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082阅读
  • 14回复

重庆合川区双凤镇车山村胡氏寻亲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5-03-31
   家里的谱书,父亲在时,一直由他保管,父亲不在了,谱书也传给了我,10多年了一直没有认真的翻阅过,好多家族的历史已经慢慢遗忘了 !生活在这个城市20多年,一直都为了生活努力打拼,难得有空闲的时间认真的看看家谱。
   2013年12月末,翻开家谱,小时候父亲对我说的话又在心里想起--“我们的先祖是从贵州瓮洞迁来的”。
   家谱的前半部分已经残缺不堪,留下残片字段,万幸的是记叙迁来重庆合川的先祖部分完好无损,依据家谱的记载,先祖的兄弟及父辈明末清初都出生在湖广靖州天柱县瓮洞塞。
   网上 查阅相关资料,确定现在的贵州天柱县瓮洞镇即是家谱所记载的先祖出生地。
小时候听父辈们一直叙说,我们的先祖是从江西迁到贵州然后迁到重庆合川的,现在终于确定了祖籍地,心中无限感伤,要是父亲在时就可以带他回祖籍多好!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8-12-12
                                      湖南新田县三井镇砠湾村明德公系谱序:

续修宗谱序

余户名以尊继,未尝即始于尊继,溯而上之有尊继者在也,苐上下千百年间,迁徙不知其几,木本水源,往往昧之矣。安能一一而覆其巅末耶。幸而始祖八代孙昶公,永乐间南京冠带,遇选荣授广东昌化县令,丁艰家闲,加意咸谱,谓汉唐以前,远祖不可复考,且即传闻有征者记之。吾家本金陵苏州安定瑗公之裔,公曾孙宦于洪都吉州,已而卜泰和藤胫下南境胡家坊宅焉。四世孙和伯公由进士授知湖广陞任广西,兼祭九嶷,道经桂阳石燕,睹山川佳丽,乃命季子与弟和仁俟其解组,旋家焉。伯祖三子十孙,仁祖五子九孙,延及吾尊继五世祖,念字行者三十八人。宋末元初,时值兵戈,岁遭饥馑,离乱居散,或蓝或桂,或宁邑,星分二十四户,如上宅、白马、平世、大坊冲、驓峰,梅村、唐家坊,类者不可悉记。惟吾开户鼻祖继公,字仲志,立户名胡尊继,与弟思盛,字仲德,立户名胡文盛,皆石燕分派来乡北唐家坊,今名富伯居焉。至元十年与弟思盛同议,分地居处,卜云:其吉廼迁于此。正统五年,昶祖谱之。至天顺中,庠生伯祖胡甫偕曾祖亮、昌恕公等,复修新之。正德甲戌,囘禄煅烬,幸祖仪伯昶得煨烬余言,口传笔记。余髻角时,志切于谱,屡清明会众,咸拾修复,余不敢专,且力量未逮。嘉靖甲子,余倖釆芹后,固身患以修谱盟愿,即蒙庇愈,命工轴成,即录前言以谱,夫谱之修,非可□事也,余尝闻继传至追远祟祀一节,每不禁掩卷而叹,古仁人孝子,敦本源,重追崇,必先谱志,俾宗祧引之勿替焉,盖家而无谱,世系以湮,亲疏以混耳,世而下饮泉畴不昧源乎。惟谱一立家之本,宗著支庶明,亲疏辨,尊卑昭穆井然,即历代后生齿繁庶,星处裂居,源渊之斤之亦了然,在目先儒,日远者人所易忘脱,今不谱,愈久愈湮,后之忘今,亦犹今之忘昔,谱之所系,讵不重哉。因是綦要扩实,釆父老宿传,编叙同宗来历,务求详石燕之巅末,答祖先之眷佑,后之人有志宗源者,据是而实,惟焉则幸甚。


(摘自砠湾胡氏宗谱)

