传播马列主义和中共的玫治主张。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此时用名胡百年)利用报纸号召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战争,并与与林纪群、黄绰卿章熹等人领导了缅甸华侨抗日救亡运动,他是当时缅甸华侨抗日民族先锋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定军逝世于缅甸仰光。(肖麟)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1-08-23
文 虎(廿五世)
文虎(1882—1954),著名爱国侨领、工商业巨子、万金油大王、国际大慈善家。清光绪十八年(1882)1月16日生于缅甸仰光,父子钦,原籍忠川(现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庆福堂。子钦于上世纪只身前往仰光,创建永安堂国药行;又因精通医术,业务兴旺,深得缅华人士的敬仰;嗣后娶潮州籍侨女李金碧为妻,生文龙、文虎、文豹兄弟3人。文龙早逝,文虎、文豹长大后成为胡家事业成功的忠实合作者。文虎10岁时由其父携之返国,在原籍忠川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熟悉家乡风土人情。他对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尤为喜爱。
4年后,文虎重返仰光,在父亲开设的中药铺永安堂一边学习经商,一边钻研医药典籍。光绪二十九年(1903)夏,子钦逝世,临终遗嘱只有6个字:“做人要有志气。”文虎、文豹共同继承父业。不久,文虎出游泰国、日本等地考察学习成药的制造和销售。回仰光后,他采择祖国传统医学和印度、缅甸古方,创制了以老虎作商标的五种成药——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止痛散。这些成药,由于既有疗效,又便于携带、价格低廉,投产后十分畅销。民国12年(1923),他在新加坡设立虎标永安堂总行和总制药厂,业务蒸蒸日上。民国21国(1932),虎豹有限公司成立,他任董事长,文豹为常务董事。30年代中期,永安堂的成药业经营达到鼎盛时期,仅虎标万金油一项的年销量就逾200亿盒。几年之间,迅速发展,除仰光老行和新加坡总行外,还在香港、曼谷、巴城、棉兰、泗水等地设立分行;在上海、天津、汉口、重庆、广州、汕头、福州、昆明、贵阳、西安等地也都设立分行或分销机构;在欧美一些大城市也设有特约经销部。永安堂虎标药品不但风行东南亚一带,还远销欧美各国。胡文虎终于传奇性地成为大富翁,“万金油大王”的名声传遍了东南亚以及全世界。
文虎对社会公益事业十分热心。他说:“我取诸社会,还诸社会也。”他每年用于公益事业的钱,约占他所得利润的四分之一,后期还增至6 0%。他捐资不只限于自己倾爱的事业,而是凡有益于人类的建树均予尽力支持,如赞助学校,兴办医院,奖励体育,修葺园林,还捐赠接生院、孤儿院、养老院、救济院、残疾院、麻风院、伤兵院、新式监狱以及各种慈善机关。每次赈灾济难,他也都慷慨解囊。民国24年(1935)他宣布在中国各地兴建1000所小学(其中福建100所)和百座医院,捐献大洋350万元。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建校计划未能完成,至1938年仅建成300余所,便将余款200万元转为认购公债。
他不仅对自己的故乡和祖国广济博施,而且遍布东南亚各地,如在缅甸、新加坡、马来亚、香港、印尼、暹逻、日本等地均施善举,享有盛名。自永安堂业务发展后,他便致力于救国救灾、振兴文化等慈善事业,先后捐巨资兴办学校、医院、体育馆、游泳池、公路、码头、垦荒和赈济灾民等;还对侨居地和华侨社会捐资兴办公益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胡氏毕生捐献公益慈善事业之款额逾3000万元。他被世人誉为大慈善家。国民政府先后颁给“益在民生”、“乐善博施”、“仁心义举”、“泽流(山岳)岸”等匾额和金质奖章,彩玉勋章。英皇乔治六世也特赐以大英帝国文官勋爵(O.B.E)的荣誉。
文虎多次强调说:“爱国是华侨的天职。”在新加坡客属总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说时又说:“对于忠字,鄙人以为忠于国家为先,所以爱国观念不敢后人。……”他言行一致,确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他对祖国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发生,他即首捐2万银元和大批药品支持抗日将士,同时捐1万银元支持宋庆龄、何香凝领导的香港红十字会组织的战地军民救护工作。