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9955阅读
  • 7回复

山东临沭山里胡氏简述----胡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3-03-25
— 本帖被 南山 从 霸公派 移动到本区(2013-03-25) —
                         
             临沭山里胡氏始祖据老谱记载原籍安徽太平府当涂县,不知何年迁到海东黄泥嶺(所谓“海东”乃古代海州城东面大海之中的花果山、云台山等一带岛屿。元、明时期花果山、云台山还是海中岛屿,古称“海东”,清朝时海水东移,花果山、云台山才和陆地连成一块成为内陆。“黄泥嶺”乃今江苏连云港市开发区中云乡黄岭村)。据传,始祖乃一木匠,在明洪武初年遇“红蜂赶散”,单身从海东黄泥嶺迁到蘭邑第一村,由于村在苍山和观山之间,故名曰山里(今临沭山里村)。始祖婚于本村戴氏,生五子,居窑顶之北。后又有从海东黄泥嶺来到临沭山里的另一胡姓居在窑顶之南,乃我始祖的本族兄弟。后把居窑顶之北的称“北始祖”,居窑顶之南的称“南始祖”。北始祖子嗣昌盛,枝繁叶茂,南始祖子嗣稀少。今苏北鲁南地区的胡姓多为北始祖之后也。临沭山里胡氏自洪武二年迁入已有642年,繁衍至今有25代之多,散落四方千里,人口数以万计,实为全国胡姓中一巨族也。
    山里胡氏为何在洪武初年由连云港黄泥嶺来到山东临沭县山里村呢?  1368年朱元璋奠基江南,扫除群雄后欲取全国,这是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这年冬天,他派遣大将军徐达、副将常遇春率重兵二十五万人北伐以定中原。徐达驰檄敦谕齐、鲁、河、洛、燕、苏、秦、晋之地投降大明,对仍顺从元帝国者,所到之处“斩草除根”。据《明史•薛祥传》,海州明初就遭到了一场浩劫,朱元璋驸马都尉黄琛,以“海州民乱”为由,滥杀无辜,老幼皆不能幸免,“战乱之地,掳人搡财,鸡犬一空,村庄城邑,多成废墟”。而《明史》中却以“诖误甚众”一句轻飘飘的词语掩盖了一场对海州人民的血腥大屠杀。人祸之后就是“天灾”,江淮地区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百姓吃树皮、草根、稗子,甚至“卖妻鬻子,以求苟活”。流移者众,田土荒弃。(《明太祖实录》)
  祸不单行,天灾人祸之后又是一次大迁民。这次迁民就发生在洪武初年,家谱或口碑中有多种说法,一是“红蝇赶散”,二是“洪军赶散”,三是“红军(君)赶散”。80年代初,我们曾应邀去临沭县地名办参加他们一次地名座谈会。在临沭县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全县已经征集了一百多份家谱。其中三十个姓氏近200个村庄,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云台十八村或海州迁去的。从临沭三大姓氏家谱中提供的资料来分析,袁氏在全县有20个村庄,他们的始祖是“从海州陇西新二里”迁过去的。李蒿科李氏约有40个庄子,“始祖自陇西当路来山东兰(陵)、郯(郯城)之左、苍山之右蒿科村。”“月庄胡氏”、“山里胡氏”由海东十八村黄泥岭迁此。
