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997阅读
  • 1回复

皖桐安定郡胡氏孝义堂简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5-02-12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1-10-01) —
                                                     皖桐安定郡胡氏孝义堂简
                          安徽桐城   胡劲松

                                                                                                   篇一:始祖胡公满
  关于胡姓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主要归纳于以下四种: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为他姓改胡姓。少数民族胡姓。我安定郡孝义堂胡氏源头归属于第一种。
  据史家之言和胡氏宗谱记载,我胡姓始祖胡公满亦称陈胡公,黄帝42世孙、舜帝33世孙,出生年不详,史家说法不一(按:我孝义堂胡氏宗谱记载满公出生年是商帝乙36年。按最新《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来分析,满公应生于帝乙五年,即公元前1097年,薨于周成王九年即公元前1027年,享年71岁,方符合他的谥号“胡”),妫姓,[按:妫是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舜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史载舜帝后裔共有陈、胡、虞、姚、袁、田、孙、王、陆、车十姓,总人数2.6亿,现分布在世界各地。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舜当天子之前,尧将其两女--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让其居于妫河边(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入黄河),从此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姓,妫姓为黄帝支系有虞氏的后裔,现已消失],名满,字少汤,西周至春秋时代诸侯国陈国的开国君主。传说其母夜梦明月一轮坠于怀抱, 光辉满室,遂有孕而生,故赐名“满”。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大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予王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用以怀柔安抚,以示正统(按:周封三朝一说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一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史称“三恪”。“恪”,尊敬之意。后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因妫满的父亲阏父制陶技艺极为精湛,官拜陶正(主管制造陶器的官职),深得周文王 、周武王两代君主的器重欢心,且妫满又是三皇五帝之一舜帝三十三代世孙,为舜裔的嫡脉,因此备以三恪,荣为侯爵,受封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其时辖地在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在宛丘),建诸侯国,国号陈。妫满自幼聪明,年长后贤明通达,品德高尚,才识过人 ,而且还是圣君之后,故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他为妻(历史上一说是周文王的女婿),堪称驸马爷之始。
  妫满在陈地建国为陈雄才大略,修筑陈城以抵御外患入侵;抗治洪水,兴治陶业,实行一系列的富民强国政策;并以周朝的礼义德行教化百姓,使陈国成为礼仪之邦;同时选贤任能,扬善惩恶,励精图治,复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强盛起来,雄立于十二大诸侯国之林(按:史载陈国自公元前1045年胡公满建国,至公元前479年湣公亡国,前后经历了20世,共25代君王,历时566年)。周成王九年,满薨(按:满公的出生年史家说法不一,但薨于周成王九年史家基本均认可。《左传》、《史记•陈杞世家》都提到过胡公,但却没有生卒资料记载,胡氏各家谱牒记载的也是众说纷纭、大相径庭),葬于今河南淮阳县柳湖旁(现称龙湖),墓室就建在水下,据史书记载,胡公墓是用铁汁烧铸而成,又称陈胡公铁墓,现存的陵墓,是1995年用像铁一样的灰褐色砖墙砌成的。淮阳城东南隅湖中三官庙村西头,有清乾隆年间改建的陈胡公祠。胡公满死后谥号“胡公”。( 按:公是爵位,“胡”是谥号,据《逸周书•谥法解》“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胡”即是年老高寿的意思。也就是说,妫满年高寿长,人乐其寿,故以其寿而谥之曰“胡”),后满公子孙以谥号为姓。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上说:“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系出妫姓。”汉代的《世本》一书也有 “周武王封虞满于陈,谥胡公,因氏”。