次年1月,他捐3万银元和大批药品支援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弛电赞扬说:“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民国26年(1937)7月,抗战全面爆发,文虎立即在他所办的星系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称:“国家兴亡,人各有责,际此全面抗战之时,正吾人报国之日,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毁家纾难,亦份所宜。”他立即捐献大量纱布、药棉和药品,由宋庆龄转交何香凝领导的抗日救护队,同时号召和资助香港红十字救护科毕业生500余人回国服务。同年冬,他又以南洋客属总会会长名义,大力号召侨胞投入抗日捐献运动。民国28年(1939),星洲客属总会成立10周年纪念时,举行筹赈祖国难民游艺大会,他购买10万元名誉券,以表爱国热忱。接着,他又连续购买抗日救国公债20万元和30万元。国民政府发行救国公债,他率先认购国币300万元,并通过他领导的南洋客属总会及其所属53个各地分会,大力动员侨胞踊跃认购和捐献。经一年多努力,仅新加坡、槟城等12个地区就义购公债1300万元,捐款近2000万元。以后,文虎又相继捐助大批药品、财物等支援祖国抗战。他的爱国义举,受到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人民的热烈赞扬和崇敬。国民政府财政部、军政部分别颁给他奖章和褒状。
民国30年(l94l)2月,他到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受到各人民团体的热烈欢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等特地到他下榻处嘉陵新村拜会,亲切晤谈。2月28日,他捐国币200万元为战伤救济款,离渝前又购买抗日救国公债50万元,先后共捐助抗战和购买公债超过500万元,“为华侨个人输捐之最多者”。《新华日报》(中共驻重庆办事处机关报)头版以《华侨巨子,胡文虎抵渝》为题,作了翔实的报道,并对他乐施善举,义助抗战,给予高度评价:“胡氏宅心仁慈,广济博施,十几年前即决定提存永安堂赢利四分之一为慈善公益专款,嗣后逐年增至十分之六。盖胡氏之言曰:‘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二十年来慷慨输将,或办公益,或作善举,或助建设,或资抗战,达千余万元之巨。抗战以还,胡氏付资于义捐及公债者达数百万元。又胡氏对于文化事业,亦甚效力,所办‘星系’八大报,盛誉中南……”同年,文虎看到祖国备受敌人摧残,抗日军民缺医少药,决心在抗战胜利后捐款1000万元,修建县级平民医院100座,并提前多方筹措。由于新加坡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不许巨额资金汇出,他只得向香港友人挪借凑足1000万元汇回国内,分存于中央、中国、交通、农业4家银行。
文虎是国际报业巨子。他曾在《星岛日报》表明他办报的动机:“当时深感海外华侨亟需一能提高文化水准及表达华侨爱国热忱之报纸。”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给虎标药品做宣传广告,扩大影响。星系报尚未出现之前,文虎曾发起集资创办《仰光日报》和独自创办《缅甸晨报》。正式的星系报系统,是从民国17年(1928)创办《星报》起,到1951年创办《星暹晚报》为止的16家中、英文报纸。民国l8年(1929),他在新加坡创办《星洲日报》,接着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创办了星华、星光、星闽、星中、星粤、星槟、星岛、星暹等以“星”字命名的日报、晚报,以及香港英文《虎报》、新加坡英文《汇总报》。16家全球发行的中英文报纸,人称星系报。许多著名爱国文化人士如金仲华、郁达夫等,曾任星系报的总编、编辑、主笔,对促进祖国抗日救亡、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星系报分设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华侨聚居或华侨家乡的中心城市,每日发行总数据说在高峰期曾达千万份之多,为东南亚各报之冠。
