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322阅读
  • 2回复

关于明朝胡海的再探讨----胡可才(2012.05.27)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07-25
关于明朝胡海的再探讨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850

春日迟迟,暖风送醉,坐不住的我利用清明扫墓的机会再次拜谒连云区陶庵丫髻山下的胡海墓。那天到时有几个胡氏族人正在围着墓碑谈论。我遵仪向始祖墓上抓了三把土后加入了他们讨论的行列。

关于胡海的争论

上世纪90年代,花果山、朝阳一带胡姓族人找到100年前的《胡氏族谱》,宣称谱中记载的海属地区的胡姓族人的始祖是明朝大将胡海,并以此为根据编成《东海胡氏敦素堂家谱》。我作为这支胡氏的一员,参与了《家谱》的修撰工作。在阅读相关资料时,发现张树庄、张义壮两位先生对胡海其人其墓已经有所了解,并写成《胡海港城缘》、《丫髻山上胡海墓》两篇文章,分别在《连云港日报》和《苍梧晚报》以及《海州同乡会》上发表。文中描述胡海乃“明初追随朱元璋打天下、以军功封东川侯、晚年落户东海、卒年六十三、葬丫髻山”。我读文后,对照家谱,感觉“追随朱元璋打天下、以军功封东川侯”的胡海和家谱中的胡海在年龄、战绩、后辈流寓等方面有一定的出入,断定不是一个人,并称“东川侯胡海”为“洪武胡海”,“东海胡海”为“永乐胡海”,遂作文《胡海及其后裔的考证》,发表在《连云港史谭》上。后多次聚会,海属地区的胡氏后人均认为丫髻山下埋葬的是“东川侯胡海”,甚至连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胡可先也持相同的观点。当时因为人微言轻,又一时拿不出有力的佐证材料,只得少数服从多数。

出现多个胡海后裔

《敦素堂东海胡氏宗谱》出版以后,镇江、日照、烟台、云南曲靖等很多地方胡姓族人有的打来电话,有的通过网络告诉修谱委员会成员,说他们那里的祖谱也记载胡海是他们的先祖,特别是山东日照的胡氏记载胡海的立功过程居然和我们家谱上记载的一模一样。这样一来,胡海的儿子由《明史》中记载的三个增加到六个以上,即长子胡斌,官至龙虎卫指挥使,随海公征云南,路过曲靖,突遇敌攻,中飞箭而卒,无嗣;次子胡玉,因受到蓝玉奸党牵连,而被朝廷诛之,亦无嗣;三子胡观,因尚南康公主而承封为驸马都尉,其子胡忠诏授孝陵卫指挥佥事,并予世袭;四子胡和袭淮安卫指挥佥事,正千户,后裔多居东海,《东海胡氏宗谱》记其详;五子胡俊,袭安东卫指挥佥事,其嗣多居日照,《安东卫胡氏宗谱》记其详;六子胡兴袭宁海卫指挥使,其嗣多居山东半岛,《宁海卫胡氏宗谱》记其详。至于云南和镇江的胡姓族人由于没有系统的家谱传来,我们姑且不提。这些资料不仅推翻了《明史》中关于胡海的记载,而且也推翻了我在2005年说的“重名说”和“借尸还魂”说,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重新为胡海立传。


还胡海的真实面貌
《明史》中关于记载胡海的记载有598字,读时我疑窦丛生,第一件事说“尝入土豪赤塘王总管营,自拔来归,授百户”,“百户”这个头衔是谁授的,元明两朝的“百户、千户、万户”等职都是由中央政府授予,这时明政权还没有建立,如果是元政权授予,那他怎么又紧接着攻打元将贾鲁呢?该段历史从1993年就有争议,海南出版社出版的黄启昌著《中华姓氏通书胡姓》在介绍“胡海”时没有“自拔”二字,即胡海是从土豪营垒投诚而来,既然有这么大的分歧,因此“授百户”这件事我认为是虚构。第二处值得怀疑的是洪武24年“以征南将军师还,乞归乡里”,书中没有解释这里“乡里”是哪里,很显然是开头叙述的“定远”,而我们2008年去定远考察时,那里根本就没有胡海墓,只见到胡海母亲林氏墓遗址,这说明《明史》中记载的“乞归乡里……洪武24年七月卒,年六十三”也是不实的。《家谱》中对胡海的任职情况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明史》等许多著述都说胡海在洪武“十七年,论功封东川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后来守御东海时已经降至正五品,年俸不足二百石,难道这里有什么变故?

