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164阅读
  • 3回复

探寻龙亭祖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6-07-26
    
    我泽溪胡氏宗谱卷二《赠太子太傅武平公墓志》记载:“其年十一月某日葬于常州晋陵县万安乡之龙亭。”其祖父徽公,父㝝公葬武进龙亭塋。在清光绪《武阳合志》中未找到“万安乡龙亭”的地名,地名変迁较为复杂,可能要找一些“方志”才能得到结果。百度搜索,今常州天宁区东坡公园的“龙亭”是一座歇脚亭,是当年乾隆召试江南文人的地方,所以这不可能是谱中讲的“龙亭塋”;《武阳合志》卷二十九记载:胡宿葬定西乡龙亭,与谱记载相差较大。孟河龙亭在万绥东北方约6.7公里,龙亭西约3.4公里有一个叫“胡家山”的地方,山名“胡家山”,会不会与几位先祖的安葬地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我最初的想法。
近来常在扬中“西来桥”出差,得知西来桥西边就是常州新北区孟河镇-齐梁故里。齐梁故里是萧道成和萧衍的祖籍地,实际上就是指常州市孟河镇万绥这个地方,其名称多次更换,但地点未变。在南北朝时,兰陵出了齐梁两朝皇帝,由于是皇帝的家乡,又把兰陵镇改称为万岁镇。另因梁武帝的祖宅在“兰陵故城”南面“万岁里”,因此改名“万岁”。据《武阳合志》云:“北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于建隆元年(960年)正式称“万岁镇”;由于这里是南北水上交通要道,明、清两朝均在这里建署设卡收税,便将 “万岁镇”,又正式改称为“万税镇”。至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事,建都南京后,清两江总督怡良移居常州,命各县乡组织团练,准备武装抵抗太平军东进,地方上的老百姓痛恨战乱之苦,长有“盼太平、思安居”之意,遂将“万税”改为“万绥”,从此“万绥”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于是便准备去胡家山看看,“胡家山”是个村庄,大概有五十多户村民,据了解该村有胡氏和陈氏两姓氏,既然有胡姓人居住在此,看来这里与宿公的墓葬地有很大的关联,经打听来到一户胡姓宗亲家,说明来意,宗亲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了解到本村胡氏比陈氏先来到这里,所以村后山也命名“胡家山”,进一步了解得知宗亲家中藏有老谱,令我兴奋异常,如与我晋陵胡氏是同支,那此行将收或不小;谱共有七本,是胡瑗公后裔,十世孙基公从丹阳东门“胡家桥”迁至“胡墙里”为一世祖,清顺治年间十四世孙迁至“胡家山”;虽不是近支,但远祖也是一家。
胡家山村现属于“双亭村委”,有龙亭和东亭村委合并后所改,之前属于龙亭村委,但“龙亭”是解放初改的,解放前称“三元”,宗亲表示我要找的龙亭不一定是这里,我的观点是虽然后改,但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改成“龙亭”,背后肯定有渊源,“三元”只是大范围的称呼,小范围内龙亭村是一直存在的;问到山中可有古墓,宗亲说小黄山近年来有一支市考古队一直在考古,2015年底才撤走,考古地点共三处,其中有一处名叫“尖堆”,被盗墓者挖开,发现后才对该地区全面进行考古。由于时间将晚,我只能先回西来桥,等待下次再来探寻。
      经查,市考古研究所2014年3月对孟河小黄山一带进行考古调查时,在此发现一批六朝墓葬,因暴露在外而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清理出的7座残墓,分别是5座六朝时期墓葬和2座宋代墓葬。从龙亭村向北走900米便是小黄山风景区,相传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里读书,后来便把这里命名为“黄山”;为了与安徽黄山作区分,改为“小黄山”。从孟河地理风貌上看,孟河镇处于宁镇山脉一段。该山脉从南京紫金山出发,经长江向东,到孟河镇出现断点。但是出了孟河区域后,又恢复走向。从地图上看,在嘉山和小黄山之间的断点,恰是孟河镇所在地。因此形成了“双龙戏珠”的地形格局,孟河镇因此又称为“珠城”。从风水学上说,山脉象征龙脉,山脉出现断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断裂消失,而是山脉从地下穿行。风水上的说法是“山断等龙补”。寓意断掉的山脉像一条沉睡的巨龙,隐于地下。孟河镇就处在出现断点的地方,万绥又是孟河的风水宝地,所以才会“盛产”皇帝。
