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907阅读
  • 2回复

[先祖胡学]婺源清华胡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6-09-13
    婺源古称“吴楚分源”,今位于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境内千山万壑、水网纵横,以至于婺源人“出门见山,举步涉水”。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历史上一个隐居、避乱之所。正因如此它也成为胡氏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
    据《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2《隋姑苏守福公传》、《祁门胡氏宗谱》卷2《唐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胡瞳传》所载:
    早在唐朝末期,祁门胡氏的始迁之祖胡瞳就落业于祁门。关于胡瞳如何迁居祁门,还有一段流传至今的令胡氏子孙啧啧称赞的壮举。胡瞳早年跟随其父姑苏太守胡福安家落户于歙县黄墩。当时,在乡里胡瞳以他的才具和勇气赢得了乡人的钦佩和折服。唐僖宗永中,胡衔、胡汉、胡应3人的子孙兼而有之。世居贵溪的胡氏则是胡汉、胡应两人的后代。
    胡学是胡瞳最小的儿子。据《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 2《始祖银青公别传》所载:
    他年少之时,聪明机灵,悟性过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他登进士第,官拜本路司户。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刚正不阿的胡学上疏皇帝,痛斥田令孜独断专行,无视皇帝。他还上奏天象有异常变化,这是不祥的征兆,预示着社稷有危。田令孜闻听此言,暴跳如雷,反而血口喷人,诬陷胡学诽谤大臣之罪。胡学被贬谪福州,然而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担任舒城令。
    唐僖宗广明初年,黄巢攻陷长安,僖宗皇帝仓皇避乱于四川,由于道途险阻,诏令不通,当时天下百姓几乎都认为唐皇室日暮途穷,不可能再东山再起。但胡学却对此充满信心,认为自古国家未尝没有不以患难而重新复兴的。此后他与李克用、王重荣等并肩作战,讨伐黄巢,为恢复唐室,重振河山作出巨大贡献。
    他也因为功绩卓著,官封宣歙节度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新安郡开国男。他的后代也因此尊称他为常侍公。
    常侍公宦海沉浮、戎马半生,已生退隐之意。那么究竟归隐于何处呢?
    关于此事,在《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首《乐樵公纂述原委》还有一段娓娓动听的叙述:
    当时胡学不禁回想起年少之时曾经伴随胡瞳游览过的婺源清华。此时昔日的景象记忆犹新,清华水带山环、云屏月圃的美景浮现于他的脑海之中。清华有一处胜景,那就是通灵观洞。胡学曾经与父亲胡瞳投宿于通灵观,期间遍游诸洞。当时父子两人游兴大盛,题诗于洞内。其诗云:“三崖九洞出尘寰,问讯真人得纵观。丹熟已乘仙鹤去,云深惟有老龙蟠。铁船过海源流远,玉柱擎天星斗稀。臂破莓苔认诗句,录归传作书图看。 ”(《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 7《东山集·游通灵观洞》)
    清华的诗情画意使胡学赞叹不已,留连忘返,胡学当时还感叹说:“此地山水秀丽,居住在此,子孙可以繁荣昌盛。”岁月如白驹过隙,几十年已经过去,“清华依旧,夕阳几度”。当初所言言犹在耳,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愿望了。于是他迁居于清华东园。