  至于迁移的原因,家谱中也有所反映。一是“分海”。所谓“分海”实际是明初所实行的“禁海”政策:“片帆不许入海,如敢有私下与诸蕃互市者,必寘之以法。”(《明太祖实录》)。临沭《袁氏家谱》中说:“明初分海一节,始寄居于琅琊郡(临沂)苍山东第一隅。元时籍直隶省淮安府海州居东门首”。二是倭寇扰乱。临沭《英氏宗谱》:“原籍海东当路村,今连云港市花果山乡当路村。大明洪武年倭寇扰乱沿海各处,逃难来山东省郯城县东北”。《英氏始迁祖碑记》:“明中叶倭寇横扰沿海,居民悉令内徙,英氏之始迁祖自海东携家避地,爰宅与此。”三是“红蝇赶散”。或“洪军赶散”。据山东沂水县提供的四五十种家谱记载,洪武初年由海州迁至沂水的几十家,都是因“红蝇赶散”。山东沂水县衢庄《胡氏家谱》记载:“原籍海东黄泥岭,明洪武‘洪军赶散’,居兰山第一峪。”沂水县夏庄《高氏家谱》记载:“我高氏始祖海东野鹊窝(可能是连云区高公岛乡黄窝村)人也。前明之初避洪军迁居夏庄。”原来我们认为迁海,只是迁云台山之民,现在看来明初迁海牵扯到整个海州,包括岛屿与内陆。山东滕氏族谱也有记载。
  家谱亦称家牒或家乘,是封建社会一个姓氏家族的血缘记录,是一个家族的家族史。族谱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是可信的。因为它是用口碑和文字记录了这一家族的时人史料。“红蝇赶散”的后面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段“迁海”的历史在作为信史的《明史》中不会记载的,地方志中也很少涉及闭口不谈。而恰恰在族谱中记录了明初东海“迁海”的史实。
“红蝇赶散”是洪武初年实行“禁海”和“屯田”双重政策的结果。“红蝇赶散”,民间流传是张士诚失败后被杀,死后变成红头苍蝇,四处乱飞,见人就咬,咬着就死,因而人们大搬家,大移民,躲避这场灾难。“红军赶散”,头上裹着红巾的军队,那正是元末农民大起义,义军头上都裹着红巾,称为“红军”。朱元璋的部队也是如此。“红蝇赶散”、“红军赶散”、“洪军赶散”,都是指朱元璋的头裹红巾的起义军。而它都和张士诚有关。
  张士诚是和朱元璋、陈友谅、方国珍前后起家,是参加红巾军反元的义军首领。元至正十二年起于泰州,称诚王,国号大周,纪元天祐。十七年降元,去国号,二十三年再称吴王。政治中心在平江(今苏州),称东吴。二十七年徐达等破平江,士诚自缢而死。他的地盘最大时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湖北,东到海。张士诚死后,他的余部逃亡海岛,一方面继续与朱元璋为敌,不肯降明,一方面勾结倭寇,抢掠沿海,扰乱边境。为了断绝大陆内部人员与张士诚残部互通信息,接济粮饷,洪武年间实行了空前的海禁政策。更为甚者,强迁沿海岛屿居民去外地,说是为了防倭,实际是断绝内陆人民与张士诚残部的海上联系。这才有以上所言的“红蝇赶散”。“红蝇赶散”是迁海人民对强迫他们离家的头裹红巾的官军的诅咒,“红军赶散”、“洪军赶散”更是对洪武部队所造成的这一场灾难的客观记录。迁海的移民不仅去了临沭,包括莒县、莒南、郯城、临沂、沂水等地都是他们迁入的地方。
      临沭山里胡氏的分布情况。长支之后分布在临沭胡葛庄、赣榆、东海、连云港浦南;次支之后分布在临沭山里、蛟龙湾、泰安,临沭马家峪等;三支之后分布在临沭蛟龙湾、西潘、重沟、青山巷、月庄、庙前、东海县、灌云县等;四支分布在临沭山里、庙前、月庄、轩家庄、姚家官庄、七岔河、胡家岭;五支迁至沂南孙祖村。
   临沭山里胡氏总堂号为“安定堂”,由于年代久远、支系林立,不少分支自立堂号。三支之后临沭重沟胡氏乾隆年间自立“威德堂”,四支之后临沭轩家庄胡氏自立“无欺堂”,五支之后山东沂水县孙祖村自立“南沂堂”,长支之后赣榆部分胡氏自立“保华堂”。
       光绪19年在临沭山里续过一次谱,1962年临沭山里重新续谱,续的字辈是 :  云、守、文、德、怀、顺、尊、芳、矩、运、宝、洪、业、尚、绍、先、芬    。   临沂山里胡氏自古以来无高官、无富商,无爵位、无封号,历朝以来外出逃荒者居多,是一寻常之族也。长期以来由于族人散居者众、过问家族之事人少,致使谱牒混乱、字辈不明、来源不清,更由于“文革之乱”家谱尽失,族人更是尊幼不分、迷惑难解。


