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62阅读
  • 1回复

人类究竟发源于何地?----胡恒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06-07
人类究竟发源于何地
——从睢宁凤凰山发现的远古人类头骨化石说起
                                              胡  恒  俊


    终于有国际学者组织宣布:人类最早进化地在亚洲!
    这是2012年6月6日《参考消息》在第七版《科技前沿》栏目中以“头条消息”披露的。请见该报的复印件:



        笔者是1974年睢宁凤凰山发掘出远古人类头骨化石的见证人,曾于2007年某《史话》书稿第一章中写下有关《人类究竟发源于何地》等几小节文字,并于2010年将其发表在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徐州市老新闻工作者作品集《枫叶红似火》中(见第50~65页)。尽管数位有着高级职称的“老记们”,凭着职业敏感,建议将其推向专业期刊,但是,作为“门外汉”,在当时全球尚无一位学者明确提出“人类发源于亚洲”的情况下,怎敢“贻笑大方”?而今,既然已有国际权威学者得出“人类最早进化地在亚洲”的研究结果,与笔者关于“人类最早进化地在中国”的推测,已经不远,再不公开向国人报告,就违背了“与时偕行”的古训。
    下面,是2010年发表的原文。虽然,其中的叙述,对于专家学者而言,难免太过“小儿科”,但是,能从中找到关键线索,哪怕只是一星半点、蛛丝马迹,趁着见证者们不少仍然健在,予以实地考察、逐项核实(包括中科院存放的化石、检验报告、回复等)、征询实物、拓展探索,作为笔者,于愿足矣。
                                                                                                                           胡恒俊



人类究竟发源于何地

胡恒俊

    人类究竟发源于一地还是多地,是人类发展史探索中极其重要、非常严肃的课题。无数科学家历经数百年探索、考证,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非洲说”。 “非洲说”之所以能打破“欧洲说”,是因为1974年,在非洲发现了取名“露丝少女”的骨化石。
其实,不仅西方学者,就是我们国内,无论地质学家,还是考古学家,不仅绝少听闻,更无人亲见:同是1974年,中国睢宁境内的凤凰山岩洞中,曾经挖出大量300万年至1000万年间的动物骨骼化石,其中就有一具人类头骨化石,只因“生不逢时”,得而复失,至今无人向世界披露罢了。如果这具头骨化石能够保存下来,那么,人类的发源地将有可能是亚洲的中国(本文将披露一些新证据)。
作为见证人,笔者虽然学的是“中文”,而非“历史”或“考古”,但自古文史不分家,同时,笔者又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更有义务,将这一重大事件如实向国人乃至世界报告,期望专家学者们,能在附近其他岩洞中,发现同类化石,以弥补世界级大遗憾。
    一、    人类起源与“历史的地理基础”
通常,地质学家认为,地球的历史,起始于距今46亿年前,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距今250万年前,此前由类人猿、猿人进化到人,时间非常漫长。
    人类之所以能在某地起源,必与其地的历史环境有关。德国大思想家黑格尔(1770-1831年)一百多年前曾在其《历史哲学》中,提出“历史的地理基础”这一著名概念,精辟地阐述了地理条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更认为,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之一,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又必须有一定的“自然基础”,包括“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和“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因此,“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页)。而中国历代史官都把“地理志”作为修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置于“传记”之前,也是基于同样考虑,只不过没有提升到如此的理论高度。
