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942阅读
  • 19回复

山东青岛流亭胡氏专帖    更新:胡氏家训被选入小学道德读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09-23
— 本帖被 南山 从 ◆新闻公告◆ 移动到本区(2012-09-23) —
流亭胡氏家族募集百万元 完成族谱第二次修订
2012-09-21 09:5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T | T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9/20120921/news_20120921_1987135.shtml


 


 

最新修订的流亭胡氏族谱,共计10卷,记录了流亭胡氏600多年历史。



编者按

    “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有家谱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了,这些家谱在各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每一个姓氏家族来说 ,家谱包含了姓氏起源 、祖群迁徙等历史文化信息,能够增强家族凝聚力。为此,本报推出了“走基层”之“我为老青岛写家谱”系列报道,关注不同家族的变迁,展现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家族的发展与进步。市民如对自己家族的家谱和变迁史有研究和感触,可拨打本报电话80889316或80889583。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青岛人的爱乡之语人尽皆知,可它出自谁人之口恐怕鲜有人知。9月18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句话是明末清初名人胡峄阳所说,而他本人则是青岛流亭胡氏家族的十世祖。目前,在流亭和洼里两社区共同努力下,募集百万元后,使青岛流亭胡氏家族完成了族谱自1846年编纂以来的第二次修订,此番修订更加完整记录了流亭胡氏六百余年的变迁。另外,政府部门还特别支持发展胡峄阳文化产业,依托胡峄阳文化发展形成的独特的胡氏经济已经成形。

1404年云南胡氏迁流亭

    胡氏家族的六百年历史,参与流亭胡氏族谱编纂的胡孝聪信手拈来。“我们胡氏一族是明代洪武年间从云南乌沙卫迁徙到山东青州矮槐树地的。”胡孝聪告诉记者,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又从矮槐树迁到当时的流亭。从此,流亭胡氏家族以耕读世家著称,世代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至今已经有600多年。

    从道光庚戌年间,胡氏族人就开始了创修族谱的历史。根据相关记载,胡氏至二世分为两支,分居流亭、洼里。相传,洼里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是由二世祖荣公开创的。初来此处时,荣公衣衫褴褛,找了一个平坦处落脚,搭茅舍居住。年复一年,人丁繁衍,最终平坦的高地上聚拢起一片小村落,这也就是如今的洼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胡氏家族也慢慢壮大,到了第五世,部分胡氏家族的子嗣开始从流亭迁往北龙口。“包括北龙口、板桥坊等许多社区,都有流亭胡氏家族的后裔。”胡孝聪说。

目前在册族人两万多

    至今,胡氏家族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两次家谱修正之后,胡氏家族在册的族人已经从最初的50余人发展到了现如今的两万多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城阳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崂山北龙口社区等地,有很多族人还迁徙到了外地,最北的胡氏族人在吉林,最南方的则分布在中国台湾。

    “‘少时离家乡,归来头满霜’,我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提起这句话,是家谱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胡氏族人胡芝珍告诉记者,上个世纪40年代末,她的父亲一代因为生活所迫,无奈之下背井离乡,到了台湾,而这一去就是六七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的父亲才有机会回来过几次。如今父亲已经去世 ,弟弟妹妹已经定居台湾,得知要续修家谱后,弟弟妹妹还专程寄来了经费,支持家谱续修。

人才辈出造福于一方

    在流亭胡氏的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十世祖胡峄阳,以品行端正、学识渊博著称于清初。”事实上,在胡氏血脉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坚守着传统的美德。

    保护黄县路,捐资修筑白沙河堤坝,建洼里村胡氏子弟识字所……这些都是胡鹏昌所做的。民国时期的胡鹏昌,为官清正,在后世中颇具口碑。而在胡鹏昌的传记里曾提及,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期间,他为清军供给粮食充足及时,被褒举授予“五品军功”。

    1921年前后,胡鹏昌参与京绥铁路建设,并成为了京汉铁路顾问。1924年回到青岛先后任胶澳商埠水道局长、财政局长,对财务进行整顿。他曾经建洼里村胡氏子弟识字所,全额资助老师薪水、学生学费和书本费,多次修缮白沙河堤坝等等。

青岛爱乡之语源自胡氏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青岛人的爱乡之语,正是出自流亭胡氏家族的胡峄阳。

    “胡峄阳生于1693年,是东流亭村人。”胡孝聪说,胡峄阳本人通晓易经,重视德行修养,提倡格物致知。“他以易经理论为指导,探索自然规律,对天文变化、海洋气象、风雨旱涝的预测非常灵验。”

