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733阅读
  • 0回复

[宗亲文苑]报告文学: 一位乡村小学校长的“苦酸辣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6-12-30
一位乡村小学校长的“苦酸辣甜”

安徽桐城  胡劲松



     有人曾这样形容中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几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乡村教育的车子,吃力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乡村小道上,尽管吃力,但车仍向前行驶;尽管瘦骨嶙峋,但马儿仍然倔强地撑起乡村教育这一方蓝天……
  今年40岁的李尧珠校长就是这样一匹出色的“领头马”,这位性情爽直,一言一行中都透露出刚毅的汉子,自1985年从安徽桐城师范毕业后,二十多年来,一心以教育为信仰,已经在乡村这块土地上默默构筑了一道又一道鲜亮的风景线。此刻,阳光灿烂的下午,在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茅栗小学简陋的办公室里,我们真切地感受着这位平凡的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与生活上的酸甜苦辣……

  苦:谁知盘中餐


  1992年秋,年轻的李尧珠校长一腔热血来到当时桐城市新渡镇最偏远、最艰苦的山区板桥小学主持全面工作。当时的板桥小学,仅有两栋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土砖杂木结构的瓦房校舍,校舍四壁泥沙脱落,采光极差,学校无操场,广播操无法开展。更甚者,由于校舍年久失修, 引起基脚变动,墙体开裂、倾斜,无奈用木头顶着墙,每遇狂风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就只好封校停课。此情此景令他唏嘘不已。苦孩子?还是苦自己?没有一刻的踌躇,李尧珠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他坚信: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闯不过的关!再难再累,也要重建校园,还孩子们一个幽雅舒适的“家”!
  说干就干。没有资金怎么办?他东奔西走,取得上级主管部门重视,有关领导支持及村委协作;他写倡仪书,呼吁发动在外工作的乡贤捐资,自己也率先垂范,义无反顾地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没有劳动力怎么办?他亲自带领师生从距校1公里的河沟里挑回沙石2吨;他和村民们一起义务在校后荒山上干了四天四夜,平整了一块长100米,宽40米的标准操场;为了换掉校门前快要腐烂的木头电线杆,他自己借了辆板车亲自将五、六百斤重的水泥电线杆从2公里外的姚塝街拉回来; 为了加快工期,他和工人们一道挑、抬、背、扛,常常累得腰酸背疼,顾不上吃饭、睡觉;为了购买材料、联系施工人员,他接连三个星期没有回家,风里来,雨里去,朝迎晨星,暮踏月色,他那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成为山沟里沉甸甸的却又最动听的一支乐曲!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3月,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一栋平房教室竣工使用。又经他奔与呼,1998年9月又一幢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竣工使用,完善了“四室一场”。再后,李校长又多方筹措资金,陆续改建了厕所、新修了围墙、垒砌了水井、铺浇了过道;校园里砌了标准升旗台、花池花坛;种上了花草树木;添置了一大批教育教学的设施设备;着力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一座整洁漂亮、花木常开、四季如春、教育教学成绩稳步上升的学校呈现在众人面前。“吃水不忘挖井人”,人们在啧啧赞叹的同时,谁又会忘记李校长在这片土地上吃过的苦,付出的累,洒下的汗呢?历史,也将铭刻下他的足迹。
  时间飞转到2003年,已履新到茅栗小学的李尧珠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一年,因教育改制需要,徐河学区要撤并三所小学,这就要求茅栗小学必须要在短短的一个暑假中将原798平方米的D级危房全部拆建改造,才能容纳下即将到来的学生。“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李尧珠再次展示了他无私奉献教育的一片丹心。炎炎酷暑中,别人都躲门不出,在家避暑,而他却天天融入烈阳高温中,跑镇政府、村两委请求领导支持;研究危改工作,设计危改方案;联系危改资金;寻找木工砖匠;四处购买建材;他担心工程延误,孩子们9日1日进不了教室,就自己每天上工地督促;当资金匮乏,眼看工程就要停工之际, 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想方设法借来了2万元资金,保证了施工正常进行;为了节约学校已经捉襟见肘的资金,他亲自到建材市场跟老板砍价……一个暑假下来,皮肤白皙的李校长变成了“黑脸包公”,体重也随之减少了四、五公斤,而500多个学生终于在开学之际坐进了崭新明亮的教室里。此刻,李尧珠欣慰地笑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辛勤的耕耘有了丰硕的成果,苦,便得其所……



