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266阅读
  • 12回复

字游族文学胡德棒备份资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5-04-08
诗词创作基础


第一章:学写诗词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歌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马致远、曹雪芹……历代诗人作家,灿若繁星。诗是起源最早、受众面最宽、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学样式,一部中国文学史,主要部分是诗歌史。繁荣诗词文学,对于传承中华国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诗的本质和定义

2-1,诗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古老的形式,也是最受人喜欢的文学形式。诗起源于劳动对节奏和抒情的需要,鲁迅很生动地把世界第一个诗人称作“杭哟杭哟派”。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就有了诗,人类总是在不停地歌唱。人类需要诗,创造诗,诗是不会消亡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消亡。毛泽东主席曾说它:“一万年也打不倒”
2-2,诗歌的本质是:根据经验直觉,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合。其特性在于:表达效果的感染性;思维符号的物象性;文字表达的简练性;句节联系的跳跃性;排列格式的分行性。
2-3,《辞海》对诗的定义: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百度》关于诗的定义: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语见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胡注:诗,寸土之言,说明要短小精炼,方寸之间可纳天地万物)


第三章:诗歌体裁分类

3-1,按国度和民族分:
可分为中国诗歌,外国诗歌;汉诗,少数民族诗歌等。
本书论及的是中国汉诗。中华诗词,传统诗词,古典诗词,古体诗词,旧体诗词都是指诗经以来的汉诗。
3-2,按产生时间先后分:
有古歌谣辞、民歌体、诗经体、楚辞体(骚体诗)、赋体、乐府诗、文人五言诗、杂言诗、古体诗(五七言古风、歌行体)、近体诗(格律诗)、词、曲、新诗等。
3-3,按内容性质分:
有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等。
3-4,按题材特点和作用范围分:
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政治诗、军旅诗、科学诗、教育诗、工业诗、农业诗、校园诗、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童话诗、
爱情诗、无题诗、讽刺诗、题画诗、禅偈诗、广告诗等。
3-5
,按格律规定和表现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等)和非格律诗(包括古体诗、歌谣体、民歌体、新诗(自由诗)、新古体诗、散文诗等)。
3-6,按句中字数分:
包括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八言诗、九言诗、三五七言诗、杂言诗等。 近体诗一般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八言、九言的极少。  所谓几言,就是指一句中有几个字,五个字叫五言,七个字叫七言。
3-7
,按诗中句数分:
古体诗从两句到百句的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六句的律诗叫小律。排律八句以上。二句诗如《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三句诗如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五句诗如杜甫的曲江三章五句“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
3-8
按文字句式韵律技巧特征分:
有藏头诗、拆字诗、回文诗、宝塔诗、离合诗、集句诗、联句诗、柏梁体、辘轳体、诗钟等。
3-9
,按押韵特点分:
可分为有韵诗(古体诗、律诗都有韵)和无韵诗(现代派新诗有的不押韵)。古体诗押韵灵活,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韵脚字可以重复;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近体诗押韵严格,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且要在同一个韵部;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一般只用平声押韵。
3-10,按吟诵歌唱特点分:
有朗诵诗、可供吟诵的诗词、可以配乐歌唱的诗词、戏曲唱词、歌词等。一般有韵律的诗歌都适合朗诵和吟诵。只可书面阅读的诗歌极少。能适合配乐歌唱的,相对有着更高的要求。
  
第四章:格律诗的基本常识

4-1,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格式和音律上有严格规定的诗歌。中国的格律诗起源于南朝永明体,成熟定型于唐代近体诗(今体诗),包括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排律(五排、七排)等。后来的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都有一定的规则,也可称为格律诗。外国也有格律诗,如日本的俳句,欧洲的十四行诗等。
4-2,押韵:
押韵,又叫压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声调和谐,容易记忆。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格律诗对于押韵十分讲究,起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但每逢双句的末尾必须押韵。一首诗中,韵脚字须在同一韵部,韵脚不能重字,且要求押平声韵。收集罗列韵脚字的专书叫韵书,如《佩文诗韵》、《诗韵新编》等。
4-3,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之一(另二为押韵和对仗)。关乎诗的声律感和音乐美。诗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普通话中的汉字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字注音符号分别用“-”、“/”、“V”和、“\”表示四种声调。阴平和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平声平远悠长,仄声低短急促。平仄相间,才有抑扬顿挫。
4-4,古四声和新四声:
古四声是古汉语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古四声歌诀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古人作诗、现代人作格律诗一般用古四声。古四声韵书通用《平水韵》。新四声是指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新四声歌诀是:阴平:起音高高一路平;阳平:从低到高向上升;上声:先降然后再扬起;去声:高处降到最低层。现代人作新诗、歌词、戏曲唱词等一般用新四声。通用韵书有《诗韵新编》等。学生作格律诗可用古韵,也可用新韵,但不宜混用。
4-5,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对偶)是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形成文字对称美、整齐美的修辞手段,古文、辞赋和诗词曲联中都有运用;对仗更是构成诗词格律的三大要素(押韵、平仄、对仗)之一,是构成诗词格律美、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律诗中的对仗较之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更为工整而严格,它要求出句和对句不仅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或相近;而且要求平仄相反、结构相应、节奏相谐。出句和对句都必须平仄交替,不能出现不规则重字,出句要以仄声字收尾,对句要以平声字收尾。

4-6,律句:
汉语有四声,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4-7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8,近体诗: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 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由偶数的句子构成。
4-9,绝句:
绝句是近体诗(格律诗)的一个门类,包括五言绝句(五绝)和七言绝句(七绝)两种。绝句诗每首四句,首句可以起韵也可以不起韵,但二、四两句必须押韵。一般均押平声韵,并合乎平仄格律。绝句中的两组分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押仄声韵、不合格律的称为古绝。押平声韵、合格律的称为律绝。
七绝有四(八)种平仄格式:(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3)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胡注
另外四种就是平仄正好颠倒一转,押仄韵,其他格则不变,这在此前是从未被提及的,是经验总结基础上的创新吧)
。其中一三五可不论,二四六要分明。五绝也相应有四种平仄格式,将七绝每句的前两字截去即可。但在一三五不论时,要避免三仄尾和三平尾。


4-10,律诗: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还有一种六句的律诗,古人称为小律。现在,对于小律的诗,一般都被划归入律的古风了。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4-11,拗句与拗体

除了一、三、五字相对自由,古人有时候还在二、四、六的位置上故意突破格律,以营造一种缺陷美,是为拗句。但拗句不是随意拗的,而是有规律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平平-平-仄仄一句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另一种则是仄仄-平平-仄可变成仄仄-仄平-仄,现这些拗句时,可不必依照传统的说法,也要去救,而是就让它突破好了。唐人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可救可不救。

而如果诗中存在失对、失粘的情形,则被称为拗体。但拗体必须指近体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三句应粘而未粘,传统的说法认为这是拗体,还给它专门起了个名头叫“折腰体”或“阳关体”。实际上这首诗并非近体诗的绝句,而是一首乐府,它用的曲调叫《阳关》。典型的拗体,应当一拗再拗,极尽破格之能事。因为一拗未免单调,必须二拗三拗,才会显得富于变化。比如崔颢的《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雲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又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诗的好处是,前半皆拗,近于古体,后半又保留了律诗的整齐之美,极尽错综复杂之能事。而李诗则两处失粘,以独特的声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杜甫本人也写了很多破律的拗体诗。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07-19
七排·藏头贺胡氏宗亲网九周年庆典

胡天七月周年庆,氏族八方网海聊;
宗室振兴千里近,亲人友善万家骄;
网联脉络寻根系,玖盼血缘问祖消;
周到统筹精策划,年逢关键细推敲,
庆有余乘新破浪,典存文化聚同胞!

七律·胡氏宗亲网十周年庆
一网情深恰十年,几多辛苦化云烟;
枝繁叶茂根须固,气正风清血脉绵;
敬祖尊宗增效率,寻亲修谱省金钱;
与时俱进兴循证,继往开来涌后贤!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5-07-20
庆祝字游族诞生六周年55幅优秀作品
  1、
  九域采风,文字为媒游玉宇;
  六年会友,民族兴业振金声。
  作者:吕淳民
  2、
  传承文化千条路;
  崇尚字游六载情。
  作者:包苏日嘎拉吐
  3、
  六载坚持弘扬国粹;
  万人合力光大精华。
  作者:刘铁跟
  4、
  广开思路,六载耕耘,倾情玩转诗联字;
  独具匠心,群英荟萃,奋笔弘扬善美真。
  作者:张应明
  5、
  五古:庆祝字游族诞生六周年
  庆祝字游族,诞生六周年。
  承扬古文化,行动勇争先。
  百度鼎力助,新浪微博传。
  搜狗供资料,论坛有诗联。
  专题简书美,微信结奇缘。
  都来爱文学,挥笔写新篇。
  复兴我民族,共享尧舜天。
  作者:冯兆烈
  6、
  七律:贺字游族诞生六周年
  欣传国粹启良谋,破浪乘风历六秋。
  每藉诗篇消块垒,常凭翰墨遣哀愁。
  我撷妙句胸中刻,族绘奇思笔下流。
  细品书香余味远,纵情字海任遨游。
  作者:秦步云
  7、
  上联:字游六载,以德服人棒;
  下联:雅集万维,因文会友真。
  作者:余仁杨
  8、
  酷爱自由,我们都是字游族
  高歌文化,此处易寻闻话人
  作者:高文富
  9、
  捣练子令·字游族
  春雨叩,夏门开,花族游园百蝶徊。
  文字激扬山翘首,诗云朵朵宋唐来。
  作者:郝振清
  10、七律·字游族
  钟情国学意悠悠,翰海文山任戏游。
  饰字矜词书锦绣,只言片语写风流。
  华章每望能传世,鸿著但求可汗牛。
  养性修身添雅趣,邀朋唤友共吟酬。
  作者:魏耀鲜
  11、
  联珠回文体绝句·贺字游族诞生六周年庆
  舟行墨海画悠悠,海画悠悠碧水流。
  流水碧悠悠画海,悠悠画海墨行舟。
  作者:万斌
  12、
  播火传薪,六年心韵声声慢
  燃情追梦,万里鹏程步步高
  作者:梁 璞
  13、
  六载耕耘,千潭活水字游族;
  万篇诗赋,一片丹心国粹人。
  作者:郭德萍
  14、
  七律·祝贺字游族诞生六周年
  字游一族拓荒牛,艺菊滋兰谁与俦?
  广筑平台祥凤集,深开渠道玉泉流。
  千秋国粹香浓郁,万丈灵光明暗幽。
  六载辛勤花叶茂,英才济济仰高丘。
  作者:李厚仁
  15、
  点染江山,国粹传承荣六载;
  芬芳桃李,风标树立越千秋。
  作者姓名:张德新
  16、
  七律· 贺诗
  字海词林任畅游,诗词联侠竞风流。
  群英欢聚醉酬唱,盛举同襄展智谋。
  云台漫步襟怀阔,微信交流志趣投。
  六度春秋开玉局,高歌猛进策骅骝。
  作者:刘永存
  17、
  躬证多年,公正天开公正道;
  字游一族,自由人写自由心。
  作者:徐俊杰
  18、
  圆文学梦,诗词世界来驰骋;
  做字游族,网络天空去纵横。
  作者:张敬杰
  19、
  字正腔圆,游诗拔韵,六年柳拽《莺啼序》;
  族亲门望,逐梦放歌,万树梅邀《鹊踏枝》。
  姓名:吕子荣
  20、
  字洒豪情思古韵
  游于异地贺新族
  作者:曾德洪
  21、
  平仄里倾情,春秋炼字,勤育联花,六年展志群英聚;
  诗词中拓梦,天地游心,高扬国粹,一族生辉四海传。
  作者:肖 波
  22、
  对联辞引诗书盛,
  六载字游族友多。
  作者:刘霞林
  23、
  调笑令·字游族
  今古,今古,儒雅风流人慕。
  弘扬传统需求,文化精神字游。
  游字、游字、身入其中奋志。
  作者:王培基
  24、
  七绝·字游族诞生六周年志庆
  东方崛起彩云飘,潮字游族逐浪高。
  六载殷勤风雅事,满园红紫竞妖娆。
  作者:蔡华明
  25、
  几春天聚,九州文化派;
  六载云集,四海字游族。
  作者:李宝刚
  26、
  六载秉担当,承扬文化字游族
  两行传贺志,唱响品牌联寄情
  作者:何其谷
  27、
  传承国粹,复兴文化,四海同圆中国梦;
  爱好文学,铭记国殇,千秋永唱韵文诗。
  作者:宋建平
  28、
  西江月·字游族诞生六周年
  昨岁诗坛细柳,今朝文苑青松。
  六年磨砺傲芳丛,一片丹心呈奉。
  根固中华大地,志攀韵海高峰。
  拔乎其萃震苍穹,盛世风流争颂。
  作者:王明政
  29、
  胸罗万象,手笔频施,指敲万字分虚实;
  梦逐两行,诗心独运,唇吐两音辨仄平。
  作者:李家孟
  30、
  水调歌头·字游族诞生六周年感怀
  容栉趁青鬓,墨舞醉红尘。
  夜阑何寂星月,疏影几回轮。
  剪烛芸窗疲馑,琢字敲词苦润,孺子现精神。
  拙笔亦无撼,唯美更扬真。
  品甘味,吟雅趣,惠风臻。
  动人妙境,游族歌拍叹乾坤。
  无论阴晴寒暖,不管悲欢愁眷,有梦自相亲。
  六载骚坛结,肝胆铸昆仑。
  作者: 周炜才
  31、
  广交朋友,日月皆为诗论客;
  爱好文学,我们都是字游族。
  作者:孙宗会
  32、
  妙笔生花,六年庆典字游族;
  奇思遐想,万众欢娱文苑群。
  作者:黄已力
  33、
  字写自然心,六载细耕耘,肩扛文化复兴为己任;
  情关天地事,两行多琢刻,眼望神州崛起作前瞻。
  作者:吴成伟
  34、
  书法作品:
  六载推敲方块字
  两行悬挂古诗词
  作者:荆双全
  
