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933阅读
  • 19回复

山东青岛流亭胡氏专帖    更新:胡氏家训被选入小学道德读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09-23
— 本帖被 南山 从 ◆新闻公告◆ 移动到本区(2012-09-23) —
流亭胡氏家族募集百万元 完成族谱第二次修订
2012-09-21 09:5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T | T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9/20120921/news_20120921_1987135.shtml


 


 

最新修订的流亭胡氏族谱,共计10卷,记录了流亭胡氏600多年历史。



编者按

    “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有家谱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了,这些家谱在各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每一个姓氏家族来说 ,家谱包含了姓氏起源 、祖群迁徙等历史文化信息,能够增强家族凝聚力。为此,本报推出了“走基层”之“我为老青岛写家谱”系列报道,关注不同家族的变迁,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家族的发展与进步。市民如对自己家族的家谱和变迁史有研究和感触,可拨打本报电话80889316或80889583。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青岛人的爱乡之语人尽皆知,可它出自谁人之口恐怕鲜有人知。9月18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句话是明末清初名人胡峄阳所说,而他本人则是青岛流亭胡氏家族的十世祖。目前,在流亭和洼里两社区共同努力下,募集百万元后,使青岛流亭胡氏家族完成了族谱自1846年编纂以来的第二次修订,此番修订更加完整记录了流亭胡氏六百余年的变迁。另外,政府部门还特别支持发展胡峄阳文化产业,依托胡峄阳文化发展形成的独特的胡氏经济已经成形。

1404年云南胡氏迁流亭

    胡氏家族的六百年历史,参与流亭胡氏族谱编纂的胡孝聪信手拈来。“我们胡氏一族是明代洪武年间从云南乌沙卫迁徙到山东青州矮槐树地的。”胡孝聪告诉记者,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又从矮槐树迁到当时的流亭。从此,流亭胡氏家族以耕读世家著称,世代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至今已经有600多年。

    从道光庚戌年间,胡氏族人就开始了创修族谱的历史。根据相关记载,胡氏至二世分为两支,分居流亭、洼里。相传,洼里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是由二世祖荣公开创的。初来此处时,荣公衣衫褴褛,找了一个平坦处落脚,搭茅舍居住。年复一年,人丁繁衍,最终平坦的高地上聚拢起一片小村落,这也就是如今的洼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胡氏家族也慢慢壮大,到了第五世,部分胡氏家族的子嗣开始从流亭迁往北龙口。“包括北龙口、板桥坊等许多社区,都有流亭胡氏家族的后裔。”胡孝聪说。

目前在册族人两万多

    至今,胡氏家族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两次家谱修正之后,胡氏家族在册的族人已经从最初的50余人发展到了现如今的两万多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城阳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崂山北龙口社区等地,有很多族人还迁徙到了外地,最北的胡氏族人在吉林,最南方的则分布在中国台湾。

    “‘少时离家乡,归来头满霜’,我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提起这句话,是家谱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胡氏族人胡芝珍告诉记者,上个世纪40年代末,她的父亲一代因为生活所迫,无奈之下背井离乡,到了台湾,而这一去就是六七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的父亲才有机会回来过几次。如今父亲已经去世 ,弟弟妹妹已经定居台湾,得知要续修家谱后,弟弟妹妹还专程寄来了经费,支持家谱续修。

人才辈出造福于一方

    在流亭胡氏的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十世祖胡峄阳,以品行端正、学识渊博著称于清初。”事实上,在胡氏血脉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坚守着传统的美德。

    保护黄县路,捐资修筑白沙河堤坝,建洼里村胡氏子弟识字所……这些都是胡鹏昌所做的。民国时期的胡鹏昌,为官清正,在后世中颇具口碑。而在胡鹏昌的传记里曾提及,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期间,他为清军供给粮食充足及时,被褒举授予“五品军功”。

    1921年前后,胡鹏昌参与京绥铁路建设,并成为了京汉铁路顾问。1924年回到青岛先后任胶澳商埠水道局长、财政局长,对财务进行整顿。他曾经建洼里村胡氏子弟识字所,全额资助老师薪水、学生学费和书本费,多次修缮白沙河堤坝等等。

青岛爱乡之语源自胡氏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青岛人的爱乡之语,正是出自流亭胡氏家族的胡峄阳。