               2005年10月摄于课堂

  酸:谁解其中味


  对李尧珠来说,苦,并算不了什么,而最让他难以释怀的是别人的不理解。由于农村环境特殊,农民家庭成员大部分文化基础差,知识观念淡薄,对孩子的教育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常常不能理解李校长累死累活办教育到底图个啥?“还不是捞到什么好处!”“图个出风头呗!”冷言冷语像利箭一样射向他,也常使他陷入迷茫。1992年11月3日晚,为了完成重建板桥小学募捐四千元的任务,李尧珠再次和同事们一道,涉足一个较远的村庄游说募捐,由于家中农事太忙,当时他只得背上不满五周岁的女儿,在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父女俩淋成落汤鸡,而女儿连夜发起高烧,望着女儿咳得通红的小脸,想起屡次造访却屡遭白眼,李尧珠的心头涌起一股难言的滋味……在姚圩小学任职时,他遇到一个怪现象——部分学生学费的拖久。对拖欠学费的学生家长不能催,一催学生就会辍学。“解铃还须系铃人”。李尧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方面,他对这些孩子仍一视同仁,嘘寒问暖,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他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逐个造访这些学生家庭,了解情况,聊家常,讲道理,笑脸贴着冷面,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直到家长们感动得心服口服,回心转意。其中,他了解到有个叫薛芳芳的孩子,因母亲早亡,家境确实一贫如洗,李校长二话未说,拿出自己的工资替她缴纳了学费,并经常为她送去学习生活用品,孩子的父亲感动不已,拉着他的手双泪长流……在李校长调离姚圩小学时,家长们自发派代表到镇教委,一定要把这位有情有义的好校长留下来……
  而对于家庭来说,李尧珠却是个“无情”人。在板桥小学任职期间,家中四亩多田地全靠七十高龄的父母、体弱多病的妻子支撑着。妻子也不知埋怨过他多少次,到镇教委告过他多少“状”:别人家的稻都收割了,而他家的稻还长在田里;别人家的山芋都挖完了,而他家还不见一点动静;父亲的头晕老毛病又犯了,也不见他着家的影子......妻子就不明白,他心里的天平为什么总是倾向学校那一头呢? 2005年4月13日上午10时,李校长正在茅栗小学会议室传达镇中心学校会议精神,突然接到了母亲病危的电话。他强忍悲痛,不动声色地把会议精神传达完才急匆匆离校。当他匆匆赶回家时,母亲已于2分钟前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再也无法了却见儿子最后一眼的夙愿……“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而今,当李尧珠对我们说起这些时,这位泥土般朴实的汉子双眼却湿润了。他的心酸酸的,难以言喻。
  是啊,人们常常用蜡烛来比喻教育工作者,而又有谁能真正懂得蜡烛在照亮了他人的同时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呢?