  35、
  六春联贺字游族
  千里月圆文化缘
  作者:林锦城
  36、
  鹧鸪天·字游族感怀
  文化弘扬雅韵流,承传国粹举龙头。
  论坛切磋堪明志,游族成员早入投。
  群友乐,众歌讴。无穷乐趣字词酬。
  骚坛自古多佳话,璀璨珠玑不尽收。
  作者:温战勇
  37、
  踏莎行·贺字游族六周年华诞
  赤帜高扬,文坛盛举,
  轻舟短棹吟游处。
  贴吧网海任翱翔,推敲互动耽佳句。
  漫忆兰亭,时浇菊圃,
  平台筑就酬诗语。
  六年一梦费追寻,满园春色花千树。
  作者:黄炎清
  38、
  浣溪沙:字游族里觅乡音
  六载风云六载春,字游族里觅知音。传承文化见精神。
  韵律和谐扬国粹,语言洗练铸民魂。雅词俗句各耕耘。
  作者:王家祥
  39、
  七律·题字游族
  字游族里将何往,净土心灵总伴依。
  一纸高情风雅赋,半篇远韵雨窗飞。
  敲来痩键传心去,品得香茗枕梦归。
  谁许才情空漫舞,卿卿展翅试云衣。
  作者:祝纪凡
  40、
  心宁意远,六年快步,民族复兴为己任;
  字里行间,一片深情,诗词原创作先驱!
  作者:陆炳生
  41、
  七绝·字游族
  吟诗作对赋江山,执笔倾心纳海川。
  国粹弘扬辟蹊径,复兴路上艳阳天。
  作者:叶贵
  42、
  因文字结缘,同游六载;
  凭精神作柱,共享一家。
  作者:张峰青
  43、
  七律·赞字游族---步胡德棒先生《七律·字游族》韵
  字游觅趣乐津津,新韵携情伴旧音。
  六载窖缸出美酒,一族笔墨撰奇文。
  前行引领台坛者,后进拼搏站点人。
  庆贺诞辰期共勉,弘扬国粹聚嘉宾。
  作者:孙福奎
  44、
  文字一族,六载闲情敲雅韵;
  襟怀万里,九州快意作闲游。
  作者: 马 弘
  45、
  七绝·祝贺字游族诞生六周年
  每在屏前择字游,斟词酌句定还休。
  文章草草千年事,积得片鸿成好裘。
  作者:胡方元
  46、
  七律:献给“宇游族”诞生六周年
  作者/汪广茂
  经纶浩宇赞辉煌,但为传承雅律昌。
  慧眼‘开坛’担赋义,诚心‘设宴’聚诗乡。
  江河对唱千涛曲,山岳和吟万里章。
  华夏骚人挥墨宝,乾坤瀚海韵铿锵。
  47、
  五律·字游族诞生六周年庆贺
  作者/吴天启
  春苑铺诗意,平台展画屏。
  花开蜂采蜜,鸟语蝶生情。
  落笔勤耕地,汗浇苦伴灯。
  时光结硕果,雅士耀明星。
  48、
  七律:祝贺字游族陆周岁
  作者/彭年祥
  祝嘏欣逢大吉羊,贺腾龙凤共呈祥。
  字欢翩起唐风舞,游乐旋聆汉韵章。
  族酒龙孙同血脉,陆茶圣祖异蒸尝。
  周天星宿通明夜,岁庆高歌国永昌。
  49、
  古风·贺字游族诞生六周年
  作者:潘书文
  字趣雅同聚一处,游刃有余爬格子。
  族顶炎黄共九天,诞承文化国粹始。
  生辰顺风一路畅,六载诗情难忘记。
  周典总结再获胜,年迎新程颂盛世。
  50、
  七律·赞古贤-字游族6周年诞辰贺
  作者/ 湘君
  吟诵诗词赞古贤,巧思敏想在诗行,
  婉约诗派情歌颂,浪漫词流浩曲扬,
  贪腐怒批评社乱,清廉喜议论国强,
  字游族里承精粹,诗创新花遍地香!
  51、
  赠“字游族” 2 0 0 9 6 2 6 ,新建平台‘字游族
  ’作者/ 马恒超
  诗人词家和联友,遥隔屏幕喜相聚。
  弘扬国粹秉宗旨--‘我们都是字游族’。
  多家媒体开网站,新年伊始通港埠。
  时光荏苒已六载,而今又有新举措。
  开展全国大征文,喜的老汉乐悠悠。
  桃源愚叟赧作诗,信口胡诌顺口溜。
  不敢参赛只跟评,亮灯莫嫌大秃头。
  52、
  我爱字游族好平台
  作者/张扬
  就是我来读您诗
  平生爱看破常规
  推敲字句真有趣
  竟日游览常久时
  字游族本藏龙虎
  提的好论人自知
  秉公平抑扬有致
  竞登台风话稀奇
  53、
  七律·字游族诞生喜庆
  作者/大雁南飞
  旷迹何人处也新,怜君得者竟谁人。
  辛勤复此无倾覆,容易芳樽免苦辛。
  北走子山如有利,南游季重亦成尘。
  青山庆赏风流夜,只有青山顾渚春。
  54、
  七绝·贺字游族诞生六周年
  作者/冠学居士
  字里行间书惬意
  游山玩水画江天
  同仁共唱民族梦
  网友齐歌国粹联
  55、
  七律·字游族(新韵)
  作者/胡德棒
  字正腔圆乐问津,游诗玩韵觅知音;
  族中可见倾情语,陆上还期励志文;
  周末踏青邀老友,年头染律慰新人;
  庆云浮动入佳境,贺雪蝶跹皆贵宾。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5-04-24
胡茂林·黄丽凤婚庆贺联贺诗词及作者地区整理汇总

一、贺联
1.
茂林美景,佳期十月,花好月圆盈喜气;
丽凤新歌,金屋四川,情真意切结良缘。
(黑龙江双鸭山市 孙福奎)
2.
古月茂林欣折桂;
黄花丽日喜荣川。
横批:乘龙引凤
(王世淳,福建省建阳)
3.
巧施妙手,绘一幅茂林双燕图,胡点龙睛,黄披彩凤;
囍结良缘,织三生钟爱百年锦,天悬丽日,地载华光。
(江西南昌 万斌)
4.
茂以知音,地造天生,百年佳偶珠林谐合;
丽而得意,郎才女貌,两姓良缘鹓凤和鸣!
(胡启山 江苏省苏州市)
5.
茂美良缘,三载齐眉,连理合欢十月;
丽贤佳偶,一生执手,同心比翼百年。
(胡春迪,女,江苏省苏州市)
6.
姚黄魏紫,丽质天生招彩凤;
翠竹茂林,清风晓拂醉胡杨。
(陕西省铜川市 宋建平)
7.
上联:蜀天闻喜 茂林栖丽凤;
下联:桂苑贺婚 才子配佳人。
(张楠女 澳大利亚 悉尼)
8.
丽凤长鸣吐翠 展翅轻扇茂林千日醉
胡杨亮腕扬眉 操戈重吻黄囍百春回
(左增杰,新疆乌鲁木齐)
9.
茂林芳草,春花含笑;
丽日华庭,彩凤来仪。
横批:美景良辰。
(天津市 韦化彪)
10.
茂才天地立,一木成林川溢彩;
丽影箜篌传,九韶引凤桂飘香。
横批:佳偶天成
(马 弘 四川省西充县)

11.
四川喜迎新娘子;
八桂飞来金凤凰。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12.
胡家喜迎新娘子;
黄府飞来金凤凰。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13.
茂林栖丽凤;
花烛映新房。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14
祥云万里奔黄府;
丽凤千山栖茂林。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15.
祥云十里绕黄府;
丽凤一生爱茂林。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16.
茂林藏猛虎;
丽凤化新人。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17
四川猛虎出仙洞;
八桂凤凰栖茂林。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18.
根深叶茂藏林虎;
日丽风和舞凤凰。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19.
新人更比凤凰美;
喜事又添猛虎威。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20.
丽人更比凤凰美;
新事喜添猛虎威。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21.
小伙壮如猛虎;
新娘美赛凤凰。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22.
两地联姻,川桂情长,山清水秀林引凤;
百年携手,鱼龙梦美,花好月圆景涵春。
(欧其奎,仫佬族,广西罗城县)
23.
茂林宜引凤
丽景好乘龙
(林锦城 广东省汕头市)
24.
茂林修竹,良缘永久,名山大川誓愿同岁月;
丽凤靓媛,吉日悠长,耀眼金桂欣然共婵娟。
(湖北孝感市 陆炳生)
25.
相亲相爱,四序情朝丽凤倾,法效鸳鸯共舞;
不弃不离,一生心向茂林许,习学琴瑟和鸣。
(赵久生 北京市)
26.
丽人马岁结鸾凤;
茂树金秋聚喜林.
( 彭善民 北京市)
27.
黄胡二喜,携手迎来双喜日;
鼠虎三年,齐心奠定百年姻.
( 彭善民 北京市)
28.
茂林堪引凤,三年相恋情缘美;
佳偶实当歌,十月举婚喜气浓。
(山西永济市 杨新立)
29.
三年相恋,爱情常与真情伴;
十月举婚,家梦喜同国梦圆。
(山西永济市 杨新立)
30.
丽日和风飞彩凤
茂才佳偶入琼林
(吴宗良 安徽省广德县)
31.
天长地久茂林爱;
花好月圆丽凤情。
(张洪欣 山东龙口市)
32.
林茂四川,虎气雄才执子手;
凤翔八桂,高天丽景缔鸳盟。
(赵瑞琴 山西河曲县)
33.
虎帐茂林迎凤子
黄门丽质出封胡
(广东惠阳 余仁杨)
34.
三年挚爱,爱已似川流,丽女黄花胡不娶?
一世真情,情犹同桂酒,茂林彩凤亦相亲。
(钱政锟 北京市)
35.
天赐良缘,畅饮交杯酒
林栖丽凤,喜结连理枝
(张兴华 安徽省宣城市)
36.
茂林引凤栖,凤凰于飞,阖家安定;
丽宇承麟趾,麟子早诞,永世宽和.
(杨儒麟,广东省,湛江吴川市)
37.
叶茂林深,有凤来仪添靓丽
男欢女爱,无微不至蕴温馨
(山东省青岛市 刘瑞河)
38.
茂叶林丛 胡氏香风延福祉;
丽泽凤语 黄门美酒醉玲珑!
(辽宁省朝阳市 胡明勇)
39.
上联:桂水流芳,修竹白荷开并蒂;
下联:蜀山纳福,茂林丽凤结同心。
(辽宁省朝阳市 胡明勇)
40.
黄花闺女 丽质娇生 茂林胡可不栖凤
天府男儿 雄风必具 燕尔正须频举杯
(杨玉鉴,广东佛山市)
41.
桂子飘香,琴瑟和之伉俪笑
蜀山流翠,茂林引得丽凰来
(韩崇文77岁,山西大同市)
42.
喜迎丽凤,天人同乐;
爱憩茂林,琴瑟和鸣。
(陕西宝鸡市  张峰青)
43.
地天连理茂林秀;
川桂联姻丽凤归。
(陕西宝鸡市  张峰青)
44.
蜀天升紫气,丽凤归来呈喜庆;
桂地现金光,茂林迎娶纳吉祥!
(自题)
茂林丽凤,天生配对;
桂水蜀山,地造成双!
(自题)
45.
上联:丽水温馨林隐凤;
下联:茂山葱郁凤投林。
(王德会 辽宁大连市)
46.
上联:天府郎,白马乘龙婿;
下联:桂宫女,红颜伏虎人。
(王德会 辽宁大连市)
47.
茂林修竹和谐第;
丽凤祥龙幸福缘。
(穆洪信 天津市)
48.
爱笃由衷由笃爱;
情真比翼比真情。
(河北 宣化 张福音)
49.
举案齐眉,竭诚尽节;
相濡以沫,峻德克明。
(河北 宣化 张福音)
50.
洞房花烛夜;
燕侣昵巢时。
(河北 宣化 张福音)
51.
婚旧更新也;
礼奢宁俭焉。
(河北 宣化 张福音)
52.
爱妇敬夫,妇夫有约,生女养男都一样;
重男轻女,男女失调,唱夫随妇重千金。
(河北 宣化 张福音)
53.
卢敖夫妇骖鸾侣;
灵匹鹣鲽莺燕俦。
(河北 宣化 张福音)
54.
互相呵护;
彼此信从。
(河北 宣化 张福音)
55.
幸福而是讲究少;
美满并非拥有多。
(河北 宣化 张福音)

56.
共田牵手三春,茂林修竹
古梦结伴十月,彩凤丽人
(陈顺利  天津市)‍
57.
才迎十月南疆丽凤
又缔百年西蜀茂林
(陈顺利  天津市)
58.
上联:胡燕双飞,茂才拔萃,玉树琼林迎紫气;
下联:黄鹂对唱,丽质超群,祥麟威凤浴金风。
(辽宁沈阳、魏宇)‍
59.
川桂联姻圆夙梦;
胡黄结好秉同心。
(王祥文  江西乐平市)‍
60:
茂林栖丽凤;
才子配佳人。
(王祥文  江西乐平市)‍
61:
时逢丽日和风,乘鸾跨凤,炽热相倾三载恋;
景辟茂林修竹,筑梦燃情,忠贞可鉴百年心。
(王祥文  江西乐平市)
62:
不弃不离,鸳鸯共舞,桂韵蜀风天地证;
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林涛凤曲水云传。
(赵久生  北京市)

63:
花好月圆,吉日呈祥开盛宴;
人和地利,茂林引凤筑新巢。
(湖北天门 李孝荣)

64、
丽日高悬,桂树飘香,连心迎彩凤;
茂功频送,鹊声报喜,比翼入川林。
(于文龙 内蒙古赤峰市)


65、
龙凤呈祥,茂士有情成眷属;
心颜俱丽,爱林携手度华年。
(吉林省 吕子荣)‍

66、
新尚新风,新事新人新志向;
美心美德,美男美女美姻缘。
(吉林省 吕子荣)‍


67、
同志同心,同气同声,百年同好;

新人新事,新风新尚,九域新歌。
(吉林省 吕子荣)‍
68、
上联:与子双飞,丽凤岂无彩翼;
下联:同伊偕老,茂林自有梧桐。
(安徽  刘杰)
69、
三载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生无限路始自相扶。
(刘童 安徽)

70、
茂彦灿双星,比翼何嫌林海阔?
丽娟联合璧,同心永奏凤箫娇。
(刘未零   72岁 湖南 )
71、
热恋三春,撒网粉丝蠃得爱;
温馨千载,栖梧鸾凤喜联姻。
(刘未零   72岁 湖南 )
72、
上联:日照茂林来丽凤
下联:云蒸阆苑绽芳华
横批:天作之合
(刘献琛 山东枣庄)
73、
丽风双飞歌永日
茂林独秀发千枝
( 江西  刘剑光)
74、
丽日风和,凤舞蓮池花并蒂
茂园春暖,林離桂子蝶双飞
( 江西  刘剑光)
75、
丽凤南来奏八方异曲;
茂林北有修一对新人!
(河南省 李海波 )

76、

胡寅昔遇桂黄子;
丽凤今栖川茂林。
  (王逸飞 陕西 宝鸡)