    “胡峄阳生于1693年,是东流亭村人。”胡孝聪说,胡峄阳本人通晓易经,重视德行修养,提倡格物致知。“他以易经理论为指导,探索自然规律,对天文变化、海洋气象、风雨旱涝的预测非常灵验。”

    胡峄阳最出名的名言警句,就是“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他游遍崂山,考察崂山地域特点之后做出的赞誉。“崂山地区偏于一隅,少有战事;地质结构稳定,少地震;沿海气候湿润,少干旱;地势中高周边低且近海泄洪顺畅……”这些特点让胡峄阳得出了“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倭寇上岸”、“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等名言。如今,胡峄阳传说已经从单纯的口耳相传变为了《胡峄阳传说》一书,记载了与之有关的故事。

■故事

传说成风俗

    在洼里有一个风俗,那就是大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吃豆芽菜,这个风俗就跟胡峄阳有关。

    传说胡峄阳在儿子胡影不到两岁时就去千里岛修行,胡影长到十几岁时思父心切,独自前去寻找。下船踏上千里岛,就见到一位中年男子在练舞,那人不多说话,在得知胡影来意之后就把他带入房间,并与之同住,但始终没有告诉胡影谁是他的父亲。在胡影回家之际,那人拿出一些豆芽塞进胡影口袋:“我给你点金丁香吧。”胡影跟渔船上岸,因没有见到父亲心里沮丧,随手掏出豆芽扔到了路边。

    回到家中 ,胡影将经过告诉母亲,才从母亲那得知原来那位中年男子就是自己的父亲。这时候,他拿出口袋里剩下的唯一一个豆芽,豆芽霎时变成了一根金钩。从那之后,人们每到过年都要炒豆芽,以图来年吉祥,生金发财。灵感来于此的“金丁香”牌豆芽菜,也成为了城阳的一个著名品牌。

■讲述 盛世修族谱,记几世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经济稳步发展,也没有战乱和灾荒,所以我们族人们也想到了要续修家谱。”参与胡氏家谱续修过程的胡孝聪告诉记者,如今群众日益富裕的生活为修谱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

    2006年4月20日,流亭和洼里社区的领导共同决定,成立专职领导班子,命名为“续修胡氏族谱流亭联络处”,两个社区主任每人捐助一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发动有名望及事业有成的族人和社会人士大力支援。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共投资百万元,参与续修的人员跑到全国不少有胡氏族人的地方搜集信息,最终在2008年将家谱续修完毕。

    记者了解到,明朝永乐年间,胡氏始祖到了流亭,数年间,族人屡迁徙他乡,为知血缘亲疏,别辈分高下,在道光26年(公元1846年),胡氏族谱汇聚成一册。而第一次续修家谱则在1915年,录入家谱当中的族人为9634人。2008年第二次家谱续修完成之后,胡氏家族的族人已经多达25300余人。

■延伸 靠着老祖宗,捧起文化饭碗

    作为胡氏家族的后人们,靠着“老祖宗”捧起了文化饭碗,并且发展起来了胡峄阳文化经济,2008年,胡峄阳传说被列入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旨在传承和发扬胡峄阳文化的胡峄阳文化园及文化产业街在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奠基,这成为青岛市的又一文化旅游亮点。

    记者了解到,胡峄阳文化园是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依据旧村改造规划打造文化文化一条街的地标性项目,在实现城市化人居环境改造的同时,促进旧有农村经济向文化产业顺畅转化。而建成的胡峄阳文化园当中还打造出了一条特色街道——峄阳路。峄阳文化产业街总投资 5000万元,长1050米,四周回环总长4600米,西接流亭空港,两侧商铺相连,景观完整,是典型的“城池商市”格局。峄阳文化产业街充分利用空港优势,打造游客“驿站”,让游客在这里悠闲小憩 、观文化园、品崂山茶、购旅游纪念品。

    另外,胡氏家族在经济方面的进步和变化也十分显著,胡氏族人们兴办的公司工厂等,涉及到了工贸、机械、建筑、服装鞋帽等各个行业。崂山沙子口砖厂当年因为入不敷出难以经营,被迫拆窑停火。而这时候胡氏第二十世胡孝彬调任了该厂书记兼厂长,利用砖厂留下的大片废弃荒地、多方筹集资金,盖厂房招商引资。如今沙子口砖厂改为了青岛龙合工贸有限公司,固定资产1200余万元。 文/图 记者 陈界交 周晓荷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3-17 21:3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9-23
市民如对自己家族的家谱和变迁史有研究和感触,可拨打半岛网-半岛都市报电话80889316或80889583。