既然正史有误,我们只有借助其他史料,还原胡海的真实的一生:1329年,(元朝至和二年)胡海出生在皖东一户以习武为生的家庭,青少年时代就英武过人。1351年参加红巾军起义,在“挑动黄河天下反”旗帜下打败元总治河防使贾鲁。1354年随朱元璋等24人正式加入声势浩大的元末农民战争,参与攻克泗、滁、湖州、宜兴、婺州、绍兴、龙江、安庆、泸州以及荆、澧、潭、益阳、大理诸地,明朝建立后,胡海还参与平定西南诸蛮的战斗,1381年攻破云南,次年在最富有的北京大兴县比武获胜,随后率大量元朝遗属和其他蒙古、色目人去云南屯田实边,1384年封东川侯,1387年征金山,1389年拜征南将军。

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屡兴大狱,杀人如麻,1380年制造胡惟庸狱,致3万人被杀,1390年李善长狱,一家就被杀死70余人。在历次大狱的恐怖阴影下,胡海唯恐功高震主,朱元璋的屠刀随时都有架到自己脖子上的可能。“告老还乡”的胡海没有去朱元璋熟悉的定远,而是他曾经比武获胜的北方地区,在苏北、山东一带安抚流民、抗击倭寇。就在胡海离开朱元璋后不久,1393年果然发生了“蓝玉狱”,胡海的二儿子胡玉受牵连被杀。

战友、爱子相继被杀,已为平民的胡海悲愤交加,卧薪尝胆、以图再起。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此时的胡海已经不是当年统帅千军万马的“东川侯”了,一切从头开始,在与南军战斗中,以低层军官的身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多次获得嘉奖,明成祖即位,按“靖难”功封“正千户”,负责苏北到山东沿海的防御,永乐18年(1418年)90岁时病卒。

胡海墓地的考察
一代名将,先后辅佐两代君王,死后归葬何处?有三种说法:1说安徽定远张桥镇(现称胜利乡)有胡海莹,规制豪华,有石人、石马、石狮、旗杆、神道、华表等建筑,而且村里的人全部姓胡。2008年东海敦素堂胡氏族人月波、为仁、为平、可才和司机为斌趋车前去调查。村里胡维金老人出示的家谱写在布帛上,详细说明此支胡姓族人来自安徽南部绩溪,原来他们和总书记胡 锦 涛是近家。来这里守墓是为了免交朝廷税赋。村西有一条常年流水的小河,传说“胡海墓”就葬在河堤旁的一块高地上。还没等我们张口,村里有个叫罗国年的老人告诉我们:“此墓根本就不像哪位国公的墓,里面是红砖砌成,因为年久失修,被洪水冲开,当时里面的墓志铭清楚的说明这是胡海母亲林氏的墓地”,出土的文物也及其有限,“文革”时被县里来的一辆汽车全部带走了。为什么墓室和表面相差很大呢?我们4人共同认为应该是胡海为防朱元璋而设置的“疑冢”。2说为山东日照说,《大众日报》住日照记者站站长田文阁为了适应日照对外开放的需要,增加日照的知名度,在网站上发表《卫城胡氏万户侯》,认为“胡海墓”在日照阿掖山。2008年8月21日,胡氏族人为仁、为让、维平、可才4人去日照考察。当我们提到“田文阁”这个名字时,从政府办黄主任到阿掖山脚下的胡家林村会计胡坤,都说“此人言过其实,因为报道内容虚夸太多,早就离开日照了”。我们还看到了《安东卫志》里胡海镇守安东卫的记载。至于“胡海墓”,村里的老人都参与胡氏先祖的墓葬的搬迁过程,亲眼看过墓碑上赫然写作“胡承先”、“胡承烈”诸公,唯独没有“胡海”。,几座小墓比较古老,也没见多少随葬品,完全不是一代将军的墓葬。

以上两处都没有找到胡海的墓葬,很显然就落到连云港市连云区陶庵丫髻山上了。丫髻山脚的“胡海墓”,有明确的墓志铭,葬地胡姓人家很少,徐、陶二姓很多,但地名却叫“胡大岭”。墓所在的山场由徐姓人家看管,收入却十分之七归胡家所有。说明了这里是胡氏祖业,这些都和家谱中记载的一模一样。再者,胡海前面的三个儿子——斌、玉、观都没有留下后人(胡观子忠乃过继他姓),日照的胡姓族人辈份较高,有胡海16世孙,比我老祖还高一辈,根据“长房转晚辈”的规律,胡海在连云港的儿子要比日照的大,根据“长子领家”的惯例,胡海晚年只能落脚在连云港四子胡和处,直至仙世。由于从明至今近600年,此地屡遭兵燹,清初又有“裁海”之痛,抗战时是战场,胡海墓失去当年的豪华在所必然。

胡海墓是东部城区等级最高的古代遗产,它和丫髻山组合形成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已经受到很多人的重视,曾经有很多名人来此观瞻,因此我们胡氏族人建议:尽快建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使胡海墓得到妥善保护,让胡海的恩泽永远庇护港城。