    胡峄阳最出名的名言警句,就是“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他游遍崂山,考察崂山地域特点之后做出的赞誉。“崂山地区偏于一隅,少有战事;地质结构稳定,少地震;沿海气候湿润,少干旱;地势中高周边低且近海泄洪顺畅……”这些特点让胡峄阳得出了“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倭寇上岸”、“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等名言。如今,胡峄阳传说已经从单纯的口耳相传变为了《胡峄阳传说》一书,记载了与之有关的故事。

■故事

传说成风俗

    在洼里有一个风俗,那就是大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吃豆芽菜,这个风俗就跟胡峄阳有关。

    传说胡峄阳在儿子胡影不到两岁时就去千里岛修行,胡影长到十几岁时思父心切,独自前去寻找。下船踏上千里岛,就见到一位中年男子在练舞,那人不多说话,在得知胡影来意之后就把他带入房间,并与之同住,但始终没有告诉胡影谁是他的父亲。在胡影回家之际,那人拿出一些豆芽塞进胡影口袋:“我给你点金丁香吧。”胡影跟渔船上岸,因没有见到父亲心里沮丧,随手掏出豆芽扔到了路边。

    回到家中 ,胡影将经过告诉母亲,才从母亲那得知原来那位中年男子就是自己的父亲。这时候,他拿出口袋里剩下的唯一一个豆芽,豆芽霎时变成了一根金钩。从那之后,人们每到过年都要炒豆芽,以图来年吉祥,生金发财。灵感来于此的“金丁香”牌豆芽菜,也成为了城阳的一个著名品牌。

■讲述 盛世修族谱,记几世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经济稳步发展,也没有战乱和灾荒,所以我们族人们也想到了要续修家谱。”参与胡氏家谱续修过程的胡孝聪告诉记者,如今群众日益富裕的生活为修谱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

    2006年4月20日,流亭和洼里社区的领导共同决定,成立专职领导班子,命名为“续修胡氏族谱流亭联络处”,两个社区主任每人捐助一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发动有名望及事业有成的族人和社会人士大力支援。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共投资百万元,参与续修的人员跑到全国不少有胡氏族人的地方搜集信息,最终在2008年将家谱续修完毕。

    记者了解到,明朝永乐年间,胡氏始祖到了流亭,数年间,族人屡迁徙他乡,为知血缘亲疏,别辈分高下,在道光26年(公元1846年),胡氏族谱汇聚成一册。而第一次续修家谱则在1915年,录入家谱当中的族人为9634人。2008年第二次家谱续修完成之后,胡氏家族的族人已经多达25300余人。

■延伸 靠着老祖宗,捧起文化饭碗

    作为胡氏家族的后人们,靠着“老祖宗”捧起了文化饭碗,并且发展起来了胡峄阳文化经济,2008年,胡峄阳传说被列入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旨在传承和发扬胡峄阳文化的胡峄阳文化园及文化产业街在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奠基,这成为青岛市的又一文化旅游亮点。

    记者了解到,胡峄阳文化园是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依据旧村改造规划打造文化文化一条街的地标性项目,在实现城市化人居环境改造的同时,促进旧有农村经济向文化产业顺畅转化。而建成的胡峄阳文化园当中还打造出了一条特色街道——峄阳路。峄阳文化产业街总投资 5000万元,长1050米,四周回环总长4600米,西接流亭空港,两侧商铺相连,景观完整,是典型的“城池商市”格局。峄阳文化产业街充分利用空港优势,打造游客“驿站”,让游客在这里悠闲小憩 、观文化园、品崂山茶、购旅游纪念品。

    另外,胡氏家族在经济方面的进步和变化也十分显著,胡氏族人们兴办的公司工厂等,涉及到了工贸、机械、建筑、服装鞋帽等各个行业。崂山沙子口砖厂当年因为入不敷出难以经营,被迫拆窑停火。而这时候胡氏第二十世胡孝彬调任了该厂书记兼厂长,利用砖厂留下的大片废弃荒地、多方筹集资金,盖厂房招商引资。如今沙子口砖厂改为了青岛龙合工贸有限公司,固定资产1200余万元。 文/图 记者 陈界交 周晓荷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3-17 21:3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6-02-23
Re:山东青岛流亭胡氏专帖    更新:胡氏家训被选入小学道德读本
15楼青岛村宗亲好:据流亭胡氏宗谱资料考证----青岛村“延”字辈属青岛胡氏17世孙。敬请联系流亭洼里长支21世孙保森:13789887809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6-02-23
回15楼宗亲:据谱书资料考证---青岛村“延”字辈属于青岛胡氏17世孙。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5-09-06
乡愁微记录第5期 走近国家非遗胡峄阳传说
 乡愁微记录第5期 走近国家非遗胡峄阳传说(图)
来源: 作者: 2015-09-01 14:56:04 字号:A- A+
    神仙路的来历、白鳝鱼成龙王、胡影探父……在青岛城阳区,不少当地人都能讲出几个关于胡峄阳的故事。作为我国历史上鲜有的“民间理学家”、“布衣先哲”,他终生不仕,开馆授徒,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与柳腔戏结合到编辑教材进校园,胡峄阳传说在青岛人的手中传承不息,并于去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青岛市网络文化管理办公室联合晚报全媒体、掌控传媒共同摄制的《美丽青岛,乡愁记忆》第五期,探寻的便是那三百多年来口口相传的乡愁故事。

