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923阅读
  • 12回复

明代礼部尚书胡濙支族世系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3-03-04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289

最近看到《毗陵胡氏宗谱》乐善堂民国版的第一卷和部分世系表,结合之前看到的《东安胡氏族谱》民国版,黄启昌的《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中“晋陵胡氏世系表”,以及江西新建华林胡氏康熙谱琼公支的世系图,感到有关华林胡氏琼公支后裔,明代礼部尚书、常州胡濙家族世系的记载,在所有这些资料里都是相互矛盾的。经网络查询,得知天津南开大学藏有全套《毗陵胡氏宗谱》乐善堂光绪二年版,江苏常州胡氏宗亲已经联系好,准备近期前往查阅。承蒙关照,他们将《毗陵胡氏宗谱》民国版拍照后发来邮件。我花了几个晚上时间,和其他资料加以对照,试图找出这些资料的异同之处,对明代礼部尚书胡濙的远祖世系深入探讨。

胡濙为明永乐年间礼部尚书(《明史·胡濙传》有载),他是建文二年二甲三十四名进士,初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永乐元年开始执行明成祖朱棣的一项特殊使命:外出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凡十四年,连母亲过世都没有被允许回来,但是否完成了任务到现在还是一个迷。后升任礼部兼户部尚书,历仕六朝,与于谦共稳朝政,保国安民六十年,卒年八十九。胡濙为华林胡氏琼公系常州(毗陵)支第20代后裔,在江西新建康熙十九年的谱上可以看到,胡濙在正统四年为毗陵奉新合谱所作的序文。

《东安胡氏族谱(民国版)》与《毗陵胡氏宗谱(光绪版)》是华林胡氏琼公支在江苏常州一带两个支系的族谱。前者因王廷洽著《中华姓氏谱胡姓卷》有介绍而广为人知,后者因只有南开大学图书馆收藏其孤本,内容还鲜为人知。两支胡氏在琼公之后哪一世共祖?华林胡氏五宗之琼公支,迁常州之后四代无异议,即琼公--持公--徽公--冧公,在欧阳文忠《贈太子太傅胡公(宿)墓誌銘》里有明确记载。东安谱载本支第二十世先祖胡洙与胡濙为堂兄弟,是宋朝名宦,太子少師致仕贈太子太傅胡宿的同胞兄弟胡饰的后代。但在《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中的“晋陵胡氏世系表”,却没有公美公之后的一段世系。于是我又查阅了江西新建华林胡氏康熙谱(该谱记载了大量琼公支世系),对照“晋陵胡氏世系表”,其中记载胡濙支却很可能是胡宿而非胡饰之后代。

下面是各种资料记载的胡濙世系对比:

东安胡氏族谱:琼--持--徽--冧--饰--宗哲--永修--公美--渊--安国--宏--大时--亲礼--澜--中立--昭--庸--祯--(宗仁--胡濙)、(宗义--胡洙)
毗陵胡氏宗谱:琼--持--徽--冧--饰--宗哲--永修--公美--渊--安国--宏--大时--亲礼--澜--中立(存敬)--昭(子昭)--庸(君用)--祯(原祥)-- 宗仁(彦德)--濙(源洁)—谼,谷干,豅,谷周。
     东安谱和毗陵谱将福建崇安胡安国世系接入华林胡氏琼公支,明显有误,故从公美公至大时一段世系待考。

中华姓氏通史:琼--持--徽--冧--(宿?)--(宗尧?)--(?修)--坚常--大成--游--聪--(应发、应炎、应登)--松--(黼、黻)--中立--昭--庸--祯--宗仁--胡濙
     黄启昌书中只列出“晋陵”(即毗陵胡氏)的笼统世系(无直系关系),上面世系是我根据其他资料推算出,但已被常州宗亲所否定,原因是第十一世起:聪--(应发、应炎、应登)--松--(黼、黻)与后面的第十五世:中立--昭--庸--祯所处年代重叠,所以由“聪”至“黼”很可能是常州琼公支的另外一支,非胡濙支系。

胡学谦:琼公派下世系汇集
      宿 — 宗质 — 安修 — 纺 — 琢 — 涧(公行)— 中立— 昭(子昭) —  庸(君用) — 祯(原祥)—  宗仁(彦德) —  濙(源洁)—谼,谷干,豅,谷周。

江西新建康熙族谱载:琼--持--徽--冧--宿--宗尧--说修--坚常--大成--游--后缺
    目前尚不清楚黄启昌书中“坚常--大成--游”这三代为何与江西新建康熙族谱上记载相同,而在毗陵胡氏宗谱上也有“大成--游”这两代,但不属于胡濙的支系先祖。