关于胡姓立姓之始,遍查古代姓氏书籍,难以考究。民间野史说法是公元前479年陈国最后一位国君也就是胡公满的20世孙湣公(又叫闵公)亡国后,其子衍公,自陈州逃难至阳武户镛乡(今河南南考县境)落籍繁衍,生子二,长琏,次玙。琏公为避株连改以国为姓即陈,支分别派,成为陈姓始祖之一。玙公保身立节,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从此时起,同胞兄弟分为胡、陈两姓。我孝义堂胡氏宗谱记载是胡公满子丹,仕周成王时,任职司空,以胡公谥号为氏,姓胡。笔者认为胡姓立姓应始于胡公满的儿子或者孙子,天子敕封是对个人、宗族最大的荣誉,胡姓以谥号为姓,既体显出对周天子的忠诚,也体现出陈国的社会地位,这利国利己的立姓之事不可能在陈国亡国以后出现,这有违常理。胡公满的20世孙陈湣公亡国后,后裔为了逃避杀戮,不敢姓原姓,才可能以原国名为姓。以此可以判断,陈、胡两姓同出一源(按:另有一说妫满封地陈国后,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得氏始祖,陈氏从此开始),故又有“天下胡陈是一家”之说。现在胡、陈两姓都尊满公为得姓始祖称之“胡公满”、“陈胡公满”( 按:我安定郡胡氏孝义堂尊胡公满父阏父为始祖,胡公满为二世祖)。胡公满是黄帝42世孙、舜帝33世孙,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

                                                                                         篇二:安定郡及胡氏安定郡风云人物
  西汉初年,由于外族入侵,为巩固边防,西汉王朝实行“屯田戍卫制”,以长期固守边疆。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至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7年)大规模从中原迁徙兵民到边疆(据史载有六十万人,当时全国人口2000多万人),胡氏也随之外迁。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又南迁入湖北(古荆州)、江西。其中迁入甘肃安定的胡氏在后汉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生的主要来源。迄于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渐已形成郡望。
  “郡”是中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相当于今地区。“望”,威望,有相当的威望。“郡望”是指一个地方中的名门望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早期祖宗发祥之地的标记,也是其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郡望是本姓氏最初繁衍之地,最初的根,它记录了本姓的发展、繁衍、播迁过程,是姓氏的“籍贯”所在,是“寻根”最不可缺的部分之一。“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郡望是谓后世之仰望也!
  一般而言,一个姓氏大致有一个至数个郡望。胡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中国姓氏人口排序位居第十三位),历史悠久,姓源多样,播迁广泛,故其郡望也甚多。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今甘肃东部泾川县及周边地区)、“新蔡郡”(今河南新蔡县)、“淮阳郡”(今河南淮阳)、“吉州郡”(今江西吉安市)等。在唐代以前,胡姓的郡望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郡胡氏声望最高。
  安定建郡于西汉武帝之时(汉时全国置三十六郡),郡府即现在甘肃庆阳地区西峰市,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于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庆阳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地。东汉时又移治临汉(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唐初称安定为泾州,不久复称安定郡,后又改称泾州。宋代称泾州为安定郡。这里是泾河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先祖很早就已在这块肥沃土地上耕垦生息。
  据古代文献记载,胡氏在安定出现很早,最早的胡姓人物是西汉的胡建。汉代有两个胡建,一为《汉书》卷69所载的胡建,字子孟,河东人,曾官军正丞、渭城令。一为汉应邵《风俗通义》卷五所载的胡建,字伊伯,汝南人。他先是在安定太守、司空虞放手下当掾吏,等到虞放逊位还家后,他被任命为安定郡主簿,后来当了安定太守。其“出门名户,占系陈国”。综上可见《姓纂》所说的胡建当为汝南胡伊伯,他是陈国的后裔,也是胡公满的后代,长期在安定做官,安定有胡自他开始。唐《元和姓纂》载:安定,汉有胡建始居焉。后汉有太尉胡广。魏有胡贞,封永宁亭侯。胡质,荆州刺史,封阳陵侯,子威,荆州刺史,封平春侯。由于胡贞、胡质、胡威封侯,安定胡氏显赫一时。至汉景帝时,胡公满廿一世孙胡计宁仕为都尉,因军功封车骑将军。在随后的七国之乱中拥护朝廷平息叛乱,后封安定郡王(按:此段故事即史载“因寇萧授裨将,征之有功,封车骑将军。后七国谋叛请击,封安定郡王。”),此乃胡氏安定郡郡名之启始。