胡氏家族在册的族人已经从最初的50余人发展到了现如今的两万多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城阳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崂山北龙口社区等地。

青岛市崂山区北龙口胡氏

       根据胡氏族谱记载,胡氏先祖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到现今城阳区流亭镇洼里村,到了第八世时其中一支的弟兄二人迁来北龙口。胡氏向以诗书传世,出过多名文人,其中第十世祖胡峄阳尤为著名。他一生饱读诗书,尤其对易经颇有研究,撰写了《易象授蒙》、《易经证实》、《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等多篇传世之作,是有名的易理学家。他绝意仕途,以传经授徒为本色,忠信仁义、德行高尚、风骨凛凛,为世人所敬。清朝同治年间修订的《即墨县志》中辟有专栏记载其行止,称赞其所著《周易说》“醇粹以精,讵千年不死鬼哉”,并记其“16岁时应童子试,搜捡人逼令开襟,先生拂袖出曰:‘执事为国家求贤,奈何盗贼相视’,遂终身布衣,其风骨如此”。胡氏族谱中载有他撰写的对联:“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唯居之崂山最隐。”崂山地区流传的“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实本于此。胡孝绩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担任画圣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等职,多次获全国书法大赛金、银奖,其作品编入《中国书法家选集》等18部书法集。



流亭胡氏所在的主要地区(红三角处为洼里、红五角处为北龙口)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9-23 15:2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9-23
时间过得真快,在胡氏宗亲网上,2006年时曾刊登过这支胡氏家族的修谱启事,2009年曾发布过他们的发谱新闻。如今,他们已是第二次修订族谱了。下面这条信息是对上面新闻内容的补充。胡氏宗亲网六年来,保存了绝大多数胡氏宗亲支系、网友发布的资料,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南山 2012.09.23

续修胡氏家族族谱启事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808


我胡氏宗族自始祖胡仪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定居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至今602年,传26世.

始祖初由云南乌纱卫迁青州矮槐树,复迁即墨流亭.到二世分为二支,长支居洼里,二支居流亭.之后徒居各地甚多,到1915年,已达50多个村庄住地.

在漫长的岁月里,本族以耕读世家著称,世代涌现出诸多优秀人物.十世祖胡峄阳,以品行端洁、学识渊博著称于清初,流芳于后世,成为世人崇拜的楷模,民国时期胡鹏昌字海云,步先祖后尘,为官清正,抚恤族人,后人有口皆碑。

我族族谱初修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续修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谱书记载了始祖定居流亭以来511年间的所有本族人物和史料为本族和当地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依例本族族谱应30年一续修,近距上次修谱已逾91年。九十多年来,族人繁衍遍及省内外;近代来有许多族人定居海外,通过续修族谱,将九十年的历史积淀整理入册,联四海族人为一本,归宗支派别于一源,对于增强族人团结,发扬本族的优良传统,很有意义。

2006年4月,经族人共议,决议续修胡氏族谱,在东流亭设立续修族谱联络处,并开始谱书资料的征集工作。

本族族谱的资料征集和续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程浩繁需要族人和社会各界在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我们所有族人同心合力,为完成这次族谱续修各尽其能,一定能修出一部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可惠及后世子孙的谱书



                                                                                       续修胡氏族谱联络处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东流亭村委院内
                                                                  电话:0532-84907570
                                                                  邮编:266108
                                                                                                                         2006年4月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9-23 15:0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9-23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224

胡均德 :
对不起各位宗亲:
      这段时间较忙,没有登陆让各位宗亲失望了,
      城阳流亭胡氏的辈份排列:现知道的
  世
  延
  德  丕
  维  昌
  孝
  保
  绪
  作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9-23
抚顺玉清宫道观
抚顺玉清宫道观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289

图片:
[删除]
护法殿
简要说明: 每年正月初八,是胡三太爷生日。焚纸烧香许愿还愿,非常灵验。
详细介绍: 护法殿供奉的是护法大仙,其中狐仙,即胡三太爷。他的真正名字是胡峄阳,号云屿处士。一生精研《周易》,著有《易象授蒙》等多部经典之作。成仙后,胡氏族人尊为十世祖,并在流亭村建胡峄阳祠堂,堂内挂对联一付,上联为“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下联为“歉而不歉,死而不死,唯居之崂山最稳”。护法仙具有保宫护殿、消灾祛病等威力。 每年正月初八,是胡三太爷生日。焚纸烧香许愿还愿,非常灵验。

