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743阅读
  • 9回复

祝贺您,安东宗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4-06-19
祝贺您,安东宗亲!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您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找到了家谱,并从中找到了曾祖父的名讳,避免了本支系断代的可能性。为您感到由衷的高兴。要知道在胡氏宗亲网上,还有众多的寻根宗亲,历经多年,还在苦苦寻觅自己的家谱源流。而幸运之星如此迅速地降临,这也是祖先对您的眷顾,对您的褒奖,对您两周来毫不懈怠追寻的回报。下一步,看来祖先将降修谱大任于您一身,这已是您无可推卸的责任了。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序幕已经拉开,好戏还在后面。期待您和胡彪宗亲(另外一位刚认识的张溇宗亲)计划中的张溇之行,就此开启张溇胡氏百年修谱新篇章。您的成功寻根经历也是近年来我所了解到最精彩、最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之一。期待您先将截止到今天的故事尽快写出来,在胡氏宗亲网上发表,让所有宗亲都和我一样,能和您一起分享这一喜讯。

可能很多宗亲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南山上面在说些什么。对不起,上面这段话是南山发给上海胡安东宗亲邮件中的一段,因为今天中午,胡安东打来电话,说他已经寻根成功,所以我要向他表示祝贺。下面才是我要详细介绍的一个闪电寻根故事。

6月8日,我收到一封邮件:您好,您是胡南山先生吗?是否有机会进一步认识您?胡安东于沪,6月8日2014年。次日我回复:宗亲您好!我是胡南山。很高兴认识您。我现在不在上海,在四川。请访问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或在此交流。南山 2014.06.09  发来邮件的是一位上海宗亲:胡安東,1947年生,从小上海长大至1983年自费畄学美国,得物理学博士。毕业后从1987-2012共工作25年,先在美国东部工作,又到西部工作,但是过去十年在中国欧美企业做老总,现己退休在美国圣地亚哥。我祖父叫胡廷黻字冠廷,1922年畄学法国,回国后任广慈医院内科主任兼职震旦医学院教授。1927年去逝。祖父生前畄下一套日记,描述了1917-1922他当时在上海震旦医学院读书的生活。正是这套日记勾起我对胡氏身世的极大兴趣。我发现原来我这支宗亲来自绍兴张溇,并很快在网上发现您己经介绍了张楼胡氏的始祖故事。

安东宗亲看到的是我2007年发表在胡氏宗亲网上《浙江胡氏族源族居调查纪行(二)》第十三站:对浙江省绍兴县华舍镇张溇村胡氏的调查。七年时间过去了,终于有张溇胡氏来到宗亲网,找到我。

当时我想到,前几天曾有一位张溇胡氏宗亲找过我,会不会是这位胡安东呢?他说肯定不是的。也就是说,有两位张溇胡氏宗亲相继不到一周的时间先后找过我。于是我立即在QQ上为他们牵线联络,很快我们三个人(另一位就是胡彪宗亲)的电子邮件开始迅速流转。胡安东宗亲家在美国,这次到上海,专门为寻根绍兴张溇而来。胡彪宗亲家住杭州,老家也是绍兴张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祖辈从张溇迁出,至今都已是近百年之久。而绍兴张川胡氏最后一次修谱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也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光绪谱上是否记载有他们曾祖父、祖父辈的名讳,是寻根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安东宗亲来说,他几乎每天都泡在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里,翻遍了那套光绪版的《张川胡氏宗谱》,他从过世祖父日记中得到的所有姓名,都没有出现在这套谱中。眼看家族断代的危险性日益迫近,胡安东心急如焚,几乎每天都要通过电话、邮件和我探讨各种可能性。同时他也得到上图家谱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建议他从多方面寻找信息。当然亲自去一趟绍兴张溇,走访村里老人也是办法之一。为此他和胡彪宗亲商量好,准备在近期动身一起去张溇。

要说浙江绍兴张川(张溇)胡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尽管已经肯定,这个村子没有任何家谱,但在国内外各大图书馆里,至少收藏了有七种不同版本的《张川胡氏宗谱》。数量之多,几乎成为浙江胡氏家谱之冠。张川不缺家谱,所缺的是从清末民国到现在一百多年里所续修的家谱。这种情况在各地都相当普遍,越来越多的胡氏小家族,由于不知晓曾祖、祖父辈的名讳(光绪年间他们很可能只是几岁的孩童),无法继续向上接续,形成世系断裂。这是一个相当悲剧性的现象:明知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却无法正确接到家族大树的枝干上去。胡安东、胡彪宗亲所面临的都是这样一种情况。

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不,没有到山穷水尽之时,难言轻易放弃。上图的家谱专家不愧是专家,他们给胡安东指出了另外一条路:他的曾祖父、祖父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名讳、字号,让他想办法继续查找。今天中午1点半钟左右,我接到了安东宗亲电话,他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告诉我一个特大好消息,他已经找到了祖父的另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出现在上图光绪年张川胡氏宗谱中。毫无疑问,胡安东这一支,尽管现在已经移居国外,但他们的根是在浙江绍兴张溇,家谱上有记载,家族世系断裂的危险已经不复存在。他从图书馆出来,来不及回到家,步行在常熟路上,边走边给我打电话。电话的那一头,从他颤抖的声音中我也似乎看到了他的眼中闪动的泪花。。。