    他因科举搜身终生不仕

    百世令名称师表,三家玄奥继圣宗。这是青岛胡峄阳文化园胡公祠门外的对联。1639年,胡峄阳生于即墨县仁化乡流亭村的一个书香世家。幼年时期,由于他就读的流亭家塾靠近大集,其父如孟母三迁那般,将他转至僻静的洼里塾馆。

    胡峄阳生性倔强、叛逆,他对清初的剃发留辫、易装政策极为抵触。16岁时,他赴莱州府参加科举考试复试,那时为防夹带材料作弊,考生要经过监场人员搜身后才能进入考场。由于无法忍受此行为,胡峄阳便拂袖而去,并发誓终身不仕,专心从事教育和文化事业。



    胡公祠内的胡峄阳塑像

    “我能耕,田何有;我能读,书在手,有书可读堪白首。”胡峄阳自赋诗云。自双亲去世后,他开馆授徒,博览群书,并著有《易象授蒙》、《柳溪碎语》、《寒夜集》等书作。

    如今在城阳、即墨仍有胡家后人。72岁的胡维村是胡氏家族第19代后人,对于胡氏家训,他总结为四个字:孝、忠、义、睦。“胡峄阳一生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做的就是读书、著书和教育后代。”胡维村说。

    从“狐仙”到“胡仙”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青岛人常挂在嘴边的爱乡之语,就是300多年前由胡峄阳推断得出的。“他痴迷于研究《易经》,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实地探索天文变化、海洋气象等自然规律。”胡维村介绍,乾隆二十八年的《即墨县志》还有“胡峄阳生有异禀”的记载。

    胡三老爷、胡仙人、胡神仙……胶东地区居民对胡峄阳的称谓更是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胡峄阳传说也逐渐演化成一种民间信仰。“民国以后,我们这边几乎所有的 ‘狐仙’牌位都改成了‘胡仙’。”胡维村说,每逢正月十五,当地居民就会排队拜谒胡公祠,“一直到晚上才能结束,一天就有上万人来祭拜。”



    胡峄阳文化园每周举行的胡峄阳传说故事会

    柳腔唱起胡峄阳传说

    当两项青岛籍的国家级“非遗”相碰撞,会迸发出何样火花?2011年,根据胡峄阳赶考和晚年修行的故事,胡峄阳文化园将其改编成柳腔戏《胡影寻父》和《胡峄阳求学》。“柳腔戏的乡音俚语易于传唱,把它与峄阳文化相结合,是对非遗传承保护的一次新尝试。”胡峄阳文化园主任胡维毅说。

    在人行道铺上一块毯子,大家席地而坐,举着镜子勾画脸谱。8月14日下午,城阳区峄阳剧团演员们正在为惠民工程演出做准备。晚上6时许,周边居民纷纷带着马扎前来听戏,不少四五岁的孩子干脆坐在草地上,听得聚精会神。

    据胡维毅介绍,截至今年5月,这两出柳腔戏已在城阳、崂山、即墨等地演出452场,观众达28万人次。“峄阳故事说不完,连台大戏唱三天……乡音乡语凝乡情,峄阳文化谱新篇。”这是一位家住李村的退休教师观看演出后的即兴诗作。



    由胡峄阳故事改编柳腔戏《胡影寻父》

    除了登上柳腔戏舞台,峄阳文化还走进了校园课堂。“自2009年起,流亭小学的‘校本’课堂上就率先开讲胡峄阳传说,2010年还编辑、刊印了课程教材《峄阳文晖》。”胡维毅告诉记者,如今,已有13所中小学将峄阳文化引入课程,累计460课时。

    在青岛城阳人眼中,乡愁是萦绕在耳边的峄阳柳腔戏,是浮现在眼前的峄阳传说课本,是铭记在心中的峄阳民间信仰,更是需一代代人接力传承的文化遗产。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5-05-21
Re:山东青岛流亭胡氏专帖    更新:胡氏家训被选入小学道德读本
引用第15楼胡延宁于2015-05-10 20:31发表的  :
我们是【青岛村】的胡氏族人,不知道和流亭胡氏是不是一支的