文虎重民族气节。20世纪20年代,愤于上海英国租界外滩公园及虹口游泳池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30年代初期,他特地在新加坡自建游泳池,命名为“华人池”,门口挂上牌子:“只准华人人内游泳。”此外,他还在新加坡、香港等地兴建虎豹别墅和万金油花园,占地广大,富丽堂皇,但都向华人免费开放,任同胞进入参观游览。30年代,他在英国殖民政府统治下的香港游览地虎豹别墅特塑民族英雄林则徐巨像,以发扬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正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文虎于民国30年(1941)12月25日被日军羁于香港审讯。后因病被释返虎豹别墅,仍被监视。他无所畏惧,坚持正义,与日寇进行艰险复杂的周旋。他曾愤然往见日军总督矶谷廉介,指控日军宪兵队长等人所犯暴行。此外,还口嘱“记室”在报端发表讲话,抨击日军公开发售鸦片毒害市民之不良措施。后来他在香港的星系报馆被查封,药业受到威胁。港岛居民缺粮,饿莩载道,惨不忍睹,他发起组织中侨米公司,邀战前大米商参加。自己捐献巨款,又向各方面呼吁求助,最后历尽艰辛,方得平米救济。民国32年(1943),他为了救济民食恐慌,甘冒蒙受媚敌之嫌,毅然乘机前往东京,会见日本首相东条英机,陈说日本港督及其财务部长对华侨商人之暴敛等问题,要求解决港澳民食,恢复华侨组织等问题。民国33年(1944),文虎被推选为香港华人协会主席。他困居于日军侵占下的香港数年,始终拒绝担任敌伪政权的香港维持会长等任何职务,巧妙地挫败了敌人的诱降阴谋。
日本投降后,文虎重振旗鼓,又继续进行慈善捐献,发展文化教育和协助祖国经济建设等工作。民国35年(1946),文虎在新加坡发起创设福建经济建设公司,聚资回国开发福建实业,规模宏大,项目繁多,获得华侨广泛而热烈的响应。他任该公司筹委会主任,设总办事处于厦门。计划共同投资300亿元,在马来亚募股100亿元,在菲律宾、印尼、缅甸、泰国、越南等地合募100亿元,在香港、上海、福建等地合募100亿元,文虎自己投资13亿元。结果因为国民党政府腐败,蒋宋孔陈4大家族垄断经济,不批准创建“福建建设银行”,导致原定计划无法实现而夭折。
文虎在华侨、华人中和在国内都享有崇高声望。他曾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福建省建设委员、香港客属祟正总会会长、南洋客属总会会长、永定侨育中学名誉董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文虎3次致函中南军政委员会,表示坚决拥护人民政府。1950年,他认购中国人民胜利折实公债2亿元(旧人民币),1951年又特派胡梦州回国购买公债3亿元(旧人民币)。
1954年9月,文虎因患胃疾赴美国治疗, 9月5日途经檀香山时,因心脏病复发逝世于皇后医院,享年73岁。
文虎逝世后,永安堂股票易手。但从1928年创办新加坡《星报》以后,一直《星岛日报》,却由文虎之女胡仙扩大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报业系统,在亚、欧、美、澳四大洲都有卫星传真影印的国际版。在美国纽约等世界10大城市,《星岛日报》分版。胡仙曾长期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星岛报业集团总裁,是世界报王之一。
1983年2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接见香港《文汇报》总编辑金尧如,重新评价文虎为“爱国华侨”、“商界巨子”。并说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对胡文虎一家的评论是不公平的,对他们一家的财产处理是不当的,应予改正。接着,福建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文虎兄弟在福州、厦门、永定等地的产业归还他们的家属,并欢迎胡家后代回来观光,探亲访友和建设家乡。                                             (陈丹心)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1-08-23
万 珍(廿五世)
公字万珍,号玉如。幼习工艺,精心殚力,壮岁南渡槟城,创立长兴工厂,驰誉一时。凡戚族之买舟南渡者,皆倚为东道,主掌安定公司锁錀,群推公正,梓乡有公益事,无不乐为。此次修谱,亦借公力。胡氏众坟,皆择公为董理,可见人之乐善。与论咸归,若公者亦侨民中之卓卓者也。是乌可以不传。
县知事奖给匾额文
日初宗兄远涉重洋,以实业起家,令弟友三峻初亦能精通矿学,协力经营。积赀钜万,为宗族光,又能急公好义,处己谦和,方之少伯何多让焉。余宰斯邑,适友三兄大厦落成,而余又将辞职回里,敬送“甘共苦伯”匾额,以致贺忱,籍留纪念。
民国十一年三月吉日
南昌宗愚弟胡献玙题
附录
摘福建督军李奖给褒章文
案查永定县东门外东溪溪上,向有木桥,每遇洪水冲壤,溺毙多人,现改筑石桥,以利来往。该管绅董捐助钜资,著有劳绩,自应准照奖章条例第一条第二项,超给福建省二等奖章,以彰劳勋,而资策励,仰即遵照。
民国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给胡友三收执
(录自民国13年版《永同胡氏族谱》)

瑟 航(廿五世)
瑟航,原名元琴,讳祖舜。清光绪九年(1883)生于永定县下洋镇觉川村,卒于1969年,自幼聪明好学,侍父母至孝,年方弱冠,从事教学。曾在邻村磜头、豪士科任教。