晚上我打开电脑,看到他发给胡彪的电子邮件:特大喜讯:在交大医学院档案馆和上海图书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我今天终于找到了我这支张溇胡氏宗谱。我祖父辈在张川胡氏宗谱光绪31年徐维則版本中第三本,卷三,世系表二,敦睦堂,东湖派十一世至二十五世中,第171頁,查到祖父名叫做胡誠冕,字冠廷,(学名胡廷黻);曾祖父胡毓才,字挺生,这与我祖父在震旦医学院学生登记录上完全一致,这就确定了我祖辈就是宗谱上的人物。与胡南山己通过电话,通报了这令人欣喜若狂的消息。胡安东 2014年6月19日于沪

关键一点在哪里?读者应该很清楚。就在胡安东的祖父1917年在上海震旦医学院(现在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就读时所填写的一张登记表。之前为何在家谱里查不到?就因为他们只知道祖父是“胡廷黻”,而家谱上记录的却是“胡誠冕,字冠廷”。不过南山也有些犯疑:难道其祖父四年的日记里,没有一处提及自己的真“名”与“字”吗?这种情况在我家族里是不存在的。无论是祖父、曾祖父的名和字还有号,在我父亲的日记中都有详细记载,不说那么多了,总之,安东宗亲只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将自己似断非断的家族世系调查清楚,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我建议他先休息几天,他同意了: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事要做。首先我会访问张溇。但是因为我现在太激动了,心情不能够平静,恐怕不宜外出,让我安静几天后再赴张溇。时间另定。胡安东

更艰巨的事?什么事?安东宗亲告诉我,续修家谱,一定要把张川胡氏中断了一百多年的家谱修起来。这套谱,连国外图书馆都有保存,而绍兴张溇却没有。我对他说,现在有你这个海归宗亲出面领衔,有当地宗亲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没有问题,需要的只是时间和精力。我会关注你们的进展,等到大功告成那一天,我也一定会再访张溇,与各位宗亲共同举杯相庆!

南山 2014.06.19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6-25 09:0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6-20
背景资料: 山阴张川胡氏
背景资料:

山阴张川胡氏

    张川胡氏为山阴的巨族大姓,他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唐金紫光禄大夫胡榘。

    据《山阴张川胡氏宗谱》卷首《暨阳世系表》、卷首《原姓》所载,胡榘祖上世代居住在婺州永康县胡仓塘,此后胡榘的后代迁居永嘉,成为当地的著姓。在永嘉绵延数世之后,胡榘的后代下传至宋真宗时的胡宜。胡宜在宋真宗咸平年间于朝中为官,担任宣议郎。宣议郎只是八晶小官,但胡宜对此不以为意,待人处世不亢不卑,应付自如。虽然身处官场,他却依旧钟情于山水,一生好入名山游,足屐所历的山山水水不计其数。胡宜曾经客游诸暨开元上墅里(后名折桂里,又名美仁里)。当地的明山秀水、俗美风淳令他驻足忘返,心旷神怡。性本爱丘山的胡宜最终决定迁居诸暨开元上墅里,成为诸暨胡氏的始迁之祖。

    据《山阴张川胡氏宗谱》卷1-7《先世经略一》、《萧山胡氏家乘》卷3《世系纪》所载,胡宜落业诸暨之后,生有1子胡顺。胡顺字志和,生有3子:长子胡道泰、次子胡师道、三子胡善庆。胡师道字孟宁,生有2子:长子胡晚荣、次子胡晚敷。胡晚荣生有2子:长子胡汉相、次子胡汉臣。胡汉相字思赞,生有3子:长子胡渊、次子胡渭、三子胡泾。胡渊字士深,生有2子:长子胡珍、次子胡宝。胡宝字惟善,生有2子:长子胡九成、次子胡九恩。胡九成字来仪,晚号农隐老人。他颇有祖风,喜好山水。宋理宗淳祜年间,他迁居山清水秀的山阴旌善乡张川里,成为山阴张川胡氏的始迁之祖。当地有一个隐居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张翁,他见胡九成气宇不凡,将爱女相嫁,招他为东床快婿。于是胡九成在张川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成为张川胡氏的始迁之祖。

    据《山阴张川胡氏宗谱》卷l《世系表》、卷1-7《先世经略一》、卷17《履泰履安乐山思迁四公列传》所载,落业张川之后,胡九成寄兴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农耕的生活中怡然自得,安度晚年。胡九成的晚号“农隐”也来源于此。胡九成生有2子:长子胡德、次子胡豫。胡德字钦元,生有5子:胡闲、胡阁、胡开、胡闻、胡关。胡闲没有后代。胡阁生有3子。长子胡材字甫才,为东湖派支祖。次子胡植字才二,生有2子,长子胡安道字孟仁,次子胡本道字孟培,二人一同迁居寿胜,成为寿胜派支祖。

  胡开生有4子。长子胡谋生有3子,长子胡忻入赘马鞍,成为马鞍派支祖。胡闻生有3子。幼子胡昭夫迁居古城村,生有l子胡彦刚。胡彦刚字悦耕,由古城出赘湖塘夏氏,成为湖塘派支祖。胡关生有2子。幼子胡伦字伦卿,生有3子。幼子胡世厚字元翁,笃学尚志,言规行矩,为乡里推崇。胡关下传数世至胡潜斋。胡潜斋素有气节,厌恶官场的乌烟瘴气,隐居乡里,韬光养晦,他的斋舍也因此命名为“潜斋”。他生有3子。长子胡文质字用义,天性浑厚淳朴,自小就接受公的教诲,举止投足颇具大家子弟的风度。胡文质成年之后,他根据《易经》的卦文“履继以泰”,亲自署名其堂号为“履泰”。“履者礼也,泰者通也。”具体说来就是以礼待人接物,万事都可以通达。“履泰”二字就是胡文质的人生宗旨。他的品行修为由此可见一斑。胡文质生有2子:长子胡敏、次子胡捷。兄弟两人无意官场,优游林泉,以天年而终。胡文质的弟弟胡文赞又名智,字用中,在乡里与人和睦,待人宽容。他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胡文赞常常告诫别人说:“人生在世无不可为,但是切勿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这是人生的最大的隐患。”