[http://www.met888.com/co/gov/co002/cpview.aspx?cpid=43504&id=12199]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9-23
山东即墨流亭胡氏这一支始祖胡仪,是明朝永乐二年迁来定居的。我注意到该支胡氏一直没有上接祖先(始祖初由云南乌纱卫迁青州矮槐树,复迁即墨流亭.到二世分为二支,长支居洼里,二支居流亭),仍然保持胡仪为始祖的原始记载。其原因一是修谱较晚,首修为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续修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可能也确实无法查证胡仪以上的世系。二来这与修谱人的理念也有一定的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不清楚远祖源流世系的情况下,保持旧谱记载,是最好的方式。现代修谱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上面启事里面说的“联四海族人为一本,归宗支派别于一源,增强族人团结,发扬本族的优良传统”,有好几万胡氏宗亲能相聚于一谱,这功绩也是很伟大的。过去有的支系修谱,由于太过重视要“寻根溯源”,非要接到某个历史名人那里去不可,结果往往由于意见不合闹得不愉快。如果能按上面的修谱理念,在始祖确实无法查证的情况下,保持老谱记载不做变动,而把重点转移到现代族亲调查上谱,开展宗亲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不是也很好吗?  

祝贺山东青岛流亭胡氏族谱第二次修订成功!

南山 2012.09.23


查胡氏宗亲网资料:
安徽阜阳胡仪支系,有好几万人。不过始迁祖胡仪是元代山西长治人,非云南移民。(胡仪.元 长治人,少通诸子,金陵长史,卒于任上。始祖妣卢氏携媳孙归晋,途经太境阻行卜茨东而居阜阳)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9-23 15:5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9-23
百度百科:胡峄阳
胡峄阳目录
http://baike.baidu.com/view/371484.htm

简介
民间传说
贡献
编辑本段简介  胡峄阳(约1639-1718) 名良相,字峄阳,山东青岛即墨人(今属城阳区流亭镇)。终生不做官,以教学授徒为业。“家甚贫,一介不取,蓬室瓮牖,悠然自适。雅工制艺,视进取之途泊如也”,可见这是一个追求迥异于一般封建士大夫的文人。今城阳区辟有胡峄阳故居。

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民间讹传为立阳、玉阳、维阳,名良桐,更名翔瀛,字峄阳,号云屿处士,清即墨城阳人。约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少年时就读于洼里、慧炬院,清顺治十年(1653年)16岁应童子试时,守门人强令其解衣搜身,他怒不受辱,拂袖而去,发誓终生不应试,后以设馆授徒为生。编辑本段贡献  胡峄阳生有异禀,精研《周易》,于濂洛之学别有微契。家贫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瓮牖,悠然自得。虽雅工制艺,但视进取之途泊如也,惟与崂山百福庵蒋清山道长相交甚密。著有《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等。现仅有《易象授蒙》和《柳溪碎语》,《柳溪碎语》手抄本为70页,共1.6万余字。胡峄阳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死后,胡氏族人尊为十世祖,并在流亭村建胡峄阳祠堂,堂内挂对联一付,上联为:“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下联为:“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唯居之崂山最稳”。胡峄阳给后人留下的奇闻逸事甚多,清《胶州志》中载:灵山东南海中有鼓子洋,有人在此遇一驾舟老人,芒履道服,貌甚古。云“即墨有道学先生胡峄阳,为吾通一问讯。”该人归后对胡面陈此事,胡抚然曰:“此三国时徐庶也,隐居鼓子洋久矣!”杜怡亭在《谭略》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清乾隆戍寅冬,有渔人出海遇到风暴,船被吹抵一小岛,见“岛中百花盛开,暖如春。有洞穴,无室庐,一石平如砥,方丈余,晒丹枣满之。枣大如鸡卵,有老人坐其旁,貌甚清古。”老人说自己是流亭人,并让渔人回去后转告其子“好为人,若翁在仙岛甚乐。”此时离胡峄阳辞世已有40余年。胡峄阳“年七十,预示死期,无疾而终”。《易经徵实解》当时未曾刊刻,仅存其稿,直到胡氏卒后三百年,才由其裔孙胡鹏昌在北平印行。