1910年往香港与友人合股开设中和成条丝烟庄及中西药行,其间与陈其尤君(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政公党主席)结为挚友。民国5年(1916)经陈君介绍入大埔粤军总部任书记,随军驻漳州任云霄县财政科长;培丰、南靖、漳州警察所长;汕头东陇海关总办;邹敏初君广州恒济银号总经理。民国9年(1920)广西梧州创办震亚药房,翌年,为求更大发展在云南昆明创建震华药房,由其二公子炯辉掌管。在商海自始秉承以诚待人,微中取利的营商宗旨,取得颇大的成就。1922年注资与胞弟月航兴建慎德楼。
一向热心社会公益,对村中教育、筑路造桥热心捐助。上世纪20年代,村中尚无小学(仅有各姓私塾),意识到知识是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经之路,于是发动村中父老筹办小学,村人公推他为校董。为解决校舍问题,慷慨将其所购置的产业——东成楼(即原寨子坝下老学校)的85%的房间赠予学校,经改造后,延师授课,一所私立觉川小学正式成立。为增加资源,充实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又各方奔走,终获县政府核准为国民觉川小学(即公立小学)。邻村学子均纷纷来校求学,随着学子的增加,为扩建校舍,改善设施,拟建新校,首先捐出部分资金外,又先后2次往南洋募捐,蒙村中旅居槟城的乡贤捐助,新校于民国17年(1928)建成,尚未迁入启用,则惨遭回禄。先生晚年八十感怀诗中曾有“二度重洋为建校,满腔热血赴深渊”之句。最后只得将原校再进一步改善,扩大教室,以求解决。该校舍一直沿用至上世纪60年代,由梹城同乡筹资在中军山下建新校落成搬迁始废弃。
瑟航自觉川小学的创办至民国37年(1948)因年老辞退的20多年任校董期间,对学校的管理、教师的素质和生活都严格要求,事事关心。为使适龄儿童都得到入学的机会,奉行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深得村人的信任和尊敬。如民国33年(1944)曾任觉川小学校长的胡旺进曾赋诗2首《梅花傲雪想当年》(附后)怀念当年的校董、良师。此诗曾登载《中华诗词大全》及其本人所著《悠悠情怀》书中。
瑟航于1969年在老家逝世,享年87岁。                                                                    
(南垣)

焕 孚(廿五世)
焕孚(1898—1971),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富紫楼。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就与汉乐结下不解之缘。他同湾角里的郡容志趣相投,结为乐坛好友,经常一起和乐(即合奏),切磋琢磨演奏技艺。郡容的技艺比他略高一筹,他便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后来郡容出洋谋生,临别前夕,他俩还聚集一起和乐至深夜。
中川喜好汉乐的人很多,人才辈出,造诣最深的是焕孚。焕孚步上乐坛之后,出于他对汉乐的爱好,天天与乐器为伴。他每天不是拉弦乐,就是吹管乐,不是与乐友和乐,就是自己独奏。举凡喇叭簧箫、头弦二胡、秦琴扬琴、三弦古筝,几乎无所不能,成为汉乐多面手。尤其是拉头弦,演奏时左右开弓,刚柔有节,运用自如。他经常一拉就是几个小时,拉者全神贯注,听者如痴如醉。    
焕孚到了那里,就把乐声带到那里。他也曾出洋,但无心赚钱,一有空就拉起他心爱的琴。回国时,两袖清风,唯有二胡作伴相随。
稍后,焕孚专心研究古筝,经常一人独奏。这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弹奏时要“做音”(即变音),很难掌握,能弹奏自如者甚少。焕孚的心血和古筝融成一气,弹出了悠扬悦耳、婉转流畅、沉而不闷的乐音。1 9 5 7年参加福建省民间艺术会演路过厦门,他弹奏古筝得到厦门听众的赏识,应邀到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成为该台的保留节目,经常向听众播放。
焕孚仅小学文化水平,不会看新式简谱,只会念古老的工尺,但有满腹的工尺汉曲。为了把汉乐曲谱传授给青年汉乐爱好者,由乡亲霜标协助他,边拉边译,把工尺汉乐曲谱译成新式简谱。后来,又有人帮助他整理,先后共译汉曲近百首。他乐于培养青年汉乐爱好者,耐心传艺。中川的国乐社、福侨汉剧社、农村俱乐部都请为师。
焕孚曾任永定县人民代表,福建省音乐协会会员。 (广齐)

冠  群(廿五世)
冠群(1907~1973),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富紫楼人,毕业于永定中学,品学兼优,对数理化有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仍然学而不厌。有一次,他在胡氏家庙前的池塘边漫步,人们看到他边走边掰手里的东西,不仅手上染满了兰墨水,连衫裤也被染得斑斑点点。当人们提醒他时,他才意识到把手中的一支钢笔当作木棍掰碎了。