    睢宁,位于全国版图中间偏东。据远古神话传说,自“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此次地壳大变动起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一说系外星撞击所致),“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以致“水潦尘埃归焉”,中国大地,便西高东低,西部高原迭起,山多东西走向;北部峻岭林立,多呈东北西南纵贯之势。春夏冰雪消融、流飞瀑注,暴雨频生、洪水狂泻,千山之精、万物之华,都随之奔腾而下,入海之前,流缓物淀,汇为冲击平原,然后水涌东海,聚成太平之洋。
     与侵蚀平原、湖成平原、冰水平原、山前平原、海岸平原等相比,冲击平原因其沉积物以冲击物为主,不仅地势平坦,且有若干河流、水系过境,故此成为仅占国土总面积12%的平原中的佼佼者。其中,睢宁之所在,则更其为优。它北依泰山,东濒大海,南控淮河,既处于黄淮平原中央,又是禹定九州之“海岱及淮惟徐州”的中心地带。“徐”者,水流舒缓之意。大禹治水,“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水流至此不再桀骜不驯,成为先民富甲一方的风水宝地。
    但是,大禹所“披”之山、所“决”之河,均不在睢宁之境,故而夏、商、周时睢宁的山川地理,与大禹治水之前相比,并无大变。从《史记》、《汉书》的记载看,夏代以前,睢宁大地北、西、西南、东南,三面环山,东则泗水南下为界。若从中原东行,越过古彭(城),你会凛然一惊:那座座山脊,虽然不高,却如条条巨龙,在睢宁北、西、南境,昂首东海,雄镇一方;泗、睢二水,更似两条碧色绢带,绕过睢地胸、腹,于东南交汇,飘向大海!群龙之中,峄阳(今名岠山)最高,海拔二百余米(系苏北第二高峰),正乘风破浪、翘首东望;大、小沂水,则如两条巨浪,从峄阳山前分卫二龙山,南下注入泗水;泗水之旁,蛟龙山在前、凤凰山随后,虎、象二山犹似向导拱立左右;泗水之南,九顶山乘岱岳之威,屹立于睢水之北,仙掌、鸡、羊、布谷诸山嬉戏其前;睢水之南,池山跳跃在前,龙头山龙头高聳,荆、赵众山随护而行……山川形胜,藏龙卧虎;钟灵毓秀,豪杰辈出……
二、发现三百万年前“睢宁人”头骨化石
   公元一九七四年盛夏之季的一天上午,睢宁县磷矿在探掘凤凰山一座山洞时,发现大量动物骨骼化石,其中一块因像“人头骨”,被众人护送到磷矿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当时,笔者刚从采矿一线调任办公室文书不久,参与过张圩山区五十六座山头的磷矿普查,仅凭眼睛、舌头,就能准确鉴别一块石头是否磷矿及其含磷量,亲见如此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非常震惊。二百多来自农村的采矿工人中,参与或亲见过殡葬、“平坟”中“拾骨”活动者比比皆是,从课本上见过“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也不少,都说这肯定是“人头骨”化石。领导组不敢怠慢,立即向县、徐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当时,地、市尚未合并)有关部门报告,要求抓紧派人前来鉴定。笔者则趁午休空闲,带上小锤、螺丝刀、手电筒、绳索等,请几位发现者引路,去现场查看。
现場就在办公室后面里许的凤凰山顶西南角岩洞内。
    凤凰山,座落在当时的张圩人民公社(现并入姚集镇)陈油坊大队境内,位于县城西北六十里。名称来源,一说因凤凰山象凤头,两侧及身后诸山似展开的翅膀和娇艳之躯,正跃跃欲飞;一说很古很古以前,有凤凰飞来,在山北湖上久久盘旋,最后栖于此山,人们遂称山后之湖为“不落湖”,名此山为“凤凰山”。山体质地为石灰岩。山南张圩人民公社驻地前数里,清澈见底的废黄河(即古泗水),犹如以“不落湖”为圆心划出的亮丽弧线,从西面传说黄石公曾隐居其中黄华洞的大黄山之前,伸向东北蛟龙山、“双古堆”南,然后似游龙,逶迤东去。凤凰山众山拱卫,山青如黛,冬夏庆云时出,古泗水如弯月环前,水碧似练,春秋瑞气升腾,自古便有“风水宝地”之称,被视为一方胜境。山有“高妃里”,是明代宣德三年(l428年),宣德皇帝朱瞻基寻梦追访而得的宠妃、凤凰山民高浩之女的故里。旧志言“凤山云气”是睢宁“八景”之一,文人墨客游览诵咏颇多,其中清人有诗云“名山精气自天通,玉女仙衣乍倚风。远岫闲生千涧碧,明霞净点半溪红”,即其写照。
        发现化石的岩洞,位于“凤头”之下陡坡上,距离地面高约百米。洞系“双子洞”——东西两个洞口,相距3米许,本来极小,隐于峭壁下的乱石丛中,被发现者们扒开后,虽然依旧不大,却似一双好奇的眼睛,在陡坡上直视南方,探究着人间风云。东洞小,西洞大。西洞底部南北长l1.5米,东西宽9米,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俨如一座聚会大厅;洞内空旷,高达30余米,仰头望去,穹形洞顶石钟乳千姿百态,两根飞身下探的钟乳石,长达十数米,像两颗高高悬垂的虎牙,与洞底两座烟囱般耸立的石笋遥遥相对,彷佛正渴待衔接一起,咀嚼美味。石笋粗大,两人合抱尚有余裕,其形成年代之久远,令人惊异。石笋周边,掘痕宛然,原貌荡然无存,更无石器、用火遗迹(说明洞中之猿人尚未进化到制作石器、用火阶段,年代更早)。红色粘土中,几堆粗如手臂、细若牛腿、长短不一、形态各异的骨骼化石,让人陡生联想,猜测无尽,真不知远古先人,是如何将如此大型动物拖进这无路可通的岩洞之内!