胡志盛电子文本化

2018年11月22日


依据砠湾谱,查阅无锡谱,瑗公长曾孙涤先后在朝廷(开封)、婺源、吉州为官,涤生三子:尧卿、文卿、武卿,婺源留下了文卿称婺源派,吉州留下武卿称吉水派。尧卿、文卿、武卿他们在瑗公系同辈中的排名为:第十、十一、十三,无锡谱没有记载他们三人的出生日期,但记载了同辈中排名第二的汉卿出生时间是1103年,据此判断武卿出生日期大约在1110年左右。砠湾谱记载,明德公同辈中排名第十三,出生于1110年,结合砠湾谱和无锡谱,武卿与明德在两本谱中的记载相同点为:
1      都是瑗公后裔,并且都是瑗公第五世
2      父亲都是在吉州为官
3      都生活在吉州附近
4      在瑗公系第五世同辈的排名中都是第十三
5      无锡谱只记载了武卿上半生的简约情况,砠湾谱只记载了明德下半生的情况,两本谱合在一起就是武卿(明德)整个的情况。

如果两本谱的记载都属实,明德就是武卿无疑,因为瑗公系谱在记载同辈排名上是唯一性的。至于武卿为什么改名明德,我的看法是,无锡谱上的武卿只是谱名,由于武卿后来与瑗公系失去联系(这个可以从无锡谱称武卿为吉水派而又不再记载武卿后裔看出),所以瑗公系并不知道武卿以后使用的实际名字,同理,明德系后裔由于已经与瑗公系失去联系,撰谱的时间离明德迁徙到石燕的时间较远,只记得明德的父亲事迹和在瑗公系中的辈分,所以就只记载了明德系后来的传承情况,明德字和伯,明德只是和伯的大号名。无锡谱没有记载武卿的字号,有点遗憾。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8-10-13
今天,在湖南明德公微信群中讨论,无意间发现,明德公排行十三,查阅无锡胡家渡谱,找到瑗公第四代孙武卿的记载,排行也是十三,明德公系新田分支旧谱记载,明德公为瑗公第四代孙。无锡谱记载,武卿为吉水派,以下未记载。吉水就是现在的江西吉安市,与明德公系的谱记记载也吻合,明德公来至豫章,后迁徙定居在嘉禾。明清时期多支明德公后裔从江西吉安太和迁徙云、贵、川,也间接说明明德公系一直有后裔居住在吉安,古代,吉安的府治所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太和。
新田谱的记载,一直不为嘉禾石燕认可,其中原因不得而知,从我们瓮洞胡氏的传承看,属于瑗公系,明德公的十一世景春公,与瓮洞胡氏始祖景春公,出生时间、生子情况一致,明德公后裔景春公也是外迁后无考,这也吻合了瓮洞胡氏始祖景春公外迁后 的情况。如果明德公真是瑗公第四世孙武卿,瓮洞胡氏始祖景春公是明德公的十一世孙,正好也解释了瓮洞胡氏一直沿用 的称号--苏湖世家。也可以解释嘉禾石燕谱记对明德公前几代生育时间都是50岁左右的情况的原因,那就是把明德公出生时间提前了100多年左右,嘉禾石燕一直认为,明德公是瑗公的叔叔,其实应该是第四世孙。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7-04-12
2017年4月10日,瓮洞胡氏家族群由族长朝凯大哥提议建立,群主为贵州凯里的廷乐。

家族群的建立为瓮洞胡氏外迁各支及瓮洞本宗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复建祖祠提供了宣传平台,建

群2天,成员超过200人,贵州各地、重庆大足、合川,上海、宁波、杭州及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等地的

瓮洞胡氏宗亲纷纷加入。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08-19
2015年8月18日,瓮洞胡氏现任族长胡朝凯一行10多人分乘坐三辆小车,从贵州省天柱县出发,行驶730公里来到重庆市大足区,当晚23点后抵达。

8月19日早上7点多,在大足区当地族亲的引导下,来到兴邦公的墓地,兴邦公的后裔要把兴邦公接回瓮洞重新安葬。

清理好兴邦公的遗骸后,大足区族亲在大足城区设宴款待瓮洞来的族亲,大家亲切交流,讨论族史。

下午14点,瓮洞族亲带着兴邦公遗骸离开大足区,返程天柱县。

兴邦公生于清朝乾隆年间,乾隆45年庚子科举第九名,曾经任山东临邑知县,道光22年瓮洞胡氏在兴邦公等族亲先贤的倡议下重新修谱,并议定字派50字,由于明末清初瓮洞胡氏外迁四川较多,外迁的各支在此时不知道瓮洞本宗的情况,兴邦公不顾年事已高、山高水远,亲自送字派谱书来到大足区龙岗街道胡家沟,后殁于胡家沟,没有返回到瓮洞,胡家沟族亲安葬兴邦公于胡家沟,墓地就在胡家沟族亲宅旁。