宗亲,把你的上下字辈说一下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5-05-10
我们是【青岛村】的胡氏族人,不知道和流亭胡氏是不是一支的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03-17
胡氏家训被选入小学道德读本
编成顺口溜写成书 胡氏家训被选入小学道德读本
评论 邮件 纠错2014年03月07日05:55 来源:半岛都市报  
http://news.hexun.com/2014-03-07/162801353.html


胡峄阳后人胡维君向记者展示胡峄阳的著作《竹庐家聒》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布衣先哲”,胡峄阳的传说在城阳可谓是妇孺皆知,几乎都能讲出几个关于他的故事:一句话救即墨城、神仙路的故事等。胡峄阳的著作《竹庐家聒》,更是被看成是一本教育后人的家训,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汇编成册。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胡氏家族的家训不仅被族人遵守 ,还被城阳当地的中小学编为教材,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胡峄阳把家训写成书

  胡峄阳到底是谁呢?胡峄阳是我国历史上鲜有的“民间理学家”和“布衣先哲”。生于明末,长于清初。故居流亭,活动于青岛一带。胡峄阳精研《周易》,以《易经》理论推演天道人事,预示吉凶,推知前后 ,料事如神。胡峄阳在世时被时人称为“峄阳先生”、“活神仙 ”,死后被神化,成为一方的神祗,流传下来预测洪水、神仙路、劝虎向善等传说。胡峄阳一生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小到帮农民播种、给渔民指点风浪,大到预知洪水,保人性命,这些传说无不被人称颂,他被广泛地认同为中华民族善良、智慧、正直、坚强的人格化身。

  东流亭史志办公室主任刘世洁,潜心研究胡峄阳文化十余年。他说,其实胡氏家风、家训在胡峄阳的众多著作中有所体现。在《竹庐家聒》中,更是把严肃的家训变成浅显易懂的话语,以达到教育后人的目的。书中所“絮聒”的都是子弟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小事,如“示子弟戒斗便口辞”“示子弟远赌便口辞”“ 示子弟读书便口辞”等,刘世洁解释说,“便口辞”就是顺口溜。在“ 示子弟远赌便口辞”中,这样说道:“见了赌的休睁眼,一睁眼,吃了亏儿便不浅。赌钱人,实可怜,赢了时,满肚子是钱;输了时,鏊子底上煎。”

  一个烧饼让他记住“孝顺”

  如今在城阳、即墨仍有胡家后人。70岁的胡维村是胡峄阳的后人之一,对于胡氏家训,他总结为四个字:孝、忠、义、睦。胡维村拿出家谱,从中找出一个个例子:“胡象令一开始没有子嗣,后来便将兄弟的儿子胡煖世过继过来,而胡煖世后来娶了袁氏为妻,但是在袁氏28岁时,胡煖世去世。”胡维村说,根据家谱记载,丈夫去世后,袁氏非但没有改嫁,反而更加尽心尽力地对公公尽忠尽孝。在婆婆去世后,劝公公再纳小妾,后来胡象令又有了两个儿子。而此时的袁氏不仅从小照顾,还供其上学、完婚。“这不仅体现了孝道,还体现了家庭的和睦之风。”胡维村说。

  百善孝为先,“孝”在胡氏家族里也尤为重要。发生在6岁时的一段往事,让70岁的胡维村仍记忆犹新。胡维村说,小时候,每当临近过年,祖父都会将手写的对联拿到集市上卖。“一次,临近中午,祖父用卖对联赚来的钱给我买了一个烧饼、一把花生米。拿到这些东西时,我就狼吞虎咽,一转眼都吃没了。”胡维村说,祖父发现后非常生气,“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能独吞?有没有想到奶奶还没有吃饭?”自此之后 ,胡维村便记住了,“每次有好吃的东西,我都会先想着家里人。”胡维村说,这种家风也影响到了下一代,现在孙子6岁了,在饭桌上,只要大人不动菜,孩子从来不抢着先吃。

  胡氏家训被写入小学教材

  直到现在,胡家还保留着一个传统:每年除夕夜都会把家谱拿出来,由老人给年轻人“上课 ”。75岁的胡维君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只有家庭教育搞好了,社会大环境才会更好,这种特别仪式一直传承至今。

  “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当临近过年,年轻人会挨家挨户拜访,看看谁家还缺年货。”胡维君说,这种助人为乐体现的是“义”和“睦”,作为一种家风、一种习惯曾经传承过很多年。如今,只要周围人需要帮助,胡氏家族的人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记者了解到,胡氏家训也受到当地中小学校的欢迎。其中,流亭小学、空港小学和城阳五中都设有相关课程。2011年开始,流亭小学就尝试着将胡峄阳传说及其著作编成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教材,包括胡氏家训在内的峄阳文化,成了该小学的道德读本 。