77、
    茂郎丽凤,比翼齐飞鸣爱侣;
    林荫馨家,同舟共济育真龙。
(梁智华 广西玉林)
78、
黄胡牵手,喜看茂林栖丽凤;
川桂联姻,欣闻才子配佳人。
(山东平度 曾宪章)
79、
茂苑寻芳,丽泽诗题红叶句;
林泉醉眼,凤箫愿结白头缘。
(吴平益  广西)
80、
红叶诗题,茂士倾情丽泽;
黄花酒饮,凤台度韵林泉。
横批:胡黄联姻
(吴平益  广西)

81、
婚姻互愿千般好;
伉俪相亲百载长。
(广东广州 张新元)
82、
相恋三年终聚合;
互陪一世不分离。
(广东广州 张新元)

83、
景美地灵,茂林栖丽凤;
情深意重,才子配佳人。
(广东广州 张新元)

84、
茂林奕奕伸枝,将巢筑起;
丽凤翩翩振翮,把户落来。
(广东广州 张新元)

85、
风流文士,匹配娇娆淑女;
繁茂梧林,栖居美丽凤凰。
(广东广州 张新元)

86、
桂海川山,总难阻屏鸿网雁;
茂林佳木,诚宜栖丽凤文鸾。
(曾清严)
87、
丽日映良辰,胡府茂林栖彩凤
新人追远梦,黄钟大吕耀金龙
(梁璞 山西省)
88、
情投三载,爱缔百年,川桂联姻千里好
鸳鸯巧点,秦晋同结,胡黄比翼万般合
(陕西省西安  刘养启)
89、
.叶茂华荣迎日丽
林幽凤翥伴龙翔
(陕西省西安  刘养启)
90、
胡笛先吹祥凤丽
黄钟合奏茂林深
(蒋杰士  浙江宁波)
91、
子夜伴寅时,千金每刻;
茂林栖丽凤,百载良缘。
(罗爱华  广西 桂林)
92、
桐茂林苞招丽凤;
德崇情挚若鹣鲽。
(河北 张福音)
93、
举案齐眉,互相呵护比鹣鸟;
相濡以沫,彼此信从连理枝。
(河北 张福音)
94、
网络集关鸠,蜀道茂林栖丽凤;
姻缘鼓琴瑟,红尘古月照佳人。
(冷金鹤  江西)
95、
茂林栖凤,古月百年心独属;
丽构娇声,笙歌一路案齐眉。
(江西  冷金鹤)
96、
两地连心,叶茂林深花蔟锦;
百年携手,风和日丽凤鸣春。
(陕西宝鸡  李玉虎)
97、
丽凤翥胡门,龙腾虎跃;
茂林迎皓月,结彩张灯。
(徐琳 江苏淮安)
98、
丽日和风,喜气满天迎彩凤;

茂才淑女,真情永爱毓芳林。

(林忠 广东省东莞)

99、
横批:比翼双飞
上联:青山绿水蛟龙舞
下联:芳草茂林丽凤飞
(曾建成  福建晋江)

100、
虎啸茂林栖丽凤;
龙腾胡府贺佳人。
(王玉侠 陕西)
101、
恭贺新婚,胡府林园梧茂茂;
喜襄盛会,黄家丽女凤欣欣。
(辽宁本溪 黄云祯)
102、
茂林中桂馥兰馨玉树千枝发;
丽凤后月圆花好金风百鸟鸣。
(刘昌佼  江西省)
103、
丽质相交三载,珠联璧合呈祥龙凤;
茂亲欢聚一堂,酒绿灯红醉染秋林。
(刘昌佼  江西省)
104、
丽藻鸳盟吟絮凤;
茂才鹏路启竹林。
(于化文  黑龙江)
105、
生肖为首 双飞丽凤同欢鸟
配属更威 共宿茂林连理枝
(罗陆艺    广西玉林)
106、
蜀地茂林,桂山丽凤,合成一幅婚姻画;
虎吟鼠伴,夫唱妻随,共写双行幸福联。
(赵力纪 新疆乌鲁木齐)
107、
黄杨丽凤,春心萌动鼠光炯炯;
胡柳茂林,情欲横生虎视眈眈!
(卢朝友  四川)
108、
胡山茂盛枫林美,川哥帅东北;
黄果丽香彩凤飞,桂妹亮西南。
(福建省  林崇垣)
109、
上联:广种梧桐招丽凤;
下联;多培水土植茂林。
横批:筑巢引凤
(范国彬  )

110、
丽凤宿茂林,自有莺歌燕舞;
炎黄弄琴胡,且看子富孙福。
(徐继明   河南省 南阳)
        
111、
金屋笙哥偕卜凤;
洞房花烛喜乘龙。
(徐继明   河南省 南阳)
112、
天府筑巢,茂士倾情招彩凤;
壮乡起舞,丽人携梦入嘉林。
(张应明 湖北)
113、
情缘一网,爱恋三春,红叶题诗迎彩凤;
帘映同心,花开并蒂,紫萧吹月驾青鸾。
(黄湘梨  湖南岳阳)
114、
夫妻长幸福
邻里永温馨
(麦朝辉 海南儋州)
115、
春暖家长福
人和月永圆
( 吴贞柳 海南儋州)
116、
佳人临美室
喜气盈华门
(麦红光 海南儋州)
117、
川桂百年好  
黄胡两家亲
(陈克果 河南信阳)
118、
九天日丽,凤鸣胡府千祥兆;
十月花黄,虎啸茂林万象新。
(李宁  陕西)    
119、
胡门放彩 心仪丽凤永相爱;
黄府腾辉 意属茂林共抒情。
(张楠 澳大利亚悉尼)
120、
蜀秋逢喜 茂林爱暖鸳鸯被;
桂苑飘香 丽凤情栖连理床。
(张楠 澳大利亚悉尼)
121、
一对鸳鸯,丽凤茂林同浴爱;
百年佳偶,胡门黄府共呈祥。
(张楠 澳大利亚悉尼)
122、
林醉凤心三载恋;
鼠眠虎穴一生情。
(刘乐贺  福建)

123、
喜栽茂林景 茂林撒爱圆春梦;
欣描丽凤图 丽凤倾情绣锦章。
(河北省 任玉荣)
124、
胡仔娶妻 茂林福气翔桂苑;
黄门嫁女 丽凤深情向蜀天。
(河北省 任玉荣)
125、
连理枝头 茂林给力圆春梦;
合欢花下 丽凤开屏绣锦章。
(河北省 任玉荣)
126、
锦帐花堂迎丽凤;
繁枝茂叶入芳林。
(河北  张继兴 )
127、
胡府良辰 丽景华庭迎彩凤;
黄门吉日 茂林盛叶纳祥龙。
(河北  张继兴 )
128、
黄门花好 丽景华庭出彩凤;
胡邸月圆 茂枝盛叶筑情林。
(河北  张继兴 )
129、
国粹久倾心,茂林丽凤结缘,莫辜负两地相思,三年爱恋
雅怀同醉梦,美女才郎牵手,共陶然满腔蜜意,十月佳期
(辽宁凌海  田庆友)
130、
情恋三年,茂林桂树(淑)结连理;
眷成十月,丽凤川鸽(哥)若比鹏。
(时国平  河北)
131、
茂才丽日,喜迎丽女心花放;
林苑凤巢,长宿凤凰瑞气萦。
(广东广州  张启东)

132、
胡蝶翩翩,胡宅茂园林引凤;
黄花艳艳,黄家丽女凤归林。
(广东广州  张启东)

133、
牵手一生,青阳启瑞芝兰茂;
定情三载,白首齐眉鸾凤和。
( 李航  福建 福州)
134、
未可胡言,茂林修竹藏高士
正应大庆,彩凤黄花属丽人
(莫增清  广西)
135、
子吉寅祥百年偕老;
凤丽林茂五世其昌。
(戴大海  河南平顶山)
136、
十月为阳,丽凤开屏屏中目;
三星在户,茂林修竹竹生孙。
(王旭 山东)
137、
‍三年梦美,爱识知音,蜀水茂林龙献瑞;‍
十月枫红,情钟俊杰,黔山丽日凤鸣祥。
(李轩才 山西原平)
138、
川桂联亲,千里姻缘诗作伐;
鸳鸯比翼,百年琴瑟韵和谐。
(方鸿 湖南岳阳市)
139、
上联:茂林欣引凤;
下联:丽凤喜栖林。
横批:珠联璧合
(何跃清 湖南郴州)
140、
茂德喜日琼林宴;
丽景嘉风鸾凤歌。
(吴广波  湖南长沙)
141、
茂士自川林,有偶更觉真喜气;
丽身如彩凤,陪君愿作嫁衣裳。
(国粹    莲塘闲人)
142、
川桂路量千里远;
胡黄缘定一家亲。
(刘震 湖南冷水江)
143、
黄酒迎宾,全桂飘香,丽日晴空飞彩凤;
胡家连理,满川道喜,茂竹秀水贺青林。
(黑龙江  邵兵)
144、
丽日生辉,爱满四川,种下梧桐栖彩凤;
茂竹连理,情牵八桂,放飞梦想化青林。
(黑龙江  邵兵)
145、
三载茂林栖丽凤
二胡喜乐伴黄莺
( 黄欣笙 福建泉州)

146、
古月醉新风,茂才喜得林中凤;
黄莺邀紫鹊,丽藻频添锦上花。
(徐俊杰   江苏海门)

147、
丽日风清林叶茂,鸾凤赋诗,桂川和好;
秋天气爽木犀馨,鸳鸯题对,胡黄联婚。
(陕西合阳 赵斌乾)
148、
月丽荷塘香茂盛
风清林苑凤玲珑
(上海 泡泡)
149、
川有茂林谁属?
西来丽凤得之!
(李连富,安徽淮南)
150、
喜庆良缘,缘赐广川天作喜;
声情并茂,茂林黄鹂凤鸣声.
(张寅 江苏靖江)
151、
丽凤开屏,茂林添异彩;
金龙添翼,天府展雄风。
(国粹 大雪无痕)
152、
丹桂飘香迎丽凤,
青川涵碧滋茂林。
(郑雪菲  福建建阳)
153、
上联:丽羽凤,飞飞飞,魅力无穷栖暖树;
下联:茂材林,发发发,生机不断绽新花。
横批:彩凤投林
(李家孟  江西省)
154、
彩凤投林,此处逍遥真甜蜜;
金龙戏海,斯时浪漫好温馨。
难忘今宵。
(李家孟 江西省)
155、
黄玉金琢成丽凤;
胡杨雨润变茂林。
(叶国军 贵州铜仁)
156、
丽日乘龙,酒釀黄花,携手欲穷千里目:
茂林栖凤,诗题红叶,并肩喜缔百年缘。
(方东清 湖南)
157、
茂彦丽人,青林凤翥一川彩;
良辰吉日,佳偶天成百世缘。
(马 弘  四川省)
158、
丽日良时,金风玉露香盈盏;
佳人茂彦,花好月圆凤入林。
(马 弘  四川省)
159、
一世姻缘,喜念茂林三载义
两情眷属,欣惜丽凤四川心
(辽宁盘锦 云水间)
160、
茂业若林青,欣迎淑女同追梦;
丽人如凤美,喜有情郎共筑巢。
(肖 波 贵州省)

161、
三载缠绵林引凤;
十年光景子成龙。
(黄建中 湖南)
162、
古月复晴川,胡蝶丽姿迎彩凤
共田同擢桂,黄花茂范郁芳林
(陈书锦  河南洛阳)
163、
鼠服虎,虎牵鼠,喜见茂林腾丽凤;
夫恋妻,妻念夫,从来才子爱佳人。
(田鑫 河北)
164、
虎鼠联姻,丽凤腾空多得意;
夫妻互爱,茂林携手俩痴情。
(田鑫 河北)
165、
壮乡丽凤,心系川江,网络鼠标传爱意;
吟友帅哥,情牵淑女,茂林虎子结良缘。
(广西岑溪 黄已力)
166、
风华正茂,诗题林苑龙求凤;
富丽堂皇,玉种蓝田酒溢香。
(佘必武  湖南长沙 )
167、
鸿案齐眉,丽凤当垆偕快婿;
雀屏飞矢,茂林种玉娶才媛。
(赵进轩  山东)
168、
虎出茂林,啸吟古月;
凤鸣丽日,共乐心田。
(潘一之 江西宜春)

169、
灿烂金秋,胡家结彩迎黄女;
温馨绣帐,丽凤倾情醉茂林。
(湖北随州 金桓敬)
170、
红烛透黄纱,竹笛胡笳吹喜乐。
茂林栖彩凤,晴天丽日引鸣凰;
(万斌 江西南昌)
171、
水漾丽音,月迷妙曲桐花凤;
山宣茂彩,风醉锦图枫叶林。
(李仁 福建福州)
172、
正黄花节,谁点鼠标?芳桂丽华欣引凤;
掀赤纱巾,胡张虎胆!茂林川仔喜乘龙。
(国粹 龙角生 湖北大冶 石钧)

173、
胡府茂林结硕果;
黄山丽凤唱佳音。
(刘铁跟  河北)
174、
茂士勤劳,园林繁密结甜果;
丽人贤惠,彩凤欣然唱赞歌。
(刘铁跟  河北)
175、
丽凤美凰宜家室;
茂林修竹荫儿孙。
(江西九江 卢象贤)
176、
麗苑華燈迎彩鳳;
茂才旨酒宴瓊林。
(王國釗 澳門 国粹顧曲)
177、
凤翥茂林 山川呈壮丽
心融爱海 情意永缠绵
(湖南长沙 王俊明)
178、
牵手三年,虎儿鼠女情倾笃;
订婚十月,丽凤茂林枫映红。
(国粹浦江一夫 吴长发 上海)
179、
上联:巴郎缘定八桂女
下联:丽凤栖翔茂林枝
横批:百年好合
(诗词网 可轩)
180、
虎啸山川,茂林公子得佳偶;
鼠栖月桂,丽凤娇妻乘玉龙,
(江苏  周再均)
181、
红叶舞良缘,月圆之夜醉幽梦;
茂林飞丽凤,花好之时渡爱河。
(兰梦宁 重庆)
182、
上联:茂林栖丽凤;
下联:女貌配郎才。
横批:地久天长
(李忠祜 天津)
183、
此地有茂林修竹,适可裁云酿对,烹雪煮诗,流连大雅醇醇味
其人是丽凤雄寅,恰成千里牵缘,两情相悦,栖筑小家燕燕飞
(何长庆 浙江)
184、
自是茂材,悦耳林钟招凤至;
天生丽质,贤德凤女引龙腾。(今)
(卫国  河北邯郸)
185、
茂学懿文,艺林引凤和琴瑟;
丽姝贤德,杏眼含情效孟粱。(古)
(卫国  河北邯郸)
186、
上联:缘赐茂林,三秋迎桂子;
下联:情投丽凤,今世恋胡郎。
(李来栓    河南)
187、
叶茂林深,有凤来仪添靓丽
男欢女爱,无微不至蕴温馨
(山东青岛 刘瑞河)
188、
云汉桥成牛女渡;
春台箫引凤凰飞。
(江苏镇江   杨忠卫)
189、
相恋三年,芳桂丽华欣引凤
好合百臷,茂林胡弟喜乘龙