兴邦公是瓮洞胡氏的杰出代表,为修撰瓮洞谱,修建瓮洞胡氏祠堂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晚年不顾年事已高,经过艰辛万苦,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独自一人从遥远的贵州天柱来到四川大足送谱传字派,为瓮洞胡氏外迁的各支带来瓮洞本宗的情况,在哪个年代是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决心!

无论是瓮洞的本宗和外迁大足的分支以及其他外迁的各支,瓮洞胡氏都没有忘记兴邦公!

大足区族亲决定在兴邦公墓的原址恢复原貌,并立碑纪念兴邦公!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08-13
从学平宗亲提供的资料查证,江北区五宝镇的瓮洞胡氏应该是与合川区龙市镇的瓮洞胡氏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这也间接证明我们合川区双凤镇车山村本支的谱记是准确的,我们的谱记上也有清朝乾隆后迁往巴县的分支记载。

巴县在清朝时管辖范围是现在的巴南区、南岸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江北区的全部,渝北区、北碚区、璧山区、江津区、綦江区、南川区的一部分也是当时巴县的管辖范围。

江北区五宝镇瓮洞胡氏的字派,前10字可能是误传误记了,正确的应该为:景世文志光   定俊秀永昌,后10字应该是他们到五宝镇后自己议定的。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08-13
2016年8月13日,拨打胡安忠宗亲在重庆合川胡氏宗亲寻根微信群中留下的胡学平宗亲电话,与学平宗亲通话得知,他是仁朝公第5子德龙公的后裔,重庆市江北区五宝镇除他们这支之外,还有一支瓮洞胡氏,分布在三个村,人数有几百。他们与瓮洞胡氏有往来,双方的前辈有排对字辈,便于称呼的情况。

学平宗亲也提及江北区五宝镇瓮洞胡氏对修谱不是很热心,他曾多次上门希望协助修谱,没有得到回应。

学平宗亲提供的五宝镇胡氏宗亲的情况:

始迁祖:胡志达

迁出(祖源)地:      

迁至目的地: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官田三坝      

现族居地:重庆市江北区 五宝镇

迁徙年代:乾隆年间入五宝镇

字辈:传世长志光 定俊秀锦昌 泽裕敦宗本 家声列书香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08-12
2016年7月29日,重庆市合川区涞滩镇的胡其勇通过微信,发来他们的世系:文智--志爵--?--定榮--俊泰---啟富、啟寿、啟祥,,,,,,

胡其勇是廷字辈,从他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他们也是在清朝初期从瓮洞迁徙到当时的四川合川的,与合川龙市镇的瓮洞胡氏同时期迁来,据他们长辈讲,他们也是从合川区龙市镇石板场迁徙到现在的地方,涞滩镇与龙市镇相距不过6、7公里,据他们的长辈口述回忆,他们迁川时始祖在路途中去世,这样的情况与龙市镇的瓮洞胡氏是一致的,他们的文字辈与龙市镇的瓮洞胡氏文字辈不一致,可能是龙市镇瓮洞胡氏始祖文字辈的堂弟兄后裔。