善于思考的冠群总是在科学领域里不懈地进行探索,为中川引进了许多新的文化知识,堪称中川新科技的开拓者.上世纪30年代初被誉为“中川的爱迪生”。
当永定尚未有电影的时侯,民国2l年(1932)他从汕头买了一部8毫米的家用电影放映机和一台手摇发电机,在村里放映电影。他放映过的电影有《米老鼠》和《卓别林》等,吸引了许多观众。这不仅给中川人开拓了视野,增添了新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渐渐地使中川人揭开了电和电影之谜。
上世纪30年代初,冠群还把照相机和摄影技术引进中川来。他购置了一架8吋的高级照相机,义务替人照相。民国26年(1 9 3 7),他在下洋街开设“大观楼照相馆”,开创了下洋一带的照相事业。
中川养蜂酿蜜都是用一个木桶或木箱来饲养,世代相传,每年“割蜜”一次,产量极少。冠群首倡用科学方法养蜂,运用框式养蜂法在家里养起蜂子。这些蜂可以一框一框地提出来看,提出来取蜜,提出来检查蜂王产卵及病虫害情况。他还采用手摇新方法,把蜂蜜摇出来,一年能摇好几次蜜。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一大革新。    
冠群用科学方法养猪、养鸡,效果很好。他养的鸡,3个月胜过别人养一年,猪一个月可长膘30多斤。冠群对发展中川的教育事业也有重大贡献。民国33年(1944)甫开为侨育中学殉职,由他接任侨育中学校董会秘书长,主持校务,还兼生物教育,为解决侨育中学经费困难倾注了巨大心血。他视邱长庆校长、王贯三校长为知己,共度时艰,使侨育中学得以坚持办学。(欣元、灿开)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1-08-24
一  川(廿五世)  
一川(1910~2000),原名以撰,清宣统二年(19 1 0)4月1 6日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务滋楼,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专科学校。
杭州艺专是一所名气很大的公立学校。一川既有各派名师如潘天寿、李苦禅等的指导,又有同窗高手李可染、彦涵、罗工柳等的切磋观摩,为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国l9年(1930),他参加了由进步同学组织的“一八艺社“。不久,一八艺社骨干陈耀唐、陈卓坤因触犯国民党当局而被开除学籍。留在杭州艺专的一川、力扬便成为艺专一八艺社的负责人,并代表该社参加了由“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的左翼美术家联盟的成立会议。参加左美联后,他有计划地组织社员投入鲁迅的中国新兴版画“拓荒者”队列。次年6月,他带一批优秀美术作品到上海举办“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并出版《习作展览会画集》。他创作的《饥民》、《囚》、《流离》、《征轮》、《要饭吃》,被鲁迅收刊在中国现代木刻选集里。
民国21年(1932),杭州艺专一八艺社遭国民党当局解散,一川等被开除学籍。一川到上海一面谋生,在工联编辑《工人报》、《工人画报》,一面在左翼美术家联盟领导下参加创作活动。淞沪抗战期间,他创作了《闸北风景》、《到前线去》。这两幅作品连同《失业工人》、《恐惧》、《怒吼吧,中国!》、《拾垃圾》等后来都在 “援助东北义勇军美术展览会”上展出。
民国22年(1933)年7月,一川被捕。他始
终战斗,用普通的笔墨创作了反映工人悲惨生活的连环画《大兴纱厂》,秘密地送往工联。抗战前夕,—川刑满释放。他到厦门当《星光日报》的美术记者,又受聘于厦门美术专科学校任木刻教师。
民国26年(1937)全面抗战爆发,—川奔赴延安,任儿童剧团团长,后该团与抗敌剧社合并为抗战剧团,他担任副团长,继续木刻创作,发表了一批优秀作品。次年5月,他调到刚成立的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当美术教师。除授课外,还负责组织成立木刻研究会,并担任主任。其间,他创作了木刻作品。同年12月,由一川、彦涵、罗工柳、华山等组成木刻工作团,以一川为团长,前往山西东南部敌后抗日根据地,运用木刻进行宣传。其间,他还经常为《新华日报)刻版头和插图。他精心刻了一套描写敌后斗争的连环画《太行山下》。接着又为木刻工作团主编的《敌后方木刻》创造了一套配诗连环画。他改造和创作了大量水印木刻年画,创办了年画作坊(后来扩大为木刻工厂),大量刻印以战斗和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套色新年画。这阶段是一川木刻创作的鼎盛期,创作了一系列有分量的作品。