  安定郡胡氏在历史上的名人有汉代的“六朝元老”胡广,清廉父子胡质、胡威等。胡广(公元91-172年),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南华容)人,东汉时期名臣。最初被举为孝廉,后参加殿试,由汉安帝亲自主持考试章奏获第一名,被拜为尚书郎。历任尚书仆射、汝南太守、大司农、司徒、太尉等职,因拥立汉桓帝,被封为安乐乡侯。胡广任职期间,“柔而不乱,文而有体,忠贞之性,忧公如家”,因此,在朝野享有很高的声望。当时曾被誉为:“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胡广博学多闻,史称“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被后世人们赞誉为“文典甚美”。还作诗、赋、铭等22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吏制度留下了宝贵资料。他在选举上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在梁冀专权时,他与黄琼一柔一刚,反对了梁冀专权的行为。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当他以八十二岁高龄逝世之际,汉灵帝亲自为他安排丧事,赐葬原陵,谥封为“文恭候”。满朝的文武官员都参加了他的丧礼。后来,在其灵旁还将胡广的画像悬挂于内阁,以表彰这位元老重臣的功绩。在整个东汉时期,只有极少数的名臣才能享此殊荣。《后汉书》评论胡广时说:“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胡广是汉代的“六朝元老”,历事安、顺、冲、质、桓、灵六帝,为官三十余年,名气响亮非常,史称“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现在,华容县留有胡广遗迹数处。《晋书》卷九十介绍三国及西晋初期的胡质、胡威父子二人皆以清廉著称于世。父胡质(?-250年),字文德,淮南寿春人(今安徽寿县),魏文帝时,官至东莞太守、荆州刺史,后加封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胡质在曹操当政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后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官居显耀。病逝,“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朝廷“赐其家钱谷”。 子胡威(?-280年),字伯虎,晋武帝时累官至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朝廷因其政绩突出,为官清廉,特追赐他为镇东将军,加封谥号为“烈”。 胡质、胡威父子为官廉洁,不以官位谋取个人好处,一地为官,就安定一方民生,对上级不正确的决策,敢于进谏,勇抒己见,在皇帝面前也敢提不同意见,十分正直,是古代社会不可多得的好官。他们当官,只想做事,不想谋私,所以,做起事来才堂堂正正。由此,我们再一次体会到:要做好官,首先要做好人,这是一个不可颠覆的真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最著名的安定郡胡氏家族是胡遵家族。胡遵(?-256年),安定临泾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被魏臣张既起用,223年随同司马懿平定匈奴叛乱,曾历任征东大将军,卫将军,车骑将军等重要职位,名震远近。他有六子,广、奋、烈、歧、传、世,都有出息,并知名于世,其中最杰出的是胡奋。胡奋(?―288年),字玄威,西晋将领、外戚。胡奋从小爱军事,颇具谋略之才。他生逢西晋时代,曾从晋宣帝攻伐辽东,因战功被封为夏阳子,累迁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后来镇守边关要地,政绩显著,升任左仆射,镇南大将军。泰始九年(公元273年),其女儿胡芳入选后宫,被晋武帝封为贵人,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太康九年(288年),胡奋去世,追赠车骑将军,谥号壮。南北朝时期,胡奋第六代胡国珍之女胡仙真成为北魏皇太后(按:北魏皇太后胡仙真,即史书上记载的胡充华,充华为妃嫔封号并非人名,出生于安定临泾今镇原县,是北魏司徒胡国珍之女,出生时间不详,是一个文物兼备的大美人。死于公元528年。曾临朝听政13年。临朝听政初期,颇有政绩。后大肆崇佛兴建寺、塔、石窟,荒淫无节制等,导致了武泰元年四月,将领尔朱荣兵变洛阳,将胡太后和幼主元钊沉人黄河溺死,另立元子攸即位,是为孝庄帝,又将文武大臣2000余人尽数杀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阴之变”。事变过后不久,北魏王朝便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胡太后死后被埋于双灵寺,孝武帝时,以皇后之礼重新殡葬,追谥灵皇后,或称宣武灵皇后。胡太后还有很高的文学才华,《中国文艺词典》把她列为中国女词人,其代表作品是《杨白华歌辞》: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飞,原衔杨花入窠里。这首词貌似淡水而实为醇酒,在中国文学史上常将作为北朝的代表作品加以介绍),生子元诩。元诩即位后为孝明帝,尊生母胡氏为皇太后,她临朝听政,权倾朝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郡胡氏位至将军、太守、刺史、三公九卿多达十余人,在其家族中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由此安定郡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为庞大的一支,名闻天下,有了“天下胡姓出安定”之说。