涞滩镇、龙市镇的瓮洞胡氏,他们的入川始祖--景字辈,在贵州瓮洞迁徙四川合川的路途中去世。

我们重庆市合川区双凤镇车山村的瓮洞胡氏,由于老谱前半部分损毁,只有自己迁川始祖景遵公的记载,景遵公的弟弟景略公在我们的谱上没有详细的记载。

龙市镇、涞滩镇的瓮洞胡氏有可能是景略公的后裔。做出这个推测的依据是,从我们两支迁徙的目的地看相距不远,我们迁徙首先到达的是重庆合川区狮滩镇八庙村,与合川区龙市镇石板场相距不远(20公里),都是渠江沿岸。两支都有再次迁徙陕西的记载。从胡其勇提供的资料看,两支迁徙时使用的字派都是:景世文志光   定俊秀永昌 ( 我们的谱上也有记载50字派),龙市镇、涞滩镇的瓮洞胡氏在定字辈后改用瓮洞道光年间议定的50字派,这与重庆大足区龙岗镇胡家沟的瓮洞胡氏情况一致,这说明瓮洞胡氏本宗在道光年间与合川区龙市镇的分支是有联系的。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01-18
最近,在胡氏重庆宗亲群聊天,无意间发现一支瓮洞胡氏外迁后裔,居住地在合川区龙市镇,离我们老家40公里左右,他们还是沿用的瓮洞50字派。

通过与他们后裔胡伟(廷字辈)的聊天得知,他们的始迁祖是胡世佐,字恒楚,生于康熙三年六月初四酉时,刘氏,生于康熙十一年九月廿一日子时,生三子,文龙(居叶子溪)、文蛟(居石板场)、文虎(迁陕西)。

文蛟、字凌霄,生于康熙47年二月十八酉时,邓氏,生于康熙45年冬月初五卯时。


世佐次子文蛟后裔现居龙市镇(石板场),长子文龙居叶子溪,三子文虎外迁陕西,由于他们没有记载世佐的父亲名讳,查看瓮洞谱没有找到关于世佐的记载,我们合川谱,也没有世佐的记载,他们的谱记载了瓮洞的很多地名,与我们合川谱的记载有相同的地方,由于没有看见世佐长子文龙的记载,不知道文龙的后裔现在情况。

文龙居住的叶子溪,在我们的谱记上应该是指现在的双凤镇关口村扬子溪,就在我们老家车山村的旁边,翻看我们的谱记,发现我们的始迁祖景遵公,生三子,世全、世恩、世惠,我们双凤镇车山村是世全的后裔,世恩生5子迁往重庆巴县,世惠生二子,长子乳名联科保、次子乳名三元保。世惠是景遵的第三子,所生的2子在我们的谱记中只有乳名,这说明世惠很早就离开了大哥世全,造成世全后裔在记载世惠后代没有名字,只有根据世全公的回忆记载了乳名。

景遵公入川后是与他的哪个儿子一起生活的,我们合川双凤谱书上没有记载,但景遵公入川后应该是在合川狮滩镇八庙村生活的,当时他的长子世全也是生活在狮滩镇八庙村。
世全公去世后,墓就在狮滩镇八庙村,后来他的第三子文武公外迁到双凤镇车山村,文武公的后裔把世全公的墓迁到车山村田家沟老宅前。
世全公的长子文凤无嗣,次子文禄生3子志道、志儒、志元迁往重庆江津县(过凉滩子),三子文武生6子,就是现在我们车山村的胡氏,四子文仕生2子志舒、志远。

景遵公次子世恩,娶杨氏,生五子华先、万先、岁先、文瑞、岩保。此房上巴县去。


扬子溪在我们的谱书上多有提及,文武公从狮滩镇八庙村迁移到双凤镇车山村后,文武公后裔也有很多居住在扬子溪的,我们谱书上的地名记载为猪漕岩,其实就是扬子溪在山边的地方,也是扬子溪的大范围,只是对地名的不同称呼。谱书上记载我的高祖也曾经居住在猪漕岩(扬子溪)。

文武公长子志凤,携2子光明、光前迁往陕西.


世全公第3子文武公生于康熙40年(1701年),世佐公第二子文蛟公生于康熙47年(1708年),世佐公第3子文虎公迁往陕西。

10多年前,我的堂哥在离我们老家40公里的四川华蓥市工作,偶然相遇了一人,与堂哥的名字完全相同,通过交谈才知道,他们就是从扬子溪外迁的,也是我们同宗,解放前他们的父辈还到我们车山村参加过族里的清明会。

合川龙市镇的本宗,我怀疑是世惠公的后裔,也怀疑是景遵公弟弟景略公的后裔,他们的情况与我们如此相近,文字辈他们的名字是:文龙、文蛟、文虎。我们的文子辈的名字是:文凤、文禄、文武、文仕。彼此间没有重名。