民国30年(1941),一川回到延安。不久就在延安和重庆举办木刻工作团在敌后创作的木刻作品展,接着又将全部展品送到苏联莫斯科展览。次年5月,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直至1946年,他的佳作接连问世。套色木刻的代表作《牛坝变工队》、《胜利归来》,被公认为中国早期套色木刻的代表作。
民国37年(1948)12月,一川任天津美术工作队队长,次年初,接管天津美术馆。次年7月,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在北平成立,他被选为常任理事,主要担任华北联合大学美术部副主任。不久,华北联大美术系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为国立艺术学院,后定名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任院长,一川任党组书记。他率先在教学上示范,担任美术干部班主任,给本科生开专业课。经过几年努力,把学院建成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
1953年,一川受文化部委派,负责调整中南文艺学院、华南文艺学院、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半年后,组建成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一川出任校长。4年以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至广州,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仍由一川任院长,直至离休。离休后,他还兼任全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顾问。
建国以后,—川创作了大量风格朴实、明快、简洁、色彩感情各异的风景油画。他还创作了纪念碑式的革命历史画卷,其中《开镣》和《前夜》是代表作, 1988年荣获两枚国际奖牌。。
1984年,文化部、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庆祝他从事美术工作55年的活动,举行庆祝会,在中国美求馆展出他的风景油画优秀作品。1994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等单位联合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胡一川从艺65周年画展”、“胡一川从艺65周年研讨会”。
2000年7月14日,一川病逝于广州。                                  (赛标)

顺 源(廿五世)  
顺源(1911~1977),永定县下洋镇觉川村人。顺源十分重视培育后代,其7个儿子中,除长子和5子外,有5个是教授,被称为“7子5教授”。5教授是:次子孟达,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三子航达,获硕士学位,在美国任美术教授;四子强达,新加坡著名医学教授;六子耀达,获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任生物教授;七子豪达,香港大学教授级测绘师。(正伦)                                                

永 隆(廿五世)
   永隆(1912~1960),号健生,民国元年(1912)生于永定县下洋镇下坪村溪头岗。
  永隆少年时代随父母在广东潮州经商上学,接受了初中教育,随后回乡立家。民国21年(1932)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革命,成为当地红军游击队的外围情报人员,负责为山里的红军收集情报和购买医药及日常用品。  
  民国25年(1936),永隆遵从父命,远赴南洋新加坡文虎处求职,由文虎安排到香港刚创办的《星岛日报》社工作,次年春从香港回到家乡从事党的地下斗争。   