胡濙神道碑铭:琼生持因家于常遂为武进人持四世孙曰宿仕宋为枢密副使宿十一世孙曰中立为常州制置中立生昭公之髙祖也曾祖庸仕元为江浙儒学提举祖祯为常州路医学録考宗仁隠居不仕
    胡濙神道碑铭从“中立”到胡濙曾祖“庸”与族谱记载完全相符,可以确认这一段世系(6代)准确无误。但这里将“宿”公而不是“饰”公记为胡濙先祖,与族谱不同,这是个重大区别。

我的分析:
1.琼公(约公元900年间)至胡濙(公元1375年)年代跨度共计20代,约23.8岁间隔一代,基本符合生育规律。
2.琼公至胡宿(饰)之后“修”字辈共7代,史料多有记载,可以确定世系代数无误。
3.中立至胡濙共6代,有“(明)礼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諡忠安胡公(濙)神道碑铭”佐证,亦可确定世系无误。
4.新建康熙谱、《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胡学谦编琼公世系均有“坚常--大成--游”3代,目前尚无法考证其资料来源,以及是否为胡濙支系先祖。
7.《东安胡氏族谱》民国版中和《毗陵胡氏宗谱》民国版,有关公美之后“渊--安国--宏”这三代与史料记载不符,明显有误,不足征信。
8.东安谱和毗陵谱记载,胡濙支系从第五代“宿”、“饰”至第十二代“大时”存在多处疑问,主要是系出“宿公”支还是“饰”公支,是哪一支“修”字辈后裔?(第七代“修”字辈多达十几人)之后待考。

另外:
江西新建华林康熙族谱,对琼公支普遍记载到第七代“修”字辈为止,为何独“说修”支记载到第九代“游”?华林康熙族谱,是最接近于明正统四年奉新与毗陵合谱的版本,而正统四年合谱的毗陵世系,恰好是胡濙所提供的。因此,我认为“宿--宗尧--说修--坚常--大成--游”很可能是胡濙所提供的真实的宋代世系(江西方面不太可能无中生有列出“说修”之后四代世系)。至于《东安胡氏族谱》后来为何误载“公美--渊--安国--宏”于其宋代世系,而《毗陵胡氏宗谱》上也同样有这一世系,就不清楚其原委了。有待看到《毗陵胡氏宗谱》乐善堂光绪二年版(南开大学收藏),才能解惑。

以上观点不一定正确,请常州华林胡氏宗亲和读者批评指正。

南山 2013.03.04 修改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3-05 09:0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9-06-16
对胡濙所撰《胡氏修谱跋》解析
对胡濙所撰《胡氏修谱跋》解析