再次来到孟河,我便直接去了龙亭村,地图上标的龙亭村实际上叫“费家巷”(因龙亭村委在此),全村都姓费,找到一位五十多岁的大伯了解,得知费家巷在解放前与东边的九龙村属于一个镇,解放后拆分开,费家巷与周围几个村被称为龙亭村委;至于为什么会改成“龙亭”,费大伯也不知晓,家中藏有民国二年的家谱,费氏家谱始修于明“永乐”年间,翻看后也未能找到关于当地叫“龙亭”的说法,只提到费氏始祖迁黄山脚下。费大伯说:“小黄山古墓群非常多,解放初村民还经常上山挖墓整田,找一些棺材板做粪桶,现在的公墓大部分都建在原来的古墓上,其余外露的古墓这次都已被考古,早些年生产队挖过一个胡姓墓,用钢筋插下去三四米深,能听到砖结构的声音,但土方太大,人力不足,最后只能放弃;听说是前面刘家村胡姓人家的祖坟。”如果该支胡氏宗亲与我晋陵胡氏是一脉,那么这座胡姓古墓的来历或许能弄个来龙去脉,经费大伯指引,我来到刘家村(其实费家巷与刘家村就连在一起,原来叫刘费村)找到一户胡氏宗亲,经过一翻交谈,得知他们从安徽迁来,家谱已毁,但又说以前在万绥那边吃祠堂酒,看来有“晋陵胡氏”的可能性,全村二十多户胡姓人家,也想寻根问祖,见我来寻问,表情都很激动!问及胡姓古墓的事,年长的老者也无印象,一切暂时无法确定,只能返回,期待下次再来探寻。            
梁武帝登基的502年,将武进县改名兰陵县,阜通镇为兰陵镇,以示不忘祖籍地。620年,在原兰陵县地复置武进县。674年,武进县并入晋陵县。686年,划晋陵西36乡置武进县,晋陵、武进两县时分时合,数易其名。我推断“宿公”墓志铭中的“葬晋陵万安乡之龙亭”,这“万安乡”很有可能就是现在的“万绥”,也就是当时的“万岁镇”,欧阳修在写墓志铭时可能为了避“万岁”两字的讳,取“入土为安”的“安”字,把“万岁镇”改成了“万安乡”。而徽公与㝝公的安葬地在谱中直接就记载:“葬武进龙亭塋”,“万岁镇”三字就不写了,我认为这也是在避讳。那么我现在需要确定的就是龙亭村委这一带靠近小黄山的地方,在解放后改龙亭之前,历史上有没有过“龙亭”的称谓,这是必须要得到考证的。
看来还是先走个捷径,不如先到常州考古研究所打听一下“小黄山”考古发掘的宋代墓有没有确定墓主的身份。这天来到常州青山路156号“常州市考古研究所”,一位吴姓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我,讲明来意后,工作人员为我翻阅了南宋咸淳四年《毗陵志》中的晋陵与武进县境图,《毗陵志》是1268年常州知州史能之主篆,离宿公逝世已有两百年,是目前记载常州地方史的最早资料。但也未能找到“万安乡龙亭”的地名,当我谈到会不会因避讳而把“万岁”改成“万安”的说法时,工作人员表示可能不大,我想从他那里继续打听关于“小黄山”宋代墓考古的信息,他表示暂时还不能透露;接着又带我来到本所一位叫陈伟堂的老师那里继续了解。
陈老师六七十岁年纪,听说有晋陵胡氏家族的人来拜访,热情的接待了我,听我说明来意后,陈老师告诉我胡宿家族墓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市区建设已经考古发掘,地址就在今兰陵桥附近,当时有现“常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唐星良负责现场发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至于“万安乡龙亭”这个地方,陈老师为我查阅了明朝万历年的“常州城垣变迁及城厢图”,但是也没有结果,陈老师表示虽未能找到资料证明今兰陵桥附近就是我家谱中所说的“万安乡龙亭,”但是七十年代的考古已是事实,家谱记载也不会有误,只是年代相隔久远,地名変动较大。陈老师又和唐星良处长通了电话,再次证实了胡宿家族墓就在今兰陵精品服饰城下,当年发掘出土的有石碑,石刻,衣冠等,现与遗骸一起保留在常州市博物馆。
     回来后我仔细查阅了咸淳《毗陵志》和康熙《常州府志》。《毗陵志》记载自武后垂拱二年晋陵武进两县复分至今,卷二晋陵县界记载:“西二里入武进县新坊桥”;卷三坊市记载:“安定坊在运河南,旧为万安乡”,在宋徽宗大观四年至宋高宗重建南宋“中兴”前这段时间展拓郡城,废万安乡改安定坊。郡城(运河)东南五里为“定安西乡”,东南十五里为“定安东乡”,属晋陵县。卷二十六记载:“胡文恭葬万安乡隆亭。”
     康熙《常州府志》晋陵与武进两县合并为武进县,卷五记载:“晋陵武进旧于新坊桥分界,东晋陵西武进;从新坊桥循前河南涯而东抵怀徳门曰‘安定坊’旧为‘万安乡’;出通吴门其‘定安东乡’原名‘万安乡’,宋改今名,在县东南十五里。”卷十九记载:“胡文恭墓在万安乡即今定安乡隆亭。”