景遵公第三子世惠,在我们的谱记中,生2子后就与大哥世全分开居住了,孩子的名字都还只知道乳名,这说明是还很小就已经离开了,既然是很小离开,他们的父亲世惠也可能再生育一子,世惠的名字与世佐不同,但如果是误记有可能就是同一人,惠被记成会,会字上的人如果不是在上,而是偏左了,就有可能是佐字。世佐在瓮洞谱和我们合川谱上都查不到,但世佐是在瓮洞出生的,外迁来合川,这就有两种情况可能:
1   瓮洞谱只记载了世佐的父亲名讳    
2  外迁后改名了

我们合川双凤谱没有记载世惠迁往何处,就有可能是在本地,如果是在合川区管辖范围内迁徙,一般谱书记载不会提及。

世佐的三个儿子出生日期晚于世全的儿子(相互比较),说明世全应该是世佐的哥哥,世佐有后裔迁往陕西,世全也有后裔迁往陕西,外迁陕西的时间都是乾隆年间,说明他们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瓮洞谱记载秀祖三子,景遵、景略两兄弟,同时迁往四川,景等留在瓮洞。如果世佐是景略的儿子,与景遵三子同时迁往合川,他们相互间有联系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景遵公的墓在哪里,瓮洞谱和合川谱都没有提及,如果能够发现景遵公的墓址,景遵公所生三子的繁衍情况就有可能更加清楚,如果景遵公的墓在合川狮滩镇八庙村,那就说明是世全公的第四子文仕后裔还在狮滩镇八庙村,景遵公的墓如果是在巴南区,那就说明当时是和世恩一起迁出了合川,景遵公如果是与世惠一起外迁到合川某地,他的墓就应该是在世惠公的墓附近,瓮洞谱没有景遵公的墓地记载,景遵公的墓应该是随他的3个儿子其中一个在一起的。

合川区龙市镇的本宗,到底是我们瓮洞胡氏哪位先祖的后裔,希望可以在他们的族谱上发现相关线索,对照我们的谱书,可以最终确定。

无论如何,他们是瓮洞胡氏的后裔,这是确定的。
[ 此贴被胡敬常在2016-01-19 09:5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4-02
船过清水江靠岸泻上,大家合影留念,朝良大哥引导我们参观并详细的讲解,他小时候生活在这里,工作后才到天柱县城居住。
傍晚的时候,朝凯大哥的弟弟搬来一个大木箱内装有1910年版瓮洞胡氏族谱,共计16卷,英伟宗亲熟悉的找到我们合川分支始迁祖景遵公的父亲秀祖公谱页,我拿出家谱认真合对,瓮洞谱显示:秀祖生三子,景等、科、角,景科、角两兄弟徙川。我们合川分支谱显示:秀祖生三子,景遵、等、略。
家谱保存年代200年以上,全是毛笔字手书,资料是可靠真实的。两本谱书存在的微小差异,英伟宗亲作了让人信服的表述,他认为瓮洞族谱道光22年才开始修撰,我们合川分支康熙--雍正年间就已经迁徙四川,道光年间瓮洞本宗修谱时秀祖公的后裔没有人参加,族人就凭记忆添加了秀祖公后裔的名字和排行,道光年间修撰的瓮洞谱在表述秀祖公后裔的谱页可能有错误,瓮洞和合川两地两本谱书对照,秀祖公生三子的历史清晰可辨,今天我们合川分支回祖籍地合谱弥补上了这个错误,是好事,值得肯定。

瓮洞本宗自明朝初年始迁祖景春公起字派:

景世文志光   玟定俊秀

看到瓮洞谱书的记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合川分支的始迁祖在家谱上被尊为十世公了,原来我们的一世公是景春公,他传了9代到我们合川分支的始迁祖景遵公,所以景遵公被家谱尊为十世公。

从明朝末年瓮洞本宗秀字辈开始:

瓮洞胡氏字派采用50字:

景世文志兴  邦国启贤英  朝廷洪禄大  应运会昌明  天赐人才美   克建鼎维新
  
和顺承先德  忠良绍祖珍  隆盛光辉现  继绪永方声


我们 合川分支采用30字派:

景世文志光、定俊秀永昌、朝廷洪禄大、全德啟贤良、天鍚人才美、国家道泽长。


在迁徙出瓮洞近300年后终于合上祖籍地的本宗谱书,我们代表合川分支的四人不虚此行!