    关于胡濙家族是不是秀公派胡氏后裔?在明正统四年胡濙修谱时是否把自己家族世系接入“晋陵胡氏”世系之后?今争议不断,众说纷纭。针对这一问题,今《毗陵胡氏世牒》中存在的秀公派世系是最大的疑点,而正统四年胡濙修谱时写的《胡氏修谱跋》就专门对秀公派世系做了解释,那么现在要想搞清疑问,我认为只要把《胡氏修谱跋》中的内容按谱牒文化的传统性和逻辑性推理清楚,即可真相大白。
通过对《胡氏修谱跋》的解读,我认为胡濙在正统四年修谱之前,手中应该存在两套不同世系的胡氏宗谱,而不是一套胡氏宗谱存在两支不同世系。理由是秀公之孙珣公的神道碑中明确记载:“胡姓本出安定,后徙清河,于今为宗城(今河北威县),属贝州,大父讳秀,武后时以文材征,为麟台正字。”而晋陵胡氏二世祖琼公后唐间从江西华林迁常州,两支迁徙不同的世系,始祖生活时间相隔将近230年,路途相遥900公里,以当时条件寻找共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合谱是不可能的。 所以北宋政和2年、南宋绍兴9年,勤修公与纺公修谱时绝对不可能把秀公派胡氏修入晋陵胡氏宗谱。某个姓氏世代珍藏一部与自己世系甚远、毫无联系的同姓宗谱,这在谱牒文化中也不合常理,更何况是信息和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除非是一时以某种机缘巧合意外得到,并收藏了秀公派胡氏宗谱(秀公派世系截止到北宋末年),这也是有可能的。那么随之而来的研究必将面对以下现实问题。
一.如果胡濙祖祖辈辈口传自己家族就是“晋陵胡氏”后裔,只是南宋一朝的世系在宋元战争中遗失,正统四年续修家谱时胡濙也知道秀公之下五代是唐朝人,世居宗城,明显与晋陵胡氏支派较远,修谱时可以对其置之不理,完全不用管,更没必要在晋陵胡氏宗谱上用整个谱跋来提秀公派世系的事,即使想进一步研究秀公派世系,可以另置一套谱。
二.在《胡氏修谱跋》中胡濙为什么还要说秀公派是吾宗族派系呢(晋陵胡氏派系)?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晋陵胡氏”宗谱是胡濙祖辈,或者是胡濙因某种原因得到的,而自己从小长在常州,对晋陵胡氏家族事迹耳濡目染,明皇朝视宋朝为正朔,对宋朝仕族后裔加以重用,胡濙如果考虑自己和家族将来的政治前途,完全可能把家族世系接入晋陵胡氏谱下。
三.接入“晋陵胡氏”后,对自己嫡祖秀公派世系又丢不下,直接放入晋陵胡氏宗谱又缺乏合适理由,所以反客为主,站在晋陵胡氏后裔的角度上,在《胡氏修谱跋》中故意写到:“自秀至椿世系,系吾族宗派” (当时这样写,别人难以核实真实),先用两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来证明与晋陵派系甚不相远,再用四个论点来证明时地不附、传系不同、疑远祖别派,从而表达自己也模棱两可,需要留下继续研究为借口,为秀公派世系能留在晋陵胡氏宗谱中世代祭祀,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四.秀公派胡氏谱中记载涉公为六十三世,珣公的神道碑记载:“胡姓本出安定,后徙清河,于今为宗城,属贝州。”那么至少前面五十一世是安定大宗世系,珣公生七子,小宗世系不会仅述公一支而已,胡濙很有可能经过筛选把属于自己直系一支放入了晋陵胡氏宗谱,说是要留下再考证,《胡氏修谱跋》中提到的六十三世涉公写的《胡氏世系录》为何不留下,综上所述,秀公派胡氏宗谱中的内容如果在晋陵胡氏谱中留多了怕露出马脚。
胡濙是什么人!七朝元老,建文遗臣,朱棣找各种理由把建文遗臣差不多都杀了,而胡濙竟能得到朱棣的信任和重用,可见其人沉府之深、为人圆滑、心思缜密。朱棣也是君王中的佼佼者,篡夺侄子皇位后,为保自己皇位的正统性,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认马皇后为生母,在朝天宫的偏殿中偷偷供奉自己亲生母亲贡妃的牌位,终日锁门,不示他人,后在中华门外阿育王塔的遗址上建“大报恩寺塔”,实际上就是用来报答贡妃的生养之恩!

                                       胡伟2018/03/12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8-03-29
胡濙篡改晋陵胡氏宗谱始末