  在流亭小学,记者看到了这本名为《峄阳文晖》的教材。流亭小学副校长王永欣说,这本教材完全是根据胡峄阳的著作编写的,其中包括号称胡氏家训的《竹庐家聒》。下一步流亭小学还将从胡峄阳文化精神中提炼出更多的精髓,将峄阳文化和各相关学科进行衔接。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3-06-22
胡峄阳文化园今秋纳客
胡峄阳文化园今秋纳客字号


胡峄阳文化园整体规划图。


  近日,“胡峄阳传说”入选山东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在东流亭社区不胫而走,胡峄阳文化园的项目也再次受到市民关注。据了解,胡峄阳文化园工程于2010年10月7日奠基、动工以来,目前三大建筑的主体部分已经完工,预计今年秋天开园纳客。胡峄阳文化园的未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对经济带动会有多少?6月3日,记者走进文化园,探访园区发展。

  文化园将成当地文化地标

  胡峄阳文化园,规划位置于民航路延长线东段,峄阳路文化街与308国道交会处。占地约80余亩,总投资约1.2亿元。6月3日下午,记者在文化园看到,胡公祠大殿、观音殿和云屿阁三大建筑主体已经完工,明清时期灰瓦砖墙的殿阁建筑风格看起来非常漂亮。

  东流亭社区村志办公室主任刘世洁告诉记者 ,胡峄阳文化园工程于2010年10月7日奠基动工。2011年冬,胡公祠大殿竣工,胡峄阳神像就位。观音殿于2012年夏季竣工,千手观音铜像落座。云屿阁于2012年11月14日主体封顶,标志着胡峄阳文化园三大建筑主体完工,预计2013年秋开园纳客,届时将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根据整体文化创意对园区功能的要求,文化园共设有五组建筑单元和一条水系。其中峄阳公祠将沿袭原胡氏宗祠的作用成为瞻仰祭祀场所;云屿阁是三层建筑,将汇集峄阳先生的生平简介、文章遗著、理学思想、易学成就、宗族脉络和流亭历史变迁等展示内容,使之成为“爱国爱乡”基地;竹庐书院是文史研究园地,具体功能拟作为“胡峄阳研究会”和其他小型研讨的会所;千手观音殿用于追忆古即墨流亭历史,祈愿和谐盛世源远流长。园区还以峄阳先生《柳溪碎语》为立意,规划了以“柳溪泉”为源头的配景水系,让游人在怡情漫步中品味文化氛围。

  形成以茶文化为代表的特色街道

  记者了解到,胡峄阳文化园门口的峄阳路全长1050米,四周回环总长4600米,商业网点总面积4万余平方米。这里密集分布了百余家茶店,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茶叶市场。

  据了解,该茶叶市场东有胡峄阳文化园,中有流亭广场,西接流亭空港;两侧商铺相连,景观完整,是典型的“城池商市”格局。集茶叶加批发零售、茶艺展示、茶具展销、茶业工、博览为一体,结合社区“一村一策”富民强村,每年可为社区实现集体增收300万元以上,成为东流亭社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刘世洁说,峄阳路的业态形式定位在文化产品、特色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营销和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业上。同时,园区会充分利用毗邻空港的优势,打造成游客的“驿站”。让游客观文化园、品崂山茶、购纪念品,感悟青岛流亭深厚的人文历史,使来者觉得不虚一行。

  文化园有望带动区域经济

  随着近些年对峄阳文化的研究发扬,使峄阳的精神矿藏也比较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未来还将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据了解,文化园前除了茶叶市场外,还规划建有文化产业一条街,现在已经开始招商。一些商家为峄阳文化和胡峄阳文化园所吸引,纷纷打起文化牌。古董、字画、图书、艺术品、音像制品、装饰挂件、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商家纷纷前来洽谈项目。