  唐宋时期,是安定郡胡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有诗人胡曾,宋有教育家胡瑗,经学家胡安国等人,无一不是功在传统文化,名垂千秋万世的了不起学者。唐代诗人胡曾,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胡曾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暴政权臣而著称,《唐才子传》称赞他“天分高爽,意度不凡”。胡曾以《咏史诗》著称,共150首,皆七绝。每首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南阳》咏诸葛亮躬耕,《东海》咏秦始皇求仙,《姑苏台》咏吴王夫差荒淫失国。另有《安定集》10卷,今佚。其事迹见《唐才子传》。宋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胡瑷(993-1059年,人称安定先生,又叫胡安定),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并且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于一身,开宋代理学先河,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至於胡安国(福建祟安人,1074--1138年,字康侯,号青山,学者敬为武夷先生。谥号文定,后世称胡文定公。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家,著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书。封宝文殿在学士、太子太师。关于胡安国的世系在《胡氏宗亲网论坛》及其他网络、博客上有所争议,其实胡安国世系也是出自安定郡,这不仅在清朝末年的《崇安胡氏族谱》中被明确记载,同时,在全国宗亲们的心中也是公认的常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经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其后,要不是有胡安国的矢志“抢救”(先后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把毕生的精力都灌注在这上面,其心血结晶则为所著的《春秋传》一书。),则今日呈现在后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就很可能两样了。胡安国“抢救”了《春秋三传》,对于整个中华文化而言,真可以说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于孔子庙,千秋万世供人瞻仰。
  五代梁时,安定郡胡氏出了一个有名的才子画家,叫胡翼,字鹏云。工画佛道人物,至于车马楼台,无施而不妙,很受著名驸马督尉赵岩的礼遇。曾临摹古今名笔,题为安定鹏云。有《秦楼》、《吴宫》、《洗马》、《回纹》、《盘车》等图传世。
  当代更是安定郡胡氏最鼎盛时期,原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胡 锦 涛都是世系安定郡。据徽州县志记载,胡 锦 涛始迁祖胡焱,以散骑常侍衔领兵镇守徽州,是胡奋之侄(有待进一步查证),质公五世孙(质公-威公-奕公-遵公-奋公)。据中华胡氏大典十二章载:江西华林胡氏始迁祖胡藩是质公12世孙,胡耀邦是藩公39世孙。胡藩公文武全才,辅佐宋武帝刘裕开国有功,封壮侯,显赫一时。胡藩公祖籍安定,由安定迁崇城(今河北威县),由崇城再迁安徽合肥,到胡藩时,又迁到豫章,再从豫章迁到江苏宿迁。胡藩公封侯以后,赐土南昌,所以史书上说胡藩公是南昌人。胡藩公喜华林山水之美,老而归隐华林,逝世后就葬于华林。他有60个儿子,枝繁叶茂,形成了庞大的支系,称为华林胡氏(宗亲),胡藩公也就为华林胡氏之祖。明朝杨士奇在《东里续集》卷12《华林胡氏序》说:“华林之胡,盖出于满(胡公满)”华林大宗祠对联云:状候有子六十人,安定门风开始泰。又据胡耀邦家族族谱记载,胡耀邦是湖南西岭胡氏,而西岭胡氏又源于华林胡氏,族谱从胡公满起,至胡耀邦,已是第130余代了。
安定郡胡氏不但世代书香传家,而且忠义满门,真足以教每一个胡姓中国人傲视人前。如今,安定郡胡氏后裔散居全国各地,甚至移居到港、台、英、美世界等地,正各自谱写出更加灿烂的篇章。

                                                                                                            篇三:根在瓦屑坝
