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60阅读
  • 1回复

中国稀奇古怪的姓氏选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12-02
中国的姓氏繁多,俗称“百家姓”,可实际上是“万家姓”。中国的姓氏不但多,而且稀奇古怪什么样的都有,在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大批稀姓,以下举例说明。
  
  苟姓:苟姓的来源可谓一波三折。在1400多年前,后晋有一个“敬”姓大臣因冲了皇帝名讳,为避免满门抄斩,保留“敬”姓血脉,“敬”姓宗族忍辱减“文”留“苟”,改姓“苟”。千余年后的今天,居住在登封市唐庄乡的“苟”姓村民,集体到公安局上访,要求回恢复“敬”姓,现在又改回“敬”姓了。  

  毒姓:“毒”姓始于唐朝掌故。河海大学的夏静庐先生对这个“毒”姓的由来作了较清楚的解释:唐代有个宰相,名叫窦怀正,虽然权倾朝野,但这位窦丞相还想夺取政权,推翻李姓皇上,结果被皇上发现,叛乱没有成功。后来,气愤难平的皇上为了表示对窦丞相的惩罚,就给他的后代赐姓为“毒”!  

  采姓:也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姓氏,但分布很广,其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纪姓,据传黄帝之子夷鼓氏封于采,邻近现在的北京,其后代便有人以地名为氏;二说春秋时有戴国,其地在今河南兰考县一带,戴公的后代就有人以采为姓;三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赐二弟吴氏改为采姓,其后代便以采为姓。而陈桥镇唐楼村的采姓家族的姓氏来历则来自于皇帝的一时高兴。他们的祖先原来姓米,明嘉靖时,米氏族人米自详在朝为官,因为政绩出色,深得皇帝赞许,嘉靖皇帝一高兴,就给了米自详一种独特的赏赐,赐姓为采。嘉靖皇帝认为给“米”加上一撇,犹如给米自详加了一顶官帽,世代流传下去,这是一种最为特别的奖励!这样“米”姓就变为采姓,流传至现在。  

  第五氏:据传荆轲刺秦王时,随行有五位勇士,荆轲刺秦失败后,五位勇士逃跑,为了躲避秦人的追杀,他们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分别改姓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五念东就是第五氏的后代。另一则关于第五氏的来源则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经把战国时齐国的后裔迁徙到现在的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齐国田姓贵族时,因为田姓人氏众多,所以刘邦便下令把田姓改掉,以数字区别,分为“第一”氏、“第二”氏一直到“第八”。现在国内并不多见的“第五”氏就是这么来的。  

  昃姓:昃氏现在大多居住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昃家庄,关于昃姓的来源,在昃氏子孙中有一段历代口耳相传的传说。相传清朝初年,明朝皇族子弟被清兵追杀,只好隐姓埋名,四处逃命。有一支皇室成员逃到博山西部的一座山下,终于摆脱了追兵,时值日落西山,他们触景生情,痛感大明王朝灭亡之苦,即以《千字文》中“日月盈昃”一句,改朱姓为“昃”。改为昃姓,即寄托了对明王朝的哀思,又可避过清兵耳目。  

  藕姓:据梅山钢铁公司一位名叫藕明亮的退休工人说:藕家原本不姓“藕”,他们的一个祖先曾经在朝廷为官,后来因为得罪了皇帝,孤身逃走。在躲避追杀途中,这位先祖躲在一个池塘中,靠荷叶隐蔽自己。他心中暗自祈祷:“如果能躲过这一劫,我就改姓‘ 藕 ’!”结果,追兵没有发现他,中国从此又多一支独特的“藕”姓。  

  把姓:甘肃永登把氏的来源曾有一件有趣的故事。清道光八年(1828年),陕西举行乡试,考官对来自庄浪卫(永登)的考生把先玮之姓颇为诧异,再三询问,终在《广韵》中查到该姓的渊源:把姓本杞东楼之后,杞康避董卓之乱,改姓把,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东楼系周武王封杞地的夏禹之后裔。考官这才认为把氏“渊源有自,并非贸贸(蒙昧不明)为也”。为此,有位文人赠先玮对联云:“西序文明从此始,东楼世泽至今存。”由此可见,永登把氏恭认夏禹为祖,如同恭认黄帝为始祖一样。  

  拜姓:据南京拜忠喜介绍,拜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小白)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管仲当时辅佐公子纠,但最后登上王位的是小白。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齐国由此成为当时最为强盛的国家。管仲的一些后裔为了纪念祖上的这段荣耀,索性把“拜相”的“拜”作为自己的姓。拜忠喜说,拜姓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如元代名将拜住。而江苏的拜姓则来源于乾隆年间在京为官的拜大雄,拜大雄充军到泰州市拜官庄养马场,他的子孙也分布于姜堰、兴化、大丰、宜兴等地。  