  民国27年(1938)2月,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南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永隆被编入二支队。同年3月1日,永隆随二支队奔赴苏皖抗日前线。同年4月24日,新四军军部从第一、二、三支队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侦察分队组成先遣侦察支队400多人,由二支队的副司令员粟裕率领,赴江南敌后侦察作战。永隆参加了这支敌后侦察支队。不久,永隆所在的侦察小组就迂回到了南京近郊南京雨花台附近。他们出没于铁路沿线,游击于敌人后方,侦察敌人军事部署和行动,并且测绘了地形图。经过多次侦察,发现位于镇江西南15公里处的韦岗是一个理想的地点,能打一场伏击战。6月17日晨,韦岗伏击打响。伏击战大获全胜。此战是新四军在江南抗日前线打响的第一枪,大大的振奋了群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树立了新四军在江南的威望。6月下旬,先遣侦察支队胜利完成先遣侦察任务。二支队在京芜铁路以东、京杭国道以西迅速部署,配合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新四军二支队作战百余次,兵锋直指南京近郊机场、麒麟门和雨花台。7月,永隆随二支队主力进入苏皖边,开展抗日斗争。8月,二支队粉碎日伪军4000余人的八路围攻;9月,挫败芜湖、当涂日军的四路合击,并与新四军第一支队共同开创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民国30年(1941)“皖南事变”发生。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在皖南部队9000余人,按3个纵队的序列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准备执行蒋介石限令新四军移师长江以北的北移行动。1月6日到达茂林地区,突然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在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新四军伤亡惨重。14日,新四军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阵亡。“皖南事变”前,永隆已担任排长职务,新四军北移前,他所在的老三团和新三团组成新二支队,新二支队组成北移时的第二纵队,即中央纵队,他在新三团的队列里。新四军军部机关直属队及教导总队便紧随在新二支队后面前进。“皖南事变”发生后,新二支队是属于突围人数最多的一个单位,他幸运地死里逃生。抗日战争后期,他和新四军第七师部分指战员被分配到山东战场。此时他任连长,后任营教导员。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永隆随部从山东直接进入东北,编入东北解放军。他在东北解放军军政干校毕业后任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中,他率部参加辽沈战役后随大军南下,参加了淮海、渡江、广州及海南岛等战役、战斗。历经十几年枪林弹雨,他负伤7处,左腿被打瘸。
    1950年,永隆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广东高雷军分区23团政治委员兼茂名县委书记,参加剿匪反霸斗争;1952年调任中南速成中学政治部主任;1954年调任武汉警备区公安一团政治委员;1959年调任武汉兵役局政治委员。
1960年冬,永隆因伤病复发,在武汉逝世,被评为革命烈士。(尚群)
                      
墉 生(廿五世)
墉生(1916~1999),永定县下洋镇磜头村人,生于磜头绍庆楼,华轩公之四公子。在广东汕头角石读书,接受祖国高等教育,于1935年往马來西亚继续深造,父亲华轩公1954年仙逝之后,帶領兄弟继承父业,承先启后把锡矿及橡胶山管理得更好,生意兴盛。1964—1974年担任马來西亚霹雳永定同乡会会长职,后为霹雳永定同乡会名誉主席。为人耿直坦率,处事公正认真,是一位备受敬爱的社会领袖。
年轻时经营锡矿及树胶行业,由于经营得法,业务发展顺利,逐成为州内著名锡矿树胶商,在商界享有盛誉。上世纪70年代,在永定县史志中,曾经记载胡墉生兄弟为永定华侨10大富商之一。
他热爱家乡公益事业,系1956年思东华侨卫生院始创捐款人之一,修桥筑路建造磜头学校等公益,曾受永定县人民政府多次颁奖“爱国爱乡”之称号。
上世纪60年代初,故乡受灾闹饥荒,一方有难,百方支持,墉生带领兄弟保生.督生.仍有祟生.济生等人,在南洋热心捐助大批救济物资,猪油.面干等食物,特派谢寿山亲戚运送,经太平洋多次船运至汕头至大埔县茶阳。当时交通不便,肩挑华侨救济物资队伍,好像一条长龙,经羊肠小道浩浩荡荡,运回村中仁华楼,由侄子善照免费派发全村人,不分姓氏,解决饥荒然眉之急,深受乡梓感动及爱戴。
1968年,始创香港永定胡氏宗亲会,系购置会所捐款人之一。平素极为关怀同乡福利,对慈善公益也绝不后人,为霹雳永定同乡会创办人之一,亦曾倡议兴建新会所,策划筹募本会奖助学金及大学贷学金等,除慷慨捐献外,还落力奔走。1999年病逝于马来西亚槟城。
夫人梁宜兰,1917年生,夫妇生下儿子善丰.善东,女儿毅萍、嫦虹、玉斌,高等学历,居马来西亚.澳洲.加拿大。(南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