  历史车轮飞转,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朱元璋在统一江南之战中,与陈友谅、张士诚军曾经在沿江一带军事重地安庆、江州(今江西九江)爆发过极其激烈的战争。双方经过激烈血腥的较量,朱元璋最终取得胜利,但是这场战争使得安庆地区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破坏,人民伤亡殆尽,田地大量荒芜。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朝之后,当时江南地区土地大多为豪强地主霸占,他们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势力雄厚,而且他们还过分压榨农民,既和国家争夺赋税来源,又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朱元璋为了打破江南地区强大的宗族势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其统治,就颁布“移民令”,强制江南大量人民迁往江北苏北一带开荒屯垦,并且不得回迁原籍,隔断移民与原籍地的一切来往,史称“洪武赶散”。自洪武三年起,江西大批的移民,都集中在瓦屑坝登记造册,其中大部分就近落户在安庆一带。
        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瓦屑坝村,村畔就是鄱阳湖。瓦屑坝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长坝,故过去称“瓦屑坝”。据考证,这里曾是古代鄱阳湖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繁华的陶瓷工业区,这里的陶瓦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后因黄巢起义,战火四起才导致衰落,这里连绵10公里的瓦屑陶片,就是历史的遗证。自洪武三年起,江西大批的移民,一次次在瓦屑坝这个古老的码头上集中,再通过鄱阳湖进入长江,向东进安庆府至桐城、潜山、池州、凤阳等地;向西又入黄州府到麻城、黄安、蕲州等地,最后被转到四川的也不在少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明清时期的饶州(鄱阳)、南昌、吉安、九江四府。据史料考证,600年前,从瓦屑坝移民共210余万人口,这里也成了中国移民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迁徙集散地。史家称“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江西鄱阳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单以安庆为例,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年)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安庆42万居民有28万来自瓦屑坝。据清初桐城派学者朱书说“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这些大量的江西移民背井离乡到达安庆地区以后,可心中始终抱着有朝一日能回到故乡的幻想。因此,当时那些移民过来的老人们在去世后,按照逝者的生前遗愿,棺木暂时停柩于地面,不要入土下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魂归故里。可是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回迁无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这样慢慢就形成了安庆地区独有的丧事厝、葬两步风俗,沿习到今。2014年初安庆市启动殡葬改革后有望逐步取消这全国独有的丧葬风俗。

                                                                                  篇四:皖桐胡氏孝义堂迁始祖及各支派的形成
           在明初大规模迁徙移民的社会背景下,安定郡胡氏61世良一、良二公(胞兄弟,安定郡胡氏60世魁二公子),62世福一、福二、福三公(胞兄弟,安定郡胡氏60世魁一公孙),庆一、庆二、庆三公(胞兄弟,魁二公孙,良一公子),觉清、觉荣公(胞兄弟,魁二公孙,良二公子),秀一、秀二、秀三公(胞兄弟,安定郡胡氏60世魁三公孙)等十余人由江西饶州胡村,经鄱阳瓦屑坝迁徙移民安徽桐城生息繁衍,后逐渐各以其不同居住地地名形成九大不同支派:良一公和其次子庆二公在蒿墩嘴形成蒿墩支派(该支派后裔多分布今姚坂、许嘴一带);良二公和其二子觉清、觉荣公在练潭湖畔形成练潭支派;良一公长子庆一公在三安畈形成三安支派(该支派后裔多分布今青草、吕亭、范岗一带);良一公三子庆三公和庆三公长子秒贵公在觉林寺形成觉林支派(今徐河);庆三公次子妙善公在怀宁黄荻畈形成黄荻支派,其后裔后又在新丰再形成新丰支派(该支派后裔多分布在今怀宁马庙、潜山三妙、桐城徐河一带),福一公在陡岗畈(今新渡永久)形成陡岗支派;秀二公在竹林形成竹林支派(该支派后裔多分布在今安庆江心州、怀宁西湖、潜山后冲一带),秀三公在桐之西形成西城支派。以上各支派除蒿墩、练潭支派以第61世良一、良二公为桐城迁始祖外,其余均以62世福一、庆一、庆三、秀二、秀三公为桐城迁始祖。皖桐孝义堂胡氏从明初洪武年间迁徙移民到桐城至今有600多年了,由当初父子、兄弟10余人到桐城后生息繁衍,先后形成九大支派,迄今人丁达17000人左右(其中觉林支派人丁约6000人,是目前胡氏孝义堂人丁最大的支派,约占胡氏孝义堂总人丁数的1/3)派行世系已传至“德”字辈廿六世(对应安定郡胡氏世系是87世),真可谓是孝义堂胡氏蒙先祖余荫而根深枝茂,昌兴繁盛!