洞东壁下侧,有一仅能容身之孔。探身进去,从右上方狭小洞口映入的光线虽然微弱,却仍能分辨得出,眼前是座小型溶洞,只是没有巨型钟乳、石笋,似系山内裂隙。也许正因其上方虽然较宽,下却陡峭斜垂,深不可测,才无人敢进,原始之貌犹存。笔者出身铁道兵,见过山洞无数,遂拴牢腰际,蹬壁而下,工友们则牵绳紧张守候,生怕有蜈蚣、毒蛇攻击。洞内越来越狭窄,10米之后,弯曲得仅能容身,又艰难爬行数米,全然无路可寻,手电光下,不但没有通往别洞的痕迹,而且,更无化石影踪,失望之余,敲下几块石花、细笋,算作“不虚此行”(后来做成盆景,见附图1)。返回大洞,笔者挑出一根粗如鸭蛋、骨髓充盈的化石,欲作纪念,工友们却以“龙骨虽然珍稀,但却不吉”相劝,尽管难舍,只得放下,颇感遗憾。


  附图1:当时采集的化石做成的盆景
  

         没想到,二十多天后,一个更大的遗憾,一个不仅睢宁人,甚至全中国、全世界考古学家都会闻讯扼腕的大遗憾,悄然发生!由于“破四旧”,很多古迹,诸如碑刻、石雕、庙宇等等,几被毁损殆尽,“恐古避旧”无处不在,更值“批林批孔”进入高潮,在意是否“人类头骨”者本就廖廖,加之有关部门音讯全无,在磷矿夏季大扫除中,性烈如火的生产组长,竟将“人头骨”扔进粉碎机!倾刻间,“人头”与办公室前那批化石一起,在咣咣声中,变成一堆粉尘,后来不知被撒进何处田地。
         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徐州地区文化局好不容易组成的调查组风风火火赶来,对放置别处的化石稍作分类,个个显得既激动又怒不可遏,大骂“无知”、“犯罪”时,人们才如梦初醒:原来,被粉碎的,竟然可能是人类初始阶段的头骨化石!而且是全世界首次发现!考古专家的权威结论,来自实物证据。而这件实物,这件当时中囯“绝无仅有”的“世界级”无价之宝,竟被“无知”粉碎得影踪全无,留給后人的,岂止遗憾和愤懑!
         若干年后,中科院专家们的研究、鉴定结果是:凤凰山岩洞内大量古动物骨骼化石,地质年代属于“上新世”,时间跨度大,在距今1000万至300万年间;种类有古中国猫、印度熊、纳玛象、野马、羚羊、鹿、猪等,并将其命名为“凤凰山古动物群”。据此,公元1991年,凤凰山岩洞被公布为睢宁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也许,一般人对“地质年代”这个专业术语比较陌生。据《地质年代表》,所谓地质的“年代”,是用同位素方法测定的年龄,以亿年为单位,分为隐生宙(距今46亿年~5.75亿年)和显生宙(距今5.75亿年~现代)两大阶段,其中21亿年前没有生物,25亿至19.25亿年前是菌藻植物时代;显生宙又分古生代(距今5.75亿年~0.45亿年)、中生代(距今2.25亿年~0.60亿年,系爬行动物及恐龙时代,显然与古生代有交叉)和新生代(距今0.70亿年~0.00011亿年,与中生代也有交叉)三个阶段。新生代又分为第三纪(兽类的时代)和第四纪(人类出现)两个阶段,其中“上新世(距今0.10亿年~0.075亿年)”处于新生代第三纪末期,紧接着的是第四纪“更新世(距今0.025亿年~0.02489亿年前)”,才有人类出现(此种界定,已被考古新发现打破)。
        凤凰山岩洞中的化石,既然形成于距今1000万至300万年间,那么,那块人类头骨化石,形成年代同样也应在距今1000万至300万年间。而《史前人类社会年代表》,则将距今250万~20万年的人类称作“猿人”,社会发展阶段是“原始群居时代”,考古时代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其后,距今20万~4万年间的人类,称作“古人”,是“原始群居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距今4万~0.4万年间的人类,才称“新人”,其中“父系氏族公社”,始自距今5000年前。如此,那块头骨所代表的凤凰山人,无疑应属300万年前(上新世)的更早期的“猿人”!