    正如他在《卜居》诗中所描写:“逃名偷白日,避地得清华。堂启东山旭,园疏西渚沙。已劳令尹驾,时访野人家。战伐何时定,山中对紫霞。 ”(《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7《东山·卜居》)胡学终于摆脱尘世的纷扰,栖身清华,成为清华胡氏的始迁之祖。
    常侍公定居清华之后,筑室造屋,营建家园。
    据《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1《清华景物案录》所载,当时清华镇镇中有一条宽阔的大街,4坊分列两旁,环街共有9井13巷。
    他生有8子:胡遵、胡崇、胡徇、胡文、胡武、胡愈、胡润、胡庆。8子分居4坊:胡遵、胡崇两人居住长寿坊;胡徇、胡武两人居住安仁坊;胡润、胡庆两人居住在桂枝坊;胡文、胡愈两人居住仁寿坊。
    然而随着8子娶妻生子,胡氏人丁的兴旺,胡学子孙居住地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所谓“奠故居者有之,宅嘉土者有之,肇他邦者有之”。
    据《清华东园胡氏宗谱》的《历代渊源外纪图》及《世系图》所载:
    常侍公长子胡遵义名稠,字延简,承袭祖荫,担任尚书。他因为曾经跟随祖父胡瞳保障祁门,所以安家落户于此。
    他生有2子:长子胡瑙、次子胡蹈。胡瑙迁居十二都山坑胡村上店,他下传2世至胡仁晓,胡仁晓迁居浮北大于口,此外他的后代还分居于祁东凫溪、杨溪、浒溪、庸溪、根溪、赤桥、贵口湖村等地。胡蹈则迁居鄱阳故县渡。
    常侍公次子胡崇字延升,官拜户部尚书、光禄大夫。他生有6子:胡宗、胡文、胡杰、胡衡、胡衙、胡弄。胡宗迁居乐邑小坑。胡文迁居回峰晓庄。胡杰迁居齐云山脚。胡衡迁居蚌埠。胡衙迁居高枧皂角树下。胡弄迁居白齐岭脚。此后6人的后代又分派于龙尾东岸、石镇源、清华大夫巷口、休南稠坑山、休商山、碧窗西岸、里湖高原附、方思山东坑、西岸外湖、霞城口等地。
    常侍公3子胡徇字延厚,官至宣议大夫。他生有2子:长子胡文富、次子胡文贵。胡文富迁居祁门。胡文贵迁居青阳。常侍公4子胡文字延晖,官拜礼部尚书,世居清华。后来他的后代又分为胡十一支、胡廿六支、胡顺宝支、胡顺宜支、胡顺究支、胡顺宽支。胡顺宝的后代分为以下各派:
    祁南清源胡村派、祁南叶川派、浮有张村派、休西广源派、休西龙溪里庄派、宁国南阳源派、金陵东井派、秋浦大田派、祁南花桥派、葛村塘上派、歙西胡茶充派、歙西四都懋田派、石碌高宝派、休西施村湾派、施村复迁清华派、石碌九上坑派、清华祖礼派。
    顺宜公的后代又分为以下各派:婺北徐公源派、婺北漳溪派、婺北平川派、婺北山后派、浮东张村派、浮东胡村派、浮东码下派、清华堂阴派、东园派、东园木桥派、歙西溪南派、歙西江坦派、休南佛岭提马派、沱口黄村派、休临溪派、浮北朱溪派、浮副西都梅园派、琅珠光里派、婺东坑头派、婺北回峰派、婺北西岸派、婺北洙坦派、歙西圩坦派、歙西上:胡派、歙西珠光里派、浮有张村派、休西广源派、休西龙溪晓庄派、宁国南阳源派、金陵东井派、秋浦大田派、祁南花桥派、葛村塘上派、歙西胡茶充派、歙西四都懋田派、石碌高宝派、休西施村湾派、施村复迁清华派、石碌九上坑派、清华祖礼派。顺宜公的后代又分为以下各派:婺北徐公源派、婺北漳溪派、婺北平川派、婺北山后派、浮东张村派、浮东胡村派、浮东码下派、清华堂阴派、东园派、东园木桥派、歙西溪南派、歙西江坦派、休南佛岭提马派、沱口黄村派、休临溪派、浮北朱溪派、浮副西都梅园派、琅珠光里派、婺东坑头派、婺北回峰派、婺北西岸派、婺北洙坦派、歙西圩坦派、歙西上胡派、歙西珠光里派、歙西凤沙董门派、休西碜坑口派。其中东园派又分为信公下泗公房、薄公房、珏公房、泰公房、纠公房、岩公房、坚公房。顺宜公的后代又分为以下各派:祁南郭源派、歙西门派、休南黄茆派、歙西唐贝派、清华双河派、歙西潜川派、广信横村陈峰派。