(湖南临湘  何其谷)

190、
百臷好合,芳桂引丽凤
三年相恋,茂林出祥龙
(湖南临湘  何其谷)


191、
虎兄鼠妹偕称老;
丽凤茂林合配双。
横批:永结同心
(国粹 严金海)
192、
茂林栖丽凤,
圆月掩香巢。
(胡伯勋 湖南岳阳)
193、
新婚大庆成佳偶;
丽凤奇缘恋茂林。
(冯兆烈 广东清远)
194、
水秀山青,茂林栖丽风;
月圆花好,才子配佳人。
(任家潮 安徽)
195、
丽凤于飞,米妮起舞
茂林共醉,跳虎生歌
(高文富 香港新界)

196、
何草不黄?幽兰盛茁香空谷;
云胡不喜?丽凤和鸣在茂林。
(刘进平 湖南洪江市)
197、
茂林丽凤三生卺
黄道旋胡一曲缘
( 黄欣笙 福建泉州 )
198、
茂林欣得凤;
丽景祝腾龙。
(国粹  揽月轩主人=林志景, 福建)
199、
川桂联姻,万朵银花铺地毯;
茂林栖凤,千支金曲洒天河。
(国粹 凤鸣岐山 李玉虎 陕西宝鸡)
200、
茂林栖丽凤,欣看今朝双玉树;
联友贺佳人,喜逢先饮八金杯。
(国粹 凤鸣岐山 李玉虎 陕西宝鸡)
201、
两地连心,叶茂林深花蔟锦;
百年携手,风和日丽凤鸣春。
(国粹  凤鸣岐山 李玉虎 陕西宝鸡)
202、
赤凤茂林翥,云中多丽。
黄花胡宅馨,梦里暗香。
(国粹 大秦岭=赵天成 陕西 西安)




二、贺诗:
1.
新娘落雁美如凤,新郎擒虎壮如山。
广西仙女飞巴蜀,千里姻缘一线牵。
(孙宗会 河北省邢台市)
2.
正茂艺林喜咏吟,诗与丽凤结同心。
相如才气文君笔,又向骚坛送好音。
(蔡华明,福建省尤溪县)
3.
茂林喜庆醉心扉,丽凤娇娥举案眉。
携手同心兴大业,满堂喝彩祝双飞。
(蔡华明,福建省尤溪县)
4.
【七律】胡茂林、黄丽凤新婚致贺
佳话传来胡不吟,黄家姻妹更韶音。
茂林浪漫春风意,丽凤玲珑秋月心。
三载相知圆爱梦,百年好合祝连襟。  
皖山但共川山醉,莫怪愚兄恋酒深。
(汪星群,安徽省潜山县)
5.
(胡)茂林/黄丽凤百年好合

(凤顶格)七 律

茂学长材一小生,
林泉雅韵恋山清。
丽天日月黄鹄唱,
凤阁龙鸾碧汉迎。
百福具臻三岛客,
年华锦瑟万世缨。
好施乐善传家远,
合璧联珠白首情。
(陈峰 安徽桐城市)
6.
七 律 (藏头诗)
丽日祥云彩幕张,
凤毛麟角配成双.
茂才盛世同腾翼,
林木丰秋共引凰.
百岁欣偕迎皓首,
年华乐享沐朝阳.
好生一对牛女恋,
合卺鸳鸯喜欲狂!
(彭善民  北京市)
7.
茂林迎艳日;
丽凤盼祥风。
若晓新人事,
金秋看喜情。
(张洪欣 山东省龙口市)
8.
五律
喜事美无边,情修百世缘。
同心今日遇,并蒂此时连。
茂林郎才好,丽凤秀态妍。
良辰齐举杯,恩爱万般甜。
(蔡华明,福建尤溪县)
9.
川江水暖爱情深,十月新婚倍感亲。
茂林含羞春意吻,丽凤脸上笑缤纷
(蔡华明,福建尤溪县)
10.
诗坛高手儒林将,文化名人远近扬。
美貌精英巾帼女,结成一对好鸳鸯。
(蔡华明,福建尤溪县)
11.
古月蜀山茂,黄班入蕙林。
丽阳朝彩凤,桂子溅鸣琴。
(冯国喜 湖南祁阳县)
12.
五律 贺喜
十月小登科,阳春贺客多。
茂林扶窈窕,丽凤舞婆娑。
一日丝罗结,终生耳鬓磨。
吉时锣鼓起,灵鹊闹银河。
(王德会 辽宁大连市)
13.
七律   贺喜
丽凤翩然投茂林,冥冥月老笑吟吟。
夙缘桂蜀同秦晋,新梦胡黄共枕衾。
花烛洞房鱼戏水。喜糖錦帐瑟谐琴。
三年海誓山盟语,化作红绳系俩心。
(王德会 辽宁大连市)
14.
七绝  贺合卺
燕侣莺俦喜鹊鸣,
凤凰于翥展鹏程。
白头翁鸟鸳鸯爱,
鸾凤和鸣鹣鲽情。
(河北 宣化 张福音)
15.
蝶恋花

八月黄花熏胡同,
探云丽日照茂丛。
两只凤蝶嬉林海,
一生比翼到白头。

(广西桂林 李骏)

16、
梧桐引凤凰‍
美丽凤凰诞广西
飞向茂林在四川
此林定是梧桐树
才引凤凰来合缘
(孙政杰 辽宁大连)
17、
胡琴声声韵悠扬,
茂草盛花招蝶舞。
林木森森空气新,
黄河涛涛心事叙。
丽人佳侣共含笑,
风顺意和见如故。
大庆只待择日定,
喜事新办百年遇。
(潘书文,陕西省)

18、
新婚贺
婚庆佳期客四方,祝福淑女许君郎。
爱河情海心通意,地造天成凤配凰。
比翼齐飞同奋进,阳光风雨共担当。
夫妻牵手重缘分,美美和和岁月长。
(张振羽 辽宁沈阳)
19、
欣祝胡茂林黄丽凤新婚大吉(藏头藏名)
    欣闻胡府娶貂婵,祝福黄家初嫁媛。
    丽凤独钟勤学子,茂林永结桂西缘。
    新人缱绻成秦晋,婚庆火红贺侣鸳。
    大喜门庭生将相,吉年龙凤中魁元。
   (梁智华 广西玉林)
20、
新婚喜赋(藏名诗)
    合壁胡黄连理枝,茂林慕凤丽人姿。
    男才女貌天仙配,琴毖和弦日夜怡。
(梁智华 广西玉林)
21、
结婚志喜
川桂联姻万缕丝,胡黄交拜俩相期。
茂林喜种蓝田玉,丽凤欣题红叶诗。
琴瑟谐音诗画意,鸳鸯戏水梦魂思。
河洲雎鸟关关唱,比翼齐飞奋进时。
(吴平益  广西)
22、
藏头诗
胡苑良辰着彩妆,茂门花簇画琳琅。
林歌杜圣其三句,黄奏诗经第一章。
丽日寻访山水醉,凤台揽胜梦魂香。
婚姻自是天仙配,庆宴酬宾畅举觞。
(吴平益  广西)
23、
五律:贺诗友喜结连理
茂林才子意,丽凤玉兰心。
海内姻缘结,天涯祝福深。
同君歌一世,与妾醉千斟。
愿作双飞鸟,更为交响琴。
(钱燕群 重庆)
24、
七律《贺胡茂林黄丽凤新婚》
烂漫金秋处处香,
西厢红烛映新房。
茂林还待佳禽至,
丽凤当依秀木彰。
心血浇花成硕果,
云天比翼谱诗章。
人生执手期偕老,
明月清风万里长。
(赵力纪  新疆乌鲁木齐)

25、
缘·分(二首)
其一
缘来春水涨春帆,
缘悭未曾一晤面。
不求经风历雨行,
惟愿日后好相见。
其二
缘起面带玲珑色,
缘灭何妨归本真。
恩怨两消情仇没,
长风过耳雪无痕。
(申嘉巍 河北省邯郸)
26、
画眉人
天生丽质待深闺,
莲步袅袅上翠微。
适逢玉龄还肯顾,
百年之后谁画眉?
(申嘉巍 河北省邯郸)
27、
夕下一对璧人携张裕同饮
申嘉巍
夜光杯承葡萄酒,
血色夕阳双垂首。
独闻香风犹过耳,
分明喜上眉梢头。
(申嘉巍 河北省邯郸)
28、
好了歌
相爱几载虎情真,
有缘牵线鼠意深。
美忆茂林月下会,
笑谈丽凤花前亲。
情浓语切恨见晚,
色对味投已献心。
婚姻宝殿此一去,
世上又增满堂春。
(徐继明   河南省 南阳)

29、
七律·贺胡茂林和黄丽凤新婚之喜
千年绮梦已成真,紫气盈庭处处新。
凤若桃仙天上月,林如碧玉掌中珍。
一生怜爱同风雨,四季相亲共富贫。
比翼书山潇洒赋,裁霞织锦满园春。
(李跃贤   黑龙江)
30、
七律·贺胡茂林和黄丽凤新婚之喜
金秋十月菊花香,一对新人步礼堂。
丽凤娇羞迷落雁,茂林潇洒醉骄阳。
三生石上丹心印,四季风中彩翼扬。
共浴爱河情不老,惺惺相惜比天长。
(李跃贤   黑龙江)
31、
贺喜
十月佳期花满台,迎亲喜宴正宜开。
茂林飞进金丝鸟,直向深堂款款来。
(莫增清  广西)
32、
【五绝】贺结伉俪
茂林栖丽凤,
天府接祥麟。
巧是联姻美,
何时不胜春。
(吴成伟 广东佛山)
33、
贺喜结伉俪
蓝田种璧日生烟,云锦层层五彩鲜。
虎啸茂林思好梦,喜迎丽凤结良缘。
青梅煮酒嘉宾至,白雪吟诗皓月圆。
风雨同舟心不变,春回翠幌意缠绵。
(刘兴林  贵州铜仁)
34、
七绝<婚庆喜贺>
茂茂梧桐一片林,引来丽凤动芳心。
相知三载姻缘定,琴瑟和鸣爱恋深。
(王家祥 天津)
35、
贺诗
隔山隔水网联姻,丽凤喜来栖茂林。
共筑香巢双比翼,高山流水倾心音。
(高成天 甘肃)
36、
七律<新婚誌喜>
情投意合恋三年,
恭喜今朝并蒂莲。
绣幕牵丝成眷属,
御沟题叶有良缘。
胡黄合卺烟花彩,
蜀桂联姻福禄全。
举案齐眉恩爱久,
同心永结乐无边。‍
(胡刚 四川)
37、
七律 生肖姓名藏头
虎/虎生风头顶王,胡/天神力欲何扬。
茂/年心里成双日,林/籁声中共一床。
鼠/可驱牛谁可大,黄/能封酒我能强。
丽/人结永红鸳侣,凤/女龙孙谢四方。
(楚天寒 湖北黄石+刘忠义 河南信阳)

七律 生肖姓名藏头
(楚天寒 湖北黄石+刘忠义 河南信阳+胡德棒 四川凉山)

虎虎生风头顶王,胡天神彩自飞扬。
茂年心里成双日,林籁声中共一床。
鼠可驱牛何必大,黄能封酒我能强。
丽人隽永红鸳侣,凤女龙孙谢四方。‍

38、
瑞 兆
天贶香风恰一城,人间何必问多情。
秋云子夜犹催雨,平旦但听花发声。
(徐名兵字心奴 山东青岛)
39、
贺喜
胡黄仙侣下凡来,美丽玫瑰十月开。
茂盛枫林红似火,深情一曲凤凰台。
(汲海旭 辽宁营口)
40、
祝贺新婚大喜
金风玉露鹊登枝,正是西窗红烛时。
万里月圆如美画,百年心合胜佳诗。
(诗词网 风月有声)
41、
贺喜结连理
千里姻缘一线牵,金秋花好月儿圆。
茂林丽凤天成配,喜结同心到百年!
(叶金生 江西湖口)
42、
新婚喜赋
三载春风绿茂林,飞来丽凤喜难禁。
爱巢高筑梧桐树,日日枝头唱好音!
(江西湖口 叶金生)






三、贺词:
1、
归自谣·祝词
情脉脉,相恋三年今合璧,无时不展双飞翼。
佳谈写入仙侣籍。良缘惜,卿卿我我同头白。
(安徽  刘杰)
2、
蝶恋花·贺喜
丽水弹琴林下语,茂盛黄花,醉了枫千树。
青鸟飞来传锦句,胡家喜烛双双柱。
宾客临门鞭竹舞,醉看金龟,羞了多情女。
好合百年龙凤侣,人生坎坷相搀护。
(杨业胜  河南省)
3、
鹊桥仙·七夕
惊雷怒霄,泣雨流奔,底心款款交付。
飘萍兰棹解素昧,遂盟誓、死生一处。

檀郎胜雪,芳卿比昭。何期仙眷又误。
千载不离汉家事,终须记、情深笃笃。
(申嘉巍 河北省邯郸)
4、
   钗头风· 缘归
初相见,断桥畔,
春雨乍来赠伞幔。
电话约,网上说,
山盟鉴存,愿符明月。
磋,磋,磋。

无豪车,缺存折,
只有勤劳心一颗 。
两手拙,睿智作,
佳景素描,鸿图在握。
绝,绝,绝!
(徐继明   河南省 南阳)      
5、
小重山~出嫁词
漏断窗儿宿雨停. 风儿传阵阵,鼓儿声。眼儿簌簌轿儿行。心儿似,院落叶儿轻。        
羞看梦儿成。红妆含几许?女儿情。今儿宴尽过三更。谁再问,秋去雁儿鸣? 
(寇宣红  湖南)
6、
鹧鸪天•贺婚礼
十月金秋喜气洋,川江号角接新娘。
茂林虎子情真切,网络鼠标意吉祥。
壮乡丽,彩凤翔,百年好合更馨香。
文人墨客赠诗句,欢乐开怀把酒尝。
(广西岑溪 黄已力)
7、
南乡子·誌 喜

茂德丰林,

双飞鸾凤结同心。

春暖洞房张喜气,

佳丽、

美景良宵花并蒂。
(山东青岛 王培基)