参考资料:
       《明史》
       《中华姓氏通书》
       《嘉庆直隶州海州志》
       《东海敦素堂胡氏家谱》
       《安东卫志》

                                                            连云港市海滨中学   胡可才
                                                                 2012年5月27日
            
2012年7月23日收到电子邮件,发表于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850  南山 2012.7.25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4-22
自己考证的不足为凭,应请历史、文物部门认定才可信,无史料、无实物只能是自我推断。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7-25
附:《明开国名将胡海的港城缘》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3703

005年7月29日,《 连云港日报》有张树庄、张义壮先生的《明开国名将胡海的港城缘》一文:

《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及《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的“武职”人物中,都有明东海千户所武德将军胡海的介绍……进入新世纪,南城胡氏续修宗谱,寻根问祖,在连云区丫髻山之胡之岭果园中一古碑前新竖一大理石纪念碑,重新颂胡海公之英雄一生。

2005年7月16日,笔者两人随朝阳老书记胡维仁等胡氏一行8人,车至丫髻山胡大岭果园中,对胡氏古碑进行考究。跨涧过桥,踏荆穿林,新碑古碣全立眼前。细读慎考顿觉港城文化之深厚,胡海一生之不凡。

胡海、字海洋……乃明开国名将,《明史》有传。一生随明太祖朱元璋转战南北,长征十省,首败元将贾鲁,连克泗、滁二州、晋升为万户,受命率部渡江,取南京、下镇江、再败元将谢国玺。擢升先锋,战湖州、宜兴,夺金华、绍兴,势如破竹。转战龙江、安庆,突袭九江、庐州,身伤多处而不顾,战无不胜而不骄,士卒钦之,太祖重之,授“花枪上千户”。率大军克荆、衡、潭四州,再擢宝庆府指挥佥事,为军中指挥使。后镇守益阳、祁阳、永州、靖州之敌,闻风自败,继而应调征四川、攻云南、势如秋风招落叶,所向披靡。朝廷封其为东川侯、洪武33年(1400)……朝廷授为武德将军,真乃功成荣至,永乐五年(1407)东海不靖,武宫急缺,调除直隶淮安尉守御东海中千户所,重返江苏,来我港城,在海滨之丫髻山安营扎寨,以制外海,成为我港城明初的最高军事长官,港城的明山秀水,丰粮旺渔,港城的淳正民风、敦东业、素朴实,为其所爱。年老乞休,子袭其职,自留港城,不归盱眙。兰芳桂茂,胡氏成为港城一大望族。永乐16年,胡海作古,享年六十有三,留遗言,葬丫髻山,看海靖民乐,可安丘瞑目,后辈从其言,以示其考。

看古碣,年代久远,龙蛇难辨,听胡氏老人介绍,古碣原在下坡,九十年代因城市建设需要,胡海古墓与碑碣需迁,附近胡希科老人未惊动族人,自顾用三民工迁此岭上。迁时在墓中挖制钱一筐,用手一抓,皆成铜屑。还挖出一条大铁链、一个大铁球,乃古代之兵器。其尸骨全朽,只取其土与陪葬物用席包好,同碑碣一齐上移至此。我们事先无备,未带宜纸,无法拓,只就近耨青草擦碑碣之文,七八个人根据草擦后的字迹推敲辨析,集思广益,本一字不存的古碣,基本辨清矣,其上款是“天启二年岁次壬戍仲春月念四日吉日”十六字。这是建碣之时间1622年。中间一行是“胡故海敦素胡大公朝奉墓”十一字,我们理解“海”是胡海之名,“敦素”,胡氏堂号即为“敦素堂”,自己推乃胡海自身崇尚之美德,对子孙教导之要求,敦本业、素朴实,凤凰城里的胡氏宗祠,以往祠联特别注意“敦、素”二字,“敦厚能表、素行可嘉”、“敦仁处世、素道传家”、“大德敦化、宽裕素风”、“敦修六艺业、素谈九经基”……举不盛举,都在教子孙敦素也,胡大公下面“朝奉”二字,我们浅见为古官名。下款七字只定头尾三字“孝男”、“立”中间四字我们怎么擦亦无形可辨……

明开国名将胡海,官港城,爱港城,居港城,葬港城,兰桂芳茂港城,昔市政协主席胡维德、云台区政协主席胡希锐、朝阳老书记胡维仁……皆其后也,此可谓胡海之港城缘,亦可谓港城之“历史荣”。

在当日报道中,并附胡海征战七省图及胡海古墓碑照片各一。

胡海虽生前有十八般武艺,然九泉之下也无术分身,故其究竟归葬何处,留与胡海后人自家理论去吧!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