                                                                                                          篇五:科普:堂号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姓氏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族聚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名人或以封爵、谥号、旌表褒奖为堂号而自创。如安定堂即取自于安定郡;又如苏湖堂即为纪念北宋教育家胡瑗而创建(胡瑗曾讲学于苏州、湖州)。随着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出现若干分堂号的现象。总堂号代表的是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意后人不忘其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的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或其他作为堂号。胡姓总堂号是安定堂,分堂号有孝义堂、庐陵堂、绩溪堂、苏湖堂、淮阳堂、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惇仁堂、本始堂等100多种。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篇六:胡氏孝义堂
        胡氏孝义堂是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正传嫡支。孝义堂胡氏宗谱记载我胡氏第39世祖容公有孝行,于唐朝开元时荣获唐明皇旌表其门曰:“胡氏孝义之门”。至于胡氏孝义堂堂号是胡氏孝义堂族人在明初洪武年间迁徙移民桐城前就以存在?还是移民桐城后才有?胡氏谱牒和史书均无文字记载,因而族胞说法不一,笔者度娘也无有一字片言只语。但笔者依据《皖桐觉林安定胡氏宗谱(首--上)》卷,孝义堂“派行世系对照表”的辈分排序“上祚承恭允,洪强必孝忠,久常传世德,大善福攸同”的起始“上”字辈乃皖桐孝义堂胡氏自江西饶州,经江西鄱阳瓦屑坝迁皖桐第十二世(对应安定郡胡氏世系是第73世),再据孝义堂《皖桐觉林胡氏宗谱(二十卷)》上有文字记载的“捐基建祠族人至今称之”的迁皖桐第十世祖普远公(系孝义堂觉林支派璧公二房月朗公房下派,生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卒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得以推断胡氏孝义堂是建祠在先,确定字辈(也叫字派)在后,凡是“上祚承恭允,洪强必孝忠,久常传世德,大善福攸同”字辈的必属胡氏孝义堂,是以胡氏孝义堂堂号应在胡氏孝义堂族人在迁桐城后建祠堂前后以先祖曾荣获唐明皇旌表褒奖备显荣耀而称之。其次,根据《皖桐觉林安定胡氏宗谱(首—下)》卷“纂修家乘自序”记载,胡氏孝义堂先祖是先由徽州(今黄山市以及宣城的绩溪县,江西省的婺源县等,古代设有徽州府衙)迁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再由饶州迁桐城的。笔者在“胡氏宗亲网--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查找这两地的字辈和我胡氏孝义堂字辈完全不同,可见徽州、饶州自古至今并没有胡氏孝义堂这个堂号。有胡氏孝义堂这个堂号的,笔者度娘全国也仅只有安徽桐城和安徽合肥两家,而合肥安定郡胡氏孝义堂的字辈为:“忠孝承先泽,诗书继世贤,国安思善道,家正立朝天”,和我桐城安定郡胡氏孝义堂字辈又不合,既然同是胡氏孝义堂,为什么字辈却又不同?查看胡氏孝义堂蒿墩支系的合肥市常青建工集团、合肥皖劲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国春族胞在2013年10月2日的胡氏族人联谊会上的发言中知悉:安徽合肥胡氏孝义堂系安徽桐城胡氏孝义堂蒿墩支派迁桐十世祖之奏、之万两公(庆二公后裔)从桐城蒿墩迁至庐阳(今合肥市)发展形成,现有族人五千多人,在合肥也是名门望族。因当时之奏、之万两兄弟离开桐城蒿墩时,桐城胡氏孝义堂字辈还未确立,故而他们迁到合肥后自行单独确立字辈,所以合肥胡氏孝义堂字辈虽然和我们桐城孝义堂胡氏字辈不同,但却同属胡氏孝义堂,同宗同根,血脉相传,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两地胡氏孝义堂字辈统用,九九归一,以显胡氏孝义堂的大一统!

                                                                                                      篇七:胡氏孝义堂原古总祠
        根据孝义堂《皖桐觉林胡氏宗谱(二十卷)》有关“捐基建祠”的普远公生平推断,坐落于新渡镇柏年村孝义堂胡氏总祠堂约建于公元1700年左右,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在族人口口相传中,孝义堂胡氏总祠堂是由当时孝义堂各支派共建,占地面积约8亩,格局为五间三进两包厢,前有戏楼,中有大厅、后有先祖排位殿,整座祠堂木柱石础,雕梁画栋,彤扉彩盈,檐牙高啄,青砖黛瓦,朱门石鼓,其建造精美、气势恢宏在周边府县无与伦比,堪称一流。她的建成为孝义堂胡氏族人传播“忠”、“孝”、“悌”等中华传统美德,对团结、凝聚族人合力和约束族人道德、行为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文革十年浩劫中,孝义堂胡氏总祠痛遭破坏后改、拆建为永丰完小(含初中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孝义堂胡氏总祠堂改拆建的永丰小学初中部中考升学率一度在老双港区连续几年名列前茅,在老桐城县初中中考成绩排名也是靠前,声名远播。原双港区徐河公社多少农家子弟在这胡家总祠堂勤学苦读得以“鲤鱼跳龙门”,走进当时令众人非常羡慕的师范、卫校等其他中专学校捧上“铁饭碗”,考取桐中、天中等高中学校进而又被全国各大学录取就难以计算了。为此老双港区教办还特此在永丰小学初中部召开了全区初中学校教学经验推广会,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和从永丰完小初中部走出去的学子及当地百姓应该是熟知这段历史的。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孝义堂胡氏总祠堂改拆建的永丰小学初中部脱离永丰小学合并到原徐河乡徐河初中,又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由孝义堂胡氏总祠堂改拆建的永丰小学重新迁址到了人形河大堤上的老永丰村部旁边,至此,孝义堂胡氏总祠堂就一直处于无人照管维护的境地,日渐残破,荒芜凋敝了。孝义堂胡氏总祠堂建祠本意是祭祖正俗,孰料二三百年后因社会的变迁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了传播文化的新阵地,为当地百姓子弟撑起了一片求知求学的殿堂,圆了无以数计的当地百姓子弟人生梦,理想梦,成功梦,发挥了其独特的社会功效,真可谓是功高盖世,流芳千古!