         而世界上之所以流行“人类起源于非洲”说,正是由于公元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发现300万年前的猿人“露西少女”骨架。同样是1974年被发现,同样是300万年前,如果“凤凰山人”头骨化石仍然健在,“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还能成立吗?
         三、关于“苏皖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对“人类”问题的探索,早已成为一门学科,叫人类学。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从生物角度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与类型及其变化与发展规律的,主要有人体形态学、古人类学、人种学和分子人类学等分科;从文化角度研究人类行为的,则包括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距,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单从人类学看,当代学者们将全世界人类分为三大人种: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199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人种,也称‘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血型等)的人群。也可当作一个在同一种群内基因结构上有所区别的生息在一起的群体。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根据这些特征,全世界人类可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各人种之间,在形态上和血型频率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度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也有主要根据肤色特征,把人类分为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和棕色人种等的。”其中,全世界三大人种,“具有共同的祖先”,是权威的结论。
    所谓“蒙古人种”,《辞海》说:“也称‘黄色人种’、‘亚美人种’。世界三大人种之一。包括东亚、北亚、中亚、北极等原有居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体质特征:肤色呈黄色或白色;发形直,发色黑,眼色深;体毛和胡须稀疏。婴儿臀部有骶部色素斑。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蒙古、西伯利亚、朝鲜半岛、中南半岛、美洲和北极地区。其形成地区,在东亚和中亚的干旱多雪地区和风沙较多的地带。在三大人种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所谓“尼格罗人种”,《辞海》说:“也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世界三大人种(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之一。主要包括尼格罗人、尼格利罗人、科萨人、澳大利亚人、维达人、尼格列陀人和美拉尼西亚人等。体质特征:肤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发形为卷曲形或波形,发色深黑;眼色黑褐;唇厚而凸或较厚;鼻宽扁或较宽;眼裂较大。主要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加里曼丹等地。其形成地区可能在非洲和南亚等处。”
    所谓“欧罗巴人种”,《辞海》说:“也称‘白色人种’、‘欧亚人种’、‘高加索人种’。世界三大人种之一。包括大西洋—波罗的海、巴尔干—高加索、中欧、印度—地中海、白海—波罗的海等族群。体质特征:肤色多呈浅淡;发色多呈金黄,有的呈黑褐色;眼色碧蓝或灰褐色;发形呈波状或直状;唇型为薄唇;鼻狭而高;颧骨不高突;体毛和胡须较发达。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及亚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等地。随着殖民主义扩张,又逐渐分布于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形成地区可能在中亚、西南亚和地中海一带。”
    世界三大人种既然有着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出自哪里?从人种的形成地看,三大人种,除尼格罗人种据推测“可能在非洲和南亚等处”,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都在亚洲,其中蒙古人种被肯定为“形成于东亚和中亚”,欧罗巴人种则推测“可能形成于中亚、西南亚和地中海一带。”且蒙古人种分布范围最广、人口最多。尽管人种的形成有个漫长的过程,但亚洲显然是中心。那么,三大人种的共同祖先的诞生之地,又会远么?
