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861阅读
  • 3回复

明德家族苏湖堂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6-11-12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后徙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安定堂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氏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泾川一带),子孙留居安定,胡氏堂名安定堂源此。
    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在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在苏州、湖州间以经术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景初年,授校书郎,子弟数百人,其徒甚众,庆历中礼部所德士者,胡瑗子弟占百分之四五十,所以当时朝廷明令以他的教学方法为太学法,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议》。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瑗为真先生。因胡瑗在苏州、湖州以经术讲学二十余年,故“安定堂”下出现了一个分支“苏湖堂”。明德家族即属苏湖堂。
   不容置疑,苏湖堂源自胡瑗。不知何故,胡瑷后裔现在有八大支,却极少使用苏湖堂堂号,如无锡胡瑷的后裔即属思贻堂,而明德公是胡瑗的亲叔叔,叔叔的后裔却用了源自侄子的堂号,令人费解。
   无锡胡瑗后裔宗谱载,讷公生三子,长瑗,次璠,三珣。胡璠迁甘肃,胡珣迁豫章,胡珣后裔失考。嘉禾教育志载,“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江西吉安进士胡明德,时任礼部尚书的明德公奉诏钦祭九嶷山舜陵”。明德公讳诚,又名奥,明德宗谱载,明德公携胡珣迁豫章。滌是瑗的曾孙,滌生于1064年,殁于1134年。武卿是滌庶出的第二子,排行第三。无锡宗谱载,滌的原配范氏只生一子便故去,滌的继房是皇莆氏,武卿即为皇莆氏所生的第二子。据此可以推断,武卿约是滌三十岁以后所生,即最早生于1094年后。滌先调任婺源,后调任吉安,武卿为吉水派,武卿后裔失考。明德公四世孙春阳公生于宋大观二年(1108年),春阳公登王辟榜进士,武卿与春阳公同代。从种种迹象来看,明德家族和胡瑗家族联系密切。尽管联系密切,但是到春阳公时期,明德家族应该还是属安定堂。
   滌的后半生正是宋高宗时期,社会动荡,权臣当道。无锡宗谱载,滌调吉安,是因为遭到朝廷权臣的迫害,被迫外调。滌的原配范氏只生一子便故去,继房皇莆氏,在当时不是名门望族,所以愿意嫁给落难的滌,随滌贬官外调,并定居吉安。在这个敏感时期,滌子武卿的后裔失考了。
   前面说了,苏湖堂源自胡瑗,明德公是胡瑗的叔叔,明德家族和胡瑗家族联系密切。那么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武卿的子孙为了自保,融入到同宗的明德公族系中了(并未直接接到明德公世系中)。武卿的子孙为了使后代不忘自己是胡瑗的后裔,便使用苏湖堂的堂号,表示不忘本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德公族系也开始和武卿后裔一样称苏湖堂。不然明德公族系不用安定堂,而去用源自明德公侄子胡瑗的苏湖堂堂号?春阳公和武卿同代,春阳公第三子思椿公生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思椿公应该和武卿的儿子同代。也就是说明德公族系使用苏湖堂堂号,应该不会早于1150年,这是上限。
   2016年11月5日,我想联系上思衡公在广安的宗亲,发了一张广安乾隆年间的谱序图片。瓮洞胡氏景春公后裔,重庆合川胡敬常宗亲看到后,马上联系上了我。胡敬常宗亲介绍说,景春公由江西泰和先迁往湖广桃源,后再迁靖州天柱县。在明朝1436年,湖南辰州胡氏与华林胡氏合谱,辰州胡氏与景春公族系有联系,而景春公族系当时在当地势单力薄,为了提高族望,便与辰州胡氏合谱,这样景春公族系便接到华林族系去了。但瓮洞胡氏的传承一直是独立的,所以能够依据本族的老谱资料,分辨出以往的错误。
   2012年,瓮洞胡氏修谱,在谱中,重庆合川胡氏后裔发现了很多合川胡氏与华林胡氏矛盾的地方。经过他们多年的考证,最后锁定景春公是属于胡瑗公和明德公两大族系,但是到底是哪一支,却一直举棋不定,不能最后定夺。胡敬常宗亲告诉我,看到我发的广安乾隆年间的谱序后,可以解释景春公迁徙的路经,再结合景春公族系和明德公族系许多地方十分吻合的因素,可以确定景春公属明德公派下舜昶公支系。他还告诉我说,景春公时他们就叫苏湖堂,也就是说最晚景春公的父辈便开始叫苏湖堂了。瓮洞胡氏宗谱记载,景春公生于1330年,明德家族宗谱记载,景春公叔伯纲叔生于1285年,即最晚约1280年时,明德族系便开始自称是苏湖堂了。
  综上所述,明德家族启用苏湖堂堂号的时间,大约在1150-1280年期间。
    最后附带提两句。由于缺乏史料和确凿的证据,再加上明德公宗谱中关于苏湖堂堂号的由来,更是只字未提,所以以上关于明德家族苏湖堂堂号的由来,纯属猜测而已。至于胡珣和武卿的后裔,极有可能分两次,分别随明德公和景春公迁桂阳州,开桂阳明德公族系外的其他苏湖堂胡氏。以上言论纯属瞎猜,预辨真伪,一验DNA便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11-29