四、国粹网友资料不详部分


携手情场,金玉良缘偕伉俪;
征联网络,诗书嘉礼协文明。
(国粹 铁甲山人)
茂林玉树流芳远;
丽凤文鸾叶吉多。
(国粹 铁甲山人)
广种茂林修竹期昌八世;
喜迎丽凤祥云肇始二南。
(国粹 铁甲山人)
十月小阳春,並蒂花开连理树;
两家联美玉,同心带饮合欢杯。
(国粹 铁甲山人)
丽凤翥胡门,龙腾虎跃;
茂林迎皓月,结彩张灯。
(国粹  蓝采禾)

胡蝶双飞,起舞茂林为爱侣;
黄花再贴,新妆丽凤结良缘。
(国粹  罗丝丁)
虎啸茂林,凤丽广川,单身独闯行天下;
三年相恋,一生厮守,比翼双飞坠网中。
横批:有情人终成眷属
(国粹  月眉)

共田硕果丰,丽华桂影谐鸾凤
古月银辉洒,茂德川光耀士林
(国粹     潘震欧)
丽景清波,茂林华月;
凤鸣在桂,鱼跃于川。
(国粹  听风酒鬼)
两地联姻,川桂情长,水秀山清林引凤;
百年携手,鱼龙梦美,月圆花好景涵春。
(国粹  大雁南飞)
茂林青竹二胡乐
丽凤黄龙九曲廊
(国粹 美国金色年华)
[ 此贴被胡德棒在2015-04-25 11:59重新编辑 ]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4-11
关于是字游族:
     字游族(Word tour family)zì yóu zú:这个诞生于2009年的一个词汇,是指喜欢“文字游戏”的一个群体,这里所指的“文字游戏”不含贬义成分,是指需经过反复推敲,并以境立意,寄意于景(诗中有画,画家可以根据诗意作画;画中有诗,诗人能从一幅画、一张图、一处景中看到诗,很多看图题诗或者名山大川的相关诗词,都是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致,在心中提炼升华,酝酿成意境,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成其为诗词中的意境,境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但每个人的阅历、视角、出发点不同,也就有了不同作品,比如同一张图,几个人都能作出好诗,但却各不相同)来实现言近旨远之意境,以达言简意赅的内涵要求,比如诗词对联之类。

   诞生背景:在这个物欲横流,快节奏的生活时代,长篇大论多数人无暇顾及,而诗词、对联、歇后语这类“虽为短品,却是妙文”的经典文学形式,短则一两字,多则数十字,因为短小精炼,言简意深而迎合了这部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相聚在论坛,贴吧或者QQ群里,以文会友,互相交流切磋,共同学习,互相鼓励,同成长共进步。所谓妙诗巧联座右铭,鸿儒谈笑可明志 ;灯谜幽默急转弯,文字游戏能悦心。这也是一种思想的再现,自己思想里的生活,用文字去描写,用感情去体会,无需过多渲染!

    其实字游族的形式古已有之,只是之前没有对这一群体的专门称谓或者不叫字游族罢了;从唐代诗仙李白在《月下独酌》里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顾影自怜中,就可以读出这种期盼!东晋的《兰亭集》就是这样一个群体行为的结果,也才有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竹林七贤的佳话更是不容置疑的例证;而真正让字游族群体迅速发展壮大的还是现代互联网,是互联网让他们更方便快捷的进行交流和互动,他们创建QQ群,贴吧,论坛甚至网站,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并以礼相待,以德服人,以达到以文会友,自娱群乐的目的!
茂林修竹七贤聚,曲水流觞成绝序;
月下独斟知己遥,字游族内诗词趣。

字游族群体为承传中华国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响应文化繁荣复兴的目标,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懈努力;字词句段篇章集,字里行间传信息,游古创新来会友,族群欢聚似牙期!
字游族宗旨:承扬优秀文化,加快民族复兴!
诗词、对联等原创文学公众号欢迎你!
字游族口号:爱好文学,我们都是字游族!

   字游族微信公众号“ziyouzu09”!名称“字游族”,微信搜索关注方法:打开微信,点击通讯录-公众号,然后点击右上角“+”号,在打开的界面里输入名称“字游族”或者账号“ziyouzu09”搜索并点击关注。


字游族的发展:
字游族QQ群号码:53624809
2009年06月26日,字游族诞生;
2009年08月08日,字游族百度贴吧开通;
2012年02月13日,字游族互动百科词条创建成功;
2012年02月23日,字游族百度百科词条创建成功;
2012年05月26日,字游族百科站点开通;
2012年11月22日,字游族新浪微博开通;
2013年06月20日,字游族好搜百科(原360百科)词条创建成功;
2013年10月25日,字游族新浪博客开通;
2013年12月11日,字游族搜狗百科词条创建成功;
2014年10月01日,字游族诗词云平台上线;
2014年11月20日,字游族中国诗联论坛版开通;
2014年12月02日,字游族简书专题开通;
2014年12月07日,字游族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ziyouzu09开通;
2015年01月15日,字游族香港诗词论坛版开通;
[ 此贴被胡德棒在2015-04-11 14:33重新编辑 ]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4-10
第十二章:词的格律

(1)词最早是一种合乐文学,又有曲子词、曲子、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雅词等多种称谓。由于它原来要求密切配合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格律。与诗比较,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由参差不一的“长短句”构成,句法上也比诗灵活多样。大多数的词是分段的,而且每首词都至少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词牌)。字声配合严密,组织变化也比诗多,有些词调不仅要区分平仄,而且还须分辨四声阴阳。词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其一定的固定格式,韵位依据曲度。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2)词类:如果按每个词调字数的多少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词的这种按字数来严格区分的做法,未免过于绝对化了些,但大概的情况基本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按词的音乐特点、来源、曲子种类和唱法等的不同,还可以把词分为令、引、近、慢、犯调、摘遍、三台、序子等;如果按词的体段和句子布置来划分,词又可以分为无换头、重头、换头、双拽头等几类。中调和长调的词,通常都是分段的。有的分为两段,有的分为三段,还有的分为四段。小令的字数相对比较少,有些是分段的,有些是不分段的。分段的词,以分为两段最为多见。不分段的词也叫单调,如《十六字令》、《忆王孙》等;分为两段的词叫双调,如《清平乐》、《念奴娇》等;分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如《兰陵王》、《莺啼序》等。

(3)词的一段称为“阕”或“片”,表示音乐奏过了一遍。双调词的上段和下段,称为上阕和下阕,也叫上片和下片。三、四叠的词其分段不称“阕”,而是改称“叠”,称为一叠、二叠、三叠、四叠等,或者依旧称“段”。

       写词一般不说成“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填词所依据的曲调叫“词调”,每个“词调”都至少有一个以示区分的名子叫“词牌”,填词所依据的体式与声韵谱叫“词谱”。词牌是词调或曲调的名称,每个词牌代表着一个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些词调只有一个体式,如《十六字令》、《减兰》等;有些词调却有多种体式,甚至十几种、二十几种。如《钦定词谱中》就罗列了《水龙吟》25体,《河传》更达27体。关于词调和词牌的关系,有三点应加以注意:一是有些词调,名同实异。也就是说同一名称的词牌也可能是代表着不同的曲调,如《浪淘沙》和《谢池春》的别名都叫《卖花声》,但两调之间的体式、调式却是完全不同的。二是有些词调,名异实同。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个词牌往往有其它别名的关系,另方面是有些不同的词牌,在结构体式上真的是很接近甚至相同。

     本来一个词调只须一个牌名就足够了,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词调除本名以外还另有别名,也就是说同一词牌可能有另外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别名,如《贺新郎》就又名《贺新凉》、《金缕曲》、《金缕衣》、《金缕词》《乳燕飞》、《貂裘换酒》、《风敲竹》等。有些词调,词牌名字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在体式上又很接近甚至相同。比如《欸乃曲》、《渭城曲》、《采莲子》、《杨柳枝》、《八拍蛮》等调,词牌有别,但字数句式都几乎相同,都是七言四句。当然它们的平仄声韵及用途等方面还是略有差异。再一个应该注意的就是,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别体。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比如《水龙吟》有25体,《河传》有27体等。

(4)起先,词人们填词基本是直接依据乐调填词的,这也是一个词牌有不同体式的原因之一。因为根据音乐,某些句子可以增减一些字而不影响歌唱。后来填词所依据的那些乐调都失传了,词人们只得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的篇幅、句式、平仄、韵脚等来定声、定韵、定句、定字去填写。为了给大家提供填词便利,有些人就把各个词调的词,归纳整理,用文字或符号加以说明,形成各种不同的固定格式,并附上前人例作,汇编成册,从而形成了“词谱”。目前词人们填词所用词谱,较为著名的有:清康熙年间王奕清等人根据朝廷颁令编纂的《钦定词谱》、清代万树编著的《词律》、清代舒梦兰编著的《白香词谱》以及当代倚声专家龙榆声先生编著的《唐宋词格律》等。

(5)词律的构成:清代学者宋荦说过:词,“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这句话就词律而言,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大致可以说明词律所包含的主要要素。词律的构成主要包括:1)调:词是以调为单位,每调有自己的特定格律规范,不同的词调对于格律的要求是有区别的。2)字数:不同的词调或同一词调的不同体式,字数往往是不同的。词的字数依调而定,短者如《十六字令》仅十六字,长者如《莺啼序》有二百四十字。当然也有字数相同的词,但他们在其他方面往往又有所区别,比如句读、韵脚等。3)句:词之句式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各式,不同词调句式所包括的种类、数量往往是不同的。句数最少的只三句(如《渔父引》。七言两句的《竹枝》因中间有和声,也可以看作是四句甚至八句),句数多的达数十句。词中的句,尤其是一些中长调,还往往使用“领字”或称为“衬逗虚字”,以领起后面的一句或几句而构成一个整体,是为诗中所罕见。4)片:关于片,介绍词的体制时已做了说明,不再赘述。5)字声:词的每调字声平仄各有定格,有些字其字声是可平可仄的,但有些字却不可平仄更替,是固定的。有些词调,不仅要区分平仄,还要区分上去阴阳,凡此皆应按词谱规定。这里提醒一点的是:词是不存在什么“拗救”原则的,平仄都是定式,作词时不可随意更改,因为句中平仄是由词调的音乐决定的。6)韵:词韵大致分三类,即平声韵、上去声韵和入声韵。上去声在词中属于一个韵部,可以通押。至于每个词调押该平声韵还是押仄声韵,韵脚在什么位置,每个词调皆有规定。有些押仄声韵的词调,规定必须押入声,而不能押上去声韵。由此可以看出:词律的构成虽然与诗有类似的地方,但它与诗又有明显的不同,平仄律更为严谨缜密。填词时应尽最大努力去严格遵守。既是律,那就是规则、法则,自然不可随意改动。

(6)词的用韵:

1)词韵沿革与韵书,唐宋时期,人们填词用韵是相对比较自由的,主要是依据当时的语音入韵,也有以方音入韵的。宋之后,人们填词基本上还是沿用唐宋音作为填词用韵的标准,也有沿用方音入韵习惯的,但一直没有通用的词韵韵书,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才有了第一部专为填词所用的韵书,即沈谦编纂的《词韵》。后来,相继又有几部词韵韵书出现。由于词不象诗一样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所以这些韵书并不具“官颁”性质,缺乏“法定性”,故而词人们填词也就没有象遵守平水韵类的诗用韵书那样严格。总之,词的用韵没有近体诗规范,与近体诗相比要相对自由一些。现在填词所通行的《词林正韵》,是清中叶道光年间由戈载编纂的。这部韵书实际上与唐宋人作品的用韵情况有不小的出入,但由于这部韵书大致是建立在平水韵基础上,所以也就逐渐为词人们所接受,一直延用至今。《词林正韵》共分19个韵部,其中舒声部(平、上、去)14部,入声部5部。舒声部中又各分平和上去两部分。原为《集韵》韵目,为方便使用,现在已换为平水韵目。

2)词的押韵方式及状况词与诗类,也需要押韵。但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而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由音乐上的停顿决定。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因此每个词调也就各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押韵格式。每个词调哪里需要押韵,需要押什么声调的韵,是押平声还是押仄声,是平仄互押还是一韵到底,词谱里都有具体规定和说明,只需按词谱规定去押韵就可以了。词的押韵,从大的方面讲,无外乎如下两类,即“通首一韵”和“一首多韵”。a)通首一韵:一首词,整篇只押一个韵部,且一韵到底,或押平声韵,或押仄声韵,中间不换韵,也不平仄通押。b)一首多韵:“一首多韵”大致又包括了“同韵部平、仄韵互押”、“平仄换韵”和“数部韵交押”等几个情形。“同韵部平、仄韵互押”实际为同一个韵部的平韵与上去韵的互押。如《西江月》上下片先是同韵部平声相押,而在上下片的尾韵换成同一个韵部的仄韵。“平仄换韵”即改换韵部,使平仄韵交替出现。当然这种换韵也是固定的,不是想哪里换就哪里换。如《菩萨蛮》,先二仄韵,接着换成二平韵,再换二仄韵,然后又二平韵。关于平仄换韵,允许使用属于同一部词韵的平仄韵换韵。“数部韵交押”与“平仄换韵”的情形有点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这种“交押”往往不是平仄韵换,而多为仄声韵间交叉换韵,或上去部与入声部间的换韵。如陆游那首有名的《钗头凤(红酥手)》。另外,词的用韵中还有“叠韵”与“句中韵”两说。不过,这两种情形跟上述几种押韵状况相比,并不占主导地位,用的相对较少一些。叠韵,即同一个韵字在词中连续作为韵脚使用。有些是词调限定的,如《钗头凤》上下片的三个叠韵;有些是词人故意安排的,并非词调所必须,如《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中的首两个韵脚“流”字。句中韵,即在某句子中某个位置的字需要跟韵脚相协,要协韵。这在某些词调中有要求,但这类词调不是很多。如果细读古人作品,不难发现,在古人的词作中还有“四声通押”的例子,如辛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及《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其中的“绿”、“热”二字皆是以入声协押上、去声,以入声作上、去用。词中四声通押,敦煌曲子词中已有,但最多见的还是在金、元人的词中。总之,词的押韵不及诗韵严格,尤其与近体诗相比较。词中用韵不仅可以平仄互押、平仄通押,而且可以“重韵”(专指“叠韵”,其他“重韵”也不允许)、按方言音押韵,甚至可以“四声通协”。但是,词韵也有其严格的一面,比如有些既可押平韵,又可押仄韵的词调,若押仄韵则宜用或必须使用入声押韵,而不宜或不可押上、去声。这类词调如《忆秦娥》、《庆春宫》、《江城子》、《柳梢青》、《声声慢》、《望梅花》、《南歌子》、《解连环》、《看花回》、《西湖月》、《雨霖铃》、《凄凉犯》、《淡黄柳》、《好事近》、《翠楼吟》、《满江红》、《霜天晓角》、《应长天慢》等等。