  胡文赞的处世哲学在这句话中体现无遗。到了晚年,胡文赞承袭其兄胡文质的堂号,引取《易经》序卦传辞“履而泰然后安”的意思,亲自署名其堂号为“履安”。胡文赞的世交雒阳镏半斋名士师邵先生曾经为履安堂作过一篇堂记。潜斋公季子也命其堂号为“履恒”。由此胡关的后代后分为履泰堂、履安堂、履恒堂3派。履安堂的堂祖胡文赞生有5子:胡澹庵、胡慎庵、胡简庵、胡炳文、胡艾庵。胡澹庵名正文,字理民,他从小潜心于诗书。当学业初有成就之时,他见父亲为了操持家业,不辞辛劳,不忍袖手旁观,于是放弃学业,帮助父亲维持家业,直至家境逐渐丰裕。因为自己的学业半途而废,所以他对其弟胡艾庵寄予厚望,对弟的学业鼎力相助。胡艾庵因此能够专心于学业,得补博士弟子员,在乡试中名列前茅,贡人太学。履安堂派也因为这5公又分为5派:澹庵公派、慎庵公派、简庵公派、炳文公派、艾庵公派。

    胡豫字士怿行德二,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曾经为他写过赞文。胡豫生有6子:胡孝、胡友、胡睦、胡因、胡任、胡恤。胡友生有3子:长子胡遂化、次子胡遂良、三子胡遂昌。兄弟3人皆温文尔雅,以礼待人。兄弟之间骨肉情深,亲密无间。胡氏一门其乐融融,乡人作客胡家,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胡遂化生有3子:长子胡可谓、次子胡可观、三子胡可群。胡可谓晚号清涟道人,他著信乡里,寄兴田园,时人称他有陶渊明的遗风。他与二弟覆仁蹈义,童叟无欺,在乡里享有很高的威望。至此张川胡氏子孙在乡里积善行德,但是胡氏子弟中还没有出类拔萃、跻身仕途的杰出人物。然而到7世孙胡艾公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他由郡庠生拔贡,保送人京,虽然功亏一篑,未能就此踏人仕途,但是张川胡氏的科举实由此发端。此后,张川胡氏子孙人文蔚起,登科进士者层层相继,代不乏人,成为山阴的名门望族。

摘自:王廷洽著 《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6-20 07:0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6-20
胡南山:浙江胡氏族源族居调查纪行(二) 2007年5月
胡南山:浙江胡氏族源族居调查纪行(二)2007年5月

第十二站:浙江省绍兴县皋埠镇后堡村

        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从绍兴县志上查到,绍兴胡氏主要有五个分布点,文字介绍最多的就是在这个皋埠镇的后堡村。我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最重要的资料,于是我选择了后堡村。绍兴这里我来过多次,但象这样深入到乡村去了解情况还是第一次。从繁华市区开出的公交车可以直接开到终点站后堡村,这为我节省了不少精力。进村去仍然是先找村委会,可巧的是村干部们正在看我从上海写来的采访联系信。来意非常明确,于是村支书徐首雄马上找来了村里负责族务的宗亲胡念慈老人。要说族务倒也没有什么可做的,整个村子和附近几个村子胡姓居多,但从没修过族谱,也没有族谱,据说原来是有一套族谱的,收藏者在文化大革命中自身难保就把族谱给烧掉了。这个村子的经济发展情况不是很好,没有村镇企业当然也很难改变村里的经济面貌。但这个村子里有一座乾隆年间修建的胡氏宗祠,在抗日战争年代,因为在此地牺牲了好几位抗日英雄,现在被县里批复重新改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平时紧锁大门,如果来了参观者就从书记这里拿钥匙开门,今天徐书记亲自陪我到宗祠参观拍照。在网上搜索后堡村,出来的结果基本上都与此内容有关。据念慈老人介绍,后堡胡氏是从绍兴张溇分迁过来的,更久远的祖先是从浙江永康迁来绍兴的,所以说他们要算胡则大帝的后代子孙。要了解更多情况,他们建议我到绍兴县华舍镇张溇村去,虽然他们知道自己这里是从张溇分迁而来,但从来没有联修过宗谱,就象两个远房兄弟一样,虽然知道是一个祖先,从来就没有来往过。

第十三站:浙江省绍兴县华舍镇张溇村

        从后堡村到张溇村,从绍兴东边到西边,公交车换了三部,用了大约两个小时,也难怪他们从来不来往。

        可以想象肩背沉重的电脑包顶着烈日步行三五里路是个什么滋味。找到张溇村村委会依然是铁将军把门,门人说等到下午两点种以后才有人来上班。看着墙上贴着的村委会成员名单,胡姓占了四分之三,我知道这就对了,又是一个胡姓大村庄。这个村子好象是以纺织织造业为主,一座座新厂房拔地而起,新办公大楼气度不凡,远超一般乡镇政府大楼。村里以外来务工者居多,问了很多人都说不知道此事,就在我已经是万念俱灰时,一位小型超市女老板给我指点迷津:你去问一下村里的俞老师,他虽然不姓胡,但他知道的挺多的。当我敲开俞老师家门的时候,幸运之神降临了。俞昌泰老师今年65岁,虽不姓胡,但他曾是张溇村文化站的站长,是个研究绍兴地方文化的专家,从他的外貌气质和谈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知识份子,家里有笔记本电脑可以上网,自己又有多篇论文发表,而且还是绍兴县谱碟研究会的会员。这是又一位可能与我长期交往的长者朋友了。我的来意既明,俞老师滔滔不绝地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华舍张溇村的历史、张溇胡氏的迁徙过程,民间传说、名人掌故对我娓娓道来,好在我的录音笔充足了电池,将他所讲的内容全部录下,带回去再做整理。