    常侍公5子胡武字延唏,官拜奉议大夫,世居清华。胡武子胡文敏支下分为以下各派:婺北梓源派、婺北河滨派、婺北黄沙大源派。
    常侍公6子胡愈字延乐,官拜评事,他迁居歙西石枧胡村。此后他的后代分居于符村、玉坦、海门、曹门。
    常侍公7子胡润字延鲁,官拜尚书、散骑常侍,他隐居黄山之北,以青松作伴,白云为侣。他们生有3子:长子胡邦、次子胡辉、三子胡三九。胡邦迁居黟县,后又由黟县迁居太平宏潭、石云、白沙、龙门。胡辉迁居青阳、绩溪。胡三九迁居伏水梅浦。
    常侍公8子胡庆字延照,官拜仕郎。他生有l子胡清献。胡清献的后代迁居大犁、章田、渡田四卜里、双溪后源塘、弋阳、光州。
    学公8子除胡文、胡武两人世居清华外,其余子弟星罗棋布于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等地。然而无论居住在何方,都尊奉胡学为始祖,胡学的子孙可谓—本散于万殊。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9-16
胡福是胡瞳的父亲?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8-04-30
婺源清华胡氏宗族考略

2018-04-30  胡氏宗亲  转自 黄山怪石
修改
微信分享:
作者:朱小阳

  摘要:婺源清华胡氏宗族源于汉代安定郡,唐末为避黄巢之乱南迁,先迁歙县黄墩,再迁祁门义成都,最后才定居婺源清华,成为徽州历史上的望族。

【转】婺源清华胡氏宗族考略

  徽州地区在历史上是一个宗族社会,地方上的宗族是古代县级政府以下强有力控制地方社会从西北到东南:
    婺源清华胡氏宗族的源流与迁徙的重要力量。
    世家大族是我们窥探徽州历史上地方社会的重要视角。婺源清华胡氏起源于西北,从唐末起迁居婺源清华镇,直至清末,清华胡氏宗族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成为徽州历史上的望族。如宋代在乡里建立东山书舍的胡崇;名臣范仲淹好友、嘉祐年间的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胡瑗;徽宗时进士胡昶、胡铨;岳飞麾下主管机宜文字的幕僚胡闳休;绍定年间的进士、德安知府胡煚;明代嘉靖举人、湖广沅陵知县胡晟。尤其在明清时期,婺源清华胡氏宗族涌现出大批徽商,有文字详细记载的就有60多人。历史上婺源清华胡氏宗族在地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胡瞳和胡学在当地抗击黄巢袭扰地方,获得极高声望。据记载:“胡氏为新安名族冠,唐室之季,巨寇扰壤,仆射公、常侍公相继以勋业显,厥后为名臣,为硕儒,文德武功后先辉映,乡贤崇祀,千秋俎豆。”[1]卷五
  婺源清华东园胡氏宗族,即是以婺源县清华镇东园村为中心的宗族。其源于西北的安定郡,《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舆考》载:“我胡族肇自汉安定郡,唐末避巢寇乱徙居新安。至祖常侍,复由古歙徙古治清华,卜宅长子孙,实权兴于东园,皆数典者不可忘也。”又载:“世系(胡)福为姑孰守,避巢乱,子孙徙居新安,故新安之有胡姓遂从此始考”。
  这一支胡氏宗族迁居婺源清华之前在西北地区繁衍生息,定居西北安定时期,曾涌现多名杰出的人物,如胡伯奇、胡计宁、胡广、胡奋等。胡伯奇为汉代廷尉,被封安定郡君。汉景帝时,胡计宁为都尉,因军功封车骑将军。在随后的七国之乱中拥护中央政府,后封安定郡王。即史载:“公讳计宁,父伯奇仕汉为廷尉赠安定郡君,汉景帝时,计宁为都尉,因寇萧授裨将,征之有功,封车骑将军。后七国谋叛请击,封安定郡王。”《汉安定郡王计宁公像赞》:“今睹遗像,凛乎其容,实开清华之右族,长仰安定之遗风。” [1]卷七胡广,字伯始,东汉安帝举孝廉,历任司空、太尉、太傅,自顺帝至灵帝,宦海31年,82岁卒,死后备极哀荣。《后汉书》[2]卷四十四也载:“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尝满岁,辄复升时。”