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665阅读
  • 1回复

姬姓胡国非灭于郑?胡字本为肉月旁,与聃字相似性几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8-04-0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629bed60101c9l5.html?tj=1

胡国(姬姓)


     《韩非子·说难》:“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己亲,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我怀疑这里的胡国似应为聃国之误。一是聃、胡古字形相近,韩非在手头没有资料时很有可能误写;二是韩非所说的胡国与聃国一样,都是因同姓通婚而亡国,但富辰说周襄王时只说了聃国而没有举胡国为例;三是韩非所说的郑灭胡与灭聃极为类似,都是先同姓通婚,然后出兵灭国。不管郑灭谁在先,剩下的一国知道郑有灭同姓通婚之国的先例,就不会因为娶了郑姬而懈怠,反倒会更加警惕,郑国也就难以再次得手;四是姬姓胡国很小,郑武公想灭掉它很容易,不必拿自己的女儿做诱饵。而聃是聃季的封国,爵位高,地盘大,人口多,具有强大的国力,所以必须使出种种卑鄙手段,以骗取对方的信任,然后才能保证偷袭成功;五是姬姓胡国一直到春秋末年仍然存在。《左传》哀公六年(前489)“(齐人)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杨伯峻注“胡姬”曰:“胡国女,姬姓,景公妾。”胡姬的父母之邦胡国,即《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胡城,在豫州郾城县界。”这充分说明姬姓胡国并没有被郑国所灭,只是国小事少,不常见于经传而已。

   《左传》定公十五年(前495)楚所灭之胡国是归姓,在今安徽阜阳,即《史记集解》杜预说的“汝阴县西北胡城。”比姬姓胡国灭亡早。姬姓胡国于战国初灭于魏(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标注在魏国境内)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的第十八王南庚自庇(今河南安阳境内)迁奄(即郾)。第十九王阳甲居奄,因屡遭水害,国衰。第二十王盘庚自奄迁殷(即安阳殷墟)。成王时周公东伐淮夷,灭奄。奄在淮夷东部,是淮夷中的大国,周公采纳公甲的建议,先征服淮夷中的小国,后灭奄。后又在其境内分封妫姓,建立胡国。周平王八年(前763年),郑武公先将女儿嫁胡君为妻,又杀了提议攻打胡国的大臣关其思,后乘其不备,突然调兵占领胡国,妫姓胡国灭。
----------------
又不知所谓“妫姓胡国”所出焉?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8-04-20
胡国(归姓)
胡国(归姓) (2013-12-21 12:41:15)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周王朝-诸侯国资料收集整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629bed60101c9l3.html