临沭山里始祖碑文:   
            始祖諱失 ,明洪武時自東海黃泥嶺來此第一嶼村居焉, 婚於本村戴氏, 生五子, 名諱失考。 塋在第一村西與始祖墓相去不遠,今呼為五祖林。長支衍至康熙年間乏嗣無傳,後聞葛莊是也。二支居第一村後頭;三支居西盤、蛟龍灣、重溝;四支居第一村前頭、軒家莊、廟前、官莊、籰莊;五支居沂水孫祖村。此皆登諸譜牒徵信無疑者,其他星羅棋佈未易詳數,凡我族人服疇食德、瓜瓞綿延,敬立貞珉以序宗派庶,水源木本百世可知云。
         十八世孫邑庠生壽椿敬書  
十九世孫大學生宗峩二十世孫逢源立石    
大清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清和節中澣之吉



临沭山里1962年立五祖碑文:    
         明世系,收族裔,所以尊尊親親也,然欲行之於久,又在誌諸石乎?
吾  始祖自明初由海東黃梅嶺(實為黃泥嶺)來此,迄今歲計六百年,世計廿余代,族繁支盛散居四方,遠及千里故無所悉,鄰封僻壤亦難周知。聞無及近易疏,久易失,忘其本,而尊尊親親之義泯然矣,又何達焉?
吾族祖  會等族望為不歿其義,爰儀族衆樂資立二世  五祖墓碑凡五,並將各支後裔附諸左,而昭世系庶、瓜瓞綿延不忘其所由生也,而尊尊親親之義以可達矣!

              公暦一九六二年九月     上  浣     毂旦                                                                                                                        

                                                                                                                                      

                                                                                                                         江苏  连云港        胡灵

                                                                                                                             2013年3月26日
[ 此贴被胡灵在2013-04-01 08:4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3-26
[upload=1]
[ 此贴被胡灵在2013-03-26 11:4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3-26
[upload=1]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03-26
网站上传图片有限制,请不要超过100K大小,分辨率最好在640*480以下。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3-27
明初临沭地方迁民史


    临沭县现辖537个村庄,其中明代立村的324个,清代建村的118个(1) 。明初立村的达60%
以上。在地名普查工作中经查阅史料,寻访故地,终于弄清了临沭一带立村较晚的来龙去脉。
    临沭一带属龙山文化区,历史上虽属古州郡县之边陲,但城邑、村庄较密,蒙古贵族入主
中原建立元朝,实施暴政,靠武力征服汉人,累至元朝末年,形成地旷人稀的局面。《明史》
称“苛政猛如虎,徭役重如山”、“山东连歉,民不聊生”,致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至正十
一年(1351年)五月,刘福通聚众十万人,红巾裹头,号称红巾军,攻城破寨,驰骋黄淮流域,
几乎三分天下有其二,先后与统治者抗争达十三年之久。其中由毛贵率领的起义军,自元至正
十六年(1356年),就转战山东一带,曾率领东路北伐军两次经过山东,一直打到大都附近之
通县。所以山东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乱之地鸡犬一空,村庄城邑多变成废
墟。据《明史》记载元末明初“山东、北平数千里沃野之土,自兵燹以来尽化为蓁莽之地,土
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加之自然灾害,如水、旱、蝗、瘟疫、地震等连年不断,这
就造成山东地旷人稀、“荒无人烟”的史实。
    明初,朱元璋对天下来朝之府州县官说:“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生息(《明
史·本纪》)。”为此,他采取的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实施宽、狭乡之间移民的办
法,即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迁民于人烟稀少的地区。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太祖至成祖间,屡
徙山西、浙江民于河南、山左(即山东)。”又据《明史》记载朱元璋颁诏从山西迁民于山东,
始于洪武四年,“徙山后(指山西、河北及内外长城之间地区)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明
史·本纪》载“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山东。”又,“成祖核太原、平阳、
泽、潞、泌、汾州,令其丁多田少和无田之家分其丁田,以实河北、山东。”上述是从山西往
山东迁民的史实,但据对临沭一带族谱碑碣的考查,这里从海东⑵当路⑶迁民者更多,这是由
临沭一带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从山西洪洞县迁民

    元末,山东几乎成了“无人区”,而山西凭借天险屏障,多次战乱均未波及,加之镇守山
西的蒙古族名将察汗贴木儿和其子扩廊贴木儿统治严厉,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生产得以发展,
生齿日繁,成了人稠地狭的地区。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均衡人口分布,发展生产,恢复中
原经济,富国强兵,采取了移民措施,首迁山西之民于山东。当时的移民机构就设在洪洞县广
济寺内,所有移民均在此集结。寺内有棵大槐树,移民们临行前在树下倾诉离恨别情,或者以
志不忘其本,故临沭一带谱牒碑碣中多有某某始祖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等迁
居的记载。旺南庄《王氏族谱》载“我王氏一族传籍山西洪洞县,明至山东莱州府胶州,历有
年所……后迁旺南庄”;西日晒《付氏族谱》载“吾族始起于版筑间,籍山西洪洞县,明代遭
元季之乱,由虞虢徙鲁”。其他诸如曹界前《曹氏族谱》,周庄《贾氏族谱》,都有从山西洪
洞县迁此定居的记载。据调查统计,临沭一带从山西移民的有李、王、曹、贾、刘、付等姓氏,
分居二十多个村庄,民谣:“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山东琅邪人张守仁有诗一
首,把山东和山西紧密联系起来,抒发了思乡寻根之情。诗云:“危楼翘首望西方,旧事重提
到古场,五百年前人去国,二千里外客思乡。霍峰遥共文峰秀,汾水知如沂水长。万劫不离大
槐树,春风秋雨几沧桑。”