(7)词的四声、平仄与句式:与近体诗相比,词在四声、平仄和句式方面主要有如下几点存在异同:第一,词的平仄相对来说要比诗严格,不仅规定必平或必仄,而且有时要区分仄声中的上、去、入三声,甚至有时还要区分阴阳(入声也有阴阳)。如《永遇乐》结尾四字句的前二字必为“去平”。以辛弃疾《永遇乐》五首存词的尾句为例,“这回稳步”、“片云斗暗”、“记余戏语”、“尚能饭否”、“更邀素月”前二字就均作“去平”。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于格律上本不特别严格,尚且如此遵守,可见四声分辨对于词的重要性。

词中四声分辨相对比较严格的地方,大多是处在词的煞尾、一字逗、规定的拗句和词中某个节拍的结煞处。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若按词调要求,某字应作某声,但在某声字中,找不到恰当的字,有些词人就采用另一声调的字而注明读作“某声”。这种做法近似自欺欺人,不值得提倡,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词对四声要求的严格。第二,对于近体诗,有时候若某个位置的字不合平仄要求,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拗救”原则使之合律,但词却没有这个方便之门。词的平仄是根据曲调的高低升降确定的,平仄不可变更,也没有“拗救”。第三,近体诗基本上是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词也大量采用律句。但除此之外,词的体式中还相当多的采用叠平叠仄的拗句(相对于二、四、六节奏点而言),如“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等,而近体诗中是不会出现“平仄平仄”这样的格式的。此外,词中还有大量如“仄仄仄”、“仄仄仄仄”等这样的纯仄声“三连仄”、“四连仄”句子,甚至“五连仄”都有。第四,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字句,而词则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全有。一字句相对比较罕见,一般来说,只有《十六字令》的起韵可以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一字句。其它如《钗头凤》上下阕末句的三叠韵“仄、仄、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一种一字句。注意词中的“一字逗”与“一字句”有所不同,“一字逗”不是独立的句子,其作用是领起一句或几句,是为词所特有,常是动词或虚词,声调多去声。如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中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中的“念”字,即是领起后面的四个三字句,单独不成句子和意义。二字句就比较多见了,平仄格式作“平平”、“平仄”、“仄平”、“仄仄”的均有,如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知否”,即为“平仄”搭配的二字句。三字句至七字句,在词中使用最多,其平仄搭配多是取五、七言律句的部分或整句,但也有不少是作拗句的情况。比如四字句的平仄一般是作: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但也有拗作“仄平平仄”、“平仄仄平”的,有的词调甚至拗作四连仄即“仄仄仄仄”。八字句往往是作上三下五句法。若第三字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相反,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通常都用律句。九字句往往作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通常是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字句比较罕见,《摸鱼儿》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十一字句往往作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通常为律句。第五,词句的句法节奏比近体诗要丰富变化的多。比如七字句作上三下四,在诗中就比较少见。特别的是,在词中,大量使用“领字”,以领起下面一句或几句等,更是诗中所罕有的,为词所特有句法。“领字”,某些著作中也称为“衬字”或“衬逗虚字”。词中“领字”与曲中“衬字”有些类似,但又有很多不同。领字,不仅仅只可以是一个字,领字也可以由二字或三字构成。

(8)如果仔细阅读前人词作,就会发现有作品中,某些该用平声的地方,词人用了“入声”甚至“上声”代替平声。这是为什么呢?估计的原因大概有两个: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概当时的北方语言中已开始有某些入声字渐渐派入了三声(这也可能就是前面谈词韵时说道某些词人的作品以入声通押上去声的原因之一),自然也有派入平声的。词人们填词时一遇缺乏,或平、上、去声字面不妥,无可奈何之际得一入声字,而这个字却又正好按北方语音已或读作平、或读作上、或读作去,便通融打诨过去。而南方人不太清楚,以为所有入声都可以作去、作上、作平,就也跟着打诨起来。是故,入声代平、代上、代去就泛滥开来。第二个可能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入声的读音是分阴阳的,所以有些入声字的读音接近平声,词人填词时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而某个符合字面意思的入声字读音正好接近平声,便以此入声字替代通融了。上声代平与这类似,因为上声的读音本来就接近于平声。

(9)词的对仗:对仗,不是词律所必须的,词中可以没有对仗。但因为对仗是古典诗词的重要修辞手段之一,所以词人们填词时也经常使用这种艺术手法,所以这里把词的对仗特点也附带说一下。词的对仗,有点类似散文中的对偶,与近体诗的对仗相比,有以下几个异同或特点:1)近体诗的对仗,要求相当严格。例如律诗颔、颈两联必须使用对仗,对仗的两句各字的平仄要相反(大略的说法),词性和意义要大致相类,并且要避免字的重复等。而词的对仗就没有近体诗那么严格了,相对比较自由,哪里需要用对仗也没那么固定。因为词调有近千种,各调的句式、结构各不同。单就某一个词调,用不用对仗,哪里用对仗可以有所限定,而就整个词体来说,却难有可能做出什么一致的规定。2)单就某个词调来说,一般的情况是关于对仗也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尽管如此,某些词调的对仗还是有一定的习惯的。如《西江月》、《浣溪沙》、《满江红》等词牌,在一定位置上都有使用对仗的习惯,这些位置以使用对仗为常见。当然“惯用”归“惯用”,“惯例”也只是“惯例”而已,不是硬性的要求。3)词为长短句,只要字数相同且相连的句子都可使用对仗。通常,若上下阙起首两句字数相同,大多惯用对仗。一首词中,上下阙相同的位置,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上阙用、下阙不用,或反之,当然也可以都不用。一首词中,若相连的上下两拍句读一致,也可以采用扇面对。词中由一字逗领起的几句往往也用对仗,还往往也可以形成扇面对(一字逗领起形成扇面对,指的是后两句与前两句相对,比如一字豆领四句,则一对三,二对四)。4)近体诗对仗是避忌同字相对的,而词的对仗则不然,允许使用同一个字作对仗。比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5)近体诗的对仗要求平仄相对,而词则不然,可以平仄不拘,甚至平仄可以完全相同。从平仄来说,词的对仗大致有两种,一种如律诗对仗,即平仄相对;一种是非律诗式的对仗,即平仄不完全相对,甚至相同。这方面与古体诗的对仗要求有些类似。6)词的对仗中还存在“同韵相对”和“叠韵相对”。如“汴水流,泗水流”即是“叠韵相对”;再如上片“堂阜远,江桥晚”,下片“旗影转,鼙声断”,上下片的韵脚“远”“"晚”“"转”“断”同韵相对。总之,词律就对仗并没有严格的限定,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及作者喜好。但是,有一种现象特别值得细心品味,那就是:在读前人作品时,若发现凡是没要求用对仗的句子而使用了对仗,或者在惯用对仗的地方某词没有使用对仗时,这里往往就是作者刻意琢磨,别具匠心之处。

(10)词的填写:根据词谱和词韵填词。词韵与诗韵比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韵目有较多的合并。诗韵是一诗一韵,而词韵则是把较多的合并成一部,如"东"和"冬"都合并到"第一部",可以通押;把"江"和"阳"都合并到"第二部",可以通押,如此等等。词韵大致分三类,即平声韵、上去声韵和入声韵。上去声在词中属于一个韵部,可以通押。至于每个词调该押平声韵还是押仄声韵,韵脚在什么位置,每个词调皆有规定。有些押仄声韵的词调,规定必须押入声,而不能押上去声韵。每个词调哪里需要押韵,需要押什么声调的韵,是押平声还是押仄声,是平仄互押还是一韵到底,词谱里都有具体规定和说明,只需按词谱规定去押韵就可以了。词的押韵,从大的方面讲无外乎两类,即"通首一韵"和"一首多韵"。通首一韵,是一首词,整篇只押一个韵部,习惯称一韵到底;一首多韵,大致又包括了"同韵部平、仄韵互押"、"平仄换韵"和"数部韵交押"等几个情形。词的句子,基本是律句,平仄要求很严格。词中的五字句和七字句,用的基本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三言句、四言句,大多也是从律句中截取的一段。词的句子的平仄,每句都要按照词谱的要求来填写。不同版本的词谱,对平仄的规定也会有所不同,可自行选用。词的句子,不仅有五字的、七字的,还有一字、二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九字、十字的,还有十一字的长句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断句。大多数词谱八字以上的句子一般给以断开,你也可以根据词的需要自已断句。例如八字句,可断为"上三下五"(如柳永:"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或"上四下四"(史达祖:"定知我今--无魂可消"):或"上一下七"(向子?:"但--长江无语东流去"):或"上二下六"(柳永:"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另有1加N句式。如1加4:词中属于"单字结构"的五字句,其断句节奏则不同于一般的五字句,它实际是前一后四。如《沁#园春》下阕的第三句"仄仄平仄仄",实际应是"仄--仄平仄仄。""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句),在"惜"字后面有顿,即应读为"惜--秦皇汉武"。1加6:如"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1加7:如"又岂料如今存此身"(陆游《沁#园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1加8: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l加8的句子,多数是一字之后加两个四字句。

(胡注:通俗的说,填词就是照葫芦画瓢。总之,学诗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勤学苦练;要不耻下问、举一反三,有了日积月累才能水到渠成!可以从对联开始,对联熟练了,就可以试着写绝句,再到律诗及词,这也是我的经验!)

【重要说明:以上内容除了标明“胡注”的之外都不是本人编写,来源于诗词云平台内部发给我代表字游族帮整理的邮件】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4-10
第十一章:诗词的意境与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和思维特征;艺术夸张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含蓄蕴藉则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特点。要体现这些特征、特色、特点,都离不开诗歌艺术的创作手法。毛主席在"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之后,紧接着就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是对中国诗歌传统创作手法的集中和概括。

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王国维吸收西方文艺学观点,写了部《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认为“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并且根据主客观关系,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所谓“造境”即经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改造过的境界,亦即“有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说的“表现”;所谓“写境”即如实客观再现客观环境,亦即“无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的“再现”。以上是从无我关系上分类,如果再加上表现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实感性意境:即王国维所云“写境”。诗人调动状物、描写、叙事等艺术手段,通过刻画形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真实形象地再现客观环境。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实感性意境的形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物的细密工巧,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如岑参的《祁四再赴江南别诗》“山驿秋云冷,江帆暮雨低”。将船在雨中的形态表现的十分传神。沈德潜特别欣赏诗中的“低”字,认为“著雨则帆重,体物之妙,在一‘低’字”(《唐诗别裁》)二是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再现客观环境。吴融的《春词》就是变静态为动态,给人留下鲜明的视觉印象:鸾镜长侵夜,鸳衾不识寒。羞多转面语,妒极定睛看。

2、改造性意境:即王国维所说的“造境”,或“有我之境”。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再如岑参的《夜过磐石寄闺中》:“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第二,以物拟人。即是用无生命的事物或动植物来喻人。这种手法为古典诗人们常用,如用鲜花比喻美女,以猿猴比喻人的矫健。如南唐词人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等。前者,词人以一江春水来比喻愁之多、愁之深、愁之滚滚而来,源源不断;后者则比作春草,春草的特征则是既多又乱,而且蓬勃滋生。南宋词人李清照的词风颇类李煜,擅长白描,善于通过寻常事物来比附自己内心曲折深隐之情。在以物喻愁上,漱玉词对李煜词也有发展:李煜词让无形的愁变得具体可感,而且富有动态感。李清照的词作中的愁不但可以移动,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而且还有重量:“些小龙头蚱蜢舟,载不动,几多愁”(《武陵春》)。第三,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的动态。如韩愈《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将一根红色藤杖比拟成“赤龙拔须血淋漓”,白昼放在窗户下,居然“飞电著壁搜蛟螭”。通过这种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赤藤杖写得极富生命动态感。

3、含蓄性意境:有的诗,太直、太露,诗人将要讲的话自己都讲完了,没有给读者留下任何想象回旋的余地,我们读了一遍,就觉得索然无味,不想再读第二遍;有的诗,却百读不厌,而且越读越有滋味。其中的原因,就与境界有关。好的诗丰富的内涵欲吐未吐,深沉蕴籍,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去思考,才知其中三昧。这种境界,我们就称之为含蓄性意境。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和诗论家都非常重视含蓄之境。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着意将“隐”和“秀”两种境界加以区别:“文之英蕤,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和“文外重旨”就是一种含蓄之美。这种美感,光芒内敛,温婉深曲,读起来重关叠嶂,具有幽邃之境。含蓄的美,也特别适合东方人的传统美感和生活风范。所谓“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中国的传统诗评,没有不高度称赞“含蓄”之境的,所谓“兴象超远,元气浑然”,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专立“含蓄”一品,将此形容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诗的奠基者梅尧臣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含蓄之境,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歌内容的含蓄深隐,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二是表现手法的曲折隐晦。(1)内容上的含蓄深隐。李商隐的诸首《无题》是诗意含蓄的代表。无题诗是李商隐首创,其中大都内容复杂,题旨深曲,历来引起许多争论,如“来是空言去绝踪”、“瑟瑟东风细雨来”、“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帷深下莫愁堂”等,有人说是爱情诗,有人说是向令狐绹陈情,有人说是慨叹君臣遇合,有人说是党派争端。朱庆余的《闺意张水部》和张籍的《酬朱庆馀》也属此类而且成为佳话:“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的《闺意张水部》)“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的《酬朱庆馀》)。两诗一问一答,皆是比体。前者以一新妇身份,借询问夫婿画眉是否入时,来探听自己的诗作,对方是否中意,是否能够中举?张籍则借越女新装和一曲菱歌作喻,暗示朱庆馀的诗作别出心裁,具有民歌朴实清新,不是城中诸作可以匹敌的,暗示他应试肯定成功。双方的问答都在比体中含蓄道出。(2)手法上的曲折隐晦。如何才是含蓄手法,下面有三首同是李商隐写的诗,比较一下即可知晓。第一首曰《歌舞》:“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第二首曰《夜意》:“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第三首曰《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清人纪昀对《歌舞》的评价是“殊乏蕴籍”;对《夜意》的评价是“小有情致,亦无深味”;对《嫦娥》的评价是“意思藏在第一句,却从嫦娥对面写来,十分蕴籍”。第三首的手法较为婉曲。诚如纪昀所言,诗意是要表现自己在深夜的思量,“却从嫦娥对面写来”,写嫦娥在月宫的孤独,由孤独而产生的懊悔。人们历来对嫦娥吃灵药白日飞升成为月宫仙子皆称羡不已,诗人却说“嫦娥应悔偷灵药”,从而一人独处碧海青天,夜夜懊悔不已。这种奇特的构思,这种从“嫦娥对面写来”的婉曲手法,使这首诗成为千古不朽之作。还有这样两首诗,皆是李白送别友人之作,一首是《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两首诗尽管都很出名,但百尺竿头者还是第二首,其原因也还是在于表现手法的婉曲含蓄。!