        俞老师对我说,张溇就是张川,最早的张溇是一个小水湾,后来和其他河流连通后就变成了“川”,但现在地名还叫张溇。我一下就兴奋起来,因为在《中华胡姓卷》里有山阴张川胡氏族谱的介绍,以前因为不知道张川在绍兴何方,所以也没有去注意里面的内容。我立即从电脑里调出相关资料,这下才恍然大悟。我今天来到的地方,正是绍兴县(过去叫山阴)胡氏的一个重要族居地,就象昨天去过的上虞长者山胡氏聚居地一样重要。“张溇乃至华舍目前都没有胡氏族谱”,俞老师非常肯定地对我说,“因为我在华舍镇从事了几十年的地方文化工作,如果有谱的话我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看来,目前上海图书馆保存的那套《山阴张川胡氏宗谱》可能是唯一一套了。以后我要花点时间到上图去见识一下。

        张川胡氏为山阴的巨族大姓,他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唐金紫光禄大夫胡榘,在永嘉绵延数世之后,胡榘的后代下传至宋真宗时的胡宜。胡宜迁居诸暨开元上墅里,成为诸暨胡氏的始迁之祖。九代以后胡九成字来仪,晚号农隐老人。他颇有祖风,喜好山水。宋理宗淳祜年间,他迁居山清水秀的山阴旌善乡张川里,成为山阴张川胡氏的始迁之祖。当地有一个隐居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张翁,他见胡九成气宇不凡,将爱女相嫁,招他为东床快婿。于是胡九成在张川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成为张川胡氏的始迁之祖。后来张川胡氏析派繁多,大都迁到附近的地区,上午去调查过的后堡村胡氏也是从这里分迁出去的。

        俞老师送给我一本《张川庙会文化》小册子,对于了解张川会有更多的帮助。由于我急于赶到杭州回上海,他又陪我在张溇村参观一些原来的豪门大宅,这里称为台门,一座座临河沿而建的台门深宅现在已经只剩下些许残留痕迹,没有办法完整保存下来。听着他在当年胡姓大宅前的介绍,我也只能凭着想象把已变成学校的校门摄入相机,在脑海里再将它们复原成台门。这里确实是以纺织为主业,村里有二十多家纺织企业,村长同时也是纺织公司的董事长,很可惜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是很想去询问一下在乡村经济日益发达的同时,他们有没有想过把百年未修的张川胡氏族谱再重修一下,让全国胡氏同宗都知道浙江山阴张川胡氏家族辉煌的过去和现在。

原载: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238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6-20 07:0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6-20
南山看谱  27   浙江永康胡氏北迁初探
南山看谱 27 浙江永康胡氏北迁初探

        前几天在QQ上与益明宗亲讨论永康胡氏情况,有不少收获要及时记下来以免遗忘。益明宗亲对永康胡氏彭公派系颇有研究,已经整理出相当一部分世系详情,提前发送给我了。

        关于永康胡氏北迁问题,最早我是在绍兴县的厚堡村发现的。那里的宗亲告诉我,他们是胡则大帝的后裔,是从永康迁来的。今年我去义乌、诸暨和萧山访问后,综合各地族谱记载,以及去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永康胡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由浙江中部向北部迁徙,形成了目前义乌、浦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胡姓很多与永康胡氏有关的现状。但是由于资料匮乏,对于早期迁徙的过程,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浙江中部胡氏是以三国时胡综、东晋胡凤为先祖的国内著名胡氏支系。这一支系又分成三个主要支派:以永康胡库为中心的彭公系和以东阳东南湖为主的神公系和另一个以胡文质为先祖的龙山系(这种划分是否准确值得讨论)。构成了浙江中部胡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永康、东阳外,周边县市的胡姓宗亲也大多数都是同宗不同支。在同治年间曾共同修建了永康龙山胡氏宗祠,共有57个支派出资参与,规模巨大。近年来,凡是该族中重要的祭祀活动,各个支派均会派人参加。但是在相隔较远的地区,这种联系已经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永康胡氏在周边地区的迁徙历史,对理清本支宗亲血脉渊源显得尤为必要。

        下面是永康胡氏周边地区有关族源的记载:

        《库川胡氏宗谱》记载:彭公有三子:廷讦、廷许、廷评(这三兄弟的名字很容易搞混淆)。其中廷评这支就是著名的胡则大帝的先祖,绝大多数永康胡氏都是属于这一支。廷讦一支目前在东阳,人数不多。与永康北上胡氏有关的是二子廷许这一支(益明宗亲观点)。世系为:廷许--承夏--荣观--仲文。其中廷许为“太常寺太祝,知越州府事,卜居暨阳上金(即现在浙江诸暨市上金村)”。承夏为东邑(即东阳)路西派始祖,仲文是个重要人物:越州教授,东邑路西派祖。我想起来,在《中华姓氏谱--胡姓卷》里介绍南岑胡氏宗谱时出现过这个人物。