《汉安乐侯广公像赞》[1]卷七载:“少孤贫,有大孝行。东汉安帝察举孝廉,以广为天下第一,拜为司空,再任司徒,五登太尉,四授太傅。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达练事体,明解朝章,其所命皆天下名士。与故吏陈蕃、李成并为三司,蕃等每朝会辄称疾避广,时人荣之,为之语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广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安、顺、冲、质、桓、灵六帝,自顺帝汉安元年为司空,至灵帝熹平元年壬子岁春三月卒,历官三十一年,寿八十二。使官郎将持节奉策赠策,赠太傅安乐侯,印绶给东园梓器,谒者护丧,赐篆茔于原陵。谥文恭侯,拜家十人为郎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皆哀绖殡位,自终及葬。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1]卷七胡奋,安定人,在西晋国以抗击匈奴获军功,后将女儿嫁晋武公,卒赠侯爵。《晋书》载:“胡奋,字玄威,安定临泾人也,魏车骑将军阴密侯遵之子也……以功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迁护军,加散骑常侍。奋家世将门,晚乃好学,有刀笔之用,所在有声绩,居边特有威惠。”[3]卷五十七《晋镇国大将军奋公像赞》载:“公安定临泾人,名奋,字元威。少好武业,有谋略。仕晋武帝,为除州刺史,击匈奴有功,拜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迁护军加散骑常侍。后以女入宫,迁左仆射加镇国大将军,卒赠壮侯立祠在汉阳府以祀之。” [1]卷七  
  这一支胡氏宗族迁徙到徽州主要在隋唐时期,经历了从胡福到胡瞳的五代人。胡福是胡瞳的曾祖父,字缘善,隋姑孰太守。因有政声,封太常卿,卒赐王礼。《唐太常卿福公像赞》曰:“公讳福,字缘善,任姑孰守,今太平府是也。专以德化民,不任刑罚,因开古黟河套,大有政声,封太常卿,及卒赐以王礼。黟民感其德立庙祀,为称曰大政公。朱晦庵先生尝过其祠,诗曰:'出下无余地,田庐成一村。四时瞻庙貌,尽是太常孙。’其后子孙因避黄巢之乱居歙之黄墩,至瞳公转迁祁门,学公迁婺源。”[1]卷七后胡福子孙为避黄巢战乱迁居到歙县的黄墩,而到胡瞳这一代又转迁到祁门义成都。直到胡福之后的第五代胡学才最终定居到婺源清华,这也是胡学被婺源清华东园胡氏宗族推为始迁祖的原因。宗谱中的《东园卜居始末》对此记载甚详:东园“即在清华古县基处。自唐文德元年夏,银青公致政诏赐新安开国男,食邑三千户,以此为市井,与山林之致,遂构居焉。”[1]卷三在《新安名族志》中对这一胡氏宗族也有记载:“出安定郡之永昌公后,至汉有曰广者,为时名臣,称'天下中庸’。历传曰瞳者,宦寓宣徽,家於新安黄墩,生子学,字真翁,号东山……光启三年诏加御史中丞,由黄墩徙居清华,生子八人:曰延简、延升、延厚、延晖、延稀、延乐、延鲁、延照,世家于此。” [4]
  由此我们可以理出婺源清华东园胡氏宗族的迁徙线路如下:安定郡——歙县黄墩——祁门义成都——婺源清华。
    三崖九洞出尘寰:清华胡氏宗族的始迁祖与婺源清华镇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汇之地,“婺源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西至江西乐平县百九十里,南至江西德兴县百十里,西北至江西浮梁县百五十五里,东南至浙江开化县百七十里。”[5]卷二十八境内山峦叠嶂、溪流交错,有“盘踞徽绕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称。婺源县相对于徽州府其它五县建县历史较晚,但仍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载:婺源县“本休宁县地。唐开元二十八年,析置婺源县,属徽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婺源州。明洪武二年,复降为县。旧有城二里,今废。编户百六十四里。”[5]卷二十八