瓮洞胡氏始祖景春公是从江西太和县三里坪迁徙到贵州天柱县瓮洞镇的,瓮洞谱记载景春公是1369年迁徙到达瓮洞的。

依据瓮洞谱,查对景春公的后裔繁衍生殁情况,可以肯定景春公生于1330年是准确的。

景春公殁于瓮洞,次子世二及世二长子文才都殁于瓮洞,祖孙三代的墓都葬在瓮洞瓦窑江山腰,景春公两位妻子,邹氏生于1324年,殁于1404年,刘氏生于1329年,殁于1413年,景春公的两位妻子墓都葬在瓮洞瓦窑江鸡屎湾,相邻而居,与景春公的墓相望。

如果瓮洞谱记载的景春公迁徙情况无误,景春公迁徙到达瓮洞时只生育了长子世一公(1367年),次子世二公还没有生育(1370年),三子世三公(1374年)。

据此推断,景春公的三个儿子都是在瓮洞长大的,长大后,长子世一公迁居到了乾州(吉首),次子世二公留在瓮洞,三子世三公迁居卢滋(可能在湖南的某地,不知道具体什么地方)。

瓮洞谱记载,景春公在迁居到瓮洞前,曾经在湖广桃源有过停留,这段时间有多久没有记载。

景春公迁徙到达瓮洞时已经39岁,带着2岁多的长子世一公及两位妻子,瓮洞谱记载景春公的三子都是刘氏所生。

瓮洞谱记载,景春公从江西太和三里坪外迁的原因是因为元兵扰乱。

查对历史,湖南直到1368年才被平定,从1364年一直到1368年,湖南长沙及其相邻的州县一直是战争地带,造成田地荒芜,人口稀少,这也是江西填湖广的主要原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景春公迁出江西太和,来到湖广。

湖南郴州嘉禾明德公族谱记载中的景春公,与瓮洞胡氏始祖景春公,在出生时间上基本吻合,子孙的繁衍情况也一致,只是子孙的名字不同,明德公多支后裔外迁湖南时也是从太和出发,这说明太和有可能一直有明德公后裔居住,明德公从如皋迁徙到豫章的居住地可能就是吉安太和。

胡瑷后裔曾孙----涤,贬调吉安为官,涤第三子武卿在吉安,为吉水派,既然胡瑷其他支的谱有记载吉水派,那至少说明在当时武卿与他们是有联系的,为什么胡瑷其他后裔族谱后来没有再记载武卿这支的情况,这说明武卿后来与他们失去了联系,胡瑷的后裔在当时也算是名门之后,从涤的被贬,可能清晰看到朝廷在当时已经被权臣把持,武卿出生后家道中落,甚至受到权臣的迫害,不得已的情况下并入了同宗明德公后裔一族,为区别不同于明德公系,所以自称苏湖世家,以此纪念先祖胡瑷。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11-29
胡瑷的弟弟胡珣随叔叔明德公迁徙到豫章,明德公做官退休后定居郴州嘉禾石燕,当时胡珣不知道是否一起到石燕?如果没有,胡珣在豫章的居住地是不是在吉安太和?从明德公后裔及胡瑷后裔都曾经居住在吉安来分析,他们之间肯定有交织,不可能只是偶然!

苏湖世家的称号肯定应该是指胡瑷曾经在苏湖地区的声望,明德公的后裔分支极多,可能也包含了胡珣及武卿的后裔了,前人撰谱出于某种特殊情况,可能会把一些融合的痕迹故意抹平,随时代的变迁,真相可能会一直模糊!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用科技的手段寻找到真相,也极有可能,只是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对会很大。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06-11
由于本人去年才接触宗谱,很多资料都是从网上或者是宗亲告诉而得来,本文考证明德家族的堂号时,本人也对明德家族的堂号是苏湖堂信以为真,通过资料的不断发现,现在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明德家族的堂号是苏湖堂,在到现在为止明德家族《胡氏宗谱》没有任何地方提到过苏湖堂,苏湖堂只不过是最近几年石坵新搞出来的堂号。明德家族的堂号是安定堂,特此说明!
恳请版主把这个帖子给删了,免得以讹传讹,误导后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