2005年10月摄于校园附近的田野

  辣:谁言寸草心


  管理是学校的核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如何管理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制度把坏人变好,坏的制度把好人变坏。李校长坚以“制度治校”,他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征集意见,制定了学校各部门、各类别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规范,制定了教育教学、总务后勤、考绩考勤、评优奖先、学生规范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采用“星象式互动”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检查督促制度的执行,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健康运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学岗位上,李尧珠始终认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流动不息的河流。他鼓励老师们不断追求进步,让他们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等各种途径进修允电,并对自己严格要求,提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他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优化分层,将优、良、中、差四个层次的学生结对分组进行帮教;他充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不同的目标,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信心十足,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劲头。1992年在板桥小学,五年级学生胡芳芳基础一般,是李校长“慧眼识英才”,发现她头脑灵活,尚有潜力可挖,经过一学期的耐心打造,精心辅导,胡芳芳同学获得了桐城县“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赛”二等奖。这样的殊荣里饱含着李校长多少心血!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勤奋好学,把每节课都当成“精品工程”来抓,他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也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自己的课,相互切磋教艺,取长补短。他所授的班级学科成绩年年在全镇名列前茅,令教师们大为折服。
  “得人心者得天下”。李尧珠深知“将心换心”的道理。与其说李尧珠与师生们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倒不如说他们是血脉相连的。李校长心系师生,师生的事,就是他的事。教职工们的思想、工作、家庭问题,李校长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极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后顾之忧,极力为师生们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协作、温馨的大家庭式的工作学习环境。2004年春,黄惠年老师生病住院,是李校长利用工作之余主动义务替他代了两个班两个多月的数学课;2004年9月21日,汪保华老师出车祸,是李校长第一个到达车祸现场,亲自抱起浑身是血的汪老师去市人民医院抢救,彻夜未眠;樊洁云老师身患癌症,是李校长不仅从物质上支持他,还从精神上鼓励她战胜死神,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士为知己者死”。李尧珠的一片赤诚之心感染着师生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誓挂云帆济沧海。2002年春,李尧珠所在的姚圩小学在镇“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活动中获全镇最高分,赢得督评组一致赞誉;他在茅栗小学任职的三年时间内 ,茅栗小学年年在镇中心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管理”检测中成绩居全镇之首。
  “谁言寸草心”,李尧珠校长点点滴滴的心意,已赢得了三春晖……



                                                                                   2005年10月摄于原茅栗小学校园
  甜:谁人不识君


  “校长是一面镜子,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自任校长以来,李尧珠始终如一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已首先应该做到。这样才能做好学校的带头人,引路人,才能让学校日益发展,蒸蒸日上。
  “律己足以服人,轻财足以聚人。”无论身处何职, 李尧珠从不以权谋私,不搞小圈子和裙带关系,他坚持民主理财,公开收支,提倡“三不”:不多收学生一分钱,不沾学校一分钱,不乱花学校一分钱。
  “身先足以率人,量宽足以得人。”他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强者,依靠每一位教师办好学校;他念人之功,容人之过,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给小鞋子,创建了“六个一”:少一点强制,多一点尊重;少一点疑虑,多一点信任;少一点“不准”,多一点自由。
  一份耕耘,自有一份收获。
  1988年,在桐城县委、桐城县教育工会举办的“优质课竞赛 ”中获一等奖;
  1993年,桐城县政府为他“ 记大功”;
  2002年,他被评为桐城市“先进工作者”;
  2005年,他的论文《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师价值观》获“安庆市第二届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二等奖;
  2005年,他的先进事迹在《桐城报道》、《安庆日报》、《安徽日报》先后宣传报道。
  ……
  “墙里开花墙外香”。真情似海的投入,为他赢回了山一般丰厚的回报,李尧珠的生命之花,也因此开得更加灿烂夺目,香远益清……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没有谁比李尧珠校长更能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尽管一路风风雨雨,一路坎坎坷坷。他还是在乡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安于清贫,甘心奉献,用自己的生命之灯点燃了乡村教育的圣火,照亮了乡村孩子的希望之路,也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方晴空。
  落日的余辉从窗外斜斜洒进来,渲染得他全身一片夺目的金黄,我们分明看见,他的双眸中闪耀着灿烂、自信而坚定的光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明天,会更好!



           2005年10月本文作者和李尧珠校长合影


    注:
    本报告文学作于2005年10月,发表于2006年《桐城文学》第一期(总第26期),根据文中主人公李尧珠校长的先进事迹所写的通讯报道先后在《安徽日报》、《安庆日报》、《桐城报道》发表。李尧珠现任桐城市新渡镇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
   文中四幅图片均为《桐城文学》副主编陈汐摄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