  2008年胡峄阳子孙重新修订胡氏族谱。其中包括流亭、洼里、前东城等地的族民。  
  

开放分类:
历史 人物 即墨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09-23
青岛流亭胡氏族谱首发
这是胡氏宗亲网2009年转发的新闻

青岛流亭胡氏族谱首发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9-02-15 09:12:48 ]
[上一篇] [下一篇]
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id=1051&l_page=1

岛城人热修"现代"族谱 青岛流亭胡氏族谱首发
2008-12-12 15:1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 大 中 小 】 网友评论 进入论坛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0812/20081212/news_20081212_756167.shtml

        历经10年重修的《孔子世家谱》于日前交付印刷,而12月11日上午,耗资130多万元的《青岛流亭胡氏族谱》也正式举行了开封仪式。流亭胡氏距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 ,其中最著名的是曾说过“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十世祖胡峄阳 ,《胡峄阳传说》今年还被批准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采访中获悉,近两年青岛的夏庄陈氏、即墨蓝氏等20多个姓氏都着手进行了族谱的续修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族谱打破了以往女性不能入谱的传统,具有了“现代”的意味。

        12月11日上午,《青岛流亭胡氏族谱》举行了开封仪式,参与族谱续修工作的胡维毅形容这是“一项工程的竣工”。据介绍,胡氏始祖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青州移居流亭的,1850年创修首部族谱。1915年进行了第一次续修,时隔 90多年后,胡氏已传到26世。

        其中,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十世祖胡峄阳,他是清朝初年的易学家 、理学家 ,一生淡泊名利,著述很多,有《易象授蒙》《易经征实》《柳溪碎语》等传世,他的“千难万难,不离崂山”更是成为口口传诵的名言。在此次续修族谱的过程中,族人发掘、整理了胡峄阳的部分著作,《胡峄阳传说》今年还被列为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省级。

        胡维毅说,流亭胡氏族谱的第二次续修历时两年六个月,65个正式参与续修的工作人员跑遍省内六个市区,走访130多个村庄,行程八万多公里完成。参与续谱工作的刘世洁告诉记者,此次续谱工作耗资在130万元以上,胡氏族人的捐款达67万元。其中,北龙口102岁的王淑坤老人,当时一听要续修族谱,还捐出了1500元的私房钱。

        内容创新男女同入谱“家乘”详述历史变革

        厚厚的《青岛流亭胡氏族谱》装在精致的木匣子里,共有二函十卷,此外还有一卷“家乘”。族谱将1915年后的世系延续到了2008年8月20日,共记录了胡氏族人居住地56处,总人口25300余人。《即墨市志》主编顾问、文史专家孙鹏表示,《青岛流亭胡氏族谱》不但工程浩大,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诸多创新之处。过去,族谱受封建礼教束缚严重,重男轻女有失偏颇。而《青岛流亭胡氏族谱》根据先行法令和政策进行了突破,采取了男女同等入谱的编纂方式。在形式上,过去家谱有悬挂轴式族谱、册式族谱和家乘三种,此次《青岛流亭胡氏族谱》将三者融为一体,不但方便查阅,族谱中的“家乘”一卷还将家族大事、名人传略和事迹等都收录其中,详细记录了650多年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以及人口衰兴的发展历程。

        20多个姓氏续修族谱均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阳区文化局的曲全胜主任认为,族谱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世洁告诉记者,近两年,除了流亭胡氏外,西流亭周氏,夏庄陈氏,即墨黄氏、孙氏和修氏等20多个姓氏也都启动了续修族谱的工作,即墨蓝氏也于日前完成了最新一次的续修族谱。

        孙鹏认为,当前的续修族谱热不仅是在青岛,在全国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前不久还接到云南迟家、长春王家等姓氏家族续修族谱的咨询电话”,孙鹏说,族谱的编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相关的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氏族门阀制度的形成,续修族谱之风更是全国风行。

        改革开放后,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百姓安居,族谱这种传统文化又再一次兴盛起来,孙鹏认为这对于传承历史和优良家风、增强社会的和谐和凝聚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文/记者 王法艳 [编辑: 麦迪]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删/改】【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9-23 15:0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09-23
流亭大馒头入选非遗
流亭大馒头入选非遗
海奥网 2010-01-05 08:53:17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http://edu.qingdaonews.com/content/2010-01/05/content_8254659.htm