    目前,人类的共同祖先或人类究竟发源于何地,仍在继续探索、争论中。有两种说法--非洲起源学说和多地起源学说,其基础,都是依据考古发现。“非洲说”源于达尔文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中的大胆推论:非洲是人类的摇篮。此前,由于欧洲古人类遗址众多,被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于1856年出土于法国,人类发祥地在欧洲之说,便一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二十世纪初期,在南非、东非20余处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尤其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埃塞俄比亚境内,发现一具300万年前、保存40%遗骸,被取名为“露西少女”的猿人骨架之后,非洲人类构成了相当完整的进化体系,全球人类“走出非洲”学说,盛极一时。
        而早在达尔文之前,1863年,就有人提出“人类起源于南亚”,并很快因为1890年在印尼发现“爪哇直立猿人”头盖骨,而引起广泛关注。
        1927年,中国“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又使“中亚起源”说风靡起来。其后,在痛失“凤凰山人”头骨化石前后数十年内,中囯不仅发现过距今300万年至500万年间的“猿人”化石,还发现过170万年前的元谋人,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几十万年前的郧县等地“直立人”,距今二三万年前的巢湖、富林“智人”,以及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白寿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认为我国“远古时代的地理环境”,对于世界而言,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中,“西部和北部高寒少雨,史前人类较难生存和发展,更难以与外界发生交往;中部偏东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我国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一情况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土著性和在世界诸史前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在很长时期都基本上走着独立发展的道路。”同时指出:“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不是从某一种古猿直接演化而来,而应是从某种人猿超科不断分化的结果……现在我们只能这样说,要探索人类的起源,非洲和亚洲是最有希望的地区,其中也包括中国在内。因此有人提出中国(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并不是没有一些道理的。”
        公元2007年11月12日,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巫山龙骨坡远祖之谜”研讨会发布消息称:1985年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一颗牙齿化石,经过中国、法国等专家20多年的研究和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是204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进一步推翻了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中囯人的祖先“东亚型人”是几十万年前才迁徙而来的所谓“著名论断”。
        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同时又称:近年在江苏、安徽地区发现大量猿猴类和古人类化石,其中安徽繁昌人字洞发现的距今240万年左右的史前石器,表明苏皖地区的人类活动,比“巫山人”还早40万年左右。根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钦琦研究员等正在进行的对江苏泗洪县距今1000万年前后的双沟碎猿、江淮宽齿猿和人猿超科未定种的研究,结合其它证据,有人提出新观点:东亚人类发源地,可能存在两个中心,即苏皖地区和云南一带。
        苏皖地区是人类发源地之一的证据,一是安徽潜山县发现距今6000万年前最早期的原始猴类--娇齿兽,其外形有点像老鼠;二是江苏溧阳发现距今4500万年世界最早的猿类--中华曙猿(它身高只有十几厘米,外形有点像猴,却又有长尾巴);三是距今1000万年前的泗洪县双沟碎猿等,与腊玛古猿接近;四是距今500万年前的安徽淮南猿类中,有的种有点像南方古猿(中科院正在研究中);五是安徽繁昌人字洞发现的石器,是世界最早的石器之一,埃塞俄比亚发现同期石器时也未发现人类化石;六是南京发现距今62万年至40万年间直立人(虽在同一洞内,时间跨度却达十几万年);七是安徽和县发现距今20多万年的直立人;八是安徽巢县发现距今16万年的早期智人;九是江苏丹徒、泗洪发现距今只有几万年的早期智人,等等。
        苏皖地区近年的这些发现,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综合云南一带对距今2000多万年森林古猿和距今1500万年腊玛古猿的发现,和贵州普定8000年前晚期智人的发现,我国人类进化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随着考古新发现的日益增多和鉴别手段的更加先进、科学,“人类起源于何地”问题大白于天下的日子,将不会太久。即使目前,中国境内人类是从高原走下平原的推论(此论系二十世纪初依据世界人类源于欧、非学说,及其推论的迁徙路线而提出的,当时即遭到众多学者反驳),也早已被证明是荒谬的。