                                  从海东当路迁民

    查本县碑碣家谱,明代立村的324个村庄,从海东当路迁来立村者达120多个。夏庄《高氏
族谱》载“我高氏始祖前明之初由海东卜居于郯之夏庄”,现分居20多个村庄;山里村《胡氏
始祖墓碑》称,“吾始祖洪武时自东海黄泥岭来此第一峪村(山里村前)居焉”,至今二十三
世,分居14个村庄;黄峪《李氏族谱序》载“吾始祖来自海东当路,据传因在元末明初事关红
蝇作疫被迫外出……,始祖李大公迁于山东沂州府兰山县夹谷山西大黄谷峪”,现分居12个村
庄;吴家月庄民国十四年《重修族谱序》,王山头《王氏族谱序》、杨楼杨氏、沙窝孙氏、白
旄刘氏、卢官庄卢氏、季岭季氏等二十多个姓氏族谱、碑碣都有从海东移民的记载。
    明初,海东“倭患”经常发生。《筹海图编》记载“倭患”仅洪武年间就达七次之多。朱
元璋深恐危及明王朝的统治,下令“寸帆不准下海”。这一禁令使沿海岛民无法谋生,沿海商
民无由致富。逼迫之下,他们“市通寇转为商,市禁则转商为寇”。此令越禁越乱,进而采取
“裁海政策”,即岛民一律迁往内地。《云台山志》载“沿海一带地方将各岛所说村庄俱令迁
移内境,云台山以向在海中,一并禁为海外……”当时,临沭一带地旷人稀,离海东云台山尤
近,因而海东十八村之民多迁至临沭一带。当路村靠近内地,是进出云台山的必经之地,故成
为十八村民的集结地。所以族谱碑碣中的记载是查之有据,言之可信的。
    综上所述,临沭一带在历史上曾是繁荣富庶之地。城邑村庄星罗棋布;元朝末年,兵连祸
结,民不聊生,或死或徙,十室九空。明王朝为医治战争的创伤,发展生产,恢复中原经济,
采取移民政策,故从山西洪洞县和海东当路十八村两处迁来大量的移民立村定居。这就是临沭
一带立村较晚的史实。

注: (1)此处为1980年第一次临沭县地名普查所得数字。
(2)海东:指连云港市云台山区沿海一带半岛或岛屿。
(3) 当路:村庄名。《隆庆海州志》载:当路村,“东海城北十里,汉邹衍乘驴游学至此,
憩豆田旁。豆被他畜先食。主诬衍驴,与辩弗信。遂剖驴视之,果非。”因得名挡驴村,后改
称当路村。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9-16
:山东临沭山里胡氏
临沭山里胡氏宗群325106143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10-01
諸城高疃胡氏族譜舊序

    胡氏世居高疃莊也壬午兵火後族譜失缺世遠年湮子孫輩不知先世始於何代遷自何祖但得諸父老所傳聞村之北有大橡子樹一株為始遷始祖景隆之墓系登州河崖莊人墓之西又有四五塚亦不知為何祖或者其兄弟歟又云係海東黃米嶺人歟沂州府胡氏同遷此二說未知孰是大抵一遷而至登州再遷而至諸城亦未可知也自始祖景隆相傳至今已九世矣恐後之人並此不知於是乎序望子孫輩有光大門閣榮封先人者付之剞劂以示不朽是餘之志也夫是餘之志也夫

                                   雍正九年歲次辛亥嘉平月吉旦
                                   六世孫景汝 景濟
寻胡景隆家族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03-25
回 6楼(东海) 的帖子
高疃胡氏始祖景隆:现已繁衍到第二十代,人丁兴旺;主要居住地诸城市密州街道大小高疃。2005年春成续族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