        根据《南岑胡氏宗谱》(南岑即今浙江东阳大路、南午岭一带)记载:胡廷许迁居暨阳上金。然而,上金也非胡氏久留之地。胡廷许下传7世至胡仲文,当时他担任越州教授,于是胡家又迁居于越州拜王桥。这里和库川谱略有不同,仲文为廷许下7世,不是4世。所以我认为两谱各具独立性,如果库川谱抄自南岑谱,那就应该和南岑谱保持一致记载为7世。从这两谱记载上看都认为确有仲文此人,他担任过“越州教授”,也就是说在绍兴居住过。

        《暨阳上金胡氏族谱》,我去上海图书馆查看过该谱。但很失望,有关远祖记载语焉不详,看不出有价值的地方。“演,唐代自永康县迁居暨阳县(今诸暨市)上金村(今赵家镇上京村)”,这与库川谱上记载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对暨阳上金胡氏的调查可以说是调查永康胡氏北迁的重要环节,还好,在浙江萧山竹桥胡氏的族谱上录有几篇来自暨阳的重要序文。

        《萧山竹桥胡氏族谱》载南宋暨阳谱序:“胡之受姓始于虞思,蔓延天下,谱则未暇考据,而独断于东阳及今凡八世,是信谱也”。“谱则自东阳志,迁于暨阳。逮志八世迁于张川、汤溪;又志九世迁往嵊县走马冈江,南华亭县......",这篇序为南宋咸淳十年庐陵文天祥撰,是比较早的一篇暨阳谱序。还有一篇作于明洪武年间的暨阳谱序是这样记载的:“吾先世自宣义公由婺之永康求居越之暨阳上墅里今为美仁里焉,今凡十有一世......”,而明永乐年间的第三篇暨阳谱序则又有下面的说明:“吾祖宣义公自婺之永康迁居,于是遂为暨阳始迁之祖,子若孙十有四世矣,宣义而上远无所稽,以谱牒之不存也,然吾叔父师善翁常言,永康之派出于东阳胡仓塘......"《萧山竹桥胡氏族谱》记载“吾祖隐圃公,宣义郎时中公之十二世孙也”,还是益明宗亲看谱仔细,他告诉了我这个“时中”公是谁:

        再回到《南岑胡氏宗谱》:胡仲文下传7世至胡邦伸、胡邦伯、胡邦佐、胡邦杰、胡邦供5人,胡邦供在宋徽宗宣和年间,金兵南侵之际,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栖身于东阳南岑。然而此后胡邦供的后代依旧迁居不一,胡邦供的孙子胡时中、胡复中重回越州居住。但我看这里出现的胡时中与宣义郎时中公,从历史年代上分析很难确定是同一人。从彭公(五代)之子廷许到宣义时中公究竟有多少代,现在仍是一个迷,所有的谱记载都是互相矛盾,不足为信。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千年过去,这几个地方的族谱都不敢轻易下结论的原因。

        纵观这几种谱的记载,依稀可见的是这样一个模糊的轮廓:彭公发源于永康(葬连枝村后山上),其后代子孙有任越州教授者,在今绍兴、诸暨、嵊县一带繁衍,后因战争动乱迁回东阳定居,而后又有子孙从东阳重返绍兴、诸暨、萧山。形成了目前这些地区胡氏认永康为祖源的传说。几经北上南下,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迁徙路线了。

        在这些迁徙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彭公的后代,北宋兵部侍郎胡则死后葬在杭州龙井,永康后人前去扫墓祭拜途中择地留居下来,如义乌的苏溪胡氏一支(包括上胡、原浦江现诸暨塘坞等地胡氏都是胡则的正宗嫡裔),这也构成永康胡氏北迁的一个组成部分。浙江永康胡氏是国内著名的胡姓支派之一,除了北迁外,浙江东南部永嘉(温州)也是一个主要的迁移方向。目前尚未看到有关永康胡氏分布的研究资料,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关注,共同探讨其中奥秘。

南山  2008.07.10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w.hszqw.com.cn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6-20
南山宗亲,

谢谢您的肯定和支持。正如您指出的大幕己拉开,坚冰已经打破,后面还有更艰巨的任务。我会向您请教一些修宗谱的基本问题,然后列出一些提纲,准备下一歩的行动计划。

由于我第一次通过网站给您回信,不清楚您是否能够收到此邮件,也不清楚多少人能够看到此邮件,所以暂时搁笔。盼复。

安东宗亲于申 2014年6月20日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6-20 19:2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6-20
祝贺安东宗亲寻亲成功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6-24
祝贺安东宗亲寻亲成功
誉满天下时,损满天下,四人帮也要垮台了。多么可怜的老人帮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6-24
感谢信
南山宗亲- 这是我发给交大二医档案馆的感谢信。供参考。

Sent from my iPhone

Begin forwarded message:


尊敬的刘軍馆长:

十分感谢过去几个月您和小江的全力支持。这次我在您们的帮助下成功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家谱。实属不易。正是由于您的坚持派出小江不辞夏日辛苦,亲自陪同我找到上图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顾雅芳女士,由她出面主持查阅,在工作人员沈思越的一起努力下,一举成功地找到了我们这支胡氏家谱。也园满了我门全家三代人的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查谱工作中, 交大二医档案馆的原始资料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我祖父三兄弟:胡廷黻、胡廷玉和胡廷珍,他们虽然都就读震旦大学,但是他们在震旦时用的名字并不是家谱中的正式名字,(家谱中的名字是胡诚冕、胡诚預、胡诚炳)而是用的学名或者是号名。这些学名在家谱中并不出现,因此带来我初期几个月查谱中的极大困难。好在您们又及时提供了,在学生登记册及震旦同学会登记中我祖父上一辈,他们父亲的名字和地址。这使我在柳暗花明中看到了又一村。但是疑惑的地方又出现了,即我二位祖父弟弟胡廷玉和胡廷珍在震旦学生登记表格中填写的他们父亲的名字是不同的:他们分别是胡推生和胡毓才。

说到这儿我不得不提及研究所 顾雅芳女士的经验和敏锐。她很快就指出这二个人名字很可能就是同一亇人。一亇用名,一个是用字。她指出这种情况在民國时代是很普遍的。于是她很快地要求图书馆家谱阅览室中工作人员沈思越先生,先查看胡推生,找不到,怎么办?马上再找胡毓才。奇迹就这么发生了。一下子在胡道南光绪31年修编的张川胡氏家谱中,第三册,第廿四世中就呈现出许多毓字辈的名字,很快在171頁中跳出了胡毓才的名字,并且毓才的字号是挻生与震旦记录的胡推生是非常近似。令人振奋的是毓才的儿子中有个名叫诚冕的,他的字是冠廷,与我震旦大学的祖父胡廷黻(字冠廷)相吻合。另外我祖父的震旦弟弟胡廷玉(字笠塘)与家谱中诚冕的弟弟胡诚預(字立塘)也吻合。至此我这支胡氏后代与上图档案馆所保存的1905年光绪31年胡道南修的张川胡氏宗谱是一致的。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张川胡氏是极重要的一支胡氏家族。后代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但是过去整整110年没有后代出面修过谱。造成了家谱断代。不知是否能够从我这个案例中有个契机,把这百年断层给补上。本周我会亲赴张川(又名张溇)实地考查,希望能够有所收获。届时有好消息再向您们大家汇报。

刘馆长-就拜托您向您的领导及上图领导汇报此事,给顾女士,江女士,沈生生,及您,在适当时候进行表扬,并转达我对大家由衷的感谢。

另外我亦会通过胡氏宗亲网站总版主胡南山先生,将我寻根寻祖寻家谱的故事叙述给全国胡氏宗亲们。相信他们也和我一样会十分感谢您们对我的支持。

祝福大家夏安
胡安东 2014年6月23日于申



附:上海交大医学院档案馆刘军馆长邮件

胡先生:
      您好!
      祝贺您成功找到家谱,非常为您和您的家族感到高兴。家族遗留下来的族谱,在您手上得以延续,实在是一件幸事,您的执著和努力得到了回报。通过这件事,我也深深的感到,完好地保存档案史料是多么重要。其实,完好地保存史料,不仅是保存历史,更重要的是起到发扬和传承的作用。
      恭喜!恭喜!祝贺! 祝贺!
                                                                                                
                                           上海交大医学院档案馆  刘军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7-01
张溇史话----俞昌泰
张溇史话
俞昌泰

        张溇,别名张川,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华舍街道东部。过去,这是指东起云梯(俗称元宝)桥西至公安桥长约近千公尺的横江两岸的一个大村庄。南宋时,称山阴县旌善乡张川里,1949年前属禹会乡,1950年后设张溇村,1966年后属华舍公社立新大队,1980年前后恢复张溇村村名,2002年与邻近三个小村合并成一个张溇村。并村后胡、周、俞、谭、董为大姓。

        古代,张溇的地理位置在柯水与西小江交汇处偏南约500公尺的地方,这是一块低洼易受西小江水患的蛮荒之地,自南宋赵彦倓(1154—1218)太守发动民工筑成西小江江塘之后,西小江漫流和钱塘潮侵袭的水患基本解决,张溇一带古代居民才得以安生,并陆续繁衍生息。据传,张溇早有白、杜,张等姓居住,南宋淳佑(1241—1252)年间,诸暨人胡九成被张姓招为女婿,他就成为张溇胡姓的始迁祖。

        到明朝中后期,张溇村胡文静、胡方山等人先后考中进士,胡文静曾任光禄寺少卿,赠都御史。明嘉靖年间,胡方山(字向山)与安昌白洋人朱簦、朱篪兄弟,华舍西庄人黄涂峰等四位致仕官员,自称“山阴四皓”,结成诗社,以赋诗饮酒度日,《绍兴市志》对此有记载。至清代,胡姓人考中进士、举人的更多,树立旗杆三十多对,因此当地有“张溇旗杆多,后马师爷多”的俗谚。主要代表人物有胡昇猷、胡天游、胡潮、胡薇元、胡道南等。胡昇猷曾任大理寺少卿、刑部尚书,他的府邸前左侧曾有石牌坊一座,残留部分一直保存到本世纪初。胡天游是乾隆时期有名的文学家。胡薇元寄籍河北大兴,1877年中丁丑科三甲进士,外放四川为官,曾执掌嘉定九峰书院,诗文能手,著作颇丰,他是胡文静的后裔,其父祖也在乾隆朝为官。胡潮曾考中乡试“经魁”,外放为知县,回乡后善举很多,是清嘉庆时县内著名的慈善家。胡道南乡试中式,曾任长兴教谕,回乡后热心教育事业,与蔡元培是至友,清末民初在绍兴也是个有名的人物。