4、联想性意境:是指发挥想象力将两个本来无关者挽合在一起,将两个互有差异的事物变得类似。这种创造性的融合所产生的新意境,其前提是要在互有差异或并无关联的两个物体之间找到共同之处,才能产生联想,如龚自珍的《寥落》:“青山青史两蹉跎”。青山在此指代诗人出世隐居的消极人生取向,青史代表入世立功的积极生活态度,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凭一个“青”字,诗人将两者挽合到一起,象征自己“谋官谋隐两无成”的尴尬处境。这种创造性的融合,往往是通过象征性的比兴来实现的。因为赋体直陈诗意易尽,只有比兴才能含蓄多味。清人方东树云:“正言直述,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人意。托物寓情,形容摹写,反复咏叹,以俟人之自得,所以贵比兴也”(《昭昧詹言》)。也就是说比兴是在托物寓情,是要读者自己从中感发体会,这比直接告诉读者自然要含蓄多味。清代诗人陈沆强调比兴,专门写过一部《诗比兴笺》,但有时也自乱体制,抒情时直用赋体而不用比兴,他的《白石山馆》诗中有这么两句:“顺逆天意何,穷通我自疑”。结果被龚自珍批评“实不工,不如比兴之为愈也”。可见即使意识到比兴的可贵,在实际运用中也不一定得心应手!比兴当然离不开比拟,但比拟的手法也有高下优劣之分,它将决定意境的优劣高下。有这么两首诗,都是运用了比拟手法。

第一首是施肩吾《观美人》:

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

爱将红袖遮娇笑,往往偷开水上莲。

第二首是崔郊《赠去婢诗》: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第一首用漆比双目,用雪比肤色,用水上莲比美人,皆是以实物比实物,而且皆是常见之物。这种比喻虽然准确形象,但俗套,不够新颖生动。比拟最好是以实喻虚,像前面说到的李煜用江水、春草喻愁,白居易以珍珠、鸟语喻音乐境界。第二首诗是传播人口的佳作,特别是最后两句“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不知感动过多少有类似经历的青年男女。因为它具有普世性,道出了权势、金钱在世俗婚姻中的主宰地位,也道出了无权无势者对此的不平和无奈。其中,侯门如海这一比拟起了关键作用。用大海比拟侯门,不只是象征侯门的气势,更是意味其威严的深不可测。

5、感悟性意境:即是让读者造成一种理性的领悟,明了诗内蕴藏之哲理。这种意境的形成,或是靠跌宕的笔意,在警世的作用之外,造成一种教人省醒的悟境;或是用痴情的语调,在世情常理之外,唤起一种纯真的情感;或是采取无需回答的反问口气,造成一种自反自省、感触良多的余韵。这些方法,皆有助于神韵的催生。

用跌宕的笔意来造成感悟性意境的,如雍陶的《劝行乐》诗:

老去风光不属身,黄金莫惜买青春。

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

这是一首劝世歌。如果直言黄金易得,青春难买,不易形成一种超妙意境,因为再好的警世箴言也引不起美感。但此诗将人不可能永远占有物这个道理化成具体的意象:“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以此证明青春绝非黄金可以买到。青春一失,白头翁面对满园娇花,只能让别人享受:“醉折花枝是别人”,并以此来回应首句“老去风光不属身”。以此跌宕的笔意来造成感悟性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更多的手法是将跌宕的笔意与痴情的语调、纯真的情感两者结合起来,以此来造成感悟性意境的。前面提到的岑参《韦员外家花树歌》在跌宕的笔意中就含有痴情和纯情,所以森大来认为“其中有无限之乐趣,又有无限之悲意”。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更是如此: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将此诗推许为“小杜最佳之作”。寻求全诗的韵味,亦是在于用跌宕的笔意、纯真的情感,造成一种苍茫沉郁的悟性世界,所以洪北江称此诗“感慨沉郁”。其中“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两句是全诗跌宕的高潮,高步瀛称之为“隽语”(《唐宋诗举要》)

第三种是用无需回答的反问口气,造成一种自反自省、感触良多的余韵,如刘长卿的两首诗:

衡阳千里去人稀,遥逐孤云入翠微。

春草青青新覆地,深山无路若为归?

——《重送道标上人》

何年家住此江滨,几度门前北渚春。

白发乱生相顾老,黄莺自语岂知人?

——《春日宴魏万成湘水亭》

6、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象和虚象两大类。所谓实象,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象,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例如,郑板桥的“夜深更欲秋潭水,连月带星舀一瓢。”在这两句诗中,“夜深”、“秋潭水”是实象,“连月带星舀一瓢”是虚象。这两句诗好就好在以实带虚,以虚写实,实象虚出,虚象实出,给诗句揉进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灵性。诗歌不能没有意象,鉴赏诗歌也不能不注意意象,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意象与意境的巧妙铸合。

7,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有意境的好诗,一般都写得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意境创设的不同形式有:

(1)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2)缘情造景,景由情生。此类诗一般先抒情后写景。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砧杵、秋山、荆榛、寒雨,是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怨恨伤别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3)景语情语,情景交融。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4)景略情在,直抒胸怀。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4-10
第十章:格律诗的写作要领

(1)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根据平仄粘对规则,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的标准格式为: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标准格式为: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①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③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七言格律诗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很简单了,只须把七言格律诗各个格式中每个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绝、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不在此罗列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句式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句式: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实际上是一种拗句,但诗人们用的比较多,也就成为固定的一种形式了。这个句式主要是偶尔作为③句式的替代品。

1)同一联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严格。

2)一个句子以连续两音为一节,尾字单独为一节,则同一个句子中后面的字节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严格,平仄不可更换。然后是倒数第二音节(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尔可以变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类推。

3)一个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为单独构成一个音阶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严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

4)同一个双字构成的音节中,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要求严格。因为双音字节,重音主要落在后一个字上。

鉴于以上3、4两条,前人总结出一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个口诀,也就是说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换的)平仄可以不论,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确、严格,不可含糊。如此,除每句的尾字外,逢单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变通,这也是格律诗的严格之下的一种自由。这个口诀对于初学格律的人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对初学者造成误导。这个口诀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比较正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一定适当。有时“一、三、五”不能不论,某些情况下“二、四、六”也不见得就“分明”。比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的大忌。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古人作品中偶尔能见到不论的);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再如,对于“平平”脚的句子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说,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也不能不论,否则会出现“三平调”,即句子的结尾是连续的三个平声字,这同孤平一样,也是近体诗之大忌,必须避免。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不是完全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2)学诗作诗的过程,先学习模仿,然后自由创作。先由七绝、五律入手,次则七律、五绝,最后古风、词曲。要多读古人诗词,向名家大家学。但不可一上来学李白,因为李白是天才,他的诗是天籁,绝不可学。学诗的方法,就是是依样画葫芦。像学书法先临帖、学绘画先临摹那样,结合读诗词,选择那些合自己情意、对自己思路的诗词,按其句式、平仄、韵脚填上自己想抒发的思想感情。许多诗词造诣很深的人也偶用此法,如毛泽东将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步原韵写为: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扫尽饕蚊日,公祭毋忘告马翁。

鲁迅在"九.一八"以后,为批判国民党从北平抡运文物,而不准大学生逃难,将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依原句式戏写为: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这种直接的仿作,初学的人是很难达到上面两首诗那样的水平的,也像婴儿学走路一样,总是歪歪扭扭的。别着急,这也象临帖、摹画似的,功到自然成。用这种方法起步的同志要注意:当你还没有掌握格律,尤其学会辨认平、上、去、入四声之前,千万别在你的作品上标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及词牌名称,因为这种作品往往格律不规范,尤其是平仄不合辙,若是标上了上述名称并发表出来,懂格律的人看了会当成笑话的。用这方法上路,可以分两步走,先顾一头----使画出的葫芦尽量充分、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意,以后再兼顾格律,尽量做到格律严谨。

(3)很多初学者,开始写的是顺口溜、打油诗。但要注意有思想内容和生动形象有趣,要有有艺术美感和诗的意境。有新意。据说唐朝有个姓张的,以榨油为业,人称张打油,能诗,曾作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很形象有趣。爱新鲜的心理,古已有之,这诗一下子就传开了,并且出了名,当时和后代不少人偏偏愿意效仿,于是就把这种俚俗诗,称为打油诗。至于有的人表示谦逊,把自己的诗称为打油,那是另一回事。开始学写诗,难免打油味较浓,随着读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的增加,典雅词语的积累,运用技巧的磨练,便会油味越来越淡,诗味越来越浓。诗庄、词媚、曲诙谐。这是一般情形,但是,填词不仅不排斥俗语、俚语,而且为了增强词的韵味,还要艺术地运用口头活的言语。旧体诗用语虽讲究典雅,但有些诗,尤其是政治讽刺诗,诗人有意加点"油味",以增强其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古人诗中不乏其例,如唐人曹邺《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首诗用口头语,咏官仓鼠,画贪官污吏像,把当时的吏治腐败,骂得个痛快淋漓。宋朝大诗人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诗人借以抒发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之无限感慨;寓庄于谐,正话反说,借"孩儿"讽刺"愚且直"、"无灾无难"的当朝公卿。打油还能以诙谐反映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聂绀弩,这位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老战士、文学家,1957年遭厄运,十年浩劫中备尝肉体折磨,在北大荒"劳改"期间写了许多格律严谨的七律,典雅中掺以打油,或打油中缀以典雅,反映他在逆境中从未悲观颓唐,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前途充满信心,读来既有谐趣又很感人。他同遭同样厄运的万枚子一起舀粪,写了两首七律,兹录其一:“君自舀来仆自挑,燕昭台畔雨萧萧。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稀稠一把瓢。白雪阳春同掩鼻,苍蝇盛夏共弯腰。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秽成坑便肯饶?”

整首诗是打油体,其中巧妙地用了几个典故:"燕昭台":相传燕王为延请天下士,筑台置千金于其上,名黄金台。诗人借以喻黄色的粪堆,读来使人忍俊不禁。"白雪阳春":是将战国时楚国高级乐曲"阳春白雪"的语序颠倒了一下,借以喻同遭厄运的两位文人,并同"苍蝇盛夏"相对仗,妙趣横生。"澄清天下":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借以抒发诗人在含冤中,还充满革命战士的责任感、自豪感。这样的诗若无坚定的革命信念、深厚的古籍知识、娴熟的艺术技巧,决不能写出来。

(4)学诗作诗起步之后,要较快地上路,需要经常练习和交流。练习就需要有点外力推动。譬如,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个诗词学习班,一定时期内号召学员写几首诗词,选出一批比较好的作品编辑出版诗词选集。又如爱好诗词的朋友相互酬唱,你来一首,我和一首。因为读了朋友的作品,往往会引发自己的诗思,同时又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不得不应酬一下。前人许多好作品,是在酬唱中产生的。例如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放言五首》等都是和作。还有个办法,就是自己给自己加压,规定每周或每月写几首习作。学诗词,贵在坚持勤奋。起步之后,打打停停,一曝十寒,是很难有成就的。

(5)学诗词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及格了呢?开始标准不要定得太高,达到以下三条就算及格了:第一条,有真情实感。品评诗词有所谓"三真",即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真情实感,就是说写诗词要抒发自己的真情意,不能无病呻吟,也不能抄袭别人的。真才实学,就是说要下真功夫、日积月累知识,。真知灼见,就是说要有思想,立意不落老套,有自家的新意,所谓"意必己出","意新语工"。第二条,表达真情实感不是用政治口号、时髦名词(词中可以适当用些),而是尽量用形象的、典雅的诗词语汇。第三条,合乎格律,押韵、平仄、对仗基本达标。

(6)要真正把诗写好,必须讲究比兴、善用形象思维。现在诗坛上有所谓"老干部体",这名称有褒有贬。褒者,认为这些作品内容健康,爱憎分明,格调高昂,反映了老干部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和革命豪情;贬者,"大实话",不讲比兴,缺少艺术夸张,缺乏含蓄蕴藉,诗味不浓。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作品的句式、韵脚符合要求,但不讲平仄,缺乏古典诗词所要求的音乐节奏感。毛主席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是作家、艺术家认识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形象化的思维活动。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不断进行深入地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同时始终凭借种种最能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的感性材料,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在强烈的思想活动和丰富的想象基础上,把那些富于形象性的感性材料,加以概括、集中,构成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作家、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活动,总是受他们的世界观的支配的。丰富的艺术修养与创作经验对形象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形象思维是运用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乃至幻想的过程。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也就是说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的,给人以认识上的深化;而形象则反映事物外部特征,给人以美感。形象思维不是判断、推理的过程,而是运用形象的联系,进行想象乃至幻想的过程。逻辑思维,要求推绎出科学的结论来,反映事物本质;形象思维,则要求创造出鲜明的、典型的形象来,以具体的人和事,具体的生活现象和细节,来反映作家的社会观念。形象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它容许夸张,容许虚构。这里以李白的《夜宿山寺》为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由危楼之高,联想到接近于天,于是"手可摘星辰";虚构天上有人,于是"不敢高声语"。

(7)诗要有意境。从古至今,大多以"意境"的高下来品评诗词的优劣。什么叫"意境"?从字面上讲,"意"就是情意,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意境就直称"境界"),是具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在诗词创作中,"意"不能大白话地说出,而是通过物象表达出来的;"境"不能是纯客观的死的物象,而是有灵魂、有情意的载体。简单地说,"意境"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境界。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写心而徘徊。"这也许是古人对意境最早的概括。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情意美、形象美,并且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判别一首诗或词运用形象思维如何,就看这首诗或词的每一句,乃至每个字,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生动的画面、场景、情节、背景等。被历代诗评家所称道的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就是用六种事物的声象、形象,反映了"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诗词的意境与形象思维,非常重要。后面将专章论述。

(8)诗"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这句话的意思,除了"诗要用形象思维"之外,我以为,还包涵诗歌的两大特点:一是艺术夸张,二是含蓄蕴藉。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首推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杜甫称赞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李白自己也说:"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李白的诗,表达情意毫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离奇惊人的幻想。例如《南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长呢?原"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诗人又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妙语烘托、渲染,寥寥二十字,以奇想奇句,把壮志未酬人已老的一腔悲愤,抒发得淋漓尽致。他的传世名篇《蜀道难》中,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之所以激荡读者心弦,就是由于它的极度夸张。青天,在飞机发明之前是根本上不去的,而上蜀道比上青天还难。这,完全不符合事实。但正由于这种大吹特吹,形成了它永恒的艺术魅力。李白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大都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夸张而创作出来的,例如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映衬"举杯消愁愁更愁"。《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嶷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愁来饮酒二千石"(《江夏赠韦南陵冰》)谁有这么大的酒量啊!正是这种艺术夸张,把诗人豪放不羁、深沉愤懑抒发得痛快淋漓。用"波似连山喷雪来"、"惊波一起三山动"(《横江词》)描写江中波涛汹涌;用"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举手可近月"(《登太白峰》)形容山高;用"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形容风大;"燕山飞雪大如席"(《北风行》)形容雪大;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形容情深。这些艺术夸张可谓大气包举,想象飞腾。最使人惊心动魄的,是那首描写北方妇女对战死丈夫的怀念和悲痛的《北风行》的最后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怎么可塞呢?这里偏说黄河捧土可塞,而思夫之妇的恨却难裁。寥寥两句,烘托出思夫之妇的愁恨、悲愤何等深广而强烈!