130岁流亭大馒头入选非遗

收入城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政府将挖掘并发扬这一传统工艺


流亭大馒头入选非遗


流亭大馒头始创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曾受历史上多位名人青睐,盛极一时,与流亭猪蹄一起并列为青岛名吃。近年来,学习制作馒头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流亭大馒头制作技艺面临断代的困境。记者昨天获悉,流亭大馒头制作技艺被收入城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欲重新挖掘并发扬这一传统工艺。

探访 临近年关卖得火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城阳东流亭社区流亭大馒头制作点,恰逢吃饭时间,过来购买馒头的客人络绎不绝,而馒头房内,工人们正在紧张现场制作。“现在制作的馒头主要包括日常食用的普通小馒头、婚庆喜事使用的大馒头,以及过年过节用的造型馒头三大种,细分有数十种,目前临近年关,已进入馒头销售的高峰期,每天用的面粉就达数千斤。”流亭大馒头第六代传人胡孝秋说,这个制作点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流亭大磨坊”,当时也是流亭馒头的主要生产点。

记者现场看到,一个个贴有喜字的流亭大馒头摆上架子,此外还有馒头卷、大饼、枣饽饽等,“每一个喜字馒头刚好3斤重,售价8元,人们平时说的流亭大馒头主要是这一种。”工作人员说,它的特点是口感劲道,清香微甜,软硬适度,保持了小麦的原汁原味,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制作全靠手工。 发展 地方名吃曾盛极一时 据《胡氏族谱》记载,流亭胡氏一世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徙居流亭,流亭大馒头是第十五世胡象球始创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30年历史。相传民国初期,逊清的宫廷大员劳乃宣、王序等人避居青岛,对岛城名吃一一品尝,对流亭大馒头尤为偏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主政青岛的沈鸿烈,批准重修流亭古观音寺,约韩复榘、史景洲、杜月笙、叶恭绰、胡海云等一百余人发起修庙,一时间,流亭群英荟萃,凡在流亭就餐或有关方面设宴招待等,流亭大馒头必不可少,其名声也广为流传。

东流亭社区负责史志的刘世洁说,最鼎盛的时候,流亭一带制作馒头的有数十家作坊。“以前白面缺乏,制作的流亭大馒头里面是黑面,外面则是一层2毫米到8毫米薄薄的白面外皮,其制作技艺非常高超,在发酵程序和揉面时间上也特别讲究。”刘世洁说。

展望 入选非遗后继有人

记者了解到,为了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流亭街道将流亭大馒头制作技艺申报城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日前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介绍,下一步,街道将召集流亭大馒头的民间艺人,取各家之长,收集传统的制作方法,通过社区和制作作坊培养有兴趣的年轻人,使这一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记者 王涛 摄影报道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09-23
胡峄阳和他的《竹庐家聒》
胡峄阳和他的《竹庐家聒》(2008-12-12 08:16:07)转载▼标签: 胡峄阳家族族谱乡贤乡村文化青岛流亭杂谈 分类: 峄阳先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4544c0100bqr1.html

   白说:昨天(11日)回流亭参加《青岛流亭胡氏族谱》授书活动。谱牒是一重要的文化品类,修撰家谱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修谱已渐消失,至“文革”开始,家谱亦被列为“四旧”,焚毁几近殆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修撰家谱活动始有重现。胡氏族谱于2006年开始续修,经两年始告完成。关于活动及族谱详细情况,日后若有机会,将相关材料搜集整理,再行介绍。下面文中所述的胡峄阳先生,乃胡氏家族前辈。拙文是去年所作,后刊于当地的一史志刊物上,此次参加活动后,感到有必要向外界更多地介绍胡峄阳先生及其著作。故不揣浅陋,再贴于此。



胡峄阳和他的《竹庐家聒》

刘忠世

  青岛老居民可能都知道有一句话,说,“千难万难,不离崂山”。据传,说这句话的是胡峄阳。胡峄阳(1639~1718),即墨流亭(今属青岛市城阳区)人。名良桐(有文章误为良相),后更名翔瀛,字峄阳。幼年家境贫寒。16岁赴莱州府应童子试,守门人欲解衣襟搜身,因不受其辱,拂袖而去,后终身不试,以教书授徒为业。乾隆二十年《即墨县志》称其“家甚贫,一介不苟取,蓬室瓮牖,悠然自适,雅工制艺,视进取之途泊如也。”胡峄阳去世后,族中为其修建了祠堂以事祭祀,后虽被毁,前些年又得以重修。近年,族人还在其旧居原址处建了一座纪念碑,足见其学品人品仍受崇敬。