北宋时代,常州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中原,科举兴盛,读书习文成为社会时尚,“儒风蔚然,为天下冠”。当时的常州出现一批名门望族,如胡氏、丁氏、张氏、孙氏、钱氏等,均为科举成功的家族。其中胡氏最为突出。晋陵胡氏始迁祖琼公唐末任常州刺史,从豫章华林迁入,琼公子持公避五季之乱,居常州安尚乡范桥,后因子孙繁衍之众,里人遂把“范桥”改为“胡桥”(今胡桥寺附近)。持公三子徽公徙居常州城内翰林坊,从六世孙宿公开始,胡氏家族在整个宋代共产生二十几位进士,当时就被誉为“天下甲族”“江左衣冠之冠”。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胡氏自胡宿始为执政,宗愈继之,其后交修、世将,皆为宫禁侍从,子孙至九卿者十余人,遂蔚然为晋陵望族。”当今在中华胡氏中被冠以“富晋陵”的美誉。
北宋政和二年(1112)八世孙勤修公撰修家谱,此时的晋陵胡氏家族人丁兴旺,仕途通畅,达到了顶峰。然物极必反,紧随着北宋皇朝的灭亡,金国人入主中原,宋高宗南逃,并建立南宋皇朝,社会动荡,胡氏家族部分人分迁各地,南宋绍兴九年(1139)九世孙纺公整理谱牒,在其所著的《胡氏大宗碑记》中这样写到“自洪来常方八世而谱牒已紊断,自祁国公始序一二以贻后人。”这就是说纺公当时续修的家谱只有徽公以下至十二世的世系。
南宋朝偏安一寓,经济萧条,士族没落,晋陵胡氏家族在纺公之后有没有再续修家谱已无法考证,南宋末,常州抗击元军号称二十余万,时间长达半年。元军破城后屠城,只有七个人躲在桥下才幸存。可想而知这个庞大的家族能幸免吗?幸存者可谓寥寥无几,据史料记载晋陵胡氏十三世应炎公与常州郡守姚訔率领三千将士而战,最后被俘而死,一子名付,有弟应登携带出逃而存。
我泽溪胡氏一世祖胤公乃宿公三世孙景平公长子,少不仕,常年经商在外,南渡时助饷勤王,与叔父世将协力大败金兵,封忠义应济候,后挂冠致仕归隐宜邑清津芳巷里,元初芳巷毁于战火,六世孙智四公迁翟墅,七世孙省一公为经源教谕,告老还乡致力于家谱考证。北宋末年战乱四起,汉族人统治的江山退出了历史舞台,南宋偏安一隅,世家大族分奔离兮,隐姓埋名,到元朝汉族人更被视为下等人,在这两朝间汉人再无力续修家谱,这在中国谱牒史上是一个断代,从而导致许多家族世系混乱不清。而泽溪胡氏宗谱在元朝初,至元25年(1288)有省一公创首序,弥补了这时代空缺,那么省一公当时考证家谱在自身掌握的材料基础上,亲往常州祖籍地考证是必须要做的,以至于目前泽溪胡氏宗谱中勤修公写的《胡氏旧谱序》、《华林胡氏世家源委》,纺公写的《胡氏大宗碑记》,与大宗世系、《胡文恭墓志铭》都由晋陵胡氏老谱所摘。
时间转眼又过88载,明洪武8年(1375)胡濙出生在江苏武进,明建文2年(1400)26岁中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29岁升户科都给事中;永乐5年(1407)33岁开始寻访建文帝,到1417年底暂告结束;1419年再次出访,至1423年才真正结束。
最近有幸观的《毗陵胡氏世牒》,仔细研读。发现胡濙刚过不惑之年便致力于家谱考证,最后合修成功,胡濙在《毗陵胡氏世牒》谱跋中这样写到:“余观旧谱所载,自秀至椿世系係吾族宗派,然于椿之下不知接续何支,世代绵远,谱牒欠全,别无可考。”今在《毗陵胡氏世牒》中单独有一“毗陵秀公派系”,世系为:秀-宰臣-珣-述-韶-柯-韬-延福-顺之-弈-從-涉-椿。世系简单,共十三世,一至五世为唐中后期人。秀公为武后末、明皇初宫中负责校对资料和撰写碑文的官员,善工八分书。今网络可查到简单资料,与谱载相吻合,但无籍贯记载。六世柯公为五季时期人,以此类推至椿公为北宋末,南宋初人。胡濙既然很肯定的说这是自己家族的派系,而一世祖为唐明皇时期的人,那么该谱与晋陵胡氏老谱世系相差甚远,可以确定绝对不是同一套谱。胡濙仍不气馁,与绍兴九年纺公整理的晋陵胡氏老谱校对,在《胡氏大宗碑记》中发现徽公四子從公有徙居宗城(常州城)翰林坊的记载,认为秀公以下世居宗城,從公徙居宗城是有理由的,证明两家派系不远。
今观《毗陵胡氏世牒》中的《胡氏大宗碑记》已有改动,但观泽溪胡氏宗谱中《胡氏大宗碑记》记载为:“後徙居宗城翰林坊”,胡濙把“後”错看成了“從”。又观晋陵胡氏老谱十一世也有名椿者,但传系不同,再观《华林胡氏世家源委》中提到有珣者,后世至城公,与自己世系又不同,最终还是吃不准,可见胡濙当时想与晋陵胡氏攀上关系之心迫切。胡濙在跋中又道:“九世孙顺之仕宋仁宗时以疾归豫章,以时地考之疑远祖别派,且秀至椿一十三代,椿父涉述世系录称六十三代孙,疑以受姓数之亦太史公序世家之意也。”
于是1417年43岁的胡濙借出访建文帝之由,途经华林,专程拜访了华林胡氏,并大会族人,在应麟公与琪公的陪同下,到城公与耿夫人墓前祭扫。在华林胡氏宗谱中胡濙也未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肯定未提毗陵秀公派之事,而是扛着晋陵胡氏后裔的牌子与华林胡氏交流,华林胡氏二十一世应麟当时就表示有续修宗谱之意,胡濙以诗文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回常后考证谱牒之事只能暂且放下。