  刘世洁表示,胡峄阳文化园建成后的旅游项目开发,也已纳入规划之中。“在区域旅游资源方面,此处东有毛公山、童真宫、百福庵、法海寺及崂山旅游风景区;西有大通宫、女姑山、青云宫诸胜,涉及韩家民俗村及胶州市旅游资源;南通青岛市区,北接即墨古县城。胡峄阳文化园无论从地域或交通网络考量,其游览方位均占有中心位置,以此处为半径展开旅游线路设置和旅游资源整合,或为一策。”刘世洁说,胡峄阳文化园距青岛民航站不到2公里,在文化园设置休憩地,打造旅客登机的驿站,旅客在这里休闲、购物、候机,诸利皆合。 文/记者 张涛图/刘世洁 提供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2-12-05
胡峄阳文化园“云屿仙阁”封顶
2012-11-19 23:27:00 来源: 鲁网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鲁网青岛讯(通讯员 柳涛)流亭街道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指示精神。在胡峄阳文化园建设中,注重打造文化历史人文,建设美丽家乡。日前,胡峄阳文化园举行了“云屿仙阁”封顶仪式,标志着该园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云屿仙阁”是胡峄阳文化园三大工程之一,沿用胡峄阳先生的雅号“云屿处士”而设立,位于峄阳公祠大殿后侧,高26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内四层外三层,为混凝土浇筑框架仿古结构,设计借鉴中国四大名楼格局,是集展示胡峄阳文化和生平事迹、开展国学交流、普及《周易》文化的综合性殿堂,也是从城阳区进出青岛市区的一所古香古色的标志性建筑。

  峄阳文化园还包括峄阳大殿和千手观音殿,共占地17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这所综合产业园区下一步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整个工程已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预计2013年年底全面建成开园纳客,建成后将举办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向游客和老百姓讲述更多的峄阳一生的传奇故事,弘扬峄阳文化,让周边的老百姓更加了解和传承身边的历史知识。“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也是游览观赏、美化环境、靓丽市容的点睛之笔。

  以胡峄阳文化园为引领的峄阳文化产业街两侧的古玩饰品市场、青闽茶叶市场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青闽茶叶市场共有网点280处,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全部招商完毕,目前有160户完成装修并进行试营业。青闽茶叶市场集茶叶加工、批发零售、茶艺展示、茶具展销、茶业博览为一体,结合社区“一村一策”富民强村,每年可为社区实现集体增收300万元以上,成为东流亭社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新亮点。文化街两侧古玩饰品和青闽茶叶市场商家店铺林立相连,仿古设计,格调高雅,景观靓丽完整,与胡峄阳文化园的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形成典型的“城池商市”格局。

  结合峄阳文化产业发展,成立峄阳柳腔剧团演出了根据胡峄阳传说改编的柳腔戏曲《胡影寻父》,目前,剧团又在排演根据峄阳文化渊源改编新的戏曲曲目,让广大戏迷们在美美过足戏曲瘾的同时,了解知晓身边的历史文化。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2-09-23
胡峄阳先生传略
胡峄阳先生传略
http://www.huyiyang8.com/about.aspx

胡峄阳,名良桐,后更名翔瀛,峄阳其字,号云屿处士,斋号竹庐。生于明崇祯十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殁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人。明清时期属即墨县仁化乡流亭村。

胡峄阳出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父胡文翠,明万历年以庠生任河南汝宁府西平县典史;父亲胡际泰,承继家学,勤于农桑,家贫无力于功名,为清处士。胡峄阳出生后,胡际泰对其寄于厚望,以桐木为凤凰栖居之吉木、峄山之阳盛产桐木,古有“峄阳孤桐”之义蕴,为儿子取名良桐,择字峄阳,期望儿子步先圣后尘,志存高远,成就功业。

胡峄阳生于明末,长于清初。其时,清廷入主中原,对汉人高压施政,汉人则对异族统治痛恨切齿,尤其是清廷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汉人必须效仿满人剃去前额毛发,穿戴满人服饰,违者必斩。一系列强制措施,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胡峄阳少小就受到了这种反抗情绪的浸染。清顺治十年(公元一六五五年),胡峄阳十六岁,在通过了县学的童试之后,赴莱州府复试。当时科举考场,生员入场三日,每日作文一篇,考生须对四书五经强记硬背。为防止考生作弊,生员入场时,须由监场人一一搜身。胡峄阳生性倔强,最厌恶苟且之事,不忍受辱,拂袖而出,愤然道:视士子如盗贼,怎能为国求得贤才?发誓终生不复赴考,其刚风傲骨为时人称道,名扬一时。