  胡峄阳在世时,已有关于其能预言未来的说法。过世后,民间更是流传了许多关于他的神奇故事,胡遂愈益被视为“仙人”。在流亭他的祠堂中有一对联,联中说他“儒亦为儒,仙亦为仙”。

  仙是传说,儒是事实。胡峄阳一生研习经学,于《周易》研究尤为精深,著有《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竹庐家聒》等多种,其中《易经征实解》有民国五年铅印本行世。

  近年,胡峄阳族中后人及乡邻敬奉其为人与学识,已将其著作逐步编纂整理。其中,《竹庐家聒》与《友义》两篇已经校点、注释,并结为一集自费印制成册,分送族人与朋友。日前,蒙参与整理的刘世洁君赠余一册,读后,深有感触。尤以《竹庐家聒》一篇,别有意味。

  此文命名,已表明其特点。其自叙说,“茅屋庭前,栽竹数竿,号为竹庐。”可知“竹庐”为其居处自号。继而说,“余未有知,何敢云训。然絮聒者,家庭之常,即不能训,岂不能聒?抑不敢言训,聊且言聒,故名家聒。”说得很明白,就是自己家里的琐碎“絮聒”。“絮聒”一语,乡间最常用,尤指年长者的反复唠叨。

  所“絮聒”的内容,自然是“家长里短”,即子弟们日常生活所应注意的“小事”。其有“防子弟欲事便口辞”、“示子弟戒斗便口辞”、“示子弟远赌便口辞”、“示子弟读书便口辞”、“苦甜吟”、“防幼儿善恶邪正出入门户便口辞”、“示幼儿知法便口辞”、“示幼儿趋吉避凶便口辞”、“示基福便口辞”、“示益寿便口辞”等共十章。

  其行文风格,更是尽显家常絮聒的特点。各章名为“便口辞”,其内文正是极为“便口”的“家常呱”。如“示子弟远赌便口辞”是这样说的:“见了赌的休睁眼,一睁眼,吃了亏儿便不浅。赌钱人,实可怜,赢了时,满肚子是钱;输了时,鏊子底上煎。赢了时,还想去忘食和眠;输了时,过不得度日如年。家业荡尽,精神耗散,父母不喜见,妻儿胡厮怨。邻里怕,朋友远,骨肉亲戚背地里也笑谈。世间许多下流事,那里不由这一件。又与人无仇无怨,偏偏的人憎鬼嫌。破破落落,肮肮脏脏。如许辛酸,心里知道,口里难言,竟似哑子吃黄连。会了的,早回头,回头是岸。不会的,切莫说,我偷闲,我乘便,不妨事,玩一玩,怕掉在苦海无边。”(见胡孝彬主编,[清]胡峄阳:《竹庐家聒·友义》,第9、10页。引文标点略有改动)如此“便口”之辞,自然极为适合乡间子弟诵读识记。

  虽是“家聒”,但所阐发的道理,却是至深至远,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上述“远赌便口辞”如此,再如“示基福便口辞”,先引述枚乘上谏吴王书曰:“福生有基,祸生有胎”。接下来只写十二字:“要长厚,勿轻薄。要勤谨,勿骄惰。”言虽少,但其义深远。对此,比胡峄阳稍晚的即墨有名诗人冯素斋有评语说:“轻薄二字,少年最易犯。须知福乃厚重之物,岂轻薄者所能承受哉。此天地之至理,非迂论也。痛切记之!”(同上书,第16页)身处当代急剧变动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对于那些因不能承受权力、财富之厚重,从而被压趴在地的轻薄骄惰之徒,所见实在太多太多了。

  阅读《竹庐家聒》另有一感想是,当人们在谈论并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时,是否需要一些适合的读本?数百年前的《竹庐家聒》,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发,甚至直接的参照。进一步说,在社区层面上的文化建设,除了需要那些在整个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之外,那些与社区居民更为亲近的“乡贤”,似乎有着更直接而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大约被人们忽视了。

    (作于2007年9月16日)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