1423年寻访建文帝之事结束,胡濙在南京任职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泽溪胡氏十二世山十公在洪武初任当地“万石长”,经常往南京输运官田与民田的税粮,与胡濙相识,1425年49岁的胡濙来到泽溪继续考证家谱,而泽溪胡氏家谱当时在常州地区迁出的宗亲中是最有实力能证明是晋陵胡氏分支的,然胡濙也未能找到答案,此行还为泽溪大族翟氏撰写了谱序。
明宣德元年(1426)胡濙调往北京任职礼部尚书,正统元年1436年春,华林胡氏应麟公开始续修家谱,之前二十年来华林胡氏族人在两京间来回,拜谒胡濙以示亲近。1438年华林族人二十世琪公不远千里来北京南宫拜谒胡濙,请求重书当年诗文记载之盛况,以为谱序,胡濙在该序开头凭空就写到:“宿以诚事主,今白首矣!不敢毫发欺君,以丧平身之节。”可以看出他当时虽认胡宿为祖,但还不知如何来修自己的家谱, 内心是纠结的,最后写到“惟愧不文,勉为书之,以纪岁月云耳”,此文后被华林胡氏命名为《重修华林毗陵合谱序》。
正统四年1439年,华林二十一世应麟命子一清携谱来北京拜谒胡濙,请求与毗陵胡氏合谱,此事正中胡濙下怀,心中甚是欣喜,胡濙在正统四年所撰谱序中写道:“正统四年秋九月,奉新族人一清奉其父应麟,命齊华林谱系诣北京南宫谒余…请毗陵之谱与华林谱牒统而为一…喜应麟父子有尊祖敬宗之心,能继志述事而绍承先世,创业垂统之意甚可喜也。”对一清父子大加赞赏,遂把晋陵胡氏老谱给一清抄录,归复后征同朝交谊者“三杨、二王”、刘球、曾鹤龄等各为作序,从作序时间正统四年九月至五年四月不等来看,一清在北京逗留了七八个月,正统四年修谱记名为胡濙、应麟、一清三人,可以看出合谱之事是在北京完成的,有胡濙一手操办,所谓合谱就是双方录若干世系,华林毗陵各录一本,等谱合修结束,一清才归江西奉新。
那么胡濙是如何把家族世系接到晋陵胡氏世系下面的呢? 接哪一支呢? 自己家族世系与晋陵胡氏老谱世系间也是有断代的。古人都有个通“病”,在世系不清的情况下都想尊历史上的名人为自己的祖先, 胡安国是南宋时期的大儒、理学家,而胡安国父亲名讳渊,于是借名人三代世系,把胡安国接入晋陵胡氏六世宿公昆弟饰公四世孙渊公之下(渊公昆弟澄公南渡时迁溧阳,为平陵胡氏,平陵谱载为公美四子,今溧阳赵家边、上沛埠、法司塘均其后裔),这也是胡濙为何不接宿公之下而接饰公之下的原因,再把祖上亲礼公接在安国公孙大时之下,这在当时是个公开的秘密,也是权宜之计。《毗陵胡氏世牒》中南昌胡俨为胡濙父亲彦德公写墓表时就明确讲到中立公以上有数世谱缺其传。那么胡安国与华林、毗陵世系毕竟较远,胡安国子胡寅《斐然集》卷25《先公行状》中亦称之曰:“五世祖号主簿公,五代中,至建州之鹅子峰下,钓鱼自晦,人莫知其所从来。胡安国五世祖因被时人称为“钓鱼翁”。由此可见,可考仅限于此。
此次合谱胡濙便让杨士奇在《华林胡氏族谱序》中这样写到:“瑜之后居陈留,宝文阁学士谥文定安国所自出也,琼之后居毗陵太子少师谥文恭者所自出也,(王告)之后居九江泰州高邮朐山湖州教授谥文昭者所自出也” 胡濙是不是又考虑到自己派系可能出自胡瑗家族呢? 在《二世祖常州刺史胡公可尚传》中这样写到:“瑜天成时官陈留尹,徙崇安,是为崇安陈留之共祖,字可佩,至八世为文定公安国。”虽是可尚公传,但无可尚公事迹,都是解说华林五宗世系的,而且该传后面故意没有留下撰写者的署名, 明显就是正统间撰写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胡濙等于向近支瑜公借了世系。而泽溪胡氏谱中的《胡氏大宗碑记》是这样写的:“江州支侍郎者则后居婺女、发运使师文者居高邮、兵部尚书直孺者居华林之稻田、松年者居朐山、陈留支天圣中淮南转运使弼乃瑜之孙”此能证明以上世系是接续错误的,但是《毗陵胡氏世牒》中的《胡氏大宗碑记》最后却被放在了杂著中,其中有段“兵部尚书直孺者居华林之稻田”还被删除了。
《毗陵胡氏世牒》中的开篇首序是华林胡氏老谱中元祐己已年和至大戊申年的两篇老序,接下来就是正统年的谱序,而晋陵胡氏老谱中勤修公政和二年的谱序被放入了杂著中,勤修所写《华林胡氏世家源委》也被放入了杂著中,并且把勤修的署名也删除了。胡濙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让后人知道在常州胡氏家族中他是与华林胡氏接触的第一人,与华林胡氏合修的《毗陵胡氏世牒》也是常州胡氏的第一部家谱,在这之前并没有“晋陵胡氏”的称呼。
那么泽溪胡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成了胡濙心中的顾虑,所以观今日之《毗陵胡氏世牒》,在第九世中唯独景平公无后,泽溪一世祖胤公与铭公兄弟二人的名字在正统四年就被删除了,而泽溪宗亲也有人认为省一公当年考证家谱会不会也是接在景平公下面的,我个人认为不可能,单从南宋宰相赵鼎次子赵汾为胤公写的墓志铭来看,铭中家族世系井然有序,与晋陵老谱世系不差丝毫,胤公与叔世将公川陕抗金事迹详细明了。在南宋初写的这个墓志铭不可能造假。
在泽溪胡氏宗谱谱序中有一篇《华林胡氏二十二世一清重修族谱序》,这篇谱序的内容与正统四年杨士奇为《毗陵胡氏世牒》作的《华林胡氏族谱序》基本一致,落款署名也是杨士奇,不同之处就是《华林胡氏二十二世一清重修族谱序》中胡安国接瑜公之后、胡瑗接(王告)公之后两段错误都已纠正,但《毗陵胡氏世牒》中却没有这篇序,而泽溪胡氏并未与华林胡氏合谱,这篇名为《华林胡氏二十二世一清重修族谱序》为什么会出现在泽溪胡氏谱中呢? 我在想!会不会是当年一清在北京修完谱后回奉新,途经常州,对胡濙篡改晋陵胡氏宗谱心有余悸,专程来泽溪把这篇修改后的谱序留给泽溪胡氏,为将来的考证留个依据吧!