此时已是晚上20点,清水江风让大家感到一丝凉意,在朝凯大哥弟弟家吃过晚饭,我们和朝良大哥一起驾车回天柱宾馆休息。

2015年3月19日,上午10点30,朝凯大哥来电,通知贵州三穗县的30多位景春公后裔要到瓮洞和我们一起祭祖。
我们四人在朝凯大哥楼下买好祭祖用鞭炮、香、蜡烛、钱纸、青飘,随朝良大哥驾车向瓮洞出发,过兰田镇时遇赶集,朝良大哥的车被赶集的人和车堵住了,我和朝清驾车绕过堵点在黔东第一关吴绍周故居牌坊前等朝良大哥,朝良大哥到达后提议大家在此照相留念,感谢朝周大哥为我们照相。
到达瓮洞瓦窑江(地名)时,三穗的宗亲已经等在那里,瓦窑江在天柱--瓮洞的公路旁,离到瓮洞大约还有6公里左右,昨天我们也曾路过这里。
景春公妻子刘氏的墓就在瓦窑江的鸡屎湾半坡上,在天柱去瓮洞的公路右边,离公路直线距离30米左右。景春公、世二公、文才公的塚葬在一起,在天柱-瓮洞的公路左边,离公路较远大约直线距离1000米,在瓦窑江的山上。
这次祭祖,瓮洞、三穗、合川的景春公后裔大约60人参加,由于太祖婆刘氏墓离公路近,我们先祭奠太祖婆,随后祭奠景春公、世二公、文才公。在祭奠景春公、世二公、文才公的时候,族长朝凯大哥讲话,欢迎我们合川、三穗的外迁分支回祖籍地祭祖,希望我们所有景春公的后裔加强团结、联系,早日建好瓮洞胡氏宗祠,三穗的朝霖大哥也代表三穗的景春公后裔讲话,我有幸代表合川的景春公后裔致辞,最后英伟宗亲讲话,谈到了修谱的艰辛、建胡氏祠堂的实际困难。祭奠结束,在征得族长朝凯大哥的同意后,我们合川分支代表4人,自愿以个人名义资助修建瓮洞胡氏宗祠,在参加这次祭奠的宗亲面前当场把资助款交给族里的会计朝良大哥,英伟宗亲记下了出资的名字和金额--胡敬常3000元、胡昌龙600元、胡朝光400元、胡伦(廷波)500元,共计4500元。

15点30,祭奠结束,我们与瓮洞的宗亲话别。
16点30,我们进入高速路,开始下雨。
2015年3月20日凌晨2点我们回到重庆,这次瓮洞寻亲之行顺利结束。

回忆这次瓮洞行,感触很多,20世纪90年代初,瓮洞本宗举全族之力捐资重修景春公、世二公、文才公塚及老祖婆刘氏墓,是他们无私的 奉献一直保护着祖宗的福地,才让我们外迁的分支有机会回祖籍祭奠先祖,谢谢他们几个世纪的坚持!
也谢谢朝凯大哥细心的安排、热诚的接待、朝良大哥的一直相陪、英伟宗亲的坦诚相待!英礼宗亲不顾年事已高坐车陪同去瓮洞,祭奠的时候朝友、英伟宗亲带来柴刀斩除老祖宗塚上的荆棘杂草,朝周大哥用相机记忆下整个祭奠过程,这一切都是让我们感动的,瓮洞本宗所有宗亲的热情、真诚一直感动着我们。

虽然天柱到瓮洞的路崎岖不平,虽然瓮洞依旧贫瘠,但它是我的祖籍地,是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是我们合川外迁分支的故土,那里有热情、真诚的宗亲族人,近300年的相离、再聚,是血溶于水的亲情,瓮洞的宗亲,我们一定会再来的!

清明将至,谨以此文告祭我的父亲、母亲及先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