胡峄阳从莱州府科场返家后,来到崂山古刹慧炬院就读。明万历二十三年,名僧德清“坐私创寺院罪”,规模宏丽的海印寺(位于崂山太清宫处)被捣毁,寺中大量藏书悉数移于慧炬院。避弃功名,一心向学的胡峄阳,有幸得以置身书海,喜不自胜。胡峄阳在这里结识了昌阳(今莱阳)名士、廪生孙笃先。孙工诗书,善抚琴,为前明臣僚后裔,仇视清朝统治,不愿做官,四次拒绝官府的聘请。而“对普通百姓,虽卖菜佣牧猪童,或书或画或词翰,经岁烦扰,未尝厌而思拒。”孙笃先隐居崂山,与胡峄阳志趣相合,诗书往来,成莫逆之交。后来胡峄阳作《琴隐先生传》,称赏孙笃先的节操和琴艺。慧炬院与白沙河南的华阳书院、镜岩楼隔水相望,这两座书院是即墨望族蓝氏、黄氏子弟读书进学之处。胡峄阳与他们同学同游,切磋经典,点评世事,视野顿开,学业大进,为日后的治学、著述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胡峄阳不到二十岁的时候,父母相继亡故,家境愈加困乏,遂操起了塾师的职业,先后在流亭、洼里、即墨城南关设帐授徒,并开始了对宋、明理学和《易经》的研习。胡峄阳教授学生,重视德行修养,提倡格物致知。认为分析问题作学问,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至公至明,无所偏倚”,最终达到“心明如鉴,理圆如珠,志洁如玉,意清如冰,海阔天空,虚朗明照”的思想境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胡峄阳尤其注重对子弟的培养教育,著《竹庐家聒》一卷,《女闲》一卷,上承朱子精义,以浅显的文字,将持身、处世、孝道、睦族等内容辑为歌谣,通俗易懂,传唱至今。

胡峄阳隐居于乡野,足不出里闬,名不登国史,述不刊当世。但他的超卓器识,既承古代圣贤精髓,又深植于黎民百姓,不为腐迂,经世致用,于一乡一邑,声名鹊起,不啻雷鸣。可谓“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在对《易经》的研究中,独辟蹊径,近于痴迷。所著《易经征实》,发前人之未发,并以《易经》理论推测天道人事,慕名请教者众,在即墨乃至胶东有着广泛的影响,后人称其“生有异禀,于濂洛关闽之学别有微契。”胡峄阳以《易经》理论为指导,探索自然规律,对天文变化、海洋气象、风雨旱涝的预测多有灵验。胡峄阳遍游崂山,对崂山地区的地域特点的研究有独到之处。认为崂山地区偏于一隅,少有战事;地质结构稳定,少地震;沿海气候湿润,少干旱;地势中高周边低且近海泄洪顺畅等诸多因素,得出“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恶狗(倭寇)上岸”,后来引伸为“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喻世名言。这一推断,吻合了三百年来崂山地区的自然社会发展变化规律,为世人所推崇。

胡峄阳胸怀坦荡,才艺超卓,松筠竹节,不入流俗。居蓬茅之室,赋浩然诗章。其《山中》诗云:“远诸归来十里沙,鹤闲松老一峰遮。浮云日日向谁去,春色年年到我家。兰友久来那待速,藜花新熟不容赊。共言造物非轻予,雪藕冰桃度岁华。”“生来倦谢人间事,还似一家万户侯。”其咏杖诗“山之巅兮水之滨,赖君持兮几度春。瑞焰灿兮忌鬼神,化为龙兮拨白云”,展现了山岩出水,踏波蹈海的高卓器识。《读苏武传》诗,则昭示了胡峄阳冰清玉洁的慷慨情怀。胡峄阳六十四岁时,体衰多病,仍孜孜于学问,披览诸子百家,悉心体认古人文章的精髓,有诗云:“读书当见古人心,真诀不在纸上寻。毫厘千里须有别,千载今日是知音。”

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零年),即墨县令高上达主持修筑城外淮涉河(今墨水河)坝堤,在城西南隅河水直冲城墙堤段,由胡峄阳考察水文,并设计一洞龛,龛内坐镇水铁兽一尊。此兽是龙王九子之一,威武如狮,专司镇水降妖。后又在沿河大坝遍砌条石,加固坝堤,水患永除,两岸百姓再无水淹之忧。后来流传出胡峄阳预测洪水、为民消灾的故事,盖源于此。为了纪念胡峄阳治理洪水的功德,人们雕凿胡峄阳半身石像,立于淮涉河南岸胡家村头。石雕像高约六尺米,坐于石台之上,惜于一九一五年前后损毁。

胡峄阳五十多岁后,不再专于塾馆授学,经常应邀就《易经》和程、朱理学作专题授课。即墨黄氏书院玉蕊楼,位于铁骑山东(今书院水库东),这里汇聚了即墨、莱阳许多旧僚宿儒,有韩良辅、范士骥、蓝念贻、蓝重榖、魏子宏、宋继澄、宋连等学人。胡峄阳在这里授课,研讨学问,游历山水,“怀山携杖,片霞乍浸襟”。时人称他们为“崂山七十二君子”。与玉蕊楼一山之隔的百福庵,其道长是前明祥符(今开封)县令蒋清山,此人博学多才,藏书极为丰富,每当闲暇,胡峄阳便来庵中小住,与其谈古论今,研讨道玄之学,交谊至深。百福庵正殿曾悬挂有胡峄阳画像,收存有胡峄阳用过的手杖、镇纸等遗物,深藏不露,但游人只要说是流亭或洼里胡氏后人,道长便破例取出瞻赏。流亭、洼里现六十岁以上许多老年人,有幸瞻仰过胡峄阳的遗像、遗物。后来这些遗物毁于动乱年代。