嘉靖二十九年,胡濙幼孙颐公致仕归常,请旨刻版手录成卷册,《毗陵胡氏世牒》得以成。胡濙伯祖裕公元任奉议大夫,居福州怀安县,颐公八十三岁高龄亲往寻觅,裕公后裔世系得以入谱,裕公长子宗实一支迁宜兴清津乡胡巷里,世系接安国公弟安止之下。应炎公支因旧谱失次,久未有音讯, 清顺治甲午年寻得踪迹,应炎子付公世系被纳入世牒。后子孙均繁盛,康熙年间都相继从大同谱中分修而出,胡巷里清光绪间与泽溪合谱。
胡濙最后在谱跋中这样写道:“晋陵派系与吾嫡祖甚不相远,故不敢弃,谨录于谱首云。”胡濙仅把秀公派世系仍放入世牒,其余内容未保留,也正因为这样才给后人留下了依据。所有的考证写到这里也激起了我的好奇,毗陵秀公派到底出自哪里呢? 见二世宰臣公与子珣公具进士出身,于是翻开历代进士名录查看,在名录中果然有记载:“胡宰臣贝州宗城(今河北威县人),子胡珣(这里为胡珦),字润博, 大历七年(772年)进士, 韩愈为其作《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 》。”根据此信息查得神道碑中这样写道: “少府监胡公者,讳珦,字润博,年七十九,以官卒。明年八月十四日,葬京兆奉先。夫人天水赵氏祔焉。其子逞、迺、巡、遇、述、遷、造,…… 胡姓本出安定,后徙清河,于今为宗城,属貝州。大父讳秀,武后时,以文材征为麟臺正字。父宰臣,用进士,卒官平阳冀氏令,赠潭州大都督。” 此残碑乃韩愈撰文,胡证书丹,其婿张籍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今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赴潮州请老师韩愈为撰碑文。尺寸现宽89厘米,高68厘米。历代蒲城县志均有记载。清代佚,民国二十四年此残碑出土。胡濙手中的“毗陵秀公派系表”与之完全相符,十三世椿公为北宋末年人,我推断是在北宋灭亡,金国人入主中原时,由河北逃难至常州,经宋元谱牒失修,到胡濙时难以考证,而胡濙一直把目光盯在晋陵胡氏和华林胡氏上,把贝州“宗城”当成了常州(宗城翰林坊),如果把考证视线放宽一点,也许当时就能考证清楚。最后带着疑惑离开了人世,五百多年的谜团今得以解,也算是胡氏家族之大幸吧!
人道天下胡氏一家亲,胡濙在谱牒失次、世系不明、年代久远的情况下与华林胡氏合修宗谱,虽存有私心,但对胡氏家族功不可没,此举上呈先祖,下荫子孙,不但保住了晋陵胡氏宗谱,更为后世续修奠定了基础。宝贵的家族文化财富得以幸存,使得先祖丰功伟绩仍可昭示于子孙,教化后人,为晋陵胡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宿公三十七世孙泽溪江四房胡伟谨述
                                                                                                                           2018/03/29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3-05-03
借助胡氏宗亲网等信息平台,晒晒各自搜集的谱,才会发现其中的端倪,考证出相对确切可信的支派源流。
QQ:694102789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03-07
大家之言,言简意赅,值得传焉!
晋陵胡氏:孝思堂乐善堂寿恺堂庆宜堂中山胡氏。瑗公支:思贻堂大雅堂
常州晋陵胡氏宗亲QQ群:78120515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03-07
“族何以有谱,所以纪所自出,而求其可信可传者,实则为尊祖,伪则为诬其先,乱其类,不孝莫甚焉。近世之士不察乎此,多务华而衒博,或妄为字名,加于千载之上不可知之人,或援异族之贵显者以为观美,其心非不以为智,卒陷于至愚而弗悟也。”(《宋濂:《文宪集》卷一二《题寿昌胡氏谱后》)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03-05
        由于年远代湮,文革破坏,现存的各支派的谱在各地区而言,不过百剩一二,十有九不全。从最近几次搜集的谱及与其他支派的胡氏宗亲网上交流来看,支派混乱,乱挂世系的现象相当严重,已到了让后人啼笑皆非、无所适从的地步。当然,这与以前先祖修谱的傍名人谱,未多考证即辗转抄录等有关。现在,各位胡氏宗亲大多以自己手中的宗谱奉为圭臬,不愿轻易承认自己所属派系的谬误。这样下去,新修谱将继续以讹传讹。因此,借助胡氏宗亲网等信息平台,晒晒各自搜集的谱,才会发现其中的端倪,考证出相对确切可信的支派源流。而这些,无疑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现时代可行的做法、迫切需要做的事。否则认祖归宗的错误,不仅有辱祖德遗风,也将使宗谱文化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影响宗谱文化的发展。急切盼之,各支胡氏宗谱找谱探源行动摆上胡氏宗亲网的议事日程!!!
晋陵胡氏:孝思堂乐善堂寿恺堂庆宜堂中山胡氏。瑗公支:思贻堂大雅堂
常州晋陵胡氏宗亲QQ群:78120515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03-05
附六:胡位柏宗亲邮件