     《武阳合志》晋陵县已属阳湖县,卷一记载原“定安西乡”改“定西乡”、“定安东乡”改“定东乡”。卷二十九记载:“胡文恭墓葬定西乡隆亭。”
     按《毗陵志》县境图与《常州府志》记载,原晋陵与武进分界线应该从新坊桥东二里向西南方,从德安门西,原清凉寺东而过,见图,那么今兰陵精品服饰城(原胡宿家族墓地)在两宋时期应该属于武进县“怀徳南乡”,而不是晋陵县“万安乡”,龙亭祖塋正好处于两县临阶点上。谱中徽公与冧公墓葬记载武进龙亭塋是对的,而宿公的墓志铭在请欧阳修写时,在外做官的子孙弄错了。
从地图上看兰陵精品服饰城就在今清凉寺西约1000米处,清凉寺最早就是胡宿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请额建造的“报恩感慈禅院”,简称报恩寺。寺址原在郡城东南3里,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胡宿的侄儿胡宗愈请求皇帝将报恩寺作为胡氏的坟寺。所谓坟寺,即皇室、贵戚、勋臣等大家族为守护先祖坟墓而设置的寺院,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常州郡守李迪在寺内建“胡文恭祠”祀胡宿。元末报恩寺与胡文恭祠皆毁,明洪武初古鉴辉禅师当主持时在原址修建,但规模很小,明永乐元年(1403年),报恩寺才移建至今址,寺内仍建胡文恭祠。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礼部尚书胡濙因念其先祖胡宿曾为宋端明殿学士,且有祠在寺内,于是奏请朝廷改“报恩寺”为“端明寺”,后又改名清凉禅寺。(原寺址在郡城东南3里,定安西乡在郡城东南5里;观清凉寺今址,等于永乐元年清凉寺在原址怀徳南乡向东直线移动了两里左右,进入了定安西乡;从推断来看原报恩感慈禅院与龙亭祖塋是靠的很近的)。
可见胡宿晚年把“报恩感慈禅院”建在祖塋附近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感恩,一方面是有把“报恩感慈禅院”将来做为家庙的想法,三年后胡宿逝世,并未因自己高官厚禄而寻“风水”地安葬,按古训入葬祖塋,后来有侄儿宗愈请求皇帝将报恩寺作为胡氏的家庙,完成了他的心愿。
南宋德祐二年11月18日常州沦陷,德安门首被攻破,全城军民与僧道人人拿起武器进行巷战,与元兵进行殊死拼杀,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城破后,元军血腥屠城,老幼妇孺也不放过,相传只有7人躲身桥下,才幸免于难。 年代久远,加上地名变动和战乱,平原上的坟墓难以保存,而且又处在城郊,胡氏家族子孙因战乱分迁各地,到明初可能已无人知晓隆亭塋的具体地址了,只记得还有一座清凉禅寺了!
当今有许多学者和考古工作者都认为胡宿的“宿”应该读xiu,而不是su,其实这个问题胡宿当年自己就已经澄清了。据《闻见后录》记载,胡宿原字拱辰,有好事者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诽谤胡宿,说:“宿名当为去声,乃以入声称,名尚不识,岂堪作词臣?”于是皇帝向胡宿询问此事。胡宿说:“臣名归宿之宿,非星宿之宿。”好事者又说:“果以归宿取义,何为字拱辰也?”因此,胡宿有字拱辰改为字武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胡宿既然字叫“拱辰”(指的是拱卫北极星的意思),那么你名宿的“宿”字就应该读(xiu古时称去声),而不是你现在读的(su古时称入声),名字都不会读,怎么能有词臣的称号呢?胡宿还是坚定自己“宿”su的读音,把字改成武平,以武平天下之意,古时皇帝自称“星宿”下凡,普通百姓和官员是不能称“星宿”的,所以胡宿的“宿”字我们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读宿(su)。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7-28
宗亲寻根执着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7-28
有照片吗?宗亲。请发给我,我发到宗亲网微信平台去。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8-01
宗亲你好!只有几张地图,现场照片没有,现都已盖楼,博物馆那边我们以后准备组织去一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