        尽管如此,与人类起源地的争论和探索还在继续一样,人类究竟起源于何种生物的探索,则更其艰难、漫长。此前,人类起源于猿猴,似成定论,但只能是人类起源中的一个阶段的结论。2007年12月6日,《扬子晚报》以《俄美科学家发现:99%的骨骼结构完全相同,99%的基因非常相似•老鼠其实比猴子还像人》披露:“据美国《自然》杂志报道,人类和老鼠原本出自于一共同的祖先,那是一种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小型哺乳类动物。无独有偶,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2月4日报道,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老鼠的骨骼结构,有99%是同人类完全相同的。从遗传学角度看,人类与老鼠的区别也不大”,“老鼠和人类是‘近亲’”;“英美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老鼠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人类相差无几,老鼠为25亿对核苷酸,略少于人类的29亿对核苷酸。80%的人类基因与老鼠完全相同,99%的人类基因与老鼠非常相似。所有这些指标,是在外形上与人类更为接近的猴子都没有达到的。”
    由此可见,中国科学家对安徽潜山娇齿兽和江苏溧阳中华曙猿的研究,与英、俄、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长期以来,医学工作者在病理上,借助老鼠从事人类疾病治疗的研究,既非实践意义上的巧合,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推测。
无独有偶,公元2008年11月19日《扬子晚报》又以《袋鼠可能起源于中国》为题,刊载澳大利亚研究人员18日发布的消息说:由政府资助的袋鼠基因卓越中心(注:原文如此)宣布,科学家们已经首次绘制出了澳大利亚有袋类动物的基因图谱,并发现其中大部分与人类基因组类似。中心主任简尼•格雷夫斯表示:“两组基因只有很少的不同……而且其中两组基因中很多连排列顺序都相同。”研究人员发现,人类与袋鼠在至少1亿5千万年前还有着相同的祖先,而老鼠与人类则在7000万年前才“分道扬镳”。研究人员称,袋鼠最早起源于中国,它们是经过美洲大陆,才辗转来到澳洲和南极洲。
    这无疑又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信息:“袋鼠与人类有共同的祖先;袋鼠的起源地在中国。”那末,与之同祖的人类,起源地亦应在中国。
    此论虽然仅系“门外汉”的“推论”,相信与专家们未来的“结论”,不会相差太远。
至于袋鼠是如何从中国,经过美洲大陆,辗转到澳洲和南极洲问题,早有科学家指出:地质史上的最后一个冰期(即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海平面比今天要低120多米。地质史上的最后一个纪——第四纪,广泛地发生过多次冰川作用,其早期(即更新世,距今约250万年)出现与现代人有亲缘关系的人类祖先(如北京猿人等)。生物界的演化及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等,正是《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前面所说世界三大人种之一的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亚美人种),之所以分布范围远达中南半岛、西伯利亚、北极、美洲等,其迁徙途径之一,便是海路。这是科学家们早已形成的共识。在现今世界,袋鼠是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其起源地却在中国,当然不会是自己“游泳”过去的。
         四、睢宁远古环境与人类遗迹
        从原始意义上说,生命源于大海,世人皆知。生命是从海洋走上陆地,然后才有动物,进而分化出人类的。
        公元1975年,受睢宁磷矿委托,江苏省地质五队在磷矿所在地凤凰山周围勘探时,发现大量原藻灰岩大理石。虽然质地较脆,没有开采价值,但从抛光后活灵活现、密集排列的原藻看,睢宁地区曾经处于海滨,属于生命发祥地之一(菌藻植物时代,在距今19.25亿年前)。
        “凤凰山古动物群”的出现,无疑在海平面下降之后。而其东北方向的凤凰山顶,一个至今峥嵘朝天、深达数十米的大洞,原是一座鸟粪形成的磷矿。1974年,从中采掘出无数鸟蛋化石,被炸碎者遍布矿塘四周,蛋壳、蛋白、蛋黄分明;而完整者,多被负责抬运的来自龙集人民公社(现已并入庆安镇)的姑娘们捡藏,遂被小青年们戏称为“凤凰蛋”。如此长、宽、深各达数十米的庞大鸟粪型磷矿,说明凤凰山曾是鸟类的天堂。
        再从县城西关地下曾经钻探到煤层看,县城所在之地,曾是大片森林(成煤时代,在距今3.5亿至0.45亿年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从洪泽湖调水北上,徐州市组织各县会战,分两期开挖徐(州)洪(泽湖)河,曾在我县最东南的凌城镇境内地下,挖出树木化石、瓮棺等,说明很古以前,睢宁地区不仅曾经是大片森林,而且曾经发生过剧烈的自然、气候变化。
        上述猜测,终于在2007年,被中科院专家研究的结果所印证:苏皖地区,在距今1500万至200万年间,还经历过森林转化为草原、草原又回归森林的多次反复,恰好为猿进化到人,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因为,全都是森林,不能迫使类人猿下到地面生活,促其直立行走;而全是草原,又难以找到食物、避开猛兽)。
        另从凤凰山东北、“不落湖”东侧的“神路山”看,从山之西南角到山顶,再下至东北坡底,一条石阶之路,石磴层层有序,表面平整光滑,之所以被旧志称为“天然”,自古名叫“神路”,是因其实在太为古老,古老得谁也说不清开凿于何年何代,更不知被多少辈先人踩踏过多少个万千之秋!