人们总是把艺术夸张同浪漫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也对,浪漫主义创作需更多地借助于艺术夸张。但艺术夸张并非浪漫主义“专利",现实主义创作同样需要艺术夸张。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赞颂李白"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不是极其夸张的吗?他的诗歌的艺术性特点之一,是善于运用强烈的艺术对比,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概括。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区区两句,集中了当时巨大的社会内容----尖锐的阶级对立。尤其那些描写战争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给劳苦大众带来深重苦难的诗篇中的名句,充分发挥艺术夸张的效果,读来动人心魄。例如: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垂老别》)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阁夜》)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白帝》)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岁晏行》)

杜甫还善于运用艺术夸张,将情意融合于景物之中。例如《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伤别,花也掉泪,鸟也惊心!又如《古柏行》中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二千尺”,世界上哪有这么粗、这么高的柏树啊!他用这种夸张手法描写武侯祠中古柏,意在象征诸葛亮人格的伟大,表达诗人的崇敬。他还善于运用艺术夸张在深刻揭示现实生活的同时,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兀突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以奇特的幻想,表白宁愿自己"冻死"来换取天下穷人的温暖。

毛主席诗词,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古典诗歌优秀艺术遗产、反映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抒发革命豪情方面,可以说是独步当代,形成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夸张的创作手法。这里以他在长征途中所写的《十六字令三首》为例: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明人胡应麟说:"诗人遇兴遣词,大则须弥,小则芥子。"如果说,上面所举的艺术夸张,属"大则须弥";那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则属"小则芥子"。前面提到的所谓"老干部体",其缺点之一,就是写得白淡、平直,缺乏艺术夸张。解决这个问题,须作多方面的努力,不仅仅靠技巧磨练。首先要弄明白,作诗与作文不一样,作诗是"感情用事"。人一动感情,愤怒时说气话,高兴时说狂话。气话、狂话都是过头话,也就是夸张。所以写诗词,你首先要爱憎分明,直面现实,具有歌颂或咀咒的激情。这种激情是艺术夸张的内在动力。所以你不想写、或写不出来,没有那激情时,你就别勉强自己。其次,你不论写什么----咏物、写景、抒情、叙事,必须跳出你所写的对象的框框,充分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是超越一切时间、空间限制的,诗人可在过去、现在、未来,天上、人间、地下,张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再次,多读点书,广泛积累知识,认真体察生活。艺术夸张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以渊博知识的积累、丰富生活经验的沉淀为基础的。"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还含有"诗贵含蓄"的意思。诗词不能写得太直、太露、将想说的说白了、说完了,而是要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余地。现在有一种时髦诗,叫作"朦胧诗"。其实,我国古典诗词就有点"朦胧"的传统。但这种"朦胧"不是故意写得晦涩难懂,而是以片言只语留给读者去回味、琢磨、咀嚼出更丰富的内涵来,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钱钟书散文》533页)他又说:"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著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无限在。"(《谈艺录》227页)**是中国的诗歌的源头。史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中国诗歌从鼻祖开始,就讲究这种含蓄蕴藉。

晚唐诗人李商隐,继承前人传统,能以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诗的含蓄蕴藉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唐明皇夺走儿子寿王的妻子杨玉环,册封为贵妃,按封建礼法叫"**"。白居易的《长恨歌》为尊者讳,只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宋人杨万里说得直率,"寿王不忍金闺冷,独献君王一玉环"。李商隐则含蓄得多了,他的《龙池》是这样写的: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前两句写唐明皇赐宴兴庆宫龙池上的场面:云母屏开,宴饮作乐,羯鼓声急促高亢,淹没了所有器乐。后两句写夜深宴罢归来,唐明皇的侄儿薛王酩酊大醉,而儿子寿王却夜不成寐。为什么睡不着?留给读者以回味和想象。

有人说,李商隐是古代的朦胧派诗人,其实他年轻时是很关心现实政治的,那时写的《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表达了诗人对晚唐国运的关心和自己的远大抱负;《重有感》:"岂有蛟龙长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则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乱政专权的宦官。这些诗并不怎么"朦胧"。后来在牛党、李党倾轧中,遭受打击排挤,随着政治上的失望,则更多地用忧郁伤感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不敢直说,于是逐"朦胧"起来。也并非都"朦胧",他的《咏史》:"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简直象大白话。他的一部分"无题"诗,确实非常隐晦曲折,表面上看是写爱情的,但是内中有政治上的隐喻和寄托,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诗篇,隐喻和寄托什么?非常费解。他那首《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千多年来,解释纷纭。有的说,是他五十岁时慨叹当年抱负成泡影,而今政治上沦落、生活潦倒的;有的说,是他五十岁时,追忆青年时的爱情经历的;也有的说是悼亡之作。正由于字面极美,"朦胧"得相当可以,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反成了名篇了。但过于"朦胧",就十分费解。北宋以黄庭坚为首的的西昆派诗人,颇受李商隐的影响。金末诗人兼诗评家元好问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含蓄蕴藉可谓诗歌的"中国特色"。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结束的,比我所知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人寻味的事实。"(《钱钟书散文.谈中国诗》534页)他举了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朱帘,深坐频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另一首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他又举了许多疑问式的诗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这种"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同上535页)正如古诗人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诗若是"矫揉造作的肯定和鲜明",就"剥夺了读者们玩索想象的奢侈"。(同上536页)他在另一本书上说:"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象为藻,以写心宣志者,为意为情。及夫调有弦外之遗音,语有言表之余味,则神韵盎然出焉。"(《谈艺录》42页)可见诗的神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含蓄蕴藉方能体现出来。

(9)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概括起来是四个字: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

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讲到,黛玉教香菱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先讲“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是说写格律诗的基本常识,后面又紧接着说“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黛玉后面这话,是针对格律诗以外的诗的写作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要因词害意,如果有了好的意境、好的诗句,可以不讲平仄格律,当然,不讲平仄格律的诗,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诗了。

(10)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4-10
第九章: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对仗”的“对”也是对立的意思,但与“对粘”的对有所区别的是:这里所说的“对”不仅包括声律,也包括字面。

对仗,就是修辞学上所说的对偶,说白了,也就是做对联,俗话叫做对子。诗人们习惯把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所谓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诗词中的对偶,一般是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句与2句、3句与4句就各自形成对偶,即对仗。它们不仅声律相对,而且字面也是相对的。比如“黄河”对“白日”就是名词对名词,其中“黄”“白”还构成颜色相对。

对仗是律诗(包括排律)中所必须的,绝句、古风、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在古风、词曲中的对仗,平仄不一定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一致的。

在诗词中使用对偶可以形成一种整齐的美。那么对仗怎么对,有何讲究,原则要求与避忌是什么,种类又是怎样的?

关于对仗的原则与避忌,简单说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1)近体诗中的对仗要求最为严格,声律、字面都应是相对的。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若颔联不对而是首、颈两联对的,是谓“偷春格”;绝句两联均可对可不对;排律除首尾两联外都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古体诗中用不用对仗没有具体规定,用对仗时也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可,半对半不对也可,不必考虑声律相对。词曲中对对仗基本上没有严格规定,但有些词牌、曲牌的某些句子,词人们习惯使用对仗,并以形成惯例,如《鹧鸪天》上片的后两句和下片的两个三字句,《浣溪沙》下片开头两句,《西江月》上下片的头两个六字句、《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等等。词曲的对仗其声律根据词谱和曲谱规定,不一定平仄相对,字面要求相对也比近体诗的对仗宽松。

2)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对连词,数目词对数目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时令对时令、人事对人事等。此外,专用名词只

能对专用名词,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对,方位词只能跟方位词对,双声可以跟叠韵相对。

3)句法与结构应相对:如单字对单字,双字对双字,词组对词组等。在结构上,只取表面结构形式相对即可,不必追求内在结构。

4)近体诗的对仗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近体诗对于在一首诗中字重出都是避忌的,对仗中两句间字重出自然就更应该避忌了,可以说近体诗对仗中同字重出是不允许的(句中自对除外)。古体诗和词、曲的对仗,不仅可以平仄不用对,字重出也是允许的。

5)避忌“合掌”:合掌是诗家大忌,应着力避免。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有时上下两句的某个实词意义太过接近,也看作是小合掌,也应该避免。

6)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即紧挨的两联对仗,上一联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一致。这种情况容易使律诗显得呆板,应尽力避免。

近体诗对仗的种类有很多,历来也众说纷纭,无一定之标准。只《文镜秘府论》就列出了二十九种之多。但归结起来,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相对算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也是工对。一联之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应该看作是工对。邻对虽然比纯工对略逊一筹,但也可以看作是比较工整的对仗了。工对与邻对又包含很多的门类,如天文门、时令门、器物门、人事门、方位对、数目对、连绵对、天文与时令、文具与文学等。

2)宽对:宽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是一种不完全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或多个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借古代“寻常”为尺度单位与数目字“七十”相对。借对,不仅可以借义,也可以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皇”为“黄”、“沧”为“苍”、“清”为“青”、“珠”为“朱”等。

4)流水对: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上下两句是一个整体,单独拿出出句没什幺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是。

5)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即句中有字或词形成本句内对。如白居易“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中的“东涧水”与“西涧水”、“南山云”与“北山云”分别形成句中自对。句中自对是允许重字的。又如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6)扇面对:又叫隔句对,即上下两联互为对仗,联内不再自对。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7)错综对:又称蹉对、交股对,即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如李群玉“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8)交互对:即将一组重字于两句中交互使用,互易其位形成对仗。如“青衫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

9)借对: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10)其它还有很多,若“双声对”、“叠韵对”、“虚实对”、“逆挽对”、“连珠对”、“联绵对”、“回文对”、“截句对”等。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4-09
第八章:格律诗的押韵规则

什么是韵呢?诗词格律中所谓的韵,简单说来就是字的尾声,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比如,“长”和“方”的尾声,按普通话它们的韵母都是“ang”,这个韵母就是这两个字的“韵”,且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那什么又是韵部呢?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个的韵部。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可以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比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韵脚“枝”、“思”两字便属同韵字押韵,它们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得作品读来朗朗上口。

关于押韵,现在有很多观点,但主要的是押韵从宽从严、用旧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新韵的韵书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话说得很好,这些韵书也就没什么必要,顶多备本新华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现在写旧体诗词,大多数人还是采用旧韵。旧韵的韵书也不少,但基本都是从《切韵》承继而来的。目前使用的旧韵韵书,被普遍认同的是:写诗用《平水韵》,填词依据《词林正韵》。初学者最好不要贪图便捷,还是从旧韵入手比较好。因为写格律诗词,有个继承问题。学习旧韵,对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节奏等变化是大有裨益的。

平水韵”类,因此人们习惯上依旧把它们称作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书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只是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与现代汉语里的阴平声、阳平声不是一个概念,这点应该注意。

在今天看来是同韵的一些字,在旧韵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前者属于“上平一东”,后者属于“上平二冬”。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属“上平十一真”,后者属于“下平十二侵”。至于这些字在旧韵中其读音上有何分别,我们现在不需要过多的去追究它。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读音是有区别的,只是后来随着语言的变化混而为一而已。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字多,写诗挑选韵字就比较容易些;窄韵字少,选字就比较困难,窄韵的律诗也就比宽韵的律诗少见。

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

1)除首句有时需要押韵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数句子的末尾字押韵,奇数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韵。

2)一般只押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允许通韵,当然也就不允许出韵了。

3)韵不能重出,即不许“重韵”。也就是说只能用同韵部的不同韵字,不能重复用同一个韵字。

此外,每首诗的首句尾字作平声时,首句也须押韵。但由于首句本可不入韵(仄声字收尾时),所以首句的押韵比其它位置的押韵,其要求相对宽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韵,也可以用邻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邻韵,若按中古音划分,大致情况是:a)东冬两韵为一类;b)江阳两韵为一类(注意在古音中江阳不邻近,江更接近于东冬,是为特例);c)支微齐三韵为一类;d)鱼虞两韵为一类;e)佳灰两韵为一类;f)佳麻两韵为一类(特例);g)真文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h)寒删先三韵为一类;i)删先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j)萧肴豪三韵部为一类;k)庚青蒸三韵为一类;l)蒸侵两韵为一类(特例);m)覃盐咸三韵为一类。

清代时戈氏根据唐宋人词作品的大多数情况,在平水韵基础上编纂了一部《词林正韵》。由于这部韵书是以“平水韵”作为基础的,只是把其中一些读音比较邻近的韵部进行了归并、拆解或重新组合,符合诗人们的用韵习惯,所以逐渐为词人们所接受,词人们填词也就渐渐依据这部韵书押韵。《词林正韵》共分十九个韵部,除了十五到十九五个入声韵部单列外,其他十四个韵部都平仄另列。

诗有韵,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稳,则屋必倾。韵不稳,则诗必劣。所以押韵方面有些情况当有所戒,尤其对初学者来说不可不知:

1)凑韵:俗称也叫挂韵,就是说所押韵字,与全句意思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上一个韵字。

2)落韵:也就是俗称的出韵。

3)重韵: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哪怕是一字两义而并押之,也算重韵。重韵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古体诗中允许重韵。

4)倒韵:也就是说将二字颠倒以就合韵脚而押韵。这种情况在某些词语颠倒后对于词的理解无多大影响情况下也可以。

5)哑韵:作诗当选择声音响亮的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诗句不挺,也会使全诗因之萎弱。

6)僻韵:又名险韵,指那些僻字或单字只义的字。

7)同义韵:用同义字重复押韵,如花葩、芳香、忧愁等,分别意义相同,一诗并押未免重复可厌。

8)同字义异韵: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义,不可勉强借义凑押。如属于“四支韵”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这方面初学最宜审慎。

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唱和”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唱和不一定要和韵,但有人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唱和时不仅和意,而且还“和韵”。和韵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原来的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原拟字派:朝文金绍荣,安明永大兴;积仁长德有,时开显元通!胡氏贵族德满天下,棒字当之无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