    清华镇是婺源县的重镇,原本是婺源建县时的治所。“婺源故县在县北二十五里。《志》云:唐分休宁回玉乡,并割鄱阳怀金乡,置婺源县,治清华镇。中和二年,杨行密将陶雅守歙,县人汪武怨其暴横,率民立营栅,据弦高镇以抗之,自为镇将,遂移县治于弦高。武死,陶雅以朱环为新县制置巡辖等使,复旧县为清华镇。后皆因之。今县即故弦高镇也。怀金乡,在县西,与乐平县接境。”[6]在《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中婺源清华东园胡氏宗族的始迁祖胡学之父胡瞳有着对清华美丽景色的题咏:“三崖九洞出尘寰,问讯真人得纵观。丹熟已乘仙鹤去,云深惟有老龙蟠。铁船过海源流远,玉柱擎天星斗稀。臂破莓苔认诗句,录归传作书图看。”[1]卷七可知当初胡氏宗族南迁后之所以决定在这里“卜宅长子孙”,绝不是偶然的。
  谱载原籍安定的胡氏是在唐代末年为避黄巢之乱,迁徙到徽州定居。虽然说是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徙徽州,但从宗谱的材料《唐仆射胡公传》、《始祖银青公行实》和《始祖银青公别传》[1]卷五中可知,被婺源清华东园胡氏宗族奉为始迁祖的胡学与其父胡瞳曾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率领徽州地方百姓抵御乱军侵扰,立有大功。谱载:“公讳瞳,祁门义成都人。少负才勇,为乡里所畏服,广明初,黄巢犯宣歙,公起义集壮士御之境上,屡与巢兵鏖战,贼众败走……都统郑畋、王铎前后上其功,授浙西节副使,加赠金紫检校尚书右仆射。”[1]卷五被婺源清华东园胡氏宗族推为始迁祖的胡学,在当时也有着显赫的地位,在徽州地方有着显著的影响力。胡学是胡瞳的小儿子,据《始祖银青公别传》载,胡学自幼聪明,唐咸通九年登进士第,拜本路司户。乾符元年,胡学上书弹劾田令孜,被贬福州,后任舒城令。黄巢之乱后,长安陷落,僖宗逃至四川,在唐王朝前途渺茫之际,胡学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其后,胡学与李克用、王荣等协力作战,征讨黄巢。胡学因其功勋卓著封为宣歙节度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新安郡开国男爵,被后人称做常侍公。[1]卷五
  胡学在官场、战场奋斗了大半生,在隐退之时,特意找了婺源清华作为自己颐养天年、繁衍家族的地方。婺源境内千沟万壑、溪流纵横,“出门见山,举步涉水”的独特地理条件,是一个天然躲避战乱的桃花源。胡学《东山集》有着这样的诗句:“逃名偷白日,避地得清华。堂起东山旭,园疏西渚沙。已劳令尹驾,时访野人家。战伐何时定,山中对紫霞。”[1]卷七这表明了常侍公迫切希望卸甲,归田清华的心情。

【转】婺源清华胡氏宗族考略

  参考文献:
  [1] 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O].民国五年木活字版,上海图书馆藏.
  [2]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 戴廷明,程尚宽等.新安名族志[M]. 朱万曙等,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7.
  [5]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 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6] 光绪婺源县志[O].光绪九年刊本.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