    五、关于“凤凰山古动物群(上新世)”遗址
       上述考稽,足以证明凤凰山岩洞中距今1000万至300万年间“古动物群”的存在,并非偶然。而其时间跨度长达700万年,若非同期之“人”所为,自己是无法“跑”进同一座陡峭山洞之内,留下多达数吨骨骸的。茹毛饮血,至少洞居七百万年,这就是我们远祖生存的“一斑”!我们虽然痛失了目前尚属唯一的远祖头骨化石,葬送了令全世界瞩目的被命名为“睢宁人”、“凤凰山人”发现地的机会,今人再也无缘瞻仰300万年前远祖的“遗容”,但是,睢宁地区是人类发祥地之一、睢人远祖本属“土生土长”,已经不言自明(作为老新闻工作者,以“实录”为本。其中的“独家”史料,文博部门倘欲采集,可按上述线索追寻)。
        同时,两汉时期睢陵县城所在地、现为睢宁近邻的泗洪县,不但发现了距今1000万年的双沟碎猿,还发现了距今只有几万年的下草湾晚期智人化石(被命名为“下草湾人”),则从另一侧面,说明不仅仅睢宁,而且睢宁周边地区,自远古时代起,就一直都有人类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连绵不绝。
    万万没想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个更大的遗憾,竟令人触目惊心、冷彻骨髓:公元2007年暮春,笔者带着工具,引领几位友人,意欲再探凤凰山岩洞时,却见山坡早无踪影,山体三面被开山者炸得壁立如崖,拖运石子、石粉的车辆轰隆穿行其下,顶部岩洞只剩半边,豁然半裸,正处崩塌之际,根本无法接近(参见附图2)!不仅如此,凤凰山西、西北两面,同样被炸得山体如削!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年,凤凰山将荡然无存。


附图2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笔者作为“文革”后首届大学生离开磷矿,不知多少次梦回凤凰山。其后的二十多年,虽也无数次到过张圩,凤凰山又近在咫尺,却都因为事务匆忙,加之无论被陪者还是陪同者,无一对考古感兴趣,欲望竟成奢想,只能依稀远望。而今,连化石发现之洞,也将被人永远毁去,岂不哀哉!再不拯救,“文物保护单位”,必成一片废墟。文博部门听取了我们的建议,据说已与有关乡镇、部门一起,制止了无序开采行为。终于能给睢人的远祖“故居”,留下一点纪念痕迹,是“大憾”之中,得到的一点宽慰。
    同时,隐隐之中,笔者又有希翼:凤凰山所在山脉,绵延数十里,质地相同,藏人之洞,似应非此一处,说不定哪一天,又有古动物化石群在另一洞中出现!但是,又有隐忧:乱开滥采的行为不遏止,发现了又怎样?即使有古人类的骨化石遗存,又能否避免被粉碎?但愿此虑,全系“杞人忧天”。
    六、三百多万年——考古发现印证古籍记载
其实,我国古籍之中,对人类起源、进化历程的探索、记载,虽非比比皆是,却也不算太少。《易卦序》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亁凿度》则从本源探起:“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远古既无文字,又无精确的年代记载,对天、地、人生成之次序,依理推测,只能如此。汉代始流行于民间的“纬书”(相对易、诗、书、礼、春秋等“经书”而言,被称为“纬书”;以故东汉始,又称之为“内学”),不但记录了不少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还保存了很多古代神话传说,尤其伏羲、神农之前的史事,载录颇多,曾被认为是古代史书。清代擅长考据的学者俞正燮(1775~1840年)在《癸巳类稿》中也说:“纬书论纬者,古史书也。孔子定《六经》,其余文在太史者,后人目之为‘纬’。”但因其中一些神话传说,被认为“荒诞不经”、“充满迷信”,而遭隋炀帝禁毁,以致原书失传。后世之辑佚,虽仅片段,而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线索仍存,较高的集团首领,大抵都从“三皇”叙起,分为“十纪”,每纪二十六万七千年。然“三皇”之说,本就纷歧,以故司马迁作《史记》,开篇始自《五帝纪》。唐代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认为“太史公作《史记》,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辟,下讫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今缺‘三皇’,而以五帝为首者,正以《大戴礼》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叙自黄帝以下,故因以《五帝本纪》为首。其实,‘三皇’已(以)还,载籍罕备,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论古史,不合全缺。近代皇甫谧作《帝王代纪》、徐整作《三五历》,皆论‘三皇’已(以)来事,斯亦近古之一证”,于是“并采而集之,作《三皇本纪》。虽复浅近,聊补缺云”。
    《三皇本纪》,始言“太皡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次言“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继言炎帝神农氏,“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因另有“一说‘三皇’谓天皇、地皇、人皇”,“三皇既是开辟之初、君臣之始,图纬所载,不可全弃,故兼叙之”。至于年代,则引《春秋纬》:“自开辟至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
“获麟”,即孔子修《春秋》绝笔之句(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当公元前481年。换句话说,人类“自开辟至今”,已三百二十七万八千余年,恰与中外考古结果相近,且比考古测定的“约数”更具体!