胡峄阳一生清贫,德行高洁,喜梅与竹。居蓬茅之室,治圣贤之学,树礼义楷模,垂百世懿范。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取,一介不与”的处世之道,身体力行,谆谆诲人。曾自赋诗云:“我能耕,田何有,我能读,书在手,有书可读堪白首,笑语山妻解此否?君无负,柳溪柳。”教育后人恪守孝道,以父母早亡不得尽孝,作《歌老莱子》以伤怀,风木自悲。要求后人“事奉时,要孝顺,心常敬,貌常温,太和象,如阳春;言常谨,行常慎,用常俭,力常勤,气常下,莫轻嗔。”

胡峄阳学识渊博,通达“六经”,尤精于《易》。对宋儒濂、洛、关、闽诸学说均有精研,于书无所不读,“雅工制艺,”勤于诗文。几十年间笔耕不辍,著述丰盈。主要著作有《易经征实》《易象授蒙》《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庐家聒文》等十余部。《易象授蒙》为解《易经》之作,以君子正视的角度阐发六十四卦之义蕴,胶州文坛领军人物、进士赵泰临和即墨进士黄鸿中及即墨理学大家均为此书作序。《易经征实》是胡峄阳研究《易经》的倾心之作,该书取全易卦辞之为吉、为凶、为诲、为吝,就《易经》六十四卦之三百八十四爻征以历代史实,溯其成败,一一罗列,条理比照,微言大义,发前人未尽之旨。《柳溪碎语》为论文集,于《易经》义理、阴阳、五行及为人、为学诸方面均有独到阐发。同代人韩良辅及乾隆年间即墨文坛领袖冯文炌读此书后均称道不已。康熙朝进士、胡峄阳的学生胶州人王经千,返乡期间屡拜恩师,胡峄阳辞世后,王经千再访恩师旧踪,拜读手泽,悲思如泉涌,泪洒慧炬院。

胡峄阳去世后,葬于洼里村后北大莹。墓碑镌刻“清处士胡公峄阳之墓”。一九六六年坟墓遭毁掘,墓中空无一物,引起人们的许多猜测。由于胡峄阳对《易经》的研究和运用十分精妙,在他生前死后,逐渐被神化。传说他死于即墨东南海上千里岛(今千里岩)。清乾隆版《即墨县志》论及此事,只“年七十预示死期,无疾而逝”十余字。胡峄阳死于何处,葬于何地,尚不可断知。胡峄阳辞世百余年后,胡氏族人在东流亭村建有“胡公祠”,供奉胡峄阳及二位夫人江氏、战氏和儿子胡映藜木主。祠中一联,颇能昭示胡峄阳一生的神韵风采:“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居之唯崂山最稳;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

胡峄阳父亲名际泰,字瑞芝,清处士。清《莱州府志》《即墨县志》《即墨县乡土志》《灵山卫志》《崂山艺文志》《潭略》,今《崂山县志》《青岛市志•崂山志》《崂山志》《即墨古今》《城阳古今》《城阳区志》等对胡峄阳的生平行状或传说均有记载。

一九一六年,洼里人胡海云整理出版《胡峄阳先生遗书》四册,国家图书馆尚有收藏。二零零六年,胡峄阳后世族人印行《易象授蒙》《峄阳先生诗选》。二零零七年,东流亭、洼里的胡氏族人重订《柳溪碎语》,并搜集整理胡峄阳的传说故事,辑为《胡峄阳传说》刊印。即墨电视台录制《先哲胡峄阳》专题片播出。二零零八年,青岛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话说青岛—千难万难,不离崂山》,介绍胡峄阳的学识和行状。

有关胡峄阳的传说故事很多,多反映他先知先觉、助人济贫、禳灾避祸、劝人向善等内容,以神话故事居多。清代即墨人杜延訚(字骞若、号怡亭)所著《谭略》所载胡峄阳预言祸患的故事影响颇广。二零零七年“胡峄阳传说”列入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零零八年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弘扬优良文化传统,纪念胡峄阳先生,二零一零年十月七日,胡峄阳文化园在东流亭社区开工兴建。胡峄阳文化园的主体建筑是峄阳公祠,建成后将成为集祭奠、展览、国学教育和旅游商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林。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