        村里曾有胡大宗祠一座,祠南的银杏树已有600余年树龄。祠共三进,中进大厅船篷轩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厅内挂满“尚书”“翰林”“进士”之类的匾额,气势恢宏,轩敞高大,走马楼直连后厅,厅里供奉列祖列宗神主,上世纪50年代改建为张楼小学后,旧貌荡然无存。张溇小学原为胡姓私塾,校址在祠堂西面的义仓内,1906年改称曙光小学,教育质量堪称县内一流。上世纪七十年代,张溇小学发展成为华舍中学。

        村东的云梯桥始建于明代万历丙午(1606)年,因石桥像一只底朝上的银元宝,所以俗称“元宝桥”。由于它的造型独特,南北桥坡的台阶弯弯绕绕地转了两个向,本世纪初被立为“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桥东南约三四百公尺紧靠古柯水的地方,有一座土地庙(俗称张溇庙),庙内供奉南宋抗金义士张溇人杜万春为土地神。该庙颇具规模,前后三进,后进船篷轩雕梁涂金,独具匠心。庙南是演《社戏》的万春戏台,戏台背后有一座横跨古柯水13孔石制长桥,桥东数十米处有一石质碑亭,据传,碑文记载了杜万春抗金的事迹。由于桥西是戏台,桥东是碑亭,中间长桥横卧,乡人即以龙头、龙尾和龙身比如这一独特的景色。上世纪50年代前张溇庙为禹会乡乡政府所在地,后来改为制扇厂,如今改建为“张川禅寺”,规模更比以前扩大。

        张溇横江一带老台门颇多,比较有名的有“宪台台门”、“尚义堂台门”、“四九房台门”、“老全记台门”、“新全记台门”等。最有名气的数弄底巷牌里的“少卿公台门”。据传,台门由绍兴知府督造,前有牌坊,后有花园,中有饮酒厅。太平军到绍兴后,一把大火不但烧掉了少卿府的极大部分,就连稍南一点地方的董家大院也被太平军顺手付之一炬。

        张溇曾经是丝绸业起步很早的村子,俗传“先有张溇,后有华舍”。从张溇横江一带残存的古迹看,这里曾是一个集市,有银楼、轿店、药铺、米店、柴行、砖瓦石灰店、木材行、水作坊(做豆制品)、茶馆、水果店以及染坊,等等。笔者小时候曾亲眼目睹过这些店家残存的招牌字和店面房。大约在清末,集市和绸市全迁到华舍去了,华舍才形成绸市,因此便有了“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说。但张溇直至上世纪40年代末,织绸的机坊户依旧不少。

        昔时,张溇人曾以“张川老龙”为自豪。清代某年杭州大火,张溇人眼见西北方向火光冲天,尽义务的龙兵(由本村人组成)们便摇船(有10余名浆手)出发,起初以为路并不远,谁知一路过去,不见火源,船到西兴,他们原可以在“只保(绍兴)一方”平安的借口下打道回府,但是看到钱江对岸火光实在太大,考虑到受灾的百姓,因此就抛弃小船过大江的危险,不顾一切地拖坝摇过钱塘江,对杭州市民施以援手。天明火灭,一般人马早已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众人一查身上,匆忙中全没带钱,因此就以“龙旗”和“号衣”去典当,想买点充饥的食物。这样的义举和窘境,被现场指挥救火的抚台知道了,他不但当场表彰了他们(事后赠送锦旗),还犒赏了一些银两。这个故事,笔者在儿时听曙光小学的同学们讲过好多遍,至今记忆犹新。可见过去农村义务消防队在民间的口碑极佳,张溇附近一带的救火龙船也非常之多。

        张溇一直与邻近的后周、富连溇、塘下坞等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2002年又与相邻的华东(又称中岸潭、东岸谭)、民生(含大池头、潭底、桥头等自然村)、官华(又称光华溇)等三个行政村组成一个大的行政村,村委就设在原潭底和塘下坞之间南面一点的地方,与新建的张溇小区为邻。张溇村已于2011年和2013年,分两期进行了拆迁,一个昔日名闻遐迩的村落,如今只剩下“张溇”一词还镶嵌在小区大门的上方。岁月沧桑,乡情难遣。正如地名 “张川”虽然被 “张溇”所取代,但元宝桥、银杏树、张川庙这些代表了悠久乡土文化的元素依然存在,吸引着众多张溇籍的海内外游子为寻根访祖,纷至沓来。

本文作者:俞昌泰(张溇村文化站站长、绍兴县谱碟研究会会员)

2014.06.27  收到邮件


本文作者俞昌泰(右)与胡安东合影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7-14 22:3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7-01
长太息兮胡天游----俞昌泰
长太息兮胡天游
俞昌泰

        胡天游(1696—1758)清代文学家。一名騤,字稚威,号云持,一度改姓方,浙江山阴(现绍兴市柯桥区)华舍张溇村人。雍正己酉(1729年)副贡,乾隆丙辰(1736)举博学宏词,补试因病作罢:己巳(1749)举经学,又因病再罢,后客死山西。胡天游善作骈体文。代表作有《大夫文种庙铭》、《逊国名臣赞序》、《柯西石宕记》等。诗学韩愈、孟郊,奇情逸藻,才学相济。五古《烈女李三行》,长达625韵,堪称名篇。