                                                                                                     篇八:扬帆弄潮竞风流
         国逢盛世,人民物力财力充盈后,全球华人兴起寻根问祖、追本溯源的热潮,我孝义堂胡氏也置身其中,在公元2007年9月完成七修宗谱;公元2012年完成迁桐胡氏先祖陵园由新渡镇野狐墩迁罗岭花园重建工作;2013年元月2日正式成立了“皖桐胡氏孝义堂宗亲联谊会、重建宗祠理事会”; 2014年元月皖桐胡氏宗亲联谊会、建祠理事会,创办推出《 皖桐胡氏文化报 》,以便更好地宣传和弘扬胡氏文化和宗族文化;2014年9月30日在桐城市新渡镇永久村胡湾村民组,原胡家老祠堂(分祠)遗址的荒山岗上,皖桐胡氏孝义堂总祠堂重建正式破土施工,重建的总祠堂主体总建筑面积1880平方米,主体工程总造价343万元(含水电工程,但不含后期绿化、亮化等工程),预计全部工程总造价约在500万元左右。重建的总祠堂系钢筋水泥全仿古徽派建筑,现已于2015年2月9日上梁封顶,预计2015年国庆节前后可圆满竣工。胡氏孝义堂总祠堂重新建成后必将成为桐城市、安庆市乃至安徽省内一流的仿古宗祠建筑,成为我们孝义堂胡氏一张最靓丽的宗族文化名片!

                                                                                                                        结束语
        由于姓氏起源、发展、变迁、分支、世系等年世绵远,期间资料缺失疑难丛生,情况复杂,有的非常难以考证;姓氏文化研究的有关资料十分庞杂,附会、传说成分屡见不鲜,相互抵牾之处更是普遍,变得纷繁复杂,真伪莫辨。限于笔者阅历与学识,本文错误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乞族人及有识之士指正、见谅。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2-12
                    皖桐安定郡胡氏孝义堂觉林派璧公四房房下支系世系表

一世阏父  二世胡公满  三世丹  四世孟阳  五世洽  六世思  七世克虞  八世高昌
九世季符  十世昭  十一世隼  十二世仲丙  十三世遵  十四世君己  十五世变
十六世孟龙  十七世灵朔  十八世羲  十九世琇  二十世佰奇  廿一世计宁  廿二世元善廿三世凯  廿四世谨  廿五世从吉  廿六世炤  廿七世殷  廿八世柔  廿九世宠  三十世广三一世权   三二世逝    三三世质   三四世仍   三五世湘    三六世怀    三七世平  
三八世荫(字用广,有孝行,于唐朝开元时荣获唐明皇旌表其门曰:“胡氏孝义之门”)
三九世容  四十世伏  四一世琳  四二世乐陵  四三世福  四四世裕  四五伸  四六世炼 四七世曈  四八世学  四九世廷晖  五十世邦衡  五一世八二  五二世七五  五三世十公
五四世三七   五五世千一   五六世十公  五七世三十公   五八世万二   五九世再五
六十世魁二  六一世良一  六二世庆三(自江西上饶,经江西鄱阳瓦屑坝迁皖桐城一世祖)六三世妙贵(迁桐城二世祖)  六十四世连  六十五世璧  六十六世月仙  六七世纯庵
六八世炯  六九世维靖  七十世士錥  七一世渚远  七二廷橘  七三世兰  七四世祚祥
七十五世蹚  七十六世枋  七十七世允年  七十八世洪德  七十九世祥云  八十世必申
八十一世鹤鸣  八十二世劲松  八十三世心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