    是惊人的巧合,还是中国自有纪年之法,虽无文字载录或史籍湮没,数目仍口口相传、刻记不断?抑或《易》之“数术”果然神奇莫测,天文地理、日月运行、五行历谱,尽在掌握之中?再或既有口口相传之“古事(亦称‘故事’、‘神话’、‘传说’)”,又有持续刻划之记数,更有数术予以验证、推演?《汉书•艺文志》“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胜,共“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并解释说:“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则“数术”,本为天文、历史等官所掌,只不过失传已久,远非后世江湖“术士”所谓“算命术”可比。


附记:
    2012年6月6日《参考消息》以《更多化石证据表明》为引题,以《人类最早进化地在亚洲》为标题转载的消息,因复制图片中的字太小,无法看清,兹将全文转录如下: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6月4日报道】题:化石的发现:更多证据表明亚洲而不是非洲是最早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的起源地。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在缅甸中部发现的一种新的灵长目动物化石Afrasia djijidae,揭示了早期类人猿——其中包括人类、猿和猴子——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3700万岁高龄的Afrasia化石,与另一种类人猿化石Afrotarsius libycus非常相似,后者是最近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一个年代相近的遗址中发现的。Afrasia和Afrotarsius之间如此相似表明,早期类人猿是在我们推定的这些动物的生活年代不久前迁徙到非洲的。早期类人猿定居非洲是灵长目动物和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因为它为生活在那里的更高级的猿与人类的后期进化奠定了基础。
    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类人猿的进化立足于非洲。然而,最近在中国、缅甸和其他亚洲国家发现的化石迅速改变了科学家对这一远古人类祖先最初进化地点的看法。Afrasia是最近发现的一系列化石中最新的一种,这些化石的发现颠覆了非洲是类人猿灵长目动物进化起点的观念。
    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克里斯•比尔德说:“Afrasia不仅有助于证明人类最早的进化发生在亚洲,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我们的类人猿祖先最早是什么时候迁徙到非洲的,并在那里他们继续进化成为猿和人类的。”比尔德是发现Afrasia化石的小组成员之一,该小组还包括来自缅甸、泰国和法国的研究人员。比尔德因在灵长目动物进化和类人猿起源方面所做的广泛研究而享有很高声望。比尔德说:“Afrasia是颠覆性的重大突破,因为它首次揭示了我们的远古祖先最早是什么时候迁徙到非洲的。”
    古生物学家对早期亚洲类人猿究竟是如何从亚洲迁徙到非洲的,发生在什么时候,存在分歧。这场迁徙应该非常困难,因为当时分割非洲与欧亚大陆的古地中海要比现代版本宽大得多。虽然Afrasia的发现并未解决早期类人猿迁徙到非洲的确切路线问题,但它的确表明,迁徙到非洲的发生年代相对较近,是在非洲化石记录中发现首个类人猿化石所显示年代的不久前。
    Afrasia化石和Afrotarisius Iibycus化石非常相近,两种动物的牙齿形状表明,它们或许以昆虫为食。从它们的牙齿大小上看,它们活着的时候,相当于现代眼镜猴的大小。
                                                                                                         2012年6月6日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6-07 19:5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6-07
楼主睢宁 恒字辈的?
凤凰山岩洞古人类,真没听过
江苏徐州睢宁胡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