  法姓: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山东日照《法氏宗谱》,详细记载了法姓的渊源:中国古代汉族法姓源自妫姓,出自扶风郡。本谱始祖法若正则来自回族姓氏,名法都喇,意为“获得万能主奖励的人”,法都喇住北京房山朝溪村,明初因功升北平都指挥使。日照法氏为明成化年间胶州学政法文质(法若正四世孙)后裔,清嘉庆年间,其后人自山东胶州迁日照。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12-05
有趣的十七个姓氏组合

东、南、西、北”
东姓:有五种来源。一种相传是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一种相传是伏羲的后裔东蒙氏之后;另外高句丽姓氏也有东姓,后代迁到中原后仍姓东;也有些东姓是由土族的“什东加”这个姓改过来的;在台湾土著、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有东这个姓。东姓目前在中国分布较广,在江苏海门、天津静海、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但人数不多。

西姓: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国,也有说是西陵古国,后来人们就把西当做姓。第二种说法,是说战国魏国时邺县有个县令叫西门豹,他的后代把“西门”这个复姓改成了“西”姓。第三种是由满族姓氏改过来的,清朝满族八旗中锡克特哩氏后来改成了西姓。

关于西姓的来源,在河北、山东交界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而其两兄弟张延龄、张鹤岭却仗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散逃跑,为便于以后相认,他们按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也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西姓在山东广饶、邹平、潍坊和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但人数也不是很多。

南姓: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记载,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来源,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宣王时为大夫,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成姓;第四种来源,也是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高士隐于南乡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就改姓南。在中国分布较广,河南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北姓:来源有三种。一种是以地名为姓,据记载,在远古有个叫北的地方,相传黄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迁到了这里,其后人就以“北”为姓;也有记载说,北还是高句丽的一个姓氏,高句丽姓氏中不但有北姓,还有东姓,由此推断,应该是以方位为姓;还有一些北姓是由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这些复姓改过来的。主要分布在河北曲阳、山西汾阳、四川德昌,内蒙古包头等地。

“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姓:系自江姓。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7%,尤以山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名人有柴武,汉高祖时将军,斩韩王信于参合;柴荣,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军事统帅。

米姓:源自芈姓,北宋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性芈,后改为同音字米。另外,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当时常有米国人来中原定居,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形成米氏。分布较广,约占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已有人以油为姓。今山西、山东、台湾等地均有分布。名人有油风,明时陵川人。

盐姓:源自春秋时齐毋盐大夫之后。一说,或掌盐池者之子孙以为氏。今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名人有盐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盐翼,明代鸿儒。

酱姓:源出不详。据了解中国大陆已经没有姓酱的人了,不过台湾还有。

醋姓:源出不详。今陕西、四川等地有分布。

茶姓:源出多头:一、炎帝葬于茶陵,因氏;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系彝族。今云南、浙江、台湾等地有分布。名人有茶话,汉时人,见《江都易王传》;茶昱,明时武平人,洪武中洛川县训导。

“一、拾、百、千、万、兆”
一姓:一姓自古有之,有的属一那娄氏之后,有的由乙姓等演化而来。今安徽淮南仍有此姓存在。

拾姓:最早可见于《姓苑》。江苏、台湾等地均有此姓。“拾”姓可能被简写为“十”姓。不过,十姓源出不详,据统计资料称安徽青阳有。

百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一属黄帝之后,名人如《说文》中的百儵;其二,由百里氏之后省略“里”而来。百姓发迹之处为河南南阳,现主要分布于北京、浙江、河南、四川和重庆等地。

千姓:千姓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国,百顷王杨千里入蜀,而后有千氏。现在四川、台湾、山西、北京和河南等地均有少量千姓分布。

万姓:万姓追宗可上溯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之后,以名为氏始姓万;芮国国君伯万之后,以字为氏而姓万……如此不一一枚举。此万姓古时即“万”姓。比较复杂的是古代也有“万”(wan)姓,如东汉著有《南州异物志》的万霞;以及从“万俟”(moqi)省略“俟”而姓“万”(mo)者———此两者均不能写成“万”。

兆姓:可见于《姓苑》和《广韵》,清代驻防杭州的满洲八旗中也有兆姓,一些蒙古族、彝族改汉姓时也常选“兆”。现江西兴国、辽宁沈阳、安徽利辛等地均有兆姓。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