        天游少有异才,母杜氏口授《昭明文选》,即能成诵,有神童之誉。及长,天姿英朗,博览群书。因家贫,成年后即在会稽王府(皇甫)庄做塾师。时制艺名师徐庭槐同馆庄中,一日,至其处,值天游外出,阅案上书皆陆离古籍,以为故作高深以掩其浅陋。异日往复晤,听其言,叩其学,乃大奇之。雍正六年(1728)县试得冠军。明年乡试,举副榜。乾隆元年(1736),礼部尚书任兰枝荐举博学鸿词。是冬至京,大学士鄂尔泰见之,以其貌陋,意轻之,及探学问,天游口汩汩如倾海。鄂大惊,谓是科必得天游以荣馆阁。确实,天游其貌不扬,面黑有痘瘢,双目斗鸡,身材矮小。然胸中睥睨一切,气雄万夫,自比管仲、乐毅。二年七月殿试,鼻血不止,污试卷,乃报罢。时四方文士云集京师,每稠人广坐,天游辄授笔数千言,落纸如飞,纵横奥博,观者为之叹服。三年复试,置乙榜。六年,《大清一统志》成,鄂尔泰命天游作进书表,挥洒立就,叹为奇才。十年三月二日,仿兰亭修禊故事,集海内知名人士马荣祖等15人,修禊于陶然亭。不久,鄂尔泰、任兰枝相继卒,天游无所依,赁居陋巷,四方求文者挟金币接踵而至。而天游性豪,歌呼宴客,所得立尽。公卿欲致之门下,概谢之。十四年,大学士史贻直荐充三礼馆簒修。及《三礼义疏》成,授直隶州同知,客游山西,依侍郎田懋。蒲州守周景柱聘修《蒲州府志》,志成,周邀天游及属下数人同游五姓湖,并请牛运震作《游五姓湖记》,文中记述了同游者的姓名,此文被毛泽东看到后,感叹“篇中人物,皆一时之豪”。二十三年正月,天游病重,友人太原守前去探病,他问朋友说:“下辈子再生人间,我是做南人?还是北人?”朋友哭着说:“南人归南。”他答:“好。”遂气绝。天游老而未能返乡,总因毕生未仕而穷困潦倒之故。如此俊杰,凄凉离世,岂不令人惋惜?

        在科举道路上,胡天游步履蹒跚,屡遭踬仆。其一因他自幼体弱多病,每逢临场考试,皆为鼻衄所困;二来与其秉性耿直,不肯阿谀权贵有关。据载,十六年他再荐经学科,又为一个大官所阻。当时,乾隆于殿上问:“今年经学中胡天游何如?”大学士史贻直回答说:“宿学有名”。乾隆又问:“得毋奔竞否?”史摇头:“以臣所闻,太刚太自爱”。乾隆默然,此后荐举亦无人敢再言矣。事实上,天游对想罗他于门下的人均不搭理,造成了自己孤独的局面,终于三中乙榜,毕生未举。他看不起死读书的腐儒,曾说:“博学强记,自足夸人。然是要死的学问,不如我不死的学问……一肚皮书,而全无撰述,则身死其书亦死”。同时的全祖望、方苞等人就对天游了无好感。甚至有人说他“终生晦气,如影相随”。但是,他在京结识的后来成为第一知己的郑板桥却说他“旷世奇才,世不恒有”。大名鼎鼎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独心折于山阴胡天游稚威”,并赞他“骈体文直掩徐、庾;散行耻言宋代,一以唐人为归;诗学韩、孟,过于涩拗”。并称他为之师。

        胡天游十分热爱家乡,这从其临终前对“南人归南”的遗愿中可以看出。生前,他游览了禹陵、宋六陵、蜀阜寺、柯岩石宕、鉴湖柳姑庙等本县胜迹,并留下著名的诸如《窆石行》、《晓行》、《蜀阜寺观吴大帝战鼓歌》、《柯西石宕记》、《湖桑埭柳姑庙弦曲》等名作,为时人所称道。当年脍炙人口的《晓行》写道:“梦阑莺唤穆陵西,驿吏催时雨拂衣。行客落花心事别,无端俱趁晓风飞。”他还与同里好友周大枢等结成《江东诗社》,为活跃越地诗坛留下不朽诗篇。

        出于对乡贤的敬慕,十余年前,笔者访问了张溇村的耄耋老人,其中俩位还能对我说出当年天游的一些轶事。其中一位长者说:“胡天游是宪台台门内的人,因为殿试时鼻血不止而没有考上,这是祖上不积德的缘故。”另一位则说:“他才学超凡,皇上赞他为两脚书橱,只因为不肯捧大佬(意为奉承权贵),大佬到他家来也闭门不见,所以一生不得志。”虽然,“不积德”的说法未免刻薄,但一个人会受到祖先和家庭的种种影响,这是无法否认的。不愿结交权贵的传说,基本符合他“性耿直孤傲,不求人知”的个性。

        在他生前或死后,《清禆类钞》、《词科掌录》、《石笥山房文集序》、《随园诗话》、《潍县署中寄胡天游》等等名家著作,都肯定了他一生中杰出的成就。杭世骏称他“藻耀高翔,才名为词科第一”;朱仕琇在《胡天游传》中借御史万年茂的话,目之为“浙江一人”。郑板桥在与友人的信中说他“若山阴胡天游与袁枚,均旷代奇才也……百年中得一人已难,今圣朝乃并世有二,非盛世不可得……”。

        胡天游一生著述颇丰,有《石笥山房文集》、《石笥山房诗集》、《蒲州府志》、《春秋夏正》、《云持居士集》等。《清史稿》有传。

本文作者:俞昌泰(张溇村文化站站长、绍兴县谱碟研究会会员)

2014.06.27  收到邮件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