位柏兄:最近我与江苏常州宗亲查华林胡氏琼公支的资料,他们可查先祖为“中立”公,在你的琼公支世系表格里,记载的是“纺--琢--涧--中立”他们想问一下资料来源。

常州琼公支胡濙世系,如果您有更多资料,请提供。问好!

南山 2013.02.26


南山兄:不知最近身体好点吗?琼公系的资料主要摘自光绪乙酉年孝思堂谱,应该是大成谱,这本谱琼公支资料较多。

位柏 2013.03.01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03-05
附五:胡渊峰宗亲邮件

南山宗亲好!

上周六2月23日,与胡晓波(胡玻)专程 赴常,将年初五2.14日那天未拍完的胡濙支胡氏宗谱剩下的部分又拍了一下(后面的卷八、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支派世表 未拍)。

根据 卷七 毗陵谱世表 的相关表述,我们发现了几个重大的问题: (可能我写得比较乱)

1.)胡濙 支是 挂在 饰公的支系上,从 饰 — 宗哲 — 永修 — 公美 — 渊 — 安国 — 宏— 大时 — 亲礼 — 澜 — 中立(存敬) — 昭(子昭) — 庸(君用) — 祯(原祥)—  宗仁(彦德) —  濙(源洁)—谼,谷干,豅,谷周。

2.)根据 卷二 文传 二世祖 常州刺史公胡可尚传 中所述,瑜公 八世 为文定 安国。

以上2点相互矛盾,显然存在谬误了。  (见附件 压缩文档)

3.) 根据胡濙支世表,祯公仅有子一,为宗仁 公, 与 东安胡氏谱 记载有出入, 东安谱 记载 宗仁公 有兄弟 宗义公  子  洙公 为东安胡氏始迁祖。

4.) 根据胡濙毗陵胡氏世表,胡应炎支 世系 为 饰 —  宗哲 — 正修 — 公弼 — 演 — 大均 — 聪 — 应发,应炎, 应登- 付(应炎子)(子五)。

       而根据 高启 (元末明初) 的 胡应炎传 及 元故婺州路蘭溪州判官致仕胡君墓誌銘(见胡氏宗亲网 论坛专题贴)记载,松应为 宿公九世孙:且有如下世系

柔 — 聪 — 应炎 - 松 —黼,黻。( 長即黼,浙江鄉貢進士、汀州路儒學教授;次黻,以平盜功授福州路羅源縣南灣寨巡檢。)

5.)根据胡学谦 琼公派下世系汇集    胡濙世系应为

宿 — 宗质 — 安修 — 纺 — 琢 — 涧(公行)— 中立— 昭(子昭) —  庸(君用) — 祯(原祥)—  宗仁(彦德) —  濙(源洁)—谼,谷干,豅,谷周。

根据忠安胡公墓志铭,持四世为宿公,又十一世 为中立公, 表明 胡濙应为宿公之后。 而“又十一世”如何理解呢? 若从宿公 到 中立公为十一世,则 胡学谦 的派系就不够, 只有7世。