   《路史·国名记己》:“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路史·国名记戊》:“盖楚之所立。”
    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吴公子光在战前曾分析形势,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蔷壮而顽。。此胡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又一个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子爵爵位,国君为归姓。前495年亡于楚。
    历史上胡国国都有二:1,胡(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舞阳县一带)2,胡(今安徽阜阳市)。归胡国历史不短,但据说在史籍上仅仅始见于前544年(周景王姬贵元年 楚郏敖熊贠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春秋·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6年)记载:“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这一年(十有二月)乙未,楚子昭卒(指:楚康王熊招卒,楚郏敖熊贠继位)。
    对于这个商末周初就已有之的胡子国,学界分歧在于被楚所灭的这个胡子国,是归夷后裔建立的国家,还是百越人系统的貀人(也写作:豽人)被楚所封的子爵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夔氏族部落,系东夷一支,也称归夷。原活动于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为商的属国,卜辞中就有关于归伯的记载。在商朝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年在位),归夷一分为二,留在中原的归夷,于今河南漯河的郾城地区建立了归国 胡国,而南迁川鄂交界三峡地区的归夷,则建立了夔国。据《通志·氏族略》载:“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后以为氏。”
    据《中华姓氏谱·胡姓卷》(王廷洽著)记载,胡姓来源有九,其中: 源流二:源于归姓,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支系,属于以国名为氏的类型姓氏。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原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市)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为子爵小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以其为代表的氏族部落,被称为归夷,属于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东部一带)地区建立了小归胡国外,大部分归夷人不愿臣属于商王朝而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归夷人迁居于颍州汝阴一带,并在该地区建立起妢胡国。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也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一种细木。
    在春秋末期,弱小的归胡国、妢胡国均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吴楚之间的“豫章之战”,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楚昭王熊珍八年 鲁定公二年)“秋,楚人伐吴。”结果,楚昭王熊壬(熊轸熊珍)在“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国的归胡、妢胡这两个小国。归胡、妢胡两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子孙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
    源流四:源于百越族,出自春秋末期胡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类型。胡子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市)一带地区,是由楚昭王熊壬(熊轸熊珍)所封建的小诸侯国,无爵位。在史籍《路史·国名记》中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盖楚之所立。”楚昭王在吞灭了归胡、妢胡两个小国后,又吞灭了貀国(一作:豽国 读作:纳国),然后,将其后代迁徙于颍州汝阴西北的妢胡国故址——胡城(今安徽阜阳市),转封其为胡子国。貀人本无姓氏,就以故妢胡国的国姓“归”为氏,成为归氏的另一支。 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被称为归夷,是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今河南商丘市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在中原建立了归国外,大部分归人不愿臣属于商而向南迁移。其中一支归人迁居于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市),在此建立起胡子国。《路史·国名记己》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又《路史·国名记戊》记载:“盖楚之所立。”这个胡子国为楚国所立之貀国的后代。楚国灭貀之后,将其后代迁于颍州汝阴西北的胡城(即今安徽阜阳市)。楚国就将貀人的后代转封于此,而为胡子国。胡子国子孙就以故国国名“归”为姓。(——据《路史·国名记己》等典籍记载) 《路史》的这一说法,应该还是有问题的,胡国也不等同于豽国。因为楚国北侵中原在春秋中叶,而今安徽阜阳市曾经所在的这个胡子国,早在商代晚期就已经立国(有商末、周初时期的青铜器为证,见下文),一直存在到被楚国灭亡。杜预注《左传》说:“胡国,归姓”,说明:胡国到被楚国灭亡之时,仍然是归姓国。《路史》是南宋人所编,大大晚于杜预那个时代,并且宋人的考据学大都不大精密,不能根据晚出的《路史》而否定早先杜预的说法。其实,归姓胡子国的历史,比姬姓胡子国还要早,屡见于卜辞和金文,周初甲骨及周穆王时的铜器铭文都多次提到“胡麸、胡侯”。1973年,在陕西蓝田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麸叔鼎。铭文中所说的麸国就是文献中归姓的胡国,其地望在今安徽阜阳市,是自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而归胡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期,是殷商时期就已经有的一个小封国。后来的胡子国它位于楚国的东北方向,处于楚国与吴国争夺战的缓冲地带,成为楚国的附庸。这时正当吴王阖闾统治的强盛时期,吴人经常从淮北进军,西上攻楚。据《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年周景王姬贵七年 楚灵王熊围三年)中记载:“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楚人执徐子。”“秋七月,楚子、蔡、陈、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在楚国与晋国、齐国、吴国的争霸战争中,归胡正位于军事要冲地带,迫使它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楚国。胡子国曾经跟随楚国去攻打徐国和吴国。又据《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记载,楚“迁许、胡、沈、道、易、申于荆焉。”当时,胡国受到吴国的威胁,而内迁于楚。为加强对依附国的控制,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把胡、许、沈、道、房、易、申等诸小国迁到荆山(今河南灵宝县,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曾铸鼎于荆山)之举,也是迫不得已。但不久,楚国发生政变,灵王自杀,前528年楚平王熊居即位。平王为笼络人心,对各附属国采取了较为宽大的怀柔政策,胡国人民被转迁回到今安徽阜阳市立国。此时,楚国的强邻吴国日渐强盛,举兵北上争雄。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姬匄元年楚平王熊居十年 鲁昭公二十三年),吴国攻打楚国,胡子又随楚国抵抗吴国的军队。但运气不佳,《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髡(?--前519年 髡,读作:昆)、沈子逞灭。”吴公子光在战前曾分析国际形势,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读:孽)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七国同役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于是,吴国采用了骄兵之计,以麻痹楚、陈、胡、蔡、顿、沈、许等七国的联军。结果“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这实际上是吴国肃清楚国外围,以图攻楚的一次预备战争,其最终的目的是报复楚国。七月,吴与胡、沈、陈、蔡、许、顿诸国军队战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吴先以战斗力低下的3000名罪人兵(吴把罪犯组成的军队)攻打胡、沈、陈三国。当然,罪人兵不堪一击,三国竞相争获俘虏。一时三国军队阵脚大乱,行阵不整,吴国大军乘机实行大举攻击,分别由吴王僚、公子光、掩余(吴王之子)分别率领中、右、左三军三路夹攻。三国联军大败,胡子国国君髡、沈子国国君逞战死,陈国大夫被俘。接着,吴军又故意释放了胡、沈之囚,使之弃逃至许、蔡、顿告急,大呼:“吾君死矣。”而吴帅紧随释囚之后,趁其不备,在鸣鼓声中,一举击败许、蔡、顿三国军队。六国既败,楚军顿显孤立,指挥官只得下令撤退。公元前512年,吴国发生政变,吴王僚被公子光所杀,其子掩余、烛庸投奔楚国,楚昭王把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的城父堡,春秋时许国国都之所在)和胡田(即胡国之土地)赐与他们。《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楚国“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意图培植亲楚的吴国反叛势力。公元前506年,《春秋·定公四年》记载:“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侯、郑伯、许男、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同年11月,吴国联合蔡、唐两国,大败楚国于柏举,攻破了楚都郢城,楚昭王辗转逃到云梦、郧国、随国。公元前505年,楚国在秦国的救援之下,收复了国土,并把国都迁至鄀郢(今湖北钟祥县西北)。楚作为大国,几年后很快恢复了元气。这时吴、越两国连年交战,无暇对付楚国,于是,楚国有机会向那些跟着吴国攻楚的小国算账,首先开刀宰割,以报召陵之怨。胡国首当其冲。
      前495年(周敬王姬匄25年 楚昭王熊珍21年 鲁定公15年吴王夫差元年),据《左传·定公十五年》曰:“吴之入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也就是说,胡子豹竟然乘吴国军队攻进楚国都城之机,占领楚国邻近胡国的一些地方,顺便捞一点便宜。聪明反被聪明误,楚国楚昭王熊珍在率兵回师途中,胡子国再次被楚所灭,胡子国地域被正式并人了楚国版图。《春秋左传·定公十五年》中记载有“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的文字。归姓胡子国为楚国所封,胡国被楚灭亡后,其国君贵族子弟以国为姓,称胡氏。
    归胡亡后,其子孙为追念祖先,分成二姓,一是取以国名为氏,即胡姓;一是以原姓为氏,即妫归姓。《通志·氏族略》记载得很清楚:“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今江苏苏州市)。” 归胡的地望在颍州汝阴,这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杜预注明:胡国在汝阴的胡城,战国时属楚。《太平寰宇记》则说,胡城在汝阴县西北二里处,是春秋时胡子国的故地。

国君世系:
国君名号    姓名    干支    统治年数
此前世系失考
胡子髡        前418年-前460年
此后世系失考
胡子豹        前461年-前495年
此后世系失考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