(参见 胡学谦 《华林五宗琼公派下世系汇集(分代版)》)

6.)根据 胡位柏宗亲 《华林胡氏总世系图谱》, 胡濙 世系 与 胡学谦 的世系是一致的。

(参见 胡位柏宗亲 《图谱》EXCEL文档   琼支2 和琼支6)

以上的情况, 先供参考。

渊峰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3-05
王廷洽著《中华姓氏谱胡姓卷》常州东安胡氏
附四:常州东安胡氏

资料来源:王廷洽著《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东安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南朝刘宋时的胡藩。

    胡藩下传数世至胡城。胡城唐时明经跻仕,担任国子博士,后官至侍御史。胡城生有5子:胡珰、胡瑜、胡琼、胡王告、胡球。胡珰、胡琼兄弟2人世居新吴华林。胡瑜迁居陈留。胡王告落业寿春。胡球占籍武宁。胡琼生子胡持。胡持安家于常州。胡持曾孙胡宿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登进士第,官至宋枢密副使、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谥日文恭。文恭公下传11世至胡中立。胡中立担任常州制置。胡中立生子胡昭。胡昭生子胡庸。胡庸元时担任江浙儒学提举,生子胡祯。胡祯为官常州路医学录,生有2子:长子胡宗仁,次子胡宗义。胡宗仁生子胡濙。胡宗义生子胡洙。

    胡濙字源洁,号洁庵。自胡濙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据《东安胡氏宗谱》卷7《忠安胡濙公行状》所载,胡濙出生之夜,母亲在梦中遇见一个和尚,手持三花,将其中一朵送与其母。当胡母从梦中觉醒时,产下了胡濙。胡濙呱哇落地之时,竟然发白如丝,弥月方黑。几天之后,有一个和尚从吴中远游而至,前来拜访胡宗日。和尚遇见徐老夫人,寒暄几句就问到:“夫人家中近日有什么祥瑞的异常现象吗?”老夫人细细思索一番,回答道:“近来家中并无异常,只是儿媳新产下的孙儿有些特别。”和尚坚持要求亲眼目睹一下。当和尚见到胡濙时,胡濙脸露微笑。老夫人感到奇怪,和尚则回言:“我师傅为天池高僧,圆寂之后,曾经托梦于我:师傅今生将转世于胡家,后当显闻发达。你可以前来投靠我,以相见一笑为记。今天果然如此,师傅所言不假。”,和尚所言显然荒诞不经。但是当时的乡人将信将疑,一时传为奇闻,不胫而走。然而圻却传言,胡濙自幼仪表非凡、与众不同却是事实。胡濙,7岁时就知书达礼,平时不喜欢与乡邻的儿童嬉戏,言行举止恂恂如也。弱冠之后,胡濙进入邑庠就学,读起书来废寝忘食,昼夜不辍。10年寒窗苦读赢得金榜题名时,胡濙登进士第,官拜兵部给事中。

    胡濙在朝为官60多年的生涯可谓勋绩卓著,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的成就离不开最初为他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而胡濙的恩师正是堂兄胡洙。

    据《东安胡氏宗谱》卷1《胡氏小宗图志》所载,胡洙字师鲁,号履庵,又号东皋居士。胡洙恬静淡泊,性好幽僻。恰逢元末乱世,于是胡洙迁居西湖之皋尚宜东安里,成为东安胡氏的始迁之祖,胡洙复号东皋居士也由此而来。隐居东安之后,他以教书为业,培养出许多俊杰人才,其婿蒋孟肃和堂弟胡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求学期间,胡洙对两人非常地器重,寄予厚望。两人果然也不负老师的重望,蒋孟肃荣登明太祖洪武丁丑(公元1397年)进士,胡濙荣登明太祖洪武庚申(公元1380年)进士。虽然胡洙已经成为名闻乡里的师表,但是依旧平易近人,对待乡人彬彬有礼,还时常扶持赈济贫困有难的人家。教书授业之余,胡洙亦有闲情逸致,开垦荒田数亩,栽花种竹。几载春秋之后,瞩目望去,胡洙的庭院绿竹苍翠,繁花似锦。在沁人花香、满目绿意之中,胡洙时常与好友故旧饮酒作诗,对酒当歌。胡洙优游林下几十年,直到85岁的高龄才寿终而逝。胡洙临终之前的一番话意味深长:“我死之后就葬在祖坟旁,不要迷信风水宝地的说法,另择他处。子孙的兴旺要靠子孙自己的贤能来决定。”

    胡洙生有6子:胡文仲、胡文德、胡文友、胡文姻、胡文仁、胡文礼,这6子的后代在东安繁衍子孙,绵绵不已,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3-05 08:5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